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过秦论》复习案

一轮复习《过秦论》复习案

一轮复习《过秦论》复习案
一轮复习《过秦论》复习案

《过秦论》复习案

【基础练习】

1.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项是:[ ]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3)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4)内.立法度,务耕织

(5)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6)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7)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1)(4)(5)B.(1)(6)(8)C.(7)(8)D.(2)(4)(5)

2.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3.句子中的“因”字意义及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蒙故业,因遗策(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因河为池(4)先祖因之以成帝业

A.(1)/(2)(3)(4)B.(1)(2)/(3)(4) C.(1)/(2)/(3)(4)D.(1)(2)(3) /(4)

4.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C.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是入秦的必经之路)

B.然后以六合为家(指天地四方,与“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意思相同)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崤山以东。“山东之国”代指联合攻秦的九国)

D.序八州而朝同列(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居八州,故以“八州”代指六国)6.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A召滑(shào)鞭笞(chī)藩篱(fán)

B墨翟(dí)谪戍(zhé)契(xié)

C銡(xiān)隳(huī)逡巡(quān)

D牖(yǒu)棘矜(qín)锋镝(dí)

7.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度长契大嬴粮景从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同年而语价值连城

C鉏耰棘矜摄足行伍緼袍敝衣 D足肤皲裂崛起阡阳门廷若市

8.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9.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请回答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A司马谏议杜工部贾太傅庖丁()B欧阳文忠范文正左忠毅王忠肃()

C王临川韩昌黎柳柳州沛公()D苏子瞻诸葛孔明方望溪李太白()

10.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

完璧归赵脱颖而出游刃有余碧血丹心

A蔺相如平原君伯乐窦娥 B蔺相如毛遂庖丁关汉卿

C蔺相如毛遂庖丁邹衍 D蔺相如毛遂庖丁苌弘

11、《过秦论》采用辞赋的铺陈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但用词讲究避免重复。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只有一项不同义。它

是 ( )。

A.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C.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D.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2、与"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天下云集响应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使人先表济澭水

13、下面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微斯人,吾谁与归?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A.不赂者以.赂者丧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举以.予人,如弃草介D.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1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组是( )。

A.思厥先祖父 B.北收要害之郡

C.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1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各不相同的一组( )

A.①却匈奴七百余里②相如因持璧却立③李牧连却之

B.①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②遣吏存问致意③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①延及岸上营落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③秦人开关延敌

17、选出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序八州而朝同列③南取汉中④天下云集响应⑤兼百花之长而去其短⑥李牧连却

之⑦成以其小劣之⑧而人东其所矣⑨等死,死国可乎⑩将军身被坚执锐 ⑴如姬资之三年

A.①⑤⑴/②⑥/⑦⑧/⑨⑩/③④B.①⑤⑩/②⑥/③④/⑦⑧/⑨⑴

C.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⑧⑩⑴D.①⑤⑩/②④⑥/⑦⑧⑨/③⑴

18、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③因河为池④先祖因之以成帝业⑤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1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9、选出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山东豪俊(指肴山以东)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的祭品,亦单指牛)陛下(对皇帝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 B.七庙隳(天子的宗庙)少牢(羊、猪各一头,也单指猪)谪戍(指被征发守边远地区)

C.序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致万乘之势(周制,天子出兵车万乘,后世称天子为万乘)

D.以愚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官名,国子监的老师)时北兵已迫修门外(败破待修之门,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

20、下面加点的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东(今山东省)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

B.则不可同年而语(今说"不可同日而语")矣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C.洎(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奉之弥(越)繁,侵之愈急

21、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爱"有爱惜、吝惜、珍惜义,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古代有而现代不常用的意义,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B."爱屋及乌"语出《尚书》:"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比喻推爱。

C."爱莫能助"语出《诗经》,意思是:虽然爱你,却帮不了忙。

D."爱不释手"的"释"是放下、放开的意思。这成语意为喜爱到不肯放手的程度。

22、"卒"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卒然边境有急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率疲弊之卒④五万兵难卒合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⑥卒相与欢⑦鲁肃闻刘表卒⑧永和四年卒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⑩潼关百万师,往来散何卒 ⑴卒成帝业

A.②③/①④⑩/⑤⑥⑨⑴/⑦⑧B.②③⑩/①④/⑤⑥⑴/⑦⑧⑨

C.②③⑩/①④/⑤⑥⑨⑴/⑦⑧D.②③/①④⑩/⑤⑥⑴/⑦⑧⑨

[拓展练习]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阨,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士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过秦论》下)

1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令.(指挥)大国之君

B、藉使

..(凭借)子婴有庸主之材

C、不患.(担心)不得意于海内

D、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过错)也

15.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守险塞而军.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D、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16.翻译横线上的句子

(1)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安士息民,以待其敝

17.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婴属于一个庸碌的君主,虽得到得力人才的辅佐,仍不免失败。

B、文中的“秦之地”“秦地”,意思一样,都是指秦孝公以前的雍州之地。

C、进攻子婴的各路义军,仅是因利而合,如遇困难,必有退兵之势。

D、作者认为当时的形势并非不可逆转,如子婴措施策略得当,仍可得意于海内。故子婴负有不能挽救危败的责

任。

2

过秦论答案

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始皇既没(没通殁,死)②威振四海(振通震)

③约从离衡(从通纵,衡通横)④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⑤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兴起)

二、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①因河为池(河,黄河/泛指一般的河流;池,护城河/池塘)

②天下云集响应(响,回声/发出声音)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指崤山、函谷关以东一带地区/山东省)

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形势下/连词)

⑤以致天下之士(以致,用来招致/连词,表示所导致的结果)

⑥流血漂橹(橹,盾牌/划船的工具)

⑦九国之师(师,军队/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⑧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即“以之为”把……作为/认为)

三、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名词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一样,名词作状语)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内,对内;外,对外;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瓮牖绳枢之子(瓮,以破瓮;绳,以草绳。名词作状语)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名词作动词)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使……受愚弄,使动用法)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使动用法)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⑴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使动用法)

⑵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使动用法)

⑶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形容词作动词)

⑷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变弱;形容词作动词)

⑸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固,牢固地;形容词作状语)

⑹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形容词作名词)

⑺自以为关中之固(固,险固的地势;形容词作名词)

⑻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作门枢;名词作动词)

四、文言句式: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判断句)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④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状语后置)

⑥威振四海(省略句)⑦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句)

⑧身死人手(省略句)⑨委命下吏(省略句)

五、翻译以下句子:

①(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②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③采用合众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④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消灭了其余的诸侯国,

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可以说威风震慑四海。

⑤百越的首领,低着头,颈上系着绳,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

⑥优良的将领拿着强弓劲弩守为着战略要处,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的行人。

⑦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合,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⑧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⑨……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六、默写:

①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作者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以弱天下之民。

③在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然陈涉瓮牖绳枢之

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概括了起义的结果的一句话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④文中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七、填空:

①《过秦论》选自贾谊的《新书》。

②贾谊是西汉人,政论家,文学家。《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

③陈涉起事山东之国

一.(一)1. náng 像口袋一样2.bīng 兵器3.cù箭头 4.jiē举5.lǔ盾牌6.yǐng 像影子一样7.sh ū做门轴8.cháo 使……朝拜(二)1.西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2.指责秦的过失秦汉借古讽今3.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5 ADCDB,6AC 7—8 BA 9 职务谥号籍贯字号10D,11---15 CCDBB,16---20 DBCAA,21---22 CD

3.A

4.D

5.A

6.A

7.B

14.B 15.C 16.(1)国家不应当灭亡 (2)安定军士和人民,等待他们疲弊退兵 17.A

3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三.古今异义 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 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 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 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 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 以致 ..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席卷 ..、包举 ..、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2)名词作动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 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外连衡 ..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将.数百之众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 会盟.而谋弱秦结盟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3)形容词使动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利兵而谁何。 (3)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省略句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 以(之)为桂林象君 聚之(于)咸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 ②因利乘便(趁着) ③因河为池(就着)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兵 ①赵奢之朋制其兵 (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过秦论》第一课时前十分钟教案

《六国论》苏洵 一、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历史课中学习的春秋战国史,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秦与六国相比,论富有,秦国不比齐国;论兵力,秦国不比赵国;论地域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苏洵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了解一下作者。此时转身板书:六国论苏洵 大屏幕的内容是: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现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于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三、概括介绍本文。 通过观看PPT,同学们对作者都有所了解了,那么现在我们开始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六国论》。大家在上学期学习贾谊的《过秦论》时已经知道,“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越透彻越精,就越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这个题目跟过秦论一样也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实际上是论六国。那么作者论六国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课文通读一遍,“六国破灭”一二读,…… 好,同学们读得不是很流畅,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读音错误,这看出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预习了。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作者论六国什么呢?好,我听到有同学说了“论六国灭亡的原因”,那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中哪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的?有同学找到了吗?没有找到,那么请同学们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好,我听到陈玲玉同学说第一句话就是作者的观点,即六国灭亡的原因。对,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根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有请第一组的王霖姣同学来回答,对,(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有请第三组的陈景楠同学,是的,(根据“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亦不赂秦”和“齐人未尝赂秦”这两句话,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 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 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 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8、百有余年矣通“又”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 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 1、蒙:继承。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相与:一道,共同。相与为一 3、延:迎接,引进。秦人开关延敌 4、橹:盾牌。流血漂橹 5、奋:振作。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奋六世之余烈 6、隳:毁坏。隳名城,杀豪杰7 ?、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余威震于殊俗8 ?、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蹑足行伍之间 9、揭:举。揭竿为旗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抗:匹敌,相当。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 ?1、度、絜:用尺量,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致万乘之势 13、作难:起事,首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4、固 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 贾谊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

过秦论基础知识点大全

过秦论基础知识练习题一、文学常识 《过秦论》作者是西汉初年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______,世称贾生、_______ 、________。贾谊的文章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所着政论有《__________》(又名《治安策》)以及《过秦论》、《论积贮疏》,被鲁迅称之为“___________”,有赋七篇,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___________今:_________ 5、赢.粮而景从——古:___________今:_________ 6、宽厚而爱人 ..——古:___________今:_________ 7、才能不及中人 ..——古:___________今:_________

四、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的意义 1、蒙.故业,因.遗策()() 2、奋.六世之余烈.()() 3、却.匈奴七百余里()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外连横而斗.诸侯() 6、天下云.集响应() 7、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8、会盟而谋弱.秦() 9、以弱.天下之民()

10、以愚.黔首()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2、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3 、赢粮而景.从()14、内.立法度() 1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6 17 18 20 21 23 24 1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 8、崤函之固,自若也() 9、伏尸百万()10、铸以为金人十二() 11 13 14 1 3 5 7 1、固: 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详细有答案版)知识讲解

《过秦论》字词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是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2、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7、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2、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3、才能不及中人(中人:一般人) 4、铸以为金人十二(金人:金属人像,此指铜人)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动词)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瓮作;绳,用绳子系)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过秦论》(过,指出过失)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窥周室()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答案版)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二、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⑦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三、古今异义(只写古义) ①于是 ..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秦人开关 ..延敌(开关:打开函谷关) ④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四、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三.古今异义 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 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 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 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 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 以致 ..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席卷 ..、包举 ..、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2)名词作动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 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外连衡 ..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将.数百之众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 会盟.而谋弱秦结盟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3)形容词使动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利兵而谁何。 (3)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省略句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 以(之)为桂林象君 聚之(于)咸阳

过秦论公开课金奖教案

2018 Microsoft China [过秦论]公开课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6.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7.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贾生李商隐贾谊毛泽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世无伦,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虚前席,梁王堕马寻常事, 不问苍生问鬼神。何需哀伤付一生。 二.作者简介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内容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可直接使用】.doc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实用文档 . 过秦论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百有余年(通“又”)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 去、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名词作动词) 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作动词)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作动词) 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名词作动词) 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 (动词作状语) 争着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 (动词使动) 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 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使动) 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动词使动) 使……退却 约从离衡 (动词使动) 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 (动词使动)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动词使动) 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使动) 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动词使动) 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过秦论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百有余年(通“又”)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 去、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名词作动词) 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作动词)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作动词) 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名词作动词) 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 (动词作状语) 争着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 (动词使动) 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 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使动) 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动词使动) 使……退却 约从离衡 (动词使动) 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 (动词使动)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动词使动) 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使动) 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动词使动) 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过秦论 教案

《过秦论》考评课详案 屯溪二中程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 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过秦”课本注释1,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二、概括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 (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讲读课文 (一)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 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作状>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③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 ②因利乘便(趁着) ③因河为池(就着)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兵 ①赵奢之朋制其兵(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㈡adj.→n.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㈢adj.→v.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 ㈣n.→v.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

《过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á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国的的策略) 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5.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6.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二、古今异义 1.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2、不爱珍器 古义:吝惜。今义:爱惜。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 古义:崤山以东,即诸国;今义:指省 .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0. 古义:崤山以东,即诸国。今义:指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象郡。(南,向南)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