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能过剩治理研究_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

产能过剩治理研究_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

产能过剩治理研究_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
产能过剩治理研究_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

DOI:10.16110/https://www.doczj.com/doc/b710780295.html,ki.issn2095-3151.2014.14.005

2014年第14期(总第2574期)

债投资的冲动,根源于两大原因:一是外部的因素,即缺乏刚性约束的金融融资体制和政府负债的管理体制;二是内部的原因,房地产催发的土地财政收益的驱动,使政府行为经济人化。在现有土地财政带来巨大吸引力下,政府变成了以实现土地增值为目标的经营,由公共人角色,变成了经营土地资本、追求土地收益最大的经济人。

5.从经济系统看,产能过剩不是经济问题的根源,是系统危机的先兆。不能以一般产品过剩的标准,来判断房地产过剩。房地产具有的虚假繁荣掩盖其的过剩,往往使我们忽视它危机。把产能过剩放在经济系统去考察,产能过剩只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前夜的前兆。房地产泡沫是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化解房地产泡沫是从根源上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

(二)以长短结合、内外兼治的思路化解产业过剩的对策。

1.总体治理思路:围绕四个主体进行标本兼治。政府是宏观上推动产能过剩的宏观主体。市场是经济系统周期性调节形成产能过剩的客观主体。企业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终端和微观主体。员工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利益主体。上述四个主体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着力点和路径,按照长短结合、表里兼治的思路进行,是课题组研究治理产能过剩的主要思路。

2.短期治理对策:以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应急式治理。治理产能过剩,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要启动对已经“大出血”的经济系统进行应急治理。遏制住产能过剩、投资盲目扩张的势头。围绕短期应急治理,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和严格利用法律手段。一是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二是清理整顿建设违规产能。三是要进行点对点的分业治理。

3.长期治理对策之一:给“高烧病”经济系统降温。从中医系统辩证思路诊断中国经济系统,产能过剩是多年来多种因素导致经济系统“高烧病”的结果。要从宏观、系统上为中国经济高烧病降温。(1)战略降温:调整大力热推的城镇化战略。需要把热推的城镇战略调整为降温、整顿、稳步发展的城镇化战略。(2)系统降温:主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整个系统降温,为中国经济过冬做好准备。(3)预期降温,中国需要有限市场化的房地产管理模式。让中国房地产回归消费品角色、弱化其资本属性,强化房地产行业的福利性质、弱化其盈利性。

4.长期治理对策之二:把纠正政府行为经济人化上升为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一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弱化地方政府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程度。二是加大地方政府负债管理和政府融资体制改革。三是改革官员政绩考核体制。

5.长期治理对策之三: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化解产能过剩。(1)推进价格改革,发挥市场价格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的作用。(2)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过剩产业整

2014年第14期(总第2574期)

合升级。(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推动产能过剩产业生态化、节能、绿色发展。

6.长期治理对策之四:利用国际市场化解产能过剩。(1)通过海外投资,与非

洲、拉美等地建立产业垂直分工体系,以带动我国技术和设备出口。(2)实施“中国

式马歇尔计划”,以商品输出方式对外援助,以消化过剩产能。(3)如果是信贷援

助,应设立“定向采购”绑定方案。(4)通过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将过剩的国内

过剩产能转化为国家债权。

7.长期治理对策之五:制定应对经济系统危机预案。(1)要关注与产能过剩

相关联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系统风险的应对预案。(2)要研究随着房地产泡

沫破裂引发系统经济危机之后应对预案。(3)要研究淘汰落后产业、压缩产能过

剩,形成连锁反应带来的危机。

关键词:产能过剩;原因;机理;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51(2014)14-0053-11

一、科学把握产能过剩内涵

(一)产能过剩与产品过剩。

1.产能过剩一般内涵: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以包括专用设施或设备在内的固定资产、专门技能的劳动力、专门用途的原材料等为内容的要素投入所决定的产品最大产出能力,远远超过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最优供应量的状况。

2.产能过剩具体表现:从行业分布看,产能过剩一般存在于工业制造业领域。其存在的物质形态为投资形成的各种专用设备资产。特定用途的设备设施一旦投资形成,即成为“沉没成本”,难以转作其他用途,因此才可能停留在“过剩”状态。

3.衡量产能过剩标准:国际上衡量产能过剩的指标一般会采用“设备利用率”,对于产能过剩的讨论一般仅限于工业制造业或其他资产专用性强的行业。发达国家一般用“设备利用率”而不是“产品库存量”作为衡量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

4.产能过剩的内涵:产品过剩,以用企业库存总量增加来衡量。产能过剩属于“生产能力”形态过剩,产品属于“生产结果”的过剩。

(二)产能闲置与产能过剩。

产能闲置超过某一合理水平,产能过剩才会出现。在市场经济中,一定程度产能闲置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发挥类似于合理库存的调节功能,而且还有利于维持较高程度的竞争。通过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多年观察,人们把79% 83%的设备利用率认定为产能正常经验值,超过90%则被认为产能不足,可能出现设备超负荷运转现象,表明经济过热。若设备利用率低于79%,闲置过多,则属于产能过剩。

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达9亿吨,大约存在22%的过剩产能,但如考虑到产能闲置的常态数据为15%,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程度实际上为7%,约合6300万吨。这些概念,有助我们理想分析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

(三)周期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周期性波动造成的设备利用率过度下降;二是因各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以及发展模式等原因,在新的国际格局调整、各国发展阶段及发展模式变化中,导致前期已经形成的产能不适应这种变化。前一种属于周期性过剩,后一种属于结构性过

2014年第14期(总第2574期)

剩。因市场周期波动出现的产能过剩,其实与“有效需求不足”是同义语。对于产能过剩问题,既不能泛化,也不必过于夸大,而要判明程度、把握力度,分类施策且精准发力。

二、产能过剩的原因与机理分析

当前我国面临的产能过剩,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市场周期自我调整的原因,也有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特别是政府过度干预形成的体制性产能过剩最重要体制原因。

(一)产能过剩的周期性原因。

1.产能过剩标志着中国第三个增长周期的结束。从长周期考察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每10年一个增长周期,在每一个增长周期中有3年调整期,7年高增长期。而且每个增长周期都有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20世纪80年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轻工业,20世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是电气工业,从2002年开始拉动经济增长第三个增长周期的是重化工产业。

我国第一个增长周期是1978年到1988年,第二个增长周期是从1989年至2001年,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第三个增长周期。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经济增长经历了从1978年到1988年四年调整预热期,这四年平均增长率为8.02%。从1982年到1988年经历了连续7年的高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11.4%。90年代的第二轮经济增长,经历了1989年到1990年两年低增长的调整,平均每年增长3.94%,从1991年到2007年也是有连续7年的高增长,平均每年增长11.44%。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三轮增长,从2002年至2008年,此间经历1998年到2001年4年调整期,平均年增长8.25%,自2002年以来到2008年也持续了7年的高增长。如果2008年按增长10%计算。平均年增长10.4%。

从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看,2008年后出现的

低增长,是中国经济自身周期调整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效应。针对金融危机启动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经济增长,但过度的人为刺激,使市场自身调整机能降低。可以说目前中国产能过剩既有市场周期的因素,也有2008年以来刺激经济留下的后遗症。

2.产能过剩与我国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有关。我国土地、水、电、煤、气及其他资源型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长期没有理顺,终端使用价格不能准确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使用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落后产能退出的渠道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

3.产能过剩与我国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有关。目前,我国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研发投入要占到GDP的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 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科技创新不足、企业创新不够既是造成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

(二)中国产能过剩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

过度使用政策杠杆,形成了政府大于市场“政府价格信号”。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过度使用各种经济政策杠杆,大幅降低了投资要素价格,政府创造的价格信号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的重要调节信号,使许多投资不是依据市场信号而是依据政府价格信号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中国产能过剩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政府使用政策杠杆主要有:

1.财政补贴。财政支出历来是政府支持产

2014年第14期(总第2574期)

现差异性激励效应。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始于2005年,迄今日益严重的钢铁等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都与这种考核体制有关。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的投资大、资本密集等特征,决定了较之相对弱小的民营经济,具有更大资本调动、支配能力与手段的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为了在激烈的官员考核和晋升竞争中实现突围和胜出,必然充分利用上级乃至中央政府的经济增长速度偏好,大力发展更能带来GDP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重化工业。从而为产能过剩的异军突起埋下体制伏笔。可以说,这种GDP导向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在推动“经济赶超”的同时,对行业产能的过度膨胀产生了巨大的逆向激励作用,即引致不断加剧的产能过剩。

(四)扭曲的财政体制,导致政府行为经济人化,是政府盲目追求投资的深层原因所在。

房地产泡沫已经形成对政府财政的捆绑。地方负债问题已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3年12月审计署发布2013年第32号公告,公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为34865.24亿元。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93642.66亿元的37.23%。地方政府之所以有抑制不住的负债投资的冲动,根源于两大原因:一是外部的因素,即缺乏刚性约束的金融融资体制和政府负债的管理体制,二是内部的原因,房地产催发的土地财政收益的驱动,使政府行为经济人化。目前正在运行政府负债行为已经嬗变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这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所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解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短缺问题,逐步形成一套通过经营城市获得资金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在这运营模式中,政府是以公共人角色从事着城市经营。但现有土地财政带来巨大吸引力下,变成了以实现土地增值为目标的经营,政府由公共人角色,变成了经营土地资本、追求土地收益最大的经济人。政府本来受纳税人委托进行公共管理角色。但现在成为可以通过土地经营获得收入的角色,在许多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要占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根据官方数据粗略估计,政府和银行2012年从房地产获得收入47917亿元,占全年房地产业销售额6.4万亿元的75%。目前中央所有重点解决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的过剩产业,恰恰是与房地产、城镇化发展关联度很高产业。

(五)从经济系统看,产能过剩不是经济问题的根源,是系统危机的先兆。

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可否认,产能过剩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问题是能够直接的,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但是,我们这些过剩的产业放在整个经济系统的产业链中去考量,则可以发现,产能过剩仍不是经济系统问题的根源,而是经济系统潜在风险的表现。在目前中国经济系统中,还存在着比产能过剩更严重的房地产的过剩。把重化工产业过剩与房地产过剩继续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过剩属于两种不同的过剩。

第一,钢铁、水泥、煤炭、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业的过剩,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属于局部的影响。这些产业过剩直接影响的是这些企业、银行贷款和财政收入下降问题。而房地产过剩问题,影响的是整个经济系统风险。房地产过剩的表现是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引发的是整个经济系统风险的全面爆发。

第二,从这两类行业关系看,房地产过剩是因,产能过剩是果。从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以来,快速城镇化、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成为拉动此轮经济的

2014年第14期(总第2574期)

先导产业。在这三类产业中,房地产又成为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最大的产业。房地产业的繁荣,不仅拉动了重化工产业发展,也拉动了建材、电器、轻工等产业的繁荣,房地产不仅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银行业务的拓展,房地产不仅拉动了城镇化发展,也成了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目前的中国的经济中,没有哪一个产业,能像房地产业有如此全面的拉动效应。

第三,从目前宏观调控看,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暴露,但房地产过剩问题却未暴露。这恰恰是目前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目前,我们未能把解决产能过剩与化解房地产过剩结合起来进行的原因所在。一头是非常明显的产能过剩,另一头却是房地产市场繁荣。国家统计公布2013年截至9月份的数据,与2012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个,上涨的城市有69个。9月份,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20.6%,最低为下降1.8%。在此,我们一定清楚,房地产市场与目前产能过剩这些产业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产业。钢铁、煤炭等产品,属于一般产品市场,只要供给大于刚性的实际需求,就会出现价格回落,供给过剩。而房地产兼具一般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特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到超出其实际价值时候,不仅不会出现价格回落,反而会形成新一轮的价格上涨。此外,一般产品市场供过于求之后,回归供求均衡过程,是一个渐渐过程。而房地产价格不断膨胀,形成泡沫之后,房地产价格回落,不是渐式的,而是突变式回归。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支持房地产的需求短时间内会冷却到冰点,出现短时内交易中断。导致价格直线式下降。1923 1926年间,美国佛罗里达的房地产出现泡沫,1923年到1925年的3年时间,地价上涨了5倍。到1926年,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迅速破裂后,也数倍下降。20世纪80年代日本房价在创下天价后,下跌70%左右;中国香港1998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连续下跌6年,下跌65%左右;1998年泰国房价曾跌掉3/4;中国台湾曾下跌50%以上。2008年美国房地产崩溃了,纽约房地产下跌了35% 50%,洛杉矶、旧金山房地产下跌了50% 60%,美国其他地区房地产下跌了65%以上。

综上所述,不能以一般产品过剩的标准,来判断房地产过剩。房地产具有以虚假繁荣掩盖其过剩的特点,因此我们往往忽视其潜在的危机。把产能过剩放在经济系统去考察,就可以发现,目前的产能过剩只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前夜的前兆,我们不能就产能过剩来化解产能过剩,而是要在产能过剩中看到中国经济系统的风险,从根源上、从化解思路上,把化解产能过剩与房地产泡沫结合起来进行。

三、以长短结合、内外兼治的思路化解产业过剩的对策

课题组认为,产能过剩是多种因素叠加与综合的结果。市场机制决定经济增长周期是其基本原因,政府行为经济人化是导致过度投资是主要原因,在市场信号失真的背景下,企业盲目投资是微观原因。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的精神,课题组认为,治理产能过剩需要两个思路,五个对策。

(一)总体治理思路:围绕四个主体进行标本兼治。

政府是宏观上推动产能过剩的宏观主体。如何遏制政府过度投资行为,矫正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因过度干预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信号失灵的问题,是治理产能必须解决的关键。

市场是经济系统周期性调节形成产能过剩的客观主体。要想顺应市场发展规律,确立市场在社会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自主化解产能过剩,就必须尊重、研究市场主体。

2014年第14期(总第2574期)

企业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终端和微观主体。所有的产能过剩治理能否落地,取决于企业主体能否回归理性投资。从微观上调节与影响企业主体,是化解产能过剩重要途径之一。

员工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利益主体。在化解产能过剩中,还有一个主体必须关注,就是员工。如何解决产能化解过程中,员工的失业保障、再就业保障,也是产能过剩必须关注的。

以上述四个主体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着力点和路径,按照长短结合、表里兼治的思路进行,是本研究治理产能过剩的主要思路。

(二)短期治理对策:以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应急式治理。

课题组认为,治理产能过剩,在短期内,要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解决产能过剩已经暴露的严重问题。治理产能过剩就像给人治病一样,对于一个已经危及生命大出血病人,首先要解决的是遏制出血,进行应急治疗,先保证病人生命安全问题,然后,再考虑从根源上,给病人系统调养治理,去除病根。围绕短期应急治理,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和严格利用法律手段。对于如何进行短期应急治理,2014年要严格落实国发[2013]41号文件,对治理产能过剩提出三个方面的重要对策:一是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二是清理整顿建设违规产能。要依照行政许可法、土地管理法、环保保护法规、严禁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产能结构调整目录等,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建设违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三是要进行点对点的分业治理。对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要根据行业特点,进行点对点的、有针对性的治理。

(三)长期治理对策之一:给“高烧病”经济系统降温。

对于短期内如何治理,国发[2013]41号文件已经有系统的安排。本研究的研究重点放在长期与系统治理对策上。

从中医系统辩证思路诊断中国经济系统,产能过剩不是中国系统病症的根源,而是多年来多种因素形成的经济系统“高烧病”的结果。要从宏观、系统上治理产能过剩,首先在宏观调控上,要为中国经济“高烧病”降温。

1.战略降温:调整大力热推的城镇化战略。目前被热推的城镇化战略,与中央努力化解产能过剩、降低房价的调控目标相矛盾。如果说化解产能过剩、控制房地产价格上升,这是政府从微观上为经济系统降温,而各地仍热力不减的大力推进的城镇化战略,却是在宏观上为中国经济系统加温。

目前中国城镇化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动力不足,恰恰相反,已经成为高额负债的城镇化,成为透支未来动力和资源的城镇化。在政府行为经济人作用下,形成了以获取土地收益为内在动力的扭曲的城镇化,已经演化为非理性的、浪费巨大的、奢侈性的、高能耗的运动式的城市化。

要为中国经济系统降温,需要为已经陷入非理性的运动式的城镇化降温。本研究认为,处在经济系统“高烧病”中的中国城镇化,也同样是严重带病的城镇化。目前急需要按照中央刚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给非理性热推的城镇化降温。需要把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调整为降温、整顿、稳步发展的城镇化战略。

2.系统降温:主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整个系统降温,为中国经济过冬做好准备。就像万物生长必须经过冬季的代谢和休养生息才能开始新的成长周期一样,经济增长也需要经过一段低增长的冬天之后,才能开始新的增长周期。但是,在追求GDP政绩、2008年以来的刺激增长政策等外部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强力阻止中国经济过冬的力量。此外,从中国经济阶段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从高速增长向

2014年第14期(总第2574期)

中低速增长转型。

课题组认为,目前维持在7%的增长率,仍然是使经济系统超负荷运转的高温增长。目前确定“十二五”期间保持7.5%的经济增长率,是按照实现产值翻番倒推出来的。这种增长目标确立,是在没有充分考虑“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经济即将入冬的背景下确定的。

在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显示出即将入冬情况下,需要重新确定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本研究建议,要重新调整中国未来宏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由现在稳定增长调控思路,转向主动降低速度的调控思路。建议中央调整中国经济过冬可承受的增长底线速度,能否从目前的7%下调为5%。要主动启动稳定刹车的调控战略,使经济增长每年下落1个百分点,逐步回落到适宜过冬的速度。使中国经济在低速运行中,完成自我修复,为经济转型升级腾出时间和空间。

3.预期降温:中国需要有限市场化的房地产管理模式。从产业系统关联的角度看,目前对中国经济系统具有全局性影响、风险性最大的是尚未破裂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是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化解房地产泡沫是从根源上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

使已经深陷投机驱动的房地产市场降温,最需要做的是调整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要使社会对中国未来房地产市场有稳定而理性的预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告知社会,中国房地产市场管理目标模式是什么。

目前世界上房地产管理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美国式的市场化主导的房地产管理模式;一类是德国式的政府主导的房地产管理模式。无论是从基于社会主义公平要求看,还是从中国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的约束看,中国应走德国的管理模式。德国房地产管理目标定位是,强化房屋的消费品角色、弱化其资本属性,强化房地产行业

的福利性质、弱化其盈利性。

使目前已经被投机捆绑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最需要政府做的就是政府向社会明确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模式的定位:这就是使房地产回归消费产品的市场特性,而不是资产属性。根据德国的经验,我们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政府启动对房地产资源进行普查,为社会提供可靠的房源、房地产消息,避免因消息不透明导致对房地产炒作。

二是政府对房地产价格和租金价格进行适度干预。1960年以前,德国对房屋租金进行严格管制;1960年以后,除慕尼黑、汉堡仍实行租金管制以外,其他城市主要实行租金指导价格,通过每年公布各区域房屋租金指导价格,为房东与房客签订出租合同提供参考。

三是要加快设计系统的房地产税种,充分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对房地产的建设、交易、持有各环节进行调节,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的出现,使房地产回归消费产品的属性。

四是整顿房地产市场,遏制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获利行为。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各级地方政府最感兴趣的,即房地产具有的资本特性的增值功能,而不是房地产满足居者有其屋的社会服务功能。各地政府不仅没有把房地产所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予以重视,反而把城市土地经营、推动土地增值作为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渠道。

(四)长期治理对策之二:把纠正政府行为经济人化上升到当前改革首要任务。

政府行为经济人化,是房地产泡沫和中国系统“高烧病”的病根所在,也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弱化、失灵的根源。要严格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全面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把纠正政府行为经济人化上升到当前改革首要任务。

1.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弱化地方政府

2014年第14期(总第2574期)

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程度。要重点解决地方的土地财政问题。土地财政是诱导政府行为经济人化的直接原因。按照《决定》要求,要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增加房产保有环节的税收。恢复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公共角色。

2.加大地方政府负债管理和政府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地方政府举债评审机制,建立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监测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政府负债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分类清理规范地方政府已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划清职能,规范运作。

3.改革官员政绩考核体制。根据新近出台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不再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将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五)长期治理对策之三: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化解产能过剩。

1.推进价格改革,发挥市场价格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我国大多数资源性产品的人均拥有量长期低于甚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价格更是低于国际一般水平,没有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要加快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的优惠政策;要通过加大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发挥市场价格的调节功能。

2.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过剩产业整合升级。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提高产业集群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联合,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优化技术,实现产品结构向高、尖、新提升。

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推动产能过剩产业生态化、节能、绿色发展。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管理等措施,有效控制全社会的能源消费总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产出率。大力开发新能源。加快开发风电、光电、核电和生物质能,有效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六)长期治理对策之四:利用国际市场化解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面临的共性难题。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及不同分工,消化过剩产业,是许多发达国家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经验和做法。中国产业向国际产业转移可探索的五种方式有:

1.通过海外投资,与非洲、拉美等地建立产业垂直分工体系,以带动我国技术和设备出口。与非洲、拉美等地对中国制造业高端耐用消费品、机械设备、高端机床、数字化通信产品有相当大的需求。中国的设备和技术也普遍适应当地的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更具比较优势。

2.实施“中国式马歇尔计划”,以商品输出方式对外援助,以消化过剩产能。1948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锁定了欧洲后续采购美国产品的方向,及时消化了美国的过剩产能。建议国家用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国内劳动力及多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出口。

3.如果是信贷援助,应设立“定向采购”绑

(下转第91页)

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

对公共经济学的认识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影响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宏观经济等。政府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规律与企业和居民一起参与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公共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这个学期跟着我们敬爱的罗老师我们学习了公共经济学,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我们喜欢上了这门学科。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对书本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发展、特征和它的一些研究对象。 【关键词】:市场失灵研究对象学科联系 一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两大类: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前者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后者是指企业和家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家庭,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国民经济的运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行为方式和目的却不一样。企业和居民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强烈的利益动机,行为方式也自然是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政府却与此不同,它主要是为了社会目标而存在。当然政府的经济活动不能完全忽视收益和成本,但它更多的是考虑社会公正和公平。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垄断、外部性等原因,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如何弥补市场失灵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政府的身上,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失灵与不足。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影响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宏观经济等。 政府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规律与企业和居民一起参与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公共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 公共经济学的特征: 1、公共经济学是主要研究政府及其行为的学科。 政府与市场也同样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公共经济学就要解决此类问题,即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生活?什么时候干预?怎样干预?政府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式、途径和效果是什么? 2、公共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经济行为。 人们研究政府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进行,比如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政治学的角度等。但是,经济学认为人们是通过理性的利己主义行为、利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完成自己的交易行为,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服务性的,政府是服务性的政府。 3、公共经济学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公共经济学研究提供公共物品、政府价格管制、外部性与政府行为、政府政策与经济自由度、寻租等问题时,采用了大量的方法。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信息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也迫切需要这样一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既完成社会的目标,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大致显示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 (2)社会边际效益 (3)社会边际成本 (4)净边际效益 (5)外部效应 (6)负的外部效应 (7)正的外部效应 (8)外部效应的内在化(9)矫正性的税收 (10)矫正性的财政补贴(11)公共物品或服务(12)效用的非可分割性(13)消费的非竞争性(14)受益的非排他性(15)林达尔均衡 (16)拥挤性的公共物品(17)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18)简单多数规则 (19)政治均衡 (20)单峰偏好 (21)中间投票者定理(22)互投赞成票 (23)特殊利益集团 (24)消耗性支出 (25)转移性支出 (26)创造性支出 (27)可控制性支出 (28)非均衡增长模型(29)公共支出增长发展模型(30)公共预算 (31)零基预算 (32)复式预算 (33)机会成本分析 (34)成本—效益分析(35)支付能力原则 (36)税收 (37)课税客体 (38)超额累进税率 (39)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40)受益原则 (41)支付能力原则

(42)均等牺牲(43)比例牺牲(44)最小牺牲(45)税收的额外负担(46)税收的额外收益(47)税收中性(48)税收成本(49)税收的奉行费用(50)从量税 (51)从价税 (52)直接税 (53)间接税 (54)关税 (55)税制结构(56)主体税种(57)税本 (58)税源 (59)拉弗曲线(60)分类综合所得税(61)社会保险税(62)特种财产税(63)生产者剩余(64)消费者剩余(65)税收额外负担(66)税收效应(67)税收中性(68)税收的替代效应(69)税收的收入效应(70)无差异曲线分析(71)税收转嫁(72)税收归宿(73)税收负担(74)辗转转嫁(75)混转 (76)消转 (77)税收资本化(78)局部均衡分析(79)一般均衡分析(80)负债有害论(81)可转让公债(82)预付税款券(83)公募拍卖方式(84)平价发行(85)到期一次偿还法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复习范围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复习范围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 答:1、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 2、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 3、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1、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2、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3、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4、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5、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指的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效益。外部效应可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纠正措施: (1)外部效应的私人对策。合并(组织重构);科斯定理(明确界定产权)。 (2)外部效应的公共对策。矫正性税收;矫正性财政补贴。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纯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 答: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的预算约束较软。综上所述,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臵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政府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资源配臵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必要性和原则 答:政府投资具有以下特点:1、公共性、基础性特点。2、开发性、战略性特点。3、社会效益特点。 政府投资的必要性表现为: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内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 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政府的基本特征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 ,从而使私人部门可以提供。市场经济条件,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具有产权保障。新公共管理的发展使私人部门可以广泛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 三)社区 社区的一般含义及其经济特征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与社会相比的特征:共同性、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相结合、关系的紧密性和共生性、功能的专门化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特征:基于生活聚集区的居民实际需要、协商筹资

国家行政学院博士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附件2 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一、公共管理学 1、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竹立家、李军鹏著:《公共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国家战略 1、张世平:《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崛起之路》,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2月。 2、卢兵彦著:《和平崛起——中国迈向世界大国的地缘战略》,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3、张文本著:《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三、中国公共行政 1、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朱光磊著:《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弗兰克〃古德诺(FRANK J. GOODNOW)著:《政治与行政》,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四、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四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五、公共财政 1、许正中:《跨越: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许正中主编:《公共财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3、[美] 斯蒂格利茨:《公共财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六、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1、乔纳森特纳(美):《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龚维斌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 七、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公共经济学研究的特殊视角、研究的问题的含义 对象是政府,将整个国民经济看成公和私两大部分,并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它研究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运行方式。 ?2、什么是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目的是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回答是什么,会怎样和为什么。实证分析分两种:理论实证分析,经验实证分析。理论实证分析是高度抽象的,通过逻辑推理从一些基本假设前提推导出一些结论。经验实证分析是以观察到的事实来论证因果关系(面谈,发问卷) 是:①我国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支出和赤字有多少?②政府是采取怎样的税收方式取得收入的?各种不同的税收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如何?③政府花在行政管理、教育、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钱分别是多少? 会:①积极的或者紧缩的财政政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总需求?我国的GDP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②如果向房地产征税,房地产价格会怎么变化?幅度如何?③对大学的财政拨款会让社会的哪个群体得益最多?为:①为什么在一些地方政府会倾向于把资金用在形象工程上?②为什么政府要规定一些公共服务,例如民航、电信、铁路的价格?③为什么财政收入和支出规模会不断扩大? 规范分析目的是分清是非,回答该怎样①我国政府的规模是太大了还是太小了?②该指定怎样的公共决策制度才能让政府做他该做的事? ③如果政府的资金有限,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哪些方面才符合公众利益?④文化事业单位该靠政府拨款来运行还是让它们自己养活自已??3、政府行政机关、事业部门、公共企业、私人企业部门的特征 行政机关:具有行政权力和管理部门的政府部门。 事业部门: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 公共企业:公共部门中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依靠销售取得收入来源,补偿运行成本,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单位总称。 私人企业:是指个人、家庭和私人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 公私区别:前者占用的是公共资产,取得收入属于公众;后者相反。 政公区别:前者不从事销售,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依据政府的指令行事,从事社会消费活动,一般不生产物质产品;后者相反。?4、公共收入的内容 ①税收:政府依据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性地取得收入的方式。②收费:公共部门中的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用有偿交换来获得收入的形式(得益与支付完全对称)。③公债:政府通过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自愿,有偿)。 ?5、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按支出效益的时间分) 经常性支出是维系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支出,产生的效益只对本期产生影响。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奖金、办公经费、业务费支出。 资本支出有些只是价值形式转换,支出的资金形成某种形式的资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其功能。如基本建设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6、购买支出、转移支出(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 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支出是有回报的,它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换取了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及基本边际支出。 转移支出是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养老金,救济,补助,补贴。 ?7、隐形收支 税式支出:是以税收优惠的方式进行的支出。公共定价:是政府通过其权力规定交易价格。政府担保:是政府正式承诺在被担保的经济实体不能履行偿还责任的时候替它承担这一责任。公共管制:是政府依靠行政权力对经济实体的行为做出约束性活动。预算外收支和体制外收支:不反映在预算收支账上,而是登记在预算外的一些独立账户中,由各部门、单位按一定的规定自主支配使用资金称为预算外资金,这种资金的收支称为预算外收支。 第二章?1、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称为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也被称为帕累托最优。?2、生产效率(埃奇沃斯箱形图) 一种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等于任何一种其他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解决将既定的资源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才是有效率的 ?3、交换效率(公共产品资源配置) 甲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乙的产品边际替代率。把满足这一条件的不同产品在各消费者之间的配置状态,称为交换效率。 ?4、产品组合效率(财政资源配置) 是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5、公平的含义 规则公平又被称为经济公平,即认为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进行交换,交换的规则必须公平。从规则公平来看,公平的含义仅在于所有社会成员都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每个人所取得的收入与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完全对应。(规则公平结果不一定公平,规则不公平结果肯定不公平) 起点公平(机会均等)试图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不仅竞争过程中规则要公平,而且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竞争的起点也应是公平的。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起点公平主张消除由天然禀赋所造成的分配结果差别,但承认和肯定因偏好和选择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差别。(如公营与私营、城乡学生学业竞争) 结果公平又被称为社会公平。它强调生产成果在不同个人之间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书定义)?6、贫困指数的含义 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指数越大说明贫穷者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公平,反之则越是公平。缺点:贫困县无客观标准,易包含武断因素;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程度存在偏差。?7、基尼系数(含义、计算、分级) ①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与对角线与所形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用以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贫富差距越大,洛伦茨曲线越下凹;越小越平直。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数值越小,收入分配就越公平。基尼系数表示的公平是结果公平,它不反映社会总收入或个人收入绝对额的大小,只反映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关系.只要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发生变化,基尼系数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②计算:将各社会成员从低收入至高收入排列,将收入与人数分别逐个相加,并算出坐标(人数/总人数,收入/总收入).各坐标连接成洛伦茨曲线,最后E/OAD(曲线和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三角形OAD) ③分级: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 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0.6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大;0.6以上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 第三章 1、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 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产品组合最终将符合性质:生产者的产品边际转化率=消费者的产品边 际替代率.) 2、福利经济学第一、第二定理 一: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 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 二: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配置状态都

公共经济学

1、公共经济学的四大特征特征(选择) (1)宏观性-以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 (2)实用性-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3)多样性-本质上是经济学的分支,但同时又受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其他非经济学科的影响和渗透。 (4)可探索性-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具有可探索性。 2、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选择) 公共经济学把政府看成一个经济活动主体,该主体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生产和消费。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优化资源配置的研究目的同样适用于公共经济学。例如公共经济学把税收看成政府的成本与价格通过财政收支的研究来弄清纳税人的每一笔开支是否实现了福利最大化。 3、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选择) 凯恩斯的有效需要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主导,强调国家干预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与私人市场经济具有互补性的公共经济的理论与宏观经济学之间有更深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宏观经济学中寻求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就业的政策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都与公共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高公共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公共经济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4、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选择) 福利经济学主要围绕着①公共利益问题②公平收入分配问题③社会福利问题三个命题进行研究。而作为分配政策的制定者的政府,必须干预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这也是公共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福利经济学为考察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提供了理论启示并且福利经济学中的分析法在公共经济学的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5、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选择) 公共经济学是对财政学的继承,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要依赖于国家财政的支持,因此,它与它与财政学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公共经济学又是对财政学的发展,它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创新与开拓。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比财政学要宽。 在研究方法上,财政学主要偏重实证分析,分析政府是如何进行收支的;公共经济学则全面采用了现代经济的分析方法,融入了规范分析,均衡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以及博弈的方法。在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不断融合与渗透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 6、帕累托最优:是指如果任何一种改变现状的资源配置方式或措施都会使其中一方遭到损失,那么原来的方式就是帕累托最优。() 7、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的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果 8、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1.个人自由和社会原则的矛盾 2.现实中的经济运行不能满足完全竞争的假定 3.某些领域不适合一般竞争均衡分析 4.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 5.信息不完备或信息不对称 6.存在不完全均衡,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7.存在外部效应 8.公共物品是市场无法自行供给的 9、市场失灵的主要内容: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内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 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公共经济学复习重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重点 1. 公共经济学考查第一到第六章,其中第二章为非考查内容,第 三、四章为重点考查内容。 2. 正文中划横线部分为帮助大家理解的内容,不必背诵。 公共经济学题型 1. 单选(15题,15分) 2. 判断(10题,10分) 3. 填空(3题,15分) 4. 名词解释(4题,20 分) 5. 案列分析,考查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2 题,20分) 6. 论述,考查第四章内容(1 题,20分)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第一节资源配置理论 一、资源配置原则 (一)效率原则一帕累托效率 1.帕累托改进: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

人变得更好 2.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 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3.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 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二)公平原则 1.罗尔斯主张公平优先。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中,第一个原则,即最大的均等自由原则,要 优于第二个原则,即差异原则。 2.米尔顿?弗里德曼主张效率优先。他主张按产品分配,以有效利用资源,反对利用国家手段 达到结果的均等。他指出:“生活就是不公平的。” 3.阿瑟?奥肯主张公平与效率兼顾。奥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漏桶法则”,通过 “漏桶”这一收入调节制度,达到既要适当地平均,又要不能太多地损失效率。奥肯有一句名言:“当我们拿起刀来,试图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平均分配时,整个蛋糕却忽然变小了。” 第二节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 1.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过程 ⑴古典主义—守夜人—经济大危机 ⑵凯恩斯主义一全面干预一滞胀,通货膨胀 精选文本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

第一章导论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收入再分配、社会资源配置、宏观经济稳定。 2 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存在的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学问。 3 政权的实体。政府除了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从事非市场性财富分配。 ①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政府为满足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以不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②费市场型社会财富分配: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4、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中央政府; 第二层次是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及附属机构; 第三层次统一公共部门,广义政府+非金融的公共企业; 第四层次广义公共部门。统一公共部门+政策性金融机构。 5、研究政府经济行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研究财政收支; 第二层次,研究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三层次,研究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6、财政学发展时所面临的问题:(1)要搞清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2)尽可能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3)评价政府各种经济政策。 7、相比财政学而言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 (1)关于政府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2)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此外公共经济学全面采取了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即注重实证分析法(已经发生了什么)又注重规划分析法(应该怎么办)。 8、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连接点(1)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消费与市场调节及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直接经济行为(2)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一个单个经济单位,

运用公共经济学看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运用公共经济学看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目前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了改革,在很多方面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要运用到公共经济学的知识,它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有着直接的影响,并起着举足轻重的用。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就是来于税收,而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公共经济学包括作为财政学研究对象的政府收支活动的全部内容,传统财政学难以囊括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政府规制(例如金融监管、环境保护、公用事业定价)等内容。它所指的公共部门除了传统财政学所关注的政府,还包括非盈利性组织、公共企业、民间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公共部门的全部经济活动都是其研究对象。目前,公共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政府、企业、个人(家庭)的行为。最近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进行了改革,公共经济学大量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改变了传统财政学研究主要靠文字描述而缺少数理分析和计量研究的状况,同时分析着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我们运用公共经济学来分析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最优税收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一是考量逃避税和税收征管因素对税制设计的影响;二是对已有的最优税收理论进行计量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公共经济学初步形成。目前,由于公共经济问题的凸显,中国公共经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征收个人所得税,政府要发挥很大的作用! 从税制的公平和效率两个坐标衡量,个税法应突出公平的目标。我国的税制在整体设计上是兼顾公平和效率两个目标的,但兼顾公平与效率并不是指所有的税 种都要达到这一要求,在每一个税种的目标设计上是应该有所差别的。个人所得税应该是调节个人收入的最好手段,应该以解决公平问题作为突出特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所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已经基本达到了在初次分配环节实现效率的 目标,因此,在二次分配环节就应该重点实现公平目标,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正义的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需要应纳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有以下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横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又是政治学几个分支之中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政治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公共经济学就是一门经济学角度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特殊规律的分支学科,是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一门学科。 二、公共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要弄清楚政府是什么;第二,要研究政府应该做什么,要履行哪些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职能,如调节社会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 政府与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做出生产决策”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以事实依据和调查材料为基础,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察和描述,来解释事物现象的本事和内在运行规律。也就是说,会带事物现象本身“是什么”以及“将会怎样”这些问题是实证研究法的核心。用事实说明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回答是什么(What is) 规范研究法: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出发点,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 四、公共经济学学科定位 1、与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看来,最基本的单个经济单位是居民和企业,前者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后者是经济中的生产者,每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化。 2、与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正式借鉴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并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政府行为进行了更广泛研究,细致考察了政府经济行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后果。 3、与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把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效用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最大化等基本概论作为自己评价政府经济行为的出发点。 4、与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一、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市场中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通过商品价格作为中介发挥作用。

公共经济学课后习题解答

1.为什么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学者以“公共经济学”的名称取代财政学?传统的公共财政学理论,是围绕政府收支以及管理而展开的,并且侧重于公共收入的分析而相对忽视公共支出的研究,在凯恩斯主义逐渐兴盛随着政府对经济的广泛干预,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分析的重点落在了通过公共经济活动来弥补市场缺陷,企图使混合经济体制既能保证自由和效 其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内部的最优资源配置。(2)公共经济学把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延伸到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之中,认为政治领域的参与者和市场主体一样,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动机3.公共经济学与盎格鲁-萨克森传统的财政学相比,存在哪些区别? 研究范围不同:传统财政学只研究政府部门本身,公共经济学的主体研究范围不

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包括公共事业单位和公共企业部门。 研究母的不同:传统财政学着眼于研究如何通过税收和公债满足国家对财政经费的需求,公共经济学着眼于弥补市场缺陷。 假设前提不同:传统财政学认为政府行为与厂商的消费行为完全不同。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不是神的造物,而是由人组成和操纵的,它没有无所不能和正确无 社会资源的组要配置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只有在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或市场失灵,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即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或市场失灵决定着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其职能范围。 6.资源配制、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之间有什么联系? 资源配置是社会以何种方式支配和使用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

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高效率,经济学家通常以帕累托最优作为衡量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标准。 收入分配是公共部门运用各种政策和手段对市场体系所决定的收入分配进行调节,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帕累托最优只能说明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还需要收入分配来实现公平。 私人产品偏好显示,以货币为选票分散选择 9.公共产品与混合产品之间能够相互转换,这个说法对吗? 不对,混合产品是公共产品的一种类型。 公共产品有两种,一是纯公共产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二是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非竞争性排他性)

公共经济学复习提纲

公共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经济中的公共部门 1.与经济中的私人部门相比,公共部门有哪些独特之处? 公共政策:公共部门的权威性“作为”或“不作为”。 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费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权力:大范围的强制与法律授予。 2.为何需要公共部门?解释公共部门存在的最有力的经济学理由是什么? 之所以需要公共部门是因为通过公共部门主导的集体行动来获取更广泛的合作收益。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性也可从纠正市场失灵的角度解释,虽然市场失灵并非政府干预经济的充分条件。人们需要集体行动以获取合作收益;作为对市场失灵的合理反应(纠正市场失灵)。 3.怎样理解合作收益?为何确保交易的安全和便利是如此重要?这种由于合作基础上的集体行动而带来的额外好处,成为合作收益,就是所谓“1+1﹥2”带来的额外收益。其本质是互利互惠,其主要来源是交易。 4.为什么说互利交易是合作收益的主要来源? 任何交易都可以看做是交易参与者彼此合作的结果。交易各方必须就有关的交易条件(交易数量、价格、时间和地点等)达成一致,这个过程需要广泛的合作,包括讨价还价以及遵守合约(隐性或显性合约)的规定。可以认为,交易各方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但他们都认识到,如果没有合作,原本存在互利前景的交易就不可能达成。正是利己动机驱使人们进行合作,而有效的合作达成的交易使各方都得到好处,这种“好处”的实质就是“合作收益”。市场经济可以看做是这样的经济制度安排:在此制度框架下,利己的人们通过合作达成交易,产生互利的结果——合作收益。 5.为何需要公共部门主导的集体行动才能产生广泛的合作收益?假如没有公共部门主导的集体行动,互利交易仍然可能发生,但互利交易的前景、规范和规模将会局限于一个极低的水平上。正是有效的集体行动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特别是公共部门对产权的保护和法律制度(如合同法)的建立,加上现代科技(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通过合作达成互利交易的潜力、前景、频率、范围和规模才得以大大拓展,从而为创造和巩固合作收益、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提供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第二章公共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 1、斯密关于有限国家和谨慎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斯密将国家职能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在他看来,政府几乎用不着干预经济,因为经济本身能够在精巧的“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发的完成资源的最优配置,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当的法律框架而已。 与“小政府、大市场”的信念相一致,斯密主张政府应节制征税和开支,在正常年份中应尽可能保证预算平衡;大量而持续的赤字则是十足的愚蠢财政行为的标志;实践中最可靠的法则是在

公共经济学笔记

公共经济学(第一版)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绪论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经济学?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经济政策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资源的非市场化配置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分配。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出发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所以可以将公共经济学理解为是关注经济化的政治、政治化的经济以及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公共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特殊规律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科。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的经济行为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谓政府,就是国民经济中唯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政府除对特定区域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以外,还参与非市场性的资源配置、社会财富再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活动。特征? 3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有哪些关系?(2004辨析题)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关联度表现在两个关联点上。第一个关联点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制、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公平化等政府的微观经济行为。第二个关联点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对政府经济行为是否实现最大化准则进行分析与判断。公共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是一个双重角色,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它本身需要解决最大化的问题。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在公共经济学中也广泛借鉴和使用

公共经济学名次解释汇总

第一章 1、色诺芬理论: ①价值;②财富(能交换出去的东西);③分工;④统治 2、柏拉图理论: ①专业化和市场分工;②大众与精英的关系;③道德和风气④共和→一起做事情。(PS.精英的概念:能力超群,品德高尚) 3、亚里斯多德理论: ①私有制(更符合市场规律);②政治主张:效率优先,然后才是正义与道德。 4、亚当·斯密理论: ①道德情操理论:道德情操与个人奋斗之间的关系,没有自然法则,什么制度都没有用 ②国富论(代表作): 核心思想:看不见的手(指市场)、放任政策(经济自由) 经济发展过程:分工-生产-产出-工资和收入(人均收入)-消费-国民财富-资本积累-新一轮分工(*国富论→自由市场经济VS 独立宣言→自由政治人权) 讲一个国家的财富是怎么来的,什么东西算一个国家的财富;国富论在当时是有意义的,但现实来看有一定局限性。 PS.莫老总结:国民财富的性质→消费(生物界本质要求) 知识链接: (1)Invisible hand(看不见的手):它在《国富论》中只出现过一次。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2)Laissez faire(放任政策):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是更适当而更迅速的方法,将能省去任何由政府运作所造成的效率不彰。主张政府对于民间经济如价格、生产、消费、产品分发和服务等的干预越少,将能使经济运作的更好(更有效率)。 5、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6、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7、凯恩斯理论: 政府这只手要配合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政府就要出来干预。 8、米尔顿·弗雷德曼理论: (1)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私有制 自由是指:进入市场的自由,参与市场的自由 (2)单一政策:政府的作用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 (3)通货膨胀来自于造币厂 9、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消费者在消费物品时,每一单位物品对消费者的效用是不同的,它们呈递减关系。 10、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from360百科)

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

第一课: 1.理性和稀缺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我个人认为,理性可以保证人做出的行为都是合理的,而稀缺则说明了资源的不足和人的需求的矛盾,因而才会产生人的分析。 这两个基本假设保证了经济学它的规律的合理性,也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理性的学科。 个人来说,我不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存在稀缺性,那么经济学解决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老师讲的一点很有意思,就是经济学是一门理科。之前,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是很虚的东西,但是现在看到了这两个前提我就感觉很被吸引;对我们理科生来说,一个理性的头脑反而更适合思考经济学的问题。 2.现实中的人都是经济人吗? 这个问题正如老师介绍的,可能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合理的假设,至少在经济学领域研究问题时,可以将所有人当做经济人看待。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人总是会首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这是一个本能反应,是生来就有的。人所作出的所有的利他行为,本质上还是会有利己的因素在里面,否则人就不会做这些事。例如有人会做善事,会帮助他人,这显然求的就不是物质上的回报,可能就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满足,情感的需求,而这些都是对他有利的。因此,人可以在做某件事之前,评估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各个方面),然后选择做或者不做。这又体现出人的理性的一面,即感性也可以归入理性中的情感需求这个方面。至于反对者所强调的不存在绝对的理性,我是很赞同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只因为绝对理性不存在而否定人的理性判断,不也是很荒谬的吗? 3.自利和自私 这两个词,看似是很接近的,但是经济学中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经济人假设中,提倡自利反对自私。 我认为,自利是人的本性,符合经济人的前提,而且自利通常不会造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而自私则是完全能不考虑他人利益的另一种行为,两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但我们不能否认自私这个现象的存在,虽说人生来是自利而未必自私,但它的确又是存在的,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更多地用制度去引导这些人走向自利。 正像老师所说的,自利的同时同样可以利他,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很显然自私的行为只能导致背离。以PPT中的1+2为例,为何学生很欢迎这个制度,它利用了人自利的特点,让学生去做公益的活动来利他,而对学生来说实现了双赢。 第二课: 1.竞争性、排他性和免费搭车者 这是区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关键点。 这里我想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关于竞争性,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混合产品还是俱乐部产品,其本质上还是不同于私人产品。那么,是不是竞争性就是私人产品的特征呢?也就是说,因为每个人的消费,会影响他人的使用,数量增多则使用效果变差,所以才是因人而异,作为私人产品存在吧。 免费搭车者,这个概念很有趣,名字也起得很特别,但仔细想来还真没有一个更好的定义来形容这种行为。老师用的是灯塔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如果灯塔是私人运营的,前一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