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精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理解了藤野先生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的文字。

....”之流所深恶痛疾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2.我的母亲

胡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广漠.()

B.野蛮.()绰.号()

C.掷.钱()摹.画()

D.抽屉.()嬉.戏()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

..的孩子们一块儿玩。()(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理清文章结构

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3.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4.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酷()掺()脊()枉()yǒu______黑脸tánɡ______一liǔ______ āo______陷崎qū______ 粗bǐ______ zhì______留禁ɡù_______

2、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胡髭.(zì)尴.(ɡān)尬.(ɡà)粗劣.(lüa)两颊.(jiá)

B.侏.(zhū)儒粗糙.(zào)甲胄.(wai)纠.缠(jiū)

C.广袤.(mào)无垠.(ɡēn)掩饰.(shì)鬈.(quán)发

D.敦.实(dūn)颔.首(hàn)乡绅.(shēn)长髯.(rán)

3、请用“_____”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不是每个词语都有错哦!请细心!)

粗制烂造郁郁寡欢蒙眛阴沉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颔首低眉无可制疑暗然失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做个小翻译!(请解释下列词语!看你的了!)

1.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幽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奥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书识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酷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牛汉----

茨威格----

阅读《我的第一本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

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的追叙,折射出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和以及生命乐趣。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阅读下文,回答7~12题。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

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7.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9.试评价画线句。

10.你认为第二段中“我”的做法对不对?老师的做法对不对?

11.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12.乔元贞的命运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5.再塑生命(含单元小结)

海伦?凯勒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

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

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

她就是海伦?凯勒。‘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3、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

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2.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3.我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个的人。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按拼音填汉字。

喑哑()戛然()秀颀()断壁残垣()

xī闹()拮jū()疏jùn()言简意gāi()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作出了贡献。

(2)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作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3)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

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

3.下面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正依恋勤奋聪颖B.纠纷谄媚傲慢阴谋

C.机智结果顽固淳朴 D.陌生发动文章事物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⑴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⑵“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⑶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

.....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⑷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

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

..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⑸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⑹过了一星期

......,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大约是星期六

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⑺“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⑻“可以抄一点。”

⑼“拿来我看!”

⑽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

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

..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但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⑿“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臵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⒀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⒁“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6、选文出自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被收在《》中,鲁迅先生的这部著作取名的寓意是。(2分)

7、文中加点的短语“这一门学问”指的是,“模胡”的含义是,“添改”是指。(2分)8、第⑹段中经过了20年的“我”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

。(2分)

9、从⑹~⒁段写了哪两件事?(2分)

(1)

(2)

10、“我”“很吃一惊”的原因是什么?(2分)

11、第⑾段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得超过4个字)(2分)

1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段所体现的藤野先生的优点。(2分)

6、雪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

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

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

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

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

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

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2)体会赐予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笑( ) 褪尽( ) 朔方( ) 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如何划分课文层次?

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4、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2、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及,由到,逐渐展开。②强烈的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3、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因为“朔方的雪”、“”、“”、“”。体现了一种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一)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

但是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

(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2.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

3.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

4.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

7、雷电颂(总第15——16课时)

郭沫若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雷电颂》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伫.立()睥睨

..()咆.哮()波澜.()污秽.()

犀.利()劈.开()稽.首()虐.待()驰骋.()

雷霆.()踌躇

..()鞭挞.()忏.悔()罪孽.()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污秽:

犀利:播弄:

虐待:雷霆:

踌躇:鞭挞:

祈祷:忏悔:

罪孽:拖泥带水:

3、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

(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最_______的大诗人,是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者_______,是进步文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介绍。

《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____________一生的故事。以____________为情节线索,构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戏剧冲突,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____________这个悲剧典型。

整体感知课文《雷电颂》

1、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a.风雷电:

b.洞庭湖、东海、长江: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e.“土偶木梗”的群像:

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其二是指。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8、短文两篇(总第17课时)

巴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

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

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

种别样的心情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A.旸.谷()浸.润()

B.皓.月()姮.娥()

C.一撮.灰()露.台()

D.瞬.间()夸父.()

2、介绍作者情况及。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2)时代背景。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

1、在《日》中,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2、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

“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3、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4、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

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四、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

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表现了作者对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的一面,作者赞颂,“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

9、海燕(总第18——19课时)

高尔基

教学目的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有答案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 荻港() 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二、探究案 1.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习仿写》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仿写》练习 《驿路梨花》课文仿写秀 课文掠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老师谈文 仿写课文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依据王君老师提倡的“聚焦法”采撷课文中最精华的部分,比如:主题思想、精彩场面、开头结尾、句式语言等等。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里有很多写作借鉴的技巧,其中最引人入胜值得借鉴的是双重误会、双线索安排的悬念设置;语言暗示、峰回路转的场景描绘;运用象征、衬托人物的美好品格;以点带面的结构方法等等。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以下几种仿写之处: 1.仿写主题:《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对哈尼小姑娘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人的事迹,,歌颂了年轻一代人的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显示了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那么仿写的文章我也抓住了这一主题。 2.仿写悬念:悬念能够推进故事的情节,让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一课提供了这种表达的范本,仿写的结构跟这相似。 3.仿写以点带面的方法:由一个人做好事,引起周围的人都去帮衬着做,这种群众自发地奉献精神,就更加具有了价值,所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学生仿写,入笔轻快,收效显著。 学生练笔: 《驿路梨花》仿写例文: 遇见感动 七(30)王雅洁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含教学计划和答案)-教师用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新集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优质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领悟作品内涵。 德育目标:了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发现并感受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是一篇小说,课文通过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抒情散文。《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应该学会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进而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学习时还应注意利用当地文化生活,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学习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学生对于此类主题的文章接触较少,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时要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两课时 第三课一课时 第四课一课时 六、写作:《学习仿写》 (一)学习目标 1、可以模范范文的篇章结构。 2、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3、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二)内容:选择学过的一篇文章进行仿写。 (三)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口语交际:应对 (一)活动过程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二)内容:口语实践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9) 1.社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德育目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写故事》导学案设计

《学写故事》导学案 【写作目标】 1.了解什么是故事和故事的特点。 2.能够将故事叙述完整,并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3.发挥想象与联想,丰富故事情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4.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生命的思考。 【写作重点】 了解什么是故事和故事的特点 【写作难点】 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一、素材积累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 “故事是一座用语言搭建的戏台,有的人在看,有的人在演,动情处,人人都想客串一把;其实,人人也都曾客串过,因为,故事的别名叫生活。”(李丹崖) 二、写作导航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 也可理解为: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 情节就是事件。 重情节,莫轻细节。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2.故事的特点 ⑴以叙述为主,侧重于事件过程叙述⑵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 ⑶情节要有波折,能给人启迪 (二)赏读故事,总结写法 1.欣赏故事:《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总结写法: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写故事要注意: (1)故事具备完整的结构。 (2)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3)情节要有波折。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让故事有节奏感。 三、牛刀小试 (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课前准备,组长分配好任务) 要求: 1.一组一个话题、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1社戏 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 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 前 预 习 写作 背景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 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 地战斗着。《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 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 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读准 字音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 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 ..(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 撺掇 ..(cuān duo)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新 课 导 入 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 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 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 2. 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二、走近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三、朗读《浪之歌》,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个部分。 2.如何理解“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3.本文的中心句是。你对此如何理解? 四、探究主题 1.“海浪”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2.《浪之歌》的主题: 诗人借助与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的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诗中的这一形象是忠诚的,她对情侣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对爱情的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感的反映。 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

摘记 记录 总结

目的: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方法: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 预时3分钟。略 读 探 大 意 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苏州 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 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对学 内容:互 测互读 1、对子 间互 测生 字、 易错 字, 重点 就辨 析方 法交 流; 重点 段标 注交 流; 2、互读, 看谁 读得 正 确、 流 畅, 富有 表现 力; 预时:2 分钟 群学 内容:品 展示主 题:析读 探究 方案一: 探究重 点内容 建议:1、 查找资 料,确定 要展示 的内容, 可以借 助视频、 PPT,展 示苏州 四大园 林的美 景 ; 2、展示 时可以 采用提 问、抢答 等形式, 调动全 班同学 参与 品 读 赏 美 点 内容:再读课文,分清说明方法 学法: 3.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 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说明 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 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 “”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 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 作用。) 4.再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 洁生动的特点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 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

术”有什么区别?)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味提升 小组长 带领组 员确定 并深入 品读关 键语句, 学会探 究说明 方法及 语言。 合作探 究:介绍 苏州园 林为何 不采用 空间顺 序?运 用逻辑 顺序在 文中是 如何体 现的? 有什么 好处? 预时:8 分钟 预展: 内容:展 示准备 方案二: 分析说 明方法 建议: 1、将本 小组要 分析的 句子写 在小黑 板上 2、小组 长带领 大家思 考多种 表现形 式。先温 故该说 明方法 的相关 知识,再 具体分 析 3、 4、做好 互动准 备,分工 明确。 方案三; 园林旅 游我引 导 以导游 悟读蕴情感内容: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学法: 5.从文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比较《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预时:30分钟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新闻两则 yùuìruìjiānsàisuíèxiácuàn 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 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本文从中、西、中和东路四路军的渡江进程来报道渡江情况,介绍了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叙写。最后详说东路激战,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

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略 0、第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进击”标题、导语、主体 1、厦门市中医院将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芦花荡 参考答案:学习研讨:4、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 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2 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 3.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 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 诗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6. 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修辞手法: 7. 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 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分析情感: 9. 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 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学习小结: 13.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4.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 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