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生态系统学和应用生态复习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学和应用生态复习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学和应用生态复习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学和应用生态复习答案

《普通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及应用生态学”

部分自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一)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

A.达尔文 B.奥德姆 C.瓦尔明 D.坦斯利

2.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

A.达尔文 B.奥德姆 C.苏卡乔夫 D.坦斯利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4.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

A.种子植物 B.藻类植物 C.蓝绿藻 D.真菌

5.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

A.高等植物 B.哺乳动物 C.大型真菌 D.蓝绿藻

6.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

7.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保持生态平衡

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8.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9.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10.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11.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D]。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温带

12.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季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13.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

A.大陆架 B.开阔大洋 C.河流与湖泊 D.珊瑚礁

14.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沼泽与湿地 B.开阔大洋 C.荒漠 D.冻原

15.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温带农田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冻原

16.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B]。

A.热带雨林 B.橡胶园 C.北方针叶林 D.冻原

17.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D]。

A.海洋 B.撂荒地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18.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

A.农田 B.果园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19.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

A.热带雨林 B.温带农田 C.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

20.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

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

21.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22.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 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23.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B]。

A.化能合成细菌 B.真菌 C.蓝绿藻 D.蕨类植物

24.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

A.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25.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

A.雨林 B.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26.大型食草有蹄类和穴居哺乳类动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是[D]。

A.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草原

27.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极地

28.选出正确的答案[A]。

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29.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

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草原 D.极地冻原

30.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

A.气温升高 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C.海平面上升 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31.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A]。

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产量减少B.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C.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D.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32.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B]。

A .2~3个 B.5~6个 C.8~10个 D.12~14个

33.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D]。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

34.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35.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淡水湖泊 D.极地冻原

36.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37.相邻两个营养级进食量之比称为[C]。

A.利用效率 B.同化效率 C.林德曼效率 D.生产效率

38.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B]浓度的增加。

A.CO2 B.SO2 C.NO2 D.NH3

39. 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是由[C]发现的。

A.E.P.Odum B.H.T.Odum C.R.L.Lindeman D.A.G.Tansley

40.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沉积型循环的物质有[D]。

A.碳 B.钾 C.水 D.氮

41.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转移,其浓度将是[C]。

A.逐级减少的 B.变化不定C.逐级增大的 D.各营养级之间相同而恒定的

42.生态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的是[B]。

A.生物量金字塔 B.能量金字塔 C.数量金字塔 D.生产力金字塔

43.捕食食物链是以绿色植物为基础,接续生物是[ B]。

A.肉食动物 B.草食动物 C.腐食动物 D.微生物

44.硫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D]。

A.地质大循环 B.气相循环 C.生物小循环 D.沉积循环

45.下列属于生产量极低的的区域的是[C]。

A.海洋 B.草地 C.深湖 D.河口湾

46.纤维素变成葡萄糖进而成为矿物成分这一过程称为[B]。

A.碎裂 B.异化 C.淋溶 D.降解

47.最有利于生物活动的C:N为[D]。

A.10:1 B.50:1 C.90:1 D.25:1

48.指n+1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与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的比值为[C]。

A.同化效率 B.生长效率 C.消费效率 D.林德曼效率

49.自养演替的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A]。

A.>1 B.<1 C.接近1 D.无法确定

50.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营养物质输入量/输出量[D]。

A.接近平衡 B.<1 C.>1 D.无法确定

51.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那种物质引起的[D]。

A.二氧化碳 B.甲烷 C.氧化氮 D.氟氯烃

53.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

A.湖泊

B.热带雨林

C.农田

D.水库

54.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开阔大洋

55.捉100种动物容易,捉一种动物的100个个体难的生态系统是(A).

A.雨林

B.湖泊

C.草原

D.荒漠

56.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根据消费者的

主要食性

57.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较大的是(A).

A.植食动物

B.一级食肉动物

C.二级食肉动物

D.三级食肉动物

58.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淡水湖泊

D.极地冻原

59.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

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

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

60.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样生物,兼养生物,非生物环境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二)应用生态学

1.臭氧层破坏属于(B)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2.温室效应指的是(B)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3.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4.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

A.太阳能资源

B.天然气资源

C.土地资源

D.淡水资源

5.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D)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

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

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

6.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C)

A.养鱼塘的分层养殖

B.农田的间作套种

C.海洋的网箱养殖

D.稻田养鱼或养鸭

7.能流和物流速度快的生态系统是(A)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北方针叶林

8.下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专一性强的是(A)

A.热带雨林

B.湖泊

C.温带草原

D.荒漠

9.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

A.海洋

B.河口

C.红树林

D.盐湖

10.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11.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

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12.下列哪一类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C)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二、填空

1.生态系统概念是由(坦斯利)首次提出的。

2.生物地理群落概念是由(苏卡切夫)首次提出来的。

3.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构成的。

4.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少数化能合成细菌)。

5.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

6.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

7.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热带雨林)。

8.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9.在生态系统演替的不同时间,积累的生物量是不同的,某一时刻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量称为(现存量)。

10.北方针叶林的分布区位于(寒温带)。

11.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12.反馈有两种类型,即正反馈和负反馈,生态系统的反馈主要是(负反馈)。

13.负反馈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14.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的死亡,这种反馈是(正反馈)。

15.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

16.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外罩一样,使地表温度上升,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17.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都能引起温室效应,这些气体统称(温室气体)。

18.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浓度逐级升高的过程,称之为(生物放大)作用。19.生态金字塔可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的能量、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来表示,分别称之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只有(能量)金字塔不可能表现为倒金字塔形。

20.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调节能力(越强)。2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22.受能量转化效率的制约,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

23.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磷虾、蓝鲸组成的生态系统中,二级消费者是(磷虾),顶级消费者是(蓝鲸)。

24.太阳能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输人生态系统,然后再被其他生物所利用。25.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26.根据食性,食物链基本类型可分为(植食性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

27.农业上大量施用化肥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28.二氧化碳的主要贮存库是(大气圈)和(水圈)。

29.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根据(生物栖息环境或者基质)来划分的。30.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由草食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交织而成,其中(腐屑食物链)占优势。

3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气相、液相和沉积三个类型,其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

32.初级生产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生产有机物的过程。

33. 根据物质贮存库的特点,生物地化循环有(气体型循环)、(水循环)和(沉积型)循环,N、O等的循环为(气体型循环),P、Fe等的循环为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34.赤潮是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是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的一种表现和海洋生态严重恶化的结果。

35. 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36.地球上的四大圈层主要是指(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37.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

38.某一时期内生物量的变化=(NP-R-H-D)。

39.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称为(矿化)。

40.细菌和真菌成为有效的分解者,主要依赖于(生长型)和(营养方式)两类适应。41.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地带,其分解速率(低)。

42.营养级内的生态效率包括(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

43.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包括(利用或消费效率)和(林德蔓效率)。

44.同化效率在草食动物和碎食动物较(低),而肉食动物较(高)。

45.影响物质循环速率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循环元素的性质)、(生物的生长速率)和(有机物的分解速率)。

46.碳的储库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47.生态系统阈限的大小决定于(自我调节能力)。

三、名词解释

(一)生态系统生态学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产量: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

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

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

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

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

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

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二)应用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

有害生物: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2020高中生物高考点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 1.(2018·福建泉州期末,14)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 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被破坏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b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有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A正确;a消费者中全是异养型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真核生物,如寄生细菌为原核生物,B错误;c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以及蚯蚓等腐生动物,C错误;b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D错误。2.(2016·海南海口一中二模,26)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C)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 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⑤⑥D.①⑥⑦ 【解析】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②④⑦错误。

3.(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性考试,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的能量全部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解析】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散失到大气中不能被植物利用,A错误;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兔子中的能量并没有全部流入到狼体内,一部分随着狼的粪便排出体外,B错误;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含有的能量就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多,D错误。 4.(2017·福建漳州二模,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B)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蜜蜂发 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①属于能量流动功能;②分析的是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③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行为信息;④属于物质循环功能,④正确。 5.(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相对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可用④-①表示 B.若②的量减小,则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含解析)(必修3)

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 [考纲明细]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课前自主检测 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93—正文)(√) 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P94—正文)(√) 3.“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的能量。(P95—图5-8小字)(×) 4.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P96—正文)(√) 5.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P96—正文)(×) 6.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P101—与社会的联系)(√) 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P103—正文)(√) 8.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P101—正文)(√) 9.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P107—正文)(√) 10.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机械防治。(P108—正文)(×) (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的遗体及排遗物中储存的能量都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时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如太阳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D错误。 知识自主梳理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2

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生态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物量、生产量、周转率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生物富集(放大)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功能单位 29.食物链:植物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30.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 同化效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太阳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量) 生长效率: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利用效率: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摄食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 3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32.生物量:在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率 33.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4.次级生产量: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的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二、填空题 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和。(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食物链主要有和两种主要类型。(捕食物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通用版)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学前诊断

“生态系统的功能”学前诊断 一、选择题 1.(2016·全国乙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选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只能认识并利用其运行规律,不能改变它。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 2.(2016·全国甲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选C 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 3.(2015·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选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应用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结合动植物生产、医学、太空旅行、资源和环境管理等实践需要,来研究应用过程中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现代由于人类对开发生物资源、管理生物环境、发展医学等得更广泛和深入的实际需要,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显得越来越高,着重从应用需要来研究生态学的领域也不断被开拓。例如,为了持续高产的农田生态学、林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动物驯化鱼饲料、自然资源保护、病虫害防治、污染生态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放射生态学、太空旅行生态学等等,都属于或可以看作是应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应用生态学的主要领域有农业生态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样地经营管理、入侵物种控制、保护区管理、放牧区管理、国家公园与自然游憩区管理、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及环境与生态复育技术等。应用生态学在当前和今后应给予优先重视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设计、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学评价、生物入侵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生态预报、生态过程及其调控等。在今后若干年内,围绕这些领域,可能会出现广泛而活跃的研究热潮以及一些新的特点。 主要期刊 主要的应用生态学期刊包括《Journal of Applied Ecolpgy》、《Ecological Applications》以及《Journal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任何学科的产生、发展主要受到社会的需求、学科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影响。应用生态学的产生也不例外。生态学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生态学一词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普遍认为是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rnst H.Haeckel(1834~1919)首先创造了这一术语。其实,早在1858年美国哲学家、生态思想家Henry D.Thoreau(1817~1862)在书信中使用此词,但未对其下具体定义。1869年,Ernst H.Haeckel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从生态学产生的历史看,它一开始就是与许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但作为生态学的一大重要门类,应用生态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可以说是工业发展、公害泛滥的年代。生态学在40年代后也逐渐成为同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等一样的“硬”科学,而得到普遍认可。1935年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生态学发展史上一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生态系统概念之前,生态学受达尔文生存竞争学说的影响,主要研究自然历史或博物学,大部分研究工作是描述性的,在动物生态学主要研究诸如动物的繁殖、食性、迁移、生活史等;在植物生态学主要以野外调查为主,进行植物群落描述,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生物产量等研究。生态系统概念提出之后,当时人们对它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生态学家还是按照他们个人的兴趣开展研究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专题复习 考纲解读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和原因,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1、非生物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和能量(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自养型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它是生态系统的; 3、___________(各种动物,根据食性又分为初级、次级、三级等) ; 4、____________(腐生异养型生物,包括_______ _________等) 。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完成表格: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过程。 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会超过__________个营养级。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概念: 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返回大气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最新生态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a.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b.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森林:森林是以乔灌木等绿色植物为主,兼有其它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生着多种功能的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食物链:用来说明生物间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 4.自养生物: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能量来源——周围的无机环境。自养生物又称生产者(producer)或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因为它所生产的高能量有机分子为异养生物提供了能源。 5.异养生物:该类生物不能利用太阳光或无机化学键能,而是从氧化由自养生物所合成的高能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 6.营养级:当有机体的食物来自同一链环时,这些有机体更属于同一营养级。在生物界,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余类推……,用符号表示为:T1,T2,T3……。 7.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8.生物量:指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9.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的根尖与某种真菌相结合形成互利关系,大大提高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菌根是根系的延伸,而且能有效防止养分被淋洗掉。 1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于生物与土壤或大气之间的循环。生物化学循环:发生于生态系统之间,生物与大气之间的循环。 13.植物耐荫性:植物忍耐庇荫的能力,即植物在庇荫条件下能否繁殖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14.积温温度的累积,说明生物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活动积温= 平均温度×生育期天数 有效积温= (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生育期天数 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6.生理干旱:早春土壤冻结,树木根系不活动,而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蒸腾耗水强烈,根系不能吸水补充,造成枝叶干枯、死亡。 17.群落表现面积(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18.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现象称为种群调节。 19.自然稀疏郁闭的林分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及总生物量不断增加,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20.最大林分密度:V = K Nm-a 式中:V——单株材积;Nm——最大密度;K、a——常数由于a 值一般在1.5(=3/2)上下变动,所以又称为二分之三法则–3/2 power law。 21.地球表面的水量平衡(包括降水、蒸腾蒸发、凝结、径流等)过程构成水循环,影响地表的能量平衡。 22.生态对策:生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使其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不同的抉择称为生态对策。

生态学简答题doc资料

第一章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过于广泛。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种群生态学。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比较抽象。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期。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③生态学巩固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以地区为背景分化为3个不同的学派; ④现代生态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向微观宏观发展,研究方法手段改变。 7【简答题】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提出了“ecology”一词,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指出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美国生态学家E.Odum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他的著名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

应用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结合动植物生产、医药、空间旅行、资源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应用过程中的生态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开发生物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发展医学等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需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从应用需求出发研究生态学的领域不断拓宽。 农田生态学、林业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动物驯养与鱼饲料学、自然资源保护学、病虫害防治学、污染生态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辐射生态学、空间旅行生态学等学科都属于或可视为应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应用生态学的出现也不例外。生态学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生态学一词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一般认为它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h ·海克尔(1834ー1919ー1919)于1866年创造的。事实上,美国哲学家、生态思想家亨利·d ·梭罗(1817ー1862ー1862)早在1858年就在信中使用了这个词,但没有详细解释。 1869年,恩斯特·h ·海克尔首次将生态学定义为: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之间整体关系的科学。从生态学的历史来看,它从一开始就与许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应用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工业发展和普遍公害的时代。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态学逐渐成为与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并得到普遍认可。1935年,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这是生态发展史上的一次理论突破。在生态系统概念出现之前,生态学受到达尔文生存竞争理论的影响,主要研究自然史或自然史。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描述性的。 在动物生态学中,主要研究动物的繁殖、食性、迁徙、生活史等方面,在植物生态学中,野外调查是主要的方法,包括植物群落的描述、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生物产量等。生态系统的概念提出后,当时人们对生态系统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生态学家仍然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工作。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定量分析的论文,标志着生态系统能量流研究的开始。 1953年,欧达姆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该书的出版使得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当时的生态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时起,许多学者就把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发展迅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学家发展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开始解决实际问题。生态学已经从单一的学科、小规模的研究转变为综合性的研究,如研究人类环境破坏的机理、危害的程度和后果、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对策和技术方法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