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资料

陕西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资料

陕西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资料
陕西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资料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第1课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文明演进。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实行王位世袭制度。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3)西周: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土地和人民再分封,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3.宗法制。

(1)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了大宗与小宗所构成的家族等级秩序。

(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等级森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秦始皇首创)。

(1)来历:秦王嬴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三皇五帝”,开始确立了皇帝制度。

(2)核心:皇权至上,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

(1)内容:丞相辅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

(2)作用:三公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加强皇权。

3.郡县制(采纳李斯的建议)。

(1)内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有利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

(1)汉朝:

①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②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

③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唐朝: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北宋:

①收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②收权,派文官管理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收钱,地方大部分赋税转移至中央。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专制皇权)。

(1)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①中朝:中朝尚书台为朝廷的决策机构。

②外朝:外朝三公九卿机构为执行机构。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②六部: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由尚书省统领。

③作用: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3)宋朝二府三司:

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相权一分为三。

②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增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

③增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权。

(4)元朝一省制。

①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

②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古代选官制度。

(1)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分封世袭)。

(2)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商鞅变法)。

(3)汉武帝时:征辟制和察举制(依据才德)。

(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依据门第)。

(5)隋唐时期:科举制(考试选拔)。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时,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结束。

(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3)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4)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设立:雍正皇帝时,起初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职责:军机大臣只秉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

(3)影响:加强了皇权,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第2课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意义与局限。

(1)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

(2)为后世民主政治的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

(3)仅仅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具有局限性。

二、罗马法

1.发展。

(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发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公民法: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主要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法律。

2.万民法。

(1)原因: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罗马人与外邦人及外邦人之间的矛盾,领土的扩大,公民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2)适用对象:罗马境内各民族人民。

(3)内容:注重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4)《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了《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法学汇纂》《查士丁尼新敕》组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影响。

(1)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2)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所提倡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正至上等法律观念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权利法案》。

(1)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

(2)内容: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限制国王的权力。

(3)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1721年,沃波尔担任首席财政大臣时期责任内阁制形成,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2)特点:

①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在大政方针上与首相保持一致,实行内阁集体负责制。

②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了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

③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和各部部长,掌握了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首相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的大权。

3.1832年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更多的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确保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成立邦联政府。

(2)邦联政府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

(3)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

2.美国1787年宪法。

(1)内容。

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2)性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3)评价。

①积极作用:强调国家权力,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②局限性:存在不足,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3.联邦政府成立。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第一届国会也经选举产生,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

4.两党制。

(1)形成。

①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②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作用: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3)本质:两党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三、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宪法内容。

①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权选举总统。

②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内阁,解散众议院。

2.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标志: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

(2)宪法内容。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④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大权,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3)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4)影响。

①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和宪法缺陷导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②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第4课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共产党宣言》

1.条件: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成为理论来源。

2.诞生。

(1)标志: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①阐明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这一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②提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巴黎公社

1.成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2.性质:第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

3.措施。

(1)政权建设。

①最高权力机构是公社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

②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③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2)经济措施: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4.结果。

1871年5月,巴黎公社被扼杀于血泊之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5.意义。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巴黎公社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俄国十月革命

1.进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爆发,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3)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了示威的工人和士兵,制造“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莫斯科等城市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斗争。

(3)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第5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第一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

A.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B.直接原因: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②结果: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b.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c.英商进出口货

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过程与结果。

a.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战争。

b.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c.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

②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c.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③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

①原因: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②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c.拆毁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③影响: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2)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牺牲。《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显示了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嚣张气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入侵,阶级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2.过程。

(1)兴起: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3)全盛:1856年摧毁江南江北大营,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4)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3.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

A.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B.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评价。

A.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无法实现。

(2)《资政新编》。

①内容。

A.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

B.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C.文化教育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

②评价。

A.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现。

三、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组织: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2)武昌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占领武汉三镇。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的结果。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客观原因: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帝国主义的压力;旧官僚和立宪派的进攻。

4.历史意义。

(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四、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②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①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游行示威。

②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撤销三个卖国贼职务、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

①时间、地点:1921年7月;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

②主要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

①时间:1922年7月。

②内容:制定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北伐战争。

①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军阀统治。

②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大肆捕杀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3)开辟根据地:1927年,毛泽东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4)土地革命: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称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5)红军长征。

①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②开始: 1934 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③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转危为安。

④长征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⑤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辟了新的革命局面。

3.抗日战争(1937-1945年)。

4.解放战争(1946-1949年)。

(1)争取民主和和平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1945年):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②政协会议(1946年):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后被蒋介石撕毁。

(2)战争过程。

①全面进攻:1946年6月底,蒋介石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②重点进攻: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发动对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战略反攻:1947年夏,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④战略决战:1948-1949年,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⑤最终胜利: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胜利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六、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1)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民族矛盾逐步加深。

(2)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南京大屠杀: 1937 年12月,南京大屠杀,被害同胞总计30万人以上。

(4)七三一部队:日军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英勇抗战。

①防御阶段:国共两大战场密切配合。

A.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B.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②相持阶段: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③反攻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2)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是根本原因。

(3)历史意义。

①国内: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国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第6课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1)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

3.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作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定: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

①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等。

②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2)职能转变:1954年以后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含义: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设置自治区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力。

(3)建立:内蒙古(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1965年)先后设立。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2)林彪、江青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3)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的发展。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践踏。

(1)党和国家领导人遭到人身迫害,刘少奇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3)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

3.“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建设。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制定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平反。

(3)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宪法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主权。

(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宣布实现两岸停火,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1992年,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3)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4)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

第7课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冷战”的兴起。

(1)原因。

①客观原因: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②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冲突——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为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③重要原因: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④基础: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活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

(4)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5)表现。

①欧洲。

A.朝鲜战争:美苏分区占领朝鲜使朝鲜分裂,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侵略越南,1973年停战。

③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影响。

(1)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双方剑拔弩张,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共体的形成和扩大。

(1)过程。

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2)影响:欧洲经济实力大增,推动了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

(1)经济飞速发展。

①原因。

A.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朝鲜战争使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

C.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D.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②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政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兴起。

(1)背景:新兴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威胁,要求维护自身的独立与发展。

(2)标志: 1961 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宗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4)发展: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5)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解体。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①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共体: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⑤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现状:“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政策。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建立新的平等外交。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

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成果。

①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中国已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1954年)。

①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②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2)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1955年)

①成果: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达成了万隆精神。

②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加强。

2.恢复:1971年10月,联合国第 26 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影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②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2)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3)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_正式建交。

2.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标志:1972年9月,日本首相_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建立了_上海合作组织。

第9课时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1)古代早期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阶段。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耕作方式和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刀耕火种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代的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3)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

(4)政府为限制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

3.小农经济的出现。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在古代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后来它又越来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冶炼业。

(1)青铜时代:商周时代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铁器时代:生铁(春秋)——块炼钢(春秋)——灌钢法 (南北朝)——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东汉)。

2.纺织业。

(1)丝织业: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西周以后工艺发展——汉代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广先进技术——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制瓷业。

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时期,烧制出成熟的_白瓷;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代,_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青花瓷;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4.经营形式。

(1)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包括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_家庭手工业三种。

(2)_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技术高,在明代中叶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3)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主导地位,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其中的某些部门。

(4)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三、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商业活动。

2.商周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周朝实行“_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

(1)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2)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

(3)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西汉:长安、洛阳等许多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5.隋唐。

(1)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国际化商业都市,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

(2)海陆丝绸之路都空前繁荣。

(3)城市实行整齐划一的_坊市制,市白天定时开放,政府专人管理。

6.宋代。

(1)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_交子”。

(2)城市打破了坊市界线,并突破时间限制,夜市兴盛,国家不再直接管理。

(3)品种增多,海外贸易发达。

7.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

8.明清。

(1)大量_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广泛使用,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3)出现“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其中_徽商与_晋商_实力最强。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1)背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2)时间:_明朝_中后期。

(3)地点:江南地区。

(4)特征:以_雇佣关系_为典型特征,如江南某些纺织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等现象。

2.重农抑商政策。

(1)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②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_盐铁酒_专卖政策。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3)影响: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推动农耕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安定。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明朝“海禁”:禁止民间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2)清朝“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特许广州“_十三行_”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影响:该政策虽在一定时期起到过民族自卫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4)实行的根本原因:维护自然经济,巩固自身统治。

第10课时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_资本主义_生产关系的萌芽。

(2)社会根源:《_马可·波罗行纪_》的流传,引发“黄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切断了东西方传统商路。

(4)思想根源: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冒险进取精神。

(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条件。

(1)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2)客观条件:航海技术、_造船_技术的进步和地理知识的提高,如地圆学说。

3.过程。

(1)1487年,_迪亚士_开辟了从欧洲至非洲最南端的航线,最先发现好望角。

(2)1492年,_哥伦布_开辟了从欧洲至美洲的航线,发现了新大陆。

(3)1497—1498年,_达·伽马_绕过非洲海岸到达印度,从而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_麦哲伦_及其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4.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互相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开始向世界性贸易发展,_世界市场_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的殖民扩张。

(1)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垄断世界商业霸权,被称为“_海上马车夫_”。

(2)殖民过程。

①在非洲,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②在亚洲的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占领了中国_台湾_。

③通过组建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的贸易。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殖民过程。

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_无敌舰队_”,取得海上霸主地位。

②17世纪中期,英国引发英荷战争,结果荷兰战败。

③18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法国,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逐步建立起自诩为“_日不落_”的殖民帝国。

三、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原因。

直接动力: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2)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3)重要发明。

①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②动力机械——_蒸汽机_(瓦特)。

③交通运输——汽船(富尔顿)、蒸汽机车(史蒂芬孙)。

(4)影响。

①_工厂_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②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工业比重增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④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⑤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电气时代。

(1)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钢铁工业的进步。

(2)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②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_重工业_为主要部门。

③多个国家同时并举,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影响。

①促使_垄断组织_的产生,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促使世界各地联系和信息交流更加密切,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第11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入。

(2)表现。

①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_纺_”与“_织_”分离,中国农家的“_织_”与“_耕_”分离。

②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

(3)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洋务运动。

(1)内容。

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_军事_工业。

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_民用_工业。

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

④文教方面: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2)结局: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3)影响。

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④对本国_封建经济_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2)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_东南沿海_地区出现民族企业。

(3)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_继昌隆缫丝厂_(陈启源)、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东南沿海地区)。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短暂的春天。

(1)时间:民国初期(1912—1919年)。

(2)原因。

①辛亥革命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实业救国”的影响。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3)表现。

①_面粉业_和_纺织业_发展最快。

②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发展。

③涌现出_张謇_、荣氏兄弟等实业家。

(4)影响。

①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②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中共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曲折的发展。

(1)1927—1936年:较快发展。

①国民政府开展“_国民经济建设运动_”,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②表现:_棉纺织业_和_面粉业_及新兴工业部门。

(2)1937—1945年:遭受空前打击。

①原因:日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国民政府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的垄断。

②影响: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走向萎缩。

(3)1946—1949年:受到内外双重打击。

①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②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4)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根本原因)。

②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③后天畸形: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12课时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_生产和消费_的矛盾。

(3)直接原因: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暴跌。

2.表现。

(1)_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2)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农产品价格下跌,_农民_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3.特点。

(1)影响范围特别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二、罗斯福新政

1.内容。

(1)整顿银行与_金融业_: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管制证券业等。

(2)调整农业政策:实行农业减耕减产,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3)复兴工业——核心:通过《_全国工业复兴法_》,国家监督生产环节,调解劳资关系。

(4)社会福利:一方面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_”。

2.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3.影响。

(1)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_干预经济_的时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的_凯恩斯主义_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_滞胀_”现象。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_贫富差距_,减少因贫困问题引起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_社会保障_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_失业保险_、教育等。

(4)影响。

①积极: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消极:造成国家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意义: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提高经济竞争力;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分配;一定程度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4.“新经济”的出现。

(1)含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_知识经济_为基础,以_信息技术_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意义: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第13课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_苏维埃政权_。(“一切为了前线”)

(2)内容。

①农业:实行_余粮征集制_。

②工业:普遍实行_国有化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_实物分配_制。

(3)评价。

①进步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以固定的_粮食税_代替余粮征集制。

(2)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行业,以_租让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恢复_货币_流通和商品交换。

(4)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_按劳分配_。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4.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发展_资本主义_,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生产。

5.意义:是向_社会主义_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

1.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_的颁布。

2.表现。

(1)优先发展_重工业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

(2)实行单一的_公有制_和高度集中的_计划经济。

(3)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4)以_行政手段_管理经济。

3.评价。

(1)功绩: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从农民那里拿走太多,扼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_计划指令_,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苏联最后解体。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

①农业:实行农产品_收购制_,增加农民收入;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_玉米运动_。

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推行“_物质利益_原则”。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最终是失败的。

(4)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等。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内容。

①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_价值规律_,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农业:扩大农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副业限制。

(3)结果:前期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

(4)失败原因: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个人比较保守。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陷入危机边缘。

(2)内容。

①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允许个体经济存在;重点放在重工业。

②政治领域:提出了“_人道的、民主的_社会主义”思想,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结果: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_1991_年苏联解体。

(4)失败原因:经济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第14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背景: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

②“一五”计划(1953-1957年)。

A.基本任务: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_重工业_,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成就:鞍山钢铁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C.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形式:农业、手工业——_生产合作社_,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_公私合营_。

(3)实质:变各种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_社会主义制度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探索和失误(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

①主要内容。

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农业国_转变为先进的_工业国_。

②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①“大跃进”的特点:大办工业、大办农业、_高指标_、浮夸风等。

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混乱,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

①内容: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_巩固_、充实、_提高_”的方针。

②结果: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年)。

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时间:1978年底。

2.内容。

(1)重新确立_实事求是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作出_改革开放_的伟大决策。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我国实行_改革开放_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2)特点:包产到户。

(3)安徽、_四川率先进行。

(4)性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

(5)意义: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_现代化建设_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_增强企业活力_,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间接管理,宏观调控。

②所有制改革:实行_公有制_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_按劳分配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意义: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方。特区的“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1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 臣关系 岛与山峦 3. 18世纪以来在英国行使最高行政权力的是 4.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颁布 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发表于 A . 1689年 B . 1787年 C . 1848年 年 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强迫清政府割 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 .血缘关系 B .地缘关系 C .上下级关系 2.地理环境与文明起源有密切的关系 孕育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是 A .大河谷地 B .大陆草原 ?沙漠与绿洲 .海 A .议会 B .内阁 .国王 A .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人权宣言》的发表 C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 .1871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 丑条约》 7?《资政新篇》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 案。它的作者是 A .林则徐 B .洪仁玕 C .康有为 D .孙 中山 8.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A .总统 B .议会 C .内阁 D.全体国民 9.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幵端,其导火线是 A .袁世凯复辟帝制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 败 C.九一八事变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 A.毛泽东 B .刘少奇C .周恩来 D .邓小平 11 . 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A . “区域自治” B. “政治协商” C . “一国两制” D. “九二共识” 12 . 1967年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建立了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欧洲共同体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04年1月10日,上午8:30—10:30,共90分钟】 云南省201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军署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理藩院 3、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某同学以新疆历史为研究主题,他应该选下列哪位人物为研究对象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刘永福 D、张自忠 5、“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一届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宪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甲乙丙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乙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9、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下图是雅典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的情形。有资格参与这种场合发言的是 A、外邦人和全部公民 B、成年男性 C、广大奴隶 D、妇女 11、某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 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该宪法是 A、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2、2013年俄罗斯人民迎来了十月革命胜利96周年,十月革命,俄国虽然是帝国主义链条 上最为薄弱的一环,但有着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优越的发生革命的成熟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 B、沙皇君主专制在政治上十分落后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018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附答案解析 2018年10月12日星期五整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D.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墨子、庄子 D.荀子、韩非子3.右图为中国古代一幅着名书法作品,其字体的特征是 第3题图 A.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C.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D.奔放跃动,极富写意性 4.某学校拟组织一次以“浙江古代文明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①越窑的青瓷②大邑的白瓷③钱山漾的绢片④马王堆的素纱 襌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一个类似桌面的大轮盘,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按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取出所需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还原放入格内,既省时又方便。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A.东汉杜诗 B.北宋沈括 C.宋代毕异 D.元代王祯6.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019-2020年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9-2020年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共8页,共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分封制 2.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3.《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 A.罗马B.雅典C.中国D.英国 4.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权利法案》的是 A.国王B.议会C.内阁D.总统 5.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君主专制D.联邦制 6.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爆发于A.1848年B.1871年C.1917年D.1949年 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A.俄国B.法国C.德国D.英国 8.洪秀全是从广东走出去的一位近代历史人物,他领导了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9.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 A.《人权宣言》B.《资政新篇》 C.《共同纲领》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历史意义有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C.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1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指导思想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导思想D.“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思想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 必修Ⅰ政治专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地方:道、州、县 北宋:中央: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作知州 元朝: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制度 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监察制度 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 3、明朝设特务机构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 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小国寡民 2、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D.分封制 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4.“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汉赋B.宋词C.京剧D.传奇 5 .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到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A.后妃地位不如公主 B.皇权思想影响深刻 C.程朱理学焕发生机 D.家庭伦理关系紊乱 6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7 九十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人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8.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9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I).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10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广东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2018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2018.6·广东学业水平·1)为了巩固统治,西周时期用血缘关系来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的政治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宗法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答案】D 2.(2018.6·广东学业水平·2)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于() A.长安 B.建康 C.咸阳 D.洛阳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答案】C 3.(2018.6·广东学业水平·3)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设立内阁 B.取消世家大族的特权 C.设立军机处 D.废除丞相制度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答案】C 4.(2018.6·广东学业水平·4)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执政官 D.元老院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A 5.(2018.6·广东学业水平·5)根据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掌握制定法律、决定国家重大经济决策等大权的是() A.议会 B.国王 C.内阁 D.最高法院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A 6.(2018.6·广东学业水平·6)1787年颁布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分,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是()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B 7.(2018.6·广东学业水平·7)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历史文献是() A.《共产党宣言》 B.《社会契约论》 C.《论法的精神》 D.《十日谈》 【考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答案】A 8.(2018.6·广东学业水平·8)《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其提出者是() A.洪秀全 B.洪仁玕 C.陈玉成 D.李秀成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答案】B 9.(2018.6·广东学业水平·9)标志者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党“一大”召开 【考点】五四运动;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B 10.(2018.6·广东学业水平·10)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土地革命 B.抗日战争 C.国民革命 D.南昌起义 【考点】国民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答案】C 11.(2018.6·广东学业水平·11)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考点】抗日战争;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B 12.(2018.6·广东学业水平·12)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三民主义 D.新民主主义

2014年天津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用时90 分钟。第I 卷 1 至6 页,第Ⅱ卷7 至8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 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2 题,每题2 分,共64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嬴政在统一六国后,为秦朝最高统治者定的尊号是 A.秦王 B .皇帝 C .陛下 D .天子 2.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下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宰相的皇帝是 A .汉高相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3.古代罗马文明为人类政治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是 A.君主专制B.代议制度C.法律制度D.直接民主 4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此项规定直接限制了英国国王的 A.征税权B.行政权C.立法权D.司法权 5.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在近代被日本割占,是通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长征途中,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7.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选举制度 8.1971 年10 月25 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时,会场一片沸腾。此项决议的内容是 A.求同存异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9.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欧洲联盟正式成立D.美国“9·11 ”事件

2016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16年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2016.6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必须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山东号称“齐鲁”,这一称谓源自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废除了丞相制度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3.近代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新学伪经考》 4.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 A.江西境内B.贵州境内C.陕西境内D.甘肃境内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村民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指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D.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7.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雅典在政治领域对西方社会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代议制度B.城邦制度C.民主政治D.法律体系 8.1967年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成立了 A.欧洲共同体B.上海合作组织C.欧洲联盟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 A.农业的发展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1.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亿3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这一 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 A.民国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B.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热情C.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逐步实行A.农业合作化B.现代企业制度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凯恩斯主义 14.罗斯福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说“我向你们保证,我誓为美国人民实现…新政?”。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3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共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 A.罗马 B.雅典 C.中国 D.英国 4、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权利法案》的是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总统 5、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联邦制 6、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爆发于 A.1848年 B.1871年 C.1917年 D.1949年 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A.俄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8、洪秀全是从广东走出去的一位近代历史人物,他领导了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9、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 A.《人权宣言》 B.《资政新篇》 C.《共同纲领》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历史意义有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历史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历史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具有上古血缘纽带和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始皇帝”的来历:嬴政统一全国后决定称皇帝,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郡县制的建立:起源于春秋后期。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县”隶属于“郡”,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形成原因:(1)宗法分封制的破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擅自称王,卿、大夫夺位的政变也时常发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是其中的典型事件。诸侯争霸战争逐渐演变为兼并统一战争。为增强竞争力,各诸侯国纷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变革,以法律的形式打破宗法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 (2)秦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统一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也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内容:(1)皇帝制:秦王赢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赢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负面影响: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 1.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 3.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D.《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4.明确提出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从中国割让出去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到19世纪80年代,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D.法国 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7.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国民党一大C.中共三大D.国民党三大 8.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 A.外国的侵略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洋务运动的诱导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0.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是()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显著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C.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2. 某历史探究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可能是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3.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思想不断解放。

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针对以下哪一幅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4.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 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5.右图文字内容创作的背景是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B.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C.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6.《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B.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20世纪9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发掘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上面刻有“代郡”、“邯郸郡”、“蓝田县”等字样。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推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2.图1是唐朝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相权一分为三 B.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门下省享有特殊地位 图1 D.皇权受到空前削弱 3.”今我朝罢免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 许图1立丞相。”此训令出自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4.《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它破坏了中国的 A.司法主权 B.关税主权 C.领土主权 D.领海主权 5.1937年12月,在中国的英国记者田伯烈报道:“在这一个时代中,我们找不出什么事情足以超越日军的暴行。”“日军的暴行”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C、南京大屠杀D、旅顺大屠杀 6.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他所说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华兴会成立 D.中华民国成立 7.“这是二次大约12(实为13)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在上海法国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开始,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湖上(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这次会议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 C.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标志着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8.有学者认为:“在战略上,遵义会议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他指的是 A.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B.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总方针 C.事实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标志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9.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将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的是 A.葡萄牙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0.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中美正式建交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基本内容: (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5)分封制的作用(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3、实施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 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1)建立: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秦国统一六国主要原因:经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疆域: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东及东海,西达陇西。 2、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①创立:秦始皇 中央:皇帝制度②特点:A、皇帝独尊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B、皇权至上(核心) 地方:郡县制度 C、皇位世袭; ③影响: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中央官制-----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始皇时,丞相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地方政治制度) ①建立过程:春秋时出现;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始皇时全国推行 ②概况:A、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管行政) B、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 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特点:A、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④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2)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3)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5)消极: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疑难解惑】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一)历史试题(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一) 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的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的程序 3.雅典每年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6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它反映了() A.陶片放逐法的实施 B.雅典各部落轮流执政 C.雅典公民大会盛况 D.雅典公民的民主参政 4.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5.“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浓厚的军事色彩 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民主性 D.专制独裁性 6.阅读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表中资金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规律 B.国际环境影响 C.国家经济政策 D.产业结构调整 7.一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如果你曾试着工作过,但不喜欢,也可以停止工作。在富裕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变得更加富有而感到更幸福,与朋友和亲戚们在一起的时间才能带来幸福……而今欧洲国家正在禁止懒惰。我们现在都成了职业至上者。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场赛跑,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这种差异说明了() A.资本主义福利国家走向破产 B.西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耗费了财富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陷入困境 8.“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在哪一事件发生后()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9.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

(完整word版)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真题)

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本试卷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和探究题四部分,共5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 A.民贵君轻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中央集权 2.我国历史上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于 A.夏商时期B.战国时期C.汉唐时期D.宋元时期 3.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针对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B.颁布“推恩令”C.平定“七国之乱”D.实行行省制度 4.汉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表现为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劳作 5.明清之际,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朱熹C.黄宗羲D.李贽 6.中国古代医药学发达。下列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 7.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李鸿章 8.中国近代史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派别是 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 9.随着我国社交礼仪的变迁,“先生”“同志”逐渐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这一变化开始于 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五四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 10.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目标,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旗帜的是 A.旧三民主义 B. “三大政策”C.新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 11.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在于 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B.推翻了蒋介石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2.“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为改变这种状况,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A.“一五”计划建设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13.分析下表。表中所示中国农产品产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14.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面对与会国家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