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论文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德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德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德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

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德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三、结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蕴含着许多至今仍然很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值得骄傲的一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古代封建社会,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思想资源继续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应长期坚持之探讨的重大课题

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我校教师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战略任务来抓。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德育工作的法规和政策,每学期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制定工作措施,学校各部门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上,校党支部、政教处、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配合德育小组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主管德育工作,建立校长——中层机构(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等),——班主任的三级管理体制。 2.建立健全全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和奖励表彰制度。学校要对德育工作开展和内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重点从①德育工作开展情况;②德育建设平台;③班队效能;④班风及学习风气;⑤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⑥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素质和水平六个方面。学校每年将评选德育先进工作者并给予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建立和完善优秀学生评选制度,予以表彰奖励。 二、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切实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1.以德立教,为人师表。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校德育骨干队伍,要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训、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德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结构,提高队伍素质,要深入开展“树、创、献”(树师德形象、创文明学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和“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增强广大教师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师德意识。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衣着整洁,得体大方,不着有失教师形象的服饰,谈吐文雅,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粗话;同志之间团结互助,不闹矛盾,不拨弄是非,勤于工作,不得过且过,不敷衍塞责;生活健康,志趣高尚,不聚众赌博,不酗酒闹事;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家属、小孩,不违反校纪校规,不损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不搬事弄非,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作学生思想工作的活教材。 2.广大教师要摒弃唯师独尊的旧观念,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树立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念。学校要用月考核制度和师德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监督管理,防止体罚、侮辱和伤害学生事件的发生。 三、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育格局,实现资源共享,整合教育力量。 健全机构,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探讨家校共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大型家长会议,互通教育

德育方法VS品德培养

德育方法VS品德培养 在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中,有两个非常相似的知识,德育的方法和品德培养的方法。这两个知识点很多同学都认为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在应对简答题或者论述题时将二者等同,其实不然。德育的方法既有教师施加影响的方法也有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而品德培养的方法主要是教师采用的用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方法。具体包含的内容可进行以下对比: 因此,从具体内容可以看出,二者的具体方法中存在三个相似子方法,具体内容是: (一)说服教育法VS有效的说服 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二)榜样示范法VS树立良好榜样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树立良好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 (三)品德评价法VS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在周校长、唐校长等领导的科学决策和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全面参与和积极探究中,学校课题研究在本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真正开创了课题工作求真务实的良好局面。 一、采取了多种有效办法 1、规范了研究过程 工作组规定参研教师一般采取“发现问题——申报方案——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究模式开展小专题研究。把教师的眼光引向自身,引向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自己,审视自己,研究“真”问题,从中提炼出一个值得研究的小专题。好词好句每个研究小组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初有研究计划(或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理论学习、问题讨论,提交研究小结或研究过程资料,参研教师每期至少上一节高质量的专题研讨课,并组织相关参研教师集中听课、评议、反思。谚语这些措施,规范了老师们的研究过程,归纳出“小专题研究”的“五化”特点——切口问题化、内容个性化、方法通俗化、周期短小化、承担者个别化。鼓励教师多写读书笔记、教学后记、教育叙事等,避免他们在研究中走弯路。 2、发挥科研骨干的作用 根据老师们申报的小专题,精心挑选,重点扶植,细心指导一批业务精、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骨干教师开展小专题研究,并让这些教师发挥辐射作用,提高小专题研究的整体水平。例如刘老师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案例研究》,张洪英老师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李红琼老师的《语文学科渗透德育之我见》,杨琼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德育渗透》、谢慧兰老师的《课堂语文活动在育人中的作用》等,在促进参研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获得解决困惑的策略,转变教师的德育思维方式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坚持以小专题研究为主,同时开展多种类型的研究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向大平建始县实验小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 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中小学生健

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小学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 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的起点。 学校德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

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无 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 就要准确了解和掌握九年义务阶段中小学德育内容,概 括地讲,中小学德育内容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将

这些德育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教育教学实践活 动,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 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归纳起来有:榜样感召法、 疏导法、身教法、情感陶冶法,比较对照法和自我教育 法。每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结合 校情,有机的采用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 的德育效果。 、逐1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有四点: 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科学的世2观。

页第共页17 界观。3、评价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是:全员育人(教师、学生、家长)、全程育人(所有学科)、全面育人(校内校外)。 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走向是: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去掉传统模式,打破条条框框。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2015至2016学年度第2学期) 课程名称:中外德育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课程编号:213315 学生姓名:王雪婷 学号:151311102 年级:硕马院1501 任课教师: 陈岩 提交日期:2016年6 月21日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3 周---第10 周 评阅日期:年月日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王雪婷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10030) 摘要: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可以说,德育的具体方法是二者德育思想的核心和重心,本文以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重点探析了二者德育方法的相同点和区别,并简单分析了其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杜威;德育方法;启示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德育思想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一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中,德育方法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我国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积极借鉴我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方法,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杜威生活的年代比孟子晚了将近2000年,虽然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时代条件,但二人的德育方法仍然有很多相近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孟子的“引而不发”与杜威的“探究、商量、讨论” “引而不发”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别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像射箭那样,只做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样子而并不真正把剑射出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恰到好处的中道上站立去指导别人,学习的人也才能紧紧跟随他。把这句话引申到德育方法中来,就叫做启发诱导法,即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先给教育对象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然后在关键时机进行引导,并帮助其形成自己的逻辑观点体系。 19世纪后期的美国沿袭的是殖民时期的旧教育,再加上当时的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教育者大多依靠传统的强制性的灌输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仅仅把现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加给人们,达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杜威非常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人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道德疑难杂症, 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不能靠灌输, 而要靠学生的智能, 通过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者的任务是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新的见解。[1]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和杜威都主张德育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灌输,教育者不但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弱化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问题进行启发诱导,采用民主的方式得出答案。 (二)孟子的“实践磨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 《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中职学前教育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ocx

中职学前教育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我国幼儿教育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良好发展态势,幼儿园不断增建,幼儿教师队伍逐渐壮大。然而近年来,社会上频发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等负面新闻,幼儿教师师德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中职学前教育学生是未来幼儿教师的骨干力量之一。其职业道德直接关乎到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在中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使学生成为和蔼可亲、说笑有礼、态度从容、精神饱满、充满创造力、乐观、富有研究精神、乐业、互助合作、慈爱、负责的优秀幼儿教师。 1.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分析 (1)根据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思想政Z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再加上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德育与自己无关,德育是班主任和德育老师的事情。这导致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不理想。减弱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其次是学生认知有误,根据统计结果表明:89.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与德育没有关系。 87.6%的学生觉得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与就业没有太大关系,26.3%的学生觉得所学专业课程中应该包含着德育,但是具体是如何体现说不清楚。原因分析:首先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在德育课程和班主任工作,因此学生觉得德育课程、班会活动、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才是德育。其次学校虽然开展了许多德育课程,如中职生礼仪、公共关系、职业生

涯规划等。但是这些课程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其开设的意义。最后社会大环境各种诱因,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车被逼让座等社会现象,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中职学生家庭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在调查中了解到,87%的学生处于监管缺失状态,或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或是单亲子女,这些学生一般都交由爷爷奶奶照管,他们普遍缺少完整的亲情爱抚、缺少温馨和睦的家庭感觉、疏于教育监管,导致学生感情冷漠。(2)《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了解我国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掌握教育的原则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分析、独立思考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这些都是构成幼儿园教师德育的核心要素。因此依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载体,将德育内容融入在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观,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训练学生合作交往能力和职业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学生思想行为,实现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德育的和谐统一。因此,课堂德育渗透不仅解决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而且配合了学校德育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2.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调查结果 2.1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发挥导向功能。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充分认识到在

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小学德育的任务、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小学德育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以下介绍几个最主要的方面。 1.思想品德课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一些地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容已经组合进了社会课,但是它的任务仍然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某些现象和行为,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确定教学目的之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个单元、每一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应当通过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积累、形成,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如果课题太大,涵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课题既要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便于记忆、理解和在实践中应用。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教学要点是为了达到一堂课的教育目标所必须讲清的几个最主要命题,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也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思想品德课上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材料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可以是故事、童话、寓言,也可以选用一些诗歌、图画以及谚语、格言等。 (5)坚持启发式教学。能否发挥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是小学德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教育自己的机制。 2.其他各科教学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小学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编写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同时

德育实施的途径和办法

精心整理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德育的任务、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德育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实施的途径 1、教学 ??教学不仅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实施德育是其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2 ?? 动。 3 ?? 4 5 ?? ??学生的时事政策学习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联系实际及时而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6、班主任工作 ??做好班级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其他德育途径所不能代替的。

(二)德育实施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使学生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其方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参观(访问、调查)、讨论、阅读指导等。在运用此法时,说理教育应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感染性、真实性、民主性。 2、榜样示范法 ?? 3 ?? 式,进行实 4 ?? 5 ?? 省和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提高品德水平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这一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最终达到无需教师的教育而能进行自我教育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德育目标。 6、品德评价法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良好品德形成发展和预防、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奖励有赞许、表扬和奖赏。惩罚有批评和处分。批评有个别批评、当众批评、集体谴责,处分可分为警告、记过、留校

幼儿园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幼儿园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摘要:德育作为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模块,要求我们在对学生的教学当中充分渗透德育教学,在教导学习之前先教会学生做人。因此我们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品德教育、教学渗透、创新教学 引言:幼儿园时期是学生养成一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关键时期,老师需要在此期间对学生进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准则的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在幼儿阶段就形成较为完备的良好品德习惯,为日后优秀人格的形成打下夯实的基础。而基于现在许多家庭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多过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关注,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品德素质方面的教育。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从幼儿园做起,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长大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成为一个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人。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当中,大多数为语言交流活动,教师可以从大多数幼儿都喜欢的童话故事以及儿歌等可以引起幼儿兴趣的文体入手感染幼儿,让幼儿在学习兴趣浓厚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素养,锻炼其明辨是非能力,以主人公为幼儿树立榜样,让幼儿以此为标杆学习,在日常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将文明礼貌、互相谦让作为幼儿日常行为的准则,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构建和谐友好的幼儿园学习环境。 二、在科学教育中渗透德育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不同,不注重原理探究,大多数讲自然环境与动植物,有大量的漂亮的插图。从教育内容本身出发,老师可以在学生欣赏插画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动植物知识的了解,培养幼儿关心自然,爱护动植物的良好品质。从教学设计的过程出发,老师需要明白,科学教育的可操作性很强,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幼儿独立或者自行分组进行,让幼儿在学习中培养独立自主,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同时,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享,谦让等良好道德行为。 在科学教育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国家到个人,都有一套标准道德准则。老师可以在班级科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规则教学,让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将规则意识列为德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使其成为班级常规。就像在科学教育操作过程中所讲的,培养幼儿教育中良好的秩序与合作互助精神,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孔子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其中,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当然,教学这个途径也不是万能的,只通过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容易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订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单项选择题] 1、()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方法。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锻炼法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2、“人有爱与被爱两种需要,假如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发生行为问题”。这一理论是()。 A.果断纪律理论 B.行为矫正理论 C.现实疗法理论 D.目标导向理论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3、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 B.团队活动 C.学科教学 D.课外校外活动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4、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疏导原则 D.平行影响原则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5、预防问题行为的关键是()。 A.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 B.建设优良的校风与班风 C.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D.改善学生的人际环境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6、共青团诞生于()。 A.1920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3年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7、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这指的是德育工作的()。 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9、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要以()。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参考答案:C

幼儿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幼儿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幼儿的日常生活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幼儿品德又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处事之中。日常生活对幼儿的品德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还为幼儿行为的反复练习和实践提供机会。所以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德育应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必须认真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工作,才能顺利地实现德育的任务。 幼儿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和周围环境发生着各种联系,接受社会上的各种影响。但在各种联系中,在一日生活中与人的直接接触和交往,是形成幼儿道德品质最关键的因素。因为道德品质本身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同伴、成人交往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从而逐步形成友好关系等某些道德品质。教师必须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与同伴以及成人自由地接触和交往,使他们与同伴一起生活、游戏与学习。这样才能逐步地培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会分享、谦让等品德行为。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比如盥洗、午餐等为形成道德品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途径。有的成人或由于低估幼儿社会交往的作用,或由于怕孩子发生纠纷,不允许幼儿之间更多地接触与交往,对幼儿的限制太多、太死,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幼儿正常的交往,不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 幼儿的日常生活也为教育者了解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表现提供了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幼儿,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最能表现他们的真实思想和行为习惯。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个目光,一个表情都反映着他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因此,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的生活,通过各种现象,认真去探索幼儿的意愿和要求,捕捉他们心理的瞬间变化,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从中发现各种微妙的思想问题,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实践证明,对幼儿没有了解,就没有教育,没有细心地观察,就没有细致的教育。对幼儿在互相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教育者应及时正确地处理,帮助他们形成友好关系。对于凡是牵涉较多人的问题和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对个别的问题个别处理。处理问题要做到:方法灵活,使人信服;要明辨是非,处理公平。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克服缺点和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如某孩子为了想多吃糖包,乘人不注意时,把盘子里仅剩的一个糖包吃了一口,又放入盘中。教师在事后及时向他和全班进行了教育。教师给幼儿讲了大象请客的故事。大象过生日请来两只熊作客,大象做了三个甜饼,两只熊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说我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比如缺少比较完备的德育理论教材和德育可持续性的指导方法);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把德育的任务简单的归结给班主任和班会课,忽视或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可以说有时学校长期教育的成果不及社会、网络等所反映出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一个小时的影响大。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 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一是我们德育教育没有到位;二是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使他们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高效教育、引导、熏陶,让学生在接受知 识的同时,道德品质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全员育人目的。 3.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将德育有效的渗透于学科教学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 一个很好地补充,变班主任单一的管理教育为全员育人,使得学校的德育全面化和立体化。通过这样的渗透于分化结合,德育的阵地扩大了,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紧密了,把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德育说教通过不同学科的自身特 点溶解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占领德育高地,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心中,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德育实施得途径与方法 德育得途径与方法就是由德育得任务、内容等方面因素决定得。由于小学德育得任务、内容就是多方面得,因此,进行小学德育就有多种途径与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得途径 小学德育得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与其她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与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以下介绍几个最主要得方面。 1.思想品德课 这就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与专门德育得一门课程,就是我们学校教育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得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得重要形式。在一些地方,小学思想品德课得内容已经组合进了社会课,但就是它得任务仍然就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与良好得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劳动者,为使她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打下初步得良好得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她途径所不能代替得独特作用。小学得思想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得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得年龄特点,用小学生容易懂得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讨 论某些现象与行为,明辨就是非,掌握正确得价值观念。 要上好小学得思想品德课,应注意下列几点。 (1)目得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就是教育能否成功得前提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确定教学目得之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得情况与特点,然后依据《小学德育纲要》得精神,确定学年得教学计划与每个单元、每一堂课得具体目得与要求。 (2)每堂课得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得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应当通过一个个小而具体得概念逐步积累、形成,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如果课题太大,内涵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得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得目得。课题既要易于引起学生得兴趣,又要便于记忆、理解与在实践中应用。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教学要点就是为了达到一堂课得教育目标所必须讲清得几个最主要命题,它就是教师得教学提纲,也就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得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得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得、最本质得东西上去。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思想品德课上运用得材料,就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得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材料可以就是书本上得,也可以就是学生生活中得;可以就是故事、童话、寓言,也可以选用一些诗歌、图画以及谚语、格言等。 (5)坚持启发式教学。能否发挥学生道德学习得主体性就是小学德育就是否成功得关键。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得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得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教育自己得机制。 2.其她各科教学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就是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得其她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最经常得、最基本得途径。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小学各科教材都就是根据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编写得,它具有丰富得思想教育得内容。小学各科教学就是为学生学习系统得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得。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的相关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的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14T10:15:45.8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7期作者:张艳君 [导读] 想要真正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打好学生的基础必不可少,小学语文便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学科。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二小学256400 摘要:想要真正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打好学生的基础必不可少,小学语文便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学科。我们发现小学的语文内容涉猎广泛,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味,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道德水平,所以要将德育很好地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本文笔者将浅要分析有关将德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在对学生进行小学学习时,笔者发现语文是一门理论、实践兼备的课程,更具备工具性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洗涤自身心灵、塑造自身道德,这正是搭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地基。因此,笔者本文将讨论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并具体分析如何实施。 一、德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授时,一定要加强德育方面的渗透。其一,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愈来愈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其道德水平,让学生在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方面的品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其二,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渐渐普及,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均被教育界所重视,这些品质都需要培育,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方面的影子,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满足素质教育这一要求。其三,学生在小学这一阶段还没有建立成熟的三观,而这是塑造三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可以正确地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二、如何将德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 1.寻找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影子。 想要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寻找语文课本中德育的影子,从而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课本本身就受到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的审定,重重把关后才呈现在师生面前,其具有很强的正能量,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以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作例,笔者在进行这一课教授时预先注意到当中的德育元素,提前将有关雷锋的教学内容做成PPT准备好,上课时以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学生们感受到有关雷锋的感人事迹,然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向同学们详细阐述,这样能够高效地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们自主体悟语文教材中德育的身影,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2.创建德育的场景。 教师将德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时,可以创建有关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场景,亲身获得德育方面的体悟。在传统的语文教授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较为单一,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别提要让他们主动学习,因此降低了语文的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可以创建适当的德育场景,便能够为语文教学很好的条件。以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例,笔者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提前让学生探讨“你是为什么读书的?”“你觉得读书时可以获得什么?”之类的问题,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各抒己见,课堂的气氛很快活跃起来,这时笔者再正式导入课堂内容,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门课,让学生们了解周恩来先生的想法,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学生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能够深刻体会德育方面的内容。 3.教师将自身视作榜样。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教师要在面对小学生时自我惕励,充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们在榜样的影响下提升语文素质及道德品质。教师应该先建立正能量的道德观,这样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无形地传递给学生们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同时,教师要严格对待自己,充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满足这个时代对教师的道德要求,然后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与之互动,传递给学生们正向的观念和行为,让小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的影响。不得不说的是,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正是教师自身品德的重要展现,学生也会在这时受到触动,爱护同伴、尊敬老师。 4.展开课外授业。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授过程渗透德育,一定不能把这个过程限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展开课外授业将品德教育进一步拓展,这能够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品德素质。在课外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几件事:其一,教师要结合语文的课上内容组织活动。以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触摸春天》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授这门课后直接组织学生进行踏青活动,用课余的休息时间带学生去感受春天的魅力,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其二,教师带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要尽可能挑选有代表性质的,从而激起大多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活动要有针对性,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尽可能推动他们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正在进行,我们要尽可能完善相关策略,从而为国家的未来提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臣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102-103。 [2]王德娟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167。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论文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德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德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德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