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摘要: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且农业基础设施

比较落后,农业灌溉困难,文化生活也较为匮乏。农民生产资料的单一决定着农村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社会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最主要的是改变农民单一的收入方式和生产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调查分析现状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而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又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农民的主体力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又不破坏农村文化底蕴;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又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又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夕改,人去事非。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农村县区,经济状况有强弱之别,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比如,各县市开发区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城郊土地、人力等资源,开展以工促农的工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城郊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城市,走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城镇村庄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城镇村庄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新农村规划可以高标准、多功能,进行一步到位式建设,而县区比较落后的村庄则可能是改街、改水、改圈、改灶、改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之,一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避免运动化,不搞“一刀切”,不搞人为的样板工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收”之类扰民浪费的评比活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对帮扶的途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

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新农村建设内容: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

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是路面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问题二: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不大,农村产业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生产项目的确定上存在着盲目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目的确定生产项目也使农民的生产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问题三:受多种因素限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较远的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对新农村建设中几大问题的个人思考:

第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建设的经费从哪里来)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此次的调查对象而言,村中没有一处集体经济,没有村办企业。农民增收也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一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第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它需要统筹的规划,需要村与村、与乡镇、与县市之间的合作,需要上级机构的扶植。就地理位置而言,我村离

镇中心较远;就自然资源而言,它没有资源上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单纯依靠本村的力量,一方面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容易在结构安排上或是项目选择上与其它地区重复,从而造成效益低下甚至是失败,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上级的统筹。在这一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意大利南部的小城镇加工业,我国浙江部分地区的村镇加工等。

第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第四:务工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农民其增加收入的瓶颈。随着农村劳动力专业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性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控制。

第五:村民文明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参考文献:[1]胡智龙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报告

[2] 百度百科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 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此我对海南省万宁市东兴村做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政策效果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 总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经过环境整治,当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经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

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 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但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能够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 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 一方面,发展前景看好。从战略角度讲,中央连续四年发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2006年和2007年专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省七次党代会,准确把握这一形势和趋势,超前性地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政领导都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确立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政策方面说,“三个继续高于”及农业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还相应地制订了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的配套优惠政策等。从发展基础看,已具备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农民参与集体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率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服务、娱乐的支出不断增加。此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法制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制约因素明显。一是“三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

主体,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文化素质、技能素养和意识形态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人均占有耕地和水资源量相对匮乏;同时,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社会化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助力,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出现断层,种子管理体制和国家农场的服务功能弱化,改革工作亟需进行,农业综合执法还没有实现县级全覆盖,这就造成涉农公益性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三是管理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枢纽,功能相对还不完善。在联动创建、资金投入和引导参与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机制,在运行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不清、主体不明的现象,也没有形成一个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应消除误区,树立正确观念。 当前,新农村建设仍处于开局起步阶段,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探索和实践,但应该注意防治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越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是农民,因此,对这项工作不能行政干预过多,造成过度推动,出现拔苗助长,超越正确立场上的应抓范围;二是“错位”。一味图政绩,丢掉基础工作,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偏离方向,甚至用简单的新房舍、新村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成就调查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成就调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经常在新闻和课本上看到,觉得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话题,通过这次回家的调查,在自己老家生活中也没有人提到这样的词汇,但是家乡人们生活水平大大的提升了,这不仅仅只是在生活水平上,人们的思想,闲暇时光,法律意识等等也都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正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也正体现了我国提倡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就通过这次我回家的几天家里发生的事情来体现家乡的变化,家里的一些小事都能看到家乡变化,可以见证家乡新农村的建设现状及成就。 暑假刚刚放假,我想回家玩几天然后出来兼职,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平时不怎么在家的爸爸妈妈说也回来,因为伯伯生病了,说回来看望他,也可以回来看看我,我上午坐车回家下午就到了家,心里想着,现在的火车真好,要是坐汽车我肯定晕的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我把家里整理好之后,妈妈打电话回家了,说他们快要到村口了,我当时就被震惊了,“什么?这么快就到了?!”,回来我问爸爸说怎么这么快回来了啊?你们做的飞机吗?爸爸当时打击我说“傻孩子,现在不是有高铁吗,你还是大学生呢”我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要知道爸妈也就是我大学这两年出去的,他们的变化真的让我有点反应不过来,更让我觉得“不适应”就是妈妈,她一个农村妇女,以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突然跟我聊天的时候说了一句普通话,这估计妈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说了普通话。 我想之所以爸妈会跟我见面也是国家富强的结果,带动科技的进步,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取得的进步,也说明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准备出去转转在不远的隔壁村听到震耳的音乐,我们上前去看,结果看到几个村里的大妈在一起跳广场舞,脸上挂的那种笑容没有感觉到他们因为一点生活上的压力,在我的记忆力曾经的他们在闲暇的时光不是织毛衣就是整天担心家里这事或者那是没有做完,这时候我村子里面的一个人看到妈妈,来了跟妈妈打招呼,我从来都觉得农村里面的寒暄才是最纯真的,没有一点杂质,现在的“新农村”既有了现代化的气息,也有那种淳朴的感觉。 在欣赏完他们的表演之后天已经黑了,以前这样的傍晚不带着手电筒是不敢走路的,怕地上有坑坑洼洼的把自己绊倒了,现在完全不用担心了,因为现在新农村的建设,已经是“村村通”,都是平整的路面。现在的“新农村”远远不是像以前说的小洋楼那么简单了,现在家里有空调有热水器,洗澡很方便,也不会像以前那么热了,曾经村子里面的人会坐在一起乘凉,现在村头有自己的广场,所以不担心关系会疏远。 “诚信,友善,自由,和谐”,我想这些虽然宏观,但至少在我的村子里可以看到,一幅全新的面貌,这些都与国家政策分不开的。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民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和轻工业;并且强调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村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性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二天妈妈做好早餐叫我这个懒虫起来吃饭,这时候的爸妈早已经洗漱完毕了,我问爸妈为什么起来的这么早,爸爸说今天去你伯伯家看望他,吃完饭我们就准备去伯伯家,可是他家在过去有点远,要知道爸爸小的时候十几里路都是用走的,现在出乎我的意料的是,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1000字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1000字 调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在xx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对新邵县新田铺镇严村的调研,我发现,自严村响应上级要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把严村的现有状况反映出来是这一次调研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希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意见,为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服务。 调查时间:XX年7月——9月 调查对象:严村村民和村干部 调查方式:查阅资料,访问 关键词: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 中共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统筹城乡积极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指出了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十一五”时期(XX—2011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也是自XX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

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在新邵县出台的一系列的新农村建设激励政策下。严村村委会决定利用自村的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作为该村的一员,通过该次的调研,我深刻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具体的调研结果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依次介绍。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a、基础设施方面: (一)、严村的基本情况:严村隶属新邵县新田铺镇,该村三面环山是一个典型的山村,该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全村共有人口1138人,辖9个小组,其中党员38人,村干部6人,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平方公里。 (二)、严村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严村地处偏僻,属于山区,交通很不发达,XX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325元,该村以生产粮食为主,由于缺水的缘故根本就搞不起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不过该村盛产桔子,全村村民几乎就靠种粮,养猪来维持生计。 (三)、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在未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新农村建设之前,严村村前的那条马路简直就不能称其为马路。仅仅只有三米宽的马路每逢下雨便成为了水和泥的天下,行人根本就走不得。多次修补却依然破烂不堪,马路两边的村民对此深有感想。我从一位村民口中得知:马路在未修成水泥马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村

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层层部署,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下发了《20xx年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孝核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扶一个乡镇、一个试点村,对所包乡镇新农村建设负总责。二是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层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使各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字。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制定规划,实行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突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村屯布局,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为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四是加强对接,协力共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动与**驻村工作队、省帮建单位进行了对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驻村工作和省帮建单位也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制定规划、谋划发展、协力共建。五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投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己争取百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争取项目资金1、7亿元。己到位通村公路建设资金6800万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27万元、农村沼气建设资金336万元、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资金270万元、扶贫资金210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115万元,有利地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x x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题目: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学院: 日期: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xxx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也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村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利用远程教育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使群众从中受益匪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该村逐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品牌效应;加强种养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使韩庄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字:新农村经济教育社会保障信息 一、xxxx的基本情况 xxx村坐落在xxx镇的西部,东邻xxx乡,是xx镇最西边的一个村。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黄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黄土土壤排水量好,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电灌溉。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景观路两边建有紫薇园林、绿原园林等几家园林,切实美化了国道路段。 二、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近几年来,该村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8。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韩庄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于2009年5月11-15日,通过走访座谈,对城关镇马桥和刘竹园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何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崛起,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

管理的总体目标,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基本情况 马桥村位于利辛县城西约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马店镇接壤,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辖23个自然庄,耕地面积480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64人。刘竹园村位于利辛县城西,和马桥村相邻,全村现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2748多亩,辖9个自然庄,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35人。2008年两个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群众生活相对宽裕。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

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三是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两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做准备。村两委首先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 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拥护,热情高涨。问卷调查表明,当问及当前村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上级政府解决时,有80%以上的农民提到新农村的规划和村庄道路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农民很乐意参加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95%以上的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满意。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认识简单片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b413189604.html,)/总结报告/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3月23日——20XX年3月25日 调查地点:安徽省黄山市西递镇叶村 调查对象:叶村村民 调查方式:访谈、查阅资料、观察 调查内容:通过对西递镇叶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叶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与西递镇政府资料结合起来,科学认识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总结出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西递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使西递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西递镇一方面积极开发古村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图形成旅游带动经济、经济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模式。西递镇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动力。西递叶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一、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叶村是位于西递古村落不远处的一个村落,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在现代商业经济,从而形成与西递古村落遥相呼应的现代新型新农村。叶村从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化发展,一开始就瞄准蚕桑的发展空间惊醒蚕茧生产。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户户出蚕茧”的局面,共有XX多亩桑田,蚕桑收入约占叶村收入的80%左右。XX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XX年正式实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围绕生产发展,以西递为中心,发展经济,同时发展蚕桑、茶叶和林业,20XX年叶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道路四通八达,建成现代化叶村小学,可容纳学生200余人,同时配备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基本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二、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叶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发挥作用的成功实例。叶村的成就与村镇的建设理念、基础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机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等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要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

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生产发展是指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指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是指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这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途径。村容整洁是指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这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要求。管理民主是指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 随着依法治国历程的推进,全国上下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司法认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本身正当权益的认识和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措施的不时加速,新型农民司法认识的不时深化,乡村普法工作的近况很难顺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必然水平上制约了乡村普法工作的深化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普法工作,全力服务新乡村建立,笔者就乡村普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浅显的观点: 近况剖析 一是对普法教育的主要性看法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注重物质好处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做事情的习用规范,对那些费时、辛苦而又难见经济效益的普法工作则持逃避、被动、冷酷的立场。很多基层干部、农民还存在适用主义思想,碰到问题才想起往来不断找司法,不克不及做到事前学习和知晓。有的乡、村一年不搞一次普法宣传活动,既没方式也没内容,为了迎接省市县综合管治检查审核,其普法活动材料、工作总结等普法台帐往往是暂时假造,凭空捏造,基本无真实、历史的陈迹。 二是对普法相关工作经费、人员投入不足。当前基层司法所人员编制过少,无专职普法步队,普法经费落实不到位,工作开展困难、技能配备掉队,不克不及顺应新情势下的普法工作需求。尤其是乡镇普法工作经费、人力严厉投入不足,乡镇司法员也仅仅是乡村纠纷的调停员和中间工作的服务员,在实践工作中很难真正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特殊是学校普法,法制副校长更是有其名无其实,必然水平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化开展。 三是普法宣布道育方式保守。目前乡村普法工作首要是采取司法征询、普法口号、宣传栏、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传统方式多而创新认识和方式却少。不少乡镇设立了法制学校,也是有其名,而很少开展法制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结果。 四是工作推进存在必然坚苦。首先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认识的不时加

2017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2017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2017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篇1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儿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家乡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虽说我学的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因为那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当国人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十分高兴,我能够在寒假进行

相关的实践调查。然儿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①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 按照全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的部署,深入开展以“解民忧、访民情、促民风、谋民富”为主题的蹲点调研活动,以点带面,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日、住村周、调研月”活动。根据要求,我于20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点**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况 **村与xx省的xx县接壤,总面积7.3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亩。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0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700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长7%。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亩;菜园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500亩;成立了全县首家早姜专业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带动80户农户发展早姜300亩;发展葛根药材基地110多亩。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加大农民知识化培训力度,全年劳务输出3400人。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