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表内乘法,谁能把乘法口诀背给老师听听。

1.口算(出示课件)5×39×4 8×5 3×2 4×7 6×5 8×7 9×8

2.同学们可真聪明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口答:

(1)6个十是(),12个十是(),20个十是()。

(2) 40里面有()个十, 70里面有()个十, 150里面有()个十。

2、出示主题图: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1的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生回答: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汇报各自的算法:

(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2)10个2相加是20。

(3)2×10看成2个10,也是20。

3.那么谁知道200×3等于多少2000×3等于多少

四、小结

法把题目看作表内乘,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五、巩固练习

1.2×7= 3×3= 4×5=

20×7= 30×3= 40×5=

200×7= 300×3= 400×5=

2000×7= 3000×3= 4000×5=

2.每瓶矿泉水2元,买20瓶矿泉水需要多少钱?

3.20×5的积末尾有一个0。()

30×4=160。()

一个乘数是7,另一个乘数是300,它们的积是2000。()400+400+400=400×3=1200。()

5.每箱方便面的售价为40元,买7箱,300元不够用。

板书设计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0×3

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10个2相加是20。

2×10看成2个10,也是20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难点:了解口算思路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回顾、组织联习。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口算。(出示口算卡)

10 ╳ 7 = 200╳6= 40╳6= 20╳9=

3000╳5= 500╳5= 400╳8= 60╳9=

700╳8= 2000╳3= 1000╳ 9= 70╳ 6=

2、指名学生口答教材58页练习十二第4题。

二、基础练习

1、教材58页练习十二第4题。

引导学生进行题意理解和分析,指名列式口答。

2、教材58页练习十二第5题

(1)明白要求什么?有哪些信息可以利用?

(2)分析:一筒羽毛球12只,4筒就是12╳4;一只羽毛球3元,一筒就是12╳3。

(3)学生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0╳□=60 □00╳□=800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2、整十数乘以一位数且积是36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课)

六、课时作业

1、口算。

41╳2= 12╳4= 3000╳6= 13╳3=

200╳3+60= 40╳4+8= (230-218)╳3=

2、判断。

(1)300╳2既表示2个300连加,又表示300的2倍是多少。()

(2)200╳5,积的末尾有2个0. ()

(3)41╳2和12╳4的结果相同。()

3、解决问题。

学校买4盒乒乓球,每盒30个,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能根据数级正确的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课件、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演示教材60页例1的情境图。

(1)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

“迎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2)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都是12支。

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呢?。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4)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让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在桌子上摆出小棒或画图。

全班汇报。

1.摆学具求得数。

2.画出图形求得数。

3.连加法。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10×3=30 2×3=6 30+6=36

在这些算法里,你喜欢哪种?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二、优化算法,学习竖式 1 2

1 2 × 3

× 3 3 6

6……2×3

3 0……10×3

3 6

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做一做。

3 23 123

× 2 × 2 × 2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怎样计算?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练习十六:2.14×2= 212×3= 412×3= 21×4= 33×3= 3.路两边每边摆342盆,两边一共摆几盆?

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巩固新知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呢?

五、作业设计

笔算下面各题。

32×3= 432×2= 21×4= 234×2= 122×4=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1 2 1 2

× 3 × 3

6……2×3 3 6

3 0……10×3

3 6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笔算乘法(一次进位)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算理,掌握乘的顺序及积的写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算法,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每一步乘法的计算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0 ×8 = 40 ×6 = 80 ×4 =

100 ×4 = 70 ×3 = 200 ×5 =

50 ×4 = 40 ×5 = 70 ×4 =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口算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给出算式”12×3=”让学生回忆用竖式计算的的过程和在书写过程中的应注意的书写格式。。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本节课的主题图,让同学们列出算式:

18×3=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计算方法,想一想多位数乘一位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边写一边讲解过程和注意事项。

师:

个位:8×3=24,个位上填4,再向前一位进2。

十位: 1×3=3,3+2=5,十位上填5。

小结:

乘的顺序:先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1、看谁跑得快

27×2= 15×5= 214×3=

2.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2×8= 14×5= 13×7=

18×3= 16×6= 17×4=

3、一辆面包车准乘17人,5辆面包车可以坐多少人?

4、一辆小轿车准乘5人,13辆小轿车可以坐多少人?

5、一栋楼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住18户。这栋楼房共住多少户人?

四、课堂总结:

笔算: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五、作业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14×6= 215×4= 143×3= 243×3=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2 28 183 23

× 7 × 3 × 3 × 4

74 64 549 812

3、解决问题。

1、一项苹果24千克,3箱苹果多少千克?

2、修路队每天修路223米,连续修4天后,一共修了多少米?

板书设计:

列竖式计算:18×3=

计算过程:

1 8

× 3

4 8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维和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六课时笔算乘法(练习课)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多位数乘一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20×2 3×210 12×5 70×4

24×3 5×17 15×2 16×3

2、列式计算:(1)234的5倍是多少?

(2)6个473的和是多少?

(3)578乘7得多少?

集体订正时,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特别要说清乘的顺序

和进位的方法。

(二、发展练习

1.练习十三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算法和提出的问题。

2.练习十三第8题。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练习,全班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9题。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提问题解答。

2、练习十三第14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能口头说出题目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说解题步骤,

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1、练习十三15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2、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3、因数有什么规律,积有什么规律,教师报算式,学生抢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乘法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填写学习与巩固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因数为0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经历因数为0、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学会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具准备:课件。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课件,孩子列式。

2+2+2=6 2╳3=6

1+1+1=3 1×3=3

0+0+0=0 0×3=0

0+0+0+0=0 0×4=0

0+0+0+0+0=0 0×5=0

0+0+0+0+0+0=0 0×6=0

0+0+0+0+0+0+0=0 0×7=0

2、三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0+0+0=0 3×0=0 0×3=0

3、 3×4= 5×6= 4×3=

0×3=0 0×4=0 0×5=0

0×6=0 0×0=0

4、小结: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探究新知

1、看课件解答

松树有508棵,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柳树有多少棵?

508 × 3 = 1 5 2 4(棵)

5 0 8

× 2 3

1 5

2 4

答:柳树有1524棵。

2、练一练

207×8= 603×4=305×9=

三、拓展练习。

松树有105棵,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问题一、柳树有多少棵?

105×3=315(棵)

问题二、松树和柳树一共多少棵?

105×3=315(棵)

315+105=420(棵)

问题三、松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105×3=315(棵)

315-105=210(棵)

四、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新知识又有什么感受呢?

五、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0+0+0+0+0+0=0 0×7=0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松树有508棵,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柳树有多少棵?508 × 3 = 1 5 2 4(棵)

5 0 8

× 2 3

1 5

2 4

答:柳树有1524棵。

六、课时作业

1、列竖式计算。

708×2= 109×3= 305×5=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公园里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112人离去。这时,公

园里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换订正,并解决问题。

七、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 、使学生经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学会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引入。

1、出示准备题,根据学生的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 200×3= 2000×3= 10×4= 100×4= 1000×4=。

1、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提问: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1)、科技节到了,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

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2 8 0 2 8 0 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 3 × 3

8 4 0 8 4 0

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做一做。

420×6 370×5

130×9 260×7

把乘得的积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2)王叔叔平均1小时能检测230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时,共能检测多少个零件?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640×2 450×6 230×4

270×3 380×5 460×7

2、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08×4=8032 350×6=210

2 0 8

3 5 0

× 4 × 6

8 0 3 2 2 1 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计算。

150×4= 350×6= 320×8=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 8 0 2 8 0

× 3 × 3

8 4 0 8 4 0

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因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706×3 605×5 306×4

700×3 650×2 280×5

2.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0×7 11×3 24×3

500×7 110×3 240×3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69页练习十四第8题。

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时什么意思?

分析:题目是计算的变形体,实际上是分别用框中的数去乘横线

上的数。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68页练习十四第3题。

分析:本道题目是比较大小,要求学生仔细计算,然后正确比较大小。

3、教材第69页练习十四第11题。

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其中的错误,然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因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4、教材第69页练习十四第1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完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成果。

三、巩固练习

1. 教材第68页练习十四第2题。

分析与解答: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信息可以利用?

2. 教材第69页练习十四第9题.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3. 教材第68页练习十四第5题。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130×2 250×4 108×5

106×7 306×3 260×4

2、一辆货车一次可以运405千克沙子,9次可以运多少千克沙子?

3、一台微波炉980元,5台多少钱?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课)

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乘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估算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估算习惯。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学生: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乘法游戏。

2、给数字找离得最近的数字(看课件)。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7主题图同学们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小精灵说29×8≈240,你认为他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讨论:

因为29很接近30,所以把29看作是30来乘,而30×8=240,所以29×8约等于240.

类似这样,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不需要我们精确计算的,估算一下就行了,这样会给我们带来方便。

介绍约等号和等号的区别。

介绍约等号的读法和写法以及表示的意义。

2.练一练,估算这些式子大约得多少(看课件)

三、巩固新知

1.一盒胶卷能照36张照片,3盒胶卷大约能照多少张照片?

2.湖边种着4排柳树,每排有62棵,一共约有多少棵柳树?

3.一篇文章400字,丁叔叔每分钟打53个数字,8分钟能打完吗?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一、估算。

21×6≈ 48×5≈ 12×5≈

53×6≈ 7×78≈ 39×7≈

二列式计算。

一个因数是409,另一个因数是5,积大约是多少?

三解决问题。

1、丽丽每天骑自行车上学,她平均每分钟骑198米,需要骑8分钟。丽丽家距

学校大约有多远?

2、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一第一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它绕地球

一周的时间是114分。它绕地球9周大约要用多少分钟?

板书设计

乘法的估算

29×8≈240(元) 240﹤250

教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解题规律。

3.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重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建立求解归一问题的一般思路。

难点:建立归一问题的解决模型,解决同类型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1.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用,价钱是多少,

2.生介绍,每支8元。

3.师: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

4.列式8*6=48 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5.师:刚才我看到xx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花了6元,我想买10支

这种铅笔,要花多少钱?此时,学生可能回答出也可能回答不出,如果有回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么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就来分析这道题目。

五、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71页例8: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

钱?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三分钟,仔细想想可以怎么计算。

第一种解决办法:画图法出示课件。

第二种解决办法:(1)先求出每个碗多少钱?

(2)再算买8个碗多少钱?

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么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3、让生总结:我们要想求出8个碗的价钱,根据题目中知道的数量必须先

求出一个碗的价钱才能够求出8个碗的价钱。

i.将题目改为: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ii.读一读这道题,想一想和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iii.不同点是什么呢?你能看着图再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吗?

iv.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想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v.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vi.比较这两道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相同点:知道了3个碗是18元,马上就能想到1个碗是6元。

不同点: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

求8个6是多少。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

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三、巩固练习

1.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种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种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 同学们大扫除,3名同学擦12块玻璃。

(1)照这样计算,6名同学可以擦多少块玻璃?

(2)教室共有36块玻璃,一共需要几名同学?

四、课后小结

1.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这几道题虽然情境不同,它们之间却存

在着紧密的联系,说一说解题的关键是

什么。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18÷3=6(元) 18÷3×8

6×8=48(元)=6×8

=48(元)

五、作业设计

第74页练习十五,第8题~10题。

第76页练习十六,第3题。

六、教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办法,能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

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8)出示例2情景图。 (9)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48×4≈200(元) 50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5题。 (2)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归纳类比、直觉判断、逻辑推理、建立模型和精确计算。这些能力和培养,将使人终身受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里程表(一)》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 863-(285+578) 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完整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 案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0年8月27日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 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 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 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 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 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

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那如果要测量我们学校到祁门县火车站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谁知道绕学校运动场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400米)那跑两圈半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 得出:1千米=1000米 2、谁来读一读:读时区分1千米和1000米(个别读、全班读) 3、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千米也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km 1千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表示?(1km=1000m) 4、绕跑道跑一圈是200米,绕跑道跑5圈是1千米,从我们学校大门口到新十字路

口测量了一下大概有1千米多,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等会儿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从哪里到哪里也大概是1千米。 (二)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那3千米=()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千米,所以是3000米。)个别说,看书上的想法,自由读一遍,全班读。 2千米500米=()米,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化的?(想:2千米是2000米,再加上500米,一共是2500米。)个别说,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2、试一试:8千米=()米6千米20米=()米 做在草稿纸上,教师巡视指导,指出易错处,6020米中的“0”容易遗漏。选一题说说想法。 3、刚刚是千米化成米,小朋友都化得不错,那米化成千米呢?老师相信大家肯定能化得更好。4000米=()千米4350米=()千米()米 (想: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面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4、试一试:6000米=()千米5830米=()千米()米 三、作业设计: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冰箱高140()。电线杆的高约6()。数学书厚大约6()。从祁门到屯溪的距离大概是70()。一支铅笔长2() 2、练习六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知道了多少长的距离大概是1千米,那我们小朋友跑1千米需要几分钟,走1千米需要几分钟呢?下课或放学后小朋友去跑一跑、走一走,并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或你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第十四页练习六(1)第1-2题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 第二单元认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 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第四单元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单元练习。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2018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 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 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参看课本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1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

形象性。因此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发表看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1课时 地图上认识方向…………………………………………………….1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1课时 简单的路线图………………………………………………………..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教材第3页例1和“做一做”,第5页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方位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发展空间的观念。 3.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万以内的数的认识和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法(和在一百以内)的口算,会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估算,本单元就是三位数加减的延伸,并把加减法运算结合起来,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使验算更加多样化 单元整体目标 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会加减法的验算 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经历迁移、类推的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和验算原理 3.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估算意识和提高估算能力,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单元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 加法…………………………………………………3课时 减法…………………………………………………3课时 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单元检测…………………………………………1课时 主备人:张兆平 第一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1,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正确的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旧知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特别喜欢动物,如:鸳鸯、鸵鸟、孔雀等等……,它们特别美丽、可爱,你们呢?你们喜欢什么动物?你知道咱们国家动物有多少种吗?多少种已经快离我们而去了吗? 老师:有那么多种可爱的动物都快要灭绝了,好可怜,我们得保护它们,要保护它们应从小做起,更重要是学好知识,才知道如何保护它们! 二、学习新知 请看(小黑板出示第15页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师:中国特有的动物种数鸟类有几种?爬行类有多少? 师: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这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生:(列出算式)98+25 学生试作,师巡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