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的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的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的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的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应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

专业:09秋中文专业学号:0961001263439

姓名:周自松工作单位:山阳县宽坪镇银厂小学

内容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教育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也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如不加以有效改观,势必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此,围绕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全面的阐述,并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能使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日趋完善。

关键词:多媒体,误区,对策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始应用于课堂教学,也逐渐进入语文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把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教学实践证明适当地选用电教媒体,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效果更好。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仅满足于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教师不懂得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不懂得设计教学课件,不懂得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你的学生最终将弃你而去。

多媒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设备的引进和普及,广大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尝试与使用的热情愈来愈高,这当然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但是,多数学校多媒体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观念、方法和课件制作上存在一些误区,如何正确认识误区,并找出切实有效的可行对策,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

(一)关于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观念上的误区

1.教学思想陈旧,把计算机当成机械灌输知识的工具

反观近十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灌输的对象,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我只要用电脑上课就是运用了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至于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则很少去考虑。尽管教学内容是以电脑展示的,但呈现方式较单一,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能充分发挥电脑储存信息量大的优势,一节课中有关的资料不分轻重全部罗列出来,教师在上课时是不停地放,由于受课时限制,往往是快速向学生传输大量信息。结果学生被五彩缤纷的多媒体包围,导致头昏目眩,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相比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讲解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消化的过程,但在如此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呈现信息速度快,教师自然而然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忽视了与学生思维同步,使学生在这种快速的教学中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或无法完整地记笔记,计算机成为灌输知识的工具,成为引导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工具,成了新型的“填鸭式”,虽然得到一些家长的欢迎,然而却遭到学生的普遍拒斥。

2.认为语文教师是课件的使用者,不是课件的制作者

许多语文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只会使用一些别人设计好的或买回来的现成课件,他们认为制作课件那是专业计算机人员的事,结果导致买回来的课件并不适合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学习。有时,为了需要就请计算机能力较高的老师帮忙设计制作课件,但又怕上课时操作失误,为图方便,还让设计的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下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结果整节课教师都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的既定程序上,更有趣的是有些教师在操作课件时,不小心多按了一次鼠标就乱了顺序,教学效果当然不好。而且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请人做课件,不切实际。

3.重硬件,轻软件,普及多媒体教学成空话

目前,许多学校在配置硬件上投入较多,认为有计算机就有了多媒体,而对

软件的投入就不那么热心,在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中,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忽略教师培训等问题,虽然配置精良,却没有合适的软件可用,而且教师们也不了解操作硬件设施的技能和相应的软件的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技术。殊不知,硬件是计算机的躯体,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没有软件,计算机就不能更好地发挥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使花了很多资金买来的设备成为虚设,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成了一句空话。如何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已成为保障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

(二)关于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1.盲目崇拜多媒体,忽视学生身心健康

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广州大部分学校有多媒体设备,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试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笔者对所在学校做过一些调查,也亲自到过一些学校。经过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和学生们的崇拜物,所以,有的学校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安排了多媒体,而且,多数语文教师是一整节课都用多媒体。学生一天下来少则要听五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则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

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00至24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伤害。所以,过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2.照本宣科读课件,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关于课堂教学,传统教育思想所关注的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愈是物质文明昌盛的时代,愈容易产生“精神荒漠”,

愈容易迷失人类本身。因而今天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我们还应更多的关注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一个微笑或一句鼓励的话语,给学生的激励往往比我们教给他们的任何知识都要深远。然而,在当今的一些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完全指望通过多媒体这一中介物来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照电脑读课件,往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情感交流,而学生更多关注的也是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眼睛盯着的是多媒体演示屏幕,脑子里思考的也仅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几乎忘记了还有一个曾令他们羡慕、敬重、喜爱的老师的存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只有多媒体,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从老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和启发,这种无声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老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3.课件统治语文课,忽视培养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的,教学内容是老师选定的,教学程序是老师设定的,问题和答案也是老师设计的,一些语文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对学生难懂的地方都通过多媒体途径,形象生动地进行展示,使学生轻易地获得了所有要掌握的知识,这样无止境地降低难度,更多的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缺乏由教师引导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和思维过程。而教师单方面的一味播放,学生成了热闹的看客,教师没有启发式教学,没有了循循善诱,而是把学生一步一步引进或逼进课件这个“笼子”里。课件的思维模式就是教师的思维模式,也是学生的思维模式,老师毫无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毫无个性思维可言,毫无创造精神和创新

能力。

笔者曾看过这么一幅讽刺中国教育的漫画: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经过学校教育,最后都成了一个模子出来的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怎么能因为使用多媒体而随意去扼杀学生的个性、浇灭学生的智慧之光呢?一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那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

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多媒体的“热”,许多语文教师一拥而上,不管什么类型的课,一律使用多媒体,有些课文没有课件,就简单的把板书或教材的内容输入电脑又成了一个所谓的多媒体课件,盲目使用,以为只要使用了电脑课件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这样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师过多地追求是否使用了多媒体,使学生成了‘看戏’者,老师成了‘放戏’者,多媒体设备成了‘演戏’者,整节课表面看来似乎挺热闹的,什么都有了,却毫无生气,没有了教师精彩的讲解,没有了学生的质疑、解疑。把多媒体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虽然多媒体课件的表达能力十分强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课件,它仍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这种弱化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怎么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

(三)关于课件制作上的误区

1. 盲目追求花样,忽视语文学科特点

目前,无论是购买的还是教师自制的课件,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过分追求花样(技术性、艺术性)。而忽视了课件的教学性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多的图、动画,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二是界面过于华丽,主次不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然而,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的确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课件中去,使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的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所以,对于多媒体效果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追求花样,应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点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好多媒体课件、冷静思考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方法。

2.视听代替读书,忽视朗读能力培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堂的极大兴趣,于是,不少语文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导致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逐渐减少甚至没有了。

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语文教学,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朗读?答案是不容置疑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全面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但是,现在的语文课真正让学生朗读、阅读的机会很少,多数是听媒体读,无论媒体多么先进,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传统的语文中,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很清楚透彻,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其简便易行是多媒体难以企及的。所以,在运用多媒体是教师不应只考虑怎样更多的运用媒体,而应考虑怎样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得益彰,如:在教诗歌时,多媒体可以播放示范朗读,但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一些

图来对诗句进行讲解,但不能所有的诗句都用,诗的意境还需要学生自己用心去体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让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诗句里包含的诗意,许多是只可意会,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真正提高鉴赏水平,有一定的文化积淀。

3.课件等于图解,忽视理解能力培养

多媒体教学其最大的、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是直观性,因此,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与“图解”等同,只要找几张与课文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图片变成电脑素材,就形成了一个课件,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没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反而替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直接获取形象的过程,降低了学生对文字的读解能力,使语文教学走入“图解”误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被所谓的多媒体图像所替代。许多语文教师为了使用多媒体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文章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媒体中,剥夺了学生的理解想象能力。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读来朗朗上口,表现出诗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可以推想:当学生们在诵读这首诗时,他们的想象与思维已在语言形象的感染下形成表象,勾画出一幅动人的思乡图,这幅图画就是借助了语言的形象性,调动了学生的理解,想象的能力,才得以描绘出来,这就比媒体展现出来的画面更有价值。

众所周知,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的,语文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带来美的愉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理解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这个图景是各不相同的,老师用现成的课件图像给学生以

形象直观感受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要注意到这样做的同时,也是以课件中的想象取代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忽视了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景物,而是借助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最终目标是用图像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经验,切记展示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学生)的理解想象。

4.为公开课设计,随堂课则敬而远之

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平时不做课件,因为要制作一个成功的课件需要充足的资料、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而且往往会花去很多时间,所以,只有在公开课时才去制作,或请别人代为制作,所以在设计时,只是为某一节课而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呈现方式也较死板,导致许多语文教师在准备公开课工作中,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误以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另外,在一些多媒体教学处于初级阶段的学校,真正会制作课件的语文教师不多,往往是为了一节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思苦战多日,好不容易才磨出一个课件,平时教学当然敬而远之了,这些只为某一节课而设计的课件,多数是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所以,费时费力制作出来的课件只是“一次性产品”。适用性不强,没有资源共享的价值。而且,在公开课上,教师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课件,对其他课堂常规无暇顾及,认为只要用了多媒体课堂教学就优化了,结果却适得其反。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误区的对策

语文多媒体教学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主要是大部分语文老师在欣赏和崇拜多媒体的同时,没有正确的教学新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且课件

制作上有困难,造成教学不能得心应手,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本次文献调查研究,总结出解决多媒体教学应用中问题的根本对策,希望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多媒体教学提供切实有效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面对语文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有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清楚认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还是建设者、引导者、调适者和解决者。教师的地位、作用、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变化,过去,课堂中每一个提问,甚至学生按什么模式回答,都是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好的,学生是教师教学展示活动的道具、是配角。在主角教师的控制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关系平淡而生硬,甚至是对立的。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时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信任、宽容、指导和建议。使他们心扉开放、自信、个性充分显露,而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共同收获。建立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一课时,为了防止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我没有按以往那样把课堂活动预设好,而是一上课,师生交流: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旅游,一起看课件(配套光盘和我在网上搜集的资源),然后,让学生说旅游感想,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顿时,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的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他们把老师当成了“大朋友”,而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可丰富了,在他们眼中黄山的石头都变“活”了。接着,我及时鼓励学生回家继续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让他们自己去获得更大的收获,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二)改变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

多媒体既能看,又能听,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感官综合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单一听老师讲要多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因此,我们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一堂课上既要让学生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即看—听—说(交流、讨论)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如在教《回声》、《我是什么》一类的科普课文,如果用传统教学方式,由教师讲,学生对课文内容较难理解,但通过看课件的演示,再听老师的讲解,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可见,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少课堂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拓宽了,信息量大大增强,达到了积累和沉淀知识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如在教《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想象故事的结局,任意发挥,自由表演,对参加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演独特、新颖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锻炼能力。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趣味大讲堂。

(三)理性认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的优点,优化课堂教学

由李克东、谢幼如提出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是指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也就是说多媒体课堂教学强调将传统教学媒体(如板书、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实物投影、网络等)的恰当有

机的结合。

其实,只要使用得当,老师和学生都会非常喜欢多媒体教学的,我利用教研活动针对多媒体教学利弊展开谈话,教师们普遍认为多媒体教学,直接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了许多难以言表的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受师生欢迎。

(四)积极参与设计制作高效实用的课件

首先,课件制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只有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才能制作出高效实用的课件。许多教师因为没有真正独立制作过课件,认为制作课件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其实,每所学校只要挑选一两位计算机能力较高的教师,然后,集中教全校教师制作一个完整的课件,教师们对制作课件的流程、功能就已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是本校没有合适的教师,可以挑选一两位好学上进、事业心强的教师参加一次短期的培训,就可初步学成,然后,自己实际操作一两个课件,就对课件操作自如了。甚至自学也行,笔者就是完全靠自学学会的,电脑其实并不难学,只要敢于去尝试、去操作,不要害怕会弄坏了电脑,很快就熟能生巧、爱不释手。而且,每当自己设计制作出一个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大增时,总有一种成就感。

其次,要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界面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与使用对象特点,突出主题与交互性,布局合理,课件内容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统一风格,内容信息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会影响学生的接受与消化,内容的显示也应随教师的讲解逐步显示,不要一下子显示出全貌,对那些非结构性的解释、图形等可采用超链接形式,增设导航,要善于把课件设计成为一种拓展学生思维,增长智慧的工具和环境,给学生以想象、发挥、创造的空间。千万不要让学生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学习,通过视听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最后,要切记没有合适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只是花瓶,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多与计算机老师或电教人员多进行交流。才能制作出好课件,课件制作得好,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田忌赛马》一课中,我使用

了自己制作的课件,在一阵马蹄声中,屏幕出现了课题,然后是田忌和齐威王的头像,边激趣:你们想知道赛马的结果吗?一起到赛场上观看吧。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文章所描写的场景中,为学习全文打下了基础,在分析三场比赛的策略经过时,我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田忌赛马》flash。学生马上就能用图画出田忌的妙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可谓事半功倍。

其实做课件并不难,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自己做,更符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风格。”做课件就像学游泳,光在岸边看,永远学不会,一定要亲自下水尝试。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教师会喜欢上做课件,尝到自己做课件的甜头,不再谈做课件色变。

(五)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特点,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以读促思,鼓励学生自己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源于多读书,教学中我常创设让学生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情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带读、引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变姿势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如《一株紫丁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文章,表现了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情意。我先要求学生初读感知,逐句读通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接着引导学生看图体会文章意境,再指导学生细读体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共鸣,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要点进行记忆的方法背诵,把书本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特点,学生围绕课文提出问题,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学生真正做到了动口读、动手找、动脑想,既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又掌握了知识技能,另外,还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同学间相互启发,互相吸收,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发言的机会增多了,讨论的问题也比较完整、详细。课堂气氛活

跃极了。

教学中,教师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加工、提炼,收到了以读促思、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单靠媒体阅读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可以想见,课虽然结束了,但孩子们也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

(六)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多媒体教学普及化。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非常繁忙,特别是语文教师,多数都担任班主任,既要上课、备课、还要管理班级,不可能每一课都亲自制作课件,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各学校要建立一个课件交流网络,多注意与兄弟单位进行信息交流,把每次制作好的课件整理好,挂在网上,或分学期存放在电脑上,相互借用优秀的课件,教师们要学会在网上搜索适用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特点及自身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后加以利用。这将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那么,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将指日可待,广大语文教师将共享多媒体带来的方便、实用、高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姿多彩,充满现代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3.04

2、杨大博《语文教学与研究》[J]2002.11P48.49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因军《中国电化教育》 2002.1 总180期[J]

6、周嘉于强《教书育人》2005.8[J]

7、李祥白爱东《教育信息化》2004.1[J]P14.15

小学三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三年级语文试卷,覆盖面广,既考查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语言的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分析及习作能力。巧妙地将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书面化融为一体,既考查了学生的双基,又考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为充分的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答卷情况。 (一)轻松闯过第一关 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得分率90%以上。错误多出现在“似”字上面,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在似的中读卷舌音,在似乎,相似好似等中读平舌音,这个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强调,因为这些词在我们的课文中不是很常见,所以,学生在选择中出现的失误也较多。 2. 看拼音写词语。 3.选正确读音 本题既考查学生对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的书写习惯。得分率在96%以上。错误多出“缅怀”“屏幕”“黎明”等词这些词。还应加强训练 4.笔顺

5、6、7. 这道题考察了学生对一些较为相近词的区别,第三小题失分较多。都是基础知识学生失分不多。 二按课文内填空也很好。 三阅读理解,有丢严重 1、给短文加题目,这道小题得分率较高,学生只要读明白了短文就能够写出题目。 2、3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并准确地表述。失分率较高,在20%左右。 第二篇文章第一、二题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在95%左右。 三、四题失分率较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有些学生审题不认真,忽略了第三题,有些学生不太理解什么是打比方的句子。有些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述自己喜欢这个句子的原因。得分率在90%左右。 (十二)习作。 这道题对于小学三年级刚刚接触作文的孩子们来说,有一些难度。作文要求以“校园早晨交响曲”为题目写一写校园生活,第一,学生不明白题意,不知道怎样才可以更好的我这几个词语恰当的运用。第二,对于通话这种体裁,学生虽然经常接触,但是自己去写,还有点手足无措。所以在写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毛病。 三、今后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分析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浅析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浅析_语文论文 由于广大教师的大胆探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小学语文教法,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但若结合教学实践,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有的新教学法或理论基础薄弱,或忽略了小学生心理特点,或脱离小学生认知实际,反而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误区。本文仅择其中几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些分析,以期有助于改进。 钟情于激趣,忽略了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愉快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日益加重、陷于苦读而提出的。顾名思义,愉快教育应指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文化知识是件十分愉快的事,因而乐此不疲。如何诱发愉快?应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自己愿意学、努力学、刻苦学、学得愉快。但从一些实际教例来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忙于设趣、激趣、逗趣,使教学形式趋于游戏化,于是哪节课无游戏,哪节课便索然寡趣。教失去游戏这根拐杖,学就失去欢乐的诱因。学生感到真没劲,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这是片面理解愉快教育所产生的畸形教法。事实上,课堂绝不可能是游戏场,学习也绝不可能是一场游戏。无论学哪门文化知识,要想学好,都得依靠学生的内驱力,都得刻苦。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

是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学习的关键。教育实践证明:处于普及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的最直接内驱力来自其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具备了认知的先决条件,能学懂教材,能跟上教学进度,能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自信,愉快地学。 热衷于繁琐分析,人为地将易于理解的教材艰涩化。 这些年,小学语文教学颇为崇尚对文章的层层分析,直至对原来无深意的字句硬是挖掘出微言大义,把本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似乎非如此则不见功夫。这里试举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段为例。该段仅一句话: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只要求学生练习说说段落大意。由于这段话很平实、明白,没有生字,教师只需借助地图给学生解释江南这个词的含意,并结合书本的插图让学生明白杨梅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再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学生是能够说出这段话的大意。但若照时下繁琐分析段落大意的套路,这句话分析至少得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曰浓缩,即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主要词语浓缩出来。二曰:类比、逆向思考,即要求学生类比出各自的故乡、各自喜爱的水果,并据此作莫名的逆向思考。三曰:剖切,即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曰:聚敛,即要求学生对已经被剖切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爱字,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领会出段意,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据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繁琐的分析是怎样人为地把平实的语句变成艰涩。这样的分析,乍看起来教法是创新的,课堂十分热闹,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其实华而不实。逆向、闪光、辐射,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既浪费了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阅读试卷分析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阅读试卷分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面面。本次试卷就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书写习惯四个部分对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有拼音的考察,生字的掌握学习是在阅读中进行的,离开了阅读,语文就成了无本之木,于是阅读中积累,阅读中理解,阅读中的运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次三年级测评正是以阅读为专项对学生进行了测评。可谓抓住了语文学习的要害。测评内容涵盖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积累(课内短文、谚语,课外动物和春天的词语、古诗)。有理解(词语的理解,短文的理解,重点句的理解),有运用(写读过的成语故事,读文以后仿写)。既有知识的检测,又涉及到能力的评估,如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词语和短文的能力、表达能力等。题量适当,题型丰富,是能较为全面的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的一份优秀试卷。 从学生完成试卷的情况来看,课内积累相对较好,而课外积累则不容乐观,学生明显的表现出课外阅读量少,积累匮乏,这在补充成语、补充诗句和写出春天的词语三道题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三道题的得分率仅为 、 、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学生日常读书量小,大部分成

语闻所未闻;二、积累不得法,学生经常有读书摘录的作业,但学生大都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读读、抄抄了事,没有按类摘抄,记忆,这样的结果是即使有的成语见过,到用时就一片混乱,不能及时提取所需信息。三、机械背诵,错字连篇。这在古诗中尤为突出,古诗背了不少,但不解其意,背写出来的诗七个字就有六个错字。如填写诗句中有的学生就这样写:独在异乡为异客,美缝家结背丝亲。不仅是古诗中,在其它的题中,错别字也是造成大量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本次试题,还反映出了学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审题的能力和习惯较差。表现在四题要求写春天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有的学生不知是没看,还是没有读懂,上手就把描写日出日落的成语填上了。还有六题要求介绍成语故事,有的学生写的是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如此种种,答非所问的学生不在少数。 面对试题,审视学生的状况,挖掘出现如此状况的根源,教学中的纰漏在反思中暴露出来:首先,学校早已大力倡导加大课外阅读量,教师也多想办法加以实施,可是没有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没有把阅读转变成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完全是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给的任务,没有兴趣的学习也就没有质量可言。其次是课外阅读还没有形成一种可行的检测手段,对学生的阅读处在一种安排但失控的状态,检测跟不上,阅读就会自流。再有就是阅读方法指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复习课程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评价 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去理解、去感受、去运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试卷评价导向功能的作用很明显。这次语文学科的试卷成绩基本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积累运用的量不足,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年级习作水平总体不错。下面就各年级情况做具体分析: 二、试题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教师平时拓展还不够。学生成语积累与运用能力失分率原因为:一是积累的量少,虽有一定的积累量,但错别字太多。可见学生平时的积累习惯没养成;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写;语文课外阅读量不够。学生对句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训练力度不够。缩句、拟人句、比喻句、反问句的,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没有充分利用身边、课外资源,缺少实践运用的过程。修改病句,学生对病句类型掌握不全(词语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序颠倒、句子不完整等)。以上内容,教师在指导上要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要加强,不能只做教材上的练习,浅尝辄止。 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反映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三是根本不做答。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老师忽略了过程中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课外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题目、画中心句、加标点符号、解释词语这几道题答的还算可以。而对句子的理解虽然做答了,但答案不贴切;有的学生根本不答。反映出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阅读部分学生在分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作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选材,自拟题目,写起来有话可说,也能写出真情实感。但是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而被分也不少。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整改意见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教育回归生活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新城小学:马里凤 摘要:现在的教育大多脱离和遗忘了实际生活。学校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知识经验。学校教育虽然有单纯的学习环境,但很多时候都与现实生活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即生活 一、背景分析 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出发点,以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归宿。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注重“做中学”。在我国当代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有许多契合之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发生着很多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

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评价 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与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得能力,经过必要得字、词、句、段得理解与体会,去理解、去感受、去运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得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得语文素养,本试卷评价导向功能得作用很明显。这次语文学科得试卷成绩基本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得现实状况。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积累运用得量不足,阅读习惯得养成与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年级习作水平总体不错.下面就各年级情况做具体分析: 二、试题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瞧,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在拓展阅读得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教师平时拓展还不够。学生成语积累与运用能力失分率原因为:一就是积累得量少,虽有一定得积累量,但错别字太多。可见学生平时得积累习惯没养成;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写;语文课外阅读量不够。学生对句子得掌握与应用能力训练力度不够。缩句、拟人句、比喻句、反问句得,只局限于教材上得,没有充分利用身边、课外资源,缺少实践运用得过程.修改病句,学生对病句类型掌握不全(词语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序颠倒、句子不完整等)。以上内容,教师在指导上要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训练得广度上与灵活性上要加强,不能只做教材上得练习,浅尝辄止. 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得课内阅读能力,反映出对学生阅读习惯得培养欠功夫。最集中得表现就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得能力薄弱,一就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就是体会句子得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三就是根本不做答.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就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得,而老师忽略了过程中读、悟、用、说、写、等方法得指导;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得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得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课外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得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得基础上,给文章加题目、画中心句、加标点符号、解释词语这几道题答得还算可以。而对句子得理解虽然做答了,但答案不贴切;有得学生根本不答.反映出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得培养欠功夫。阅读部分学生在分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举一反三得阅读能力与良好得阅读习惯。 习作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得观察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从自己经历过得生活中选材,自拟题目,写起来有话可说,也能写出真情实感。但就是有得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得习惯,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而被分也不少.与《语文课程标准》得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得差距,有待加强与提高。 三、整改意见 1、建议语文教师要严格执行本学段得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计教学过程,特别就是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指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得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反 (1)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建国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据调查了解,笔者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尚有诸多误区,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笔者曾听了一节“小蝌蚪找妈妈”的课,课后学生说全读懂了。我问:小蝌蚪游啊游,到底游了几天它们长出了后腿?学生哑然。其实,通过这节课,本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思考,以激发他们对青蛙的观察热情,贴近大自然,使他们依据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地表达。那样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探索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但遗憾的是,老师却死抠教参,失掉绝好的机会。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一节关于“鱼”的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起来问“老师,鱼怎样辩认公母呢?”教师先是一愣,但接着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细节,她说:“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但我想鱼的公母对研究鱼是重要的。这个问题留作我们以后去做专门研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能提出问题,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咱们接下去继续讨论……”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15篇)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15篇) 【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透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必须的效果。 例:我在上《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此刻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能够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能够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十分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用心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内容提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思想转变为前提,以趣为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创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教学创新理念探究性学习以人为本教育资源课程改革合作精神角色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笔者认为: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一) 一、试题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试题覆盖面广,全卷共十个大题,分为基础知识、联系文章内容填空、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习作四个板块,涉及到的知识和能力有:选择字的正确读音、读拼音写词语、汉字的规范书写、组词、补充成语并填空、按要求写句子、按课文内容填空、课外阅读、习作等。但试题难度不大,都是小学阶段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试题依纲靠本,不出偏题、怪题,大部分为课内知识,如所考查的字词,基本上都是第十二册语文课本上的生字新词,所占分数为15%。第二大类型属课内句子、修辞、课内填空、标点,所占分数为28%;第三大类型为课内外阅读,所占分数为27%;习作所占分数为30%。课内外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了解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情况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挥。 如第四大题的第2小题是按要求写句子,具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想来灵活答题。习作一项的开放性也比较明显,主要写一写小学生课外一次难忘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选材范围贴近学生生活,只要具备基本的习作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积累,应该是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 二、学生答题情况 全班57名学生参加考试,语文科的平均分数为64、75分,及格率为62%,优秀率为20%。总体来看,学生的成绩比上学期有进步,但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很多不足。 现将学生各部分的答题情况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这部分共三小题,满分为15分,得分较高的是第一、三题,得分较低的是第二题。从这部分的答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字词的积累这方面做得较好,而对汉语拼音、词语的解释能力以及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则表现较差。如第2题中,少数学生未能选出词语判断(2)题。学生对日积月累、关联词语、反问句的仿写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联系文章内容填空 本大题覆盖面较广,有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有课内的和课外的。从不同方面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本大题学生失分较少。答案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新教育的思想。第四题的(2)题口语交际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看法,可见学生在语言的表达方面有很大进步,这道题的分基本能得到。 第三部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部分共两个阅读分析题,满分为27分。第一个阅读是课内阅读,得分率达到96%,学生对于分析感悟,回答的不太准确。第二个课外阅读分析,得分率达到89%。共5小题,第4、5小题中有些学生没有把握住文章重点来回答而得分不全。课外阅读一项,显示出学生尚缺乏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努力提高。 三、反思与对策 1、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积累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知识积累多了,基础才能厚实。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语文能力不断提高。而积累和运用,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