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05012014

总学时数:34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一)》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发展历史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主干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第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第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第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以凌宇老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及本教研室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为教材,由三篇二十章组成,中文系每个年级的二年一期讲授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二年二期讲授第二编和第三编。

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二、重点介绍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三、从文学观念、内容和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评价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四、介绍文学社团和思想论争。

第二章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第一节概述

了解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外国诗歌的批判继承与借鉴的关系,中国现代新诗的风格流派及其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新诗的“新”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初期白话诗

1.胡适《尝试集》的意义。

2.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的诗作。

第三节郭沫若

一、生平简介。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思想的影响。广泛、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及文学创作实践。

二、《女神》

1.《女神》的时代精神。

2.《女神》独具一格的浪漫主义特色。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第四节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

1.湖畔四诗人的爱情小唱。

2.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

第五节闻一多

1.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与实践。

2.从《红烛》到《死水》

3.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六节徐志摩

1.徐志摩诗歌内容的复杂性。

2.飘逸、潇洒的诗歌风格。

第七节李金发

1.象征诗歌的出现及其意义。

2.李金发诗歌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3.李金发诗歌形式的得失。

第三章鲁迅

这一章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要系统地了解鲁迅生平及其主要创作。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道路

童年生活影响;弃医从文;“主人”思想;个性主义与进化论思想。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本章的重点是对《呐喊》、《彷徨》的总体评价,要理解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一、《呐喊》《彷徨》创作的背景

二、《呐喊》《彷徨》的巨大成功:巨大成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表现的深切”包括独特的题材和深刻的思想;“格式的特别”是指结构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创新性与先锋性。

第三节《阿Q正传》

一、阿Q的性格特征,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产生的根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悲、喜剧因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第四节《故事新编》

一、《故事新编》的基本内容。

二、对“油滑”的理解。

三、《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一、问题小说的基本特征

二、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

三、冰心小说创作

四、庐隐小说创作

五、王统照小说创作

六、许地山小说创作的宗教色彩

七、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八、王鲁彦、彭家煌、废名等乡土小说作家。

第五章自我抒情小说

一、自我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

二、郁达夫小说创作

1.郁达夫小说的发展过程。

2.“零余者”形象的基本特征。

3.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创造社其他作家和浅草社作家

第六章个性独异的散文

第一节概述

一、美文运动

二、“五四”时期散文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第二节鲁迅散文(上)

一、“写心”之作——《野草》

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

第三节周作人散文

一、从叛徒到隐士—周作人散文思想发展轨迹

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冰心、朱自清、许地山

一、冰心散文的思想和艺术

二、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内容。

三、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四、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第七章现代戏剧的兴趣

一、从文明戏到爱美剧。

二、胡适的《终身大事》。

三、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

四、丁西林的喜剧。

第二编第二阶段的文学

第一章新文学运动的政治分化与多元互补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二、左联的成立、历史功绩及其缺失。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

第二章左翼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对“左翼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的简单介绍。

二、由“革命小说”到“社会分析小说”的发展。第二节蒋先慈柔石

一、蒋光慈的《田野的风》。

二、蒋光慈小说对革命小说的意义及缺失。

三、柔石的《二月》:肖涧秋形象的内涵,作品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探索;《为奴隶的母亲》对农民苦难的现实主义反映。

第三节茅盾

一、生平简介。茅盾早期文学活动以及对文学理论的独特贡献。

二、《蚀》三部曲。

三、《子夜》

1.《子夜》的背景与创作动因。

2.丰富深广的主题。

3.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格。

4.《子夜》的艺术成就。

四、《腐蚀》

1.《腐蚀》的创作背景。

2.赵惠明形象的意义。

3.出色的心理描写。

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一要理解他如何在小说领域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塑造。二要把握茅盾小说成就:①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②理解茅盾小说创作的“时代女性”和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③理解茅盾注意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主体化的描写。④理解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特征。

第四节丁玲、张天翼、艾芜

一、丁玲的小说

1.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对传统的叛逆、三十年代创作内容的丰富。《水》等作品提供的广阔的社会画面。

2.莎菲形象系列。

3.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及其贯串始终的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二、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1.张天翼讽刺小说的总体风格。

2.张天翼小说中讽刺性人物体系的形成。

3.张天翼小说讽刺的基本手法。

三、艾芜的《南行记》。

理解艾芜小说在左翼小说圈内另辟了浪漫主义抒情小说一支。

第五节叶紫吴组缃

一、叶紫

独特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特定的描写内容:农民革命。代表作《丰收》、《火》以及《星》,对农民走上革命必然性的描绘,对不同农民形象的塑造,对农民与革命关系的表现使作者获得声誉。

二、吴组缃

吴组缃小说以三十年代农村破产为母题的创作总倾向,在艺术上将戏剧“三一律”引入小说及场面描写、人物心理刻划方面的特色。

第六节东北作家群

一、东北作家群的出现。

二、萧红:前期代表作《生死场》,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理解萧红创作的特点:一是以纤细的感觉回忆与抒写北方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人民的善良、愚昧,并由此展现深刻的生命体验;二是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自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朴实纯净,风格凄婉明丽。

第三章“京派”与“海派”小说

第一节概述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特色

2.了解海派小说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老舍

一、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1.初期长篇小说创作。

2.市民社会的杰出表现者和批判者。

二、《骆驼祥子》

1.祥子的形象及悲剧的意义。

2.虎妞性格的复杂性。

3.《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三、《四世同堂》

1.《四世同堂》对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反映

2.《四世同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四、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沈从文

一、都市与乡村对立与交流的人生图景。

二、代表作《边城》

三、“湘西世界”——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生命形式。

四、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

第四节萧乾芦焚

一、萧乾的《篱下集》《梦之谷》等作品。

二、芦焚的《谷》《里门拾记》等作品中的孤独者形象;《果园城记》《离婚》等作品的现实主义转变。

第五节穆时英施蛰存

一、“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

二、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

三、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第四章其他作家的小说

第一节巴金

一、巴金复杂的思想

二、前期小说创作。一类探索青年革命道路,一类描写封建家庭残害青年及其腐败没落。

三、《家》

1.《家》的主题。

2.觉新的复杂性格和觉慧形象

3.《家》的艺术成就

四、《寒夜》及后期创作

1.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

2.《寒夜》:①现实主义艺术的深化;②汪文宣、曾树生的复杂性格。

第二节李劼人

一、李劼人“大河小说”的特点

二、《死水微润》的成就

第五章体裁多样的散文

第一节概述

一、杂文、小品文的长足发展

二、报告文学的成就

第二节鲁迅散文(下)

一、鲁迅杂文的意义:一是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二是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充分发挥了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

三、鲁迅杂文的艺术

第三节何其芳丽尼

一、何其芳散文创作风格的变迁与得失

二、《画梦录》的艺术独创性

三、丽尼的散文创作

第四节林语堂丰子恺

一、以《论语》为核心的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

二、林语堂提供幽默、闲适格调文法的典型论点

三、林语堂小品文的思想和艺术

四、丰子恺散文的佛教色彩。

五、丰子恺散文的艺术追求

第五节报告文学

一、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兴起

二、夏衍的《包身工》等作品。

第六章现代戏剧的丰收

第一节概述

1、“普罗戏剧”的倡导与兴起

2、现代话剧的丰收

第二节曹禺

一、曹禺的生平和创作道路:曹禺剧作的意义;曹禺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戏剧内涵。

二、《雷雨》

1、《雷雨》的主题

2、周朴园、蘩漪的复杂性格

3、《雷雨》的戏剧冲突

4、《雷雨》问世的意义及艺术成就

三、《日出》、《原野》、《北京人》

1、《日出》中陈白露形象,比较《雷雨》和《日出》

2、《原野》的表现主义特点

3、《北京人》的主题,对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求为特征的传统“北京文化”所进行的批判。《北京人》的“生活化”的戏剧追求。

第三节田汉夏衍

一、田汉与中国话剧运动

二、从《名优之死》到《回春之曲》所发生的转变。

三、田汉剧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1、从平凡琐屑的感情纠纷与人事摩擦中反映时代特征

2、《上海屋檐下》的结构艺术

五、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第七章新诗的分流与多元格局

第一节概述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特点

二、后期新月派诗歌

第二节臧克家

一、对农民苦难的描写及诗歌中的农民形象的塑造

二、臧克家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第三节戴望舒

一、现代派诗歌的出现

二、戴望舒诗歌前后期思想内容的变化

三、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汉园诗人

一、“汉园三诗人”的出现

二、卞之琳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三编第三阶段的文学

第一章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

一、抗战初期以武汉为中心的国统区文艺运动:

“文协”的成立,为适应抗战需要小型作品的繁荣

二、国统区的文学运动:

政治形势的变化使文艺出现新特点

三、上海“孤岛时期”与沦陷区的文学活动

四、解放区的文学运动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义

2.解放区文艺的新发展

五、时代激流中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新诗的嬗变与整合

第一节概述

一、朗诵诗和街头诗

二、诗歌流派的新发展

第二节艾青

一、生平和创作道路

二、艾青的历史地位

三、艾青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四、忧郁的诗情

五、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田间与“七月诗人”

一、七月诗派的出现

二、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风貌

三、田间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穆旦和《中国新诗》诗人群

一、《中国诗人》诗人群的出现及意义。

二、《中国诗人》诗人群的创作倾向。

三、《中国诗人》诗人群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穆旦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五节民歌体诗

一、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二、阮章竟的《漳河水》。

三、袁水柏的政治讽刺诗。

第三章国统区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抗战小说的蜂起。

二、讽刺与暴露小说的繁荣。

第二节沙汀钱钟书

一、沙汀的小说

1.沙汀小说创作概述。

2.《在其香居荣馆里》、《淘金记》。

3.沙汀小说现实主义成就与不足。

二、饯钟书的《围城》。

1.《围城》主题意蕴的多义性。

2.《围城》的人物形象。

3.《围城》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路翎

一、路翎小说的现实批判倾向。

二、路翎小说中人物的流浪汉气质及主观战斗精神。

三、路翎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张爱玲、徐讦、无名氏

一、张爱玲小说的特色。

二、《金锁记》。

三、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

四、徐讦小说表现爱与人性的多重性的“大众传奇”。

五、无名氏的浪漫言情小说。

第四章解放区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崭新面貌。

二、解放区小说创作的意义。

第二节赵树理

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

二、独具特色的小说思想内容。

三、新颖、鲜明的艺术特色。

四、《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

五、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不足。

第三节孙犁

一、孙犁小说的主题倾向。

二、孙犁小说的抒情特色。

第四节土改小说

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三、两部小说各自得失的比较。

第五章现代戏剧的多元竞妍

第一节概述

一、独幕剧“好一计鞭子”。

二、“秧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第二节历史剧

一、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二、郭沫若的历史剧。

三、阳翰笙、欧阳予倩等人的历史剧创作。

第三节讽刺喜剧

一、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妙峰山》等幽默喜剧。

二、陈白尘《升官图》等讽刺喜剧。

第四节新歌剧

一、解放区的戏剧运动。

二、《白毛女》的思想和艺术。

第六章渐次衰歇的散文

一、梁实秋的散文创作。

二、沈从文的散文创作。

三、报告文学的勃兴。

三、考试方法

(一)理论课考试

1、考试类别: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以80%的比例记入总成绩。

3、考试时量:120分钟

4、试题总数:约40题

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命题的原则:题量较多,覆盖面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占60%左右,稍灵活一点的占20%左右,较难的占20%左右。

6、题目类型

(1)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分别为7、7、6分,共20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7、答题要求

对于选择题,要求判断准确;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准确;对于名词解释题,要求答出概念所包括的内容与实质,要体现时代、作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影响等要素;对于简答题,要求答出要点,并加以简要说明;对于论述题,要求答出要点,并逐条加以解释、说明与分析。

(二)平时成绩

由学生完成适量的练习,或撰写小论文。以20%的比例记入总成绩。

说明: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但平时成绩的比例不得超过总成绩的20%。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凌宇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教研室编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12017

总课时数:34课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发展历史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秘书方向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主干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第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第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第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主要讲授第二编和第三编。

第一编第二阶段的文学26课时第一章新文学运动的政治分化与多元互补2课时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二、左联的成立、历史功绩及其缺失。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

第二章左翼小说6课时

第一节概述

一、对“左翼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的简单介绍。

二、由“革命小说”到“社会分析小说”的发展。

第二节蒋先慈柔石

一、蒋光慈的《田野的风》。

二、蒋光慈小说对革命小说的意义及缺失。

三、柔石的《二月》:肖涧秋形象的内涵,作品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探索;《为奴隶的母亲》对农民苦难的现实主义反映。

第三节茅盾

一、生平简介。茅盾早期文学活动以及对文学理论的独特贡献。

二、《蚀》三部曲。

三、《子夜》

1.《子夜》的背景与创作动因。

2.丰富深广的主题。

3.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格。

4.《子夜》的艺术成就。

四、《腐蚀》

1.《腐蚀》的创作背景。

2.赵惠明形象的意义。

3.出色的心理描写。

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一要理解他如何在小说领域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塑造。二要把握茅盾小说成就:①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②理解茅盾小说创作的“时代女性”和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③理解茅盾注意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主体化的描写。④理解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特征。

第四节丁玲、张天翼、艾芜

一、丁玲的小说

1.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对传统的叛逆、三十年代创作内容的丰富。《水》等作品提供的广阔的社会画面。

2.莎菲形象系列。

3.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及其贯串始终的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二、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1.张天翼讽刺小说的总体风格。

2.张天翼小说中讽刺性人物体系的形成。

3.张天翼小说讽刺的基本手法。

三、艾芜的《南行记》。

理解艾芜小说在左翼小说圈内另辟了浪漫主义抒情小说一支。

第五节叶紫吴组缃

一、叶紫

独特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特定的描写内容:农民革命。代表作《丰收》、《火》以及《星》,对农民走上革命必然性的描绘,对不同农民形象的塑造,对农民与革命关系的表现使作者获得声誉。

二、吴组缃

吴组缃小说以三十年代农村破产为母题的创作总倾向,在艺术上将戏剧“三一律”引入小说及场面描写、人物心理刻划方面的特色。

第六节东北作家群

一、东北作家群的出现。

二、萧红:前期代表作《生死场》,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理解萧红创作的特点:一是以纤细的感觉回忆与抒写北方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人民的善良、愚昧,并由此展现深刻的生命体验;二是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自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朴实纯净,风格凄婉明丽。

第三章“京派”与“海派”小说5课时

第一节概述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特色

2.了解海派小说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老舍

一、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1.初期长篇小说创作。

2.市民社会的杰出表现者和批判者。

二、《骆驼祥子》

1.祥子的形象及悲剧的意义。

2.虎妞性格的复杂性。

3.《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三、《四世同堂》

1.《四世同堂》对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反映

2.《四世同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四、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沈从文

一、都市与乡村对立与交流的人生图景。

二、代表作《边城》

三、“湘西世界”——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生命形式。

四、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

第四节萧乾芦焚

一、萧乾的《篱下集》《梦之谷》等作品。

二、芦焚的《谷》《里门拾记》等作品中的孤独者形象;《果园城记》《离婚》等作品的现实主义转变。

第五节穆时英施蛰存

一、“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

二、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

三、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第四章其他作家的小说3课时

第一节巴金

一、巴金复杂的思想

二、前期小说创作。一类探索青年革命道路,一类描写封建家庭残害青年及其腐败没落。

三、《家》

1.《家》的主题。

2.觉新的复杂性格和觉慧形象

3.《家》的艺术成就

四、《寒夜》及后期创作

1.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

2.《寒夜》:①现实主义艺术的深化;②汪文宣、曾树生的复杂性格。

第二节李劼人

一、李劼人“大河小说”的特点

二、《死水微润》的成就

第五章体裁多样的散文2课时

第一节概述

一、杂文、小品文的长足发展

二、报告文学的成就

第二节鲁迅散文(下)

一、鲁迅杂文的意义:一是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二是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充分发挥了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

三、鲁迅杂文的艺术

第三节何其芳丽尼

一、何其芳散文创作风格的变迁与得失

二、《画梦录》的艺术独创性

三、丽尼的散文创作

第四节林语堂丰子恺

一、以《论语》为核心的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

二、林语堂提供幽默、闲适格调文法的典型论点

三、林语堂小品文的思想和艺术

四、丰子恺散文的佛教色彩。

五、丰子恺散文的艺术追求

第五节报告文学

一、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兴起

二、夏衍的《包身工》等作品。

第六章现代戏剧的丰收6课时第一节概述

1、“普罗戏剧”的倡导与兴起

2、现代话剧的丰收

第二节曹禺

一、曹禺的生平和创作道路:曹禺剧作的意义;曹禺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戏剧内涵。

二、《雷雨》

1、《雷雨》的主题

2、周朴园、蘩漪的复杂性格

3、《雷雨》的戏剧冲突

4、《雷雨》问世的意义及艺术成就

三、《日出》、《原野》、《北京人》

1、《日出》中陈白露形象,比较《雷雨》和《日出》

2、《原野》的表现主义特点

3、《北京人》的主题,对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求为特征的传统“北京文化”所进行的批判。《北京人》的“生活化”的戏剧追求。

第三节田汉夏衍

一、田汉与中国话剧运动

二、从《名优之死》到《回春之曲》所发生的转变。

三、田汉剧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1、从平凡琐屑的感情纠纷与人事摩擦中反映时代特征

2、《上海屋檐下》的结构艺术

五、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第七章新诗的分流与多元格局2课时

第一节概述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特点

二、后期新月派诗歌

第二节臧克家

一、对农民苦难的描写及诗歌中的农民形象的塑造

二、臧克家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第三节戴望舒

一、现代派诗歌的出现

二、戴望舒诗歌前后期思想内容的变化

三、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汉园诗人

一、“汉园三诗人”的出现

二、卞之琳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二编第三阶段的文学8课时第一章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1课时一、抗战初期以武汉为中心的国统区文艺运动:

“文协”的成立,为适应抗战需要小型作品的繁荣

二、国统区的文学运动:

政治形势的变化使文艺出现新特点

三、上海“孤岛时期”与沦陷区的文学活动

四、解放区的文学运动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义

2.解放区文艺的新发展

五、时代激流中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新诗的嬗变与整合2课时

第一节概述

一、朗诵诗和街头诗

二、诗歌流派的新发展

第二节艾青

一、生平和创作道路

二、艾青的历史地位

三、艾青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四、忧郁的诗情

五、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田间与“七月诗人”

一、七月诗派的出现

二、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风貌

三、田间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穆旦和《中国新诗》诗人群

一、《中国诗人》诗人群的出现及意义。

二、《中国诗人》诗人群的创作倾向。

三、《中国诗人》诗人群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穆旦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五节民歌体诗

一、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二、阮章竟的《漳河水》。

三、袁水柏的政治讽刺诗。

第三章国统区小说2课时

第一节概述

一、抗战小说的蜂起。

二、讽刺与暴露小说的繁荣。

第二节沙汀钱钟书

一、沙汀的小说

1.沙汀小说创作概述。

2.《在其香居荣馆里》、《淘金记》。

3.沙汀小说现实主义成就与不足。

二、饯钟书的《围城》。

1.《围城》主题意蕴的多义性。

2.《围城》的人物形象。

3.《围城》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路翎

一、路翎小说的现实批判倾向。

二、路翎小说中人物的流浪汉气质及主观战斗精神。

三、路翎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张爱玲、徐讦、无名氏

一、张爱玲小说的特色。

二、《金锁记》。

三、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

四、徐讦小说表现爱与人性的多重性的“大众传奇”。

五、无名氏的浪漫言情小说。

第四章解放区小说2课时第一节概述

一、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崭新面貌。

二、解放区小说创作的意义。

第二节赵树理

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

二、独具特色的小说思想内容。

三、新颖、鲜明的艺术特色。

四、《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

五、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不足。

第三节孙犁

一、孙犁小说的主题倾向。

二、孙犁小说的抒情特色。

第四节土改小说

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三、两部小说各自得失的比较。

第五章现代戏剧的多元竞妍1课时

第一节概述

一、独幕剧“好一计鞭子”。

二、“秧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第二节历史剧

一、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二、郭沫若的历史剧。

三、阳翰笙、欧阳予倩等人的历史剧创作。

第三节讽刺喜剧

一、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妙峰山》等幽默喜剧。

二、陈白尘《升官图》等讽刺喜剧。

第四节新歌剧

一、解放区的戏剧运动。

二、《白毛女》的思想和艺术。

第六章渐次衰歇的散文

一、梁实秋的散文创作。

二、沈从文的散文创作。

三、报告文学的勃兴。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大量练习与实践

四、成绩考核方式

考试: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考试

考查:每一章结束后以闭卷形式进行单元小测试;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进行课堂或课外考查。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凌宇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教研室编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主要参考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现代文学(一)》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05012014

考试类别:专业必修

总学时数:34学时

学分:2学分

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

识记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随之发表《文学革命论》予以响应,文学革命开始。

以梁启超提倡“新文体”并推动“小说界革命”——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裘廷梁等推进“白话文运动”——林纾大量翻译外国小说——王国维引入康德、叔本华美学观——鲁迅介绍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新文化运动为线索,分析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第二节改良八事与革命三义

识记文学“改良八事”和“革命三义”的基本内容。

识记周作人1919年前后发表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三篇重要文章。

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观念更新与话语转型

识记《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的时间。

识记鲁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了解文学革命的发生带来的文学观念变化的主要内涵。

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第四节社团流派与文学期刊

识记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主要发起人、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识记创造社成立的时间、前期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识记新月社、民众戏剧社、湖畔诗社、弥洒社、狂飙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南国社成立的时间、代表人物、文学倾向、性质和特征。

第五节思想论争与文学批评

识记1918年3月钱玄同、刘半农以“文学革命之发响”的名义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策划的“双簧戏”。

识记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文化保守派之间三次重要的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论争,与以梅光迪、胡先马肃、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的论争、与以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的论争。

了解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第二章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第一节概述

识记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胡适、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刘半农、刘大白。

识记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及其早期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早期代表作《蛇》。

识记除闻一多、徐志摩以外新月派的其他重要诗人:朱湘、饶孟侃、刘梦苇、方令孺、陈梦家。

识记早期象征派的主要代表:李金发、穆木天、冯乃超。

了解“胡适之体”新诗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了解朱湘诗歌的特征和成就。

第二节初期白话新诗

识记胡适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发表最早的白话新诗)。1920年3月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识记沈尹默的代表作《三弦》、俞平伯的诗集《冬夜》、康白情的诗集《草儿》。

识记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识记初期白话诗人中注重学习民间歌谣的诗人:刘半农、刘大白。刘半农的诗歌名篇《相隔一层纸》、《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大白的诗歌名篇《田主来》、《卖布谣》。

识记朱自清、俞平伯、叶绍钧、刘延陵在1923年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出版《诗》月刊及八人诗合集《雪朝》。

识记朱自清1924年出版的诗文合集《踪迹》,代表作长诗《毁灭》。

结合胡适的文学观念分析《尝试集》的成就。

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第三节郭沫若

识记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主要来源: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和德国诗人歌德。

识记郭沫若第一部诗集《女神》写作的时间:1919年至1920年。

识记郭沫若其他诗集的名称:《星空》、《前茅》、《瓶》、《恢复》。

识记郭沫若《女神》中的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了解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主要内涵。

了解并简要分析郭沫若的《女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园满人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了解并简要分析郭沫若的《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

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第四节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

识记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潘训)、应修人,及四人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

识记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

识记小诗运动的代表冰心、宗白华。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宗白华的小诗集《流云》。

了解湖畔诗人的创作特点和主要贡献。

了解小诗运动的背景、特征和局限。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五节闻一多

识记闻一多的主要诗集:《红烛》(1923年)、《死水》(1928年)

识记闻一多1926年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以《死水》等作品为例,分析和评价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六节徐志摩

识记徐志摩的主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识记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对徐志摩艺术人生的“三个大字”的概括:“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结合《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等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七节李金发

识记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的先驱,被人目为“诗怪”。

识记李金发的主要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了解象征派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以《弃妇》为例,分析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

第三章鲁迅

第一节生平和创作

识记鲁迅的原名、籍贯。

识记鲁迅1903年以文言译述的小说《斯巴达之魂》。

识记鲁迅早年的五篇文言论文:《中国地质略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

识记鲁迅1907年拟创办的文艺刊物:《新生》。

识记鲁迅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的介绍东欧及俄国文学的《域外小说集》。

识记鲁迅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活小说《狂人日记》。

识记鲁迅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了解鲁迅的主要求学经历和生平事迹。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识记《呐喊》出版于1923年,收集了鲁迅发表于1918年至1922年间的14个短篇小说;《彷徨》出版于1926年,收集了鲁迅写于1924年至1925年间的11个短篇小说。

识记《呐喊》中的主要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白光》、《社戏》。

识记《彷徨》中的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离婚》。

了解《呐喊》首开了20世纪中国文学最深刻的现代主题——“国民性批判”的先河。《呐喊》还深切地表现了两个与之相关联的副主题,即“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和探讨了中国国民精神与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了解《狂人日记》比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忧愤深广”的含义。

了解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1.填空题15个共15分 2.选择题5个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4.简答题3个共30分 5.论述题一个20分 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 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 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 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 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 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 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 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同时具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 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 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4、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1974年7月12日,“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以“江天”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一文,阐述更加系统化,成为“文革”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6、主题先行论所谓“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党,民主党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这一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经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 8、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 年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教育劳动人民的人物结合起来。 9、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出现于五十年代,盛行于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这类诗歌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代表人物作品有郭小川《望星空》、贺敬之《东风万里》。 10、《茶馆》《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文学原理与中国现代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78] 考试科目名称:文学原理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文学原理部分约75分,占50% (二)中国现代文学部分约75分,占50% 4)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b: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c: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文学原理 考试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性质,文学的内在构成及表现形式,文学创作的内在过程及各种创作方法,文学的鉴赏和批评方法,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规律以及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 2、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文学知识分析、评论各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 3、能够把文学和艺术、思想、政治等联系起来,从各种文化视点考查文学,以及用文学的相关原理考查文化现象。 考试内容:

一、文学本质论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学审美性的特点。 (二)文学的语言特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与绘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有何区别。 二、文学构成论 (一)理解文学形象的形成和表现形式,掌握意象、典型、意境等概念的内涵。 (二)理解文学文本的各个层次的构成。把握语言、结构、意象、情节、题材与主题等各个要素的基本内涵。 三、文学创作论 (一)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心理规律,艺术思维的基本特点。 (二)文学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内涵及特点;文学风格和流派的有关论述。 四、文学接受论 (一)文学接受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主要概念。文学鉴赏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二)文学批评性质和特点、原则与方法、职能与作用。 五、文学生产论 文学生产特点;文学消费的性质与特点;文学传播的意义与方式;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六、文学发展论 文艺起源的各种学说;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全球与地方。 主要参考书 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精)

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根本任务论 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5.三突出创作原则 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6.主题先行论 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这个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7.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文革”期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 8.政治抒情诗: 1963年起,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潮流,内容直露地表白诗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甚至以标语口号来替代情感的抒发,诗歌变为“战歌”。诗的主题由赞颂新生活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大量运用浅薄的比兴象征、托物言志方法,红日、红旗、青松、风暴等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象征符号。代表作家有:郭小川、贺敬之。 9.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等;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锻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丁西林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40年代的新诗: 艾青《太阳之歌》“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歌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2)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意向,寄情言志 (3)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 (1)通过典型意象的描写,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 (2)成功通过排比、对比等多种手法,借以抒发感情,起到了情深意愿的艺术效果 (3)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4)语言朴素清新,满含激情,句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散文美 《手推车》的艺术特色: (1)真挚浓烈的情感:表达对民族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民坚毅品格的赞赏,对造成民族和人民苦难的一切因素的抗议 (2)语言朴实 (3)结构重复: (4)运用动静结合、色彩与声音相结合的电影化的表达效果 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九叶诗人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有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代表诗作有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郑敏的《金黄的稻穗》等 30年代新诗(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诗歌创作成就《雨巷》《我底记忆》 (1)以诗歌的情绪节奏来代替字句节奏,凸显了诗歌的主情功能,又大大增强的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例如《我底记忆》选用了亲切自然的口吻,叙说着诗人幽怨哀郁却真实的心境,注意情绪流动的自然,所有的艺术手段都服从于娓娓诉说式的特定情调。意象物境日常生活化,诗句的排列自由化。 (2)将散文化的句式和现代日常生活融入新诗,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江南“雨巷”的凝视,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的“记忆”,深闭而荒芜的“园子”,相对而视的一盏“灯”《秋蝇》中一只寒风中垂死的“秋蝇”都开掘出了令人深思凝望的诗意。(3)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意蕴(意境,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隐喻,象征)相结合,推动力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例如《印象》连用七个意象组合成一个虚幻飘渺的境界,来暗示某种缥缈恍惚的记忆,情思隐约,意境深邃。在“雨巷”阶段主要受魏尔伦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胧性。 《雨巷》的音乐美表现: (1)大量融入运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将双声连绵词和叠音词融入其中。例如《雨巷》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寥、巷”等都是采用“a”韵,而“悠长“等重叠词舒缓语气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及五四新文学(1917-1927) 一、知识点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作用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和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注意辩驳,从而引起社会注意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文学,所谓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此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和代表性作家作品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国外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文学创作 代表作家作品:鲁迅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之后的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思考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新青年》《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的文学作家及作品,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渔家》、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明明鸟》、王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诗歌方面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这些都是于1919-1922发表的,虽不够圆熟,但是都充满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1、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叶绍钧、等12人,创作主旨为“为人生”,强调写实主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2、创造社,1921年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主要刊物有《创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1977-2000

台港文学 1、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从诗歌到小说。 白先勇《台北人》每篇独立成章,大多描写从大陆去台湾的上流社会人物的没落以及怆然失望的心态,是一曲曲旧制度衰亡的挽歌。其中《永远的尹雪艳》所表现的历史感和命运观鲜明地昭示着《台北人》的价值取向;《游园惊梦》的小说创作艺术:人物描写运用传统的工笔手法,对环境、衣饰和人物举止都有细致的描写;运用意识流的写法,作者随着钱夫人意识的随意流动,将眼前情景与昔日诸多往事紧紧扭结在一起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象征与写实的融合。 新诗: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等是成就突出的诗人。余光中《白玉苦瓜》,洛夫《石室之死亡》,郑愁予《梦土上》。散文:梁实秋《骂人的艺术》,梁实秋的散文基本上属于学者型散文,具有清雅通脱、温柔敦厚的美文风格,散文涉及内容丰厚,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描摹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的人生情趣,如《女人》 ②追忆昔日人事,状写故乡风物,如《忆沈从文》 ③追求一种充分享受人生的艺术,如《雅舍》 2、金庸①【早期】《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②【成熟期】从1957年《雪山飞狐》开始,至1964年《倚天屠龙记》为止,金庸创作进入成熟期。《射雕英雄传》以大手笔的气势奠定了金庸“武林盟主”的地位,被奉为武侠经典。③【高潮】1956年,金庸推出《天龙八部》、《侠客行》,将武侠小说创作推向高潮。《天龙八部》是一部充分显示金庸博大精深学识的武侠精品。《笑傲江湖》以悬念的方式结构情节,故事编排独具匠心。《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也是最为奇特的一部。 艺术特征: (1)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金庸的三部巨著《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对应;此外,金庸还将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方面,如琴、棋、书、画、医、相、卜、巫及山、水、花、草等等,一起融入作品。 (2)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金庸突破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肯定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3)塑造了极为丰富的人物形象。同样练“降龙十八掌”,郭靖与乔峰性格命运各不相同。(4)在武功描写方面别具匠心。郭靖、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5)模糊政治观与鲜明历史观。 80年代小说 3、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以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代表作:《班主任》、《伤痕》、陈国凯《我该怎么办?》评价:回忆十年浩劫带给人精神上的扭曲和伤痕,具有政治批判性,宣泄强烈的情感和浓郁的悲剧气息。不足之处是尚未穿越政治情感控诉,揭露文革给国人带来身体心灵上的创伤,批判揭露四人帮,作品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个人煽情,有仇恨感。 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最早通过艺术形象来揭露“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给青年一代(塑造青年学生谢慧敏形象)的心灵造成的毒害。《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4、反思文学:在“伤痕”思潮的基础上,对动乱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进一步反思的文学思潮。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反思文学”的起步性标志。代表作:谌容《人到中年》、古华《芙蓉镇》、路遥《人生》评价:基本的情节结构模式化;作家反思初衷与结果的矛盾性;故事的政治背景和大团圆结局。不足之处是依然受政治话语牵制和作家以人民的代表人自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备注]完全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归纳的自考资料[07120802] 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科目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样本) 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 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 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 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 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 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 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⑵三种文化思想: 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

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 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 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334.长篇小说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中篇小说邵子南的《地雷阵》,短篇小说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 341.周立波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342.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343.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歌领域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 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 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 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第一次文代会 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 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 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 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 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 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 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 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中胡适思想及 其影响的批判。 (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 5.(名词)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 由讨论。 文艺政策的调整:为冲破苏联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在《论 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国提出“双百方针”,并在1956年第10期的《文艺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社论,中国作协于11月召开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号召期刊正确贯彻“双百”方针。但1957年的反 右派斗争以及对当时政策估计的严峻性使“双百”方针昙花一现。而后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并于1961年6月召开“新侨会议”,1962年3月召开了广州会议”以及于1962年8月 召开“大连会议”,这三次会议体现了对文艺政策的调整,扭转了文艺界“左倾”思想 6.“文革”文学思潮 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 2.22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伊《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为文革总纲领.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名词)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