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综述

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综述

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综述
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综述

裘晓静30907087 新闻0901

【摘要】

21世纪年以来,媒介生态学开始引起我国大陆传播学界的研究兴趣,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并逐渐构建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及研究领域,呈现出研究全面铺开而又层次较浅的局面。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大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有关文献成果,试图做一个切近实际的概括。

【关键词】媒介生态学,中国媒介生态学,媒介生态系统

一、关于“媒介生态学”

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又称传播生态学(communication ecology)、传媒生态学,在国际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历史并不悠久。自20世纪60年代晚期以来,媒介生态学才逐渐发展成为媒介研究的学术领域之一。在最早的1968年时将媒介生态学确立为一门学科的美国学者尼尔?M?波兹曼的定义中,是指“将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i]。它的根本关注点就是技术,尤其是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并由此阐发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介环境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

同样研究传播生态学的美国学者戴维?阿什德提出,传播生态即是情景中的传播过程,它包括三个维度:一种信息技术,一个传播范式,一个社会行为[ii]。

而根据我国学者崔保国的观点,“媒介生态学是吸收了传播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以及人与媒介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的是媒介的种类、系统结构、功能、行为以及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iii]。崔保国认为,媒介生态学可以分为两大内容:一个是以媒介为中心,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另一个是以人类为中心,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

尽管中西方学者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无疑都将媒介视作一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而波兹曼的定义由于简约形象而被普遍引用。

二、2000年以来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综述

1、研究概况

研究人员方面,既有大学教授、讲师、研究生,也有媒体从业人员及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但仍以前者为主。

文献成果方面,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媒介生态”“传播生态”“传媒生态”的论文共105篇,其中学术价值较大的是邵培仁的论文《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与《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张国良的《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iv],崔保国论文《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v],骆正林论文《公共政策变迁和媒介生态循环》[vi],单波、王冰论文《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vii],陈星论文《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viii]。而专题译作有邵志择翻译的《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ix],国内第一本传播生态学著作则是支庭荣的《大众传播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x] 学科建设方面,国内现有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传媒生态学,分为基础传媒生态学、应用传媒生态学和定量传媒生态学三个方向。

在学术研讨会方面,2005年由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美国伊利诺大学东亚和太平洋研究中心、伊利诺大学传播学院共同主办了中美媒介生态与媒介改革国际学术会议,中外学者就中美报刊批评、媒介改革、媒介角色等众多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xi]。

2、研究的主要问题

国内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这类研究主要关注媒介生态学本身,试图建立和丰富中国本土化的媒介生态学理论。如邵培仁运用传播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提出要注重大众传播中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之间和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积极探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从而对传播过程中个人、群体、媒介和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协作进行分析,梳理出五种具有较强解释功能的生态规律:传播生态位规律,传播食物链规律,传播生物钟规律,传播最小量规律以及传播

适度性规律,并就相应的媒介生存策略进行了探讨和论述[xii]。

该论文无疑是将传播学与生态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典型,而实际上,其重点乃在于“媒介生存策略”。

(2)媒介生态的系统研究

崔保国教授认为,媒介生态系统是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相互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x iii]崔保国还提出了媒介生态系统的“六界”说[xiv],并区分了媒介生态与媒介环境两个概念,认为媒介环境着眼于媒介环境的整体,而媒介生态侧重于媒介之间以及媒介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骆正林则提出,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两方面的因素,即媒介因素(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出版、音乐制作等)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技术等),二者处于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xv]。

(3)媒介生态(学)与媒介形态

媒介形态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具体的信息传播媒介。有关的研究一是以媒介生态学为研究视角,对媒介形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进行分析。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多。如,《新的媒介生态下报业的发展策略》(厉国刚,2006),《解析学术期刊问题的媒介生态学视角》(但瑞华,2007),《广播传媒生态论》(申启武,2007),《传播生态规律与电视生存逻辑》(王炎龙,2005),《凤凰:起舞在何方?——浅析凤凰卫视媒介生态的定位》(江光亮,2006),《以人为本:数字媒介生态与广告传播》(张庆梅,2007),《从传播生态学角度审视新闻舆论监督》(李淑芳,张开荣,2006)等。大部分论文从媒介生态系统平衡观出发,认为我国当前媒介生态处于不良的失衡状态,表现为:社会处于转型期,制度建设较为滞后;经济处于增长期,产业发展有较大空间;媒介行为处于重塑期,短期行为往往“竭泽而渔”。而“事业”与“企业”双重身份的束缚,成为我国

媒介生态区别于国外媒介生态的显著特殊性。有关论文均以媒介生态学倡导的平衡观和绿色理念来阐释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

二是针对媒介形态的变化或传播活动的发展对媒介生态的影响,论证和深化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如,《网络媒介对中国传媒生态的影响》(张涛甫,2006),《互联网背景下的传媒生态演化》(王永亮,程红霞,2007),《论新闻娱乐化对媒介生态的影响》(蒋剑波,田玲玲,2007)等。

可以看出,媒介生态学的分析视角或理论框架,开拓了媒介及传播现象与活动研究的新模式,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3、研究方法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我国媒介生态学在吸收了传播学、生态学、信息技术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上,研究方法逐步走向定量研究(1)抽样调查报告,如张国良教授的“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2)内容分析法,如《中美媒介生态与脱口秀节目》、《从“9?11”事件灾难新闻报道看中美媒介生态的差异》;(3)个案研究,如《大众媒介的缺席与传播的畸变——以“SARS”传言为例》、《传播生态视野中媒介事件的构建——以“超级女声”为例》;(4)实地调查,如《中部地区农村传媒生态失衡与对策》),以及文化(人类学)学研究,如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一书第9章《大众媒介与文化生态》。

四、综述小结

综上,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大多为介绍式和探索式的研究,仍谈不上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2001年以后,有关的文献成果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但质量上参差不齐,甚至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与我国传媒市场的变迁和发展大不相称。多数文献成果基本上以邵培仁及崔保国的论文为基础,在他们提出和界定的概念范畴上展开验证和补充,较少突破。整体上看,一个长处是能充分结合我国传媒市场发展需要,发挥本土的优势,并可能建立异于西方学界的理论体系;不足的是,过于关注政策及策略,有可能最终因受困于现实而无法突破,也不大利于中外学术对话。

【参考文献】

1.【美】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中译本,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 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论文及报告引用:见注释。

[i] 李晓云:《媒介生态与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批判》,《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形态科学版)》,2007年第1期;

[ii] 【美】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中译本,邵志择译,华夏出书社2003年版;

[iii] 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载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iv] 《新闻记者》,2000年第7.8.9期;

[v] 载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vi] 载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3期;

[vii]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年第3期;

[viii] 载香港《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3年第3期;

[ix] 【美】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中文本,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x] 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xi] 荆楚网:(https://www.doczj.com/doc/b113519980.html,/200511/ca926748.htm)中美媒介学术交流启幕,

[xii] 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新闻界》,2001年第5期;[xiii] 崔保国:《媒介是条鱼》,载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xiv] 即媒介符号系统、媒介资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储存系统、信息传播系统和信息接收系统。

[xv] 骆正林:《公共政策变迁和媒介生态循环》,载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3期;

媒介经营管理的国内研究综述

媒介经营管理的国内研究综述 邹月华 伴随着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整体转型,中国大众媒介的经营与管理亦步亦趋,在生存模式、经营方式、行业定位、传播理念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技术的行业性嵌入,多学科研究视角的切人,行业发展与政策法规在碰撞中的调整与完善、传者的异化与受众的分化、传播方式的整合及擅变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媒介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更是展现出一幅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宏大图景。国内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介经营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1、关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基本现状的研究 中国当今的媒介经营管理,历史较短,基础薄弱,在理论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有学者通过筛选提炼出媒介经营管理最基本的、至关重要的60个关键词,并加以简要介绍与阐释,帮助大家在实践中尽可能短平快地掌握媒介经济学与市场营销的常识,认为了解、吃透了关键词,再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容易做到纲举目张(曹鹏,2001);有学者以韵培仁教授负责的“媒介管理和媒介经济期刊论文目录索引”课题为原始样本, 选择了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等11种期刊,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收录在中文期刊网上的除《中国报业》、《新闻界》之外的2005年相关论文和2006部分论文作为统计依据,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分析,对我国媒介经营与管理的现状,实践发展及学术研究做一番梳理(杨博智郭永,2006);还有学者对国际媒介管理研究动向进行了探究,搜集国际主要学术期刊的媒介管理研究文献, 对近年来的国际媒介管理研究的论题域和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综述, 以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媒介产业化进程提供理论借鉴(袁靖华,2008);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大战,硝烟弥漫,变化万千的现状,有学者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当今的纸质媒介经营管理策略,对5种媒介经营管理策略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纸质媒介经营管理者提供实践性很强的指导作用(王伟、井春野、2006;随着电视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的管理问题也竞相浮出水面,有学者对电视媒介的创新思维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有所帮助(蒋沈龙,2014)。 2、关于媒介经营管理教学研究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既是适应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媒介市场化的必然产物。有学者认为,高校新闻院系要立足媒介发展的实际,提升办学理念,强化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学科发展的教育思路与人才培养模式(刘社瑞,2003);随着媒介产业进入市场所引发的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至今已成为界内的热门话题。有学者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本身的性质与定位角度出发,提出媒介经营管理人才是不是新闻人才、媒介经营管理人才该不该专职化等追问,并提出培育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3个方法(邓向阳,2003);还有学者经过调研发现,媒介经营与管理人才的极度缺乏与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课堂书本教法,强化学习动机,实施针对性、实战式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

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的研究综述

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的论文综述心理学上的定义:自卑感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这是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体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当自我评价趋于稳态的时候,深深烙印着生活阅历,个性特征痕迹的自卑应激模式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直接制约人生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究当前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征及其成因,并寻求超越自卑的可行性途径,能够为大学生塑造成功人生提供可靠的依据。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自卑心理的研究就有很多。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即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 一些负性的情绪, 如自卑、焦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而在我国最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是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发人群,而自卑心理又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类非常重要的心理问题,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资料, 在年来中心就诊的例大学生求询者中, 有自卑、抑郁心理障碍者就占. , 列其它类型心理障碍者之首。从我所查的文献资料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

特点、种类和危害、形成原因、应对策略及自卑感维度因子结构等方面着手。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自幼家庭教育的误导 青少年自幼的家庭教育对其一定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种心理往往影响其终生。大部分人的自卑心理植根于此。如果父母工作生活不如意, 自怨自艾, 子女也会自怨自艾如果青少年来自于破裂或不完整的家庭, 没有享受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 则低人一等、自轻自贱之心会自然而生如果父母事事要求完美, 给孩子过多的否定和责备, 则子女遇事会经常产生“我不行”、“我一无是处”的消极心理暗示。 、来自于挫折、失败的打击 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青少年, 遇事敏感, 看问题容易绝对化、走极端, 缺乏应对挫折和失败的经验和韧劲, 心理极其脆弱, 极易击碎所有的信念,挫伤勇于进取的锐气如偶尔一次的成绩不理想, 老师的一次批评, 一次当众出丑, 在爱情上被人拒绝等都会导致一撅不振, 信心尽失。 、来自于对自身形象的不满 随着成长, 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对自身的关注越来越多, 越来越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 尤其处在追星的年代, 使得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外在形象, 而一旦感觉自己在身高相貌等方面逊于他人, 敏感型的人就会投射和夸大, 进而形成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视觉传达专业”是相关设计院校开设的课程名称,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专业设计的方法技能,独立从事包装、广告、平面设计等工作,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

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浙江自驾游发展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旅游管理 浙江自驾游发展对策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外国学者在研究自驾游影响因素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罗格·马科特(Roger L.Mackett)认为环境污染、资源的稀缺性、交通拥挤以及缺乏供过度肥胖者使用的车辆是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四因素。贝佳明·加德纳(Bejamin Gardner)等通过对英国小城镇中19位普通私家车拥有者的面谈,对自驾车游客的旅游动机进行分类和分析,得出财政政策和交通政策对自驾车旅游发展至关重要。克林·凡斯(ColinVance)等通过建立2pm模型即相关程序概模型和OLS模型,分析出城市自驾车旅游的特征,揭示其对自驾车旅游行为的影响,得出城市类型与驾驶方式存在因果联系的结论。 关于国内自驾游市场发展驱动机制研究参考以翟向坤总结的如下几方面为开山之作: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激增;汽车租赁业蓬勃发展;汽车俱乐部发展迅速;全国公路交通设施状况大为改观;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国民更加崇尚一种自由与个性化。之后相继有其他方面的补充:龙斌补充了旅游者闲暇时间的增加、金融业渗入旅游业所产生的保障、现代通讯及信息网络的发达;余敏指出了家庭收入增加这一经济支撑;钟莹峰关注了社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合理引导这一动力;张晓燕用2004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证实了家庭收入的增长、轿车市场稳定增长与外出旅行增长等,指出了传统旅游市场弊端的驱动,以及上述研究者提到的各发展条件;樊国敬,黎章春又补充了举家出游的消费习惯和社会尊重的需要两个方面;刘巍在之后的研究中指出了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率先发展自驾游的地区的示范作用。 关于浙江省自驾游游客市场特征分析参考李刚桑广书所写《自驾游游客市场特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文中阐述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金华、宁波、温州四市和省外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多为近距离的一日游和2~3日游,节假日出游特征明显。(2)自驾车游客以中青年的文教科技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和个体经营者等高收入群体为主,学历层次较高;制约自驾车游客出游的主要因素是空闲时间与交通状况。(3)旅行社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介入不够,自驾车游客多与亲友结伴自助出游;网络成为自驾车游客主动获取旅游信息的最主要方式。(4)自驾车游客的旅游目的与喜好和普通游客相比差别不大,但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较高层次的专题旅游将得到较快发展;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开发亟待加强。(5)自驾车游客人均日消费水平不高,主要因为景区缺少吸引游客的有地方特色的娱乐与商品;超过70.0%的自驾车游客有购物需求且购物潜力较大

媒介经营与管理复习要点(1)

《媒介经营与管理》复习要点 1、我国的大众媒介具有双重属性(P27) 2、我国媒介消费者需求的“三解”理论 解闷、解气、解惑 4、报纸、广电的一般工作步骤 报纸生产流程:p65 广播节目生产流程:p66 5、传统媒介盈利模式与媒介受众价值 传统媒介营销模式: 广告+活动+服务+电商+产业 6、说明媒介广告效果的指标: A 广度; B 深度; C 速度; D 密切度; E 干扰度; F 力度; 7、重点概念: 记者中心制:是以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为参照,在媒体内部建立了强大的记者部,或以记着为主的专题新闻部。 编辑中心制:是目前国际上媒体通院的运作方式。在这种机制下,编辑的权利很大,可以直接分派记着,对报道进行组织策划。 媒介经营:媒介经营是指使媒介组织将媒介生产要素投入媒介市场,通过媒介产品的生产、交换实现其价值的过程。 采编分离: 制播分离:是指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的过程,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播出分别有不同的单位负责的管理制度。 媒介利润窗口:就是将某一内容用尽可能多的媒介形式传播出去。每一种媒介形式即为一个盈利窗口。 确定选题、报道要点和实施步骤 实施采访、组织稿件撰写 审查付印 编辑审稿 编辑版面内容 进入发行流通环节 播音录制 录音剪辑 录音合成 前期制作 后期制作 准备播出

媒介营销渠道:是指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由各中间环节连接而成的路径。 媒介战略:媒介战略管理:媒介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媒介生存的发展和战略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总体谋划和具体实施以及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书P238) PPT(是关于媒介经营与发展方面总体的,长远的,全局的,未来的,前瞻的,预期的,方向和目标-----谋划与思考-----以及由此开展的管理。) 媒介受众: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是媒介内容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在媒介经营过程中,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P11、120)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定义,受众是指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 媒介产品:媒介产品是由大众媒介组织生产的精神产品的统称。(P50) 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载体——如报纸媒介的纸张,电子媒介的胶片、磁带、光盘;二是内容,即由信息符号(文字、声音、图像等)组合而成、构成一定意义的文本。 广告主和广告人: 广告主是为推销商品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人,在广义上泛指从事广告行业的人员,既包括广告策划创意人员,也包括广告设计制作人员。狭义上特指那些在广告行业有所成就的广告从业人员和广告研究人员。 媒介形态:媒介形态,是指媒介在完成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包括媒介的历史定位、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所使用的传播符号)、媒介的传播状态、传播过程和传播方式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媒介功能、特征和发展趋势。 客户思维与用户思维、 木桶定律: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总)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彼得定律:在一个阶层中,每个雇员都趋于被普升到一个其无法称职的级别。 8、简述媒介市场分析对媒介经营的意义 (1)分析和研究媒介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经营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媒介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面向市场,实现媒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3)因此,无论是媒介组织还是媒介领导,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研究市场的结构,了解受众和市场的需求,明确市场的定位和目标,把我每一次市场的机遇,并且以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最终去赢得市场。 9、简述信息市场、广告市场、知识市场三者的关系 信息市场:读者、观众、听众寻求多种信息的地方。在信息交换中,用户支付金钱并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广告主身上。 广告市场:广告主从媒介组织购买空间和时间,向观众、读者和听众展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知识市场:也叫“观念市场”,个体和社会团体寻找思想和信息的地方,这些思想和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会上追逐其目标。

自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自信心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信心的理解不同,其所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研究者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价值取向和方位来认识、研究自信心。根据各自研究的具体情况,对自信心概念加以界定,因此自信心内涵的界定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和异议。 1.1国内外研究者关于自信心的界定 1.1.1国外研究者的界定 国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43)认为,自信心是自尊心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9]。Coopersmith(1967)认为自信心是个体做出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个体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价值。它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27]。Dickstein(1977)则认为自信心是涉及到具体活动领域或担当某个角色时产生的一种自我效能感。Rosenberg(1979)认为,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内心愿望而获得成功,是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28]。Jackson(1984)认为,自信心既是一种持久的人格倾向,也是一种随环境调节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29]。Basch(1987)认为,自信心是人对自己的感觉,关键在于“能力的经验”[30]。对自信有过专门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Branden(1988)认为自信心是个人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感觉,反映了自己应付生活(认识和掌握你的问题)和享受幸福(尊重和坚持你的利益和需要)能力的判断,是自我评价的求值部分[3]。Shrauger(1990)认为自信心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应付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32]。Corey等(1993)认为自信是人对自己感知的一种方式,包括个人的自尊感与自我接纳程度,是个人价值与能力的感觉,与自我概念相联系。Shrauger (1995)把自信当作自尊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自信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觉,是对自己有效解决各种问题,适应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10]。 1.1.2国内研究者的界定 国内研究者对自信的定义也很多,如车文博(1985)认为,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自我意象。黄希庭(1991)认为,自信是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张春兴(1992)认为:“自信指个人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者与所能者具有的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或所下的判断不存有疑虑[33]”。陈帼眉(1994)认为,自信心是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与充分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产生信心[34]。燕国材(1999)指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35]。刘善循(2000)认为,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力量的正确认识和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难题,获得成功。它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有两层含义,一是自我信任,二是相互信任[36]。杨丽珠(2000)认为,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26l。车丽萍(2002)结合国内外研究者对自信的不同理解和观点,认为可把自信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即自信是一个多维整合复杂的系统,包含自我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成分,属于性格特征中个体对自己的态度范畴,与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密切相关,并和自我概念中的能力,价值判断相关联。只有对这一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揭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做出科学的定义。她认为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特征。它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37]。 2.自信心的结构研究 多年来研究者对自信心的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假设。Rosenberg(1965)提出的模型以单因素结构为基础。他将自信界定为个体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此界定虽是单维度的,但却具有显著的表面效度。Rosenberg(1979)提出的模型以单因素结构为基础,并将自信心界定为个体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认为自信心是一种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 Visualcultureisnowapartofoureverydaylife.Thisessayarguesthatvisualcul tureconcernsvariousvisualeventsinwhichtheconsumer,equippedbymodernhig htechnologies,searchesforinformation,meaningaswellaspleasure.Theautho rpointsoutthatpostmodernismisbynatureavisualculture.Visualcultureresu ltsinthevisualizationofreality, thatis,everythinginlifebecomesth eimage.Thisvisualizingofrealitymakesthemodernperiodentirelydifferentf romtheancientandmedievaltimes.Moreimportantly,theauthorseesvisualcult ureaspoliticalandideologicalstrategiesratherthanamereacademicdiscipli ne. 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

关于自驾车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自驾车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学院饭店管理 2006级贺莎 指导老师谢媛媛 一、国内自驾车旅游的发展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趋势 (一)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自驾车旅游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到目前为止,有关自驾车旅游研究的资料和文献在总体上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但是作为单独研究重庆地区自驾车旅游的文献资料确实很少的。自2002年至今,我国自驾车旅游研究阶段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行业来看,目前对自驾车旅游研究的相关机构还是以大学为主,一些旅游企业对于其的研究还较少;从类型来看,笼统研究自驾车旅游的资料较多,其中有关重庆及其周边城市自驾车旅游的研究则寥寥可数。 此外,现在所有关于自驾车旅游的研究中,其中,大部分文献的研究思路都是站在一个大的角度来谈整个自驾车旅游行业的发展,而很少从某一地或是更加细化到诸如某个景区来探讨整个自驾车旅游在国内的发展。由于对于发展自驾车旅游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而各个地区无论是在经济的发展或是交通条件的发展上来说都具有很明显的个性,当然大部分文章所做到的就是对于自驾车旅游在国内的发展给予了共性方面的参考,但是对于具体问题必须具体解决,对于一个地方的自驾车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多的单独的加以分析,以促进单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内自驾车旅游的发展。例如,对于重庆而言,在经济发展程度、交通发展便利程度、景区可进入性以及车辆拥有度等几个共性指标的基础上,重庆作为山城的地形条件就不得不成为影响自驾车旅游的发展因素之一。所以目前的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为推进整个国内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指标,但对于某一地或是某一景区的自驾车旅游的发展研究还需要给予给多的关注,目前的研究需要的是走向更加的完善以及由普遍的宽泛化向更加细化的方

媒介融合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113519980.html, 媒介融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卿力吴兰 来源:《新闻世界》2016年第03期 【摘要】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不断创新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新媒体也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媒介的融合发展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与研究。本文对媒介融合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传统媒体;文献综述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大学教授I·浦尔曾表示,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呈现出来的多功能一体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并把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归结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当前学术界对媒介融合的定义主要为:狭义层面,是指“融合”不同的媒介形态,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报等;广义层面,则指对一切媒介及相关要素的汇聚、融合。 媒介融合概念起源于国外,然而当下国内对它的探究分析已经很多,覆盖的范围也很广。当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新旧媒介的融合,其中对电视新闻编辑、报刊转型的研究更加重视。目前已有的研究,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分析 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媒介融合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分析,强劲的媒介融合趋势研究成为热点。徐沁的《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归纳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在文中,她列举分析关于媒介融合给新闻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Lynn和Smith归纳出七大影响——对分销商的影响、对媒介各部门关系的影响、全球化背景的影响等;Don Corrigan教授强烈反对布什政府媒介管制的观点,表示这会产生对新闻多样性与民主性的影响,以及他将矛头指向记者的角色转变与新闻的质量受损等观点。这篇文章通过对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做出分析,让受众对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有更全面的认知。 许颖在《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中表示,媒介融合是一个过程,具有分层次与分阶段的特征。她指出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媒介互动(媒体战术性融合)、媒介整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媒介大融合(不同媒介形态在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集合)。虽然当前媒介融合更多的是同时发生、各自推进,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无论媒体处于何种融合的层面,内容和服务都应是媒介最重要的关注点。 除了研究媒介融合的趋势之外,也有学者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具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柳邦坤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问题探析》中,分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发展问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各自优势与特征:传统媒体在组织与管理、采编能力等方面具

新闻学论文开题报告

新闻学论文开题报告 前几天一位新闻学的朋友问怎么写开题报告。想了想,也许应该把它分享出来。下面是整理的一篇新闻学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一媒介竞争进入范围经济时 以喻国明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当今的传媒市场竞争正在由规模经济时代进入范围经济时代。他们认为当传媒市场处在高速成长阶段时,由于规模开发的成本较为低廉,以“大”制胜并无不可。但到了市场发展相时成熟,竞争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的今天,继续按照这样一种操作逻辑去参与市场竞争,就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首先是数量规模扩增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市场的空白地带越来越少,“零和博弈”效应便逐渐显现,任何一方数量规模的增加都是建立在对其他相关方市场份额的攻城略地式的剥夺的墓础上的。这样一来,竞争自然惨烈,成本也势必大幅度提升。其次,随着市场大盘的迅速做大,单个媒体在数量规模方面做大的相对市场效能呈现大幅度削减的趋势。也就是说,即使你通过高额的成本达到了某种数量扩张,但这种数量扩张对于你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的实际效能却常常是微乎其微的。原因很简单,在你个体做大的同时,市场基数也在不断做大,甚至这种大盘做大的速率往往要高于个体做大的速率。在这种情

况下,任何单一媒介的数量(分子)增加的效能都会被不断扩容的市场大盘(分母)的增长而稀释掉。譬如,如果你由1做到4,对于你而言,绝对值增长了4倍,但是,如果市场基数从100扩大到1000时,你做大后的市场占有率不是增加了,反而是减少了—你的市场占有率由1%降低到了4%。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为传媒产业带来最大利润的价值支点是不同的:最初是内容产品的品质、接下来是市场拓展的规模,到现在则是全方位客户价值的挖掘这便进入了范围经济的范畴。 二跨媒介经营已成为媒介做大做强战略选择的必然 上面提到媒介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最大利益的价值指点是不同的,而现在传媒最大的利益的支点已由传媒产品的品质、市场规模的拓展,转向了客户价值的全方位挖掘,而这种最大利益的价值支点的实现,需要传媒构建范围经济上的优势,即通过多元化的经营实现客户价值的全方位挖掘,而这种多元化得经营如果限于媒介这一个行业来说就是跨媒介经营。 跨媒介经营,确实是当今环境下传媒市场化成长的必然战略选择,因为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现状,将会逐步传媒必须以技术或资本为纽带走向融合,以多元化的经营和产业链的完善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三技术上的突破使跨媒介经营成为一种成本可控的盈利选择 传媒产业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密集行产业,技术既是传媒产品生产的关键也是传媒产品流通的关键,技术即是传媒,这是传媒技术决

自信对建议接纳的影响【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自信对建议接纳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探讨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一直都是决策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影响个体决策行为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决策任务特征、决策者个体特征和社会情景特征。高质量的决策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然而,传统决策理论和实证研究极少关注他人对个体决策的影响。研究中通常将决策者默认为单独处理信息并解决问题的个体,较少考虑他们与社会环境和他人的互动。 近20年来,研究者逐渐开始重视决策的社会性,建议采纳(Advice taking)研究随之兴起。建议采纳是指决策者参考他人建议并形成最终决策的过程。该领域探讨他人建议在个体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考察决策者获得他人建议后如何改变自己的意见,并形成最终决策。这类研究强调个体决策过程中的整合信息与社会影响,在内容和范式上都颇具特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建议采纳在过去20余年受到决策领域的持续关注,并获得大量颇具启发意义的结果。Bonaccio和Dalal(2006)按照“输入-过程-输出”模型(Input-process-output model)的框架梳理了早期建议采纳领域的成果,并结合组织科学进行了探讨和展望。此后的3年间,大量建议采纳研究涌现出来,而且在研究主题、方法和结果上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在国内,对该领域的了解和研究工作尚未展开。 研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20年中,建议采纳研究集中探讨了三方面问题:(1)评判者多大程度上采纳了他人建议;(2)他人建议对决策质量的提升作用;(3)建议者和评判者在决策中的信心。 研究范式: 大多数建议接受研究采用了一个典型的判断一建议人系统(judge—advisorsystem,JAs):“判断人” (judge)指的是收到建议、处理建议并有责任做出最终决策的决策制定

我国自驾车旅游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研究

我国自驾车旅游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 自驾车旅游(简称自驾游)是近年来我国新兴的旅游方式,以自由、灵活、个性化等突出特点被旅游者接受和喜爱,随着自驾车旅游者的增多,自驾游市场已具规模,越来越多的旅行社、汽车俱乐部、汽车租赁公司看好并涉足这一市场的开发。目前,我国缺乏自驾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市场操作经验,开发主体大多照搬国外业务模式,没有形成适宜中国自驾游发展的开发思路,市场与产品开发层次较低。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旨在立足国情,通过网络查询大量资料,对我国自驾游的特点、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的自驾游将继续持续快速发展,它的游览方式也将智能化、信息化。 关键字:自驾游,特点,方向,旅游 ABSTRACT Drive tourism is a newly emerged form of tourism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years.With deep social and economical reasons for its rise,drive tourism is accepted and favored by tourists because of its freedom,As the population of drive tourists grows,the market for drive tourism has already established its scope.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travel agencies,automobile clubs and car rental companies start joining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is market.Currently,relevant theories and marketing experiences about drive tourism are still limited in China,so that most explorers just copy directly the foreign business modes,and a proper exploration procedures and mode for me development of drive tourism in China is still yet to be established.Current market and product exploration still remains in the junior level.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and baring in mi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ll China.Larg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wns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btained a road will continue to be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ts way will be intelligent and information.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概述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年),该研究开始了关于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做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然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对此,1998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论文,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3、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4、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 5、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 6、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 7、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为,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与此同时,英国著名媒介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也于1998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在这篇题为《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的论文中,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一运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但这只是从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重视。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的发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现状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现状研究 专业:传播学 姓名:刘兆兰 一、研究意义 历经30多年的改革与开放,目前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架构。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媒介市场的内在结构和总体格局,并引发了媒介革命。在媒介市场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媒介融合应运而生。媒介融合日益成为当下传统媒体产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 2010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和2010年6月《关于印发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将推进三网融合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通过三网融合,可以节省网络资源,降低业务拓展成本,提高整个网络的经济价值,并进一步加速媒介融合。目前,媒介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日益成为推动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全新的产业革命。 2015年11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于媒介融合的关注与支持,发展媒介融合,是互联网新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的必行之路。 从新闻传播理论方面来看,基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工具理性”观点,从新闻传播实践的层面来讲,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媒体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危机已经很明显,而转机则在于互联网为传统媒体的变革提供了更好的综合条件以及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媒体应该立足媒介融合,努力探寻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合之道,以巩固自身的根基,并建立健康发展所需的更加庞大多元的原料供给管道。 综合来看,媒介融合的研究对于中国当下的媒体来说意义重大。作为媒体发展的必然方向,相关的研究一定会给媒介融合今后的具体时间提供可依据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的媒介融合走上更成熟稳健的道路。 二、媒介融合的定义 (一)媒介融合定义 1、外国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2、中国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

跨媒介经营研究综述

跨媒介经营研究综述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范围经济研究综述 (一)范围经济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Panzer)和威利格(Willing)于1975年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指出范围经济是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1990)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的经济”,具体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强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比生产的范围经济更进一步。 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在《微观经济学》(第六版)(2006)一书中提出,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 产量之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生产成本低于单独企业生产该产品的成本时,那么其生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经济。 丁晓正(2005)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或联合市场计划,或共同管理,企业在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这一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自生产、销售、管理或资金使用等各个过程,拓展了生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叶华光(2008)认为范围经济是相对于规模经济而言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是与企业的扩张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因为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递减,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而内部范围经济是指某个企业通过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支出低于多个厂家单独生 产每种产品的支出从而产生的经济效应。 尽管国内外经济学家提出的范围经济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在范围经济的内涵上存在相同之处:第一,将范围经济与联合生产密切联系在一起;第二,企业通过范围经济可以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范围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 从本质上来看,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内部共享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些共享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管理等)原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合理充分利用,而通过实现范围经济,企业提高了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从而避免了企业的范围不 经济。纵观国内外文献,发现范围经济的产生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有形资源的充分利用Panzer和Willing(1981)认为,范围经济产生于分享的投入或者分享的准公共投入,例如,可以用于其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