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CFD的混合动力车用镍氢电池散热系统研究

aCFD的混合动力车用镍氢电池散热系统研究

汽车工程2009年(第31卷)第3期

式(6)一式(9)中Q…为从电池外壳散热到冷却空气中的热量,kJ/h;瓦。。为电池温度,K;ti,为冷却空气温度,K;R。盯为有效热阻,Q;^为换热系数,分为风扇运转时的强制对流换热系数h硒。。。和风扇关闭时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h.atord,W/(m2?K);A为空气流过模块间缝隙的截面积,m2;k为电池外壳导热系数,w/(m?K);口,b为经验系数;p为空气密度,kg/m3;s为模块与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面积,m2;见。,为环境温度,K;rh为空气质量流量,ks/s;C。i,为空气比热,J/(kg?K);咒。o。为风扇开启时的温度,K;气。o阡为风扇关闭时的温度,K。

通常情况下,进口处冷却空气温度为环境温度。

若将式(5)所得电池热量Q。。代入下式,即可得

式中mⅦ为电池的质量,kg;Ch。为内部电池平均比热,J/(kg?K)。

3镍氢电池散热系统分析

3.1系统三维网格模型

基于前期的先验知识、样件和部分试验结果,进行了镍氢电池组散热系统三维模型的设计,并完成了三维网格模型的创建,如图3所示。

图3镍氢电池组散热系统

由于模型的对称性,只取1/4模型作为计算模型,这样既精简了结构,使计算量大大减小,又不影响整个模型的流场和温度场的分析结果。如图3(b)所示,左边为进风口,挡风板在进风口附近;右边为出风口,出风口风扇抽风;电池组分上下两层分布,每层12个模块,前面6个上下正对,后面6个上下错位排列。电池内部楔形送风,保证了上下风压。根据前期的经验知识,因为电池长度较长,故流体流程较长,后面错排和楔形送风有利于前后冷却均匀。3.2CFD流体数学模型

在电池温度场分析中,除了采用描述流动特性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k-6方程外,还考虑了能量平衡方程。这样,在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中,以张量形式表示的湍流对流换热控制微分方程哺1如下。

(1)连续方程为

印“i/Oxf=0(11)

(2)动量方程为

去c眺叶,=毒卜讲(詈+券)一争耐豢】一老

(12)(3)能量方程为

(4)湍动能方程为

蠹(触后)=未【(p+丝o'k1]堕axi]+Gt+Ga一舻一‰+.st

(14)(5)湍动能耗散率方程为

毒帆占)专№告鹰】+l墨詈(G+QG)一邸詈2蝇

(15)式(11)一式(15)中p为流体的密度;M。、u,、“。为流体在坐标系中的i,J,k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弘。仃为有效导热系数;菇i、zi、石。为在坐标系中的i,j、k方向上的分量;cf为比热容;肛为动力黏度;肌为湍动黏度;G。为由层流速度梯度而产生的湍流动能;G。为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k为由于在可压缩湍流中,过渡的扩散产生的波动;C。¨C:¨C,。为经验常数;叽为湍动能k方程对应的湍流Prandtl数;or。为耗散率s方程对应的湍流Prandtl数;S。和s。为用户定义的源项,按实际问题而定。

3.3边界条件

3.3.1稳态计算的边界条件

电池散热结构采用出口抽风的冷却方式。参照已有样机风机性能参数,风机的压差为230Pa。

电池固体区域的材料为低碳钢,表面镀镍。为考察比较极限的情况,取进口为40℃的冷却空气,因为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电池组的发热功率参照式(3)一式(5)的计算方法及具体试验结果,取极限工况发热功率为500~1750W,施

朝㈤2—3一毒、一魄+讹一魄

毫、一魄

塑魄

旦哆

旦吨

汽车工程2009年(第31卷)第3期

3.5散热结构模型的优化

通过调整挡板及电池的位置、改变倾斜角度和

电池的间距、施加挡风板、包覆保温层的方法可以使

气流分布和电池组温度场均匀性得到改善。通过比

较得到较优化的方案为改进结构,同时给出电池包

热阻的方案。

电池组包覆保温层优化模型如图8所示。

图8电池组包覆保温层优化模型

如图8(b)所示,左边为进风口,右边为出风口。出风口风扇抽风。通过调整电池的位置,使得电池排列方向和箱体面成一定夹角,通道面积沿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楔形的进排气通道使不同模块间的缝隙上下压力差基本保持一致,增加了下游的风压,又能使气流尽可能均匀分配。在此改进的结构上,为了保证电池表面温度的均匀性,在温度低散热效果好的电池表面增加热阻,使电池和空气减少换热,提高局部电池温度,从而使整个电池组温度更加均匀.。

稳态计算结果如图9所示,可见优化后的电池箱内的温度存在较小温差变化。

图9电池组优化模型稳态工况温度变化情况

通过试验和仿真的对比表明,瞬态计算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对应性,该方案的瞬态温度计算结果如图lO所示。

图10电池组优化模型瞬态工况温度变化情况

从图10可以看出,优化模型较原有模型电池组内温度不均匀性有显著的改善。满足了电池实际使用温度场均匀性的应用要求。

表1、表2为电池组原有和优化仿真模型在一个瞬态循环工况的最后1s的电池模块的温度值。

表1原有模型瞬态工况最后的温度值K

表2优化模型瞬态工况最后的温度值K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经过大电流的充放电,原有模型的最后温差达到17.2。C,相同工况下,优化模型的最后温差达到2.83℃。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优化模型大大改善了电池组温度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结论

(1)分析镍氢电池的产热模型和热交换模型,建立三维网格模型和流动方程,施加了相应的边界条件,完成了电池温度场及均匀性的CAE分析。

(2)结合HE'V用镍氢电池的使用要求,给出了镍氢电池温度场计算的稳态和瞬态工况,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工况比较合理,能够用于极端工况下电池温度场的仿真分析。

(3)通过仿真分析表明,原有系统温度均匀性较差,而采用改进结构同时包热阻的方案,显著改善了电池组的温度场均匀性,满足了实际使用的需要。

(下转第204页)O

基于CFD的混合动力车用镍氢电池散热系统研究

作者:杨亚联, 张昕, 李隆键, 胡明辉, Yan Yalian, Zhang Xin, Li Longjian, Hu Minghui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

刊名:

汽车工程

英文刊名:AUTOMOTIVE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31(3)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8条)

1.Ahmad A Pesaran.Steve Burch.Matthew Keyser An Approach for Desishing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for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 Battery Packs 1999

2.Wu M S.Wang Y Y.Wan C C Thermal Behavior of Nickel/metal Hydride Batteries During Charge and Discharge 1998

3.Pesaran Ahmad A.Vlahinos Andreas.Burch Steven 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V and HEV Battery Modules and Packs 1997

4.Verbrugge Mark W.Conell RorbetS Electrochemical and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Battery Module Commensurate with Electric Vehicle Integration 2002(01)

5.Gu W B.Wang C Y Thermal-Electrochemical Modeling of Battery System 2000(08)

6.Noboru Sato.Kazuhiho Yagi Thermal Behavior Analysis of Nickel Metal Hydride Batteries of Electric Vehicles 2000

7.Johnson V Battery Performance Models in ADVISOR 2002

8.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FD软件原理与应用 2004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秦明俊.朱鹏.于立军.杨立.陈晓玲.王保峰.QIN Mingjun.ZHU Peng.YU Lijun.YANG Li.CHEN Xiaoling

.WANG Baofeng镍氢电池温度场及其结构影响的数值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09,45(1)

基于空间用单一压力容器镍氢电池的传热传质以及电化学反应机理,建立三维、非稳态的电池传热模型.这个三维、非稳态电池传热模型包括压力容器在内的全部区域.采用有限容积法对单一压力容器镍氢电池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基于这个模型,提供电池的两种结构设计方案,并根据模拟的温度场结果评价这两种方案.在不改变电池输出功率的情况下,电池极堆位于电池中部时温度场的最大温差最小,尽量大的内径可以获得更小的最大温差.该三维、非稳态电池传热模型可用于镍氢电池的工程设计和参数优化.

2.期刊论文陈飞.陈晓玲.杨立.王保峰.林文胜.CHEN Fei.CHEN Xiao-ling.YANG Li.WANG Bao-feng.LIN Wen-

sheng单一压力容器镍氢电池热分析的建模与仿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1(4)

根据对单一压力容器镍氢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分析,建立其传热数学物理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对整个电池温度场进行求解,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两者能够很好地吻合,说明该传热模型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实际传热过程.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整体电池的温度场分布规律,找出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温差最大的位置作为监控点,其结果可以为电池热控制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3.期刊论文朱鹏.于立军.杨立.陈晓玲.王保峰.ZHU PENG.YU LIJUN.YANG LI.CHEN XIAOLING.WANG BAOFENG镍氢

电池的数值模拟-微计算机信息2008,24(4)

通过研究镍氢电池的传热传质以及电化学反应机理,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其三维、非稳态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了电池外壳、内部极堆、氢气工质等全部区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镍氢电池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符合良好.该模型能够指导镍氢电池在空天电源、移动电源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参数优化等实际需要.

4.期刊论文陈晓玲.张武高.陈飞.杨立.王保峰.CHEN Xiao-ling.ZHANG Wu-gao.CHEN Fei.YANG Li.WANG Bao-feng

单一压力容器镍氢电池瞬态热特性的建模仿真-系统仿真学报2007,19(6)

针对实际空间用单一压力容器镍氢电池的传热特点,从传热学角度对单一压力容器镍氢电池电堆和整个电池分别建立瞬态热分析的数学物理仿真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并与电池表面实际测量温度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电池的温度分布分析表明极堆处温度较高且温度分布均匀,对电池极堆处的模拟处理,可假定其为一各向异性的整体来处理;电池上下半球顶点的温度较低,最大温差出现在电池放电过程的后期,该温差可作为电池的热控制的主要监控参数.

5.期刊论文潘宏斌.赵家宏.冯夏至.曹广永.胡俊伟.葛建生.Pan Hongbin.Zhao Jiahong.Feng Xiazhi.Cao

2005,41(12)

利用CFD软件STAR-CD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别对电动汽车内镍氢电池模组的风道系统设计变量进行了流场、温度场的对比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原有电池模组风道的总体设计比较合理;随着散热片数的增加,可使气流速度分布和电池模组的温度场更加均匀以及平均温度降低.通过仿真方法提出了采用支架的开槽方式可进一步改进风道系统散热性能的意见,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试验验证.

6.期刊论文眭艳辉.王文.夏保佳.娄豫皖.阎永恒.Sui Yanhui.Wang Wen.Xia Baojia.Lou Yuwan.Yan Yongheng混

合动力汽车镍氢电池组通风结构优化分析-汽车工程2010,32(3)

对混合动力汽车现有的镍氢电池组的通风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电池模块配置方式对电池组冷却空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在现有的顺排和叉排的基础上提出了梯形排列,采用ANSYS CFX软件对不同排列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梯形排列方式可以较好地改善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最后,设计了梯形排列电池组样机,并进行了充放电和温度测量试验,验证了数值仿真的结果.

7.期刊论文陈晓玲.张武高.陈飞.杨立.Chen Xiaoling.Zhang Wugao.Chen Fei.Yang Li单一压力容器镍氢电池组

几何参数对其温度场的影响-航空学报2008,29(1)

针对实际空间用单一压力容器(IPV)镍氢电池组的传热特点,建立其瞬态热分析的数学物理仿真模型.通过设计改变电池组几何参数,包括电池组底板厚度、套筒高度和厚度,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比模拟研究电池组在飞船实际运行条件下几何参数对其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筒厚度对电池组温度场的影响最为敏感,增大套筒厚度可明显缩短电池组热系统达到平衡态的响应时间;其次是套筒高度;改变底板厚度对电池组温度场变化影响不明显.该研究为镍氢电池组的结构优化和热控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8.期刊论文胡明辉.秦大同.石万凯.杨亚联.Hu Minghui.Qin Datong.Shi Wankai.Yang Yalian混合动力汽车镍氢

电池组温度场研究-汽车工程2007,29(1)

对混合动力汽车现有散热方案的电池组进行了温度场监测实验,分析了电池组温度分布和放电始终温度变化,发现电池组在放电前后温度不均匀性有扩大趋势,并且电池组整体温升较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池组温度场理论模型,并进行了电池组温度分布仿真,提出了新的电池组散热方案,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

9.期刊论文杨亚联.张昕.李隆键.秦大同.胡明辉.YANG Ya-lian.ZHANG Xin.LI Long-jian.QIN Da-tong.HU Ming-

hui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的散热结构分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4)

以混合动力车用镍氢电池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对现有电池组的散热结构进行了流场和温度场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电池组的温度场均匀性较差.通过调整挡板及电池的位置、改变电池倾斜角度和电池的间距、施加挡风结构、包覆保温层等方法改善了电池组冷却气流分布和电池组温度场均匀性,其中包覆保温层的效果最好.为混合动力车用镍氢电池热管理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引证文献(2条)

1.眭艳辉.王文.夏保佳.娄豫皖.阎永恒混合动力汽车镍氢电池组通风结构优化分析[期刊论文]-汽车工程 2010(3)

2.陈明华.包海涛基于FLUENT电动汽车镍氢电池风冷流场的研究[期刊论文]-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9(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413246438.html,/Periodical_qcgc200903005.aspx

授权使用:上海交通大学(shjtdxip),授权号:a6eb9861-f6db-4b96-a973-9e2400bd7bbe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4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