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惠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惠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惠州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

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选自《中国国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由于战争、动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

B. 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

C. 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每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结果都伴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降低。

D. 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 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

C. 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

D.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很多,但是小

麦种植和牛耕技术比后者先进。

B.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C. 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频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 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土地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不对,“社会发展水平的降低”不对。原文“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文中有“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的信息,因此并不是一直如此。另外,《吕氏春秋》等资料也并未明确地对南北两地作出比较。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小麦种植和牛耕技术比后者先进”不恰当,原文“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牺牲

[美]欧·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钢琴。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

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爱·皮·品克奈将军的小姐克蕾门蒂娜,住在第七十一街。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

“德丽雅,”乔说,“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决不能够!我想我可以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可以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有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接着,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回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雅?”

“大概是五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的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雅,”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雅?”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意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需要说‘当你爱的时候’。”

(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讲叙了一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因生活拮据,为追求艺术而撒谎去做工,偶然的烫伤手腕的事故使真相大白,夫妻爱得更深的故事。

B. 夫妻两人明明是艰辛挣钱,却都做出颇有成就的样子,德丽雅“得意扬扬”,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这表现出他们在苦涩的生活中怀有一种虚荣心。

C. 小说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爱的牺牲”,乔佩服德丽雅为家庭的付出,一直没有让德丽雅发觉他在骗她,这说明他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儿。

D. 由于烫伤了手,在乔的追问下,德丽雅“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可见德丽雅在洗衣店里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E. 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沉甸甸的故事,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风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5. 小说结尾采用了“欧·亨利笔法”,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说明。

6. 小说在刻画德丽雅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7. 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是否相同。

【答案】4. EC 5. 真相与过程叙述的表象不一致,结局出乎意料:①妻子德丽雅以“教授音乐”为名在洗衣店烫衬衣;丈夫乔以“到公园画画出售”为名在洗衣店做烧火工。过程有伏笔交代,因而结局合乎情理:①德丽雅挣钱回来“疲惫不堪”,德丽雅说手上的绷带是“涂了油的软纱”,这些都为后文她交代自己在做烫衣工埋下伏笔。②乔说不能让德丽雅忙着挣钱,自己也想挣一两块钱回来,在一个星期六晚上乔回来把手上黑色的东西洗掉,这些都为后文他交代自己在做烧火工埋下伏笔。

6. ①对爱情执着忠诚。为了爱情,她甘愿牺牲自己对音乐学习的爱好,承担艰辛的工作。②机灵缜密。为了不使乔对绘画学习的兴趣爱好受到影响,她编造了教授音乐享受音乐的小谎言,并在烫伤手之前做得很成功。③吃苦耐劳。工作艰辛使她疲敝不堪,但她还是感到愉快自豪,即使手被烫伤她还是希望坚持忍住。④情趣高尚。爱好音乐,推己及人,希望乔坚持学习绘画,千方百计维护享受小家庭的温馨甜蜜。

7. 不同。前面德丽雅所说的话,表明了她的牺牲奉献是出于心甘情愿,同时用来安慰鼓励乔继续学习绘画。后面乔所说的话,是对两人所面对的窘境的调侃解嘲,用于表明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同时表示对德丽雅的牺牲奉献表示理解感激。意思对即可。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情节,BCD考核形象,其中A 项,“为追求艺术”的说法不太准确,应是“为成全鼓励对方对艺术的追求”;B项,“一种虚荣心”错误,应该是“乐观坚强”;D项,“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分析不对。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章的结构,主要考核小说的结尾,题干中该处结尾的特征“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要求解释,答题时答出哪些出乎意料,哪些却在情理之中即可,从文章看,“妻子德丽雅以‘教授音乐’为名在洗衣店烫衬衣”“丈夫乔以‘到公园画画出售’为名在洗衣店做烧火工的结局”出乎意料。而“德丽雅挣钱回来‘疲惫不堪’、说手上的绷带是‘涂了油的软纱’”“乔说不能让德丽雅忙着挣钱,自己也想挣一两块钱回来,在一个星期六晚上乔回来把手上黑色的东西洗掉”为结局埋下伏笔。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

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此题通过“为了爱情,她甘愿牺牲自己对音乐学习的爱好,承担艰辛的工作”等情节,概括“对爱情执着忠诚”的性格特征;通过“为了不使乔对绘画学习的兴趣爱好受到影响,她编造了教授音乐享受音乐的小谎言,并在烫伤手之前做得很成功”概括“机灵缜密”的性格特征;通过“工作艰辛使她疲敝不堪,但她还是感到愉快自豪,即使手被烫伤她还是希望坚持忍住”情节,概括“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和文中的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此题两个句子基本相同,但出现的位置不同,第一问根据前文的乔说“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德丽雅做出回答,表明“她的牺牲奉献是出于心甘情愿,同时用来安慰鼓励乔继续学习绘画”。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前面写“两人面对的窘境”,此句这二人针对窘境的调侃解嘲,表明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同时表示对德丽雅的牺牲奉献表示理解感激。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

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 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D. 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古代专用来纪年。

10.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 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D.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答案】8. C 9. D 10. B

11. (1)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2)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谏,以求有益于国家。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呼”的对象是“卒长”,不要断开;“急”补充“事”不要断开;“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意思是“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语意联系紧密,不要断开;“涂潦”作前句的宾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干支古代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数次”错,任职二次,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

用来排泄湖水。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庐:名词动用,搭建小屋;分堵:分段;卒:最终;全:动词,保全;以:第一个,因为,第二个,用;庶:副词,表示可能火气旺;有补于国、庐于其上:介宾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得知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要输送南山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要经过砥柱险处,衙门吏役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自主行动,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那些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谏,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疏浚,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

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在堤上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为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二)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2.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D. 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含蓄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E.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13. 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答案】12. AD 13. 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的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

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诗句作用和手法,BE项考核诗歌风格,C项考核炼字,D项考核情感,其中A项,“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的意境不当;D项,非曲折含蓄,是直接抒发。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有《离骚》遗响,首先明确《离骚》比兴的手法和香草美人的比喻,以及“骚体”的句式特征,题中“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的一样,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物为喻,突出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6). 哀民生之多艰

三、语言知识运用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常年坚守岗位,夙兴夜寐

....,坚持用妙笔和镜头记录祖国发展的成就,讴歌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

②《西游记》英译为《猴》,《红楼梦》俄译为《红色阁楼里的梦》,结果韵味全失,这种译法

简直不可理喻

....。

③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

....,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④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处于震源中心的比芒村瓦釜雷鸣

....,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也变得伤痕累累。

⑤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管窥蠡测

....,他们能够正确预测事情的发展状况,或是发现某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⑥《中国在梁庄》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生存百态,可谓

力透纸背

....。

A. ①③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使用正确。②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句意和“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无关。③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使用正确。④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望文生义。⑤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褒贬误用。⑥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文章深刻有力。使用正确。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大数据,云分析”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互联网+”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不法分子才会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来欺骗网民。

B. 让外国航母远离南海,关键的问题还是我国的军事实力在起作用,军事落后必然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军事强大往往又是以科技的发达为前提的。

C. 2017年,江苏高考本二本三合并分数线,这将有利于加快该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D. 执黑子顽强翻盘,以半子劣势险胜古力的孟繁雄赛后表示,此次跟古力对决受益匪浅,觉得自己与古力还有一定差距。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B项,结构混乱,“关键的问题还是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关键还是我国军事实力在起作用”杂糅;C项,搭配不当,“这将加快……规模”搭配不当;D项,不合逻辑,“以半子劣势险胜”不合逻辑。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关键的问题还是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关键还是我国军事实力在起作用”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7. 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3处措辞不得体。表述得体的一处是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护,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令堂在本地查找心脏病特效药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此外,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A. 笑纳

B. 令堂

C. 鼎力相助

D. 惠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此处使用正确。A项,“笑纳”是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此处用于自己接受别人的礼物,不得体。C项,“鼎力相助”是敬词,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不能指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可改为“尽力而为”。D项,“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等,此处用于自己赠给别人礼物,不得体,可改为“敬赠”。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

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18. “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公益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如寻找背景思想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不恰当的组合是哪项?请说明原因。

A. 请庄子代言“自然无限美”。

B. 请孟子代言“放飞心灵,个性自由”。

C. 请李白代言“祖国山川颂”。

D. 请范仲淹代言“关心百姓疾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B项,孟子思想核心是仁政,并非个性自由,庄子的思想才是“追求心灵的自由”。

19.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青少年要警惕网瘾,正确使用网络。因为只要使用网络,就能使他们形成健康人格。一旦形成了健康人格,他们就能正确面对成长途中的各种诱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而事业上的成功又能使他们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

①正确使用网络不一定就能形成健康人格。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②形成了健康人格,不一定就能正确面对成长途中的各种诱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2). ③事业上的成功不一定能使他们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

...............

四、写作

2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以生为本,生本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老师,你能的!

在回复的评论中,有一条意见是这样的:哟,上课时,搬个凳子坐在窗户口朝课室里面瞄几眼就好了?这样做老师也太省事了吧?

你想对发微信的那位老师或者那位评论微信的人说点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意见。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答案】浅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要求师生角色转换,倡导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的环境,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实践中我也在积极地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可惜的是结果却不如意想中是那么好,甚至从心底上来说还不如原来的教学方式孩子学的好,学的快。于是,便在有意无意间“穿新鞋走老路”,上新课公开课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际知识的落实和掌握则更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直到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的一节课,才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一、尊重不是简单的迎合

平时,我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侯总是绞尽脑汁的想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怎样从他们喜欢的故事、动画片入手,让他们高兴地投入课堂。

由此,我觉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热热闹闹,音乐美术等简单的拼凑,去迎合学生浅层次的好奇和喜悦,而更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真正能引起学生思考的、能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的题材,才是真正好的开始。二、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

在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如何使它们糅合在一起,在课堂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则是一件较难的事,所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其它目标的落实。在这节课的探究中,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深切地体会到学生思维的不断变化。而在我的课堂中有的只是一味的提问和一个个安排好的活动,学生好象并没有感觉思维的太多连贯和从事操作的需要,所以知识目标的达成便成了唯一衡量课堂效果的标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真的只是写在纸上的空谈。真正的尊重学生,就该从研究学生开始,把知识融于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去探究,去交流,真正去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学会倾听的不仅是学生

我们在课堂上强调最多的莫过于要学生认真听,而对自己却并未做要求。在这节课中,教师弯下腰,侧着耳朵,神情专注地举动无不显示出真正用心倾听。不时地说:“我还没听明白,请你再讲一遍。”“谁来再讲一遍”“你看我理解的对吗?……”“哦!我终于读懂了你。”这些话让人听来的确不象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更多的象是朋友间的交流,甚至于更象是学生向老师耐心的请教。如此,哪有人还会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我觉得这更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个最好示范,学习就该如此认真不得马虎。

最近才看到对倾听的解释,倾听不仅在于简单安静地听,更重要的是在于积极主动地想。在我们的课堂中,仅仅希望听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是非常有害的,这和直接给学生答案没什么两样,只是换了一张嘴来说罢了;而学会倾听才是最重要的,听到有差距的答案然后和学生一起思考完善,才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个别人主宰课堂。

四、主导不是旁观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实际中我们似乎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充分让学生去学去说,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以好学生的思维引领一切。

可见,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领,就没有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兴趣的持续高涨。孩子的主体性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明确的方向,也只是盲目的玩耍,而不是真正地有逻辑的思考。课堂是师生与学习内容的共同体,师生任何一方作用的削弱都会影响到学习内容的完成。所以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巧妙的发挥自己的主导性,指导学生把主体性发挥到极致,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

五、评价不仅仅是夸奖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似乎都很注重学生的评价,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多了笑容,多了夸奖,即使是答非所问,也要想办法去夸奖。

好象不批评学生就是保护积极性,多多鼓励就是促进个性发展。

但在这节课中我却没有听到很多的表扬,(“你真棒!”“你真好!”“你是个小数学家。”),而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很高。细细想来,在这节课中的评价更多是一种交流,一种建议,一种期待和一种真诚。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然后才会有真正有效的评价,为精彩的发言叫好,为不完善的想法指明方向,为错误的回答找到原因。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才是真正快乐的。

总之,新课程倡导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就该切实地从学生考虑,塌实地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工作,真实地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是关于“生本课堂”的看法,材料一重在要求老师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强调课堂形式的改变;第二则材料是评论者对“生本课堂”的看法,老师对学生放任自流。综合两者的内容可以从老师的角度立意:课堂中要以学生为本,但不要放任自流;“生本”不意味着老师可以脱离课堂;“生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绝没有放弃老师的“主导”;可从评论者的角度分析立意:理性看待“生本”课堂。行文时注意明确观点,然后逐层论证,如写“辩证的看待‘生本’课堂”这一题目,首先提出“生本”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思想;然后从具体的操作上分析,“生本”是老师尊重学生的“生本”,教师应发挥组织学生学习的作用;最后提出要规范课堂,减少他人的误解。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两个方面,注意辩证的分析。此题注意从一个方面或辩证的分析“生本”课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