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GIS的滑坡_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关键问题研究_丛威青

基于GIS的滑坡_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关键问题研究_丛威青

基于GIS的滑坡_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关键问题研究_丛威青
基于GIS的滑坡_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关键问题研究_丛威青

第13卷第1期2006年1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 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

Vol.13No.1J an.2006

收稿日期:20050911;修回日期:20051109

基金项目:辽国资项发[2004]6号:辽宁省鞍山市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系统建设

作者简介:丛威青(1980— 

),男,博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方向为GIS 和应用地质。E 2mail :wqcong @https://www.doczj.com/doc/ba11395850.html, 基于GIS 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关键问题研究

丛威青1, 潘 懋1, 李铁锋2, 吴自兴1, 吕广宪1

1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CON G Wei 2qing 1, PAN Mao 1, L I Tie 2feng 2, WU Zi 2xing 1, L ΒGuang 2xian 1

11S chool of Eart h and S pace S ciences ,Peking Universit y ,Bei j ing 100871,China 21Chi na I nstit ute of Geo 2Envi ronment Monitoring ,Bei j ing 100081,China

CONG Wei 2qing ,PAN Mao ,L I Tie 2feng ,et al 1K ey research on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hazard zonation b ased on GIS 1Ea rt h Science F rontiers ,2006,13(1):1852190

Abstract :The efficiency and veracity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hazard zonation have greatly been improved by the use of GIS technology 1According to the analogy principl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by means of calamity science synthesis ,and combining Expert Estimation Model ,A HP ,NN ,Information Value Mode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d Binary Statistic Model ,we have developed an information analysis system for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hazard zonation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MA P GIS software and C ++language 1Key research methodologies ,such as factorial analysis ,selection of models ,compounding of models ,division of element ,system integration ,and result evaluation ,are the main parts of this study 1A system of hazard zonation based on GIS has been built 1Using this system in the study of hazard zonation in the Three G orges and in Anshan of Liaoning Province shows its effectiveness 1

K ey w ords :landslides ;debris flow ;geological hazard ;zonation ;GIS

摘 要:随着GIS 技术的引入,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效率和准确性得以大大提高。依据工程地质类比原则,在灾害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专家打分、层次分析、人工神经网络、信息量、Logistic 回归、统计量等模型方法,以MA P GIS 软件为平台,利用C ++语言开发了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分析系统;并重点探讨了GIS 支持下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过程中的因子分析、模型选取、模型复合、单元划分、系统集成、结果评价等关键问题,建立了一整套基于GIS 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评价方法体系。应用该系统对长江三峡库区和辽宁省鞍山市分别开展了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词: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划;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64212;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6)01018506

近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已经从单个灾害体的现象描述、分类及治理发展到以定性和定量描述为基础的定量预测、预报阶段。与此同时,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

也得以迅速发展,并已被应用于灾害预测预报,特别是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之中。但是,对于预

测、预报模型及其基于GIS 实现方法的研究还很薄弱,国内也尚未见到较为成熟实用的基于GIS 的滑

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专业应用系统[1]。本文

结合“三峡工程库区滑坡灾害预警系统”和“辽宁省

鞍山市泥石流灾害评价预警系统”的建立,就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加以探讨。

1 基本思路及技术路线

按照工程地质类比原则,依据已发生灾害提供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评价因子分段,并进行相应赋值,再结合评价模型进行各单元内危险性计算,最后再经过危险性分级、等值线追踪等处理,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图[125]。依据这一基本思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本质特征,在分析现有评价模型优缺点的基础上,基于MA P 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引入专家打分、层次分析、人工神经网络、信息量、Logistic回归、统计量等模型方法,形成了定性2定量2非线性关联复合评价模型,建立起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系统。

2 数据预处理

(1)因子分段:评价因子各区间段对灾害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在评价之前需要以已发生灾害的因子数据为依据对各因子敏感性进行统计分析。按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分别统计各个因子在不同区段内发生的灾害数目,得到各区段对灾害发生的敏感性[1]。这种思路忽略了各因子区段对应的区域面积的大小,而这和灾害数目是相互关联的。解决的办法是将各因子区段对应的面积也作为一个因素加入到统计之中,用公式(1)计算得到的灾害点面密度值代替灾害点数目进行分析。

T ij=N ij/M ij(1)式(1)中,T ij———i因子j区段下发生灾害点的面密度;N ij———i因子j区段下发生灾害点个数(发生灾害的网格数);M ij———i因子j区段出现的面积(网格数)。

(2)分段赋值:由于量纲不同,评价因子的数值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分析,部分定性数据也需要进行变换才能用于定量计算,这些都需要在分段统计的基础上对因子各区段进行统一赋值。传统方法是按照敏感性从弱到强,分别给定1、2、3…递增整数值[2],但是因子的敏感性并不是按整数递增的。解决的方法是采用如公式(2)所示统计学方法精确确定敏感性数值。

I ij=T ij/∑

n

j=1

T ij(2)式(2)中,I ij为i因子j区段影响灾害发生的敏感性数值;n为i因子划分区段总数。

3 评价模型

在考察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大范围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特点,系统开发了6种评价模型。其中,统计量法是双变量统计分析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则是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专家打分法(特征根法)、层次分析法则是定性类方法,而神经网络模型、信息量模型均属非线性类方法。由于确定性模型和概率模型对数据的要求较高,不适合较大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所以没有被系统采用[425,14217]。

(1)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是决策支持系统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间接定性类方法。该方法得到的是专家的经验值,往往比普通数学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加接近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对灾害预测更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调查问卷的结果可能由于调查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及实践经验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这就给统计分析带来较大的影响,从而使调查结果产生误差。因此,采用专家打分法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专家成员。另外,由于专家打分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会影响权重计算结果。

针对上述缺陷,系统采用了在群组决策应用中效果较好的特征根法(GEM,Group Eigenvalue Met hod)对专家打分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理想(最优)专家[6]。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进行多目标决策分析的方法。该方法能把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进行层次化,把决策过程中定性和定量因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判断矩阵的建立、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的最后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由于可将人的主观性依据用数量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更具条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可以避免由于人的主观性导致权重预测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现象,克服决策者和决策分析者相互沟通的困难及决策者的个人偏好,提高决策的有效性[7]。但是,在构造判断矩阵时,由于决策者很难掌握标度的标准,因此往往做出的判断不能满足一致性检验。这会导致计算收敛较慢,迭代次数较多,从而增加计算量。系统采用判断

平均特性修正矩阵的方法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改进[8],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矩阵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了排序权向量的稳定性,同时迭代的算法有利于计算机的自动完成。

(3)多元统计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地质灾害而言,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各因子数据可以作为自变量,而灾害的发生与否可以作为分类因变量。由于不是连续变量,线性回归将不适用于推导此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对数线性模型(Log2linear Model),而Logis2 tic回归模型就是对数线性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9]。它已经被国外学者引入到地质灾害评价模型中,预测评价效果较好[10]。

(4)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具有独特的学习特性,收敛速度快,容错能力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灾害预测等各个方面,并且已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际运算的复杂度等情况,系统采用三层有指导学习模型,学习规则采用反推学习规则(B P算法)[11212]。

是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对输入层和输出层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在地质灾害评价中输出层(危险性等级)很难和实际数据(灾害是否发生)一致,使得在地质灾害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难点集中在训练样本的选择上,针对这一点,系统采用反演权值方法加以解决。系统选用的数据是灾害“发生”和“不发生”两种情况的训练数据,在经过训练后,通过内部数学方法的反演,得到因子变量的均一化权值,再进行计算。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客观性,又保证了结果的可信度。

(5)信息量法:信息量法是以已知灾害区的影响因素为依据,推算出标志危险性的信息量,建立评价预测模型。依照类比原则外推到相邻地区,从而对整个地区的危险性做出评价。信息量法相对于其他预测方法在单元划分数量较大的灾害区划中更具优势。虽然信息来源广泛,数据繁杂庞大,但借助计算机的处理,与其他模型相比此方法变得更加简单。信息量法常用来与其他模型的计算评价结果交叉检验,效果较好[1,13]。理论上讲,信息量法模型对参与危险性评价因子的标志状态的划分没有特殊要求,但研究发现,因子选取及其标志状态划分的合理性影响着计算评价的结果。所以,因子选择要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灾害活动的特征。在预测单元划分上,依比例尺的不同要足够小,这样才能减少误差,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6)二元统计方法———统计量法:统计量法是作者提出的一种二元统计模型。其思想来源于信息量模型,但是通过该方法,在分析过程中能发现每一个评价因子与地质灾害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且能指导影响因子的选择和因子区段的划分。公式为

F k=∑

m

i=1

δ

i I ki(3)式(3)中:F k为单元k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值;δi 为利用相关性分析获得的因子i的相关性系数;I ki 为单元k因子i出现区段的敏感性数值;m为评价因子总数。

统计量法也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检查对比的一种方法。通过考察经由不同因子计算得到的图层,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数据处理的情况,包括数据的可信度、区间划分的合理性等信息,从而利于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

信息量法对影响因素的统计计算属于“黑箱”操作,只能反映因子组合情况对灾害发生的影响,而不能揭示各个因子对灾害的影响程度。并且,在计算的最后一步将结果取对数,负数的出现表征自然条件对灾害发生具有抑制作用,这与自然规律相悖。统计量法将地质灾害每个影响因子的信息以“白箱”的形式展现出来,明确了各个因子在灾害发生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7)复合评价模型:为了充分吸收现有各种评价模型的长处,同时回避其不足,系统借鉴模型库思想[18]形成了完整的定性2定量2非线性关联复合评价模型(图1)。评价中既可以选择各种模型进行单一模型评价又可以采用多模型进行综合分析。

图1 复合评价模型示意图

Fig11 Compounding zonation model

4

 应用系统的开发

系统是利用C ++语言在MA P GIS 平台之上开发的,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系统功能见图3。(1)单元划分:在评价之前,

需要根据不同的精

图2 灾害区划评价流程图

Fig 12 Flow chart of hazard zonation

度要求和标准,对每个评价因子图层进行规则或不

规则单元划分,将整个评价区域分成数量众多的单元,对每一个单元按不同评价因子分别赋予属性值。单元类型包括网格单元、地域单元、均一条件单元、子流域单元以及斜坡单元,其中除第一种单元外,其他均可以理解成不规则单元划分[425]。目前最适合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划分方法应该是斜坡单元划分,但它要求高精度的D EM 数据,大范围内不易使用。目前最为实用的是规则和不规则单元划分并行使用

的方案。由于滑坡体的长宽比较小,可采用规则网格单元进行划分(图4)。而泥石流发生区大多较为狭长,采用基于流域的不规则单元进行分析评价效

果更好(图5)。(2)前期处理:由于数据是基于GIS 图层的概

念存放的,因子变量值可能保存在多个图层中,并且

一个图层中可能包含有多个因子,

这需要用户对其

图3 系统功能

Fig.3 System functions

进行前期指定。某些因子的数值只有基于单元面积

才能计算得到,如沟谷密度等。并且,由于在划分单元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属性不均一的情况,所以需要将单元中各因子值进行均一化。均一化的方法有平

均值法、面积最优法、重心法、面积加权平均法等。实践证明面积加权平均法效果较好。此外,

还需要

图4 三峡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图(局部)

Fig 14 Landslide zonation in the Three G orges (local )

a —网格图;

b —追踪后图

图5 鞍山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神经网络+统计量法)

Fig 15 Debris flow zonation in Anshan

City

(NN +Statistic Model )

图6 三峡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效果检验

Fig 16 Test of landslide zonation in the Three G orges 系列1为各等级危险区对应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系列2

为各等级危险区中包含灾害点数占总检验灾害点数百分比(各方法平均后结果)

对网格中是否发生过滑坡、泥石流灾害进行统计,对没有按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的数据进行分级处理等。上述数据处理工作,都是在正式评价计算前完成的。

(3)后期处理:利用模型计算后,针对计算结果需要进行危险性分级,传统方法是人为给定分段值,这种方法存在着较大的主观因素,本系统采用面积比例的方法对危险区进行划分。并且,传统方法是将基于规则网格的计算结果直接作为最终结果,但是这种网格图不便于直接使用,所以本系统利用GIS 功能实现了等值线追踪模块(图4),由此得到

的结果更加直观,效果更好。

5 系统效果检验

应用该系统在长江三峡库区(57662km 2)和

辽宁省鞍山市(9252km 2)分别进行了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评价结果按照五级危险性进行划分。利用统计学方法考察评价结果分布规律,发现均呈现正态分布,根据分布特征确定分级方法。

由于三峡库区面积较大,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采用规则网格单元划分,各种模型方法计算得到的各危险区面积较为接近(图6)。其中,一级危险区约占全区面积的15%,二级占28%,三级占35%,

四级占17%,五级占5%。然后,利用未参加分析的灾害点进行检验(共6337个灾害点,4005个参加分析)。从图6可以看出,虽然四、五级高危险区面积只占22%,但有约46%的灾害点落入其中,一、二级低危险区面积占43%,只有18%的灾害点落入,这说明区划结果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从图7

中可以看出,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两种以专家经验为主的方法效果略差,Logistic 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信息量法的结果比较接

图7 三峡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各方法效果对比

Fig 17 Comparison of six methods used in

landslide zonation in the Three G orges

系列1为专家打分法的结果;系列2为层次分析法的结果;系列3为Logistic 回归模型的结果;系列4为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果;系列5为信息量法的结果;系列6为统计量法的结果

近,统计量法的效果最好,在四、五级高危险区中落入了63%的灾害点,一、二级低危险区中仅有8%的灾害点。

根据泥石流灾害的特点,鞍山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采用流域单元,运用了统计量法、Logistic 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分析,各种方法计算

得到的各危险区面积也较为接近。其中,四、五级高危险区约占全区面积20%,而其中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数占全区总灾害数的55%。其中,统计量法的效果要优于其他两种模型,这与在三峡地区的试用结果是一致的。

6 结语

作者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GIS工具,结合多种滑坡、泥石流灾害评价分析模型实现了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系统。通过对众多模型的筛选,引入或提出了专家打分、层次分析、Logistic回归、人工神经网络、信息量、统计量等6种模型,并针对各种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改进。经在三峡地区和辽宁省鞍山市的试用,证明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作者提出的统计量法取得了较好的区划效果。但是由于滑坡、泥石流灾害问题的复杂性,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前期因子区间段的划分和区划结果准确性的定量化验证等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R eferences:

[1] YIN https://www.doczj.com/doc/ba11395850.html,ndslide hazard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M].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2004:24258(in Chinese).

[2] T ANG Chuan,ZHU https://www.doczj.com/doc/ba11395850.html,ndslide and debris flow in Y unnan

[M].Beijing:C ommercial Press,2003:47289(in Chinese).

[3] YIN Kunlong,ZHU https://www.doczj.com/doc/ba11395850.html,ndslide hazard zo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IS[J].Eart h Science Frontiers,2001,

18(2):2792284(in Chinese).

[4] CARRARA A,GU ZZET TI https://www.doczj.com/doc/ba11395850.html,e of GIS technology in t he

prediction and monitoring of landslide hazard[J].Natural

Hazard,1999,20(2):1172135.

[5] GU ZZET TI F,CARRARA A,CARDINAL I,et https://www.doczj.com/doc/ba11395850.html,nd2

slide evaluation:A review of current techniques and t heir

application in a multi2scale study,Central Italy[J].Geomor2

phology,1999,31:1812216.

[6] QIU Wanhua.An eigenvalue met hod on group decision[J].

Applied Mat hematic and Mechanics,1997,18(11):10272

1031(in Chinese).

[7] XU Jianhua.Mat hematical met hods in contemporary geology

[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372250(in

Chinese).

[8] WU Qizong,L I Y ouwen.Uniform of judgement matrix i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9,19(4):5022505(in Chinese).

[9] WAN G Jichuan,GUO Zhigang.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Met hods and application[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1212(in Chinese).

[10] GREGOR Y C,O HL MACH ER J,DAVIS https://www.doczj.com/doc/ba11395850.html,ing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GIS technology to predict landslide

hazard in nort heast Kansas,U SA[J].Engineering Geology,

2003,69:3312343.

[11] SHI Zhongzhi.Neural computing[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 ronics Industry,1993:552102(in Chinese). [12] SARO Lee,J OO2H YUN G Ryu,MOUN G2J IN Lee,et al.

Use of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or analysis of t he suscep2

tibility to landslides at Boun,K orea[J].Environmental ge2

ology,2003,44:8202833.

[13] ZHAO Pengda.Quantitative geoscience:Met hods and it s ap2

plication[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4:18227

(in Chinese).

[14] LAN Hengxing,WU Faquan,ZHOU Chenghu,et al.GIS

based zonation of rainfall2induced landslide[J].Chinese Sci2

ence Bulletin,2003,48(5):5072512(in Chinese).

[15] L UO Wenqiang,HUAN G Runqiu,ZHAN G Zhuoyuan.The

reliability t heory and it s application on t he stability of slope

system[M].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2003:56293(in Chinese).

[16] MON T GOMER Y D R,DIETRICH W E.A physically based

model for t he topographic control on shallow landsliding[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4,30(4):115321171. [17] WU W,SIDL E R C.A dist ributed slope stability model for

steep forested watershed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5,31(8):209722110.

[18] GON G Huili,L I Jing,CH EN Xiuwan,et al.Study on mod2

el base system of GIS[J].Eart h Science Frontiers,2000,7

(Suppl):17222(in Chinese).

参考文献:

[1] 殷坤龙.滑坡灾害预测预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

社,2004:24258.

[2] 唐川,朱静.云南滑坡泥石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47289.

[3] 殷坤龙,朱良峰.滑坡灾害空间区划及GIS应用研究[J].地

学前缘,2001,8(2):2792284.

[6] 邱菀华.群组决策特征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7,18

(11):102721031.

[7]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372250.

[8] 吴祈宗,李有文.层次分析法中矩阵的判断一致性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19(4):5022505.

[9]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12.

[11] 史忠植.神经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3:552

102.

[13] 赵鹏大.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8227.

[14] 兰恒星,伍法权,周成虎,等.GIS支持下的降雨型滑坡危险

性空间分析预测[J].科学通报,2003,48(5):5072512. [15] 罗文强,黄润秋,张倬元.斜坡稳定性概率分析的理论与应用

[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56293.

[18] 宫辉力,李京,陈秀万,等.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型库研究[J].

地学前缘,2000,7(增刊):172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确定-模板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确定 摘要:本文作者长期从事地质灾害勘查、评估、设计和治理工作,通过总结长期一线工作经验,得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几条原则,并提出了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和范围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范围方法 0 引言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 分级评估、备案的原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 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一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评估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案;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二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评估报告报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概略评估,三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分区(段)评估的原则依据评估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以及拟建工程的特点,将评估区划分为若干个危险性程度不同的区域。将不同的评估区(段)按照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并按区(段)对场地进行适宜性评估,将评估区(段)划分为适宜性差、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02省道(211国道)旬阳至小河公路改建工程第三合同段项目部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文件编号 SRBG-XXLJ-03-2016安 拟制安保科 审核人 批准人 受控状态 发放编号 生效日期 2016年6月25日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一、编制依据 (2) 二、编制目的 (3) 第二章适用范围 (3) 第三章应急救援体系 (3) 一、组织体系 (3) 二、运行机制 (5) 三、应急响应 (7) 四、应急部门职责 (7) 第四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10) 第五章应急结束 (10) 第六章后置处理 (11) 第七章培训 (12) 一、培训 (12) 二、演习 (12) 三、奖惩 (12)

第八章预案管理 (13) 一、审查复审 (13) 二、预案管理 (13)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专项、现场应急预案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避免或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结合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旬阳至小河公路XXLJ-03项目部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项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应急[2007]88号文件》、《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 二、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适用范围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3 2020年4月19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又称地质灾害灾变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学科,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防治价。该评价主要是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和危害能力进行分析评判。 破坏能力的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 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 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 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破坏强度的评估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 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 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 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 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 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8T15:30:56.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邓戴斌[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房屋建筑等项目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山体被破坏,乱砍乱伐等现象极为严重,水土流失状况十分的严峻。 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房屋建筑等项目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山体被破坏,乱砍乱伐等现象极为严重,水土流失状况十分的严峻。本文将重点概述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问题,结合着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阐述应该采取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滑坡属于负面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危害面较广,会对交通、河道等产生影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国家对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1】。近二十年的时间,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空前活跃,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针对于多种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中国及其他国家仍然推动着各项研究的进一步落实。 1、滑坡产生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滑坡通常是在特殊的地形及地质条件下受到了岩土的自重作用,结合着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坡体失去了稳定性,沿着内部的软弱面产生了滑动变形的问题。发生滑坡往往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的内因,就是指的地质构造和岩土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破碎断层和节理发育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属于滑坡发生频率较高的地质构造。滑坡发生的外因就是积水渗水、地下水发生了变化等,这就使得原有地层内应力的平衡构造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极易产生滑坡这类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山区若是修建水库和电站等,需要对山坡大面积的开挖,这种情况便会导致老滑坡复活。 2、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原则 2.1 辨明影响因素 想要真正的将滑坡地质灾害加以治理,需要坚持着基本的原则,应该将查清地质条件并分析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视为重要的基础。通过准确的分析斜坡变形破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基础性的工作落实到实处,重点是清楚地认识到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存在,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防治举措【2】。 2.2 探索条件及规律 在对滑坡加以整治前,应该及时的将斜坡变形的具体规律和对应的边界条件等准确的分析,因为考虑到变形破坏的规律存在差异,所以采取的处理对策也有差别,应该严格的依照斜坡变形规律确定科学的方案。需要准确的分析出变形破坏面的具体位置和基本的形状,由此才能确定相应的规模和基本的活动方式,在实际布置防治工序的时候更加合理。 2.3 彰显出针对性 为了让治理效果更加的明显,主张积极的分析出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依照重要性确定科学的防治对策。如果斜坡失稳,将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这属于较大的工程项目,应该注重安全稳定性系数的提升,关注相应的投资比重。若是临时的工程项目,应该确定采用较为简易的防治对策。除了上述提及到的相关问题,在具体落实相关的行动时,还应该准确的判断实地情况,采取最优的治理方案。 3、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滑坡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会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特别是在地形、地质等条件之下,斜坡部分岩、土受到自重作用的影响,同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并不稳定的情况,内部的软弱面会产生极为明显的滑动变形情况。我国是滑坡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现阶段国家对相应的治理情况给予了高度关注。 3.1 及时的将滑坡体清除 针对于坡高低于15米,并且坡面长小于50米的小型土质边坡,应该考虑其并不存在着继续向上和两侧扩展的可能性。因为挖方的工作量有限,在挖除之后能够保证将危害彻底的消除,所以可以考虑运用挖除的方式彻底的根治【3】。 3.2 排水工程的实践 排水工程中涵盖着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因此在整治滑坡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在滑坡体外及时的修建环形截水沟,保证在对其合理利用的时候,及时的将地表水引到天然沟谷中。滑体中需要及时的修建起树枝状的排水系统,这主要是迎合了具体项目的实践要求,在布置阶段的主沟需要和滑坡方向保持着一致。为了避免地表出现渗透的问题,应该及时的将地表填平并且夯实,针对于风化以及存在着裂隙的区域,必须要采取锚喷防护举措或者是灌浆手段,同时也需要格外的重视绿化工作的落实情况,保证土壤能够适当的固定起来。地下排水可以适当的划分出浅层、深层排水以及截水等不同的类型。所谓的浅层排水方案,重点是深度保持在数米和数十米的区域,如果说地下水埋藏的深度达到了15米以上,需要落实经济技术的对比。 3.3 积极的落实支挡工程 3.3.1 抗滑挡土墙 若是中小型的滑坡,应该考虑其本身的下滑力,在其下滑力并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设置出挡土墙,然后把基础置于硬层或者是基层土上,挡墙较为常用的形式便是重力式挡土墙,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验证出这种挡土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开裂和变形的问题,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其结构受力机制并不科学。为及时的将这种局面加以改善,锚定板挡墙和预应力锚索等新型的挡墙应运而生【4】。很多新型挡墙的出现使得挡土墙的受力机制发生了变化,相关联的造价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对比于重力式的挡墙来说,预应力锚杆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3.2 抗滑桩 这种抗滑桩重点是通过运用桩和周边岩土的共同作用,及时的将滑坡推力加以传递,然后达到了稳定地层的抗滑结构。因为这样的抗滑桩存在着较强的抗滑能力,同时污工量较少、桩位较灵活,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钢筋混凝土桩和钢管桩,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慎重的选择。 3.3.3 锚固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表

区段编号II III 危险性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地形地貌复杂程度 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出露第四系残坡积层 ( Q4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中等。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 Q4 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 质条件中等。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 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 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区段特征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 江城稳定区。 城稳定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 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 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综合判定为中等。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 现状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 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 评估 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 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场地整平挖方范围内挖方边坡在降雨情况下容易产生表层土体或 强风化层失稳现象,诱发挖方边坡坍塌、滑坡,由于场地开挖深度较大, 地 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害性中等。 质 工程建设时开挖,将产生开挖弃渣,若处置不当,降雨条件下可能 灾预测 产生小型渣体坍滑或坡面泥石流,可能对场地下缘道路、耕地掩埋等危该区域未设计工程建设活动,加之均远离拟建场地, 害,其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工程建设挖方或填方施工均会破坏坡面植工程引发、加剧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害评估 危 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破坏坡体应力平衡,导致坡体失稳,引发坍性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存在较大的影响。 险 性 工程建设运营后,若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未合理规划,乱排 放,可能对附近河流造成污染,危及下游区居民饮水污染的可能小~中 评 等,危害性及危险性小~中等。 估 综上所述,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中等,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该区 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大等,危险性及危害 该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性中 ~大等,以中等为主,局部为大等;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加 综合塌陷等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不良地质作用 评估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及危害性大;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 主要表现为风化和坡面侵蚀,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防治措施建 议中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大等,危险性及危害性中~大等,以中等为主, 局部为大等。 综合评估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 (1)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按拟建建筑物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查明土层分布状况,物理学性质特性,并对拟建场地所处斜坡、前沿斜坡、后沿边坡稳定性进行验算、评价,提供工程设计所需各项参数,便于设计人员根据勘察结果、建筑物荷载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和持力层及进行有效的边坡、地基处理工作。 (2)对场地稳定性做出专门的勘察设计评价,并针对场地不稳定地段,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修建重力挡土墙等防护措施。 (3)建议对挖填边坡进行永久支护,采取坡面护坡措施,并做好各边坡坡面排水,及地表排水系统,以迅速排走地表水。统一在工程区内建立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和防水措施,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渗流对场地边坡及地基造成的不良影响。 (4)场地进行填方前,应先清除杂物,对地表进行填土整平工作应按照相关规范分层碾压,按照设计单位要求的压实度,以预防填土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对基坑进行有效支护,开挖取出的弃土不能随意堆放。 (5)拟建安置房在设计及建设中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6)控制生活垃圾、污水等排放,对生活污水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须送垃圾场集中处理,注意地质环境保护,避免造成水质污染及地质环境破坏。若建设工程中存在弃渣,须按水土保持的要求对弃渣进行拦挡,必要时要修建弃渣场进行集中堆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应设置相应的临时拦挡措施,若开挖边坡超过5m 时,应设置马道。 (7)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加强村名的防灾减灾意识。村庄建成后应加强地质灾害灾害监测,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保护和加强山坡及周边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应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造成危害。 场地适宜性拟建工程全部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但拟建场地周边斜坡较陡,地形地貌条件较差,场地条件较差,需对区内挖综合评估填方边坡、场地周边斜坡进行支挡和排水措施等,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第一节任务由来 (1) 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 (1) 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 (2) 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7) 第一节自然条件 (7) 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 (7) 二、气象与水文概况 (9) 第二节地质环境条件 (9) 一、地形地貌 (9) 二、地层及岩性 (9)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 四、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3) 五、不良地质现象 (14) 六、人类工程活动 (14) 第三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4) 第一节滑坡地形地貌 (14) 第二节滑坡空间形态及其类型与规模 (15) 一、Ⅰ号滑坡上段 (15) 二、Ⅰ号滑坡下段 (16) 三、Ⅱ号滑坡 (17) 第三节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7) 一、Ⅰ号滑坡上段 (17) 二、Ⅰ号滑坡下段 (18) 三、Ⅱ号滑坡 (19) 第四节滑坡水文地质 (19) 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 (19) 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与性质 (26) 第五节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一、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二、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7) 三、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 四、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2)

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4) 一、Ⅰ号滑坡上段 (34) 二、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 (34) 第二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5) 一、计算的工况条件 (35) 二、计算参数 (35) 三、计算方法及公式的选择 (36) 第三节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56) 第四节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57) 第五章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58) 第一节发展变形趋势 (58) 第二节危害性预测 (58) 第六章综合分析与建议 (59) 第一节综合分析 (59) 第二节建议 (59) 一、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表17) (59) 二、防治工程措施 (61) 三、下步勘查工作建议 (61) 结语 (6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样本

一 前言 一、工程概况 ***单位自1984年建成以来, 为****事业的发展, 为****市做出了很大贡献。特色、技术力量显著, 有过辉煌时期, 进入九十年代后, 由于设施落伍, 居发迁移等原因制约了发展, 发展缓慢。为根除制约****市**院发展的顽疾, 彻底改进自身的条件, 迁建***单位是十分必要的。 ***单位新建工程位于***以西, ***以北, 临近城市***街, 交通便捷, 生态景观良好, 周边地势较为平坦, 毗邻****, 基础设施较为优越。该地块位于***区中心, 满足医疗的服务范围。新建***单位为****, 占地面积: ***m2,基地面积***m2,建设规模*** m2, 其地上***m2,地下***m2, 容积率0.5, 覆盖率0.14, 绿地率38%, 项目总投资****万元。 二、目的任务 1、任务由来: ****院受****的委托, ***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评估工作依据: 在工程建设选址阶段, 必须对工程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其目的是为工程场地的最后选定及征用建设用地的宏观决策提供地质灾害防治科学依据, 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损失程度。 ***单位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是在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分析并结合评估区前人先后开展的区域地质研究、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以及水文地质勘察等

研究成果, 对区内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是本次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主要基础依据。法律法规依据如下: ( 1) 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11月24日) ; ( 2)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 3月25日) ; ( 3) 省土地局、省地勘局地发[1999]56号文件《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 ( 4) ****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 1999年9月) 。 ( 5) 国土资发[]162号文件之附件《关于印发****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的通知》。 ( 6) 本项目委托书。 ****院受****的委托, 对***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其主要任务如下: ( 1) 搜集以往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资料, 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初步确定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及易发的区、段、点。 ( 2) 查明拟建场地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 3) 对拟建场地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 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稳定状态、危险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而且进一步分析其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 ( 4) 依据工程特点在实际勘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 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 ( 5) 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价; ( 6) 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建议。 三、工作方法、进程、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院(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单位、证书编号: 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号)

大渡河响水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评价(2012-03-22)

大渡河响水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沈远1 ,邓荣贵1 ,张丹2 (1.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成都 610031;2.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成都 610016) 摘要:2009年7月23日,四川甘孜州康定县舍联乡长河坝水电站施工区响水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6人死亡,38人失踪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响水沟是大渡河上游段右岸一级支沟,近百年来泥石流活动不明显。由于之前近一个月的连续降雨,沟谷内的不稳定堆积物基本处于饱水状态,而当日的强降雨直接诱发了此次泥石流灾害。本文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就该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灾害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方法和沟谷泥石流危险度计算分析综合评价其危险性。结果表明响水沟在极端气象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中等至大规模暴雨型粘性泥石流。 关键词:泥石流 灾害特征 危险性评价 响水沟 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沈远( 198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土体稳定性及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Email :5266luyuan@https://www.doczj.com/doc/ba11395850.html, 0 引言 长河坝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内,地处大渡河上游金汤河口以下约4km ~7km 河段。距上游的丹巴县约85km ,距下游的泸定县约50km ,库坝区有省道S211线相通,并在瓦斯河口与国道G318线相接,交通较方便。水库正常蓄水位1690m ,总库容为10.75亿m 3,地下式厂房,装机容量2600MW 。大坝为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240m 。 2009年7月23日凌晨,水电站施工区内大渡河右岸的响水沟突然暴发特大泥石流。此次泥石流过程约有50万立方的泥石流物质堆积到大渡河内,使大渡河河道阻塞,形成回水长约3000米,库容达300万m 3的堰塞湖,造成S211线多处中断,大约3公里道路被淹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山区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泥石流灾害的频繁发生,我国泥石流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目前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法、信息熵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及GIS 等[1-6],主要研究思路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以某一种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为主结合具体泥石流灾害验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以某一个或几个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质分析和某一种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相结合综合评价其危险性。前者重方法研究,应用范围较广,虽然有个例验证但推广运用时因具体差异往往准确性较差;后者重单沟研究,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分析所得评价准确性高,又因条件限定较多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推广应用。 目前公开发表的响水沟泥石流研究成果还很少,包括一篇响水沟“7.23”泥石流灾害纪实短文[7],和一篇此次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和防御对策研究[8]。后者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对灾害的气象成因及其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短时强降水是导致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原因。本文在实地详细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以响水沟为研究对象,对其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灾害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单沟泥石流危险度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全面评价该沟的泥石流危险性。结合两者评价结果和响水沟既有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对其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当地社会生产和水电站后续施工、安全运营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今后类似的泥石流研究提供思路。

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第十一章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11.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康定城区受高山峡谷地形地貌和断裂构造条件的控制,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在降雨、地震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康定城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危石群和变形体),共计地质灾害25处,其中滑坡14处,崩塌3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3处(包括危石群1处、堆积层变形体2处)。地质灾害多沿城区河流两岸斜坡和支沟分布(图11-1),对人口稠密、商业繁华的城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11.1.1滑坡 康定城区有滑坡14处(表11-1),主要分布于城区河流两岸和支沟岸坡地带,后者滑坡虽因谷内人口稀少而滑坡灾害自身所造成的危害较小,但其产生的松散堆积体为沟谷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物源,从而危害城市,如子耳坡沟内发育了5处滑坡,为子耳坡沟泥石流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源。分布于城区河流两岸的滑坡一方面直接威胁城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因距河流较近,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崩滑,往往可造成河流堵断,上游洪水泛滥,如果溃坝将威胁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城区白土坎古滑坡体前缘1995年局部复滑,滑体坍塌滑入折多河中,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河堤进入城区街道,造成3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损失。 现就城区内主要滑坡灾害特征阐述如下: 1、二道桥滑坡(H01) 二道桥滑坡位于雅拉乡二道桥温泉附近,雅拉河右岸,滑体后缘高程2546m,前缘高程2515m。滑坡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中(图11-2),滑坡2004年雨季发生,主滑方向50°,滑体长50m,宽110m,平均厚8m,体积4.4万m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10%~15%,块度10cm~25cm。第四系坡积层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通化组一段(S t1)大理岩,地层产状280°∠50°。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沿主滑方向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其滑坡体后缘陡崖坡度71o,垂直下错位移8.9m;滑体上部地形坡度21o~25 o,滑体中下部地形坡度约33o。滑坡冲毁堡坎,堵塞人行通道(照片11-1)。滑坡体后缘发育一条长20m~30 m,宽20cm~30cm的拉裂缝(照片11-2)。 二道桥滑坡为牵引式后退土层滑坡。斜坡变形从1987年开始,土层变形体变形逐年加剧,变形范围逐年扩大,直接对滑坡体前缘的温泉宾馆和居民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2、水泥厂北侧滑坡(H02) 水泥厂北侧滑坡位于雅拉乡二道桥附近,雅拉河左岸,滑体后缘高程2680m,前缘高程2510m。滑坡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中,滑坡1995年雨季发生,主滑方向245o,滑体长80m,宽100m,平均厚5m,体积4万m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20%~30%,块度5cm~10cm。第四系坡积层下伏基岩为泥盆系危关组一段(D wg1)绢云母片岩夹泥质条带灰岩,地层产状330°∠65°。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沿主滑方向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其滑坡体后缘断壁陡崖坡度65o;滑体上中部地形坡度25o~30 o,滑体前缘地形坡度35o~40°(照片11-4)。滑坡后缘发育一条长80m~100m,宽10cm~20cm拉裂缝。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文档

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文档 Document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lan for lands lide 编订:JinTai College

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 案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东乡县特大滑坡地质 灾害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指导协调小组已决定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东乡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为认真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城镇布局,科学论证重建项目,率先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重点支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坚持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合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要按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安全第一、民生优先,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确保尽快完成东乡县特大滑坡地

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任务。规划范围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限确定为两年。 二、灾后重建规划主要内容 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城乡住房建设标准、规模,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政、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重建资金安排,各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三、组织机构及其主要任务 为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省东乡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小组(组成人员见附件,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小组”),全面组织协调东乡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小组下设5个工作组,具体任务及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一)灾害损失评估组。由省民政厅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临夏州、东乡县政府对灾害范围及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受损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评估。 (二)土地利用、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规划组。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对东乡县城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和隐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 《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

评估范围 《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2 地震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

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对评估区不均匀沉降应作为重点进行评价。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 2.1 泥石流类型划分 2.1.1 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 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 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 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3)。 2.1.5 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 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 1.30~1.60 t/3)。(参见附录A表A.4)。 2.1.6 按泥石流一次性暴发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表1)。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研报告材料

第一章绪言 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XX县人民政府、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水务局、XX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于2010年1月20日至1月22日会同XX市国土资源局领导、XX县人民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和XX 镇主要领导对灾害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查。 第二章地理位置及乡镇概况 2.1地理位置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县第三大坝子。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

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 人,占总人口的33.12%。人口自然增长率 4.74‰,人口密度 56 人/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 3.1气象、水文 (1)气象 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XX县气象站统计资料,全县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年平均总积温6883.3℃,年平均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331.84mm,年平均蒸发量1640.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据XX气象局资料:县域内年降雨量最大为1757.10mm,出现于2001年,最大日降雨量152.10mm,出现于2006年10月7日;XX镇近10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