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考点练习25_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考点练习25_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 考点规范练 25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考点规范练+高频考向练第 54 页

基础达标

1.(2016 湖北罗田一中期末,1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答案 B

解析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 ,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不参与也能完 成,A 项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 项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 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C 项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 经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如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 项错误。

2.如图表示突触后膜接受兴奋性递质后发生的过程。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消耗 ATP

B.蛋白质 P 是一种通道蛋白

C.该膜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钾离子也能通过该蛋白进入突触间隙

答案 B

解析突触后膜接受兴奋性递质后,Na +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不需要消耗能量;蛋白质 P 是专门用于 Na +通 过的通道蛋白;该膜发生的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通道蛋白具有专一性,钾离子不能通过该蛋白。

3.(2016 四川雅安月考,9)右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 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 e 为感受器,a 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 d 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 B

解析根据 c 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 a →b →c →d →e,所以 a 为感受器,e 为效应器,A 项错误。 受到刺激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乙方框中 );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中 (甲方框 中),B 项正确。受到刺激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刺激后变为负电位,C 项错误。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 元兴奋或抑制,D 项错误。

4.(2017 河北邯郸成安一中月考,15)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其中不正 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A、B项正确;兴奋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部位的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项正确。

5.(2016江西临川周练,10)右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将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可判断出a是感受器,与b端相连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项错误;c为组织液,存在于突触间隙,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项错误;d 点位于传入神经上,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刺激e点,在d处未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C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刺激e点,e点的兴奋不能传至d点,因此将某药物放在c处,不能证明该药物的阻断作用,D项错误。

6.(2016安徽江南十校开学联考,17)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膜外侧接一灵敏电流计,在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图

①②③表示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计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是②→①→②→③→②

B.电流计指针发生四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图①a和图③a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未兴奋状态

D.图①b和图③b电极处的膜均处于兴奋状态

答案A

解析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未接受刺激时,膜外都为正电位,因此如图②所示,当电流计的右侧电极受到刺激时,右侧膜外为负电位,因此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①所示,以下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为②→③→②,A 项正确。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项错误。图①a和图③b电极处的膜电位均为外正内负,即处于未兴奋状态,图①b和图③a电极处的膜电位均为外负内正,即处于兴奋状态,C、D项错误。

7.(2016河北保定10月模拟,24)右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f为突触前膜,上面的褶皱是由于释放神经递质形成的,②e属于内环境,当其中的蔗糖含量过低时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③d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④e处出现了神经递质也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f是突触后膜,其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引起肌肉收缩,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就被分解,不能进入肌肉细胞,①错误;蔗糖是植物特有的糖,故人体的内环境不含有蔗糖,②错误;d突触前膜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③正确;e处出现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所以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2016甘肃张掖质检,5)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分成5组,分别放到正常海水、低K+海水、高K+海水、低Na+海水、高Na+海水中,分别测定它们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低K+海水中的静息电位小于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

B.在高K+海水中的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

C.在低Na+海水中的静息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

D.在高Na+海水中的动作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

答案D

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电位的维持依赖于K+外流,细胞外液中K+浓度越低静息电位越大,因此静息电位的高低是:低K+海水>正常海水>高K+海水;神经细胞内Na+浓度明显低于膜外,动作电位的维持依赖于Na+内流,细胞外液中Na+浓度越高动作电位就越高,因此动作电位的高低是:高Na+海水>正常海水>低Na+海水。综上所述,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2.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导学号93420235?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也应该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项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项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项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则是抑制肌肉细胞兴奋,D项错误。

3.(2016安徽皖南八校二联,30)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时,即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已知屈肌反射中屈肌处于收缩状态。反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M、N、E、F表示神经元,ab表示一段神经纤维)。

(1)动物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E神经元接受了(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的通透性加大,使加大,E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

(2)假设E与M不经过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导到E时,该神经元的活动仍受抑制,原因是。

(3)当发生屈肌反射时,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的部位间可形成,兴奋在F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用“a”“b”和“→”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原因是。

答案(1)抑制性K+(或Cl-)膜电位差

(2)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受体类型不同或E神经元表面没有M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受体)

(3)局部电流a→b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E神经元连接的是伸肌,而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会发生屈肌反射,则伸肌反射

,

,

受到抑制,原因是 E 神经元接受了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 K +(或 Cl -)的通透性加大,使膜电位差加大,使得 E 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2)已知 E 与 M 不经过 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导到 E 时,该神经元的活动仍 受抑制,原因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3)在反射发生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 奋的部位间可形成局部电流。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处兴奋传递具有单 向性,所以兴奋在 F 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 a →b 。

4.(2016 河北唐山月考,36)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效应存在差 异,如图表示乙酰胆碱、甘氨酸(Gly)、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作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够体现出的内环境的构成部分是 ;图 1 中离子通道甲应是 (填“K +”或“Na +”)通 道。

(2)图 2 中,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 上的 Gly 受体结合。当 Gly 与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乙开启,使 (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 A 处的兴奋不 能 传 至 B 处 。 释 放 到 突 触 间 隙 的 Gly 可 通 过 主 动 运 输 进 入 细 胞 再 被 利 用 , 图 中 结 构 ① 表 示 。

(3)图 3 中,去甲肾上腺素 (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这一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 是 。兴奋处的细胞膜的外表面电位为 。当完成一次兴 奋 传 递 后 ,NE 立 即 被 分 解 。 某 种 药 物 可 以 阻 止 NE 的 分 解 , 这 种 药 物 的 效 应 是 。

(4)NE 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由此可知,图示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存在着 (填

“正”或“负”)反馈调节机制,其意义是调节

的效率。 ?导学号 93420236? 答案(1)组织液 Na +

(2)突触后膜 阴 载体蛋白

(3)化学信号→电信号 负电位 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负 突触传递(或兴奋传递、神经调节)

解析(1)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 Na +内流的结果,故图 1 中离子通道甲为 Na +通道。(2)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受体;由于 A 处的兴奋不能传递到 B 处,可推 知离子通道乙的开启,导致的是阴离子内流,从而阻止兴奋的传导。依题意,Gly 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故图 中结构①应为运输 Gly 的载体蛋白。(3)在突触后膜上实现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处细胞膜外 表面电位为负电位;某药物阻止 NE(兴奋性递质)的分解,将使 NE 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NE 能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提高神经调节 的效率,使神经调节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