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1复习提纲

必修1复习提纲

必修1复习提纲
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认识天体

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慧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卫星。

2.认识天体系统

3.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按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间,即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普通性: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运动特征和其他行星都相似。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同向性;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近圆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共面性。

(2)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①光照环境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②宇宙环境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

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③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

温约为15o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

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⑤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银河系

地月系

太阳系

总星系

地球

月球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氢 和 氦 。太阳能量的来源: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内 层次 日冕层 色球层

光球层

活动类型 太阳风

耀斑、日珥 黑子 周期

大约 11 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 短 波通讯;产生 极光 和 磁暴 现象;对地球的 自然灾害 产生影响。

4.读图回答

⑴描述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⑵生物量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物体的

干物质的重量。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是: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大于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说明大小关

系)这说明生物量好太阳辐射量呈 正相关。

⑶读书1.9图,记忆雨林的景观特点:茂密(植物密度大),阔叶、树冠大;记忆针叶林的景观特点:植物密度小,针叶、树冠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

自转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 逆 时针,南极: 顺 时针

周期

恒星年( 365 d 6 h 9 m 10 s ) 回归年( 365 d 5 h 48 m 46 s ) 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 太阳日( 24 时 分 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 1670 Km\h ,30o为 1447 Km\h ,60o为 837 Km\h ,

关系

黄赤交角(目前为 23 o 26 ′)

大气上界

太阳光

Earth

※任意纬度的自转线速度计算公式:v=1670×cosφ,(φ为当地纬度) 2.读图填空

⑴在图上的适当位置标注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

⑵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太阳直射 南 半球,北半球为 冬 季,南半球为 夏 季。 ⑶填写节气:A 春分日 ,B 夏至日 。

⑷当地球从A (春分日)移动再到A (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从 赤道 到 赤道 ,经历的一个周期叫 回归年 年;其中从C 移动D 是,太阳直射点从 赤道 向 南 到 南回归线

⑸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最北的位置是 B 点(填字母)其纬度是 23°26′ ,因其以后向相反方向移动,因此该纬线叫 北回归线 。 3.地方时:

⑴因 经度 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时 早 。 ⑵绵阳(104oE )属于 东七 区,但使用 东八 区的区时,全中国都属于 东八 区,是因为北京约为116oE ;伦敦属于 中时 区,伦敦时间又叫 世界时或国际标准 时间。美国的东部时间是使用的 西五 区的时间;西部时间是使用的 西八 区的时间,西部时间因西邻太平洋,又叫 太平洋 时间。 ⑶※经度差与时间差的关系:1小时

15o 1o

4分钟

⑷当埃及(30oE )为2010-12-19日2:00时,北京时间是 2010年12月19日8:00 , 国际标准时间是 2010年12月19日0:00 。

※总结理解:地方时的计算:未知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对应的时间差(未知地在已知地东侧用“+”,在西侧用“-”)

⑸朔州为北京时间2010-12-19日15:00时,一同学乘飞机经13小时到纽约,请问到纽约的时候当地的区时为 2010年12月19日15:00 。纽约(75 oW ).

⑹地球人把180o经线作为 国际日界线 ,它是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⑺记忆: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时区的计算:用经度除以15o,对商进行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区时是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中央经线的计算:时区数×15o。

A C

B D

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节气为 夏至日 ;

北半球为 夏 季节 节气为 冬至日 ; 北半球为 冬 季节

⑻记忆:180o经线以东,0时经线以西为昨天,180o经线以西,0时经线以东为今天。(读

懂下图)

4.认识晨昏线

(1)沿着地球自转方向,某地过该线后由夜进入昼,则该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2)过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过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3)晨昏线共同构成球面上一个大圆。 晨昏线上的信息变化:如图

(1)二分日时,图中昼夜分界线为 晨 线,AR 两点的地方时为 6h ,D 点的地方时为 12h 。

(2)夏至日时,图中昼夜分界线为 晨 线,B 两点的地方时为 6h

(3)冬至日时,图中昼夜分界线为 昏 线,C 两点的地方时为 18h ,E 点的地方时为 0h 或24h 。

5.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记忆:北半球向前进方向的 右 侧偏转,南半球向前进方向的 左 侧偏转,赤道上不偏。(南左北右,中间不拗)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这里理解记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南北移动方向

(1) 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180o

0o 昨 天

今 天

180o

0o 今 天

昨 天

N

N

N

二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2B 2A C 2

2D

2E

2E

2R

N N N

二分日夏至日冬至日

记忆:自春分日到夏至日

①北半球昼长夜短;随日期推移,昼越长夜越短

②纬度越高,昼越长

③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逐渐扩大;(扩大或缩小)

④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自夏至日到秋分日

①北半球昼长夜短;随日期推移,昼越短夜越长

②纬度越高,昼越长

③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逐渐缩小;(扩大或缩小)

自秋分日到冬至日

①北半球昼短夜长;随日期推移,昼越短夜越长

②纬度越高,昼越短

③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逐渐扩大;(扩大或缩小)

④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自冬至日到春分日

①北半球昼短夜长;随日期推移,昼越长夜越短

②纬度越高,昼越短

③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逐渐缩小;(扩大或缩小)

④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结论①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大于夜长(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边移动,哪个半于的夜变短,昼变长

③当半球昼长夜短,则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反之成立

④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⑤夏至日,20oN昼长 13时13分;40oN昼长 14时51分;60oN昼长 18时29分;(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应用: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o-|δ±φ|(|δ±φ|为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用“-”,异半球用“+”)

记忆:②全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越靠近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记忆:③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南半球正

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记忆:④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⑤计算绵阳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绵阳(30oN)

春分日 60°;夏至日 83°26分;秋分日 60°;冬至日 36°34′;7.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1)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为四季的起点和终点。

(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秋季9、10、11月;冬季12、1、2)

(3)我国传统四季: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和终点。

8.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圈层范围特点

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界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莫霍与古登

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

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界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地核古登堡面以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

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记忆: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生物圈: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4.画图说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到达地面(部分被大气反射或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太阳暖大地)

②地面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地暖大气)

③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大气保大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记忆理解回答:

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的

原因?

※地球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只有部分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

间,地面辐射把能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温度不致太低,而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面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月球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达到月面,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

球剧烈得多。④⑤⑥⑦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热力环流过程如下图(画图理解)

①在理想状态下,等压面与地平面平行

②在B处受热,空气膨胀上升,A与C处空气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③B处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

降低

,高空

大地暖大气

太阳暖大地

大气保大地

气压升高;A与C处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气压降低。

(4)在近地面,A与C处在气压差所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向B处流动;在高空,B处在气压差所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向A与C处流动。由图中可以看出等压线在B处向低处凹,在AC处向高处凸。(高高低低)

⑷.热力环流的实际表现:海陆风(理解记忆)

①夏季(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

②海陆风是海陆间昼夜温差引起的热力环流。

③填图

※画出图中短线的箭头,使之构成环流,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海洋海洋

昼~夏季夜~冬季

※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的调节作用?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夜间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3.空气的受力分析: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2)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4.风向※在图中画出风向

(1)高空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压A

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1.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2.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回答:

(1)在图中补画箭头,表示“三圈环流”

(2)图中气压带A 是 赤道低压带 C 是 副热带高压带 E 是 副极地低压带 G 是 极低高压带

(3)图中风带B 是 东北信风 D 是 盛行西风 F 是 极地东风

(4)简述气压带A 的成因: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

气压带G 的成因: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气压升高 。

(5)在图中气压带E 和风带D 控制下,降水 多 (多或少), 因为① 空气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 空气上升 。

(6)在气压带C 控制下,降水 少 (多或少),因为 空气下沉,不利于水汽凝结 。 (7)地中海气候是在气压带或风带 C 和 D (填字母)的交替控制下;在它们的控制下的气候特点分别是: 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 、 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 ※(1)识记六个风带七年气压太名称和风向。

(2)描述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的环流过程。 (3)理解低纬和高纬环流为热力环流,中纬环流为动力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 北 移动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气压带形成气压中心,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全球气压分布有重要影响:

90° 60°

30

0° G F C E D B A

⑴冬季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⑵夏季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5.气压中心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1月)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7月)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⑴在图中画出箭头表示风向

⑵冬季,东亚盛行来自亚洲高压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 ⑶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①夏季风(从太平洋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森林、草原景

观。如长江流域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水网密布;而同纬的撒哈拉地区,受副热带高亚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

②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多少和雨期长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③影响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参考第三章第三节,课本61页)

⑷南亚季风是因为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南亚吹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偏成西北季风,如下图:

30°

60° 10° 60° 90° 120° 150° 180° 150° 七月

30° 0° 30°

赤道低压

亚洲

低压

夏威夷

高 压 亚速尔

高压

6.理解季风环流的成因与风向

(1)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海洋温度低,气压高,东亚盛行东南风;

冬季,陆地温度低,气压高,东亚盛行西北风。 (2)南亚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夏季,赤道低压移至赤道以北,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冬季,受亚洲高压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南亚盛行东北风,东北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7.气候:一个地区多年大气的平均状况和统计状态,用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进行描述。 8.三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分布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终年受赤道低压影响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单一气压带控制)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暖湿润 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分布于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单一盛行风控制)

(3)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于南北纬30o~40o大陆西岸(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 比较下面5种气候的数据特点,说明分布特点 雅典

北京 0° 30°

60° 10°

60° 90° 120° 150° 180° 150° 一月

30° 0° 30°

赤道低压

阿留申低 压 亚洲高压 气温(℃)

降水量(mm) 150

120 90 60 30

0 (月)

1

4 7 10 40

20

-20 -40 -60 雅典

气温(℃)

降水量(mm)

150

120 90 60 30

0 (月) 1 4 7 10 40 20 0 -20 -40

-60

北京 冰岛 低压

甲 乙 丙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面天气 记忆

(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多为阵雨;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理解】冷锋的降水有三种:连续性降水、狂风暴雨、沙暴天气,说明原因:

连续性降水 冷气团前进速度慢,暖气团水汽含量多

狂风暴雨 冷气团前进速度快,暖气团含水汽量多

沙暴天气 冷空气前进速度快,暖气团含水量少

(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为长时间持续性降水。(初夏,在长

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淮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理解】1.锋面是一个冷暖气团之间一个狭窄的过渡区域,故锋面又称锋区。

2.锋前、锋后是指锋面移动方向的前后,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锋前有少部分),

暖锋降水在锋前,实质是锋面降水出现在冷气团一侧。

15℃ 0℃

3.江南准静止锋是因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而形成,出现在夏季,对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有重要影响;

※4.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锋面降水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二.气旋和反气旋或【低压和高压】

1.【理解】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控制下的不同部位,其气流运动状况(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不同,则天气不同。判断各控制部位的风向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可以依据左(南半球)右(北半球)手法则(如下图)进行判断。建议学生们用手势进行判断并总结出不同部位的风向。

2. 高压脊和低压槽

(1)高压脊: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气旋(低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在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其控制区域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在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其控制区域多晴天。 4.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出现在夏秋季节

5.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主要是7~8月受副热带高压(副高)控制,炎热干燥 冬季冷锋控制下形成的寒潮天气特征是:寒冷干燥。

6.寒潮的防治主要有地膜覆盖和人造烟雾(“放火作煴yun ”,增加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能量损失)

7.摘录:台风、寒潮成因及其危害(课本44~45页案例2) 台风:

寒潮 南半球

北半球

高 低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有波动,总趋势为变暖。证据:近半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0.8℃。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升高。

3.气温升高的三个影响:

(1)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2)影响农业生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干旱加剧,会使作物减产(低纬地区减产,地区高纬增产)

(3)影响水循环,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3.措施:

(1)多使用清洁能源(2)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植树造林(4)防止森林火灾

问题研究:城市热岛环流

1.环流原因及过程

原因:城市中心与郊区存在温差,市区热、郊区冷(冷热不均)

过程:市区中心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

四周郊区空气较冷收缩下沉,气压升高

在近地面,郊区空气流向市区;高空,市区空气流向郊区

画出城市热力环流

2.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1)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2)增加城市水体面积

(3)通过建筑物的规划和布局来增加空气流通性

(4)鼓励市民乘坐共公交通工具

(5)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近郊区

近郊区市中区

远郊远郊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1.陆地水体包括: 表水和地下水

2.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如果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则湖泊补给给河流。反之。则由河流补给湖泊水。因此,湖泊对河流具有蓄洪济枯的调节功能。 4.水循环示意图19:把下列的类型和环节填在下图中

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

环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径流输送、蒸腾、下渗。

※填写三种水循环的环节

(1)陆地内循环 蒸发或植物蒸腾,降水,下渗 (2)海陆大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 (3)海洋内循环 海水蒸发,降水 ※人类能够干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蒸发、蒸腾、降水、径流、下渗(不能影响的环节是 水汽输送 )

※黄河的灾害—断流与哪些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关?

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人类过度利用河流水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全流域统一调配水资源、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提高大众的节水意识等

5.水循环的意义:记忆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2)更新陆地淡水资源(3)调节全球热量平衡(4)塑造地表形态

19

陆地内 循环 海陆间 循环

海上内 循环

降水

蒸发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降水

蒸发、蒸腾

下渗

下渗

降水

地下径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分为(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1)暖流:从水温 高 的海区流向水温 低 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 低 纬度流向 高 纬度。

(2)寒流:从水温 低 的海区流向水温 高 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 高 纬度流向 低 纬度。

3.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3.利用全球气压带风带图作洋流模式图:

(1)在图中横线上填写风带名称。

(2)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洋流及其流动方向。

4.世界洋流的分布: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

5.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有重要意义。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使沿岸 增温增湿 ,寒流使沿岸 降温减湿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北大西洋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摩尔曼斯克。

(3)对航海的影响:顺差洋流方向航行可加快速度,节省能源;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高纬寒流常携带海冰,对海上航行不利。

(4)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形成 北海道渔场 、纽芬兰渔场以及北海渔场;受离岸风影响形成 秘鲁渔场 。

(5)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 净化速度 ,扩大 污染范围 。

7.厄尔尼诺现象:来自秘鲁附近的海区,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动,引起秘鲁沿岸水温升高。 引起秘鲁、厄瓜多尔形成洪涝灾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旱灾。 8.洋流与等温线的判读。

图中粗实线为洋流。

过洋流作任意纬向切线BAC ,从读中可以读出A 点的温度较B 、C 两点 低 ,说明A 处有 寒 流流经,根据等温线分布可以判断该洋流位于 南 半球,洋流流向为 向

北 。总结:等温线的凸向和洋流的关系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相同。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含义:

(1)广义的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2)通常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 、 淡水湖泊水 和 浅层地下水 。

2.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不资源丰歉程度,通常用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来衡量。

全球除南极洲外 亚 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 南美 洲, 大洋 洲最少。 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巴西 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其次是 俄罗斯 。我国径流量为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六 位。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 南方 多, 北方少; 东部 多, 西部 少。

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是 夏秋 降水多,水资源丰富, 冬春 降水少,水资源贫乏。

3.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水资源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量大,内河航运业发达、 交通 便利、能为工业提供充足的水源,有利于经济建设。

20℃ 15℃ 10℃

A

B

C

(2)水资源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3)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大多产生和发展于水资源丰富的大河流域。

(4)人类利用水资源方式有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而且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

(5)人类还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来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矛盾。

4.水资源不足产生的原因:

(1) 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需水量增加。(水源性缺水)

(2)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导致水体污染。(水质性缺水)

5.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1)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 地球内部 ,主要是 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 地球外部 ,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2.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 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风化 , 侵蚀 , 搬运 , 堆积 。

3.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有 风 , 流水 , 冰川 , 生物 。

4.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 水平位移 和 弯曲变形 ;在地表形成 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 褶皱 山系;地壳的垂直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 隆起 和 凹陷 ,在地表形成 起伏变化 和 海陆变迁 。就全球规律的运动来说,地壳的运动以 水平 运动为主。

5.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 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 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 6.几种外力作用的典型差异

⑴使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外力作用是 风化 。其作用产

物——堆积在原

⑵运动状态下的外力对岩石的破坏的外力作用是 侵蚀 。其作用产物——离开原地

⑶运动状态下的外力使风化、侵蚀产物离开原来的位置,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外力作用是 搬运 。

⑷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或流速降低时,物质堆积的外力作用是 堆积 。 7. 几种外力作用的典型地貌

⑴海水侵蚀地貌: 海蚀 柱、 海蚀 崖 ⑵海水堆积地貌: 沙质海滩 。 ⑶冰川侵蚀地貌: 冰斗 、 角峰

⑷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风蚀城堡 ⑸风力堆积地貌: 沙丘 。 ⑹流水侵蚀地貌: “V ”谷,“U ”谷, ⑺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冲积三角洲

8.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画图记忆:岩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岩浆

注意常见的几种岩石种类: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沉积岩——页岩、砂岩、石灰岩;变质岩——板岩、大理岩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

背斜谷:背斜顶部受涨力,岩石疏松破碎,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密致硬,不容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二.断块山

岩石断裂后,两侧的岩石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 断层 。其中相对下沉的岩体形

成 谷地 或 低地 ;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 山岭 或 高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三.火山

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 薄弱 地带(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

喷出地表,会形成火山

挤压

背斜

向斜

背斜山

向斜谷

画出背斜谷、向斜山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纲解读

1.1宇宙中的地球 ● 知识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包括 天体,如 ;也包括 天体,如 3、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P4读图思考)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2、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是一个 、 、 的天体。 3、公转运动共同点: 、 、 。 综上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1) (2) (3) ● 课堂反馈 1、下列全部属于天体的一组是( ) A .地球和运行中的通信卫星 B .太空中的云雾状物质和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C .陨落地表的流行体残骸和“神舟七号的返回舱” D .等待发射的卫星 2、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天文学家投票“驱逐”了冥王星。使太阳系中只保留八大行星,同时明确了行星的概念。 下列关于太阳系内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B .质量比太阳小 C .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

D.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3、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主要是在火星表面发现了( )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孤立存在的 B.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 只有相邻的天体才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2012年6月6日,便发生了金星凌日现象。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凌日的是() 3、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火星 C金星属于类地行星 D. 金星属于巨行星 4、有关下列天体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星云闪闪发光 B.行星不断移动 C.恒星圆缺变化 D.彗星一闪即逝 5、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 ) A.太阳 B.月球 C.金星 D.水星 6.与河外星系同一天体系统层次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7.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是 ( ) A.银河系 B.地月系 C.宇宙 D.总星系 8.下列各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且距日由近及远排序正确的是 ( ) A.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C.天王星、木星、火星、地球 D.金星、水星、火星、木星 9.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球表面温度适于液态水存在 B.地球具有0℃以上的温度 C.地球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日地距离适中 10.关于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B.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C.人类用肉眼可以观测到太阳系所有的天体 D.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应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11.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八大行星自转方向相同 B.黄道面与其它各行星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很大 C.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是正圆 D.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

高中化学必修一 金属及化合物测试题 附详细答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2 一、选择题 1.某CuSO4、Fe2(SO4)3、H2SO4的混合溶液100 mL,已知溶液中阳离子的浓度相同(不考虑水解),且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 mol·L-1,则此溶液最多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A. g B. g C. g D. g 2.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Fe2O3杂质)为原料冶炼铝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试剂X可以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是盐酸 B.反应①过滤后所得沉淀为氢氧化铁 C.图中所示转化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O2 + CO2 + 2H2O=Al(OH)3↓ + NaHCO3 3.一定体积CO2和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后,所得气体体积变为原来的3/4,则CO2在原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 ( ) A.25% B.40% C.50% D.75% 4.制印刷电路板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向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烧杯中有铜、无铁 B.烧杯中有铁、无铜 C.烧杯中铁、铜都有 D.烧杯中铁、铜都无 5.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它是一种液体,易分解为水和氧气,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贮存、运输、使用的方便,工业常将H2O2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其化学式为),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 A.MnO2 B.H2S C.稀盐酸 D.NaHCO3 6.为了除去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的Fe2+杂质,先加入合适的氧化剂使Fe2+氧化为Fe3+,下列物质中最好选用 ( ) A.H2O2溶液 B.KMnO4溶液 C.Cl2水 D.HNO3溶液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2O与Na2O2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B.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都能跟CaCl2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C.NaCl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不相同 D.Na2O2可作供氧剂,而Na2O不行 8.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已部分变质,某同学先取2 mL试样于试管中,而后进行如下实验,其中不能 ..达到目的的是: A.加入过量稀硫酸,观察现象 B.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C.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D.通适量CO2气体,观察现象 9.将镁、铝合金 g 溶于 4 mol·L-1的盐酸500 mL 里,若加入 2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使得沉淀达到最大量,则需加入此种氢氧化钠溶液为() A、1000 mL B、500 mL C、100 mL D、1500 mL 10.某实验小组对一含有Al3+的未知溶液进行了如下分析:(1)滴入少量氢氧化钠,无明显变化; (2)继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3)滴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白色沉淀明显减少。实验小组经定

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试卷及答案

10、 第一学期高一期末化学试卷(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 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第I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多 选、错选均不得分) F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盐酸B.液氯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选择题(共52分) 3分,合计36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 C .漂白粉 ( D.铝土矿 2 、 F列物质中,不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是 3、4、 5、 A .碘水 B .溴水C.氯水 D .氯化钠溶液 F列物质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A. NaCI B . HCI C. KOH D . H2CO3 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8g水中所含的电子数为8N A 11.2L氯气所含的分子数为0.5N A C. D. 某种具有净水作用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为 2.4gM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2N A 32g氧气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 A [Al 2(OH)n Cl m yH2O]x,式 中的m等于 6、A . 3_n B . 6_n F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少量的金属钠投入水中:2Na+2H2O===2Na + +2OH-+H2? B .铝片投入稀盐酸中:Al+6H +===Al 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Ba2++SO42- ===BaSO4 J C. n+6 D. n+3 7、 D .碳酸钙溶液与盐酸反应CO32- +2H + === H2O + CO 2? F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Fe(NO3)3 + 3H2O A . Fe(OH)3 + 3HNO3 B . Ca(ClO) 2 + CO2 + H2O === CaCO 3 + 2HClO C . 3Cu+8 HNO 3 === 3Cu(NO 3)2 + 2NO ? +4HO 高温 D . CaCO3高温CaO + CO 2? F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 ② Al 2O3 ③ Al(OH) B .②③④ ①NaHCO3 A .②③ 只用一种试剂区别 是 Na2SO4、MgCl 2、 NaOH溶液反应的是 ④ NaAIO 2 ⑤ Al C.①②③⑤ D .全部 FeCl2、Al 2(SO4)3、(NH4)2SO4 五种溶液 A . H2SO4 下列各种冶炼方法中,可制得相应金属的为 A.加热氢氧化铝 ,这种试剂 ( B. Ba(OH) 2 C. NaOH D. AgNO 3 ( B .加热碳酸钙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第一卷(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过滤时不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 ) A.烧杯B.玻璃棒C.漏斗D.试管 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干布擦,后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用水扑灭火焰。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g氢气中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B.0.5mol/L、2L的AlCl3溶液中含有氯 离子数为N A C.32g氧气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 A D.1mol/L、500mL的H2SO4溶 液中 SO42—的数目为0. 5 N A 4.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蒸馏、萃取 B.萃取、蒸发、分液 C.分液、萃取、蒸馏 D.蒸馏、萃取、分液 5.下列除杂方案正确的是(括号内为除杂剂)( ) A.NaOH溶液中混有Ba(OH)2 (CuSO4) B.Cu(NO3)2中混有AgNO3 (Cu粉) C.CO中混有CO2 (炽热的炭) D.CO2中混有HCl气体(NaOH溶液)6.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该容量瓶必须是 ( ) A.干燥的 B.瓶塞不漏水的 C.用欲配制的溶液润洗过的D.以上三项均须 要求的 7.下列各溶液中,Na+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4L0.5mol/LNaCl溶液 B.1L0.3mol/LNa2SO4溶液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1 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自西向东 南顺北逆 一个恒星日 一个太阳日 除两极点外, 都是15°/小时 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 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 公转自西向东 逆时针 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 大约1°/天。大约30km/s 规律: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5)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 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 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小值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 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小值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赤道地区正午 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 大值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全球昼夜等长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 现极昼 全球昼夜等长)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北半球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 6月22日 向北移动 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 12月22日 向南移动 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月21日 9月23日 全球昼夜平分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第二章 ★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现象成因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 及“十雾九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月21日赤道向北 B 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 C 秋分9月23日赤道向南 A 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 D A C B D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材料.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合金是青铜 B.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C.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合金是铝合金 D.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的合金是钢 2.适宜于制作不锈钢用具的钢是()A.低碳钢B.中碳钢C.高碳钢 D.合金钢 3.下列金属中属于黑色金属的是()A.铁B.金C.银D.铜 4.下列金属中不属于货币金属的是()A.铁B.金C.银D.铜 5.关于合金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多数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其各成分金属的硬度高 B.多数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各成分金属的熔点低 C.合金的物理性质一般与其各成分金属的的物理性质不同 D.合金的化学性质一般与其各成分金属的的化学性质不同 6.最不适宜于制作炊事用具的金属是()A.Fe B.Pb C.Al D.Cu 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正 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A.硬铝B.黄铜C.钢铁D.水银 8.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除去生铁中的各种杂质,把生铁提纯 B.适当降低生铁里的含碳量,除去大部分硫、磷等有害杂质 C.用还原剂把铁的氧化物还原成铁 D.加入合金元素改善生铁性能 9.铝在人体中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世界卫生组织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加以控制。 铝在下列使用场合中,必须加以控制的是()A.制造炊具B.制防锈油漆C.制牙膏皮D.炼铝厂制造铝锭10.在电子工业中,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铜的“腐蚀液”,该过程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该反应利用了铜的什么性质() A .氧化性 B.还原性 C.导电性 D.导热性 11.金属及其制品在腐蚀介质中很容易被腐蚀,其使用寿命大为降低。因此只有对腐蚀介质中的金属及其制品采取防护措施,才能保证金属工艺设备的安全性和工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下面对金属及其制品的防护措施中错误的是()A.铁锅用完后,用水刷去其表面的油污,置潮湿处保存 B.通过特殊工艺,增加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 C.对于易生锈的铁制品(如防护网)要定期涂刷防护漆 D.把Cr、Ni等金属加入到普通钢里制成不锈钢 12.铜锌合金的颜色酷似金的颜色,所以近来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A.测定密度B.放入硝酸中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13.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船以铝粉与高氯酸铵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其中高氯酸铵的反应为:2NH4ClO4 N2↑+Cl2↑+2O2↑+4H2O。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能产生大量高温,高温是推动飞船飞行的主要因素 C.铝粉的作用是,点燃时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 D.在反应中NH4ClO4仅起到氧化剂作用 14.2000年5月,在香港拍卖会上,保利集团花费3000多万港币购回火烧圆明园时流失的国宝:铜铸的牛首、猴首和虎首。普通铜器时间较长容易出现铜绿,其主要成分是 [Cu2(OH)2CO3]。这三件1760年铜铸的国宝在240年后看上去依然熠熠生辉,不生锈,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最可能的是() A.它们的表面都镀上了一层耐腐蚀的黄金 B.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它们表面的铜绿被酸雨溶解洗去

高一必修1化学期末考试必会100题

高中化学必修一二练习题 (一)化学必修一1、2章(1~14题) 1、下列关于金属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钠的还原性很强,在空气中易变质,最后变为过氧化钠 B、钠在工业上用于制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等化合物 C、钠与水反应时,会发生剧烈爆炸 D、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置换出红色的铜 2、下列不能通过单质间反应而制得的物质是() A、CuCl2 B、cuS C、FeCl3 D、FeS 3、下列物质的溶液能导电,但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Ba(OH)2 B、CH4 C、Cl2 D、HCl 4、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 Cl2 === Fe3++ 2Cl- B、Al2O3与NaOH溶液反应Al2O3+ 2OH- === 2[ Al(OH)4]- C、FeCl3溶液与铜Fe3++ Cu=== Fe2++ Cu2+ D、用醋酸除水垢2CH3COOH + CaCO3 === 2CH3COO- + Ca2+ + H2O + CO2 5、下列离子组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O3-、Fe2+、Na+ B、K+、Ba2+、OH-、SO42- C、Ag+、NO3-、Cl-、K+ D、Cu2+、NH4+、Br-、OH- 6、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丁达尔现象可用来区别胶体与溶液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 C、胶体的性质主要有: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 D、溶液、胶体、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7、下列物质中,含氧原子数不同的两种物质是() A、质量比为2:1的SO2和O2 B、9g水和23g乙醇 C、标况下44.8L的NO和100ml5mol/L的硫酸溶液 D、物质的量相同的H2SO3和FeSO4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Cl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 B、离子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高中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第I卷、第II卷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题;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C:12 N: 14 S: 32 Al:27 Na: 23 Cl: 3 5.5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意) 1.20XX年3月28日,兰州某大学一实验室的实验装置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由 此可见,注意安全措施非常重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做化学实验期间必须穿长袖、过膝的衣服,不准穿拖鞋,长发(过衣领) 必须扎短或藏于帽内 B.皮肤上不慎沾上浓硫酸要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熟悉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和污染物、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2.下列实验操作:①过滤②溶解③蒸馏④取用药品⑤萃取⑥配制一定浓度 的溶液,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3、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 B.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 A C.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 N A D.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 A 4、在一定条件下,RO3n-与R2-发生如下反应:RO3n +2 R2-+6H+=3R+3H2O, 下列关于元素R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RO3n-中的R只能被还原 C.H n RO3一定是强酸D.R的单质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2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2.对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 3.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 3

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和速度)(a): 特 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 意 图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①恒星日(真正周 期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昼夜更 替周期):24小时 恒星年,365日6 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4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H: 1 O: 16 C:12 N: 14 S: 32 Al:27 Na: 23 Cl: 35.5 1.2011年3月28日,兰州某大学一实验室的实验装置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由此可见,注意安全措施非常重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做化学实验期间必须穿长袖、过膝的衣服,不准穿拖鞋,长发(过衣领)必须扎短或藏于帽内 B.皮肤上不慎沾上浓硫酸要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熟悉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和污染物、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2.下列实验操作:①过滤②溶解③蒸馏④取用药品⑤萃取⑥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 B.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 A C.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 N A D.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 A 4、在一定条件下,RO3n-与R2-发生如下反应:RO3n+2 R2-+6H+=3R+3H2O,下列关于元素R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RO3n-中的R只能被还原 C.H n RO3一定是强酸D.R的单质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5、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CO2 B.BaSO4 C.Zn D、食盐水 6、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A.用CO还原氧化铁来炼铁 B.用锌和稀盐酸反应制氢气 C.用稀硫酸除铁锈 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加以控制使用。铝在下列应用时应加以控制的是() ①制铝合金②制电线③制炊具④明矾净水⑤明矾与苏打制食品膨松剂⑥用氢氧化铝凝胶剂加工 成胃舒平药片⑦易拉罐⑧包装糖果和小食品 A.③⑤⑦⑧ B.⑥⑦⑧ C.③⑤⑧ D.③④⑤⑥⑦⑧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故氯气是电解质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考题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Na:23 O:16 S:32 H:1 N:14 Si:28 Ca:40 C:12 单选题: 1.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KNO 3 和NaCl固体的混合物 B.除去混在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加氢氧化钠溶液后过滤, C.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D.将O 2和H 2 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 2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光束穿过胶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B.胶体粒子大小在1 nm ~100 nm之间 C.胶体有电泳现象 D.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3. 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4g SO 2含有氧原子数为N A B. 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 MgCl 2溶液,含有Cl-离子数为N A C. 标准状况下,22.4L CCl 4的分子数为N A D. 常温常压下,14g N 2含有分子数为0.5N A 4.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3+、NH 4+、SCN-、Cl- B.Na+、H+、NO 3 -、SiO 3 2-、 C.OH-、Ba2+、Na+、AlO 2- D.Fe2+、NH 4 +、Cl- OH-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钠与水反应:Na+2H 20=Na++20H-+H 2 ↑ B、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 + 4OH-= AlO 2- + 2H 2 O C、小苏打与盐酸反应: HCO 3- + H+ = CO 2 ↑+ H 2 O D、往水玻璃中通入二氧化碳:Na 2SiO 3 +H 2 O+CO 2 =H 2 SiO 3 ↓+2Na++CO2- 3 6. 下列六种物质:①Na 20 ②Na 2 2 ③CaCl 2 溶液④Na 2 C0 3 溶液⑤NaOH ⑥ NaHC0 3 中,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⑥ D. ③④⑥ 7.下列盛放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2021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加练习

知识点一:水循环 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3,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4,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5,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6,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练习题: 1.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 A.海洋水、冰川 B.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河流水、大气水 D.淡水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下列关于河流径流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A.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较大 B.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C.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D.雨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3.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水汽输送 B.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 C.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水循环 D.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面径流 4.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所以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使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使水资源枯竭 C.水循环实现了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水循环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5.下列属于动态水资源的是 A.河流水 B.内陆湖泊水 C.深层地下水 D.冰川 6. 目前世界上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原因不是由于 A.世界上淡水资源总量不足 B.全球气温趋升,蒸发量大,江河径流下降 C.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生活用水增加 D.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7.读图回答: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水体不断________ 从而维护全球水量的________。 (3)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大循环.________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成都的河流主要参与的是________循环,塔里木河参与的是________。 答案:1—6:BADAAB 7,(1)①大气输送②大气降水③地表蒸发④植物蒸腾⑤地表经流⑥地下径流 (2)更新动态平衡 (3)内陆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仪器中,能用于直接加热的是 A .烧杯 B.圆底烧瓶 C.试管 D.锥形瓶 2.下列有关硅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用硅制造太阳能电池板 B.水玻璃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C.硅酸盐产品主要包括陶瓷、水晶、水泥 D.光导纤维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只有一种元素的话合家发生变化 B.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没有单只参加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在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应禁止使用天然气 B.寻找高效催化剂,使二氧化硅分解产生硅的同时释放能量 C.锌-锰干电池是对环境没任何污染的理想电池 D.将煤干馏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5.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工业上使用的酒精可用乙烯和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加成来制取 B. 石油分馏可获得乙酸、苯及其衍生物 C. 75%(体积分数)乙醇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 D.氯乙烷沸点低易汽化,常用于运动员受伤时局部麻醉处理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主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和非金属化合形成离子键,非金属之间只形成共价键 B.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可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C.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不仅以共价键形成碳链,也能形成碳环 D.干冰气化时破坏分子中的共价键 8.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本质原因是 A.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电离出的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 B.组成原电池的的两电极活泼性不同 C.电解质溶液必须能和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两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9.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已知12g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E kJ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及其化合物练习题 .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属及其化合物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将钠、镁、铝各0.3mol 分别放入100mL 1 mol/L 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1:1 D.1:1:1 2.将过量Na2O2固体加入到Ca(HCO3)2溶液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只有气体产生 B.溶液中只有沉淀产生 C.溶液中有反应:Ca2++OH-+HCO-3=CaCO3↓+H2O发生 D.溶液中有反应:Ca2++2OH-+2HCO-3=CaCO3↓+CO32-+2H2O发生 3下列图象是表示铁跟一定量硝酸反应时,铁和硝酸铁之间物质的量(mo1)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4.用足量的一氧化碳还原14.5g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25g,则该混合物的组合不可能是() A.Fe2O3、Fe3O4、FeO B.FeO、Fe3O4 C.Fe3O4、Fe2O3 D.FeO、Fe2O3 5、将过量铁粉放入100 mL,2mol/L的HN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若还原产物只有NO,所能溶解的铁的质量为( ) A.2.8g B.4.2g C.5.6 g D.11.2g 6、某铁的氧化物,用7mol·L-l的盐酸100mL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再通入0.56L标准状况下的氯气时,刚好使溶液中Fe2+完全转化为Fe3+。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FeO B.Fe3O4 C.Fe4O5D.Fe5O7 7、在高温下用一氧化碳还原mg四氧化三铁得到ng铁。已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1)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 命题人: 考试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23 S:32 :64 N:14 :35.5 :56 :137 第I卷(选择题,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将答题卡和第卷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5题,每题2分。16—21题,每题3分,共48分) 1、当钠、钾等金属不慎着火时,可以用来灭火的是:() A、水 B、煤油 C、沙子 D、泡沫灭火剂 2、在自然界中,既有以化合态存在,又有以游离态存在的元素

是() A、碳 B、硅 C、镁 D、铝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N2的质量是14g B、H24的摩尔质量是98 g C、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 D、1 的质量是36.5 g 4、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 A.32-、、、3- B.、、-、42- C.、、-、3- D.2+、2+、42-、- 5、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与稀硫酸反应 232↑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22232- C.碳酸钡与盐酸反应32—+222↑2+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2()2↓ 6、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强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A.石墨、醋酸溶液、食盐晶体 B 熔融状态的、熔融状态的 C.稀H24、溶液、纯3D.液氨、石灰水、水银 7、设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 B.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 C.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 D.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

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 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总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 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2分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与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 地方, 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 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 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 时 ,又称 标准时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3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 球形而导致的 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 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 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 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 西 向 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为 1年 ,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66.5°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热 带、 北温 带、 南温 带、 北寒带、 南寒 带 五带 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 2 (对应点选填右图)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