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人民军队创建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人民军队创建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人民军队创建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红军和农村根据地。三湾改编、赣南“四整”以及井冈山斗争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阶段。1929年毛泽东主持召开古田会议,解决了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党和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问题。在长征中,红军以大无畏的“长征精神”克服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胜利地到达陕北。从此,思想政治工作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军队的政治工作表现出来的。

一、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立

(一)南昌起义和赣南“四整”,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初创

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潮。为了挽救革命,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北伐军3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10月初,起义军在潮(洲)汕(头)地区陷入国民党新军阀部队的重围。朱德率1000多人突围,进入赣南山区,一路上经常遭到地主武装、反动民团和土匪的袭击,寒冷、饥饿、流行病也给部队带来很大的损耗。在孤立无援和长途跋涉的情况下,有些人经不住严酷斗争的考验,离队逃跑;也有些人军纪败坏,抢劫民财。10月下旬,这支部队在赣南进行了四次整顿。

一是天心圩整顿思想。朱德针对起义军存在的悲观论调和逃跑主义,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进行理想和前途教育。他说:“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也只要留下骨干来,对将来的革命就能起很大作用。”陈毅在军人大会上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鼓励大家要经得起考验,“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二是信丰整顿纪律。起义军在撤退中打乱了原来的建制,又失去了后勤保障,抢劫民间财物的事件屡有发生。进入信丰县城后,少数人钻进酒楼饭馆大吃大喝,分文不给;个别人还闯进当铺索要钱财,动辄打人。朱德、陈毅发现后立即集合队伍,跑出城西20里外,开会宣布军人纪律,当场处决了三个严重破坏军纪的分子。

三是大庾整顿组织。起义部队党员很少,而且集中在领导机关和军官中,大部分班排没有党团员,党的决定很难深入贯彻到基层和士兵中去。在大庾,对党团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将保存下来的50多个共产党员统一成立党支部,派党团员到各连去,加强党在基层的工作。保存下来的800多人缩编为1个团(对外称“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辖7个步兵连、1个迫击炮连、1个机关枪连,由朱德任纵队司令、陈毅任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

四是上堡整训队伍。朱德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要为人民打仗,针对目前的革命低潮形势,必须把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他利用在上堡休整的时机,对部队开展整训和练兵活动。

南昌起义余部“经过这次整训,部队走向统一团结了,纪律性加强了,战斗力也提高了”[1]。赣南“四整”的实践,为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卢德铭等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由于起义受挫,毛泽东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部从浏阳县文家市出发,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进军。这一伟大的战略行动,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经过长途跋涉,抵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队伤亡很大,由原来的5000多人减到不足1000人。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当晚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这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第一,整顿组织,端正思想。在编制上把原来的三个团缩编为一个团(即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辖2个营、7个连,重新任命了干部,剩余干部编入军官队。在组织整顿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思想整顿。毛泽东在队前讲话时,还用“贺龙两把菜刀起义”的例子,用“小石头能打破敌人大水缸”的比喻,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教育。由于采取了大会宣讲、小会讨论、个别谈心等方式,思想整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个别执意要走者,发给银圆五块作路费。整编解决了思想混乱、机构臃肿的问题,部队更加纯洁和精悍,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第二,层层设立党的组织,将“支部建在连上”。在前委的统一领导下,团营建立党委、连队设立党支部、班排成立党小组,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连队是部队的基本战斗单位,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使之成为连队的领导核心,这是首创之举。以后连队的主要工作,无论是政治、军事或后勤方面的大事,都要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然后由党代表和连长分头执行,形成一元化领导体制,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三,破除军阀作风,确立新型的官兵关系。一些旧军官出身的人怕艰苦,留恋过去“三金”(金牙、金戒指、金丝眼镜)、“五皮”(皮鞋、皮鞭、皮挂包、皮绑腿、皮武装带)和“四菜一汤”的生活;有些军官随意打骂士兵、枪毙逃兵。为了破除军阀作风,前委做出规定:废除肉刑和繁琐礼节,允许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实行经济公开,官兵在衣着、伙食上平等;连以上设士兵委员会,既是民主监督机构,又是宣传娱乐机构。委员5至7人,均由士兵选举产生,遇有重要事情,由主任召集委员以至发动士兵讨论,大家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三湾改编的意义,一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是开创了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在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当年参加过三湾改编的罗荣桓在1957年有如下评价:如果不是毛泽东解决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2]

(三)开辟农村根据地,向军内外开展宣传教育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于1927年10月走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第一支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井冈山,党和红军担负了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和建设根据地三项任务。围绕这三项任务,广泛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广泛开展建军宗旨和红军任务的教育。红军刚上井冈山时,党的基础还不牢固,不可避免地存在旧军队的思想作风。毛泽东认为,必须把这支红军变成“服务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服务于人民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毛泽东重新建立了以谭震林为主席的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民主政府,提出了红军的三大任务: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为以后形成古田会议决议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建立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红军建立了良好的内部(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外部(军民之间、军政之间)关系。红军官兵待遇平等,同吃红米饭,同穿粗布衣,同住茅草房,发的零用钱一样多,过着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领导人处处作艰苦奋斗的表率,毛泽东在寒冬腊月也和战士们一样穿两件单衣,盖一条薄线毯。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名著。朱德年逾40岁,经常下山挑粮,肩负百十斤的担子,翻越数十里山路。战士们劝他不要去,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但他又削了一根,还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照样下去挑粮。

第三,规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除了在内部确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外,还注重在外部建立新型的军民关系。刚上井冈山时,有人挖路边的红薯吃,还有人侵犯小商人的利益。1927年10月,毛泽东在荆竹山首次宣布了三大纪律,即:“一、行动要听指挥;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三、打土豪筹款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攻打遂川,途中在李家坪,毛泽东又宣布了六项注意,即:“一、还门板;二、捆稻草;三、谈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不拉夫,雇夫要给钱;六、不打人,不骂人。”1928年3月,毛泽东在桂东县沙田村将六项注意的前面两项改为“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官兵行动的准则。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毛泽东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又在六项注意之后增加了“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两项。

第四,加紧政治训练和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用革命思想教育官兵,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1928年3月,毛泽东在中村采取半天讲课半天讨论的方法,讲解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形势、中国革命的任务和特点,以及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意义。1928年5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又阐释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为了培训干部,红四军在砻市开办了军官教导队,每期有100多人参加,对提高干部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教育和改造地方武装。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以前,那里已有袁文才和王佐领导的农民武装。如何对待这支武装,关系到共产党能不能在井冈山站稳脚跟。毛泽东派何长工去见袁文才,并送去100多支枪。袁王两人认清了干绿林没有前途,只有投身革命才有出路。何长工应邀上山,帮助他们练兵,通过上政治课、文化课、开展讨论等形式,使他们了解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袁王欢迎秋收起义部队上山,将自己的部队合编为一个团,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改编后,毛泽东派去20多名干部,继续对他们进行军政训练和思想改造,使这支部队的旧习气、旧作风得到转变。

第六,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根据地。刚上井冈山时,由于革命处于低潮,“红军每到一处,群众冷冷清清”。毛泽东要求部队“集中以应付敌人,分兵以发动群众”,每个连队设有5名固定的宣传员,向群众讲“打土豪,分田地”和建立农会、建立根据地的道理。他们把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吸收入党,在宁冈的象山庵和井冈山的茨坪开办了党团员训练班。到1928年2月,已先后建立了宁冈、永新、茶陵、遂川四个县委和酃县特别区委,农会和农民武装也建立起来了。各区县赤卫队和乡村暴动队,是一种半脱产或不脱产的地方武装,既可保卫当地政权,又是红军的重要兵源。有党团员作骨干、有武装力量作支柱,边界各级红色政权纷纷建立起来。

二、《古田会议决议》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

(一)中央九月来信和中共红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9年1月,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红四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很少补充工人,而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则占红四军全部党员1329人的70%,加上旧军队的影响,使一些干部认为,红军只管打仗,宣传和组织群众、建立根据地不是红军的任务。他们喜欢“走州过府”,政权观念薄弱,表现出严重的流寇思想。6月下旬在福建龙岩县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离开领导岗位去闽西养病。9月28日,陈毅按周恩来多次谈话的精神,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中央九月来信)。信由周恩来审定后交陈毅带回,并叮嘱陈毅“请毛泽东复职,召开一次党代会统一思想”。

九月来信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和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指示信对红军的的任务作了明确规定:“一、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3]指示信论述了红军中党的工作,认为“红军中右倾思想如取消观念、分家观念、离队观念与缩小团体倾向,极端民主化,红军脱离生产即不能存在等观念,都非常错误,皆源于同志理论水平低,党的教育缺乏。这些观念不肃清,于红军前途有极大

危险,前委应坚决以斗争的态度来肃清之。”[4]指示信对红军的群众工作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把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二、与地方的工会、农会发生密切联系;三、扶助苏维埃政权的发展。九月来信对统一红四军党内的思想、开好古田会议产生了深刻影响。

11月下旬,毛泽东回到前委,在长汀主持了前委扩大会议,根据九月来信的精神,决定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12月底,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由陈毅传达九月来信的内容,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选举产生了由毛泽东任书记的新的前敌委员会。

(二)《古田会议决议》的基本内容

古田会议决议共有九个部分:一、纠正党内的不正确倾向问题(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改为“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二、党的组织问题;三、党内教育问题;四、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五、士兵政治训练问题;六、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七、废止肉刑问题;八、优待伤兵问题;九、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它规定了红军的任务及其与剥削阶级军队的区别,规定了以马克思主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规定了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和方法。其基本精神是抓住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如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的矛盾,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加强党和军队的建设,因而是一个伟大的建党、建军纲领。

第一,规定红军的任务及其与剥削阶级军队的区别。

决议阐明红军与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区别在于:“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特别是现在,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①必须正确地处理红军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一是军事机关与政治机关的关系。决议指出:在前委的指导之下,军事机关与政治机关平行地执行工作,“凡有全军意义的事项,如发布政纲等,由军事政治两机关会衔发布。”群众工作、建设政权、建立地方武装、指挥筹款等,均属政治机关的职权。在没有建立政权的地方,由红军政治部代行地方政权机关的职责,直到当地地方政权建立为止。二是红军与民众的关系。决议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宣传工作要根据共产党和红军的纲领,并针对各阶级、阶层不同对象的情绪去做。决议同时强调执行纪律“是一种对群众的实际宣传”,“是从行动中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使军民关系更融洽。三是军官与士兵的关系。决议指出:“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官长不是剥削阶级,士兵不是被剥削阶级”,“官长要爱护士兵,关心士兵的政治进步和生产状况,保障士兵的民主权利,尊重士兵的人格,坚决废止肉刑,纠正打骂士兵的旧军队的管教方法。”同时,士兵也要“尊重官长,自觉接受管理,遵守纪律,纠正极端民主化、平均主义和雇佣思想等错误倾向。”决议还专门提出了优待伤病员的问题,要求官长慰问伤病员,给他们送茶水,盖被窝,按伤病轻重发零用钱,行军时派人照顾落伍的伤病员。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红军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决议对红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分析,找出它们产生的根源,指出其危害和纠正的措施。纠正的措施:一是进行思想教育。二是加强党的领导。三是提高党员素质。决议指出:“党员发展的路线,以战斗兵为主要对象”,发展新党员要具备五个条件,即:(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烟,不赌博。对已入党但不符合条件者,又“屡戒不改的,不论干部及非干部,一律清洗出党”。决议重申“党的纪律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各级党委要有计划地对党员进行教育,定期召开党的会议,开展批评,严格党的纪律,防止松懈敷衍。

第三,确定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党对红军的领导,思想教育是首要环节。决议规定了党内教育的10项内容和18个方法,以及对士兵进行政治训练的19项内容和7项方法。党内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形势分析,对红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八种错误倾向的纠正,开展反机会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的讨论,对马列主义的研究,对社会经济科学的研究等。党内教育的方法:一是克服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二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三是进行宣传鼓动。上政治课有十大教学法:(1)启发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5)说话要明白;(6)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有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

(三)学习和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的意义

古田会议之后,红四军各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的负责人深入所在部队,组织干部学习和领会决议精神,然后由干部逐条向战士讲解。从前委到各支部,都对照决议检查所存在的问题,纠正不良习气和做法,尤其是把废止肉刑、纠正军阀主义残余当作重点来抓。

学习和贯彻决议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一是政治工作逐渐向正规化、制度化发展。1930年6月,红四军政治部正式公布了《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分别就军、纵队政治部和支队、大队政治委员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作出规定。这样,就把古田会议决议精神和毛泽东建军思想作为政治工作的内容,以法规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从根本上保证了古田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使政治教育从材料到干部备课、从教育对象情况的调查到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四个月后颁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等文件提供了范例。二是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工作制度。主要有:(1)党的领导制度。要求定期向指战员公布计划、布置任务,并逐日检查、做出总结。在任务紧急、来不及召开支部大会或军人大会时,便由党的积极分子传达到战士中去。(2)政治训练制度。规定每个支部定期上党课,党委还经常开办短期培训班。对士兵教育的内容分别是:时事报告、红军的三大任务、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怎样做群众工作、怎样进行社会调查、革命任务和前途的教育、红军和白军的比较、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比较等。(3)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要求做到政治、军事、经济民主,定期开会检查,无论干部和士兵都应接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

《古田会议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其意义在于:第一,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游击环境中怎样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特别是“从思想上建党”的提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举和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一大特色。决议对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学习、政治训练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要求,规定了一系列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二,红四军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得到清算,井冈山斗争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到系统的总结,为红军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决议的学习和贯彻,广大指战员的思想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统一了,也提高了红四军中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水平,加强了党内、军内和军民之间的团结,部队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长征中的“生命线”作用

(一)“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论断的提出

“生命线”是对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比喻和科学概括,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用“生命线”来形象地表达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对党内政治生

活的科学化就作过系统的阐述,奠定了党在人民军队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生命线”一词首次见诸文献,是在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指出“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每一个红军战斗员不仅要能够有充分的军事技术——手的武器,而且最重要的是脑子的武装,必须充实现有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实现中央政治工作条例。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①

1934年2月,在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开幕词中说:“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一切战争中如果没有政治工作的保障是不可能达到任务的”,因为“政治工作是提高红军战斗力的原动力。”红军总司令朱德在致词时接着强调:“如果没有政治工作,没有党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不会产生红军的。”因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我们不仅要加强前方兵团的政治工作,同样要加强预备队游击队的政治工作。”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也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你们是领导者,每一战斗的胜利都离不开你们,离不开政治工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使“生命线”的论断系统化、理论化,使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强调和加强。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这一论断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状况。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①政治对经济、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政治工作对军事工作,进而对一切工作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在中国革命的社会基础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汪洋大海,占人口的80%以上,从而决定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斯大林也说过:“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的主要力量,这是“生命线”论断首先在军队提出的内在因素。

具体地说,“生命线”具有服务、保证、结合三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和党的中心任务,要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结合着军事工作和各项任务一道去做。红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也正是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的。周恩来在会上所作的《一切政治工作为着前线上的胜利》的报告,体现了政治工作如何在实际斗争中发挥“生命线”作用这一思想。他认为:政治工作一要提高部队战斗力,保障命令的执行,为党的路线而斗争;二要保障每一个战争的胜利;三要发挥政治工作在作战中,即进攻和防御中的作用;四是堡垒战、阵地战、夜间战斗也需要政治工作起保障作用;五是一些具体的战术动作,如侦察、警戒、防空、防毒等也须政治工作来保障;六是加强政治工作,保守军事秘密;七要加强后方勤务机关政治工作;八是游击战同样一刻不能离开政治工作。总之,“战斗动作问题,战术问题、后方勤务问题,都要求我们政治工作要有很好的配合和保障。一切政治工作,都要服从整个作战计划,一切政治工作,都要为着前线上的胜利。”①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原则的确立,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红军的政治工作,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苏区日益缩小,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两个直属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8.6万人,被迫从赣南闽西撤出,开始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时,“左”倾领导人没有很好地进行政治动员,指战员不明了长征的意图和前进的目标,又携带着大批辎重,行动非常迟缓,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受到很大损失,使大家心头蒙上一层阴影。为了克服失败主义情绪,红一方面军的政治工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号召指战员敢打硬仗,突破封锁线。11月14日,《红星报》发表了《我们在反击中的胜利》的讨论提纲,号召指战员振奋精神,“同一切对于目前的行动表示怀疑,在前进中所发生困难面前表示投降无办法,悲观失望,以及逃跑开小差,甚至个别投敌的现象,做坚决的斗争。”为了向沿途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红星报》还同时发表了《红军是苏维埃

革命运动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社论,要求在沿途做好“建立地方党组织与群众组织的工作”,要求各连队加强宣传,振奋自己的精神和鼓舞群众的斗志。二是教育干部战士继续革命,创建新根据地。12月12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实现创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的训令》,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及政工人员应以一切方法,如党员会议、军人大会、化装演讲、个别谈话等,“对中央决定进行详细的解释工作,回答每个疑问与误解,务使每个红军战士了解我们行动的总方针与当前的任务。”1935年1月3日,总政治部发布《关于到黔北后的政治工作训令》,要求“坚决消灭当地贵州军阀与地方武装,摧毁反动的政权,谨慎地采取灵活的策略,发动群众斗争,组织与武装群众,发展游击战争,……特别要从发动群众斗争中努力扩大红军”,同时要“加强新战士的政治教育,建立新战士中党的组织。”这些工作振奋了士气,初步扭转了突围以来的失败主义情绪。三是严格执行纪律,树立红军的良好形象。遵义是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的第一座较大的城市,在进城前就制定了严格的城市纪律。1935年1月5日,担任攻城任务的红一军团发布《关于进入城镇执行政策的规定》,宣布除政治机关、政治保卫局外,其他部队不准进城;因执行战斗任务而入城的部队,任务完成后即开到城外集结;入城担任警戒和看守任务的部队,不准入民宅和商店住宿;对反动机关和商店的没收,由政治机关、保卫局负责。1月8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宣布“红军是有严格纪律性的军队,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借群众的东西要送还,买卖按照市价。如有侵占群众利益的行为,每个群众都可以到政治部来控告。”进驻遵义及附近地区的红军指战员严格执行总政治部的通令,争当做群众工作和执行纪律的模范。

1936年上半年,红二、六军团在川滇黔流动游击,准备创建新苏区。各级政治机关及其政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里,进行政治形势和民族政策教育。第一,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激发指战员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1月初,红二、六军团在贵州石阡休整7天时,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政治部印发了关于巩固新战士工作的文件,采用竞赛、开晚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并派人到连队讲解,以消除疑虑,鼓舞士气。第二,开展上层统战工作,争取地方实力派和开明士绅。2月8日,红二、六军团在大定县孔庙召开群众大会,成立川滇黔省苏维埃政府,由贺龙任主席,并在黔(西)、大(定)、毕(节)三县建立了95个乡村政权。红军根据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开展争取地方实力派和开明士绅的工作。第三,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扩大红军影响。贺龙、任弼时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并向藏民颁发布告:“本军以扶助番民、解放番民的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之目的,将取道稻城、理化进康川。军行所至,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经过对藏民家访、召开茶话会,一些藏民消除了恐惧心理,帮助红军购买粮食,指引行军道路。龙绒寺的“堪布会议”(寺庙决策会议)还作出决定,赠送红军青稞15万斤,派人动员藏民出售粮食4.6万斤,帮助红军克服困难。第四,政工干部以身作则,发挥了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在翻越玉龙山时,有的政工干部没有注意把政治工作与物质保障工作结合起来,认为政治工作就是开会上课,甚至坐在连队等候外出办给养的人回来补课。

红四方面军创建于鄂豫皖苏区,进入川北后开辟了川陕根据地,兵力发展到8万多人。1934年11月,部队在通江县毛裕镇召开党政工作会议,有连以上政工干部800余人参加,通过了《红四方面军政治与党务工作决议案》,制定了《团政治处暂行工作条例》、《军、师政治部暂行工作条例》、《红四方面军训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政治工作体系。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得知红一方面军入川,决定西渡嘉陵江进行策应,政治工作为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第一,进行军民总动员,保证嘉陵江战役的胜利。各级政治机关同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积极配合,组成群众工作队,动员大批船工、木工、铁工,营造了一批木船和三座竹扎便桥构件。各级政工干部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16字训词开展战场鼓动,并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鼓舞战士。嘉陵江战役至4月21日结束,共歼敌12个团。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在《红军报》上发表《克服一切困难,百倍坚决奋斗,争取更大胜利》的文告,对实现向川西发展、赤化全西北作了政治动员。第二,团结藏族同胞,建立民族自治政权。5月初,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康少数民族地区,政治部印发了《少数民族工作须知》,介绍了蔵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要求各部队在开展少数民族的宣传时,“首先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纲,承认民族自决权”,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府;要向他们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少数民族的唯一政党,红军是解放少数民族的唯一军队”,共同起来反对国民党的民族压迫与欺骗政策。此后制定的《关于部队南下政治保障计划》中,再次要求广大指战员“运

用一切方法争取少数民族群众,不伤害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感情,不许毁坏庙宇经堂,不准到群众家乱翻,不准毁坏居民房屋。”第三,开展捐献衣物鞋袜的活动,慰劳红一方面军。5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经会理、冕宁北上。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纷纷捐出自己平日节省下来的粮食和衣物鞋袜,准备献给远道而来的兄弟红军,以表达对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崇敬心情和团结友爱精神。

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抵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为实现中央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第一,坚持党性原则,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7月5日,中革军委从陕北来电,将红二、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从而提高了红二、六军团及其领导人同张国焘作斗争的地位,也粉碎了张国焘打算控制红二、六军团的企图。当时仍在红四方面军的朱德、刘伯承,向贺龙、任弼时等介绍了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中央的情况,要求他们一起做工作,使红二、四方面军团结起来,共同北上,到陕北去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第二,加强红二、四方面军的团结,实行第二次北上。7月初,在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努力下,迫使张国焘继续北上。红四方面军发布了《第二次北上的政治命令》和《北上抗日政治工作保障计划》,指出:必须“大举北上,配合红一方面军,联合一切抗日反蒋的力量,铲除西北抗日障碍”,要“立即在全体指战员中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保证二、四方面军兄弟的团结”,要“广泛宣传我们北上抗日的主张,沿途张贴与书写各种宣传品,发动群众斗争,组织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第三,实现思想转变,迎接三大主力会师。红二、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指战员经历了严重的磨难。政治部制定了《收容队工作须知》,从生活和物质上爱护干部战士。行军中党团员帮助伤病员,遇到走不动的伤病员,就帮助背枪支和被包,扶他们到宿营地。即使这样,还是有数以万计的战士长眠在草地上。部队进入甘南后,接到中共中央从陕北的来电,通报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政治部立即编发了《关于新策略战线的具体运用政治问答》的教育材料,分16个问题,回答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若干政策和策略问题。10月9日,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长征胜利的意义在于:它证明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集合在一起就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革命队伍,虽然只保存了3万多人,但他们是一批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革命骨干。长征的胜利,又是中国共产党克服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危害取得的,自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从失败走向胜利。长征中红军的政治工作发挥了巨大威力,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无愧于“红军的生命线”。长征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红军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写下了政治工作史上最光彩的一页,铸就了被世人称道的“长征精神”。

革命理想主义是长征精神的深层内蕴。红军长征是一次追求理想信念的伟大壮举,从历史背景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但军事斗争的失利,并没有动摇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理想信念。从长征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来看,无论雪山草地的自然屏障、饥寒伤病的折磨,还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前,红军都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和惊人的毅力。这种毅力的源泉,在于他们毫不动摇地保持革命必胜的信念。甘洒热血、不怕牺牲是长征精神的直接体现。长征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红军血与汗的代价,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下6500余人,平均每行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宝贵的生命。如果说红军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一部伟大的史诗,那么这部史诗的每一章节都浸透着这些民族英魂的鲜血和生命。这种精神在对待革命同志上,体现为无私奉献的革命品格和高度的阶级友爱。长征的艰难历程熔铸出革命同志间深厚的感情,残酷的斗争环境使红军指战员在平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同舟共济,而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又总是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贯穿长征过程中的一根精神主线。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民族大义为重。红军长征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红军既同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和“剿共”战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又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把共产主义理想和北上抗日的奋斗目标融为一体,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抗日救国的先锋。第二,以党内大局为重。在长征途中,坚持了党内斗争的正确原则,既对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