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常生活批判”与当代建筑学

日常生活批判”与当代建筑学

日常生活批判”与当代建筑学
日常生活批判”与当代建筑学

ARCHITECTURAL THEORY建筑学报18

ABSTRACT/socialist in contemporary France.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houghts on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Around the concept,

this paper makes an account of issu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som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numerous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al

theorists. The author advocates abandoning the neo-formalism and

returning to the realistic basis of architecture, i.e. Everyday life.

KEY WORDS/ Everyday life, Heterotopia, Situationism, Mixed use 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理论范式发生了根本的转换。随着逻辑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理论模式不断引入建筑学,建筑话语也与1968年以前的有了明显的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结构主义和其派生的思潮,特别是后结构主义迅速取代了各建筑院校中的其他理论学派。作为一种可在教学上进行文本分析的有效技巧,结构主义能够在纯粹的形式层面上展开,这种思想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流传,致使20世纪90年代形式问题几乎占据了建筑话语的中心。

结构主义及其派生的思潮占据主导地位,不仅使建筑话语从对消费社会强烈的知识分子和意识形态批判中转移出来,消解了建筑的社会和政治野心,而且建筑作品的文本式阅读以及形式的自主性趋势加剧了建筑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疏离,使得建筑逐渐演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游戏。对此,法国哲学家、城市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行了深刻的质疑和批判,他认为,“当由文学文本逐步发展的代码应用于空间——城市空间时,我们便停留在纯粹的描述层次。任何应用这种代码作为阐释社会空间方法的企图,必定确实地将该空间自身还原成一种信息状态,并呈现为一

种阅读状态,这既是对历史的逃避,也是对现实的逃避。”[1]他认为结构主义是技术理性对知识领域的扩张,提出要以“日常生活批判” 1) 来抵制结构主义及其派生思想对社会和人文科学乃至建筑话语的全面入侵。

由于列斐伏尔思想的辨证性,以及他拒绝对概念做任何静态的分类,因此“日常生活批判”的概念较为晦涩难懂。概括地说,这一概念最根本的是“真实的生活”,即衣服、家具、家庭、邻里和环境等日常的物质性生活,是“此时此地”的非抽象的真实。列斐

伏尔认为日常生活富有一种“生动的态度和诗意的气氛”[2],并指出

在日常生活的本质特性之中内含了丰富的矛盾性。当其成为哲学的目标时,它又内在地具有非哲学性;当其传达出一种稳定性和永恒性的意象时,它又是短暂的和不确定的;当其被线性的时间所控制时,它又被自然中循环的节奏所更新和弥补;当无法忍受其单一性和惯常性时,它又是节庆、愉悦和嬉戏的;当其被技术理性和资本逻辑所控制时,它又具有僭越的能力。

与福柯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家的思想所不同的是,列斐伏尔不仅分析了强加在日常生活上的专横与控制,而且还探讨了自由、愉悦和多样性,指出这些因素不仅存在于那些非常的和不稳定的场所中,而且还存在于最普遍的日常环境中。列斐伏尔所关心的不仅是要揭示潜藏在规训技术背后的权力因素,而且还试图揭示规训技术如何减弱了人们对权力的抵抗。他强调不应简单地将消费看作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力量(左派的思想),而应将消费场所看作是一种自由的、具有发明和创造性的生活场所。在其中,通过对愉悦和感官意象的强化,可以将自由的和具有积极意义的过量消费看作是对强加在日常生活上的单一和技术控制的反抗。他坚持认为,与传统对立的“他者”并不是超出日常生活以外的那些要素,如断裂、碎片、异质和超越等,“他者”实际上就潜藏于日常生活当中,是大众化的而不是前卫的。因此,从对人类生存环境思考和变革的初衷来说,列斐伏尔与那些前卫们并不矛盾,但与企图将文

本和建筑学的复杂性视为新形式突破点的前卫们所不同的是,列斐“日常生活批判”与当代建筑学

汪原摘要/亨利?列斐伏尔是位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城市社会学家。本文简要介绍了他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围绕着这一概念阐释了当代建筑学的问题以及众多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的思想与实践。指出应该摒弃新的形式主义,重新回归建筑学的现实基础,即日常生活。关键词/日常生活异托邦情境主义混合使用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430074)

收稿日期:2004-02-10

19

ARCHITECTURAL THEORY建筑学报20间的差异性和陌生性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始终是日常体验的一部分。

在D?S?布朗的思想中,人们常常忽略其对潜在于现代主义以及建筑行业中男性崇拜的最尖锐、最智慧的批判。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作者将现代主义运动概括为英雄式的、原初、暴力与危险的、30岁以下年青人愤怒的、主宰式的理念对整体景观的强加。通过该书,D?S?布朗和文丘里传播了对普遍主体性的一种直觉式的理解。例如他们具有讽刺性的使用“Man”这个词,暗示了那些所谓的审美专家所推崇的并不是普遍意义的“人”,而是对日常生活和社会掌控的男性。

尽管如此,D?S?布朗和文丘里的这种普遍主义(更多地来自前卫主义的大破大立)容易引发另一些问题,即当他们对植根于现代主义英雄式的原初性立场发出挑战时,这种对日常生活的过多预设,是否意味着对现状的认可或赞许、意味着对创造和变化的拒斥、意味着普通即丑陋和乏味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昭示出D?S?布朗和文丘里没有对人们总是希望多一点“他者”、希望在日常生活的感知中出现更多新气象这一心态做出积极的回应。

J?雅格布斯在其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对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社会和建筑评论家具有强烈的影响。该书出版于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之前,因此书中并没有将性别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来处理,但J?雅格布斯关于城市景观的思想却清楚地凸显了女性的体验。从家庭的视点出发是J?雅格布斯“混合使用”(Mixed Use)理念的关键,这一理念不仅是对以功能为主要依据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的批判,而且还明确地对将社会生活分为家庭和公共的这种传统划分提出了质疑,因为在J?雅格布斯看来,家庭生活不仅是私密的,同时还具有公共的意义。

J?雅格布斯关注体验、模糊性、多样性的思想与后现代主义很相似,她有意拒斥理论模式,更多地依据经验去观察和检视日常生活中空间是如何被实际使用的。但她叙述的领域与波德莱尔的

“漫游者”4)、福柯的监狱和妓院完全不同,她所倡导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公共生活,这种生活发生在门廊、街道、面包店和洗衣店等以女性为主要活动群体的场所中,提醒人们关注被忽视的主体因素,如公园中的母亲与儿童、食品杂货店主、书报摊摊主以及老人等易受攻击的弱势群体。因此,J?雅格布斯对个体与空间场所关系的讨论与法国社会学家德塞图5) 关于城市的阐述很接近,即不是一种鸟瞰式的抽象研究,而是从步行者和日常使用者的体验出发。她所描述的详细和鲜活的日常生活画面开启了对社会功能的重新划分和界定,这种划分和界定具体地表现在现代经济发展的物质形式上。

尽管J?雅格布斯对日常生活的众多因素有着非常独特和精妙的观察与分析,但她对纽约格林尼治村6) 的哈德逊大街(Hundonsstreet)(图5)的诠释却带有明显的乡愁和保守趋向,她将城市看作是一种“自我规范系统”的思想,也忽略了人类的能动性和文化转换的积极潜力,同时忽略空间与权力互动对于城市的意义也略显天真和缺乏思想深度。

很明显,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当代建筑学的关系是复杂和多元的。从日常生活视野出发,一方面,不仅在设计思想上肯定了平凡卑贱的日常生活所具有的创造性,体现了对当代建筑思想中的英雄主义、逃避主义以及男性至上主义的批判,而且在设计策略上,也是对那些秉持所谓“折叠”、“错位”、“巨构”等新前卫思想的有力批判。另一方面,建筑的明星体制所制造出的新奇和自大风尚在我们的城市环境中越演越烈(北京是最典型的例证),即便是著名建筑师的作品也日渐标准化,成为不断复制的商品。因此,将建筑根植于日常生活中,不仅对技术理性和市场化力量所造成的城市和社会环境的陈腐与平淡有着积极作用,它甚至可以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对新前卫思想不断提出的修辞的(Rhetoric)和神秘的主张进行抵制和剔除。实际上,今天我们很难保持列斐伏尔的乐观主义,因为日常生活概念自身也带有商业化和政治化的危险。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也即在对城市规划运动倡导的鼎盛时期,人们也很少将日常生活概念与社会环境的转化联系起来。“尽管‘独立组织’以及文丘里和D?S?布朗所提出的激进的美学计划与列斐伏尔的‘平常中的非常’(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概念很接近,但他们的批判很少超出美学的范围。这种批判正如后现代建筑的演化所揭示的那样,使大众文化不仅变成了高雅艺术的一部分,而且也使得晚期资本主义具有了合法性”[3]。也许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更为显著的维度是它同时对矛盾和统一性的强调,特别是在后现代时期,他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揭示了一个冲突、紧张和碎裂的真实的城市环境,这是今天我们所必须应对的社会转化基础,正是这一基础赋予了新建筑的可能性。■注释1)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现代性理论密切相连,它直接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它所揭示的是现代性对日常生活的掠夺,是日常生活的普遍异化以及蕴含在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的否定因素。2) 居伊?德博尔(Guy Debord),法国情境主义组织的领袖,列斐伏尔的学生。3) “异托邦”为福柯首次使用的概念,它所勾勒出的是一种在社会真实塑造中现实存在的场所,是社会生活预设的组成部分。它类似于反向场地(Counter-Site),外在于、并根本区别于所有的空间,同时又与通常的社会空间和秩序发生关联和与之共存。“异托邦”的这种差异性存在于同一性和共有的空间性之上或反面,并且在社会根本的基础上不断得以建构和形成。参见:汪原.福柯的异托邦及其对建筑学的启示.建筑学报,2002(11)4) 19世纪巴黎街头出现了大量的“漫游者”(Flaneur),他们沉迷于街头景观的诱惑和震撼,其兴趣是街道生活的细小方面,而不是奥斯曼为巴黎创造的公共空间。“漫游者”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总在城市中任意闲逛;二、敏锐地观察人群和街头上所发生的事件;三、任由其它人对其投以好奇的眼光,但在互看中彼此并没有互动。参见:汪原.从城市漫游者到城市步行者.时代建筑,2003(5)5) 德塞图(Michel de Certeau),法国社会学家,日常生活的积极倡导者,著有《日常生活实践》(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6) 在纽约的格林尼治村聚集了大量的先锋艺术家,出现了以先锋派表演为中心的大量艺术现象。有学者认为格林尼治村从来就是福柯所谓的“异托邦”,它是城市里的乡村,经济海洋里的孤岛,更重要的,它是资本主义体制中的一个反体制的源泉。参考文献[1] H.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 7[2] H.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Harperand Row,1971. 21~22.[3] Steven Harris and Deborah Berke. Architecture of the Everyday.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1997.28

建筑学考研院校排名完整版

2012年全国建筑学专业分档排名 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后,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出不再是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人居环境科学群由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独立的一级学科组成。这样建筑学作为一级学科就只包含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学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二级学科。本排名只考虑这三个二级学科,参考了建筑学硕士、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授权情况,分档意义大于排名顺序。四挡、五档学科意义实为一档。 2011年初教育部新批准了一批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目前有8个高校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54个高校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第一档) 院士领衔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清华大学 2同济大学 3东南大学 4天津大学 5华南理工大学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准一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7重庆大学 8哈尔滨工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 建筑学一级学科: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培育) (第二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博士点:9华中科技大学 10浙江大学 11湖南大学12大连理工大学 13武汉大学 14南京大学 (第三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有建筑学硕士学士授权院校):15厦门大学 16西安交通大学 17西南交通大学 18合肥工业大学 19北京工业大学 20武汉理工大学 21郑州大学 22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3沈阳建筑大学 24昆明理工大学 25华侨大学 有建筑学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共25所):老八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华侨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第四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有建筑学学士授权重点院校):26上海交通大学 27中南大学 28 北京交通大学 29中国矿业大学 30太原理工大学 31中央美术学院 32福州大学 33河北工业大学 (第五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有建筑学学士授权普通院校):34深圳大学 35南京工业大学 36 北方工业大学 37山东建筑大学 38青岛理工大学 39吉林建筑工程学院40内蒙古工业大学 41广州大学 42河北工程大学 43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44苏州科技学院45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浅析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

浅析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 摘要:加强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 作经验,对建筑学与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业;建筑设计 一、建筑学概述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 指导建筑设 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 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逐步从建筑 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 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等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 正如,古希腊建筑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既反映了城邦制小国寡民,也反映了当时兴旺的经济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罗马建筑的宏伟 壮丽,反映了国力雄厚、财富充足以及统治集团巨大的组织能力、雄心勃勃的气 魄和奢华的生活;拜占廷教堂和西欧中世纪教堂在建筑形制上的不同,原因之一 是由于基督教东、西两派在教义解释和宗教仪式上有差异;西欧中世纪建筑的发 展和哥特式建筑的形成是同封建生产关系有关的。 二、建筑学的发展历程 封建社会的劳动力比奴隶社会贵,再加上在封建割据下,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石料价格提高,促使建筑向节俭用料的方向发展。同样以石为料,同样使用 拱券技术,哥特式建筑用小块石料砌成的扶壁和飞扶壁,这同罗马建筑用大块石 料建成的厚墙粗柱在形式上大相径庭。此外,建筑学作为一门艺术,自然受到社 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建筑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 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技艺在建筑学发展史上通常是主导 的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促进技术的研究。就工程技术性质而言,建筑 师总是在可行的建筑技术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因为建筑艺术创作不能超越技 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埃及金字塔如果没有几何知识、测量知识和 运输巨石的技术手段是无法建成的。人们总是可能使用当时可资利用的科学技术 来创造建筑文化。 三、建筑学与建筑业发展水平不相当 以节能环保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节能环保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建筑节能 迫在眉睫。据了解,高耗能建筑在我国新建建筑中占95%,全国总能耗近三成是 建筑能耗占用的。根据政府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我国城镇建筑要达到节能50%的目标,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要达到65%。大城市要完成对25%的既有居 住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中等城市完成15%,小城市完成10%。到2020年要 完成对大部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产品原因,很多用 电设备本身能效低;有的是系统设计不合理,加重了负荷,再就是施工过程中的

批判性思维及其日常应用

批判性思维及其日常应用 首先就是总结一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批判性思维的一点认识。 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以前我们高中的时候就是一种海绵式思维。海绵式思维的特点就是其主要以尽可能高效的吸收书本中的信息,知识。所以不会对其进行过滤。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有自己的判断去对待生活中的信息。这么一种思维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好像是在与作者进行着一场淋漓尽致的辩论。当然不会不加思考地接受书本中的信息。我对这两种思维的差异尤为印象深刻。记得在第一节课之前我是特意去买了”学会提问”这本书来看的。自以为了解了这两种思维。记得在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材料(好像是论雷锋是不是好人)。当时很快就读完了,正想着老师接下来会提什么问题。谁知老师说:“谁能看出来,这段材料有什么问题。”当时好像一下子懵了。又好像是明白了点什么。我们以前所接受的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早已经将我们那种怀疑的天性给磨灭掉了。当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去快速给文章分层次,找论据。看完文章后马上开始答题。一直的应试训练让我们明白,怀疑文章的正确性是没有意义的,这不是判断题,不需要你判断。你要做的只是看完文章后马上答题。我在看完老师的材料后还是习惯性地去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压根儿没想到材料有什么问题——尽管我在读的过程中有一点异样的感觉。可是这种怀疑的天性早已被磨灭,所以就没有继续思考下去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海绵式思维吧。那种突然明白的感觉就好像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的震撼。尽管早就知道什么是海绵式思维。但如柴静所说的,知道与感觉到是不一样的。 课后我也有想过如何去避免这么一种海绵式思维。个人觉得还是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把阅读当做是正在与作者进行的一场不同时空的对话。设想一下,假如有那么一个人拿同样的一段材料(论雷锋是否为一个好人。)在与我讨论,我当然不会这么容易就跳进对方所准备的场景。我能很轻易地辨别出他的话语中的谬误。我想这也是与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家教有关吧。我们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所说的。 我们的立场往往会干扰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之前老师跟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一直是处于这么一种认识“我能有什么立场?我一般都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能控制好的,”。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冷静的人——直到老师在跟我们讨论南京彭宇案的时候。老师所持的意见就是网友的反应就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法官根据最大概然准则判定彭宇败诉是合理的。当时我很想立马就站起来反驳:“既然当时的证据不足以断案,那么根据无罪假设原则,老太太有责任举证彭宇。从另一方面看,根据最大概然准则,老师您是指全中国的人都不会扶跌倒的老太太?”。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又没有不触及我的利益。当时为什么就那么的愤怒呢?居然还荒唐到要进行人身攻击(最后一句话)。我想还是那个立场在作怪吧。当时老师说出他的立场时,他的立场就已经与我的立场不同了。这时候的我已经失去了理智了。 最后给老师的建议的话,老师结合案例来讲的话是很好的。但是有一点的话,讲话的时候那个音调太平淡了。如果能更有激情就好了。 最后,谢谢老师吧。

美国现代化试题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动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 A.实行两党制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采取联邦制 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2、英国当代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K·波普尔指出,民主是一种科学方法在政治上的表现和制度化,民主是自由、理性和批判的制度化。这在近代美国主要表现为 A.直接民主制 B.总统制共和制 C.议会制共和制 D.责任内阁制 3.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它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这个“罗斯福法院” A.是罗斯福总统违反宪法的产物 B.是罗斯福总统操纵司法权的结果 C.有利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D.虽违宪,但有利于实施罗斯福新政 4、“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2/3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 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 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5、《独立宣言》声明:“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的,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并且建立新的政府,根据这些原则奠定它的基础,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组织它的权力。”《独立宣言》中的这些表述 ①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②承认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③鼓舞了北美人民独立斗争④表明北美人民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19世纪中期,英国和美国的政治体制都得到了发展和巩固,深层原因是 A.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C.大规模工人运动的进行 D.殖民战争胜利 7、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到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上述内容体现的启蒙运动的原则有 ①天赋人权②自由平等③人民主权④分权制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8、以下对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形成三权鼎立之势 B 每个部门都能通过某种方式牵制其他部门,以防止任何部门滥用权力 C 总统的权力最大,受到的制约最小 D 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9、“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推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王国 B.建立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C.开创了国家元首选举制度D.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10、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都可以进行的政治活动是 A.否决议会(国会)制定的法律 B.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和日常事务 C.代表国家参与外交活动 D.当与议会发生矛盾时有权解散议会 11、有人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形象比喻为“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意思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这种政体的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 D.革命的彻底性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调研报告1

调研报告 建筑学专业 地理位置: 南阳市卧龙轧花厂位于南阳市长江路东段。东侧紧邻南阳理工学院,北侧为家具市场,西侧有南阳理工学院教职工家属楼,南侧为常庄居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现状: 南阳市卧龙轧花厂成立于一九九六年,厂区内现有六栋厂房,和一栋附属的设备用房,另有广阔的闲置空地空间,已有13年历史。主要经营收购加工,调运棉花,榨油,修配,随着经营需求的调整现在厂区已经闲置不用。厂区内部现供驾校和汽车维修使用。 场地: 厂区内部地势平坦,整体上南高北低,利于排水。现厂区内部有机井两处。市政用电接入口位于厂区西南部为,现有配电房位于西南角烟囱附近。厂区前面有住宅楼三栋楼,环境较为混乱,临街为商业。 厂房现状: 现有厂房属于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单层建筑厂房,结构为砖混结构,屋顶为槽型板铺装,内部有抹灰,因长期闲置无人管理,内部墙面面层多有脱落。外墙为清水砖墙,无面层处理。南侧厂房外墙面贴有面砖,内部面层也已脱落。最南部单层厂房年代较为久远,现为仓储和加工用房。内部墙面无处理,屋顶为木构架,屋顶继续修复处理。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教育水平及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增长,这对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可以创造适宜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创意人才的增多,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创意产品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另外,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易于吸收各种创意产品;最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生产成本也是其发展的一大优势。 创意产业是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北京798,上海的M50.,南京的1865,深圳的F518等都已成为中国相当

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进展_写在_文化哲学_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_专栏开办10周年之际

2005年11月第32卷 第6期 求是学刊 SEEKI NG TRUTH N ov.,2005 V ol.32 N o.6 □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 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写在“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 专栏开办10周年之际 本刊编辑部 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衣俊卿教授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包括6本书,其中,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提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框架;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解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和图式的一种尝试;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和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日常生活批判分支理论的构建;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是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历史所作的文化哲学批判;李小娟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则记录了世纪之交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形成轨迹。 从衣俊卿博士1989年在《哲学动态》上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一文,到人民出版社“日常生活批判丛书”的出版,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研究已经走过了15年探索历程。日常生活批判丛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尽管这些理论研究成果还带有初创的痕迹和局限性,但是,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的探索历程还是获得了很多值得珍视的学术成绩。 其一,这是哲学理性摆脱思辨的理性王国,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哲学范式转变的自觉探索,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哲学理论。尽管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是以20世纪各种生活世界理论为背景和重要理论资源的,但是,无论是范畴体系还是价值定位,无论是日常生活的理论范式还是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都清晰地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和独创性的意识。 其二,围绕着日常生活批判的主题,形成了一个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即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这支比较年轻的学术队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结合的文化哲学理论等方面自觉地开展文化哲学研究。 其三,围绕着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建构,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文化哲学学术专栏。《求是学刊》从1995年开始设立不定期学术专栏“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组织学术界就日常生活批判开展专门的、多视角的、全方位的研究,主张“走向文化哲学的深层研究”,为推动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迄今为止,先后有40多位中青年学者参与了这一学术专栏的讨论。《求是学刊》“文化哲学研究”专栏于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今天,日常生活批判不仅在哲学界,而且在文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也开始成为重要的和自觉的 — 5 —

房屋建筑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房屋建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建筑: 表示建造房屋和从事其他土木工程的活动(1分)。这种活动的结果是建筑物(1分)。也是某个时期,某种风格建筑物及其所体现的技术和艺术总称(1分)。 2.建筑模数:是建筑物中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1分),作为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1分)一个完整的建筑模数制是由基本模数、分模数和扩大模数组成的。(1分) 3.勒脚:外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表面部分(2分)。一般情况下,其高度一般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1分) 4.建筑体型:反映建筑物总的体量的大小、组合方式和比例尺寸(2分),它对房屋外形的总体效果有重要影响。(1分) 5.散水: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的侵蚀(1分),常在外墙的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1分),以便将屋面的雨水排至远处,这一坡面称散水或护坡(1分)。 6.构造柱:是从构造角度考虑设置的(1分),一般设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某些较长墙体的中部(1分)。要求构造柱必须与圈梁墙体紧密连结。(1分) 7.隔断:是分隔室内空间的装饰构件(2分),与隔墙相似,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1分) 8.变形缝:建筑物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影响,预先在变形敏感部位将结构断开,预留缝隙,以保证建筑物各部分在这些缝隙中有足够的变形宽度而不造成建筑物的破损,(1分)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割开来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1分)包括伸缩缝、沉缝缝和防震缝。(1分)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固定性多样性庞大性 2. 基本模数分模数扩大模数 3.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 4.KB YP GL QL 5.防火墙 6.底层标准层顶层 7.240×115×53mm 8.净高 9..桩群 三、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中打√,错的×。(每空1分,共16分) 1.建筑施工图中的尺寸属于标志尺寸。(√) 2.建筑中标准规定,图中的尺寸一律用毫米。(×) 3.建筑中规定,室外设计地坪的标高为±0.000。(×) 4.建筑设计最基本的依据是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5.在砖墙中,一砖半的砖墙习惯称呼为37墙,其实际尺寸是370毫米。(×) 6.隔墙和隔断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7.建筑物的基础最好埋置在土层的最大冻结层深度以下。(√) 8.楼梯间的净空高度最好不小于2米。(√) 9.屋面排水的搁置坡度也称结构找坡。(√) 10.设置变形缝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11.散水和檐口不属于墙体的细部构造。(×)

探析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

探析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9-14T15:20:13.6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作者:杜森垚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中的细节要求会越来越高。 华科优建(武汉)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一个城市的建筑设计,不只是针对其自身的设计和规划,还应包括其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合到周围的环境和文化中去。就此问题,我们来阐述一下城市建筑设计现状和发展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状;发展;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中的细节要求会越来越高。提高设计质量,找出设计中的质量控制点,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作品,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的建筑精品。 1建筑设计原则 1.1综合性设计原则 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此过程中把分析结果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性设计出发,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设计上。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性成果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最终达到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1.2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设计的意义,不在于使用何种设计手法,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人们已开始使用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未来更是如此,且技术精益求精、日新月异。 1.3建筑设计要考虑综合效益 这里的效益一般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首先建筑师要树立综合效益的大局观,避免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对建筑物进行评估时不但对建筑本身进行评级评估,还要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对建筑在社会贡献和改变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全面评价。 1.4符合时代的潮流 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复古建筑固然别有风味,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建筑设计不能一味的复古,要有现代化的新特点、符合时代的新时尚、新风格,只有把现代化的气息同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的现代化设计,解放传统思想、创新时代理念,才能够更加突出21世纪的城市风貌,体现不同的人文情怀。在现代化的城市中,由于要保护历史性建筑,在高楼林立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古建筑,对于这些历史文化的象征,新时期的城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化的设计之时,尤其是对古建筑周围的新建建筑物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古建筑的影响,建筑外部的色彩尽可能的和古建筑在色彩上能够相互陪衬,同时,对于新建筑距离古建筑的远近以及坐落的方位也要进行细心的设计,以合适的距离和方位来保持古建筑的良好采光和自然通风。 2建筑设计现状 2.1节能设计重视不够 设计工作人员对建筑节能设计及相关规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而言,问题如下:窗墙比、体形系数不符合要求,没有对外墙、门窗、屋顶等围护结构材料的传热系数进行正规节能计算软件的计算调整。实际项目中应根据设计对不同墙体和热工需求进行相应的热工计算,合理的选择节能材料,且施工图上实际内容与《节能备案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应保持一致等。 2.2总平面图缺项 无总平面图或总平面图设计与建设部所颁发批准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有的总平面图只有建筑单体的平面定位,而无建筑单体之间的间距、道路竖向布置的详细数据等相关设计内容。 2.3不完善的设计机制 优化的设计方案是建立在有完善的机制基础之上的。但是,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一方面,缺少公平的设计竞争机制,同时,建筑设计招标并没有得到企业和国家执法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不完善的价格机制导致尽管优化了设计方案,但是并没有优化价格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各项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3未来我国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3.1生态化的建筑设计 发展生态建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生态建筑不仅仅指的是节能、节水,还需要保护土地,减少污染,维持生态环境。在当代,绿色的生态化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师要进行多方面考虑,对节能、节省资源、防止污染等都要非常重视,而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当代的设计师,要鼓励他们善于运用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并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大自然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将新技术和新思想都在设计中表现出来,把建筑设计的功能和生态、环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独特的造型,建造出具有个性的建筑景观。 3.2人性化的建筑设计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正在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快速发展。人在建筑中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要重视人性化设计。首先要改变重视生产工艺,同时不能忽略人类行为和心理的需求,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其次要求建筑空间、环境等和人相协调发展,建造出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3智能化设计 智能建筑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一个产物,信息技术是智能化设计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一系列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先进的系统和设备不断迫使建筑设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智能化设计理念是一个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概念,它伴随着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和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地进行补充、更新扩大其自身的内容。我国的信息传输技术与计算机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给孩子打上创新的底色 在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创新是一切竞争的核心问题,也是能否领 先世界的根本问题。所以,创新被定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把批判和批斗分开,批斗是致人于死地的手段,批判是分清是非的一种认知。为了培育大批创新人才,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并且让它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日常性思维。在家庭中,父母发掘和呵护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对孩子来讲意味深远。 为什么提倡批判性思维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千百年来道德教育的典范,这个故事在美国小学课堂上已被小朋友们批判得体无完肤。在美国小学生眼里,“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北京某国际学校,有几个华裔孩子,大部分都接受过国外的早期教育。四年级某班四个同学决定集体过生日。他们的妈妈想利用生日聚会,有“预谋”地培养孩子对问题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 在生日聚会上一位妈妈说:“妈妈们希望你们长大后快乐幸福并有出息……你们知道中国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吗?”说着便粗略讲了愚公挖山不止的故事。话音一落小朋友们抢着说:“就算我祖爷爷、爷爷、爸爸都像愚公那样一辈子挖山不止,挖了几辈子山,那山仍庞大无比,这种没有成果的傻事,我可不学他们。”“对呀!智叟也不一定就没有意志呀,也许智叟很轻松地就解决了愚公的问题呢”……没想到让我们几代人学习并坚信不已的愚公“挖山”的坚韧意志,竟被几个“00后”的小孩给否定了。这些孩子以自己纯洁的认知去影响着这个世界,它告诉我们: ●批判性思维,不让你盲从和模仿别人的知识和方法,而是让你自己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去伪存真”地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及其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方法和训练,从而更新认知,改变我们处理问题的视角和价值观,最终以创新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以它是创新的火眼金睛。 ●批判性思维,它让你突破思维的僵化与奴化,以崭新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元素,是创新必备的第一素养,也是人才与奴才的根本区别。因为创新是人才的本质。人才是以创新绩效大小而论其层次高低的根本依据,如一般性人才、精英或英才等,它不是以学历、职称而论的。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易受他人暗示。他们因没有日常的批判性思维,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无力通过分析、评价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在生日聚会上,爸妈们继续在说。第二位妈妈说:“我们都想当个好妈妈,我向妈妈们推荐一本国内卖得很火爆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话音一落,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抢着说:“我妈妈的好和老师不一样,要是我妈再读了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是一本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作, 作者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 即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潜在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是一位关注风险社会、生态启蒙、生态政治和全球化的社会学家, 他既是现实主义者又是建构主义者, 是“建构主义的现实主义者”“反思的现实主义者”。贝克今年九月访华,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的会议, 他指出当前全球化存在普遍主义和民族主义, 并以欧盟的经验提出世界公民主义降低社会风险。可以看出贝克从1986 年《风险社会》出版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的乌托邦”全球的风险社会, 一直在致力于现代社会的研究, 也可以看到社会学大师思想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一、《风险社会》的整体结构 《风险社会》全书探讨的就是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作者力图以“社会学上受到启发和得到的训练的思想来把握和概念化这些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1〕, 以社会学的研究框架来研究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书的第一部分: 风险社会概况, 是从整体上对作者认为的后工业社会——风险社会进行论述。第二部分: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是从个体角度说明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个体所面临的风险。前两部分是对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过程的指导性理论观念得到两条论证路线。第三部分: 反思性现代化, 通过(1)“个体化进程在理论上被概念化为反思性的产物, 在其中, 福利国家所保护的现代化进程使得那些构建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解传统化”(2)“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性也可以通过财富生产和风险生产的关系得到说明。”〔2〕将两条论证路线相互联系。 通过全书的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试图超越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的二元对立, 进行微观——宏观、能动性——结构的整合形成理论综合的努力。作者以观看社会的一个视角来分析社会发展的历程, 有一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分析维度。让读者既在宏观理论上能进行深层次思考, 也能很好的联系微观的个人经验, 像他谈及

列斐伏尔研究

亨利·列斐伏尔研究 汪原 【摘要】亨利·列斐伏尔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理论家。本文通过对其主要思想的介绍和评论,试图阐明列斐伏尔关于日常生活批判和空间理论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影响,揭示出现存的与空间相关的理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关键词】空间生产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表象空间 Abstract: Henri Lefebv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ers in 20 century. He addressed intrinsically relevant to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every day life and the nature of space. The article analyses his critical role in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from the 1920s to his death in 1991. Key Words: production of space, spatial practice,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representational space 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亨利·列斐伏尔(图1)关于日常生活和空间的理论也许与城市和建筑研究联系的最为紧密。早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之一,他在《论国家》和《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等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早已被国内学者所熟识,但他关于空间的研究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巨大贡献,却一直被国内研究者所忽略,这一状况与英语世界对列斐伏尔的认识极为相似[1]。尽管如此,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爱德华·索加(Edward W.Soja)仍然这样评价列斐伏尔:“1950年代以后,他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首屈一指的空间理论家,并成为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最强有力的提倡者”[2]。在近70年的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摘要】《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所阐述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未来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本文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改革探究;教学改革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基本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而且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房屋建筑学》在建筑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本课程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本课程老师的重点讨论对象,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浅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以本校为例,我们是独立学院,它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按照新的办学机制、新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建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即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管理知

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具有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各种“学问家”。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应走出传统的以培养“学问家”为主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模式。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开展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 1. 房屋建筑学在独立学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时少,教材、教学内容陈旧 房屋建筑学主要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主要讲述民用建筑的构造原理,但是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等,如此多的内容,课时又由原来的56个课时缩减为48个课时,教师很难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只能一带而过,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详细解释,导致学生对一些复杂的概念理解模糊,很难掌握。而且我们所用的教材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房屋建筑学》,2011版,虽然经过几次修订,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没有及时更新,很多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应用很少,或者说已经过时了,如木窗的构造、瓦屋面的做法,在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内容讲述还是以砖混结构为主,对已经发展成熟的钢-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很少提及,教材内容没能很好地紧跟建筑业发

当前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0引言 建筑学专业教育作为实践性的职业教育,需要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目标,完善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培养手段;同时,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建筑学专业教育必须在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又使其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终生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结合建筑学专业评估和注册建筑师考核制度,在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上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并形成自己的专业教育特色与优势。 1机遇与挑战 始于1992年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及其评估制度,本身就是对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其专业教育标准的制定与评估机制广泛借鉴了欧美高校的先进经验,与我国高等院校未来十年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内涵高度契合;而基于专业评估制度的建筑学专业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完善,已形成了非常成熟、高度市场化、极具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在国际层面最开放、最具竞争力的专业教育平台之一。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与竞争压力,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应通过体系化的改革进程,将我国

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与实践机会,转化为专业教育的竞争优势和创新潜力,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1国际化进程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的再思考 建筑学专业是我国最早开展职业教育评估的专业之一,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国内于1992年开始专业教育评估,1995年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制度。2006年开始,由美国、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的建筑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发起,正式开始讨论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国际互认,经过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开的两次认证圆桌会议,2008年4月,上述机构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共同签署了《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认证实质性对等协议》,简称《堪培拉协议》[1]。该协议是国际上第一个关于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认证的多边互认协议。加入《堪培拉协议》,标志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认证体系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以此为契机,国内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但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长期存在的学制过长、专业学位重复[2]等不合理现象,将使我国学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建构多出口的学制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是提升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自主创新已成为建筑设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精

批判性思维(整理资料)

第一章理性的声音:批判性思维 第一节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一、恰当的提问与合理的论证 批判性思维与世界观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就是发展和完善人们的世界观并把它高质量地应用在生活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清晰性:澄清思维混乱 1、思考问题要有层次——经验层面追根溯源层面逻辑层面 2、思考问题要有条理 3、清楚、准确地使用概念和语言 三、相关性:摆脱感情纠葛 1、围绕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2、在思考问题时诉诸逻辑推理而不是情感心理 四、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 1、不一致的信念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2、自相矛盾是最尖锐的不一致

五、正当性:消除不可靠的信念 1、使用真实可信的理由为信念做出担保 2、为信念担保的理由是强有力的 六、预见性:拒绝盲目行动 1、预见性意味着信念的实用性 如果你拥有的信念能帮助你对周围的世界做出较好的解释和理解,而且能够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事件做出较好的预测和控制,那么你的信念就是非常实用的。 2、预见性意味着行动的主动性 了解事物的原因不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消除恐惧感,而是要引导我们的行动,知道要做些什么、什么时候去做以及如何去做,并为我们做决定提供依据。 第二节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正确的态度 思考态度是一种思维倾向,它引导我们向着好的思考者的方向不断努力。 二、原则性知识 批判性准则: 1、评估论证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的准则; 2、评估论证中所给出的理由是否正当的准则; 3、评估论证中所做出的推理是否强有力的准则 三、勤奋的实践 1、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注重实践。 2、注重严谨缜密的思考态度;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的思

维品质等批判性思维基本功的训练。 3、训练过程中重视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目标:打破规范性思考的条条框框,因为思维的一系列规范性准则是限制思维创新的枷锁。 第三节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设计 一、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设计风格 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意义 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 2、具有批判性和系统性推理的能力。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5、具有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6、具有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 8、具有辨别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 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 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 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理念、文化的相关之处的能力。 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三、教程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主张与断言 第一节论证的概念 1、论证是提供支持一个主张的说理方式。 论证是由一系列的陈述语句组成的,表达理由 的陈述语句称为前提,表达被支持的主张的陈 述语句称为结论。 2、论证与解释的区别 在论证中,我们提供证据证明某一主张是否真实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种理论阐发 程晖哲学专业0311232 指导教师:夏莹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列斐伏尔后期文献《The Production of Space 》的解读,着重阐发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如何与马克思的经济概念融合、对应,并最终由空间经济学走向空间政治学。在阐释空间政治学中所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过程中,对比了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空间政治学、日常生活 一 [正文]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这位20世纪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早期的列斐伏尔,主要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这两本著作中。在列斐伏尔看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发现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论。在早期他主要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特别是意识形态异化现象,作了分析与揭露。其后,列斐伏尔走出了异化理论的框架,将日常生活独立在经济与政治之外,并且将日常生活的地位提高到了生产活动之上:日常生活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位置;现代日常生活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成为了新革命的源泉。因为日常生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的压迫核心。但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却似乎始终存在于列斐伏尔理论话语之中。因此,通过前期与后期的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思想中存在的断裂。 例如,在其早期著作《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中,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是沉闷单调的生活现实,它终究要被一种革命的、非异化的社会生活所取代。几十年后,在他的系列著作《日常生活批判》中,同样的日常生活,却变成了富有革命的场所,可以作为神秘的和非异化瞬间。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如同漫天乌云,而瞬间的在场则似

论建筑学的基本原理

论建筑学的基本原理 【提要】本文探讨了我们建筑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对建筑本质的理解,建筑学基本原理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适用;经济;美观;建筑本质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problems in our architectural design, build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the times connot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basic principles.Key words: apply; economy; beautiful; architectural nature “适用、经济、美观”是我国建国后就提出的建筑设计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曾对我国的建筑创作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深化,面对全国出现的建设高潮和国外各种建筑学说的流入,这个指导方针已经逐渐被人遗忘了,甚至被认为是束缚建筑创作的条条框框。建筑师离开了“适用、经济、美观”的指导方针就像脱缰之马容易迷失方向。近年来在建筑创作中出现的“新、奇、特、怪”及一些片面追求形式的建筑作品,例如一贯以追求形式怪异的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楼,严重违背了结构合理性的原则,盲目向重力挑战,不惜一切代价构筑了一个“怪圈”,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建筑是人类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保障。从建造目的来看,从原始人的遮风避雨到现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尽管建筑功能内容在不断拓展,但是,为人提供一个合乎使用目的的空间环境,始终是建筑的一个基本目标。因此,适用是建筑基本要求和本质特征。 建筑同时又是一定时期人类技术和财富的结晶。从建筑的成立条件看,作为一个耗费社会大量的资源和物质财富的产品,任何时候的建筑活动,都不能脱离经济环境,不顾经济条件的盲目建造,不仅会带来财富的浪费,也会引起极大的社会问题。因此,经济是建筑得以成立的一个基本条件。 建筑还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的产品。从建筑的艺术属性来看,作为实用性空间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美观的目的,也是建筑的一个基本内容。 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经济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适用、经济、美观”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和充实其内涵。从建筑的“适用”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适用有更宽阔和复杂的新内容。例如,在原始社会,也许能遮风避雨的洞穴就可以满足原始人的生存要求;在农业社会,简单的民居也能适应村民的生活起居需要;在工业社会,只有功能相对复杂的建筑,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在信息时代,面对高技术的发展,建筑的适用无疑会面对功能转化,空间维度拓展,内容与形式角色的互渗与交错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理论,深化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