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doc说课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doc说课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doc说课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doc说课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地位、作用:

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㈡.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②.运用教材材料和图片,剖析城市化进程,讨论“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结合教材“活动”展开辩论——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㈢.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㈣.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组织分组学生讨论。

三.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 探究式教学法。分组探究,展示成果;鼓励各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教材并分组:学生分成四大组探究问题。

2.引入: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场景——“启航”的画面和音乐引入,同时提问:“启航”包含了哪些含义?

(以上5分钟。)

3.新授:

一.位置、范围:

广义的珠三角

泛珠三角

二.城市化的含义

(以上3分钟)

三.分组探究:(看书讨论8分钟,展示成果共12分钟。)

第一组: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如何?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第二组:珠三角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张家界市城市发展分组讨论:12分钟

第一组:张家界市城市的发展过程如何;

第二组:张家界市城市发展中哪个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组: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张家界市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5.课后作业:

如何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就下面三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观点一: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观点二: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观点三: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人教版

分类:教学论坛

地理必修3

区域化

城市化

说课稿

郫县一中

刘倩

校园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试卷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中,最主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D.城市的功能增加 2.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B.城市化可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C.城市化不能促进工业化D.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力量 3.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主要分布在 A.广州市 B.中山市 C.珠海市 D.深圳市 4.下列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利优势是: A.国际经济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 C.侨乡 D.重化工业基地 5.有关工业基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B.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京津唐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6.下面几种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中属于珠江三角洲的是: A.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C.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D.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7.有关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苏南模式”诞生于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度最高的江南水乡 B.东北地区的城市都以重工业为主,其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C.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D.“云南德宏模式”依靠边境贸易活动的剧烈扩张而形成的 8.为解决珠江三角洲的能源紧张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建设核电站②.大力开发潮汐能 ③.减少对香港、澳门的能源供应④.西电东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台湾省1993年和2003年部分出口产品所占比重的统计资料。回答9~10题。9.图中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说明台湾丧失的 主要竞争优势是 A.先进的技术 B.广阔的市场 C.低廉的工资 D.通达的信息 10.图中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上升,说明台湾工业转向 A.原料指向型B.市场指向型 C.廉价劳动力指向型D.技术指向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高一地理组:周莉莉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是新课。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课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地位与作用: 从教材内容上看,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现象之一,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了解、甚至亲身经历过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一现象,学习这一节就尤其显得重要。 从教材结构上看,在本章第二节安排这一课,其目的是在上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作一个概括,为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材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难点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从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已对“城市化”这一社会现象有了亲身体会,为学习本节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可以适当完成一些自主学习任务。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授课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列表比较法 3、探究式教学 4、小组合作讨论法 其中,读图分析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读图分析能力,有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四、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学会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用图: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学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说课讲稿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世界近代史,讲述了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自此进入电气时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行列,其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科学文化蓬勃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围绕上述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园家的社会变化》、《近代科学与文化》三课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初步学会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内容和目标的任务,为此,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准备、板书设计等全方面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部编版)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第2课。本课主要讲了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本课由“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社会问题”三部分构成。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社会问题等史实,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

高考试题说课稿

高考试题说课稿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2012年高考试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对2012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的几点认识》,下面我将从对试题的总体认识,试题的主要特点,典型试题分析及启示,2013年备考启示,反思总结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对试题的总体认识 201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的命制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新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结构与排布合理,承转衔接顺畅,各种难度的试题比例适当,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1.考查主干知识,创设新颖情境 今年的地理试题均以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前沿内容为考查重点,覆盖面较广。具体考点分布如下表。

试题情境新颖,也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选择题第1~2题组,以独特的“资料集群呈现、定性表现地理事物”的关系图式为信息载体,在图示与文字、水平与垂直的情境创设中,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感悟、解读、判断、分析的能力。另外,第3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第4~6题组的地面形势图、第7~8题组的我国两年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第26题的“丁坝”景观图等,都巧妙地运用静态的图像来考查动态的地理问题,让考生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渗透着地理学探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2.依托地理图表,彰显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能够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直观表现出来,既能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有助于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并解读出其蕴含的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利用图表作为试题的信息载体是历年山东地理高考命题的传统,今年试题命制延续了这种风格。全卷共有各种图表10幅,其中区域图4幅、统计图2幅、坐标图1幅、剖面示意图1幅、景观图1幅、表格1幅并且要求考生绘制剖面图1幅。整份试卷的设计,图文并茂,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 如第7~8题组,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我国1982年与2009年两个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常见的人口金字塔图类似,但不同的是,它寓动态信息于图表之中,将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绘图是地理学习过程中考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体现。今年的综合题第26题的第(1)题,以辽河局部流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为信息载体,要求考生绘出图中A、B两点间地形剖面示意图,通过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来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种基础性较强的

《城市化》说课稿

必修2 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说课稿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赵书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济源一中的赵书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说课的主要环节有: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六、学生感悟与教学反思。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课标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运用”和“概括”,它体现了课标对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运用”是条件,“概括”是学生要达到的水平。所以本节课旨在精选“有关资料”,通过地理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概括”得出结论;不仅要掌握得出的结论,更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处理) 通过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思维,但是缺少利用各种资料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而本节课城市化概念比较抽象,课本有关资料又比较简略概括,不够丰富生动。所以在教材处理上着重补充完善相关资料,使资料丰富,生动,贴近生活。适当补充了济源城市化图文资料,又结合课本,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补充《中国城市化进程》和《英国城市化进程》资料。 让学生从这些丰富生动的材料入手,以科学的地理方法指导贯穿,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标志,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②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课前分工搜集资料,课堂合作探究;对资料分析提炼,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为主的资料引导法和问题探究法。 1、资料引导法:精心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图表、文字、数据,济源历史时期的照片,中国与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情况等),运用资料进行形象、直观的启发与科学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化。 2、问题探究法:设计有梯度、有启发意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针对本节课内容和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1、图片链接,导入新课

人口合理容量说课稿

人口合理容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我的说课紧紧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节教材主要讲授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具体措施。这一节内容是前面人口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知识的有机延伸,也为后面学习城市化及其带来的人口问题奠定重要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确定及其不确定性和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 (3)能够分析谋求合理容量的适当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3)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了解社会的兴趣;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正确处理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 (3)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且,根据高中生的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的特点,我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在重难点确定的基础上,要在教学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二部分,说教法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 镇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工业革命以后,城镇化逐渐成为全球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集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于一体的城镇,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讲述回答了城镇的五个问题: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意义有哪些?城镇化的进程是怎样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面对城市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城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城镇化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城镇化的意义,接下来讲述了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然后分析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最后讲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管理城市。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标题。为了让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二、三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第二、四个标题内容里安排了探究活动,教材最后设计了“自学窗”,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的意义。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我们已在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中有所了解,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省编教学指导意见安排3课时,由于课时紧张,我设计两课时完成,前两个部分为第一课时,第三部分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2、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和图片,剖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 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4、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讨论并总结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 6、结合教材“活动”就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四、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组织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介绍Google Earth软件并定位首都北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珠江三角洲的概况

精修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共有三个知识点: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2.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与成长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本节课内容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但部分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对城市环境缺少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逆城市化的成因分析。 4.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在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逆城市化。 二、教学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关于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 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 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 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 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 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 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 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 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 根据下面两幅图,完成1~2题。 ) ( 1.据图甲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市②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卫星城建设、①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郊区城市化、城市蔓延④许多工业与乡镇新区建设③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协作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原料.①②③ D.①②④A.①④B.②④ C) .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图乙中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2 ①利用当地气候优势条件,大力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并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②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③在城市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④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②③.③④ C.①④ D A.①③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城市扩展方式与工业发展。通过图甲可知,上海市郊区的很1.C多地区已经开始了郊区城市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集中,环境恶化,郊区 C项正确。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故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的主导因D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素是原料。【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地区位于上海市郊区,人们对乳肉禽2.B蛋和蔬菜等的需求量增加;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可以延长农业的生产链,项正确。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符合农业发展方向。故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上海市郊区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D【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 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应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5题。

(最新整理)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 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明确珠江三角洲所处地理位置及范围。 过程与方法:1.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 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 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2.通过角色扮演,比较、归纳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 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能够分析 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换角 度思考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 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图示法、小组交流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春天的故事音乐,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音乐导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提高学习情绪,同时很好的引入本节课的切入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情境创设]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 问题设计:看图描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范围(包含哪几个市?) 位置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设计意图:珠江三角洲这部分内容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区域定位的方法在学习中一直有锻炼,这一部分内容起到复习旧识,锻炼读图能力的作用。 [情境创设]展示珠江三角洲改革前后照片对比(小渔村——现代化大都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说课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地位、作用: 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㈡.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②.运用教材材料和图片,剖析城市化进程,讨论“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结合教材“活动”展开辩论——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㈢.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㈣.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组织分组学生讨论。 三.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 探究式教学法。分组探究,展示成果;鼓励各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教材并分组:学生分成四大组探究问题。 2.引入: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场景——“启航”的画面和音乐引入,同时提问:“启航”包含了哪些含义?

2020年高考地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训练(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训练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D.长江三角洲 2.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 图为我国东北某林区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目前的生产结构图,虚线框内为该城市过去的工业生产结构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甲工厂最可能是() A. 造纸厂 B. 化肥厂 C. 发电厂 D. 污水处理厂 4.导致该城市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诱因最可能是 ( ) A. 用材料资源的枯竭 B. 城市发展的需要 C. 环境污染的加剧 D. 人口数量的增加 根据典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把产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读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5.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建有许多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区,这些出口加工企业的兴建主要是什么因素的影响() A. 劳动力因素 B.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C. 市场因素 D.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6.产业转移可促进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经济水平较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应发展处于甲阶段的产业 B. 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甲阶段的产业 C. 处于甲阶段的产业应完全由发达国家来完成 D. 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发展处于丁阶段的产业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年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30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地标。每天,这里有250万件牛仔服被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数据显示,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2018年新塘仍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 B.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8.30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③改革开放的政策④海运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据此完成9~10题。

城市化地理说课稿模板

《城市化》地理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一课时。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学流程 一、课标解读 首先,我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导入课题,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菜篮子及蔬菜的各种特征;再加上图片的欣赏,巩固了学生对菜篮子及蔬菜的认识。此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第一次得到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这里前置动词是“运用资料”,因为城市化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本课题的要求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

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不仅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且对后面章节中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及相互关系。 2.以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考查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及影响。 【自主预习】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补充】: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过程,其间往往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面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一般将工业化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新兴工业三个阶段,以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声,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二者的关系: ①: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②: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我国广东省政府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图4.17) 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 产业比重下降,产业比重上升。 (2) 和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型产业比重上升。 2.国内背景:。 3.良好的区位条件:毗邻,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参与 4.全国最大的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1979~1990年) 主导产业:型产业 优点:一些工厂迅速成为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缺点:吸引的外资额及的增长相对较慢 (2)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产业 面临问题: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需进行产业升级2.城市化 (1)现状:我国城市分布最为的地区之一 (2)表现①城镇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②城市迅速扩大【巩固练习】

中图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城市化》选自中图版必修二高一所学课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化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以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分为前后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城市化的内涵是学习的基础,弄清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 ②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②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③根据事实材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二、学情分析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尤其是章丘市近年来发展迅速。身为农村和城镇学生,有丰富的直观感受。本节内容难度不大,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针对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资料分析为主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1)教学方法及依据:依据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理论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城市化定义教学中联系本地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创设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过章丘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变化启发学生得出城市化的内涵; 资料分析法:通过读图表、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演绎归纳出地理特征,是学生一项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项重要内容,本节课资料丰富,能有效提升学生结合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法: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上归纳出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手段: 本节课结合教材、学案等学具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2、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