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3天后,复查脑脊液。

2.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20mg静脉滴注,连续3~5天。

3.对症治疗脱水降压,高热予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者给予镇静。

五、护理问题1.体温升高与颅内感染有关2.疼痛与颅压增高有关3.躯体移动障碍与意识障碍、偏瘫有关4.有外伤的危险与抽搐、偏瘫有关六、护理措施1.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2.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遵医嘱使用快速脱水剂。

3.协助生活护理,做好皮肤护理。

4.密切观察神志意识,生命体征、瞳孔、表情、姿势等变化。

5.用药护理七、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沟通,给予心理安慰。

附: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免疫功能不成熟,机体抵抗力弱,血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常易引发感染,尤以婴幼儿感染常见。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

(一)病因化脓性脑膜炎常见致病菌与患儿年龄关系密切。新生儿及出生小于2个月的患儿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等,阳性球菌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出生2个月至儿童期时,以流感嗜血杆菌、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为主。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等处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由感染灶入血,经血液循环波及脑膜,引起脑膜和脑组织的炎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1.化脓性脑膜炎在小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90%以上的病例在生后1个月至5岁之间发生。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春季节感染脑膜炎患儿,其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春秋季常见的有脑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化脓性脑膜炎可分为两种:①暴发型:患儿起病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等,脑膜刺激征阳性。皮肤迅速出现出血点或瘀斑,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行性休克等症状,治疗若不及时24小时内死亡。常见病原菌为脑膜炎奈瑟菌。②亚急型:发病前数日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痛、肌肉酸痛,婴幼儿则表现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精神委靡、目光凝视、惊厥、昏迷。常见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双球菌。

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起病时表现可与新生儿败血症相似,有发热或体温波动、面包青灰、拒乳、凝视、哭声声调高而尖,心率慢,发绀、惊厥。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前囟紧张膨隆,但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多见,所以新生儿患败血症时应警惕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查体可见,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婴幼儿可有前囟饱满、

颅缝增宽、双侧瞳孔反射不对称,甚至出现脑疝、脑膜刺激征,20%~30%可出现部分或全身惊厥。

3.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脑室管膜炎。

(三)辅助检查1.脑脊液脑脊液检查为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

(1)压力升高,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达1OOO×106/L

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

(2)涂片革兰染色找菌(阳性率70%~90%)。

(3)脑脊液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4)脑脊液检测细菌抗原。

2.血象(1)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可高达(20~40)×109/L.(2)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占80%以上。

(3)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可不增高。

3.其他血培养、皮肤瘀斑涂片找菌阳性及头颅CT等。

(四)治疗原则早期用药、联合用药、坚持用药、对症处理、治疗并发症及支持疗法,主要采取抗生素进行病原学治疗。

(五)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2.潜在并发症:脑疝(六)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及饮食管理(1)保持病室的温度在18~22℃,湿度 50%~60%.(2)鼓励患儿多饮水,体温高于38.5℃时,应在30分钟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或药物降温[阿苯片、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酚麻美敏(泰诺)、阿司匹林等],密切监测体温,并记录。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一次。遵医嘱定时给予抗生素。协助或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3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观察病情对症处理观察皮肤弹性、黏膜湿润的程度。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定时监测体温(T)、脉搏(P)、呼吸(R)、血压(BP)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作好抢救准备工作。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遵医嘱给予镇静、脱水药。惊厥发作时将患儿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备好吸痰物品。

3.防治并发症评估皮肤情况及可能受损的程度。保持皮肤(尤其注意臀部)清洁、干燥,大小便不能控制者应及时更换被污染的用品并冲洗肛周。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再脱患侧。保持肢体在功能位上,防止足下垂的发生。每1~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

拖、拉、拽等动作,防止擦伤。减少探视的人员及探视次数,绝对卧床休息,治疗及护理工作应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七)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及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情况,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及信任。预防化脓性脑膜炎,首先预防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对恢复期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或减轻后遗症。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总结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措施。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作好术前准备、书写记录等护理措施;加强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协助诊断、对于已经明显局限化,直肠前壁有波动感的脓肿,应做好经直肠引流准备,协助医师行经直肠引流等护理措施。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护理 急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可由细菌、化学、物理损伤引起。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指由化脓性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或两者混合所引起的急性腹膜腔感染。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按累及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类,局限性常形成腹腔脓肿。 一、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的是8岁,最大年龄56岁,平均年龄37.8岁。其中住院患者50例。 二、临床表现

腹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疼痛一般都很剧烈,呈持续性,难以忍受。深呼吸、咳嗽、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故病人多不愿改变体位。疼痛先从原发病灶部位开始,随着扩散而延及全腹。 恶心、呕吐腹膜受刺激,可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多分为胃内容物,发生麻痹肠梗阻时可呕吐出胆汁,甚至粪样内容物。 体温、脉搏其变化与炎症的轻重有关。随着炎症的加重,体温逐渐升高,脉搏渐加快。原发病灶如为炎症性,多在发生腹膜炎之前体温已升高,发生腹膜炎后更加增高。脉搏多加快,如脉搏加快体温反而下降,这是病情恶化的征象之一。 感染中毒症状可出现高热、脉速、呼吸浅快、大汗、口干等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严重脱水、低血容量、代谢性酸中毒、休克等全身衰竭表现。 腹部体征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胀加重多标志病情恶化。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是腹膜炎的标志性体征,称腹膜刺激征,尤以原发病灶所在处最明显。胃肠、胆囊穿孔引起的腹肌紧张可呈“木板样”强直,而幼儿、老人、肥胖、晚期妊娠病人腹肌紧张多不明显,易被忽视。另外空腔脏器穿孔可有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腔积液多时可出现移动性浊音;肠鸣减弱甚至消失;直肠指检发现直肠前窝饱满及触痛,表明有盆腔脓肿。 应采取积极措施,清除病灶,消除引起腹膜炎的原因,清理或引流腹腔,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对原发性、盆腔器官感染引起及病因不明而病情不重者,可在同时做好术前准备情况下行非手术疗法。经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试题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试题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原发性腹膜炎与继发性腹膜炎的主要区别在于 A.腹腔有无原发性病灶 B.腹痛性质 C.腹肌紧张程度 D.病原菌的种类 E.有无内脏损伤 2.下列哪个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以腹膜炎为主 A.肝 B.脾 C.胰 D.肠 E.肾 3.为预防急性腹膜炎并发膈下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是 A.胃肠减压 B.半卧位 C.早期活动 D.禁食 E.大剂量抗生素 4.急性腹膜炎病人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发热 B.大量呕吐 C.剧烈疼痛 D.血容量减少及毒素吸收 E.细菌毒力强

5.下列哪项是急性腹膜炎最重要的体征 A.腹式呼吸消失 B.肠鸣音减弱 C.移动性浊音 D.腹膜刺激征 E.肝浊音界缩小 6.有利于腹膜炎渗液流至盆腔,减少毒素吸收的护理措施是A.禁食、禁饮、输液 B.胃肠减压 C.应用抗生素 D.半卧位 E.保持腹腔引流通畅 7.急性腹膜炎的术前护理,错误的是 A.禁食、禁饮 B.持续胃肠减压 C.半卧位 D.灌肠通便 E.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8.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可引起 A.心源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低血容量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 E.感染性休克 9.腹部触诊发现“板状腹”常提示 A.急性胃炎 B.急性肠炎 C.急性胆囊炎 D.胃溃疡穿孔 E.结核性腹膜炎

10.高某,女性,溃疡引起胃穿孔,下列哪项体征最能提示该患者存在急性腹膜炎的可能 A.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B.肠鸣音减弱 C.肝浊音界缩小 D.移动性浊音阳性 E.腹式呼吸消失 11.腹膜炎非手术治疗不包括 A.禁食、胃肠减压 B.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C.使用哌替啶止痛 D.维持体液平衡 E.吸氧 12.丁某,男性,腹痛查体,下列哪项体征最能提示壁腹膜有炎症A.腹部压痛 B.肠鸣音亢进 C.腹部反跳痛 D.移动性浊音 E.腹肌紧张

2016年最新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化脓性脑膜炎(2016年版) 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等。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 1.病原治疗: 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治疗: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过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G00.901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抗酸染色、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对策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0-02-04T15:40:04.5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吴丹红 [导读]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吴丹红 (黑龙江省医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4-0045-02 【关键词】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尤以婴幼儿感染常见,由各种化脓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以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婴儿前囟饱满、脑脊液混浊及细菌学检查阳性为其特征。其病死率即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是小儿时期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治化脓性脑膜炎2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在8个月~3岁之间;患儿入院时发热24例,头疼8例,呕吐22例,抽摔13例,病理征阳性为19岁。 1.2 临床表现早产儿发病率较足月儿高,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常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差,面色发灰、吃奶不好,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嗜睡、哭声减弱、体温不升、体重不增、黄疸持续不退等;)足月儿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常表现为烦躁、易激惹、尖叫、发热,有时伴有呕吐、两眼发直、凝视、眼球可上翻或向下形成“落日眼”。重则可见阵发性发绀,肌张力增高,抽搐。若出现惊厥发作,则表明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3 治疗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强有效药物,一般采用大剂量青霉素与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复达欣.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同时应用甘露醇、速尿及激素等降低颅内压,镇静,退热,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舒适,温度在18~22℃,湿度50%~60%;减少探视的人员及探视次数,治疗及护理工作应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保证患儿休息,避免强光刺激、头部剧烈运动、哭闹、咳嗽、大便用力等,以免引起头痛加重;加强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保持病儿皮肤清洁、干燥。颅压高的病儿易哭闹,多汗,故应勤洗澡,勤换衣,对高热者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体温不升者注意保温。并注意病儿安全;保证足够热量摄入,按患儿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按医嘱用鼻饲,每天4~6次,鼻饲时调配好食物的温度,缓慢注入以防发生呕吐,每次鼻饲前应检查胃管是否脱出,鼻饲后用少量温水冲洗胃管。对鼻饲患儿应加强口腔护理,每天2~3次,以防发生口腔炎。对不能鼻饲者按医嘱给静脉补液或静脉高营养如脂肪乳剂、氨基酸等,注意严格控制输入液量,以免引起脑水肿造成颅内压增高加重呕吐。注意食物的调配,可增加患儿食欲。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应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儿每日热卡摄入量,及时给予适当调整。维持正常体温,鼓励患儿多饮水,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并记录。体温大于38.5℃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预防惊厥发生。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或药物降温(百服宁、泰诺、阿司匹林等)。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一次,并用降温曲线标明。遵医嘱定时给予抗生素治疗。需做腰椎穿刺的患儿在穿刺前先向家长说明检查脑脊液的目的,强调此项检查的安全性,消除恐惧心理以取得合作。穿刺后嘱家长让患儿去枕平卧6小时,以防发生头痛。对并发硬脑膜下积液的患儿家长解释穿刺放液的意义及安全性,以免其过度紧张,强调每次穿刺后以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以防感染,让患儿平卧1小时,同时观察术后反应,并注意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做好生活护理。 2.2 病情观察及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15~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观察病儿反应、面色、体温、呼吸、四肢肌张力等情况的变化,若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囟门、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患儿意识状况、瞳孔、囟门、生命体征等的变化,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情况,说明可能有脑疝等并发症出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急救准备。 2.3 对症护理 2.3.1 降低颅内压因为颅内压增高明显时,任何轻微的波动与刺激都足以加重原有颅内高压,有时可突然引起脑疝。因此,让患儿入监护室加强监护,避免一切刺激包括声、光等,可用窗帘或灯罩遮挡强光,室内保持安静。置患儿于头肩抬高15°~30°的侧卧位休息,以利于头部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力,已出现颅压高时应平卧,避免发生脑疝,同时避免呕吐造成窒息。避免患儿哭闹、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及用力(包括用力排便),以防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护理和治疗操作应集中进行,动作宜轻、快。同时按医嘱应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如20%甘露醇)。输入药液时应在1小时内输完。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眼球运动、瞳孔变化、呼吸节律、肌张力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3.2 维持正常体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给患儿戴冰帽等方法,使脑组织温度下降,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并减少脑组织的氧消耗,防止发生惊厥。 2.3.3 惊厥的护理保持安静,各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各种对患儿的刺激,密切观察有无惊厥的先兆。惊厥发生时注意保证患儿安全,防止发生坠床,防止舌咬伤。 2.3.4 缓解头痛观察患儿头痛的反应如婴儿用手拍打头部、哭闹等,对年长患儿的头痛主诉应立即给予应答并表示关心,采取安抚措施,帮助患儿分散注意力,并指导使用放松技术如轻轻抚摸或按摩、心理暗示等,增加患儿的舒适,可使疼痛感减轻。患儿腰椎穿刺取脑脊液后,嘱其去枕平卧休息6小时,避免发生头痛。 2.3.5 维持体液平衡观察并记录患儿皮肤、粘膜的情况,记录24小时出入量,患儿呕吐后口腔及其周围皮肤应及时清理干净、更换污染的衣物,避免呕吐物残留引起不良刺激而再次呕吐;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及性质。对发热的患儿要及时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尤其药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doc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 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 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 CT 或 MRI 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 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2. 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 20mg静脉滴注,连续3? 5 天。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 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P140次/分,R44次/分,Bp 80/65mmHg,体重,身长66cm,头围,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 WBC:×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elt:150×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106/L,白细胞数:360×106/L,多形核:86%,生化:糖:mmol/L, 蛋白:L,氯化物:110mmol/L。[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抬高小腿伸膝关节受阻或疼痛 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1000×10∧6/ L,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或稍低,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2.结核性脑膜炎通常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往往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明显,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通常隐匿起病,病程迁延,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受累常见,脑脊液白细胞通常低于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隐球菌抗原。 脑膜炎 三、进一步检查: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 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自使用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由侵入人体,在繁殖产主大量内毒素,在低下时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和B 型流感嗜血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大肠埃希杆菌、B组链球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往往继发于腰椎穿刺、脑室引流及神经外科手术后。 最常见的3种脑膜炎致病菌来源于鼻咽部,其能否在宿主组织中生存取决于是否有抗吞噬夹膜或表面抗原。但对携带者多次检查表明,脑膜感染不可能全部由鼻咽部菌群引起。 最常见的途径是菌血症引起脑膜炎。一旦发生了菌血症,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最易引起脑膜炎,然而这些微生物

是通过脉络丛还是通过脑膜血管侵入脑脊液尚不十分清楚。推测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与外伤、循环内毒素或脑膜本身存在病毒感染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1~7日,一般2~3日,临床上按病情及表现分为四型: ①普通型: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症状,如咽痛、流涕,进入败血期后出现、畏寒、寒战。70%的病例皮肤粘膜出现暗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瘀点、瘀斑。1~2日后进入期,出现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呈喷射状)及(即颈项强直,克、布氏征阳性),血压升高,常有怕光、狂燥甚至呼吸衰竭等。身痛烦躁不安和表情呆滞等毒血症表现,严重者出现、昏迷。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拒食、哭闹不安,甚至惊厥,虽无,但前囟门饱满有助诊断。 ②暴发型:此型多见于儿童,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常高热,头痛,呕吐,严重精神萎靡,意识障碍,时有惊厥,少尿或无尿,患脑实质损害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肢体偏瘫,血压高,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很快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此型又分为暴发休克型和暴发型。体克型除普通型症状外,其突出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精神极度萎摩,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皮肤出现花纹,尿量减少,血压下降,多澄清,细胞数略增加或正常。及淤点涂片为阳性。暴发脑炎型,其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抽搐,迅速昏迷,最终发生,呼吸衰竭。

内科护理: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内科护理: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即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病,儿童尤多,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严重后果或后遗症,许多细菌均可引起本病,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最多,其次为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1、病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为脑膜炎双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多在冬春季节发病,呈流行趋势,呼吸道传染。肺炎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常继发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该菌感染可致大量纤维蛋白及炎症渗出物的产生,易造成粘连和包裹性脓肿,脑室梗阻,脑室积脓等或成为复发性脑膜炎。流感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多在秋季发病,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传染。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少见,常继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2、临床表现 化脓性脑膜炎的共同临床表现有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呕吐、惊厥,神志改变及脑膜刺激症,流行性脑脊髓炎为化脓性脑膜炎中起病最急骤者,常在2~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热、畏寒、头痛、恶心、呕吐、全身出现广泛的瘀点、瘀斑、重者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皮肤花斑、血压下降,出现休克,脑膜刺激征阳性,根据病情临床上分为:(1)普通型: ①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病人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咽喉疼痛,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②败血症期。患者突然高热、畏寒、伴头痛、呕吐,70%的病人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病情严重者瘀斑可迅速扩大,皮肤大片坏死,部分病人出现唇周及其它部位的单纯疱疹。 ③脑膜炎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加重,颅内压增高,病人头痛俗裂,血压增高,怕光,重者有谵妄、昏迷、惊厥等。(2)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而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在24小时内死亡。 ①暴发型败血症: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精神极度萎靡,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常于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皮下坏死,休克是本型的重要表现。 ②暴发型脑膜脑炎:脑实质损害的临床症状明显,患者迅速进入昏迷,频繁惊厥,锥体束征阳性,血压持续升高,部分病人发生脑疝,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 (2)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成人多见,病程可迁延数月之久,患者表现间歇性发冷、寒战、发热,发作时出现瘀斑、瘀疹、关节痛等。 肺炎球菌起病稍缓,继发于各咱肺炎球菌肺炎,85%发生意识障碍,50%颅神经受损,主要累及动眼和面神经。流感杆菌脑膜炎起病较其它化脓性脑膜炎的表现。其它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大致类同。 3、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可根据典型的脑膜炎临床表现及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白细胞升高而做出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依靠流行季节,体检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以及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免疫学检查等。肺炎球菌大多发生于肺炎、中耳炎基础上,一旦形成脑脓肿,脑脊液细胞数可不高,细菌培养阴性。流感杆菌及其它化脓性脑膜炎均需脑脊液细菌学检查最后确诊。 4、治疗与护理 (1)一般治疗与护理: ①按呼吸疲乏传染病隔离。

成人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观察及脑脊液检测特点.

成人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观察及脑脊液检测特点 [ 08-08-17 10:48:00 ] 作者:何桂香编辑:studa20 【关键词】成人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是由各种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软脑膜感染。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本院共收治成人化脑患者53例,其中脑脊液(CSF)培养阳性26例。作者对5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CSF细胞学、细菌培养结果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3例患者,男28例,女25例。年龄18~86岁,其中60~69岁10例,70~79岁6例,≥80岁5例。病程2h~1个月;农民37例,其中家禽和家畜饲养员18例;外来务工人员4例;工人5例;学生3例;干部和教师共4例。均行头颅CT和/或头颅MRI、腰椎穿刺CSF检查;细菌培养阳性和/或CSF细胞学有典型的化脓性改变;10例无典型的CSF改变;但CSF涂片或细菌培养均为阳性。 1.2 临床表现 53例患者中头痛46例;发热48例,入院时平均体温38.7℃;呕吐44例,肢体抽搐8例,脑膜刺激征阳性49例。有意识障碍13例,其中嗜睡5例,昏睡4例,昏迷4例;36例有基础疾病、原发病或并发症,发生率为67.9%。其中口周疱疹、副鼻窦炎各7例;肺炎6例;败血症、中耳炎、头部外伤(或颅内手术)各3例;牙龈炎、先天性心脏病、肺结核各2例;皮肤疖肿1例。 1.3 CSF及实验室检查 CSF压力正常7例;压力升高(>180mmH2O)46例,其中4例CSF压力>400mmH2O。CSF白细胞数均有升高。但10例白细胞数<500×106/L。 CSF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糖降低43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42例,其中10~ 20×109/L30例,>20×109/L 12例。有10例CSF表现不典型,如外观清,CSF白细胞数<500×106/L 且糖和氯化物正常,蛋白只有轻度升高。但CSF涂片找到细菌或培养有细菌生长,已排除污染。 1.4 脑脊液细菌培养 GSF细菌培养阳性26例。其中肺炎链球菌10例,唾液链球菌4例;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10/14例,对头孢曲松敏感5/6例,对左氧氟沙星敏感2/2

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小儿化脓性脑膜炎

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小儿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婴幼儿多见。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 临床表现 暴发型可骤然起病,多为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可迅速出现进行性休克、皮肤瘀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亚急型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于发病前数日常有上呼吸道炎症或胃肠道症状。可表现有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目光凝视等,年长儿可诉头痛、肌肉痠痛。 神经系统表现①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②颅内压增高征: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囟门饱满、重者昏迷,发生脑疝;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呼吸衰竭;③惊厥;④部分患儿出现Ⅱ、Ⅲ、Ⅵ、Ⅶ、Ⅷ对颅神经受损或肢体瘫痪症状。 新生儿脑膜炎起病时与败血症相似,体温可高可低、拒食、吐奶、尖叫、凝视、惊厥,由于颅缝及囟门未闭,对颅内高压有一定缓冲作用,使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不典型。 并发症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可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癫痫等。 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 1.体温异常与细菌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不能进食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卧床及意识障碍有关。 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颅压增高有关。 5.恐惧与预后不良有关等等。 护理措施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绝对卧床休息。定时测体温,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高热者可物理或药物降温,防止高热惊厥,并记录降温效果。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举例];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并可做颅骨透照法、头颅CT扫描检查等,以期早确诊;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 药物护理了解各种用药的使用要求及副作用。保护好血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 康复护理对恢复期患儿,应进行功能训练,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27T13:55:01.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王佳 [导读]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王佳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儿科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尤以婴幼儿感染常见,由各种化脓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以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婴儿前囟饱满、脑脊液混浊及细菌学检查阳性为其特征。其病死率即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是小儿时期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治化脓性脑膜炎2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在8个月~3岁之间;患儿入院时发热24例,头疼8例,呕吐22例,抽摔13例,病理征阳性为19岁。 1.2 临床表现早产儿发病率较足月儿高,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常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差,面色发灰、吃奶不好,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嗜睡、哭声减弱、体温不升、体重不增、黄疸持续不退等;)足月儿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常表现为烦躁、易激惹、尖叫、发热,有时伴有呕吐、两眼发直、凝视、眼球可上翻或向下形成“落日眼”。重则可见阵发性发绀,肌张力增高,抽搐。若出现惊厥发作,则表明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3 治疗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强有效药物,一般采用大剂量青霉素与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复达欣.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同时应用甘露醇、速尿及激素等降低颅内压,镇静,退热,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舒适,温度在18~22℃,湿度50%~60%;减少探视的人员及探视次数,治疗及护理工作应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保证患儿休息,避免强光刺激、头部剧烈运动、哭闹、咳嗽、大便用力等,以免引起头痛加重;加强生活护理。 2.2 病情观察及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15~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观察病儿反应、面色、体温、呼吸、四肢肌张力等情况的变化,若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囟门、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患儿意识状况、瞳孔、囟门、生命体征等的变化,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情况,说明可能有脑疝等并发症出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急救准备。 2.3 对症护理 2.3.1 降低颅内压因为颅内压增高明显时,任何轻微的波动与刺激都足以加重原有颅内高压,有时可突然引起脑疝。因此,让患儿入监护室加强监护,避免一切刺激包括声、光等,可用窗帘或灯罩遮挡强光,室内保持安静。置患儿于头肩抬高15°~30°的侧卧位休息,以利于头部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力,已出现颅压高时应平卧,避免发生脑疝,同时避免呕吐造成窒息。避免患儿哭闹、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及用力(包括用力排便),以防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护理和治疗操作应集中进行,动作宜轻、快。同时按医嘱应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如20%甘露醇)。输入药液时应在半小时内输完。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眼球运动、瞳孔变化、呼吸节律、肌张力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3.2 维持正常体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给患儿戴冰帽等方法,使脑组织温度下降,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并减少脑组织的氧消耗,防止发生惊厥。 2.3.3 惊厥的护理保持安静,各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各种对患儿的刺激,密切观察有无惊厥的先兆。惊厥发生时注意保证患儿安全,防止发生坠床,防止舌咬伤。 2.3.4 缓解头痛观察患儿头痛的反应如婴儿用手拍打头部、哭闹等,对年长患儿的头痛主诉应立即给予应答并表示关心,采取安抚措施,帮助患儿分散注意力,并指导使用放松技术如轻轻抚摸或按摩、心理暗示等,增加患儿的舒适,可使疼痛感减轻。患儿腰椎穿刺取脑脊液后,嘱其去枕平卧休息6小时,避免发生头痛。 2.3.5 维持体液平衡观察并记录患儿皮肤、粘膜的情况,记录24小时出入量,患儿呕吐后口腔及其周围皮肤应及时清理干净、更换污染的衣物,避免呕吐物残留引起不良刺激而再次呕吐;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及性质。对发热的患儿要及时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尤其药物降温后);观察有无体液不足的表现如前囟、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及时通知医师,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扩充有效血容量,维持血压;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患儿颅压高时要适当脱水。 2.4 药物治疗护理 了解各种用药的使用要求及副作用,如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青霉素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输完(因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稀释后,在室温下易分解降低效价而影响疗效),由于药液浓度较高,静脉穿刺时应谨慎操作,避免药液外漏引起局部损伤或坏死。高浓度的青霉素需避免渗出血管外,防止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氯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定期做血象检查;静脉输液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加重脑水肿;注意保护好血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的入水量。如发生鹅口疮、厌食、腹泻等症状,可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处理。鹅口疮者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厌食者可少量多次喂养,腹泻者加强臀部护理。 2.5 心理护理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实,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程度,介绍病情、治疗护理的目的与方法,使其主动配合。及时解除患儿不适,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3 讨论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较差,细菌易侵入神经系统而发病。预防本病主要是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因病原菌经呼吸道侵入最多见,故应保持室内卫生,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皮肤感染等应及时、彻底治疗。出院时指导家长注意观察患儿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如婴儿每天测头围1次);通过“游戏”的方式观察患儿的反应和肢体活动情况,及早发现有无智能障碍、肢体瘫痪等,以便及时就医。对

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

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对于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12月收治的成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头孢曲松治疗,实验组采用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1周后体温恢复、白细胞、腰穿及脑脊液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体温恢复时间和白细胞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有效率为33.3%,显著低于实验组的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头孢曲松;利奈唑胺;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疗效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所导致一种的严重的颅内感染。该疾病最常见的三大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杆菌沙门菌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发热剧烈头痛、全身抽搐、意识障碍或颈项强直。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特点[1]。目前,对于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尚未有十分明确的结果,主要以头孢类抗生素为主,如头孢曲松和头孢噻亏等,同时可联合使用万古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磷霉素等。为研究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的有效抗生素药物,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成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12月收治的成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36.3±3.2)岁;住院时间3~21天,平均住院时间(10.6±2.1)天;病因:头部外伤或脑部手术引发术后感染8例,脑脓肿病史1例,病前有感冒史5例,中耳炎病史4例,鼻窦炎或副鼻窦炎2例,其他系统感染史10例。实验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6.1±3.6)岁;住院时间3~22天,平均住院时间(10.8±2.2)天;病因:头部外伤或脑部手术引发术后感染10例,脑脓肿病史1例,病前有感冒史8例,中耳炎病史3例,鼻窦炎或副鼻窦炎3例,其他系统感染史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头孢曲松治疗。给予头孢曲松2 g,2次/d,静脉滴注;实验组给予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同对照组,但在给予头孢曲松治疗的第3天,联合利奈唑胺600 g,滴注前使用盐水冲管,2次/d,静脉滴注,两种药物轮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得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就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就是一种严重得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与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得致病菌就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与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她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与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得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3天后,复查脑脊液、 2、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20mg静脉滴注,连续3~5天。 3、对症治疗脱水降压,高热予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者给予镇静。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1 一般护理 1.1 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如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机、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备。 1.2 病情有突然恶化的可能,必须做到经常巡视,密切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瞳孔、面色、出血点及生命特征的变化。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抽搐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做到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 1.3 病室保持安静,经常通风,定期消毒。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并保持病室安静。为避免强光对患者的刺激,宜用窗帘适当遮蔽,并按照呼吸疲乏传染病隔离。 1.4 给予营养、清淡可口、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餐间可给水果及果汁。昏迷患者给予鼻饲,保证有足够的入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定时翻身拍背,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 1.5 口腔及皮肤护理,患者因发热、呕吐、饮食少等常有口臭,要认真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唇周有疱疹涂擦阿昔洛韦软膏,干裂者涂石腊油,口腔有真菌感染时用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瘀点、瘀斑的皮肤,有时有痒感避免抓破。若抓破,可用抗菌素油膏,预防感染。 1.6 协助做好腰椎穿刺术,术前排空小便,专人固定体位,放脑脊液时速度不宜太快,放液不宜太多,留取标本立刻送检,腰穿过程中,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去枕平卧4~6 h,预防低颅压综合征。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2积极配合医生用药与护理 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后,治疗方案立即调整为:大剂量青霉素400万U 次/8 h联合万古霉素0.8 g次/8h静脉滴注,疗程2 ~3周,若血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根据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疗程。同时进行甘露醇250 mL,1次/6 h加压静脉滴注脱水降颅压,速尿针20 mg,次/12 h静脉推注,甘油果糖250 mL次/12 h静脉滴注,鲁米那0.1 g次/8 h肌内注射用于镇静、抗抽搐,护肝用复方甘草酸单胺80 mg静脉滴注、护胃用泮托拉唑80 mg静脉滴注。同时加用口服药卡马西平片0.1 g,3次/天及尼莫地平片20 mg,3次/天口服。持续冰帽行物理降温并留置胃管等对症处理和加强支持疗法。各种药物使用疗程及计量调整均需按病情变化而定。准确记录24 h尿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维持酸碱平衡。 3 对症护理 3.1 高热持续时可促进抽搐,加重脑细胞缺氧、水肿。因此高热时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尽早使用冰帽,对腋窝、腹股沟、腘窝处进行冰敷,并用温水擦浴,密切观察体温和用冷处皮肤情况,防冻伤。每4 h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 ℃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氧消耗,防止高热抽搐,并记录降温效果。 3.2 烦躁的患者加用床档,用约束带约束四肢并观察肢体末梢循环情况。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避免过多的搬动,专人护理。一切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必要时加用镇静剂。 3.3 呕吐时用止吐镇静剂,并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及量,是否呈喷射状。 3.4 关节炎限制活动,适当抬高患肢,局部可热敷,疼痛者可用解热止痛剂,有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可用强的松。 4 昏迷患者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 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荼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痫、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由于前囱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 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前囱饱满是重要体. 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目前化脑的 死亡率V10%, 10-30%遗留后遗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 1.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 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 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囱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囱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涂片找细菌和细菌培养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培养阳性者? 送药敏试验。 未经治疗的化脑患儿,脑脊液AVBC计数升高,一般在 1000-5000个/mm3范围内,也可低于100或高于IOOOO个 ∕nmι3o通常以多核细胞增多为主,在80%?95%之间,约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