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 早在1960年古巴开始接受苏联武器之前

10 早在1960年古巴开始接受苏联武器之前

10 早在1960年古巴开始接受苏联武器之前
10 早在1960年古巴开始接受苏联武器之前

早在1960年古巴开始接受苏联武器之前,就有传说古巴岛上有苏联导弹了。这种传说到了1962年夏天变得真实可靠起来。种种迹象表明苏联在向古巴集结大规模进攻性设施。自7月初古巴武装部长、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到过莫斯科之后,古巴港口活动明显频繁,从黑海开来的大批苏联货船开始驶抵比那尔德里奥省北岸的深水港马里埃尔。船上所载货物不详,但却令人生疑。这些船吃水很浅,而特点是舱口非常宽,而且每条船上都乘有大批苏联技术人员。及至8月底,在古巴的俄国人已经有五千多名。据在佛罗里达州奥帕洛卡的中央情报局查询站受讯问的难民说,他们目睹成队的卡车拖着用防水帆布包着的长形管状物件。有个从古巴回到奥帕洛卡的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曾看到其中之一的尾部并画下一张简图。同一星期内,卡斯特罗的私人飞机驾驶员在哈瓦那一家酒吧间夸口说,古巴现在已经有了装着核弹头的远程导弹。

传闻仍然让约翰·肯尼迪备感压力。自从猪湾事件以后,古巴一直是他在政治上最沉重的负担。1962年国会选举的迫近,古巴问题显得格外突出,虽然从1961年起,肯尼迪一直强调运用更为积极的间接的办法——拒绝古巴加入美洲国家组织,禁止美洲国家组

织成员国向古巴出售武器,禁止向古巴输出除粮食和药品外的一切物资,禁止进口商和旅游者带进古巴出产的任何产品,对于从事同古巴进行集团贸易的单位限制其使用美国港口和船只——使卡斯特罗在拉丁美洲孤立,打击卡斯特罗的经济、声誉和政治目的。但无可否认,约翰·肯尼迪的这些措施都没有使卡斯特罗下台,这被那些反对约翰·肯尼迪的人利用来煽动政治局面。约翰·肯尼迪反对入侵古巴,但是保证“最为密切地注视着古巴发生的一切”。

9月初约翰·肯尼迪向公众透露通过侦察获得的情况时指出,迄今没有发现进攻性武器的证据。在古巴有越来越多可能用来袭击美国的苏联武器是令人不快的,但这同长期以来存在于古巴或别处的情况并没有多大差别,因而还不足以成为做出军事反应的理由。不过他还是表示,如果确实是有这类武器,那就会出现最严重的问题。

苏联继续装运物资到古巴这一点和赫鲁晓夫在莫斯科9月11日发表的好战声明——他称美国是个毫无斗志的国家,迫使约翰·肯尼迪在9月13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一篇态度明确的声明,但一直到了此时,

他视野的焦点仍不是古巴本身,他担心赫鲁晓夫是要把他拖入古巴的另一场纠纷,从而使卡斯特罗成为破坏美国同拉丁美洲各国关系的炸弹,然后苏联人则趁机对西柏林采取行动。由于这种可能性的存在,约翰·肯尼迪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他没有向国会、新闻界以及国内好战派让步,他不想在没有盟国支持的情况下,把美国卷进一场不值得的战争中去。

约翰·肯尼迪一直没有得到关于导弹的确切消息。到10月初,他听到了蜜月旅行后回到首都的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麦科恩的意见,约翰·麦科恩得悉一个月以来没有对古巴西部进行空中侦察,原因是在那里发现可能有萨姆导弹设施。谁也不愿冒险让萨姆导弹再打下一架U—2飞机,麦科恩对约翰·肯尼迪说,这个险非冒不可。10月9日,约翰·肯尼迪总统批准了U—2高空侦察机对古巴岛进行一次侦察,尤其注意西端,因为有情报表明在那个地区可能已有一个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场。

由于目标地区上空有云,也为训练新的U—2飞机的驾驶员,耽误了几天,10月14日清晨晴空万里,U—2飞机从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的高空。当晚,在

五角大楼的分析中心,熟练的专家们对经过处理的一长卷胶片进行了审查分析,同早些时候拍的照片进行了比较,到星期一下午,照片上所看到的证明了传说中的导弹确实是存在的。圣克里斯托瓦尔附近已修起了一片梯形场地,而这种场地到当时为止,还只是在U—2飞机拍摄的苏联照片中看到过。场地的四周都有萨姆导弹发射场,保卫着一座发射台。照片中看不到弹道导弹,但分析人员都能认出有导弹转运、装配和发射装置。

10月16日上午9点左右,邦迪在收到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的一份详细情况汇报后,就去告诉了约翰·肯尼迪发生的事情,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花招非常恼怒,并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内心震惊无比,但脸上流露出的只是稍感意外的表情。他实在没料到苏联人企图在古巴这样一个地方采取如此轻率和冒险的行动,而他的态度似乎太乐观了。接连几个星期,他一直对难民们散播的狂热的传说持怀疑态度。

事实胜于雄辩,约翰·肯尼迪要邦迪在当天上午安排两次提供证据的会议。随后他开始准备对古巴出现进攻性导弹所作反应的公开声明。在他准备这些材料

时,他其实并不太相信有必要根据声明采取行动。但在11点45分政府主要成员召开的会议上,技术专家送来的报告表明,再过十来天,圣克里斯托瓦尔发射场便可使用,当这一工程完成后,美国在遭到袭击时的报警将从一刻钟缩短到两三分钟。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卡特告诉肯尼迪,苏联的中近程弹道导弹能击中1100海里以外的目标,华盛顿、达拉斯、卡纳维拉尔角、圣路易以及这些地方之间的所有城市和战略空军司令部所属的基地都在其射程之内。事情发展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与会的人普遍认为,美国作出任何反应都可能让局势恶化,但比听任赫鲁晓夫干下去好一点。

约翰·肯尼迪心情忧郁,但态度开始干脆,他第一个指示是大大增加U-2飞机的侦视,拍摄出更多的照片。约翰·肯尼迪现在可以提供出充分证据使美洲国家组织、盟国不再认为他对古巴是敏感、多疑的了,还需要更多的照片来确定事实,空军奉命每天对古巴全境侦察拍照。

约翰·肯尼迪的第二个指示是要求与会的成员迅速而细致的通盘考虑一下面临的种种危险和一切可采

取的行动。这刻不容缓。这次会议和接下来的几个会议上,得出了几种方案的雏形。有人说,在导弹综合发射场可供使用之前就毁掉它,比如通过空中打击的方式,有人提到派遣美洲国家组织检查小组或者直接同卡斯特罗接触的可能性,还有人谈到,除发出警告和加强监视外,最好是海军封锁,这样不至于有太大伤亡。会议没有得出结论,但大多数人在此时却偏向空袭这个方案,约翰·肯尼迪一言不发,他觉得这个方案可能会导致对古巴的入侵,并最终引发一场战争。他需要考虑考虑。

约翰·肯尼迪的第三个指示是在事实真相和美国的反应能够公之于众之前,每个人都要严守秘密。他强调过早的泄密会使苏联加快行动,或者引起美国公众的惊慌。

本着这个宗旨,约翰·肯尼迪在开完会以后,仍按原计划前往康涅狄格州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直到午夜才返回华盛顿。

危机的第一天过去了。以后会发生些什么,约翰·肯尼迪不愿去设想。

10月17日,危机第二天,整个白天和大半个晚上,约翰·肯尼迪和他的政府主要成员都在开会。U—2飞机获得的新证据令人不寒而栗。苏联技术专家昼夜不停地工作。从照片上已看到导弹。在一周之内,16个,也许是32个导弹发射场就可供发射使用。除了有确凿证据表明,圣克里斯托瓦尔确有中程导弹发射场外,还发现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和哈瓦那之间的瓜纳哈伊地区以及古巴东部的雷梅迪奥斯,设有射程2200百英里的远中程导弹发射场。远中程武器的准备工作将于12月1日完成,这就是军界所说的“第一次打击”武器。据估计,苏联用这些武器可以向美国本土的目标一次集中发射40枚核弹头。

10月17日的会议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苏联人为什么采取这样激烈的、危险的、一反常态的做法,下一步他们打算干什么?

与会的人提出了几种答案。第一种是冷战策略的一步。赫鲁晓夫一向认为美国人胆小,一旦实际面对导弹,除了抗议,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美国因此将在全世界面前显得软弱和优柔寡断。这是对美国抵抗

意志的一次试验和考验。如果赫鲁晓夫这一着成功的话,他就能从古巴用导弹扼住美国的咽喉,在西柏林问题上将立足于比以前更重要的地位,赫鲁晓夫在核武器上花了大量的金钱和力气之后,虽然并不是真的希望在战争中使用它,但至少他想试一试,用它来达到讹诈的目的。

第二种人认为古巴导弹是一个转移注意力的圈套。假设美国真的有反应,比如说进攻古巴,那么联合国会感到震惊,拉丁美洲国家的反美情绪会很激烈。一旦美国将精力转移到这方面,赫鲁晓夫就迅速进入西柏林。

第三种人觉得古巴导弹就是为了保卫古巴,古巴是苏联在西半球的惟一卫星国,这对赫鲁晓夫非常有价值。

第四种答案是苏联借这次机会与美国讨价还价地交易。赫鲁晓夫很了解古巴问题在美国国内政治中所起的异常敏感的作用,他期待用这些导弹基地在一次最高会议上或者联合国中能作为同约翰·肯尼迪交锋时讨价还价的筹码,以这些导弹基地换取他所需要的

那种柏林协定,或者让美国撤退其海外基地。

第五种答案是苏联人为了显示导弹实力。苏联人如果要发展州际弹道导弹来威胁美国,费用昂贵。如果在古巴设置基地,部署现有的中近程弹道导弹和中远程弹道导弹,苏联就能够迅速地、相当廉价地大大增加以美国为目标的导弹总数。这些导弹能够越过美国大多数导弹警报系统,在发射和到达目标这段时间里实际上让美国不能发出战术警报。

约翰·肯尼迪自己分析以后,认为第三种和第五种分析很有可能,但理由也不很充分。只有第一种分析最有可能。不管哪种分析是正确的,有一点很清楚,如果苏联的行动得逞的话,那么正如总统在后来所说的,它都会在整个冷战中“从物质方面和政治方面改变力量的均势”。

约翰·肯尼迪也并不是自始至终泡在会场里,保密工作要求他维持正常的日程并履行其他的职责。然而无论身处何地,肯尼迪的外表看起来如何乐观镇定,他的内心总是忧郁、焦虑的,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仍然没有确定,可赫鲁晓夫的导弹也许不会等着他。

10月18日星期四,危机的第三天。空中摄影和照片审查分析人员们的辛勤工作表明,在古巴的苏联导弹是对着一批特定的美国城市的,几分钟之内可以使800万美国人丧命。据情报委员会在上午11点钟会议提出的最新报告,第一批导弹在18个小时之内就能做好发射准备,约翰·肯尼迪显然很紧张,不过他并不慌张,他对与会者说:“这个星期我得对得起我那薪水。”

约翰·肯尼迪这天接见了苏联外交部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他们谈了两个多小时,约翰·肯尼迪总在努力把话题扯向导弹的事,可葛罗米柯不搭腔,约翰·肯尼迪知道他绝不可能从这次谈话中得到一点有用的东西,就什么也不说了。

不过这天也有较大的进展,原先很少有人支持的“封锁”计划在这天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支持。听起来,“封锁”和导弹问题几乎无关,它既不能把导弹赶跑,也不能使别国觉得这种方式是正义的,公海上的自由是不容侵犯的。而且封锁也并不比空袭的方式好太多:它也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军事行动,而且时间旷日

持久,让人备受煎熬。

可“封锁”计划毫无疑问是最有限、最低调也最为保险的军事行动了。它给赫鲁晓夫提供一种选择,只要他的船避开,就可以避免一切直接军事对抗,至少,它可以在不打一枪或不杀伤一名苏联公民和古巴公民的情况下就实行起来,引起直接的军事报复的可能性有可是不大。即使真的在加勒比海上交锋,对美国来说,也是力度最大的。

而且因为封锁是有限的、低水平的,恰好可以使美国更有节制地,随着形势需要逐步升级,它可以作为向赫鲁晓夫发出的一种明白无误但又不是突然或屈辱性的警告,让他知道美国的行动的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封锁避免了直接入侵古巴,可以使美洲国家和美国的盟国不反感,甚至可能赞赏美国的度量,这会给以后可能采取的行动铺平舆论道路。

当约翰·肯尼迪了解到多数人的意见统一于封锁时,他指示曾经是国际法教授的司法部副部长卡曾巴赫为封锁古巴寻找法律上的根据。

由于保密的盖子仍然盖得严实,约翰·肯尼迪在10月19日,危机的第五天,又一次按照原来的约定离开华盛顿前去芝加哥帮助民主党人竞选。在华盛顿,封锁的准备工作在匆匆进行着,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大西洋司令部和加勒比海司令部于下午1点20分进入戒备状态。五角大楼宣布,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已要求三军参谋长在华盛顿暂留六个星期,以便商谈“编制预算问题”。卡曾巴赫报告说,照他看来,在当前的情况下,单方面进行封锁在法律上是说得过去的。约翰·肯尼迪得到卡曾巴赫的报告后决定,在下周一傍晚通过电视向美国人报告情况,这已是最早的安排,因为事先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执委会的会议开了一天一夜,具体计划的大致轮廓初步形成。最重要的进展是决定要求美洲国家组织对封锁表示赞同,为此,必须在有投票权的20个美洲共和国之中,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做到这一点很重要,封锁计划因此更具合法性。贝尔电话公司经理得到美国新闻署长副手唐·威尔逊的通知,让他的西班牙语广播电台随时准备广播危机的事实,但暂时不要告诉电台什么。

10月20日星期六,约翰·肯厄迪仍在芝加哥,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往芝加哥谢拉顿·黑石饭店给总统打电话,告诉他执委会已经准备好了行动计划。约翰·肯尼迪把新闻秘书塞林格叫到总统专用套房去,递给他一张纸条:“轻微上呼吸道感染,体温上升一度。天气恶劣多雨。建议返回华盛顿。”芝加哥时间9点35分,塞林格向报界宣布了这个消息。在空军一号座机里,他问肯尼迪,“总统先生,您的身体并没有什么问题吧?”肯尼迪回答说,“要是你一无所闻,那算你运气。”

总统座机在东部标准时间1点37分抵达安德鲁机场。执委会会议从下午2点半开始,最后,约翰·肯尼迪同意封锁。美国战术空军指挥部的司令官告诉他说,大规模空中偷袭也未必能够消灭古巴的全部导弹发射场和核武器,这使他对封锁的决定不再有丝毫犹豫。

前美国副总统艾德莱·史蒂文森这天来到华盛顿,提出一个办法,他建议约翰·肯尼迪告诉苏联人,如果他们从古巴撤除导弹,美国也把设在土耳其的导弹撤掉,并放弃美国在关塔那摩湾的海军基地。普遍地反应是强烈反对,约翰·肯瓦迪也觉得这未免过于姑息对

手。

其他方面都进展顺利。星期一下午7点约翰·肯尼迪总统发表演说前应做的事都详密周致地安排妥当了:向美国驻外使馆发出指示,向国会领袖介绍情况。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也在准备之中。为了做好细节安排和整理法律依据,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参与了问题的讨论,即将发生某种重大事件的消息开始泄露出去。许许多多原定的旅行取消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地方灯火通明,许许多多应邀赴宴的高级官员要么中途托辞退席,要么压根不露面。《纽约时报》的詹姆斯·赖斯顿和《华盛顿邮报》的执行编辑艾尔弗雷德·弗兰德利差不多掌握了大部分的事实。约翰·肯尼迪对此感到不安,他亲自打电话给他们二人,请求他们在星期二以前,不要把他们所知道的发表出去。

海军在加勒比海上部署了180艘舰艇。B—52轰炸机部队受命满载原子武器在空中飞行,一架飞机着陆后,它在空中的岗位立即由另一架接替。深夜,第一装甲师从得克萨斯开拔,前往佐治亚的港口准备上船。另外五个装甲师也处于戒备状态。这一切都被解释成早就安排好的加勒比海的海军演习。

10月21日星期日,在国务院,致各国政府首脑和西柏林市长维利·勃兰特的43封公函已经写好,等待约翰·肯尼迪的签名,约翰·肯尼迪正在给赫鲁晓夫写信,这封信将连同他的演说稿副本一道送去。美国驻外使馆都已得到通知,要准备应付示威游行和暴力行动。第二天下午6点钟,在约翰·肯尼迪发表演说前一小时,美国驻各国大使将会收到说明情况的电报。

10月22日星期一中午,塞林格宣布,约翰·肯尼迪总统将在下午7点作电视演说,内容关系美国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事情都很顺利,演说稿已修订好,高空拍摄的照片也提供给外国了,在土耳其和意大利基地上守卫核武器的美国人员奉命进入特别戒备,除非得到总统命令,不准发射这类武器。46个盟国使节、拉美各国驻美大使以及新兴国家的外交使节在听取情况介绍后,没有发生反对的情形,戴高乐总统知道一切后说,这正是他会采取的措施。艾德莱·史蒂文森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召开安理会特别会议,来处理“由于在古巴秘密设置了能够向北美和南美大部分地区发射热核弹

头”的导弹,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的严重威胁。

20位国会领袖接到通知,总统下午5点要会见他们,凡来不及搭民航机前来的,都由军用飞机,有的还使用了喷气式战斗机接来。对约翰·肯尼迪来说,这不仅是这天让他最不愉快的一件事,也是危机出现以来他面临最棘手的时刻。国会领袖知道事实后,无一不斥责封锁的办法过于软弱,强烈要求入侵古巴。可约翰·肯尼迪说,无论如何,入侵不能立即开始,最好的办法是同赫鲁晓夫磨。

国会领袖们不想听约翰·肯尼迪温文尔雅的解释,约翰·肯尼迪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向他们解释,他7点钟还要做电视演说,那是至关重要的。

约翰·肯尼迪在表明他坚定不移的决心之后,怒气冲冲地回到住宅去更换衣服。他对同去的索伦森嘟哝着说:“假如他们想干我这个差使,让他们干好了。对我来说,这差使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事”。

但到了去演说前,约翰·肯尼迪已经平静下来,他最初听到古巴导弹的消息时,反应不是也很激烈吗?

7点钟演说准时开始。所有的电台和西班牙语广播网同时播出:

“同胞们,晚安。政府遵守自己的诺言,一直对苏联在古巴岛上的军事集结情况保持着极为严密的监视。在过去的一周里,已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表明在那个被禁锢的岛上,正在修建一系列进攻性的导弹发射场。设置这种基地的目的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提供向西半球进攻的核打击能力。……

由于引入这些能够突然进行大规模毁灭的大型的、远射程的和显然是进攻性的武器,古巴就急剧地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这构成对整个南北美洲的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

多年以来,苏联和美国双方都极其小心地部署战略核武器,从未打乱确保在没有重大挑战下绝不使用这些武器的不稳现状。我们自己的战略导弹从未利用秘密和欺骗的手段运往任何其他国家的境内。……美国公民已经适应于苏联境内或潜艇上所设置的苏联导弹瞄准下过日常生活。……

但是共产党人在一个众所周知的同美国和本半球国家有特殊历史关系的地区,违反苏联的保证,无视美国的政策和本半球的政策,秘密、迅速和一反常态地设置导弹的做法,突然地、秘密地将战略武器第一次设置在苏联领土以外,是对现状做出蓄意挑衅和毫无理由的改变。……

“我们不会过早地或不必要地冒全球性核战争的风险。在核战争中,甚至胜利的果实也是到嘴的灰烬,然而,到了必须面对这种风险的时候,我们绝不畏缩。”

约翰·肯尼迪引述了俄国人的一再许诺,说如今看来显然是蓄意欺骗,并郑重警告赫鲁晓夫:从古巴发射的任何导弹都将被认为是苏联对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报复,企图闯越封锁线的任何船只,都将被美国海军击沉。

演说完毕后,约翰·肯尼迪收到国防部部长麦克纳马拉写的一份机密报告,详细开列了为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所准备的力量:足够向古巴目标发动2000架次攻击的军用飞机,由90000名海军陆战队和伞兵组成

的入侵队伍,以及25万名增援部队,假如真的入侵古巴,美国伤亡人数估计有25000名。

约翰·肯尼迪还收到五角大楼的一份报告,说俄国人和古巴人莫名其妙地把他们的飞机一字摆开停放在机场上,像21年前在珍珠港的美国飞机一样等着被击毁。肯尼迪让空军上将泰勒派U-2飞机去佛罗里达美国空军基地进行高空摄影,说:“如果咱们的飞机也这么着,那倒有趣了”。果然,美国人的飞机也那样摆着,空军部迅速让飞机疏散开来。约翰·肯尼迪认为这个插曲很有意思,专门打电话告诉了弟弟罗伯特。

演说让有些美国人惊慌失措,有人企图离开美国,躲到别的安全之处,有人在忙着收拾他们的放射性尘埃防空洞。10月23日股票市场开始下跌。

可演说让赫鲁晓夫暂时停手了。莫斯科足足13个钟头毫无反应,然后,美国驻苏大使接到一份照令,指责美国的“海盗行为”,并否认设在古巴的导弹意在用于军事目的。苏联没有轰炸中东的美军基地,也没有封锁柏林,或是采取封闭达达尼尔海峡的行动。苏联的战略不管原进攻意图如何,都被约翰·肯尼迪的警

告制止了。密苏联人调兵遣将的时间不多了,约翰·肯尼迪已经签署了封锁公告,明晨即将生效。公告上,被列入禁止通过的项目中包括进攻性导弹、轰炸机及其核弹头和电子装置。美海军已在加勒比海上跟踪俄国潜艇了。驶往古巴的25艘苏联商船并没有改变航线,这些商船正在接收着发自苏联的特大数量的密码电报。

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午9点钟开始举行,下午5点,会议以18票对零票,一票弃权通过了支持隔离封锁行动的议案。几乎是同时,美国驻牙买加、特立尼达、几内亚和塞内加尔的大使们报告说,他们阻止苏联弹头空运进入古巴的努力已获成功;他们驻在国的政府都同意不准许苏联集团的飞机在飞往古巴的途中过境着陆。联合国也传来好消息,在安理会11个国家中,美国获七国支持。

全是些令人鼓舞的消息,约翰·肯尼迪把隔离截击线由800英里缩短为500英里,希望苏联因为这种表示友好的趋向而尽快解决问题。可麦克纳马拉从五角大楼打电话给他,U-2飞机新拍摄的照片表明,古巴的发射场修建工程仍在继续进行。

俄罗斯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体系综述

近年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的同时,俄罗斯军队的改革工作也在逐步深化。例如,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工作为适应现代战争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要求。在前苏联体制的基础上,既有所继承,又有较大的调整。 一、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 俄罗斯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基本上继承了前苏联统一管理分级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国防部总装备部和各级装备部门负责全军通用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在各军种司令部设立的技术保障部门负责本军种专用装备的维修保障。 总装备部通过下设二部一局,即导弹军械部和汽车装甲坦克部和发明局,统管全军通用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导弹军械部和汽车装甲坦克部各编制有5~7个处,分别负责武器装备的采购、调配、使用、管理、保养和修理,并对新型和改进型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提出要求;发明局主管全军的发明与合理化建议工作。 各军种司令部也相应设立了导弹军械部、汽车装甲坦克部(或汽车牵引车部)和合理化建议委员会(或发明局),由主管装备的副司令领导,负责本军种的通用武器装备的采购、调配、使用、管理、保养和修理等业务。各军种(陆军除外)的专用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由本军种司令部技术保障部负责,并由司令部分管技术和工程的副司令领导。军区集团军一直到连一级分别由各级的副职负责本级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工作。 二、建立划区保障与平战结合的保障体制 为了使保障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俄军现已在高度集中统一的保障体制基础上建立起具有区域联勤性质的划区保障体制,并通过在各军区设立的若干划区保障中心来具体实现这种保障体制,负责对保障区域内的各军种进行后勤和技术保障、其中,平时的维修保障由各军区设立的综合性的技术修理中心承担。技术修理中心属于非建制单位,设有若干修理厂和修理所。由于它有一定的业务自由度和经济自主权,故平时还可开展有偿出租仓储设备和提供运输及维修等服务。而建制维修机构主要组织战时装备的维修保障。 三、制定三级维修与分类实施的保障制度 根据装备维修任务的不同;俄军将武器装备维修划分为小修、中修和大修三个等级。并由各级维修部门组织实施:①小修是通过更换个别零部件、进行调整作业来排除故障,主要由使用人员和修理分队在使用现场进行;③中修是对武器装备中损坏的部分进行更换和修理,并对其余部分进行故障检查,从而恢复武器装备的使用性能,主要由修理厂、专业修理所和维修基地完成,一些大型装备的中修通常有使用人员参加;②大修是对武器装备进行全面拆卸和故障检查,更换或修理其所有损坏的组成部分,然后进行装配、综合检查和调试,由修理厂、维修基地和军工厂完成。 俄军的维修保障按装备的种类来实施,分为火炮、坦克、汽车、工程、化学、通信和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航空工程和后勤勤务、舰艇及其他专用武器维修保障等。 四、提高武器装备维修机构的机动能力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许加梅 【内容提要】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苏联东欧国家冷战 【作者简介】许加梅,1973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广州510630)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关系的运行一直以国家利益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政治也主要以强权政治为特征。虽然冷战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上述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推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运转的基本动力。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摆脱了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领土兼并与财富掠夺的血腥状态,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实力竞争为显著特征,扩展力量与影响成为每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美国国务院的一位苏联问题专家曾评论说:“我认为从根本上看,苏联人仍然是想要得到同样的基本东西,即扩展其力量与影响。但是他们在改变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1]在以美国与苏联相对抗为特色的冷战时代,美国、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家都在自己的标准下寻求扩展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在现实的国际背景下追求从这一首要目标演绎出的各种现实利益,在美、苏、东欧多向度的复杂关系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向背。

一苏联和东欧的“唇齿”关系 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所谓的“真正平等”在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和苏联外交的舆论宣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关于东欧对苏联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而且论述得也比较充分。美国学者林肯·戈登的分析比较全面。他认为:(1)东欧作为防御的缓冲区是重要的军事考虑。(2)东欧也被看作潜在的进攻战略跳板。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将这个地区看作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和第一成果,是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3)苏联也将东欧看作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一个国际上国家集团的核心。(4)莫斯科进一步将东欧视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源泉,认为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利益紧密相连。(5)最后东欧一度被看作经济财富的来源[2]。 在冷战的气氛下,东欧不仅是苏联维护欧洲均势,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成功标志,不仅对苏联维护安全与利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苏联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国家实际上是苏联‘另一个自我的缩影’,苏联领导人只有看到东欧适当地反映苏联的影响,他们才会感到满意。”[3]在匈牙利事件后,尼赫鲁问及苏联出兵匈牙利问题,苏联方面的有关回答是:“如果没有对匈牙利的干涉,如果帝国主义势力得逞,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施加压力,这无疑会打破欧洲均势,那将直接威胁和平。” [4]

俄罗斯历史重大揭秘:共济会曾经隐性控制苏共高层

俄罗斯历史重大揭秘:共济会曾经隐性控制苏共高层 如果在1991年,我知道祖国会发展到现在的状况。我宁愿斩断自己的双手,也不会签署别罗维日协议!!!! 乌克兰前总统克拉夫丘克俄罗斯历史学家О.А.普拉托诺夫在《俄罗斯荆棘之冠:共济会历史1731-1995年》一书第25章“共济会一览”中揭露,自1945年至1994年,原苏联体制内约有400名以上的党政高级官员加入共济会或隶属共济会的国际组织(如“彼得伯格俱乐部”、“大欧洲”委员会、“国际俄罗斯俱乐部”等),其中包括最高领导人如M.戈尔巴乔夫、A.雅科夫列夫、Э.谢瓦尔德纳泽、Б.叶利钦等均是国际共济会会员。 该书披露大量事实,讲述了共济会秘密组织以及中情局(CIA是隶属美国共济会体系的情报和行动机构)斥巨资在苏联寻找和培养利益代理人的详细内幕,以及这些美国利益代理人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现将该书有关内容摘编如下: 一 一些苏共领袖与共济会建立联系,并非始于80年代改革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60和70年代。

戈尔巴乔夫与共济会的最初联系,可能是发生在他在意大利休假时期。А.Н.雅科夫列夫与共济会的联系是他在美国和加拿大出任大使的期间。有关戈尔巴乔夫作为“自由石匠”(即共济会员)身份的消息,1988年2月1日首先在德国一份发行量不大的杂志《光明普照》(“Больше света”)上被透露。类似消息也披露在纽约的报纸《新俄罗斯言论》(“Новое русское слово”,1989年12月4日) 。该报甚至得意地刊登了一幅照片,图中美国总统布什和戈尔巴乔夫见面时,互相做出典型的共济会密语手势。 但关于戈尔巴乔夫共济会身份最有分量的证明,是关于他与世界共济会高层代表的密切接触,和1992年所披露的戈尔巴乔夫是共济会最高国际机构“彼得伯格俱乐部(三边委员会)”的成员。 据西方透露,戈尔巴乔夫和三边委员会联系的中间人是著名的犹太金融家、共济会高级会员、以色列特工机构“摩萨德”的著名间谍索罗斯。由于与“摩萨德”的关系,70--80年代索罗斯曾被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驱逐出境。 共济会资金供养的美国情报机构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招募了一批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苏联实习生,其中包括未来的“改革”领导人A.雅科夫列夫以及O.卡卢金。

开国元帅和大将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原来是这样排名的 授衔简介: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 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切尔诺贝利事故 相关问题及答案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该机组采用的堆型是RBMK-1000,即前苏联独特设计的大型石墨沸水反应堆,用石墨作慢化剂,石墨砌体直径12米,高7米,重约1700吨,沸腾轻水作冷却剂,轻水在压力管内穿过堆芯而被加热沸腾(见图1)。堆芯石墨砌体中间孔道内可装1680根燃料管。反应堆是双环路冷却,每个环路与堆芯840根燃料管的平行垂直耐压管相连,堆芯入口处冷却剂温度为270 ℃进入燃料管道,向上流动,被加热局部沸腾,汇流到一边两个的四个汽包中,汽包中的蒸汽直接进入汽轮机厂房,两环路各对一台汽轮发电机组(一堆两机)各发额定功率一半的电功率(4号堆供汽给7号和8号汽轮发电机组)。该型没有“安全壳”,也没有压力壳。 图一: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简图 问题一:为什么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低功率下存在正的空泡效应? 当堆芯内出现汽泡时,它对反应性会产生正的空泡效应,即空泡增加,反应性增加,功率增加,又导致空泡数增加,堆就会失控非常危险,好在在高功率情况,这个正效应被其他的负效应(如多普勒效应)所抵销,因此反应堆高功率运行是自稳的。但当功率低于20%时,总的效应就变成正的,这时就很难用手动控制的方法使冷却剂的流量和冷却条件稳定下来。因此,运行规程中不允许堆在低于700兆瓦热功率下运行;本次试验是在堆功率200MW 台阶进行的,即在存在正的空泡效应的功率台阶下进行的; —冷却剂泵扰动或泵气蚀,使空泡增加,在正空泡系数的情况下,会放大其效应,燃料通道的损坏会引起局部闪蒸,引入局部正反应性,并会在堆芯中快速扩展;

问题二:为什么进行试验过程中控制棒下插时堆功率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为进行试验,反应堆的大部分控制棒被提至堆顶(堆芯仅剩6-8组控制棒,而当堆芯仅剩下15组控制棒就要求立即停堆,电站发出了停堆信号但因保护停堆系统退出运行没有自动动作); 在开始试验时,汽轮机停运,备用柴油机尚未启动供电(大约在汽轮机停运后40秒才能开始供电),导致主泵给堆芯供水减少,堆内更多蒸汽产生,正的空泡效应放大,堆功率增加。 在发出紧急停堆命令时,反应堆出于瞬发超临界状态,功率正迅速上升; 由于堆高度较大,控制棒下落时间较长(约需18秒);而控制棒端部是石墨挤水棒,当进入反应堆过程中,前几秒钟会使反应堆功率升高,而不是降功率,本次事故中在控制棒下落阶段的前4秒钟,功率上升了80-100倍; 在控制棒下插阶段,由于反应堆热点的蒸汽压力超出临界值,把控制棒向上推出; 以上因素导致控制棒下插时堆功率并未下降,反而上升了。 问题三:为什么试验规程定在70%功率下进行,但却在200MW下进行? 在低于700MW功率水平下运行是不允许的,但这一限制无论在设计、管制限值,还是在运行指令中都没有事先规定。 虽然值长及操纵员提出,根据试验程序应在700—1000MW台阶上进行试验,低功率进行试验不安全,但负责试验的总工想在200MW下进行,以便在反应堆过热时仍有冷却水; 由于当时缺乏平等、公开的讨论环境和氛围,操纵员和值长的提议未能被接受。

中国引进前苏联武器始末

xx引进前xx武器始末 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存的沈阳、重庆、太原、上海等地的兵工厂连步枪都造不好。在解放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常规兵器曾一度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取得这样的成果,跟前苏联的军援是分不开的,但是,前苏联的军援还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两国领导人政治上的严重对立造成军援的大起大落。 xx对华军援背后留一手 1949年,前苏联高层开始考虑向中国提供军援,但在武器性能上严重缩水。刘少奇访苏曾专门向斯大林提出,想买最先进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用于解放台湾作战,但是后来苏方提供的是老掉牙的拉-11螺旋桨战斗机。据悉,是斯大林让人偷偷修改了会谈记录,把承诺过的“最先进”改成“先进”,可以看出苏方反悔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虽然向毛泽东保证供应全部军备,但是在承诺上依然留了一手: 援华的武器不仅由“无偿”变成按厂价“五折记账”,陆军装备全部都是二战中的“洋武器垃圾”,双方为此曾有过激烈争吵。斯大林出于联合中国抗美的目的,于 1951年5月向毛泽东发电致歉,同意无偿赠送372架米格-15新式战斗机,不久又将60架最新服役的伊尔-28轰炸机卖给中国。这是斯大林在世时唯一向中国提供的现役装备。斯大林时代提供给中国的新式武器不太多,但还是帮助中国把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底子建起来了。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的重点工程,奠定了工业化的最初基础。20世纪50年代的前五年,中国得到苏制常规武器多为二次大战时的水平,但毕竟实现了军队装备的第一次跃升。 xx援华武器性能最好 根据解密的前苏联外交档案透露,赫鲁晓夫在苏共最高领导人中援华上最大方,提供的军火质量最高,数量最多。如 1953年6月签订了对中国海军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六四协定”,对华提供了大量的新式战舰。

苏联解体的误解 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 ——从解密档案中寻求历史真相作者:特约记者黄军甫 采访嘉宾: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 时间:2011年12月 黄军甫: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国内各界对此都很关心。您是国际著名冷战史、苏联史专家,此时此刻一定感慨良多吧。沈志华:是的,作为一个苏联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亲历者,每每想到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便有一种异常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当年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时,我就想,一个存在93年的老党、74年的大国,怎么说没就没啦,并且事先似乎没有任何征兆。现在通过看一些材料得知,苏联解体的事,连中央情报局都没有任何感觉。黄:看您的书也好,和您交流也好,感觉您有一个基本观点:一种历史,只有让它离去一定时间,我们才能科学地研究它,完整、全面地把握它。那么,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东欧剧变更是过去20多年了,现在应该可以对一些问题作比较清晰和准确把握的时候了吧?沈:黑格尔有一句名言:智慧的猫头鹰到黄昏才起飞。研究历史必须要以原始资料为基础,这是对史学家的起码要求。第一是当年的公开报道;第二是外国学者的著

作。但是,这两种材料都无法构成历史叙事的主体,还有后来的一些当事人回忆,都是第二位的。那么,核心的史料是什么?原始档案。不过,档案有一个解密期的问题。目前比较开放的是东欧各国的档案,特别是涉及原来执政党的文献,几乎全部都解密了。所以,现在确实是研究苏联、东欧剧变原因的大好时期。历史学家应该也完全可以加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黄:过几天就是苏联解体的纪念日,这几天俄罗斯又因杜马选举闹出许多事情,所以,虽然20年过去了,国人对我们这个北方邻居的兴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不过,对于学术界和政界来讲,最感兴趣的问题恐怕还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数人认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基本上就两个原因:其一是美国搞和平演变的结果,其二是戈尔巴乔夫背叛社会主义的结果。沈: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仍旧把苏联解体这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归咎于你提到的两个原因。这两点是不是原因?当然是。但它们恰恰是所有原因中最表面的、最浅层次的原因。熟悉马列主义和苏联历史的人都知道,共产党人是要埋葬资本主义的,是要搞世界革命的。因此,苏联和美国的斗争,或明或暗、或文或武,你死我活,世人皆知。但为什么人家没败你败啦?是你自己有问题。这就是毛泽东讲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另外,把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背叛更是荒唐。马克思

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

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 1.三里岛事件无人伤亡 在1979年3月28日,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的2号堆,发生了核电史上第一次严重事故。这是由于水泵阀门信号灯故障和操作人员多次误操作所造成的。反应堆堆芯两次露出水面,使燃料元件破坏和大约三分之二的堆芯熔化。导致大量惰性气体和放射性碘与其他一些放射性核素进入了安全壳内。并且由于锆包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产生许多氢气,但没有发生爆炸。因为安全壳的良好密封性和屏蔽作用,这次事故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很少。根据监测调查,对周围80千米的200万居民所带来的总剂量仅为20人·Sv(希沃特),不到这地区居民年本底辐射总剂量的(核设施建设运行之前该地区的辐射剂量水平)1%(这地区的年本底辐射总剂量2400人·Sv),附近居民受到的最大个人剂量不到1毫希沃特,只与作一次X光胸部透视所受的剂量差不多。三里岛核电站值班的118名工作人员,无一伤亡,只有3人的受照剂量超过季度允许剂量水平。 2.切尔诺贝利事故有了论断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堆(石墨水冷堆),由于工作人员违章操作、判断失误,加上反应堆设计缺陷,特别是没有安全壳等原因,导致了核电史上一次最严重的事故。4号堆出现了瞬发超临界(当中子增殖因子k>1,缓发中子失去控制作用,每代中子寿命变得极短,堆功率会急剧上升而无法控制,就发生瞬发超临界,造成燃料熔化和三道屏障破坏。),功率剧增,堆芯熔化,蒸汽爆炸,石墨燃烧。因为这个堆没有安全壳,大量放射性物质(12×1018贝可)释入大气。由于大气扩散,使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3万平方千米面积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次灾难性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10年后,1996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委员会联合召开“国际切尔诺贝利事故10周年大会”,参加大会的有71个国家和20个国际组织的845名科学家和280名记者。这次大会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做出了权威性结论:切尔诺贝利事故共造成30人死亡、其中28人死于过量辐照,2人死于爆炸。其健康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有极少量增加,但确诊甲状腺癌的儿童,仅有3人死亡。除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外,尚未观察到这次事故所引起的癌症发病率的增加。这一事实和有些报道中渲染的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大相径庭。 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引起了核电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的极大重视,例如:对类似构造的核电站实施了整改或关闭,改进设计,提高安全性,加强人员培训,改善人-机接口,修订安全法规,完善维修和运行规程,严格安全监督制度,等等。不让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重演。现在,核电厂运行安全的目标见表达1-1: 表1-1 核电厂运行安全目标 风险概率堆芯融化概率大量释放放射性概率 运行中核电站10-4/(堆·年)10-5/(堆·年) 新建核电站10-5/(堆·年)10-6/(堆·年)人们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核电站特别低的风险概率,因此对核电安全疑虑和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金融战:美国三步击溃前苏联

金融战:美国三步击溃前苏联 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场造成大国崩溃的金融战就是美国对前苏联发动的悄无声息的金融战。 前苏联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跟美国势当力敌的超级大国。前苏联GDP鼎盛时达到美国的80%。军力不亚于美国,是有着上万件核武器和投送工具,足以将地球毁灭几十次,十几艘航空母舰,上百艘潜艇的庞大军队的超级大国。 就是这样的一个超级大国,一个庞大的联盟共和国在一场惨烈的金融战中轰然倒下,而且解体成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小国家。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它倒下的真正原因! 到底是什么法宝有这么大的威力? 美国对前苏联发动的毫无声息的金融战,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个伟大的、精确的算计。它应该成为金融战役学课堂的伟大典范和不朽战例。我对这些个金融战的指挥者的智慧,天才的头脑和手腕的确是叹为观止! 第一步,布局

首先,制造“星球大战”的假象拖垮苏联经济。 其次,抓住每一次机会限制西方对苏联的技术贸易出口,遏制并打击苏联可以换取外汇的那些领域。 经过分析后美国人认为,苏联的弱点在于它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很大,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下降,苏联出口换汇的能力就会下降。苏联外汇储备下降,主权风险就增加,西欧的国家银行给它发放贷款时就会三思而后行。苏联利用西欧的贷款下降,它用以改造技术的能力就会下降,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上就会落后。苏联倾全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会耗尽它的实力。 于是美国与沙特勾结,打压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一跌,苏联出口的能源换回的外汇大幅缩水。1983年春天,美国官员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了国际能源机构,限制欧洲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这切断了苏联从西欧获取硬通货的渠道。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2011/12/15 1991年,戈尔巴乔夫被“赶”下了台。在此后的20年里,这位前苏联的“末代”领导人,体会着本国的冷遇和西方的热捧。他屡次政坛东山再起不得,却成功地经营自我,成为一名游走于政治之外的明星。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局势日渐紧张,并公然违反中央的命令。1991年8月19日,强硬派害怕改革会使苏联分裂,便将戈尔巴乔夫软禁使其远离权力中心。尽管3天后便被释放,但戈尔巴乔夫面对的是形势的剧变。8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迫使戈尔巴乔夫宣读政令,将所有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资产移交俄管理。戈尔巴乔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议会禁止了苏共在俄的所有活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说完,他把讲稿猛地一扔。伴随着“扔稿子”这一动作,苏联的69年历史宣告终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命运也有了巨大的转折。

叶利钦许诺给戈尔巴乔夫每月4000卢布的退休金和高级吉尔轿车等,并要求戈尔巴乔夫在1月8日之前腾出办公室、住宅和别墅。然而在交房期限到来前的某一天,戈尔巴乔夫别墅里的物品被人强行搬走,一家被迫搬到了一过由警卫人员居住的80平米小房间。在之后数年中,由于卢布贬值,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曾只相当于1.5美元。图为戈尔巴乔夫一家于1976年至1991年的住所。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分析 摘要 本文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作为核事故的污染来源。描述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全过程,总结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明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国际影响及各国的应对措施。同时,本文综合介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人员伤亡、生态习境、民众健康、公众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和后果,并针对核染物进行的应急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深入思考,在应急预放、安全措施、运行安全、安全管理和事故后处理等方面作出了经验总结。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核污染;核安全;核电站 1.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物来源 核污染的来源主要有核武器爆炸、核反应堆的核产物及核废料、医学及科研和工业生产四种。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及其报废燃料是核污染第二大来源。核电站及其它反应堆中大量裂变核废物,原则上是完全密封的,只在停堆换装核燃料时才取出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一部分回收做新核燃料,剩余废料则经密封包装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库永久保存。上述生产、运输及加工过程的任何泄漏都是造成环境核污染的来源。由于对于核安全的极端重视,现代核电站、反应堆正常运行中的泄漏是严格禁止的,一旦有泄漏发生就是核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堆芯熔化的大泄漏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灾难,在事故中释放物质的放射性核素组成是很复杂的。碘和艳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最具放射学意义的:碘的放射性半衰期短,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辐射影响;艳的半衰期为几十年,具有较大的长期辐射影响。释放到大气中的物质广泛地扩散,最后沉积到地球表面,实际上在整个北半球都遭到了可以测量到的污染。事故对乌克兰及全东欧环境造成严重核污染。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过程及原因 切尔诺贝利电站共有4套机组。第1,2号机组于1977年投产,第3,4号机组于1983年11月投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 2010-03-25 我们都知道美国和俄罗斯是两个航天大国,初了火箭之外还有航天飞机。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企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1977年2月15日,进行了3次滑行测试飞行。1977年2月18日到1977年3月2日,进行了5次机载背负飞行测试,载机为波音747。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随后又进行了8次载人飞行测试,1977年10月26日,载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企业号”实际上它是一个纯粹的测试平台,没有发动机,没有设备,没有执行太空任务的功能。本来“企业号”是准备作为“哥伦比亚号”之后的第二架航天飞机的,但是后来NASA发觉改装测试平台STA-099更划算,而后来“奋进号”又被建造出来,“企业号”就再也没有上天的机会了。1977年,美国又建造了“开路者号”航天飞机,后运往肯尼迪航天中心用作地面测试之用,实际上不具备飞行能力。由于开路者号与真正的航天飞机具有相似的重量、形状和尺寸,一些测试可以在其身上进行,而不必使用更加精密且昂贵的“企业号”航天飞机。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

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发射,首次执行STS-1任务,开启了NASA的太空运输系统计划(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 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哥伦比亚号”的命名由来,是纪念第一艘环绕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国籍船只。然而很不幸的,“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2月1日,在STS-107的第28次任务重返大气层的阶段中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并且在不久后被发现在得克萨斯州上空爆炸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数罹难。 航天飞机总长34.24米,翼展约23.79米,该系统总高56.14米,起飞重量约2,046吨,起飞总推力达3,076吨。美国一共设计制造了5架航天飞机,分别为“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挑战者号”是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为高拟真结构 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号为STA-099),但在“挑战者号”完成初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任务首航。美国的航天飞机都是以早期的船名而命名的,因此“挑战者号”的命名由来也不例外,是承袭自1870年代航行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上的英国海军研究船“挑战者号”(HMS Challenger)。然而很不幸,“挑战者号”在1986年1月28日当地时间早上11 时38进行代号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为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上一个O形环失效,导致一连串连锁反应,在升空后73秒爆炸解体坠毁。当时机上的7名航天员,全在该次意外中丧生。

读懂这三个词你就明白苏联解体真相

读懂这三个词你就明白苏联解体真相 慕容破晓上校发表于:2015-03-31 CCCP,现在的年青人很少知道这四个字母意味着什么。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帝国,仅仅存在了70年便瓦解了,其寿命比中国历史上的蒙元帝国还短。苏联帝国兴衰之秘密,如同罗马帝国一般引起学者们持久的兴趣,祖博克的名著《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最近翻译成中文了,该书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苏联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花了三十年,但这个巨人的解体却只用了三年时间? 苏联的解体,是一次突发的雪崩,谁也没有预料到。庞大帝国的身影,消失在世纪末的地平线,为半个世纪的冷战划上了句号。从十月革命开始,苏联经历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五个时代。作为一个帝国,其真正的打造者是斯大林,经历了残酷的卫国战争,以死亡2600万人口为代价,苏联在二战之后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两大超级大国,达到了它的巅峰,但这也是其衰败的开始。 在战争的后期,几百万苏联红军跨过东欧,打到德国和奥地利,他们是征服者,但精神上却为被征服者所征服。从国外归来的军官们私下说:“我们到过国外的几百万士兵,都看到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大家都这样说,哪里也没有比我们国家生活更糟的地方了”。著名的战地作家西蒙诺夫在剧本《在布拉格的栗树下》描写了一个捷克女郎与苏军上校的对话,女郎不无鄙视地说:“您想必不喜欢欧洲。这些阔绰的独宅大院,这些别墅花园,这些带铁皮屋顶的房舍,必定都让您生气。但是,您能否认这些吗?”上校沮丧地承认:“可以否认思想,但绝对否认不了铁皮屋顶。既然它是铁的,那就是铁的”。这一情形如同19世纪初进军巴黎的俄国军功贵族为先进的法国文明征服,回国后成为反对沙皇制度的十二月党人一般。战后的苏联,要求改革的声音在地下滋长,但斯大林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他陶醉于帝国的强大之中,偏执地拒绝一切改变。 国门一旦开过,心灵之窗就再也不可能关闭。斯大林死后,一场迟到十年之久的改革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启航。农民出身的赫鲁晓夫,懂世俗,有现实感,知道什么是民众真正需要的,他喜欢说大白话:“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却没有土豆”。精神的天国何其遥远,赫鲁晓夫承诺给人们一个可触摸的世俗乐园:“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赫鲁晓夫带来了免于恐惧的自由与意识形态的“解冻”。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推行非斯大林化?他与他的同事们在那个暴君的时代虽然身居高位,却无时不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一个著名的笑话说,赫鲁晓夫做完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一张匿名的字条传到主席台:“赫鲁晓夫同志,当时您在哪里?”赫鲁晓夫厉声责问:“写字条的是谁?请站起来!”台下一片死静。赫鲁晓夫得意地笑了:“现在我可以回答您的问题,我当时就坐在您此刻的位子上”。 苏联比中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其开国国父并非斯大林,而是列宁,以列宁批判斯大林,不仅不会动摇国本,反而能够强化民众对国家的认同。然而,赫鲁晓夫毕竟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他无法超越那个时代,其改革也只能是既有体制中的微创手术,他甚至以斯大林的方式推进非斯大林化。著名的冷战史专家陈兼教授在《失败的帝国》书评中有一段评论:“赫鲁晓夫能够成为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不是因为他在思想深度和远大政治规划上比他的同志更为杰出,而只是因为他的粗鲁和狡猾以及对于高层政治力量对比的无与伦比的阅读能力,让他获得了一种具有‘即时性质’的高层政治对峙中的优势地位。他走不远,是不奇怪的。” 赫鲁晓夫时代的最大成就,乃是培养了像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这样一代人,即所谓“乐观的六十年代人”。正如祖博克所分析的那样,这些新人擅长批判性思维,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在他们眼里,最高的障碍来自僵化的官僚机器,它用铁锁捆住了这个国家、堵塞了革新之路。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是有限的,但解冻时期熏陶出的一代年轻人在二十年后继承并光大了改革大业。 赫鲁晓夫的有限改革,既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官僚阶层,也令希望深刻变化的知识分子不满。他的下台,无论是斯大林主义者,还是反斯大林主义者都拍手称快,支持“解冻”的激进人士以为,哪怕任何人上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摘要 由于燃料多卜勒效应和控制棒的插入暂时补偿了汽泡正反应性效应,堆功率略降,出现了第一个峰值。之后,燃料碎化引起汽泡骤然增加,汽泡正反应性效应造成功率急剧上升;堆内压力管内压力上升,使得逆止阀关闭,主回路流量剧减,这进一步恶化了堆内状况.事后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功率峰值在4秒钟内达到满功率的100倍。据四号机组外工作人员说,大约在1点24分左右,相继听到两声爆炸声,接着熊熊大火在破坏了的四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燃起。 关键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原因影响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1.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附近,该镇是电厂人员的生活区;西北距切尔诺贝利市18km,距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16km。核电厂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相距110km。 核电厂周围地势平坦、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核电厂的东面是乌克兰最大的河流第聂伯河,核电厂的主厂房离第聂伯河大约100m,核电厂的冷却水取自该河。 第聂伯河一般分为3部分:基辅以上为上游,基辅至扎波罗热为中游,扎波罗热至河口为下游。上游盆地主要位于森林地区,这里大多是

泥煤一灰壤土壤。上游的特点是空气湿润、湿地多。此地区支流密布,流量大(占区域流量的4/5 )。中游是黑土森林大草原地区,分水岭和河谷满布森林。下游盆地位于黑壤大草原地区。上第聂伯河流域的年降水量为560一610mm。第聂伯河流入黑海。 第聂伯河上建有8级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航运、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利用,在库区内有水产养殖,第聂伯河承担着对沿岸城市供水的任务。 1.2反应堆概况 该电站共有4套机组。第1,2号机组于1977年投产,第3,4号机组于1983年11月投产。4套机组均为1000MWe(3200MWt)的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РБМК-1000)。这种堆用1700t石墨砌块作为慢化体,有 1 661根平行的压力管垂直穿过石墨慢化体,燃料组件即插在这些垂直压力管内。还有211根控制保护系统管道分布在石墨砌体中。堆芯等效直径为11. 8 m,高7m,总计装有约190t含2%铀235的低加浓二氧化铀燃料。反应堆备有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和一系列安全连锁装置。 从安全角度看,РБМК型反应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空泡正反应性系数。此外,堆的反应性余量不足,控制棒从最高位置开始下落时有一个反应性增长区,以及反应堆没有有效的围封(安全壳)等,都是在设计上直接与此次事故有关的缺陷。 РБМК反应堆是石墨慢化压力管沸水型反应堆.它由轻水冷却,并

解放战争苏联交给中共多少武器

解放战争苏联交给中共多少武器 迄今为止,关于中共在东北从苏联红军手中接收的武器数量,较为准确数据都出自苏联,但这些数据都被质疑严重夸大。相对而言,国内的材料更可靠一些,由于身为受援者以及后来与苏联反目成仇等原因,国内资料对于苏方的武器援助,很少会夸大。因此,根据国内现有的相关资料可以总结出苏联在东北最少援助了解放军多少武器装备。 1、前苏联公布的数据不可靠,只能依据中方现有资料做最保守统计 关于中共在东北接收的武器数量,前苏联有两种说法: 一是当时的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了巨额缴获来的武器装备。仅我们两个方面军转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就有:3700门大炮、迫击炮和掷弹筒,600辆坦克,861架飞机,约12000挺机枪,将近680个各种军用仓库,以及松花江分舰队的一些舰艇。苏军司令部还使全部武器保持完好以适于作战使用。”(薛衔天《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1917一1949)下》P72) 二是1971年8月26日莫斯科话语广播谈话《苏军粉碎日本侵略军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保障》中提供的数据:“步枪约为70万枝,机枪约为12000-14000挺,各种炮约4000门,坦克约600辆,汽车约2000多辆,另有弹药库679座,800余架飞机和炮艇若干。”(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P250)但这两种说法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一来认为他们夸大了缴获关东军武器的数量;二来因为这些数据都是在1960年代中苏论战之后公布的,因此有夸大对中共援助的嫌疑;三是此数据与国内现有的党史军史中所载东北解放军持有的武器数量差距较大,特别是飞机和坦克的数量。因此,苏联的数据很难让人信服。 要搞清楚中共接收了多少武器,以中方提供的资料为基础进行估算相对更可靠些。一是因为作为受援助方,具体接收了多少武器,当时的记载相对比较可靠;二是受援助方一般不会夸大自己接收援助的武器数量;三是从60年代开始中苏进入论战甚至兵戎相见,因此,中方之后的材料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对苏联援助数量及发挥作用基本不会夸大。 但是由于相关的材料尚未完全公开,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资料中找出中方在东北接收武器数量的最小值。

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考点: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建立“经互会”:1949年1月,苏联同5个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建立“华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据此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北约、华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形成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例题1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军事组织“北约”,赫鲁晓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组成三国联盟 B.组成三国协约 C.成立华约组织 D.加入欧洲联盟 答案:C 解析:冷战中,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北约”军事组织,苏联成立了华约组织,答案C。 例题2右边表格适合的题目应该是() A.冷战局面的形成 B.美苏争霸的历程 C.美苏两国的外交 D.两级格局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表格的内容是美国、苏联在冷战中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答案A。 1. 苏联成立与“马歇尔计划”相对抗的组织是() A.欧共体 B.经互会 领域 政策措施 美国苏联 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C.东欧联盟 D.社会主义经济同盟 2.为了对付美国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①组织“经互会”②组织“华约”③接受“马歇尔计划”④建立欧洲联盟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3.在美苏冷战中,1955年,苏联和东欧7个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由此,形成的国家政治格局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 D.多极化趋势 4.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B.世界局势日益缓和 C.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姜胜基 【提要】苏联的解体,综合了苏联自身的制度、执政党的建设、民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美苏争霸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苏联的解体也给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方向,坚持理论与本实际相结合,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改革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仅仅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有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性的经济政治制度问题 斯大林于30 年代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虽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那种统治上的专权,已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而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这种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没有搞好自身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体制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严重错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制度长期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领导时期就存在着个人专断和家长制问题,以致党和国家政权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肃反扩大化的发生等。二战后,赫鲁晓夫脱离国家建设实际,主观武断,随意发号施令;勃列日涅夫极力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这些严重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又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到80年代末,苏共党内出现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为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分裂格局[1](P390)。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权夺利,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1](P397)。这样,党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