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德治国的实现途径

以德治国的实现途径

以德治国的实现途径
以德治国的实现途径

以德治国的实现途径

一、综述

本文……

二、正文

1.以德治国的概念

从字面意义上讲,“以德治国”就是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这里首先涉及如何理解“治”这一概念。“以德治国”,之“治”至少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管理,《论语·宪问》讲:“仲叔圈治宾客,祝蛇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这是用“治”的管理要义;二是指惩处,《史记·李斯列传》讲“赵高治斯,榜掠千余。”这是用“治’,的惩处要义。以德治国,也就是用道德来领导、管理国家,其中不可能不包含奖惩的内容。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治国方略特别是传统德治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治国方略尤其是传统德治观的时代超越。

1-1传统治国方略及传统德治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非常发达,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乃至帝王将相都非常关心和关注各种政治问题,关心和关注国家的治理,提出了丰富多彩、内容各异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大而言之,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略可区分为无为

政治和有为政治两大类。

何谓无为政治?无为政治或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庄提倡的治国方略。其宗旨在认人和物皆有其然,皆有其所不然,其然其不然又皆属自然而然。天道如此,人道从天道推演而来,故而人事的原则亦在于因任自然而勿妄自作为。具体到社会政治的层面,即是要顺乎人之性命之情,任人之个性、才能、秉赋自然发挥和发展,勿对人之生存生活滥加干涉。所谓性命之情,即是指人类追求自由生活的共同愿望和人的个性发展的不同趋向。因而顺乎人之性命之情,说的是对人类谋求自由生活和个性发展的行为不加任何外在人为的阻挠和压制。按老子的话说,即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说的正是任天下之人自由发展其个性、才能、秉赋而不相妨碍和干扰的意思。庄子也说:“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方者自方,圆者自圆,曲者自曲,直者自直,不待钩绳规矩而方而圆而曲而直,此乃物之“常然”,若是待钩绳规矩而方而圆而曲而直,则必“削其性”、“侵其德”、“失其常也”。照老庄的意思,人之本性、“常然”不容丝毫人为的损益,为政者顺其本性,任其“常然”而发

展之,方不失人之性命之情,收不治而治之功,否则,汲汲于正之治之理之,汲汲于人为,则只能走向反面,使政治反成为人类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的桎梏和系缚。

老庄的无为政治或无为而治在历史上曾产生一定的影响,后来人们说的“君人南面而坐”、“君上无为,臣下有为”等等,大体上可归为无为政治的范畴,而汉代的“文景之治”,讲求与民休养生息,亦系无为而治的体现。

何谓有为政治?有为政治是道家而外的其他思想家、政治家提出的治国方略。其宗旨在凭借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凭借人的智慧和能力,去积极作为,改造社会,治理国家。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家讲求“非命”、“非攻”、“节用”、“兼爱”,法家讲求“任法而治”,纵横家讲求“合纵连横”,兵家讲求“以战养战”、“战于谋胜”,等等,都是有为政治的不同表现。相对于无为政治或无为而治而言,有为政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要大得多,一部中国古代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有为政治的历史。有为政治突出和强调的是人事人为,是人治;无为政治突出和强调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天治。因而有为政治和无为政治的对立即是人治和天治、人为和自然的对立。

有为政治中又可细分为四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即以法治国、以智治国、以力治国和仁政德治。四种治国方略在中国

历史上尽管也曾有过一定的政治实践,但毕竟影响较小,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倡的仁政德治治国方略影响最为深巨。这一方面是因为儒学比较切合历史上的中国的实际,切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认同而加以实行,使儒学堂而皇之地获得了“国家意识”的合法政治身份,从而便利于其进入实践的层面。自汉代始,儒家仁政德治治国方略开始真正进入实践领域,影响其后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中国毋宁就是一个道德王国,古代中国社会毋宁就是一个道德社会(道德王国、道德社会并非没有非道德现象,否则仁政德治也就无的放矢了)。当然,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最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不打折扣地去践履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同时,历代统治者在倡导仁政德治的同时,对其他诸种治国方略亦非绝对地排斥,而是有所借鉴的。

传统儒家的德治观通过其要义的阐发,表露出自己独到的特点,这就是系统性、人本性、和谐性和理想性等【1】1-2唯物主义以德治国观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观、信念、规范和精神品质,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机关、工具、设施,属于政治上层建筑。二者均为社会经济基础所规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也就是

要用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道德来领导和管理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然而,这是可能的吗?

马克思曾经讲过:“因为国家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带有政治形式”【2】这即是说,国家就是以规章制度来体现的政治权力,这种政治权力是用来表达和保障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国家作为公共的政治机构,能否表达和保障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乃是国家管理的实质和核心问题。由于国家通常只能由少数人来代表和主持工作,因此可能出现少数人说了算的局面,严重的时候甚至干会形成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对立—导致国家未能表达和保障统治阶级全休成员的共同利益。于是,国家治理的“道德风险”问题便引人关注起来。

一般来说,以国家为中介的规章制度(政治体制和法律法规)应该能够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人类社会进人文明时代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采用民主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问题。经历了与专制制度的长期较量之后,民主政治制度已经被多数国家的统治阶级所认可和采纳。但是,结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在采用民主政治制度的许多国家中,在国家治理方面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贪赃枉法、弄权读职、藐视选民、腐化堕落

等等。这类现象不只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而且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时有发生。于是人们有理由认为,民主政治体制并非十全十美,法律也未能解决国家治理中的所有问题。那么出路何在呢?

事实上,任何制度和法律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也不例外。因此,就更需要依靠执政者和全体国家机关人员的良好道德素质,来防范国家治理中的道德风险。在这方面,古今中外均不乏其例。古代的明君、清官,近代的贤达、廉吏,现代的优秀干部,大多以高尚的道德风范成就其政绩,从而能够赢得民心、著称于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德治国的可行性在于:通过提高执政者的道德素质,可以防范国家治理中的道德风险。同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德治国就是要用道德来管理和奖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借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从而使国家能够有效地表达和保障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利益。这正是我们理解的“以德治国”的实质含义。

1-3以德治国是对传统德治观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在历史刚刚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特殊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显然有其特殊的意义。从现实的角度看,它显然是有感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而提出的。由于传统社会法律制度极其不健全,人们的法制观念十分淡薄,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法制建设

上,致力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强化。毋庸置疑,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法制建设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人们的法制观念大大加强,即使普遍老百姓也开始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和维护自己的正当

权利(这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法制建设多么到位,实际上,法制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放松)。但与此同时,道德建设却非常不尽人意,尽管我们于道德建设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收效并不显著,有人用“道德滑坡”来概括当前的社会现状,恐不为过。党内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的严重恶化,尤其是理想、信念的淡化,人生观、价值观的紊乱,等等,无不让人担忧。由此可见,江总书记在世纪之初提出以德治国,把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思想渊源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以德治国是对传统儒家德治观的继承、发展和超越。说它是继承,是因为传统德治观不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而且在今日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仍有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土壤。尽管它的一些观念已经过时,退出历史舞台,如愚忠愚孝的观念(“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惟上是从的观念、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等等,然另一些观念则表现出顽强的生

命力,仍然在相当的程度上支配和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在传统德治观中,也确有许多超时代的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如重视道德之作用的观念、富而好礼的观念、改进民风世俗的观念、身正令行的观念、民心民意乃国家政治之基石的观念,等等,经过批判改造,仍可以古为今用,发挥其补偏救弊的作用。以德治国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德治传统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现在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继续,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思想、道德等等也不例外。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礼仪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以德治国思想同时还是对传统德治观的发展和超越。第一,传统德治观过分强调道德教化的功用,轻视法制和法制建设,以为社会治乱只依赖于人的道德修为,导致“有治人无治法”。第二,传统德治观主要是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而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第三,传统德治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然它的许多观念在新时代变得陈旧、过时、落后,暴露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第四,传统德治观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涂之人可以为禹”,“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人们具备高尚的道德,都可以成为

圣人、君子。这是十分可贵的思想。但它没有进一步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人们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提出相应的不同的具体要求,表现出道德层次的模糊性。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不是传统德治观的简单复归,而是它的继承、发展和超越。这种继承、发展和超越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治国方略和传统德治观的研究,开发和挖掘其丰富的思想资源,以充实和丰富当代治国方略特别是以德治国的思想。

2.以德治国的实现性及实现途径

对于一个社会体制来说,维护社会环境稳定,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指导社会成员的生活习惯、政治态度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任何政治体系中,以德治国只有借助于一系列职能机构的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实施。一般来说“, 家庭、学校(包括高等学校) 、、舆论工具和社会领袖是以德治国的主要‘经纪人’。其中还可以加上国家、政党、教会、商行、学派和军队,他们的作用无疑也很大。”[3]其中,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及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组织在以德治国功能实现中具有普遍意义。其意义大体偏向于政治方面。

2-1以德治国的社会功能

a.塑造合格公民

以德治国通过政治体系内的各种社会政治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道德知识、道德思想、德治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等道德信息,社会成员则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社会管理信息,充实自我、更新观念,从而逐步形成特定的道德心理、道德思想和德治观念。连续持久德治思想将使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成员通过对以德治国的接受过程而获得的道德知识、道德理念等相互关联的多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拥有使其道德水平也得以提高。

B.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以德治国的社会稳定功能是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思想、理念、文化教化来实现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4】,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心理取向。作为深层次的心理价值观念的以德治国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德治文化的凝聚性。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民族内部形成个体对群体的民族向心力和亲和力,形成一整套关于社会成员行为的观念和习俗,从而形成包括社会情感、社会态度、社会信念在内的德治体制的认同。二是以德治国的稳定性。民族德治文化一旦形成,即有巨大的稳定性。它不因尧存,不为桀亡【8】。而社会稳定是指一个国家行政体系的有序性和社

会发展的持续性。有序性和持续性是社会稳定的本质特征。可见,德治文化与社会稳定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的连续性程度越高,其社会立场和社会行为方式的稳定性程度也就越高,因而,就越有利于社会稳定。正如阿尔蒙德指出的“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涉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4】。

c.促进社会民主

社会民主是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尽管不同的政治体制下,社会民主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具有两个基本的操作化要求,这就是由人民产生权力的执掌者和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6】。一方面,人民虽然是权力的拥有者,但却不可能由全体人民去直接执掌权力。正如波基斯所说,“在任何民主政治的情况下,权力总是归属

于多数,并由少数人行使。”【6】可见,民主首先体现为政治权力的执掌者要按照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然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7】[7 ]

这就需要人民对权力执掌者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两个要求的实现都离不开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而政治参与是政治社会化的最终表现【5】[5 ] 。

(四) 推动社会发展

以德治国具有更新社会、变革现存行政、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行政共同体根据自身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即存的社会德治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当今世界一切先进的德治文化,创造出新的德治文化,并将之持续地传播、灌输给社会成员以获得对德治改革的认同和支持,从而推动既存行政体系的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联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部分或全部地更新社会德治文化,创

造出新的德治文化。或者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的德治文化,形成新的德治理念和德治态度,影响现有行政体系的结构和过程,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3.以德治国的实现途径

对于一个行政共同体来说,培养社会成员的政社会态度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任何政治体系中,德治只有借助于一系列职能机构的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实施。一般来说,家庭、学校(包括高等学校) 、自己圈内的人们、舆论工具和社会领袖是以德治国的主要‘经纪人’。其中还可以加上国家、政党、教会、商行、学派和军队,他们的作用无疑也很大。【9】[9 ]其中,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及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组织在政治社会化功能实现中具有普遍意义。

(一) 家庭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政治社会化的起点站。对个体成员而言,家庭是最初的教育环节。家庭在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贡献是巨大的,正是家庭首先向孩子作出对现存世界的解说,向他介绍某些道德、社会、宗教和政治价值观。【9】 [9 ]而且,由于家庭教育常常对孩子进行耳提面命的反复训练,并且一般都具有十分浓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它的影响力往往贯穿于人的一生,既强大又持久。在家庭的熏陶下,儿童会产生一种朴素的德治心理,如对国家、民族和领袖人物的认同、敬仰与忠诚等。同时,家庭教育还可能对儿童未来的道德人格、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及社会行为方式的塑造起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

(二) 学校

学校是社会成员从早期道德观到成人道德观确立的中介之一,也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桥梁。它作为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灌输道德知识、道德价值和道德制度观念的专门场所,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道德感知方式和视野,并通过较为正规严格的系统培养,将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升至一个更高的水平【10】。在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学校在道德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视【9】。在低年级时,向儿童介绍被授予权力的社会人物;教学生社会行为规范、民族格言、口号和象征等等,训练学生通

过民主途径解决问题。中学阶段则有意识地培养其成为在道德上可信赖的公民,使他们熟知德治过程,并理解那些被认为是社会生活中正确的东西。在大学阶段,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一系列的道德理论课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道德作为普及教育课程在美国所有大学生的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法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的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三) 大众传播媒介

对现代社会而言,电视、音像、广播、报刊、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在推动以德治国方面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在传播德治信息、引导道德走向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4】[4 ] ,即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社会成员的道德取向。二是在各种

各样的宣传报导中,除提供德治信息外,还直接宣传某种带有倾向性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制造、引导和左右公众舆论,从而影响和塑造人们的社会情感、政治认知、道德评价与行为抉择。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是推动以德治国的一股强劲的力量。

(四) 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组织

现代社会的某些非正式组织也是宣传、实践以德治国的重要途径,它们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同辈群体即是其中之一。“所谓同辈群体,就是年龄相近,教育程度、身份地位、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大体相同的人们的自愿组合。”【10】[10 ]这种同辈群体尽管是非正式的,但由于它来自个人的自由选择,所以能够使群体成员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这类群体一般都有其约定俗成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因而,它能够“通过推动或迫使成员遵守该群体所公认的态度或行为而使成员社会化。”【4】[4 ]特别是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__革,家庭纽带相对松驰,同事、朋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空前扩大,从而使得同辈群体在传播道德走向、塑造公民人格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从传统治国方略说到以德治国》,邵汉明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页

【3】托季米亚宁. 美国人在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基本情况[J ] . 董进泉译.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 , (9):34237

【4】阿尔蒙德,小鲍威尔. 比较政治学[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杨爱华. 改进政治社会化方法,塑造合格公民

[J ] . 公安大学学报,1997 , (4) :16218

【6】周平. 论正冶参与[J ] . 思想战线,1999 ,25 (4) :6.

【7】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册)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8】经伟.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价值论[J ] . 思想战线,1999 , (2) :19.

【9】托季米亚宁. 美国人在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基本情况[J ] . 董进泉译.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 , (9) :34237.

【10】严强. 宏观政治学[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法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弈

分数:__________ 北京大学《法律导论》 课程期中作业 论文题目法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弈

法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弈 【摘要】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依法治国首次被列入专题来讨论,可见当今的中国越来越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从商鞅变法到唐律,中国的律法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其对当今法律的贡献却微乎其微。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德治、人治,重视“人情”关系密切。而这些文化传统,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中国的法治进程。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与法治的比较,分析两者间的矛盾与解决之道。 【关键词】现代法治、中国传统文化、人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矛盾 德治,人治,还是法治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历史上,性善论最早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孟子的《滕文公上》。它开篇即写到“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虽然近几年港台儒学界有向善和性善的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在总结人生哲学时已明确指出人生来便有具有良知,这也是人和禽兽最基本的差别,1即“人禽之辨”。 在孟子生活的年代,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当儒学逐渐在中国确立其统治地位时,这种思想逐渐在统治阶级的执政理念中根深蒂固。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仁政”一直是整个社会最高的政治理想。在这个中国式的“乌托邦”中,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给予人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应该说,从百姓利益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思想是好的,因为它强调统治阶级不应过度剥削人民。然而以德治国,强调以民为本,却是建立在人民皆“性本善”的基础认知上。这样的治国方针不可避免的将导致法治观念的缺失。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法家”这样的思想和众多的律法,但它们根本思想并不是用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而是用法律来约束老百姓,即被统治者的行为,从而巩固统治者的权力。于是,中国古代的律法逐渐成了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工具。就 1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

阅读测试

学会转身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语文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阅读题目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读书相关经典名人名言100句

读书相关经典名人名言100句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关于读书的经典名人名言,欢迎阅读收藏。 读书相关的经典名人名言一 1.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2.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4.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乌申斯基 5.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7. 书籍是前人的经验。;; 拉布雷 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9.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 尼克拉耶娃 10.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 11.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12.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13. 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 卡莱尔 14.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15.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 革拉特珂夫 16.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17.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弥尔顿 18.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19.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20.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2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22.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朱用纯 23.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2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25.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2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陶渊明 27.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2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29. 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 萨迪 30.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读书相关的经典名人名言二 1.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若禅 2.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 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佚名 5.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6.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 7.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论文

综观中国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乱世用重典,盛世倡民德。简言之,依法治重整社会秩序,以德治维护社会秩序。这一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结构保持二千多年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所谓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的,就是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治国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新世纪之初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对我国深入实践“依法治国”方略作出的深层次的、全面性的思考中提出来的。“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这一根本方略的补充和完善。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基本社会调整手段,二者具有同一性。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阶段基础和经济基础;其次,二者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政治思想,都体现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时代风尚。再次,二者有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第一,两者调整范围不尽相同。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第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法律既规定人们的义务,也规定人们的权利,并重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道德则着重强调人们的义务,提出许多要求,但并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第三,两者的调整机制或方式不同。道德是一种“软约束”,法律是一种“硬约束”。道治“本”,“法治标”,两者各有优势,而同时存在不足或缺陷。法律本身来讲,由于其与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利益矛盾的多变相比,具有制定迟缓和修改滞后的性质;其次,法律规范的封闭性使其缺乏广泛的渗透力;再次,法律更多是补救性的惩治,缺乏防治性的劝导;第四,法律和司法的不完美直接影响法律的效力,以道德本身来看,道德的约束是非常脆弱的;其次,现代经济社会高度利益性和多元利益的存在,社会主体在具体利益的引诱下,驱动下的行为选择往往忽视道德。因此两者的不足更决定了二者确实存在互补性。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二)依法治国对以德治国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第一,在立法上,通过道德法律化保障道德规范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立法将一定的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二是立法规定法律主体必须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的原则,使一般的道德规范成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三是立法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利补充。 (三)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标准和推动力量。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其次,社会主义道德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是否相制约,也可以互相转化,某些道德规范需要适时提升为法律规范。在法律未涉及的领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个补漏的作用。所以,以德治国并非是要以德治来代替法治,而是要强化和实现法治。只有在衽法治的同时,实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法治的后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依法治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较高层次。 中国社会当前正处于进一步强化依法治国理念,重建以德治国观念的法先德从阶段,并逐渐向法治、德治并举阶段演进、过渡。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法治与德治互补并举,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可以期待,随着以此为思想基础的社会结构体系的不断确立、健全和完善,最终将回归到以德治国为本,依法治国为辅的历史文化发展轨道。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练习题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分配制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我国的分配原则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在分配中,既有提倡,又要落实;既有反对,又要防止。3,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一部分地区通过和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和,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在我们社会,、、、蔚然成风,一切劳动、、、和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 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发挥,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单选题 1,(06中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同步富裕B.共同富裕 C.先富带后富D.达到小康水平2,xx年初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按劳分配原则 B.四项基本原则 C.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D.共同富裕 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下列选项中能直接体现这一观点的() A、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施行 B、我国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我国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金牌 D、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处理特大安全事故 4,实施“联结南北、启动东西”的战略格局,目的是为了实现() A、同步富裕 B、共同富裕 C、依法治国 D、对外开放 5,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下列属于不合法致富途径的是() A、炒股 B、经营水产养殖场 C、开办公司,搞农产品出口 D、自办六合彩赌博公司 6,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当东部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一战略思想表明 A.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B.我国已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不同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D.我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 7,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是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读书与求知的名言

读书与求知的名言 读书与求知的名言 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孙中山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4、不动笔墨不看书。 徐特立 5、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6、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点,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朱熹 7、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

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陈善[宋] 8、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9、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 陆九渊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清明节与传统文化

清明节与传统文化 【篇一:论清明节的传统内涵与文化传承】 论清明节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意义 摘要:在阐述清明节与其习俗定义和清明祭祖由来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地揭示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清明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承载着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深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清明节传统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符号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清明节”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它维系着民间家庭、房族及亲属的和睦相处,支撑着国家政治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并探讨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方略,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需要。 一、清明及其清明节的含义 清明节,既是气候变化标志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一个民间传统祭祀的文化节日。顾名思义,所谓清明,即明洁的意思。自古以来,以土葬为标识的墓地坟堆,经风吹雨打,坟堆不免土壤流失和植物凋残。值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为祖坟墓地除草植树、清扫修整或在坟头加土的活动谓之“扫墓”。在坟头拜台前摆放祭品祀供,并点烛、焚香、烧纸谓之“上坟”。 二、清明祭祖文化的由来及历史背景 1.骊姬之乱引流亡。史料记载,骊姬备受晋献公的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周惠王二十一年间加害太子申生。骊姬害死申生,又施诡计诬陷重耳和夷吾。为免遭杀害,重耳逃亡到翟国,夷吾逃到梁国。献公的其他公子,在骊姬等人的谗言下相继被逐,于是立奚齐为太子。 2.重耳回晋做国君。周襄王十五年,晋惠公死,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由于晋国人心思变,都盼望重耳回来,周襄王十六年,重耳借助秦穆公之力返回晋国。随即派人杀了晋怀公,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是为晋文公。 3.火逼介子作谏臣。重耳执政后,大封功臣,却忘了对他忠贞不移的介子推。待人提醒,重耳羞愧莫及,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避而不见,待亲自登门去请时,方知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了

读书与求知名言警句

读书与求知名言警句 本文是关于读书与求知名言警句,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知识是精神食粮。——柏拉图 2、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3、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英国·谚语 4、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薛煊 5、读书就像长跑贵在坚持。——雷祺祺 6、上课睡觉睡不饱,下课读书读不完。——佚名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9、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我们努力。——范晨 10、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丘 11、书——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莱文 12、知识是心灵的活动。——本·琼森 13、纯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诺瓦列斯 14、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1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7、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最佳。——唐寅 1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9、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20、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2、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24、读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意。——《三字经》

27、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28、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29、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32、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33、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罗兰 34、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梁实秋 35、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佚名 36、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3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8、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欧洲 3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0、常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见的东西。——伏尔泰 41、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42、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4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4、只有注重过程,才有美好的结果。——胡雄争 45、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佚名 46、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47、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48、数学家本质上是个着迷者,不迷就没有数学。——努瓦列斯 49、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50、非数学归纳法在数学的研究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舒尔 51、没有那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的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卡洛斯 52、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53、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冈察洛夫 54、有钱的人终身学习,将来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肯定是中国人!——cherry 55、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神童诗·劝

最新的关于读书与求知的名言警句大全

最新的关于读书与求知的名言警句大全 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 2、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3、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4、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 5、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6、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7、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经验,也就是学问。——陈毅安 8、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南史 9、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加里宁 10、攀登科学文化的同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11、求知是一种快乐,好奇心知识的萌芽。——培根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必须有所知,否则不如死。——罗曼·罗兰 14、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戴布劳格利

15、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茅盾 16、虚假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无知好比一块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康因17、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文集》 18、不学无术的人的想像力不过只有翅膀没有脚。——富兰克林 19、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20、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2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22、攀登科学文化的同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23、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 24、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李四光 25、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雨果 26、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如何看待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如何看待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上层建筑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以德治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发展方向的高度,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关键所在。首先依法治国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执法、司法态度。依法治国须有法可依;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其次以德治国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德治观”。社会主义的“德治”把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社会主义“德治”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主义的“德治”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道德准则。第三“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与德治,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来起作用,一个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起作用,二者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社会的健康运行,各自起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建立在共

同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都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运用立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手段,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和执行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对这种活动则给予一定支持;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成为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成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有力推动者。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非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出现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根源,就在于共同富裕不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因而其难以随市场经济而自动实现。为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我们就必须要利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克服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为此,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发挥税的真正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调整精神奖励的评选标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要求。继而,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落实这一目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虽然在很短的历史时期中迅速完成,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却迟迟不能够自动实现”[1]。社会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笔者试分析其中的原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要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就必须先对其内涵进行一番考察。对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首先判断的,就是它肯定不是富的极富,穷的极穷这样一种贫富极端分化的现象。邓小平曾这样说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110111显而易见,共同富裕是与两极分化格格不入的。对于前者,邓小平是极力推进其在我国的实现和落实;对于后者,邓小平是坚决予以反对的。他告诫道:“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3]有鉴于此,我们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另外,共同富裕也决非平均富裕。这是因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2]155。因此,共同富裕只能是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和一些在地理环境、人文素质等有优势的地区先富起来,再由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其他人和其它地区也逐步走向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绝不能要求全国人民整齐划一和步调完全相同地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符合邓小平关于“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4]这段讲话精神的做法。 由此可见,所谓共同富裕,既非平均主义,亦非收入差距拉大,它是一种既体现差距又体现均衡性的富裕观。有差距,以便对先进分子以物质激励,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均衡发展则体现社会公平,以免形成阶级分化,影响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消极影响 自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了一些,生活先好了起来,即先富了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有积极的意义。不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尽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它也可能是引起社会两极分化的前奏。从我国的实践结果来看,市场经济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客观趋势并非共同富裕,而是两极分化。 市场经济之所以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读书求知名人名言

读书求知名人名言 求知是要通过读书来求的。有哪些名人名言关于读书求知呢?今天分享的是读书求知名人名言,希望你会喜欢。 1.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2.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3.出现了不少空谈家,他们读书只是为了“驳斥”别人,高声宣扬自己的革命精神,以便跳到那些比较谦虚,比较严肃的同志面前去。;;高尔基 4.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南森 5.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6.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7.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叔本华 8.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

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叔本华 9.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1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1.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12.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勒 13.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4.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15.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读书求知名人名言锦集1.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2.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法国科学家) 3.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麦考利[英国作家] 4.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菲尔丁 5.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6.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求知方面的名言警句

名人名言__求知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攀登科学文化的同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奥斯特洛夫斯基》 学问对于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

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杜工部集》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邓拓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文学书简》 读过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

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并把它们上升到国家管理的高度加以认识,丰富了治国方略的全局性、战略性思维内容。关于"依法治国":1996年2月8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听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家富的《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讲座后,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依法治国"的内涵、基本要求、现实意义作了说明,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法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关于"以德治国":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需要,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核心内容、主要手段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了道德建设的意义。他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阐述了法律和道德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他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以德治国" 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及实现途径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及实现途径 一、智能传感器的主要功能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是通过模拟人的感官和大脑的协调动作,结合长期以来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实际经验而提出来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智能单元,它的出现对原来硬件性能的苛刻要求有所减轻,而靠软件帮助来使传感器的性能大幅度提高。智能传感器通常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复合敏感功能 我们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常见的信号有声、光、电、热、力和化学等。敏感元件测量一般通过两种方式:直接和间接的测量。而智能传感器具有复合功能,能够同时测量多种物理量和化学量,给出能够较全面反映物质运动规律的信息。如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研制的复合液体传感器,可同时测量介质的温度、流速、压力和密度。美国EG&GIC Sensors 公司研制的复合力学传感器,可同时测量物体某一点的三维振动加速度、速度、位移等。 2、自适应功能 智能传感器可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使自己的特性自动适应这种变化。通过采用自适应技术,由于它能补偿老化部件引起的参数漂移,所以自适应技术可延长器件或装置的寿命。同时也扩大其工作领域,因为它能自动适应

不同的环境条件。自适应技术提高了传感器的重复性和准确度。因为其校正和补偿数值已不再是一个平均值,而是测量点的真实修正值。 3、自检、自校、自诊断功能 普通传感器需要定期检验和标定,以保证它在正常使用时足够的准确度,这些工作一般要求将传感器从使用现场拆卸送到实验室或检验部门进行,对于在线测量传感器出现异常则不能及时诊断。采用智能传感器时,情况则大有改观。首先是,自诊断功能在电源接通时进行自检,诊断测试以确定组件有无故障。其次,根据使用时间可以在线进行校正,微处理器利用存在E2PROM内的计量特性数据进行对比校对。 4、信息存储功能 信息往往是成功的关键.智能传感器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用户可随时查询。这些信息可包括装置的历史信息。例如,传感器已工作多少小时,更换多少次电源等等。也包括传感器的全部数据和图表,还包括组态选择说明等。此外还包括串行数、生产日期、目录表和最终出厂测试结果等。内容可以无限,只受智能传感器本身存储容量的限制。智能传感器除了增加过程数据处理、自诊断、组态和信息存储四个方面的功能外,还提供了数字通讯能力和自适应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