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古文献散佚之原因

浅谈中国古文献散佚之原因

浅谈中国古文献散佚之原因
浅谈中国古文献散佚之原因

浅谈中国历代文献散佚之原因

摘要:

中国用五千年的光阴沉淀了专属于华夏民族的文献,前人在总结中国历代文献散佚的原因时,提出过许多种“书厄论”以探究书厄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其归结的原因中,人们大都强调了政治、战乱等对文献造成散佚的主要的外在原因,而对古文献散佚的内因很少提及甚至忽略。陈登原先生在探讨中国历代文献散佚之原因时,提出了“四厄说”,参考其“四厄说”我们可将中国历代文献散佚之原因归结为外因与内因两方面。其中外因是主要的,但内因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文献散佚外因内因

正文:

文献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载体,五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从民族根基之泉中喷涌而出,华夏文化被镌刻于历代文献之中,历代产生的文献不计其数,然而文献的产生与散佚总是相始相终。陈登原先生在其文献学研究著作《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将我国古文献散佚之原因归结为四大方面,即所谓的“四厄说”:受厄于独夫之专断而成聚散,受厄于人事之不臧而成聚散,受厄于兵匪之扰乱而成聚散,受厄于藏弆者之鲜克有终而成其聚散。仔细体会不难发现,陈登原先生的“四厄说”既将中国历代文献散佚之原因归结为了两大类:内因和外因。这里的内因是指文献的撰写者作者本身,和文献的保存者或流传者对文献散佚产生影响,其他的则划为外因。“受厄

于人事之不臧而成聚散,受厄于藏弆者之鲜克有终而成其聚散”即为内因,“受厄于独夫之专断而成聚散,受厄于兵匪之扰乱而成聚散”即为外因。

一、历代文献散佚的外因:

历代文献散佚的外因应包括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两大块,所谓自然原因即是指火灾、水灾、虫蛀等,使得一些古籍残缺或亡佚了。我们主要探讨与自然原因相对应的社会原因。

一是出于政治家的需要的禁毁。即所谓的“受厄于独夫之专断而成其聚散”:历代统治者用焚书、禁书、抽毁、改编等暴力方式,是导致书籍散佚、残缺、失真的原因之一,例如秦始皇的焚书。

二是兵燹战乱给图书带来的浩劫。即所谓的“受厄于兵匪之扰乱而成其聚散”:历代兵燹及祸乱是图书散佚的罪魁祸首。从先秦到近代,每遇改朝换代之时,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罄竹难书;古代史上的:例如西汉末年王莽时赤眉军入关,宫室图书被焚毁;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献帝移都,典籍丢失殆尽;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秘阁图书焚毁殆尽;南朝梁之“侯景之乱”及梁元帝焚书,秘书省经籍全丧于兵火,后周入郢,萧绎又将文德殿典籍付之一炬;隋代典籍毁于隋炀帝;唐代开元藏书灭于“安史之乱”;唐肃宗、代宗苦心经营的典籍,毁于唐代末年的黄巢农民起义。近现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所到之处,有书必焚;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使得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横遭焚毁,所剩部分,被英美俄日德等抢走,如今只剩原书3%的残卷。而敦煌千

佛洞莫高窟发现的遗书2万余卷,又于1907-1908年间先后被英法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伯希和盗窃几乎殆尽。日寇侵华期间,日本鬼子狂轰滥炸,摧我国图书馆约2118座,藏书损失达一千万册以上。

三是由于政治动乱造成大量文献被焚毁。最典型的要数文化大革命,其间由于极左路线推行,以“破四旧”为名,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大抄查,使历史文献典籍的损失触目惊心,无法统计,许多珍贵古籍被化为纸浆。尤其是许多小说和古书唱本等俗文学的宝贵资料也经此洗劫,民间藏书受到根本摧残。

四是自然淘汰。因书籍本身的质量问题和被新的同类著作所取代而造成的。重修之书盛行,原书便废。保存不得其道,以致终以流传不广。在一定程度上讲,书籍的自然淘汰是可以理解并且不可避免的。

更值得一提的也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两个方面是古文献之外流和时代风尚对古文献散佚的影响。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古文献之外流造成的我国古文献的散佚,其后果虽不至使历代文献被毁坏严重,但文献散佚国外本身对我国文献研究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例如珍贵的甲骨文献发现至今共15万多片,据甲骨学家胡厚宣1984年的统计:国内共收藏127904片,国外就收藏有26700片,分散藏于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12个国家。

富有名族特色的吐鲁番文献曾被俄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考察队或军队盗窃。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先收藏有俄人窃去的吐鲁番文书。德国人盗取的文物文书一部分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于战火,

剩余部分现藏于柏林科学院。英国考察队对吐鲁番古墓曾进行过历时19年的四次滥掘,所盗文书、经卷、文物绝大部分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小部分收藏与印度国立博物馆。日本人是盗窃吐鲁番文书最多的,窃取了包括“大谷文书”在内的大批出土文书文物。

据资料显示,现存于英国公共档案馆的2万多件明清档案文献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俊掠去的。包括洪秀全的亲笔文书在内的一些太平天国的文书现存于大不列颠博物馆。首任美国驻华公使顾盛掠走的清代汉满文档、部分太平天国档案、珍妃与瑾妃日常生活录等现藏于美国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

图书文献被各国列强以各种手段攫取,以日本为甚。日本每占一城,即派出所谓“科学调查团”,到处明偷暗抢、搜查抢劫我国图书资源,单南京沦陷,各馆之珍贵图书被劫走的就在70万册以上。

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时代风尚也对我国古文献的散佚产生影响。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纵观整个社会,人们较看重人文而轻技术,因此在我国科技图书多散佚。

清代时期,人们对“天下莫秽于聚财,莫雅于聚书”的观念有所改变,“今世朝中大官,多不喜聚书”,原因是“聚财得其利”而“聚书受其害”。如谭租纶擅填词,承家学,尤注意乡邦文献。继承了先辈岭南史学家、文献学家谭莹、谭宗浚藏书30余万卷。其藏书活动,非但无人赞许,反“以能文章负声誉,为大官所齮龁,俾不得潜心载书”,他为此质问:“吾之负书耶?书之负吾耶?”“今之大官,聚财

得其利,余以聚书受其害,不至于率天下以牟利而不读书不止也。”由于有这样的经历,致使“谭氏后人亦不堪珍重,后人深受不良影响”。

二、历代古籍散佚的内因:

一方面是藏书家或藏书机构会对历代文献造成散佚。

陈登原先生的“受厄于人事之不臧而成其聚散”及“受厄于藏弆者之鲜克有终而成其聚散”即阐明了这点。“受厄于人事之不臧而成其聚散”:所谓人事之不臧,指的是历代藏书家对书籍的人工保护不当或者不力,典籍受自然现象中的水淹、火焚、虫蛀、潮湿、风化、鼠噬之害;“受厄于藏弆者之鲜克有终而成其聚散”:数历代藏书家之藏书习惯,收藏图书,但藏而不用,藏而不借,致使典籍不得流传,天长日久,渐归散亡。

另一方面作者自身不甚爱惜,也是造成文献散佚的原因之一。

例如《郁洲遗稿》撰者明梁储,其说独异,然稿簿果存,不应终明,之世无一人见而言之,。《四库全书总目.郁洲遗稿》称“集中诗文,寥寥无几,体格亦不甚高。”《黄佐序》称“其生平著作多不存稿,盖非其注意之所在云。”明番禺王渐逵《郁洲遗稿后序》称:“公聪敏过人。为诗文不事工组,不立体格,而清新流逸,可爱可诵,不自爱惜。”梁应祥《郁洲遗稿跋》称“公为文恒不留稿,搜辑匪易,兹所存者亦什一千百耳。”

康有为、简竹居的老师朱次琦,著有《国朝名臣言行录》、《五史实征录》、《国朝逸民传》、《性学源流》、《蒙古闻见》等书,多被其自行焚毁。晚年生病时,尽燔其稿,人得其寸纸只字,珍以为宝。后人

编有《朱九江集》。

南海陈炎宗“为诗古文词,未尝属稿,挥成,辄为人持去。曰乘兴而作,兴过即忘,姑俟追忆,录之可也。今惟得之者,或藏箧悬壁,或刊石鎸梨,散见于他处而已”。

此外,抄书者的选择也可导致文献的散佚。雕版印书前,书籍流传靠手抄,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选择的。被大多数人选择的文献便得以保存,而没有被大多数人选择的文献在流通这个环节中不能流通而失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散佚。

古人云“事出有因”,分析事情的原因应当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入手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对于历代文献的散佚亦如此。诚然,在中国历代文献的散佚中,外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内因也是不应当被忽视的。

参考文献:

《古今典籍聚散考》陈登原著

《古文献散佚内因浅说》罗志欢著

《古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历代古籍散佚的原因》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凡是伟大的民族,都有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不懈求索。 一、追梦的历史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探索、努力。 (一)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共和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长期压榨和剥削,也由于连续12年的战争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因此,摆在人民面前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党和政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到1952年底,党和政府终于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其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执行。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着重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到1956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 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由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任务的完成,共和国从1957年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新理论。为全面深入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开门整风运动。但在整风中,中国共产党又开展了反右派斗争,造成了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以“多快好省”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受到了全党和人民的支持。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严重后果。加上人民无力抵抗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冬起,共和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1年,党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制定“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左”倾错误。但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使共和国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浅谈中国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信仰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关于中国人有无信仰的争论。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命”为起源,以身处社会之中的“人”为信仰主体,以道德信仰作为核心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终极价值关怀,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信仰体系。当代中国信仰重构应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统领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标签: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探源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因而也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冲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之而出现了信仰的危机。信仰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信仰的重构还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求精神力量。 一、关于中国人信仰有无的争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物质财富的增加也随之而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思想领域,一场关于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的争论由此展开。 1、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 美国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撰文并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文章认为:中国人在心理上受无神论思想的影响,排斥宗教信仰并将其视为迷信;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泛神论,拜鬼敬神的现象非常普遍。当在精神领域中无法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信仰时,便丧失了敬畏之心,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被无限夸大,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各自行为。当人们心中没有罪恶感时,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便暴露出来。也正因为没有信仰,所以“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1]信仰的缺失使中国人将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视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行动上就表现为自私自利和缺乏同情心,而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的。 以上事实反应了国际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人信仰观的普遍看法。虽然这是基于对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但由于西方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因而未免过于夸大和片面、有失公允。 2、一些国内学者也认为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信仰

材料作文“信仰”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信仰”写作指导与示例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更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有人说,中国人目前没有信仰,所以速成鸡、毒胶囊、毒生姜才会泛滥;也有说,中国人目前有明确的信仰,民主、公正、法制、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无数人反复践行;也有人说,我们正走在寻找信仰的路上……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本试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信仰,所以考生只需以“信仰”为话题,紧扣材料的三个观点任选其一作辩证分析,立意均属切合题意。如以第一句为切入点,考生可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信仰的回归;如以第二句为切入点,考生可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发现生活的美;如以第三句为切入点,考生可采取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信仰的状况,即既没有丧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同时,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 【推荐素材】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 ——契诃夫 屠呦呦PK黄晓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9日,演员黄晓明在上海举办结婚仪式。媒体报道,这场盛大婚礼席开了上百桌,来了“大半个娱乐圈”,堵了市中心的半条延安中路。 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的婚礼,铺天盖地的全是他的消息的时候,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于是有网友评论: 当黄晓明婚礼因参加的大牌太多,导致浦东和虹桥两机场几近瘫痪,婚礼现场比诺贝尔颁奖典礼都要隆重的时候。让我不禁以为难道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不是屠,而是黄吗? 当黄晓明挥金如土,婚礼奢华,费用达两亿的时候,而诺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所获报酬远比不得baby一季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概要-共1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4,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永乐大典__________。 5,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___乾嘉________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__皖派

南师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年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古典文献学 专业2 2003年 一、名词解释:20分 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赵宣子古之良史也为法受恶也越竟乃免 四、问答题:70分 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 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 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 专业2 2004年 一、词语解释:30分 三国志前四史五经博士战国七雄四库(四部)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四、问答题:75分 1、试就古文献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在经部文献中任选一书,就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谈谈你对《汉书》的认识。 专业2 2005年 词语解释:30分 六艺前四史编年体三通合纵连横 二、请对《辞海》或《辞源》作一简单介绍:(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北戎侵郑,郑伯患之。……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四、问答题:75分 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 2、试就古文献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左传》是“传”还是史?为什么? 专业2 2006年 词语解释:30分 纪传体四书三礼纵横家《春秋》三传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四、问答题:75分

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 读后感

[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 ——《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 作者:bubu 主题词有两个,‘中国人’和‘信仰’,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书不是社会科学调查类的记录文字,而是三个作者自己相信并且想要宣扬的东西,加上十七位政协,教授,国学学者,方丈,音乐家,画家等等人士的访谈。居然就算在中国人头上了。我想我只好这里说一句:我不在那之中,我不是属于他们代表的那群中国人。第二个词“信仰”, 我特别的去google了一下,以下是“信仰”两个字在维基百科里的解释,看起来挺靠谱的,所以我把它抄在这里,以弥补此书没有提供的名词解释。如下: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模某个“个体”,例如上帝、耶稣、太阳、狮子等。信仰与“认知(相信)”不同,一般说认知(相信)一种理论,而不是说信仰一种理论。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體現著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落實。信仰與所信仰的物件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繫。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书的前半部分,第一章“有信仰的生活”,和第二章“中国人的信仰”,使用的是脑白金广告的语言技巧,没有逻辑也不提供分析说明,只用斩钉截铁的话语说出口号式的句子。很多陈述句,使用不同的同义或类似的修饰词,中心词仁爱啊和谐啊被无数次的重复,达到强调的效,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因为没有逻辑,看起来很难受,同时因为语言单调重复,中国文字的美感完全缺失。比如人是时间的主人,比如说国家是人,国家是善等等。(我还是喜欢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定义,那正常多了。) 接下来的一章是“中华文明重光”,很多内容看不懂,也许是专业学术的东西,不是老百姓去看的(虽然在题目上圈了所有的中国人在内,但是写的东西又把俺们普通老百姓排除在外了),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些作者如果想要宣扬什么,达到读者的心灵,至少得让人看懂吧。 后面的访谈录,因为是特定的某些人群,不是我们常识理解的普通人,比如占中国人很大比例的平头百姓,头衔里没有学者,没有家,不靠研究这个研究那个谋生(或者安身立命)的人,只一份工作,或者只一亩三分地挣钱糊口养家的人。这些被访谈者所说的,或出于自己的真心感受,或出于冠冕程式理论,比作者们前面写的东西从内容上来说,有意思些,也饱满些,对白的记录没有那么空洞,也没有那么多口号式的语言。访问者有时很有技巧的应和,在应和中套入自己想说的话,向他们自己提倡的说法靠拢,不小心就以为了是被访问者

浅谈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奇,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民族的梦,而每一个人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 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无一不对古老的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在古代,我们拥有着世界最多人口,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更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开启了人类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世界,加快了人类的文明化步伐。那时的我们很自信,因为我们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可是在近代,中华民族遭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扰,中华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当鸦片战争击破"天朝上国"迷梦,当西方文明剧烈冲击“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心理,当中华儿女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儿女就有了一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正是因为这梦想,我们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这梦想,我们历经沧桑信心不改。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21世纪的中国,无数中华儿女为了这个梦想而奋斗,为了这个梦想奉献终生。是中国共产党真正

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无数中华儿女执着于这个梦170多年,然而,在这百余年间的中国人不敢有梦。 1949年10月,从此在这东方屹立着一个新中国。经过数十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定让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终于使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生活的改变让我们拥有了做梦和实现梦想的勇气。 而今,在实现这个梦想新的历程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新全面阐述了“中国梦”这一概念,他用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结合起来,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对中国人道德缺失的思考

对中国人道德缺失的思考 在孔孟时代,看到老人摔倒过去扶,看到小孩受伤送去医院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的事,而现在在这个文明年代里,竟然成了人们、社会竞相讨论的话题,我不得不说,孔老夫子若看到这个局面,心里应该有多寒啊。 而现在引起社会道德大讨论的正是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位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4日上午,广东佛山南海区检察院称已批准逮捕小悦悦碾压案嫌疑人。 小悦悦事件引来了人们对中国人道德的质疑,而我相信经过的十八位路人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很多人可能会说,如果自己经过一定会打电话到医院。但是,心里想的和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不能肯定换个环境、换一批人后,这种情况就会有大的转变。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觉得如果我经过这里,看见一个小孩血琳琳的躺在马路上,一动不动,我也不会救得。因为我想,如果他还活着,肯定有人救了,既然没人救他,他肯定是死了。如果小孩动一下,我肯定会打电话到医院的。 人们不禁思考,是什么让中国人这样的冷血呢?我认为这要追溯的大名鼎鼎的“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而彭宇自称自己是为了帮助老人才前去扶,一同帮助的还有陈二春,在陈二春的回忆里,这过程中气氛平和,没有通常所见肇事者与受害人之间的僵持与敌对,徐寿兰对他和彭宇连连感谢,还说“不会连累你们的”。陈二春因此并不去设想彭宇有可能是撞人者,“假如是彭宇撞人,当时的气氛不可能那么平和”。而当时双方在警察局的笔录离奇失踪了,老太太的儿子正好在警察局工作,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在案件审理中,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彭宇是无辜的,而法院的判决书上却以“如果不是彭宇撞的人,那他不应该为老太太垫钱”判了老太太胜诉。正是这起法律公正的案子,引起了社会“老太太倒了,到底该不该扶”的讨论。我只想说,难道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吗?造成别人有难不敢帮这种局面,媒体的影响也要付出一定的责任,有些媒体只知制造噱头,而忽视了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需要对这进行一定的约束。正是这个案例,吓得人们不敢再扶摔倒的老人了。 还有一个案例,在一个大工厂里工作的有各个国家的人,一次有个人受伤了,别的国家的人都过去询问情况,只有中国人仍在那里工作,别人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过去,他说“有那么多人关心她,还用我上去询问吗?”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想的。这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中国的教育中缺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教育。富裕的地区,孩子大多喜欢享乐,家长对爱的教育漠不关心,有些甚至教育孩子负面的东西。贫穷的地区上学都困难,哪有心思在爱的教育中费工夫。似乎爱的教育的成果是看不见的,而在中国,看不见的成果似乎多是可有可无的。而美国的小学教育中,安排了大量的做义工的机会,在医院,敬老院,孩子在劳动的同时会体会到关爱他人的乐趣,快乐。中国的教育资源的确不丰富,但是给孩子提供做义工的机会应该是非常多的。而学校只知道学生的学习,在今年的教改中,这应该成为一个改变的方面。 1906年,留学日本的鲁迅观看幻灯片,看到日俄战争时,一个中国人给俄军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正被砍头,一群虽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此景深深刺痛了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中国道德问题根源及应对措施

题目:中国道德问题根源及应对措施 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姓名:郭先锋 学号:1240210327 指导老师:谢俊 日期:2014.11.10

摘要:当今许多中国公民都出现了道德问题,这不仅有碍于个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道德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它是基于时代生存背景、时代精神背景和伦理—道德学科背景的情况下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治理道德问题,需要从个人、社区和社会着手,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治德网络。 关键字:道德生存背景精神背景学科背景对策 引言: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规范文化,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社会活动的文化体系。当今许多公民出现了道德实践上的问题,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会交往、职业活动、私人生活等方面不遵循正常运行的道德规范,甚至肆意破坏和践踏现存道德规范。 正文 一、中国道德问题的实态表现 现实回顾:一位65岁的婆婆摔倒后,便喊来3个小朋友来扶她,当小朋友来扶时,婆婆竟一把死抓住一位9岁小朋友的手。三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婆婆则称是小孩将自己撞倒。当看到这一幕时,我们不禁要问当代中国人怎么了,中国几千年优良美德为何会变成他人诬告的证据。 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使当代中国面临着诸多道德问题。物欲横流、精神空虚、信念淡薄、信誉危机、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人生价值观扭曲变形在不少人身上表现十分突出。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人们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约束,许多行业不正之风、政治腐败现象日趋蔓延。 如今的中国,道德信仰呈多元化发展,道德这个词正在被许多人作为一种外在的礼仪规则和口号使用着,而作为个人内在生活规划及个人内在信仰的特点正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被疏忽。很少有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只要有条件或为利益驱动,很多人都会去实践其一向所批评的不道德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社会道德危机的事实。 二、中国道德问题的根源分析 1、时代生存背景 “时代”既相对于人类而言,也相对于民族国家而论。自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整个人类正在从自发到自觉走向全球化,绝对的地缘主义生存模式开始土崩瓦解而被全球化模式所取代。以世界市场为纽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全球化趋势逐渐形成。 在这一全球化趋势中,必然催生伦理价值诉求和道德规范,使其由绝对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向世界主义和全球主义方向演变。这一过程对于每个民族国家,尤其是对贫穷落后并且道德保守的民族国家来讲,必然产生伦理理想和道德信仰上的阵痛:旧有的伦理道德和信仰开始失效,新的伦理道德信仰未及建立,伦理理想的失落与道德信仰的空位,成为21世纪初这个新旧交替的生存过程中的时代特征。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战略思想和实践理论体系,推动了整个国家社会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却忽视了那些不应该产生或出现但又事实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这样一个由一般与特殊组成的特定的时代背景,为当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艺文类聚》 5.十通 6.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本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答案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 王晓华 ①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心中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了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于是,耻感文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精神领地,日益走向衰微。 ②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认为人的羞耻感源于人的内省,源于对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汉代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 ③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青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已的冤屈。显然,窦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④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置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生成自豪感和羞耻感。否则,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无耻者。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传统的对天的信仰、对共产主义信仰、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均被冲击、解构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大凡腐败(从行政腐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而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语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衰弱。 ⑤公正地说,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无耻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得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如何培育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信仰指向精神的天空,因此,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 (选自2 009年7月22日《文汇报》,有删节)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中的“耻感文化”是指,人们的言行举止受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约束,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 B.文章第一段由列举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的几种生活常见现 象,自然地引出了本文论述的中心。 C.文章第二段分析儒家关于“人要有羞耻意识”文化,阐释了对天的“敬畏之心”是维系我国古代耻感文化的重要因素。 D.作者列举大凡腐败被揭露,人们的一些本能反应的现象,意在强调如何培育当今国人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 9、下列不属于中国人丧失羞耻感的原因的一项是C

浅谈中国梦学习心得体会

浅谈中国梦学习心得体会 下面给大家介绍浅谈中国梦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哦! 中国梦是中国现代化之梦,根源于我国几千年辉煌的文明史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沉沦的抗争和奋斗,中国梦也是中华儿女奋斗实干之梦,建基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努力奋斗、实干拼搏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一位党的成员,各级党组织也应该自觉遵守、并忠实依照”宗旨“实践、行为。这是中国共产党集体和各级组织、党员个人”中国梦“的最起码理想和目标。自觉朝着这一梦想奋斗、努力,认真实践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一种要求、还是行为标准。 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应该落实在工作实践中、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以身示范下自成蹊。不能够把实践”中国梦“仅仅作为对他人对别人的要求,而要一把尺子、先丈量好自身在丈量别人和他人,这应该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位党员的一面大镜子、一个检验尺度、一个经得起检验的平台。信还得行。 有执政党及其成员的带头,也该有国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不折不扣跟随,也该有公开、公正的依法行政行为落实。党政首脑一定是中国梦的倡导者、实行者,各级各地理当亦然。中国梦,是很具体的可见目标,更是很具体的实施前行过程;各级政府都是人民政府,天经地义该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具体到政府行政,实现中国梦主要两条:一是尊重顺应、引导合力人民意愿,公开行政信息和民众交流沟通,接受民众监督;二是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程序行政、作为。再说拉杂点,对每一位公民负责确保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尽力创造生活、生产公平平安环境,做好文化公益事业、生态环保事业。 党政做好是前提,社会合力是条件,公民自觉自发积极参与是基础。对于后两者,各人理解不同、感受不同、表达方式方法也不可能尽然一同。可探讨、可讨论、可交流、可沟通,甚或各说各话也没有啥大不了的;求同存异、多一些耐心,努力共识、多一些相向;毕竟,中国梦是个人的更是大家的,谋成。

文献学试题库

xxxx文献学习题库 一、填空: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二是指______。 2,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 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和 ______的一切载体”。 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与____三方面内容。 4,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5,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6,西汉大历史家司马迁著《史记》时,采取“厥协______异传,整齐 ______殊语”之作法,对古典文献进行考辨整理。 7,西汉____和______父突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8,东汉著名学者______著有______和《说文解字》,世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9,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10,魏晋之时,何晏著______,王弼的______、《老子注》,向秀、郭象的______,______的《春秋左传集解》均为文献注释整理的代表作。 11,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 12,唐太宗命孔颖达等撰______为唐代最重要的儒家文献整理著作。 13,唐代史书注释最杰出者为颜师古的______。

14,唐代以注释《文选》著称的学者为______;唐代关于《文选》另有吕延济等______注本。 15,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撰著名史论著作名为______。 16,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 (868)刻印之______。 17,北宋初编纂有______、______等著名的大型类书。 18,北宋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有_____、赵明诚等人,其中前者著有《集古录》十卷。 19,宋代著名的私编目录有晁公武的______和陈振孙的______。 20,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郑樵的_____和______的《文献通考》。 21,宋代最后一位文献大家是______,其学术代表作为《汉书艺文志考证》和______(学术笔记著作)。 22,宋元之交,文献学家胡三省的代表作为______。 23,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_____。 24,明代学者胡应麟的文献学成果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一书1 中。 25,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有一部著名的学术考据笔记______。 26,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______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______和汪中、焦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等。 27,清代《说文解字》四大家著作中,最有名者为段玉裁的______。 28,章学诚的______为刘知几《史通》之后又一部史学理论名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