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

专教材1:氧化还原反应

1.复习重点: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2、电子守恒原理的应用。

3、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守恒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2.难点聚焦: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

一、 概念

1.基本概念 ①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③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 ④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能力。 ⑤氧化产物: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 还原产物: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 ⑥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 2.概念间的关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

顺口溜:失升氧 得降还 若论剂 恰相反 氧具氧 还具还 易失去 难得到 注:①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的关系:

②有单质参与的“非同素异形体之间转化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元素有“游离态”到“化合态”可能被“氧化或还原”。

④金属参与反应一定做还原剂,非金属可能做氧化剂、还原剂或氧化剂和还原剂。 ⑤一种元素被氧化,不一定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⑥氧化剂、还原剂

332322二、 五条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3、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

4、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即靠近、相等而不能交叉)。

5、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一定相等。

三.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①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注:氧化性Cu2+

②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非金属性:F>O>Cl>Br>I>S

氧化性:F2>Cl2>O2>Br2>Fe3+>I2>SO2>S

还原性:F-

如:Cl2通入到FeBr2或FeI2溶液中的反应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可判断氧化性:。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金属单质还原性:上<下,左>右;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上>下,左<右。

非金属单质氧化性:上>下,左<右;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上<下,左>右。

(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

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显氧化性;又如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注意: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只决定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如还原性:,

氧化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方法。

2、双线桥法:表示同一元素在反应前后得失电子情况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辨析:

例1、(2010安徽考试说明)氮化铝(A1N,Al和N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7和14)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在一定条件下,AlN可通过反应Al2O3+N2+3C高温 2A1N+3C0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

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lmolAlN需转移3mol电子

C.AlN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D.AlN的摩尔质量为41g

例2. (1997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例3. [2001年南昌测试题]五种物质,它们是硫及其化合物,已知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转化关系(未配平):

则这些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或平均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二、五条规律

例4.[03年上海高考试题]是一种广谱型的消毒剂,根据世界环保联盟的要求ClO2将逐渐取代Cl2成为生产自来水的消毒剂。工业上ClO2常用NaClO3和Na2SO3溶液混合并加H2SO4酸化后反应制得,在以上反应中NaClO3和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1

B 2:1

C 1:2

D 2:3

例5.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某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该金属的三价正盐和氢气。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例6.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已知在酸性溶液中,下列物质氧化时,自身发生如下变化:

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得到最多的是()

例7. [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例8. (2003淮安测试题)已知氧化性Cl2>Br2>Fe3+。往500毫升2.0摩/升的FeBr2溶液中通入a摩氯气,试确定a不同取值范围时的氧化产物及其对应的物质的量,填入下表:

a值的范围氧化产物及其物质的量

0

2

(FeBr3=

4

3

a

摩,FeCl3=

2

3

a

摩(或Fe3+=2a摩)

1 2

3

2

FeBr3=

32

3

-a

摩,Br2=

21

2

a-

摩,FeCl3=

2

3

a

(或Fe3+=1摩,Br2=

21

2

a-

摩)

a≥3

2

答:FeCl3=1摩,Br2=1摩

〖提示〗:当

2

2

时,可采用直接配平法:

FeBr2+aCl2 =

32

3

-a

FeBr3+

21

2

a-

Br2+

2

3

a

FeCl3

三、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判断:

例9. (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例10. (2000年南京调研试题)已知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

。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C + CO2 = 2CO H2S + H2SO4(浓)=SO2↑ + S↓ + 2H2O

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1、配平原则: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间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方法:一标、二找、三定、四平、五查

①、定项配平:

例11. (2003淮安测试题) 在热的稀硫酸溶液中溶解了11.4gFeSO4。当加入50ml0.5mol/LKNO3溶液后,使其中的Fe2+全部转化成3+KNO

3

432SO42SO42(SO4)3x O y2O

x= y= 。

(2)配平该化学方程式(系数填写在上式方框内)。

(3)反应中氧化剂为。

(4)用短线和箭头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

②、缺项配平:

例12、(上海高考试题)KClO3(浓)→2↑2↑

(1)

(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填写编号,多选倒扣)。

①只有还原性②还原性和酸性

③只有氧化性④氧化性和酸性

(3)产生0.1mol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③、依题意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例13.(2003南通市四县联考)化学实验中,如果使某步骤中的有害产物作为另一步的反应物,形成一个循环,就可不再向环境排放

(1)在上述有编号的步骤中,需用还原剂的是,需用氧化剂的是(填编号)。

(2)在上述循环中有一种难溶物质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写出相关离子反程式、

(3)步骤①是重铬酸钠与碘化钾在盐酸存在下的反应,产物是三氯化铬、碘单质等,请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专题辅导教材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复习重点:

1.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等基本量间的相互关系;了解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同位素的近似原子量(即同位素的质量数)和元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粒子半径大小。

2.元素周期律及实质;同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性质

2.难点聚焦: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

(1)原子核

几乎集中源自的全部质量,但其体积却占整个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其中质子、中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集合在一起,使原子核十分“坚固”,在化学反应时不会发生变化。另外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能(即核能)。

(2)质子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为1.6726×10-27kg,相对质量1.007。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中子

不带电荷。质量为1.6748×10-27kg,相对质量1.008。中子数决定同位素的种类。

(4)电子

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11836×1.6726×10-27kg。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数数及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X)

2.几个量的关系(A

Z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中性原子: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离子电荷数

3.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两异——中子数不同、不同核素。

?特点: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自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不变。

注意:四同概念的区别

4.相对原子质量

?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它是相对质量,单位为1,可忽略不写。同位素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就是质量数如:D2O的摩尔质量:20g/mol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原子百分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所得的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5.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低四不超:(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K→L→M→N→O→P→Q顺序排列。(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即K层2个,L层8个,M层18个,N层32个等。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如M层不是最外层时,其电子数最多为18个,当其是最外层时,其中的电子数最多为8个。

6.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注意:①要熟练地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要正确区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通过比较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特殊的原子结构

①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11H

②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

④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的元素—Ne。

⑥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⑦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⑧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⑨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⑩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有两个未成对的电子:C、O、Si、S

⑾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

⑿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⒀族序数等于周期数倍的元素:O

⒁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⒂周期数是族序数倍的元素:Na

⒃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0的短周期元素:C

⒄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的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⒅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F

⒆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⒇半径最小原子——H ;半径最小离子——H+

(21)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组

①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组:

原子:Ne;

分子:CH4、NH3、H2O、HF;

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②核外有18个电子的微粒:

原子:Ar;

分子:SiH4、PH3、H2S、HCl、F2、H2O2、N2H4、C2H6;

阳离子:K+、Ca2+;

阴离子:P3-、S2-、HS-、Cl-、O22-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序数:人们按电荷数由小到大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具体内容如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从1→8个的周期性变化。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正价+1→+7,负价-4→-1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周期性变化。

【注意】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如: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增大;同一周期的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

②原子序数:电子层数相同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原子序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如: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或阴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Na>Mg>Al;Na+>Mg2+>Al3+;rS2->rCl-;rS2->rCl->rK+>rCa2+。

③核电荷数相同,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Fe2+>Fe3+。

4.①元素重要化合价的变化中O、F一般无正价;金属无负价;最高正化合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最低负化合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8;

②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关系: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仅适用于非金属元素)

③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0的短周期元素:C、Si;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2的短周期元素:N、P;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4的短周期元素:S;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6的短周期元素:Cl;

④有些非金属有多种化合价,如:C元素有+2,+4,-4价(在有机物中也可以有-3,-2,-1价);S元素有+4,+6,-2价;Cl元素有-1,+1,+3,+5,+7价;N元素有-3,+1,+2,+3,+4,+5价。

5. ①.元素的金属性: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

a.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这种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

c.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指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

a.非金属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如果元素的单质跟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容易且稳定,则证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反之,则非金属性较弱;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对应的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c.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三.元素周期表

横行叫周期,现有一至七;三四分长短,第七尚不全;竖行称作族,总共十六族;一八依次现,一零再一遍; Ⅷ族最特殊,三列一组;二三分主副,先主后副;镧锕各十五,均属ⅢB 族;位构性一体,相互可推断;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横七竖十八

第一周期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8种元素 第三周期 8种元素 周期 第四周期 18种元素 (横向) 长周期 第五周期 18种元素 第六周期 32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26种元素

主族(A):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族 副族(B):ⅠB 、ⅡB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纵向) 第VIII 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族与ⅠB 族中间

零族:稀有气体元素

【注意】表中各族的顺序:ⅠA 、ⅡA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VIII 、ⅠB 、ⅡB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规律: ①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②电子层数=周期数(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 ③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④负价绝对值=8-主族序数(限ⅣA ~ⅦA ) 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逐渐增强,则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形成的气态氧化物越稳定,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其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减弱。

⑥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元素单质的还原性增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3)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三角关系

第一节原子结构练习题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中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原子——分子学说的观点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

2.某阳离子Mn+的核外共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有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3.科学家最近研制出第112号新元素,其原子的质量数为227,对于该新元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2

B.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5,核外电子数为112

C.其原子质量是12C原子质量的227倍

D.其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之比为227︰12

4.元素X的原子获得3个电子或元素Y的原子失去两个电了后,它们的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X、Y两元素的单质在高温下得到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A.Y3X2 B.X2Y C.X2Y3 D.Y2X3

5.在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中,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 D.核外电子数

6.据报道,某一种新元素的质量数是272,核内质子数是111,则其核内的中子数为

A.161 B.111 C.272 D.433

7.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它们可能是

A.两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B.两种不同的离子

C.两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D.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8.下列关于原子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126C表示碳原子的质量数是18

B.23592U表示铀原子的质量数是235,核外有235个电子

C.2311Na表示钠原子的质量数为11,核内有23个中子

D.21H表示氢原子由1个质子,1个中子和1个电子组成。

9.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相同,则它们可能是

A.两种不同的原子 B.两种不同的离子

C.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 D.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

10.A元素的最外层(M层)有2个电子,B 元素的最外层(L层)有6个电子,则A和B形成的化合物的式量为

A.56 B.88 C.74 D.40

11.X、Y、Z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如果aX m+、bY n+、cZ n-、dR m-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a、b、c、d分别为各元素的原子序数)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a-c=m-n B.a-b=n-m C.c+d=m+n D.b-d=n+m

12.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粒子不显电性B.该粒子质量数为4

C.与氢元素的质子数相同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

13.质量数为37 的原子,应该有

A、18质子,19中子,19电子

B、18质于,20个中于,18个电于

C.19个质子,18个中子,20个电子

D.18个质子,19个中于,18个电子

14.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讯需发射77颗卫星,这与铱(h)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相等,因此称为“铱星计划”。已知铱的一种同位素是19177Ir,则其核内的中子数是

A.77

B.114

C.191

D.268

15.1999年,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之一是超铀元素的发现,它有力地支持了“稳定岛”假说。原子293

118X 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

A.0

B.57

C.118

D.175

16.136C —NMB(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13

6C 表示的碳原子 A.核外有13个电子,其中6个能参与成键 B.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C.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质子

D.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中子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所有的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比中子数多

B .氢离子(H +

)实质上是一个裸露的质子 C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其化学性质也相同 D .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4

18.对原子核外电子以及电子的运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可以测定某一时刻电子所处的位置②电子质量很小且带负电荷③运动的空间范围很小④高速运动 ⑤有固定的运动轨道⑥电子的质量约为氢离子质量的1/1836 A .①②③ B .②③④⑥ C .③④⑤⑥ D .⑤⑥ 19.几种微粒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则可说明 A .可能属于同一种元素 B .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C .彼此之间一定是同位素 D .核外电子个数一定相等

20.元素X 的原子核外M 电子层有3个电子,元素Y 2-

离子核外共有18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为 A .XY 2 B .X 2Y C .X 2Y 3 D .X 3Y 2

21.在核电荷数为1—20元素的原子中,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 A .核电荷数为3的元素 B .核电荷数为14的元素 C .核电荷数为6的元素 D .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

22.在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的元素共有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2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 .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 .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定与上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24.某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K 电子层和L 电子层电子数之和等于M 电子层和N 电子层的电子数之和,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A .30 B .12 C .17 D .20

25.已知R 2+

离子核外有a 个电子,b 个中子,表示R 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A . b a R

B .2

2-+-b a a R

C.2

2+++b a a R

D.b

a a +-2R

2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质量数相同的原子,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其核外电子排布也相同

C .金属性越活泼,其原子在反应中越易失去电子

D .非金属性越活泼,其阴离子越难失去电子 27.硼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105B ,11

5

B 硼元素的原子量为10.80,则对硼元素中B 的质量分数判断正确的是

A .20%

B .略大于20%

C .略小于20%

D .80%

28.同种元素的原子一定具有

A .不同的质量数

B .相同中子数

C .相同的质子数

D .不同的电子数 29.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1H 表示氢原子核的质子数是1,中子数也是1。

B .14

C 表示碳的一种同位素原子中含有7个质子和7个中子。

C .919F -表示该微粒的质量数为19,电子数为9。

D .2324Na Mg 和表示两种原子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 .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一定不等

C .质子数相同的不同微粒,化学性质可能相同

D .质子数相同的不同微粒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31.科学家最近制造出第112号新元素(核电荷数为112),其原子的质量数为277, 这是迄今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关于该新元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2

B .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5,核外电子数为112

C .其原子质量是12

C 原子质量的277倍

D .其原子质量与12

C 原子质量之比277∶12

32.有关等物质的量的612C 原子和614

C 原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②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质

子③属于同种元素 ④具有相同的质量⑤中子数相等⑥电子数相等⑦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质量相等 ⑧具有几乎相同的化学性质

A .只有②③⑤

B .只有①②③

C .全正确

D .除④⑤外都正确

33.若某阳离子X 2+

有m 个电子,其质量数为a ,则核内中子数为

A .m 2+

B .m 5+

C .a m 2--

D .a m + 34.简单离子a 2a

n A +

核外有x 个电子,A 的质量数可表示为

A .()2x n +

B .()2x n -

C .2x

D .()n 2x +

35.下列微粒中,电子数目最多的是:

A .H 2O

B .NH 3

C .Na +

D .Al 36.下列离子的电子排布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同的是:

A .Mg 2+

B .S 2-

C .K +

D .Cl -

37.某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L 层电子数是K 层和M 层之和的两倍,则某元素是: A .钠 B .镁 C .氖 D .氯 38.比较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大小的依据是:

A .原子核的电荷数

B .所处的电子层

C .电子离核远近不同

D .不能比较

39.下列微粒中与OH -

离子具有不相同的质子数和相同的电子数,该微粒可能为:

A .F -

B .Mg 2+

C .NH 2-

D .CH 4

40.X 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n ,X 2-离子和Y 3+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Y 原子的 质子数是:

A .n+1

B .n+2

C .n+3

D .n+5 41.含有4个原子核,10个电子的微粒是:

A .CH 4

B .NH 4+

C .H 3O +

D .PH 3

42.某化合物由A 、B 两元素组成,已知A 、B 两元素质量比为7∶4,原子量比为 7∶8,则化合物可能是:

A .A 2

B B .AB 2

C .AB 3

D .A 2B 5

43.某离子的原子核里有n 个质子,该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氖原子相同,则它所带的 电荷数 可能是:

A .n -10

B .10-n

C .n+10

D .n/10

44.有a n b m X Y +-和两种简单离子,若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b -a=n+m B .a -b=n+m C .离子半径 Y

X m n -

+> D .质子数Y>X

45.质量数为27的元素R ,其核内有14个中子,则R 可形成的离子是:

A .R +

B .R 2+

C .R 3+

D .R 2-

46.某元素原子L 层电子数比K 层电子数多5个,该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 A .+5 B .+6 C .+7 D .无最高正化合价 47.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 .Li 、

B 、Be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 .P 、S 、Cl 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 .N 、O 、F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Na 、K 、Rb 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48.元素化合价一般决定于原子的

A .核内质子数

B .核外电子数

C .核外电子层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49.M 层有2个价电子的元素A 和L 层有5个价电子的元素B ,组成稳定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的式量为

A .88

B .40

C .100

D .72

50.某元素的原子中含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R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R 与H 的原 子个数比为1∶4,质量比为7∶1,则R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 .CO 2 B .SiO 2 C .SO 2 D .NO 2

51.已知元素R 的某种同位素的氯化物RCl x 为离子化合物,其中该元素的阳离子的核 内有y 个中子,核外有z 个电子,则该同位素的组成可表示为 A .z y

R

B .

z

y z R +

C .x z y z

R ++

D .

x z

y z x R +++

52.1992年,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了三种元素新的同位素,其中一种 是

80

208Hg ,它的中子数为

A .80

B .128

C .208

D .288 53.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与氖原子含有相同电子数的是

①F - ②Na + ③HF ④NH 3 ⑤CH 4

二、填空题

54.某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的5倍,其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该元素的原子结构意义图是

55.元素A 、B 的离子A 3+和B 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A 的核电荷数为n ,则A 、B 两原子的电子数之和为

56.分别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符号

含有10个电子的4种阳离子 含有10个电子的3种阴离子

含有10个电子的4种化合物 含有10个电子的一种单质

57.有A 、B 、C 、D 、E 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C 、A 、B 、D 、E 的顺序增大,C 、D 都能分别与A 按1︰1和2︰1形成化合物,CB 可与EA 2反应生成C 2A 和气态物质EB 4,E 的M 层电子数是层K 电子数的两倍 这五种元素的名称是:A ,B ,C ,D ,E 。 画出E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写出D 的单质与铜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8.在1911年前后,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质量数为4的带2个正电荷的质子粒)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的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Au 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有几种元素的微粒的最外电子层结构如图所示,其中: (1)某电中性微粒一般不和其他元素的原子反应,这种微 粒符号是________。

(2)某微粒的盐溶液,加入AgNO3溶液时会出现白色浑浊, 这种微粒符号是_______。

(3)某微粒氧化性甚弱,但得到电子后还原性强,且这种原子有一个单电子,这种微粒符号是________。 (4)某微粒具有还原性,且这种微粒失去2个电子即变为原子,这种微粒的符号____。

60.A 元素原子M 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B 元素与A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B 元素 的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

(1)B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 (2)A 、B 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___

61.V 、W 、X 、Y 、Z 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都小于20。其中:X 、Z 是金属元素;V 和Z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W 和Y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W 元素原子L 层电子数是K 层电子数的3倍;X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由此推知(填元素符号):V 是___________,W 是____________,X 是____________,Y 是____________,Z 是____________。

62.在1—18号元素中,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二倍的元素是 ;最外层电子数 是次外层电子数二倍的是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二倍的是 。 63.最外层(M 层)电子数为6的原子,核电荷数为 ,原子结构简图为 , 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 ,向此氢化物的水溶液中滴加石蕊后呈 色。 64.下列各题中的物质均由核电荷数为1—10的元素组成,请填写化学式。 (1)只有两个原子核和两个电子组成的分子是 ;

(2)1个最外层有4个电子的原子,和2个最外层有6个电子的原子结合的分子是 ; (3)1个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和3个只有1个电子的原子结合的分子是 ; (4)由3个最外层是6个电子的原子结合而形成的分子是 ;

(5)由两个原子核10个电子结合而成的分子是 ,由五个原子核10个电子 结合而成的分子是 ,

65.画出下列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并写出微粒符号:

(1)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的原子 、 。 (2)核外有18个电子的二价阳离子 、 。 (3)核外有18个电子的一价阴离子 、 。

(4)原子核外L 层为最外层,L 层电子数是K 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 。 66.元素3580

X 形成化合物时,其显最高正价为 ,显负价时为 ;元素

9

19X 在

其化合物中,最高价为 ,负价为 。

67.某金属元素R 原子的质量数为52,已知R n+

离子含有28个中子和21个电子,则

R 显+n 价时的氢氧化物,其化学式为 。

68.某非金属元素X 的最高价为+n ,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的化学式中含有b 个 氧原子和一个X 原子,则这种酸的化学式为 。 三、计算题:

69.某金属重4 g ,其原子核外有2 mol 电子,核内共有1.204×1024

个中子,该金属与足量盐酸反应,有0.2 mol 电子发生转移,生成了6.02×1022个阳离子。

(1)该金属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__,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 (2)原子核内有_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中子。

70.已知:KClO 3+6HCl==KCl+3Cl 2↑+3H 2O ,现用K 35ClO 3和H 37

Cl 反应,求制 备的氯气的式量是多少?

1D 、2B 、3BD 、4A 、5C 、6A 、7BD 、8D 、9BD 、10D 、11D 、12C 、13D 、14B 、15B 、16D 、17B 、18B 、19A 、20C 、21AB 、22A 、23C 、24D 、25C 、26CD 、27C 、28C 、29D 、30C 、31BD 、32D 、33C 、34A 、35D 、36A 、37B 、38B 、39BD 、40D 、41C 、42A 、43AB 、44BC 、45C 、46D 、47AC 、48D 、49C 、50B 、51D 、52B 、53D 、 54.15号元素。 55.2N-5。

56.Na +、 Mg 2+、Al 3+、NH 4+,F -、OH -、O 2-,CH 4、NH 3、H 2O 、HF ,Ne 57.O F H Na Si

58.①原子中存在原子核,它占原子中极小的体积②原子核带正电,且电荷数远远大于α粒子③金的原子核质量远远大于α粒子

59.(1)Ar ( 2) Cl -

(3) K +

(4) S

2-

60。(1) (2)硫化钠;Na 2S; 黄

61.H ; O ; Al ; S ; K 62、①铍4Be ②碳 6C

③ 锂3Li 、硅 14Si

63.①16

② ③H 2S

④红

64.(1)H 2 (2)CO 2 (3)NH 3 (4)O 3 (5)①HF ②CH 4 65. 66.①+7

②-1

③0

④-1

67.R(OH)3 68.H XO 2b n b -

69.(1)Ca ; 40g/mol; (2) 20; 20

70.3Cl 2中有 35

Cl 1mol

37

Cl 5mol ∴Mr(Cl 2)=3.733

37

5351=?+?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C.核电荷数逐渐增大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2、下列各组微粒半径的比较,正确的是

A.F<F-<Cl-

B.O2-<Mg2+<Al3+

C.Ca2+<Ca<Ba

D.S2-<Se2-<Br-

3、下列微粒的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A.F,O,N B.Na,K,Li C.Cl―,Cl,F D.Na,Na+,K+

4、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比值最小的是

A.NaF B.MgI2 C.BaI2 D.KBr

5、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A.C、N、O、F B.K、Mg、C、S C.Ag、Cl、Br、Ⅰ D.Li、Na、K、Rb

6、下列元素按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顺序排列的是

A.Na、K、Rb、Cs B.Cl、Si、P、S C.Ag、Cl、Br、I D.B、C、N、O

7、下列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逐渐减弱顺序排列的是

A.HI、HBr、HCl、HF B.HCl、H2S、PH3、SiH4

C.H2O、H2S、HCl、HBr D.HF、H2O、PH3、NH3

8、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

B.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

C. 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

D. 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

9、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A.热稳定性:HF<HCl<HBr<HI B.微粒半径:K+>Na+>Mg2+>Al3+

C.酸性:HClO4>H2SO4>H3PO4>H2SiO3D.熔点:Li<Na<K<Rb

10、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 A2+、b B+、c C3—、d 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的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

径A>B>C>D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11、下列各项比较中错误的是

A.密度:Rb>K>Na>Li B.微粒半径:S2->Cl->K+>Ca2+

C.稳定性: HI<HCl<HF D.碱性: NaOH>Mg(OH)2>Al(OH)3

12、A元素的阳离子与B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对A.B两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原子半径A

<B ②离子半径A>B ③原子序数B<A

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B>A ⑤A的正价与B的负价绝对值一定相等

A.①和②B.③和④ C.④和⑤ D.②和⑤

13、有 a、b、c、d 四种主族元素,a、b 元素的阳离子和 c、d 元素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 a 的

阳离子的氧化性比 b 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弱,c 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比 d 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多,则它们的原子序数从大到小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d B.c>a>b>d C.b>a>d>c D.d>c>b>a

14、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原子失去电子数比金属乙失去电子数多

B、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

C、甲能跟盐酸缓慢反应放出氢气而乙跟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D、甲乙作电极构成原子池时,甲是负极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为ⅦA族的为最大B.在周期表中零族元素的单质全部是气体

C.ⅠA、Ⅱ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失去电子

D.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最高价数都和它的族数相等

16、关于IA族和IIA族元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周期中,IA族单质的熔点比IIA族的高

B.浓度都是0.01 mol·L-1时,氢氧化钾溶液的pH比氢氧化钡的小

C.氧化钠的熔点比氧化镁的高 D.加热时,碳酸钠比碳酸镁易分解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周期表是按原子量逐渐增大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

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都是同一族

C.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D.同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都是主族元素B.主族元素次外层电子数是2、8或18

C.稀有气体元素都是主族元素 D.主族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

19、某周期Ⅱ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x ,则同一周期的Ⅲ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A.只能是x+2 B.可能是x+8或 x+18

C.只能是x+1 D.可能是x+1 或 x+11 或 x+25

20、具有下列特征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的是

A.原子序数为86

B.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

C.次外层排满18个电子

D.最外层有4个电子

21、属于短周期的X、Y两种元素,X原子半径小于Y原子半径,两元素形成X显正价的XY2型化合物,下列关于

X、Y两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X 是Y的前一周期元素 B.X、Y可能属于同一周期

C.X只能是金属元素D.X可能是第二周期中的ⅡA 族或ⅣA 族元素

22、如果发现了原子序数为116的元素,对它的正确叙述是下列组合中的

①位于第七周期;②是非金属元素;③最外电子层含有6个电子;④没有放射性;

⑤属于氧族元素;⑥属于卤素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23、某元素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该元素单质2.8 g与足量O2化合,可得6 g氧化物RO2,则

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三周期 B.第二周期C.ⅤA族D.ⅥA族

24、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国际组织)在198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

到右改为18列,如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按此规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第16、17列都是非金属元素

B.第1列元素和第17列元素的单质熔、沸点变化趋势相反

C.只有第2列元素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D.在18列元素中,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

?表中用字母标出的16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金属性最强的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常温下单质为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属于过渡元素的是,该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F,C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其中以最不稳定。

?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酸性最强的是,呈两性的是;

? P分别与A、B、D、F、G形成的化合物中,最稳定的;

27、有四种元素 xA、yB、zC、uD,其中 B 的负二价离子和 C 的正一价离子均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核外电子排

布,又已知 x+y+z+u=82,u=y+z,根据已知条件回答:

?写出各元素的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A:符号_______位置___________ B:符号_______位置___________

C:符号_______位置___________ D:符号_______位置___________

?在这四种元素中,能生成气态氢化物的是__________,其稳定性比 HCl 的稳定性______(强、弱、不能

确定)

?这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8、A、B、C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已知A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B、C两元素原子核

外电子数之和是A原子质量数的2倍。则:Array?元素名称为A 、B 、C 。

? B和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29、有A、B、C、D、E五种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AH4,其中A的质量

分数为75%,该元素核内有6个中子,能与B形成AB2型化合物,B在它的氢化物中含量为88.9%,核内质子

数和中子数相等,C、D为同周期元素,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酸性最强的酸,C的氧化物为两性氧

化物。

?元素A为_______、B为_______、C为_______、D为_______、E为_______。

? A 与 B 和 D 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 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周期______族,A、C、D三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按酸性由强到

弱的顺序排列(用化学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和D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滴入过量的KOH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辅导教材3:化学键

1.复习重点:

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及特征;

2.电子式;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4.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难点聚焦:

一.化学键:

1.概念:化学键: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的相互作用.

注:①非相邻原子或分子之间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中不存在化学键;

②原子:中性原子(形成共价键)、阴阳离子(形成离子键)、自由电子(自由电子与金属阳离子形成金属键);

③相互作用: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2.分类:共价键: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也可能存在离子化合物中

金属键:存在于金属中

二.离子键离子化合物

1.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注:

(1)静电作用既包含离子间的相互排斥也包含离子间的相互吸引,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与电子之

间、原子核之间斥力处于平衡时的总效应。

(2)成键的粒子:阴、阳离子

(3)成键的本质:静电作用

(4)成键条件:

活泼金属(IA、IIA族除Be)与活泼非金属(VIIA、O、S族)之间相互化合

ne

n me m M M X X -

-

-

++

-

???→???→ ????→吸引、排斥

达到平衡

离子键(有电子转移) (5)表示:电子式:

1.概念: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所以,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例如:①原子

②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其电子式如:Na +、Mg 2+

;复杂阳离子:Cl

N H H H

+

③阴离子:

O 22- 略 OH - 略

④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表示方法: 在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活泼的金属离子失去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活泼的非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非金属阴离子,然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所以,在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中由阳离子和带中括号的阴离子组成且简单的阳离子不带最外层电子,而阴离子要标明最外层电子多少。 如:

N H H H

3.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注:①离子须标明电荷数;

②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③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 ④不能把“→”写成“=”;

⑤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6)存在:离子化合物中;

2.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

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如NaCl 、Na 2O 、K 2S 、 Na 2O 2等 ②强碱:如NaOH 、KOH 、Ba(OH)2、Ca(OH)2等 ③大多数盐:如Na 2CO 3、BaSO 4 ④铵盐:如NH 4Cl 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铵盐。(一般规律)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注:对于离子化合物化学式不等于分子式,在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分子,如NaCl 的晶体结构为:在这个结构中Na +和Cl -的个数比为1:1,所以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 。

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

1.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所形成的化学键。

(1)成键粒子:原子

(2)成键本质:共用电子对两原子的电性作用

(3)成键条件:同种非金属原子或不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且成键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状态

(4)存在范围:

①非金属单质的分子中(除稀有气体外):如O2/F2/H2/C60

②共价化合物中,如SO2/CO2/CH4/H2O2/CS2

③部分离子化合物中,如Na2SO4中的SO42-中存在共价键,NaOH的OH-中存在共价键,NH4Cl中的NH4+存在共价键(存在复杂阳离子或阴离子的离子化合物)

(5)表示①共价分子的电子式:H2、、N2、、

CCl4、HClO、等

②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

①非金属的氧化物:CO2、SiO2、NO、SO2等

②非金属的氢化物:HCl、H2O、H2S、NH3、CH4等

③所有的酸:H2SO4、HNO3、H3PO4等

④部分碱:NH3.H2O等⑤少数的盐:AlCl3、BeCl2、HgCl2等

注:共价化合物溶于水能发生电离的可以导电,但熔融状态下是不电离不导电的,而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均能电力并导电。

3.物质中化学键的存在规律:

(1)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还有共价键。简单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只有离子键,如MgO、NaCl 等,复杂离子(原子团)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如:只含有离子键:MgO、NaCl、MgCl2含有共价键和离子键:NaOH、NH4Cl、Na2SO4、Na2O2等

(2)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3)在非金属单质中只有共价键:H2、O2、N2、O3、C60等,构成稀有气体的单质分子,由于原子已达到稳定结构,在这些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也可以形成离子键,如NH4Cl

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释放能量的反应

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吸收能量的反应

同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有关。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能量;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能量。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如C+CO22CO为吸热反应。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如2H2+O22H2O为放热反应。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铝热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专题辅导教材4: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复习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化学平衡

2.难点聚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增加来表示。

2.表达式为:V == △C/ t

3.单位是:mol/(L·s)或mol/(L·min)或mol/(L·h)或mol.L-1.s-1

【例题】在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和3mol的H2和N2,发生N2 + 3H2NH3,在2s末时,测得容器中含有0.4mol的NH3,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解:N2+ 3H2 2NH3

起始量(mol): 1 3 0

2s末量(mol):1-0.2 3-0.6 0.4

变化量(mol):0.2 0.6 0.4

则V N2==0.2/2×2==0.05mol/(L·s)V H2==0.6/2×2==0.15 mol/(L·s)V NH3==0.4/2×2==0.1mol/(L·s)注:

①.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②.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③.对于同一个反应来说,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不同,但每种物质都可以用来表示该反应的快慢。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即:

V N

:V H2 :V NH3==== 1 :3 :2

2

④.对于在一个容器中的一般反应aA + bB == cC + dD来说有:

V A :V B:V C:V D === △C A:△C B:△C C:△C D === △n A :△n B:△n C:△n D

==== a :b :c :d

⑤.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得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时,应选择同一物质来比较且单位要一致。例如:

可逆反应2A(g)+ 3B(g)3C(g)+ 4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A. V A==0.6mol/L·min

B. V B==0.6 mol/L·min

C. V C==0.4 mol/L·min

D.V D==48mol/L·min

⑥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性质越活泼速率就越快。

2.外因:

①浓度:浓度越大速率越大(注:与量无关)②温度:温度越高速率越大③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高速率越大④催化剂: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⑤其它:光、电磁波、激光、紫外线、超声波:都是给体系供能,通常是加快反应;溶剂的性质也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三.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注:①二同: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

②用可逆符号代替等号;

③存在一定的限度即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成产物。

如:合成氨等

2、化学平衡状态:

①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

②特点:“逆、等、动、定、变、同”特点:

逆:可逆反应

等:V正=V逆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不等于0

定:条件不变时,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变: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化学平衡状态判断

例1:H2(g)+ I2(g) 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c(H2)=c(I2)=c(HI)时

②c(H2):c(I2):c(HI)=1:1:2时

③c(H2)、c(I2)、c(HI)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2nmolHI

⑤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I2

1v(HI)

⑥反应速率v(H2)=v(I2)=

2

⑦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⑧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⑾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化学必修一(鲁科版)课后答案

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一节(8页) 1.C 2.D 第二节(18页) 1.(1)B (2)氧气、水蒸气;煤油。 (3)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先是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后是NaOH与CuSO4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而不发生生成铜的置换 反应。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 H2↑。 2. (1)B (2)先变红,后褪色。 第三节(26页) 1`6.02×1020个 2`(1)1×10-6 mol (2)2×10-6 mol 1.204×1018 3` 2×10-3mol/L 500 L 4` 不相等。第二种情况下碳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mol/L。对于第一种情况,所得溶液体积大于1L ,其浓度小于1mol/L。 5`一定条件下: CO + 2H2→CH3OH ① 1个CO + 2个H2→1个CH3OH ② N A个CO + 2N A个H2→N A个CH3OH ③ 1mol CO + 2mol H2→1mol CH3OH ④ 28g CO + 4g H2→

32g CH3OH ⑤在同温同压下,且温度高于甲醇沸点时: 1L CO + 2L H2→1L CH3OH 6`1.204×1023个 本章自我测评(28页) 1` 4Na+O2=2Na2O; Na2O+H2O=2NaOH; 2NaOH+CO2= Na2CO3+H2O 2` (1) H O Cl (2) HCl H2O (3) Cl2 + H2O = HCl + HClO 3`略 4` D 5`(1) 0.050 L; 0.050 L。 (2)知道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取用一定体积的溶液,就知道了其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十分方便。 (3) ①40g ②abdcfe ③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 第二章 第一节(38页) 1`(1)碱性氧化物 (2) CaO+ H2O = Ca(OH)2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大全,推荐文档

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 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反应: 1、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 Na 2O 2 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4Na + O 2 == 2Na 2O 2、Na 与H 2O 反应:2Na +2H 2O == 2NaOH +H 2↑ 3、Na 2O 2与H 2O 反应: 2Na 2O 2+2H 2O == 4NaOH +O 2↑ 4、Na 2O 2与CO 2反应: 2Na 2O 2+2CO 2 == 2Na 2CO 3+O 2 氯气的相关反应:1、实验室制Cl 2 : 4HCl(浓)+MnO 2 == Cl 2↑+MnCl 2+2H 2O 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 2 == 2FeCl 3 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 2 == CuCl 2 4、钠与氯气反应:2Na + Cl 2 == 2NaCl 5、氯气与氢气反应:Cl 2 + H 2 == 2HCl 6、氯气与水反应: Cl 2+H 2O == HCl +HClO 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 2 + 2NaOH == NaCl + NaClO + H 2O 8、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 2HCl + O 2↑ 9、工业制漂白粉: 2Cl 2+2Ca(OH)2 == CaCl 2+Ca(ClO)2+2H 2O 10、漂白粉漂白原理: Ca(ClO)2+H 2O + CO 2 == 2HClO +CaCO 3↓ 11、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 2O + CO 2 == CaCO 3↓ + 2HClO 2HClO == 2HCl +O 2↑离子检验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 2++ SO 4 2— == BaSO 4↓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 2+ + CO 32— == CaCO 3↓ 3、银离子的检验: Cl — + Ag + == AgCl ↓铁的相关方程式 1、铁和稀盐酸Fe +2HCl == FeCl 2+H 2↑ 铁和稀硫酸Fe +H 2SO 4 == FeSO 4+H 2↑ 2、铁置换金属铜Fe +CuCl 2 == FeCl 2+Cu 铁置换金属银Fe +2AgNO 3 == Fe(NO 3)2+2Ag 3、铁和非金属反应:3Fe +2O 2 == Fe 3O 4 Fe +S == FeS 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氧化亚铁与稀盐酸:FeO +2HCl == FeCl 2+H 2O 磁性氧化铁和稀盐酸:Fe 3O 4+8HCl == FeCl 2+2FeCl 3+4H 2O 5、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 2 + Cl 2 == 2FeCl 3 点燃 光照△△点燃点燃光照点燃点燃加热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_doc

Z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 易 冷水 剧烈 热水 与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 式 Na2O MgO Al2O3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 氧化物 对应水 化物 (10)化学式NaOH Mg(OH)2 Al(OH)3 H2SiO3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中强 酸 强酸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化学必修一(鲁科版)课后答案

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一节(8页) 1、C 2、D 第二节(18页) 1、(1)B (2)氧气、水蒸气;煤油。 (3)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先就是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后就是NaOH与CuSO4反应生成蓝色得Cu(OH)2沉 淀,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而不发生生成铜得置 换反应。总反应得化学方程式为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Cu(OH)2↓ + H2↑。 2、(1)B (2)先变红,后褪色。 第三节(26页) 1`6、02×1020个 2`(1)1×10-6 mol (2)2×10-6 mol 1、204×1018 3` 2×10-3mol/L 500 L 4` 不相等。第二种情况下碳酸钠溶液得浓度为1mol/L。对于第一种情况,所得溶液体积大于1L ,其浓度小于1mol/L。 5`一定条件下: CO + 2H2→CH3OH ① 1个CO + 2个H2→1个CH3OH ② N A个CO + 2N A个H2→N A个CH3OH ③ 1mol CO + 2mol H2→1mol CH3OH ④ 28g CO + 4g H2→32g CH3OH ⑤在同温同压下,且温度高于甲醇沸点时: 1L CO + 2L H2→1L CH3OH 6`1、204×1023个 本章自我测评(28页) 1` 4Na+O2=2Na2O; Na2O+H2O=2NaOH; 2NaOH+CO2= Na2CO3+H2O 2` (1) H O Cl (2) HCl H2O (3) Cl2 + H2O = HCl + HClO 3`略 4` D 5`(1) 0、050 L; 0、050 L。 (2)知道某溶液得物质得量浓度,取用一定体积得溶液,就知道了其所含溶质得物质得量,进行化学计算十分方便。 (3) ①40g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 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 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 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 期 2 8种元素 第三周 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 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 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检测题.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收集整理 第一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5·上海卷)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关于293116Lv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116B.中子数177 C.核外电子数116 D.相对原子质量293 解析:A.元素符号左下角表示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所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16,正确。B.在原子符号的左上角表示的是该元素原子的质量数,质量数就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所以该原子的中子数是293-116=177,正确。C.对于元素的原子来说,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等于元素的原子序数,所以该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16,正确。D.293只表示该元素的一种原子的质量数,由于不知道该元素有几种原子,各种原子的含量是多少,因此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错误。 答案:D 2.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PH3、H2S、H2O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Li、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D.HClO4、H2SO4、H3PO4、H2CO3的酸性依次增强 解析:稳定性H2O>H2S,H2S>PH3,A正确;P、S、Cl的最高正化合价分别是+5、+6、+7,依次升高,B正确;依Li、Na、K、Rb顺序,其金属性依次增强,C正确;HClO4、H2SO4、H3PO4、H2CO3的酸性依次减弱,D错误。 答案:D 3.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A.中子数、质子数 B.质量数、核电荷数 C.最高正化合价数、负化合价数 D.核外电子数、其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解析:H没有中子,则中子数小于质子数,故A错误;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若为普通氢原子,质量数等于核电荷数,故B错误;O、F没有正化合价,则没有最高正化合价,且第Ⅳ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故C错误;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故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一定小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故D正确。 答案:D 4.在原子的第n电子层中,当n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n为次外层时,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则n层是() A.N层B.M层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鲁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第2课时 知识点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CaCl2、KOH、CaO等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如:HCl、H2O、CH4、NH3、CO2 【联想·质疑】分析KOH中所含有的键型,该化合物属于哪类化合物? 【归纳·强调】(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2)当一个 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3)只有 ..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 【迁移·应用——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点评】通过“联想质疑”、“归纳强调”、“迁移应用”,三个阶段,使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化合物中含离子键(不管是否含有有共价键)都叫离子化合物;只有当化合物中完全是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叫共价化合物。

【知识点击】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是紧密联系的,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要破坏这些化学键都需要较多的能量,例如,氯化钠、碳酸钙、氧化镁等物质是离子化合物,他们熔化时要破坏离子键,由于离子键很强,因此他们的熔点也很高。氮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要破坏分子内很强的的共价键,由于该共价键很难破坏,因此氮分子化学性质很稳定;再如金刚石完全是由共价键构成的,金刚石熔化时要破坏内部的共价键,因此金刚石的熔点、沸点、硬度等都非常高。 【点评】通过学生阅读“知识点击”,将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联系起来,知道化学键是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一些具体物质的熔沸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离子键、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但由于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较多和学生知识的有限,这个地方也不要拓展、延伸过多。 【媒体展示——板书】第二部分: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引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很重要的。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要利用各种能源,而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如石油、煤的燃烧)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能源之一。研究反应热,对于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设备的设计和使用,以及对热能的综合利用,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以研究反应热为主要内容的化学热力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反应可以热、电或光等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但通常主要表现为热能变化。 【交流·研讨】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汽时的能量变化过程 【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过程中,各原子的内部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原子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