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所得税_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_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_周伟

个人所得税_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_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_周伟

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

——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

周 伟 武康平?

摘 要:本文依据拉弗曲线所阐明的道理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个人所得税对个体行为激励的影响。本文尝试:1)将拉弗曲线应用于政府对个人所得税与转移支付(即

负所得税)制度的设计,并思考了这些制度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包容性增长”的意

义;2)将个税起征点与补贴初始点引入拉弗曲线,分析了它们变化时对税收、转移支付与

产出的影响,以及个税起征点与最优税率、补贴初始点与最优转移支付率之间分别会遵循

的关系,并为“差别化”个税起征点与补贴初始点提供易于操作的理论依据。本文发展和深

化了拉弗曲线的许多内涵和政策主张,并回答了原有拉弗曲线没有回答的许多问题。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行为激励;拉弗曲线

一、引 言

自1980年至今,我国个人工薪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的费用减除标准(即个税起征点)已经历多次调整。譬如,2005年政府将个税起征点由1980年的800元提高至每月1600元,2007年再次将起征点提高至每月2000元,目前我国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个税起征点为每月3500元的标准。从这里可以大致看出个税起征点有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的调整趋势。周伟等(2011)认为,我国目前已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依据拉弗曲线原理对个人所得税的设计将有利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即此阶段实行有利于中产阶级的减税政策,可以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并向高等收入阶层转化。曾铮(2011)总结了韩国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调整初次分配格局以有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方面的经验。

与此同时,中国的扶贫标准也经历过多次调整(见表1)。从表1中可看出,2008年前的每次调整幅度不大,但调整趋势明显。2011年政府从2009年1274元的扶贫标准调整到2300元,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对于扶贫标准的大幅调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任常青对此进行了解释①。但是,笔者感兴趣的是扶贫标准调整的大?周 伟,吉首大学(邮编:416000)、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邮编:100084),E-mail:zh ouw2.08@ sem.

https://www.doczj.com/doc/be11246199.html,。武康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邮编:100084)。本文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感谢审稿人的评审,文责自负。

①参看http://https://www.doczj.com/doc/be11246199.html,/11/1130/20/7K4QOL5T00014AEE.html。

98

致趋势及其制定的依据,以及疑惑政府为何不实施跟个人所得税相似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表1

年份1978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2 贫困标准100 200 206 213 227 236 259 300 317 年份1994 1995 1997 1998 1999 2006 2008 2009 2011 贫困标准440 530 640 635 625 693/958 786/1067 1274 2300 注:2006、2008的扶贫标准采用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从2009年始,中国的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将合二为一。

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网站。

笔者认为,如果将补贴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看作负个人所得税,那么政府也可制定出包含补贴初始点(与个税起征点相对应)、转移支付率(与税率相对应)等跟个人所得税结构相似的转移支付制度来改变目前这种简单消极①的扶贫方式,以响应胡锦涛主席强调的当前中国扶贫开发的新阶段,即扶贫应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可以认为,本文的研究响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并在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性。

本文分析开始之前仍需解释的是,周伟等(2011)已根据拉弗曲线分析了经济发展阶段个税起征点与最优税率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为实践“差别化”个税起征点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如果将政府转移支付给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看成政府向低收入群体征收的负个人所得税,那么也可将政府扶贫的转移支付制度纳入周伟等(2011)所提出的基于拉弗曲线(Laf f er curve)的统一讨论中。此外,本文跟周伟等(2011)一文不同的是,本文除了讨论基于拉弗曲线的转移支付之外,还将基于拉弗曲线系统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演变,从而极大的丰富了周伟等(2011)探讨的内容。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阶段性演变可用拉弗曲线所阐明的道理来分析和解释。本文将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看作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②。由于此阶段的大部分居民为农民,收入水平非常低,收入对税率缺乏弹性③,因而对农民保持高的税率既能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又由于他们必须努力劳动才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不会降低他们的劳动努力。第二阶段为20世纪末到现今为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该阶段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收入对税率越来越敏感,依据拉弗曲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提高税率会挫伤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而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①目前我国政府的扶贫方式是简单的按照扶贫标准向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笔者认为,这种方式由于没有考虑

补贴初始点与转移支付率的变化,会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搭便车”,不利于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利于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从“贫困的陷阱”中脱离出来。

②划分依据为20世纪末我国的人均GDP水平与农民的税负情况。

③武康平,高级宏观经济学[M].第5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9

周 伟、武康平: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

100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而此阶段应实行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事实上,我国这阶段的个税制度确实如此。第三阶段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富裕发达阶段。由于那时经济已得到充分发展,中产阶级已成为社会的主体,因而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的供给学派政策可以逐渐淡出,并且那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规范且税收征管体系完善,通过个人所得税与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高低收入群体之间较为公平合理的调节在理论与实践上更加可行,因而政府可统一应用征税的拉弗曲线和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来改善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

笔者认为,本文较好的发展和深化了拉弗曲线的许多内涵和政策主张,也较好的拟合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个税制度的演变,并对改变当前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全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根据收入变化时收入税率曲线的位置变化与拉弗曲线的形态变化,分析收入与最优税率的关系,并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基础;第三部分应用拉弗曲线对个人所得税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中个税起征点、补贴初始点与产出

等关系进行数理分析,并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长”①与“拉弗曲线”

的内涵统一起来;第四部分在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与政府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中思考政府如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如何利用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以更有效的实现“包容性”增长;第五部分为全文结论。

二、经济起飞阶段与拉弗曲线形态的变化

拉弗曲线阐明的道理是值得重视的,武康平(2006)运用它分析了税率变动在穷国与富国的不同效应。依此类推,也可运用拉弗曲线来分析税率变动在一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效应。本文后面将在原拉弗曲线分析个人所得税的基础上扩展到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并考察收入变化时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形态变化与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的位置移动。

(一) 基本假设

A 1)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税率曲线越有弹性;A 2)产出(,)Y Y t D =是税率t 的递减函数,即0Y t ??<表示税率的提高对产出②

有负向激励作用;A 3)产出(,)Y Y t D =是个税起征点D 的递增函数,即0Y D ?>表示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对产出有正向激励作用;A 4)产出(,)r Y Y t S =是转移支付率r t 的递减函数③,即0r Y t ?<表示转移支付率的提高对产出有负向激励作用;A 5)产出(,)r Y Y t S =是补贴初始点的递增函数,即0Y S ??>表

①“包容性增长”理念源自于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增长和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化蔡荣鑫(2010),并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

② 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产出与收入可相互替代。

③ 转移支付率的提高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笔者认为,我国的转移支付率落入拉弗曲线的“禁区”,因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假定提高转移支付率会减少经济主体的工作努力较为合理。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1年 第5期 No.5 2011

101示产补贴初始点的提高对产出有正向激励作用①;A 6)社会潜在产出0Y 为税率与转移支

付率为0,个税起征点与补贴初始点为无穷大时的产出,表示这时没有任何的扭曲作用。其中:T 、D 、t 分别表示税收、个税起征点与税率;,,r r T S t 分别表示政府转移支付、补贴初始点与转移支付率;(,)Y Y t D =表示税率为t ,个税起征点为D 时的产出,0(0,)Y Y =∞表示社会潜在产出;()e t 、()e D 分别表示收入税率弹性与收入起征点弹性;(,)r Y Y t S = 表示转移支付率为r t ,补贴初始点为S 时的产出,()r e t 、()e S 分别表示收入转移支付率弹性与收入补贴点弹性。

(二) 拉弗曲线与收入曲线的确定

为了形象描述出拉弗曲线的形状②

假设收入税率曲线为线性函数0()Y t Y Bt =?,其中Bt 为税率t 时积极性下降时下降的产出。由于拉弗曲线通过收入税率函数()Y t 加以确定,税收为()T tY t =。因此,税收的拉弗曲线函数为:

22000()()24Y Y T t Y Bt B t B B =?=??+ 拉弗曲线与收入税率曲线由他们的函数形式确定,如图1所

示。由于1t 为开始拒绝工作的税率③

,因此在拒绝工作税率下的收入等于0,当税率t =0时,即为潜在产出0Y 。

图1 拉弗曲线与收入曲线的形状

根据()T tY t =,

两边对t 求导有: []d ()()()()1()1()d ()T tY t Y t tY t Y t Y t e t t Y t ′??′=+=+=?????

① 这是因为转移支付[(,)]r r r T t Y t S S =?,补贴初始点S 可理解为绝对贫困线,只有当经济主体的产出或收入高出补贴初始点的部分才能领取到政府的按转移支付率r t 计算的补贴,这种补贴相当于对经济主体积极工作的奖励。

② 柯艺高(2006)认为由于经济政策、资源利用状况以及经济周期变动等因素会影响产出,从而这些因素的变化会隐含地决定了拉弗曲线的形态分布,他认为这些影响因素会使得拉弗曲线左右“位移”。

③ 笔者认为,拒绝工作的税率会随着条件(譬如,政治环境,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区间在(0,100%)之间,譬如,战争时期,人们可能在所得税税率达到99%时仍积极工作,但在和平时期,在那么高的税率下人们就不愿去工作。

周 伟、武康平: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

102 (其中d (t)()d (t)()()d ()d ()

Y Y t t Y tY t e t t t Y t t Y t ′=?=?=?为收入税率弹性)。 因此税收与税率的关系为:

[]()()1()T t Y t e t ′=?,

当收入税率弹性单一(即()1e t =)时,

税收收入T 达到最大。 (三) 穷国向富国转型时拉弗曲线与收入曲线的变化

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转型时,收入税率弹性将会变得越来越富有(武康平,2006)。因此,拉弗曲线与收入税率曲线会经历如图2所示的变化(其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低收入阶段与高收入阶段的拉弗曲线和收入税率曲线)。一般来说,当收入较低时,收入税率弹性缺乏,从而提高税率(相对于收入较高时的最优税率)会使经济主体需要更多地工作从而税收总额上升。当收入较高时,收入税率弹性富有,从而降低税率(相对于收入较低时的最优税率)会提高经济主体工作的积极性从而税收总额上升,产出上升。因此,可根据收入税率曲线位置的移动与拉弗曲线的形态变化,为一个国家提供从低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发展时制定税收政策的思路。

图2 拉弗曲线与收入曲线的位置与形状变动

根据图2,低收入水平时应把税率确定在能使政府取得最高税收收入的1o t 点(1o t 点的收入税率弹性等于1)。回顾我国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济发展历程,

农民为国家的纳税主体,农业中的各项税费(个税起征点为0)以及工农产品剪刀差

①(即向农户收取的隐形税收)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凌志军,王梦奎,雷锡

易,陈锡文)②。

① 即从广大农村以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为我国工业提供原材料,再以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向农村,通过这种价格形式(即向农民收取高税率、零免征额的双重税收)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

② 凌志军(1998)认为,农村工业化的税收政策,以及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方式,从农村拿走了大约6000亿人民币元。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1988)估计,30年来在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形式内隐藏的农民税赋高达8000亿元。王梦奎(1999)认为,从1952年到1986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从农业拿走5823.74亿元,年平均为200—300亿元。仲大军(1998)推算,从1952年到1986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中隐蔽地抽走了5823.74亿元,加上收缴的农业税1044.38亿元,34年间国家从农业抽走了6868.12亿元,约占这些年农业所创造价值的18.5%。类似的研究李岚茂(1996)、陈锡文、毕泗生(2003)等。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1年 第5期 No.5 2011

103税收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的能力,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并使得收入税率曲线发生位移,与此同时,拉弗曲线的形态也跟随着发生变化。当一个国家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经济主体开始对税率变动越来越敏感时,政府进入减税刺激供给的阶段,从图2可看出,最优税率由1o t 降到2o t 。因此可得:

命题1. 随着一个国家越来越富裕,其最优税率将呈下降趋势。

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相对应,由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中的假定和设定与个人所得税制度基本相似,且政府转移支付给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可看成低收入群体的负个人所得

税,故可画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与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将发生如图3所示的演变,但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政府支付力度较小,故打算在第三部分再详谈之。

图3 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与收入曲线的位置与形状变动

三、经济发展阶段的个人所得税与政府转移支付

以上分析了不包含个税起征点与补贴初始点情形下收入与税率、转移支付率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一个国家经济起飞并向富裕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收入税率曲线越来越富有弹性,最优税率有下降的趋势,政府可利用减税政策以刺激经济。与此同时,由于初始禀赋与个人能力差异等原因造成经济主体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Quah (2002)认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也在提高。因此,笔者认为,一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包容性增长”,依据拉弗曲线所阐明的道理制定个人所得税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即一国仍应从刺激供给增加产出方面考虑。这一方面减轻中等收入阶层的税负以激励他们增加产出并促使他们向高收入阶层转化,另一方面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以奖励他们增加产出并帮助他们脱离“贫困陷阱”。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个人所得税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如何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由于相关个人所得税内容已发表,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周

周 伟、武康平: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

104伟等(2011)一文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仅将其中结论总结如下。

(一) 个人所得税方面的相关内容总结 减税刺激供给可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与降低税率来实现。周伟等(2011)提出并证明在包含个税起征点的拉弗曲线中,税率与税收总额之间不一定具有正相关关系,二者的变动方向还有可能相反(见图4)。即当*()1e t D =?时有*0T t ??=,税收T 达到

最大,随着个税起征点D 的不断提高,收入税率弹性*()e t 不断降低,

因而对应在收入税率曲线上的最优税率*t 也不断降低。

因此,如果政府想要有效刺激经济,在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同时还需要调整税率。同理可得出,个税起征点与税收总额之间也不一定具

有负相关关系,二者的变动方向有可能相反,但是根据()e D 与D 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数据计算()e D 与D Y 的值来判断所选择的个税起征点是否最优。

此外,个税起征点和最优税率之间需满足关系式**T t T D ?=??,即满足****[1()][()1]Y e t D Y t e D Y D ??=?时,政府选择的个税起征点*D 与最优税率*t 能使得税收收入达到最大。而且,由于收入起征点弹性*()e D 与收入税率弹性*()e t 均小于1,

在选择何种降税方式更有效刺激经济时,需比较()e t 和()e D 的大小,即1D Y ?与D 的大小。当12D Y =时,两种方式的调整效果一样。此时,由于也满足T t ??= 0T D ?=,所以二者之间也同时达到了最佳配合,而在征管体系完善的条件下,应用2D Y =使得对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家庭制定“差别化”的个税起征点成为可能。

图4 年税起征点变动时拉弗曲线与收入曲线

以上即为周伟等(2011)一文中的主要结论。笔者认为,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与降低中等收入群体的边际税率有利于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和增加社会产出。与此相对应,政府可用从高收入群体处征收的税收来转移支付给低收入群体以奖励他们的工作积

极性①。那么,在我国已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际,如何设计出与个人所得税相似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以激励低收入群体尽快通过自身的努力跳出“贫困的陷阱”就可提上日程。下面详细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中的补贴初始点与政府转移支付率的

① 根据前面假设,政府可通过提高补贴初始点与降低转移支付率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作积极性。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1年 第5期 No.5 2011

105选择以及他们之间将遵循的规律。

(二) 转移支付制度中包含补贴初始点的拉弗曲线与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

沿用前面个人所得税的分析思路,假设补贴初始点为0时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为

线性函数0()r r Y t Y Bt =?,

其中r Bt 为转移支付率r t 时下降的产出。由于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通过收入转移支付率函数()r Y t 加以确定,转移支付()r r r T t Y t =。因此,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为:

22000()(24r r r r Y Y T t Y Bt B t B B

=?=??+, 其中0Y 为没有任何扭曲作用时的潜在产出。现引入补贴初始点S ,因此,包含补贴初始点的转移支付可表示为:

[(,)]r r r T t Y t S S =?,

借鉴周伟等(2011)中分析包含个税起征点的思路,同理可以做出包含补贴初始点的拉弗曲线和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为了体现转移支付率为负个人所得税率,可把包含补贴初始点的拉弗曲线和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与包含个税起征点的拉弗曲线和收

入税率曲线关于横轴对称①(见图4、图5)。

图5 补贴点变化与收入曲线和拉弗曲线的变化及其最优补贴的变动

现在包含和不包含补贴初始点的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与拉弗曲线均可在横轴表示转移支付(或产出)、纵轴表示转移支付率的坐标系中画出。当补贴初始点从0提高到S 时,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与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发生如图5所示变化(其中:虚线和实线分别代表包含和不包含补贴初始点的拉弗曲线与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由于过高的转移支付率会鼓励懒惰,用1r t 和2r t 表示不同补贴初始点下拒绝工作的转移支付率,因此,在拒绝工作的转移支付率下的产出等于0,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产出,也就得不到政府转移支付的补贴奖励,转移支付为0,因而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与收入转移

① 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对称,一般来说,由于中高等收入群体的在税率为0时的潜在产出要高于低收入群体的潜在产出,因而收入税率曲线与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在横轴上的交点不会重合。

周 伟、武康平: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

106支付率曲线在拒绝工作的转移支付率处相交。由于当转移支付率为0时不存在转移支

付的任何激励,包含与不包含补贴初始点情况下的产出结果都为潜在产出'0Y 。

从图5中可看出,1)随着低收入群体收入上升,补贴初始点提高;2)随着补贴初始点的提高,最优的转移支付率下降,补贴初始点为0情形中的最优转移支付率落在存在补贴初始点为S 情形中的补贴“禁区”;3)随着低收入群体收入逐渐提高,低收入群体所获的政府转移支付逐渐减少,政府转移支付负担减轻。因此,随着经济向富裕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补贴初始点的提高,转移支付率相应降低才能达到提高低收入群体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效果。由于补贴初始点较高的拉弗曲线包含在补贴初始点较低的拉弗曲线内,当补贴初始点S 连续发生变化时,连接各拉弗曲线上的顶点,即最优转

移支付率水平下所对应的点,可得到补贴初始点S 与最优转移支付率o r t 的变化轨迹aa ′。

笔者认为,现阶段加大对高收入群体收入的调节力度(通过在个人所得税制度中提高高收入群体的边际税率及其覆盖范围)有利于政府扶贫补贴资金的筹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低收入阶层脱离“贫困陷阱”并向中等收入阶层转变,从而有利于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当然,实现“包容性增长”能让经济主体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冯海波,2010)。但是,这一阶段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虽有利于我国缩小收入差距,但还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包容性增长”需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才能有效解决。

(三) 转移支付制度中有关补贴初始点与最优转移支付率的数理分析

上文通过图形直观给出了补贴初始点、转移支付率与转移支付、产出的关系。这里笔者打算用一般意义上的函数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包含补贴初始点情形下的转移支付率对转移支付的影响

由于一般意义上的包含补贴初始点和转移支付率的拉弗曲线r T 可表示为:[(,)]r r r T t Y t S S =?,这里的收入转移支付率函数(,)r Y t S 为一般意义上满足前面基本假设的函数。对转移支付r T 的拉弗曲线关于转移支付率r t 求偏导数有:

[1()]r r r r r T Y S Y S t Y e t t t Y

??=?+=???? 其中,0S Y <<,()r r r Y Y e t t t ?=?

?表示为收入转移支付率弹性。 因此,当*()1r S e t Y =?时,转移支付r T 达到最大。随着补贴初始点的提高,由于所对应的收入转移支付率弹性()o r e t 不断降低,从而最优转移支付率o r t 不断降低。由此可得命题2。

命题2:在包含补贴初始点情况下,转移支付额与转移支付率之间不一定具有正相关关系,二者的变动方向还有可能相反,但随着补贴初始点的提高,最优转移支付率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1年 第5期 No.5 2011

107o r t 呈不断下降趋势。从表达式**()e S S Y =可得出,最优的收入初始点弹性一定小于1,

即*()1e S <,

补贴初始点与最优转移支付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当政府想要有效的激励低收入群体努力工作时,提高补贴初始点的同时还需调整转移支付率,从而进一步验证所阐明的观点。

2. 补贴初始点变动对转移支付变动的影响

补贴初始点的提高,一方面提高经济主体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产出增加①。对转移支付[(,)]r r r T t Y t S S =?求关于补贴初始点S 的偏导数有:

(1)(1)(()1)r r r r T Y Y S Y Y t t t e S S S

Y S S S ???=?=?=???? 其中,0S Y <<,()Y Y e S S S

?=??表示为收入补贴点弹性。 因此,当()e S S Y =时,

转移支付总额r T 达到最大。因此可得命题3。 命题3:在包含补贴初始点的情况下,转移支付与补贴初始点之间不一定具有负

相关关系,二者的变动方向还有可能相反。根据()o o e S S Y =,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数据判断所选择的补贴初始点是否为最优。

3. 补贴初始点的选择并与最优转移支付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个税起征点与其相适应的税率。譬如,韩国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之际调整了个税政策,于1971年提高工薪收入者的免税额,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曾铮,2011)。那么在实施负所得税以有利于激励低收入群体脱离“贫困陷阱”方面,政府应如何选择补贴初始点与合适的转移支付率呢?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命题4:在存在补贴初始点的情况下,补贴初始点和最优转移支付率之间需满足

关系式r r r T T t S

??=??,即需满足[1()][()1]r r S Y Y e t t e S Y S ??=?时,补贴初始点与最优转移支付率之间的配合调整达到最佳。此外,由于存在补贴初始点下的收入转移支付率弹性与收入补贴初始点弹性均小于1,在选择何种补贴方式能更有效激励低收入群体的积

极性时,需比较()r e t 与()e S 之间的大小,即1S Y ?与S Y 的大小。由于当12S Y =时,两种方式的调整效果一样,且同时满足0r r r T T t S

??==??,所以二者之间的配合使得调控效果也达到最佳。

这一命题对实践转移支付制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2S Y =政府决策部门使得对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家庭制定不同的补贴初始点成为可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可根

① 这是由本文设定的转移支付技术[(,)]r r r T t Y t S S =?决定的。个体如果不努力工作提高收入Y ,由于补贴点提高,在其它相同条件下,个体获得的转移支付数量越少。

周 伟、武康平: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

108据自身实际和能力确定更高的本地扶贫标准。当然,由于本文模型只是对现实某方面

的简单抽象,因而选择补贴初始点2S Y =在数值上可能偏小或偏大,

但是笔者认为,在模型尽可能接近现实情况下,对补贴初始点的科学选择是可能的,从而为补贴初始点的选择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可能有读者会有疑问,根据拉弗曲线所设计的政府最优转移支付会使得政府转移支付最大。其实不然,本文所设计的方法是针对低收入群体。他们为了得到最大化的政府转移支付奖励而必须努力的工作,因而本文中转移支付的补贴为低收入个体所获得,但是在低收入群体逐渐脱离“贫困陷阱”并向中等收入阶层转变和政府在不断提高补贴初始点的情况下,政府的转移支付压力越来越小。特别在社会总体收入分配接近纺锤形分布的情况下,可以设计出与个人所得税结构相对应的政府转移支付方法,即设计合理的补贴初始点、转移支付率使得所需的转移支付资金正好与在最优的个税起征点、税率结构下所筹集的个人所得税相一致,从而体现个人所得税的最小最大化

原则与政府转移支付的最大最小化原则相对应①。政府在其中不仅起到了收入再分配减

缓贫困的作用,还达到通过设计良好的转移支付制度激励低收入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四、经济发达阶段个人所得税与政府转移支付的统一分析 经过上一阶段的有利于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减税与补贴政策后,社会在经

济增长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贫穷②。某种程度上以及从低收入群体“参与”和

“共享”两个层面上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陆岷峰、张惠,2010)。由于低收入群体内部遭受的贫困程度不同,而初始收入不平等等原因又是影响减贫效果的重要因素(Kakwani&Pemia ,2000),因而可以预见上一阶段政府补贴的低收入人群在一定范围内仍大量存在。但是,如果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后,社会高收入群体的存在使得政府可以

加重他们的个人所得税而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③。

现在包含个人所得税与政府转移支付的统一框架中分析个税起征点、税率、补贴初始点、转移支付率与税收、转移支付、产出的关系。事实上,在这样一个包含对高收

入阶层个人征税与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系统下,只有当等式0r r r T T T T t D t S

????====????成

① 个人所得税的最小最大化是指个体税负减轻却由于税基扩大而使政府税收收入最大,政府转移支付的最大最小化指的是低收入群体为了获得最大的转移支付而积极工作,从而受到正向激励而使他们产出增加,逐渐脱离贫困而使政府转移支付压力减轻,笔者认为,这种积极扶贫方式是很值得考虑与借鉴的。

② 消除贫困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改善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状况以及激励他们逐渐从“贫困陷阱”中脱离出来比消极扶贫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③ 由于高收入者具有资本主义精神,因而提高他们收入的边际税率对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抑制较少。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1年 第5期 No.5 2011

109立时,个税制度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才能有机统一起来,并发挥最佳的效果。因此有:

111222[1()][()1][1()][()1]r r Y D Y e t t e D Y D Y S Y e t t e S Y S ???=???????=???

成立。其中,1Y 、2Y 分别对应征税个体、补贴个体的经济产出。从而可以得命题5。

命题5:在统一分析个税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框架中,政府如果实施个税结构与转移支付结构相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则有

12()()11o o r D S e t e t Y Y ==?=?,12

()()D S e D e S Y Y ===成立。 而当1212

D S Y Y ==时,由于满足0r r r T T T T t D t S ????====????,所以个税制度与转移支付制度之间的配合使得经济社会的激励效果达到最佳。

实际上,由于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政府已加大了涉及低收入群体参与能力与机会均等方面(譬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扶贫力度,因而整体社会中个体的能力差异不大,在没有任何扭曲情况下的潜在产出0Y 应该大致相等。因而,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将与收入税率曲线相交于横轴的潜在产出0

Y 处。假设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初始点为S ,转移支付率为r t ,则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绘出包含征税与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和收入曲线(见图6)。

图6 个税起征点、税率与补贴初始点、转移支付率的对应

图6中横轴上半部分为包含与不包含个税起征点的拉弗曲线与收入税率曲线,下半部分为包含与不包含补贴初始点的拉弗曲线与收入转移支付率曲线。随着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减税刺激供给下的中产阶级已成为经济社会的主体,社会的收入分布将越来越呈纺锤形,国家开始跨入第三阶段的富裕社会。因此,政府可以在个税

起征点为D 、税率为2o t 下所征的个人所得税转移支付给补贴初始点为S 、补贴率为2

o r t 的低收入群体。由于社会收入分布的高度对称,可以制定基本相同的个人所得税的税

周 伟、武康平: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收结构与政府转移支付的补贴结构。从命题5可推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税起征点与补贴初始点将越来越高,收入分配将越来越平均,个税起征点与补贴初始点将失去意义,从而在本文中得出与 Creedy等(2008)一致的结论,即与在MITTS中讨论一个由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组成的社会福利体系中,个税起征点(包括负的个税起征点)对于收入再分配来讲并不是必需的重要结论。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也在提高(Quah,2002)。与此同时,收入分配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它同时又是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李实等,1998)。因此,面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两难困境,笔者认为,通过本文的个税制度与转移支付制定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将在有利于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善居民的收入分配,实现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增长”。由于第二阶段后高等收入群体的存在,政府更有条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而使得他们脱离“贫困陷阱”,同时也会由于补贴激励低收入群体增加产出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本文的设计可以在促进增长的同时,减轻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改善收入分配的同时,促进增长。这本身就说明了合理的制度能通过对个体行为的有效激励而引导经济社会出现“包容性增长”。总之,依据拉弗曲线所阐明的道理不仅能通过减税刺激供给以有利于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也能制定转移支付政策以有利于低收入群体脱离“贫困陷阱”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五、结论与论文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总体来说,本文基于拉弗曲线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个人所得税(包括负个人所得税)对个体行为激励的影响,较好的发展和深化了拉弗曲线的许多内涵和政策主张,揭示了从经济起飞向富裕国家转型过程中个税起征点与最优税率、补贴初始点与最优转移支付率之间的运动规律,以及隐含地提示了依据拉弗曲线所设计的个税制度与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实现“包容性增长”。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即经济起飞前应向低收入个体以高税率征税。譬如,我国建国后的很长时期内政府向农民征收0个税起征点与高税率的税收,而对相对高收入的城里人征收0税收①。第二,在起飞后的经济发展阶段应对中等收入个体征低税,以便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增加供给。譬如,我国近年来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变化趋势是逐渐提高个税起征点与降低中等收入个体的边际税率。第三,到了经济发达阶段,由于个税起征点上升到很高水平,因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仅针对高收入群体,并用以补贴低收入群体以缩小收入差距。这样就回答了原来只考虑税①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1980年开始,并且当时的征收对象仅征对于少数外资企业工作人员,因为在当时的很

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外资企业的工资有可能达到800元的个税起征点标准。

110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1年 第5期 No.5 2011

111率变化的拉弗曲线(La f f er curve )不能回答的许多问题,也得出了与戴蒙德

(P.Diamond ,1998)“U ”型①最优边际税率类似的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设计的个税制度是通过对个体减税来激励经济主体而促进经济增长,而转移支付制度则通过奖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去努力工作而使他们脱离“贫困陷阱”,并实行“包容性增长”,因而改变了以往单纯拨款扶贫的消极转移

支付方式②。因此,本文隐含在个体就业参与能力与机会均等方面的差异已逐渐消除。

当然,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政府应该通过设定的绝对贫困标准而向他们提供无偿救济。此外,本文的补贴初始点为绝对贫困标准,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

体在政府规定的一定区域内③,可按照本文设计的转移支付制度领取政府的补贴奖励。

由于本文展开分析的基础基于前面设定的假设条件,它们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现实中的情况要更为复杂。笔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打算改变某些假设,并增加政府平衡预算以及政府支出是产出增函数的假设,将个税起征点、税率、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率、产出与政府支出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分析。笔者认为,在现有分析中引入政府支出的影响,考虑政府预算平衡下个税起征点与补贴初始点的选择、税率与转移支付率的设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使分析更加严谨、更有新意,也更加符合现实。

参考文献

[1] 冯海波.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学理澄明及其现实意义[J ]. 南昌大学学报,2010(6). [2] 李 实,赵人伟,张 平. 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J ]. 经济研究,1998(4). [3] 陆岷峰,张 惠.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辨析及现实要点[J ]. 江南论坛,2010(11).

[4] 武康平. 高级宏观经济学[M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曾 铮.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中等收入陷阱”视角的分析[J ],经

济学家,2011(6).

[6] 周 伟,武康平. 个税免征额、税率与拉弗曲线[J ]. 经济学家,2011(10).

[7] Creedy ,J.,Herault ,N.,Kalb ,G. Tax Policy Design and the Role of a Tax-free Threshold [R ].

Melbourne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13/08,2008.

[8] Diamond ,P. Optimal Income Taxation :An Example with a U-Shaped Pattern of Optimal Mar-

ginal Tax Rates [J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8).

[9] Kakwani ,N. Pernia ,E. M.,What is Pro-Poor Growth?[J ].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

① Diamond(1998)认为对低收入的个人,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要高;对高收入的个人,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也应高;而对中等收入者,边际税收应该更低。

② 笔者认为原有转移支付方式容易鼓励低收入群体懒惰并养成等、吃、靠等消极习惯。

③ 这一区域可理解为相对贫困区域,可设置为绝对贫困线到个税起征点,即在区域[S ,D]内,当然,转移支付上线可依据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的多少来设置。其实相对贫困区域的上限也可以是相对贫困线,已有学者(魏众、古斯塔夫森,1998)认为利用相对贫困线的方法可以将农村和城镇的贫困测度纳入统一的标准中。

周 伟、武康平:个人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与个体行为激励——基于拉弗曲线的统一讨论

2000,(18).

[10]Quah,D. One Third of the World’s Growth and Inequality [G],Discussion Paper No.

CEPDP0535,Center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ience,2002.

Personal Income Tax-Government Transfer

Payment and Behavior Incentive

——Integrated Discussion based on Laffer Curve

Zhou Wei Wu Kang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 he principle t hat personal income t ax reform can st imulat e different

economic—agent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aper attempt to

design the systems of personal income tax and government transfer payment(i. e. negative tax)which imply he principle of he Laffer curve hrough ax incen iving individual

behavior,and to consider the meaning of these systems for ” Middle Income Trap” and ”

Inclusive growt h”. We at t empt t o put t he t ax-free and subsidy-free t hresholds int o Laffer curve,then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ax revenue、transfer payment and output with the change of t ax-free and subsidy-free t hresholds. When we det ect t he relat ions bet ween t he free t hresholds and t he op t imal t ax(or t ransfer paymen t)rate,we gain op t imal free hreshold for t he cit izens in t he area of income inequalit y,and we find t he t heoret ical principles for tax or subsidy differentiation. So we develop and deepen the policy content of t he Laffer curve and resolve t he quest ions t hat can’t be answered by t he original Laffer curve.

Keywords:Personal Income Tax;Government Transfer Payment;Behavior Incent ive;

Laffer Curve

JEL Classification:H24H31C60

1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