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6-为加强对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我部依...

86-为加强对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我部依...







为加强对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我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现
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收集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10日。
意见反馈渠道:
1、电子邮箱:jtysbtfc@https://www.doczj.com/doc/ba10302217.html,
2、传真:010-********
3、直接点击"意见提交"进行留言

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
二O一O年六月二十二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
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的污染防治,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有关作业活动,是指船舶装卸、过驳、污染物接收、污染物处理、清舱、洗舱、油料供受、燃油检测、修造、打捞、拆解、污染危害性货物集装箱装箱、充罐以及水上水下施工、污染清除等活动。
第三条 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全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权限,负责本辖区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五条 船舶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船舶检验规范和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要求,并处于良好状态。船舶不得设置或者使用未经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可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结构、设备、器材。
第六条 船舶应当取得并随船携带下列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证书和文书:
(一)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应当持有防止油污证书、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证书、防止空气污染证书、船上油污应急计划和油类记录簿等相关证书和文书;
(二)400总吨及以上或者经核定可载运15人及以上的船舶,应当

持有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和垃圾记录簿,总长12米及以上的船舶还应当设置显示垃圾处理要求的公告标牌;
(三)载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船舶,应当持有防止散装运输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证书、散装危险化学品适装证书、货物记录簿、程序与布置手册等相关证书和文书;吨位在150总吨及以上的,还应当持有有毒液体物质污染应急计划或者船上海洋污染应急计划;
(四)载运散装液化气体的船舶,应当持有散装运输液化气适装证书;
(五)船舶应当按照有关国际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的规定持有相应的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证书;
(六)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国家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规定所要求的其他证书、文书。
中国籍船舶持有的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证书、文书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其认可的机构签发;外国籍船舶持有的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证书、文书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要求。
第七条 船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船舶防污染程序和要求,并按照规定参加相应的培训、考试和评估,持有有效的职务适任证书和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
从事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的人员,应当经过操作技能、设备使用、作业程序、安全防护和应急反应等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培训合格证明。
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和集装箱装箱检查的人员应当经过污染危害性货物运输的专业培训,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签发的资格证明。
第八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污应急设备和器材,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九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和从事船舶修造拆解作业的单位应当按照港口、码头、装卸站和船舶修造拆解单位污染物接收能力标准的要求,配备相应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港口、码头、装卸站和从事船舶修造拆解作业的单位应当将船舶污染物接收能力情况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符合污染物接收能力标准的备案单位向社会公布。
船舶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具备相应污染物接收能力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和船舶修造拆解作业单位作业。
第十条 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船舶污

染物处理、船舶污染应急设备器材供应、船舶燃油检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并提交以下备案材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
(二)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提交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文件、应急预案和应急设备物资清单、自有船舶的船舶证书、船上油污应急计划、船员适任证书及作业人员培训证书;从事散装的含有油类、有毒液体物质的污染物接收作业和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还应当提交作业船舶油污责任险保单和输油软管耐压检测证明;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的单位还应当提交污染清除作业单位资质证明、与污染物处理单位签订的污染物处理协议书、船舶经营人委托作业协议书以及委托作业的船舶名录(包括船舶中英文名称、呼号、IMO编号);从事船舶油料供应的单位应当提交燃油质量承诺书;从事成品油供受作业的单位还应当提交《成品油批发(零售)经营批准证书》;
(三)从事船舶污染物处理、船舶燃油检测的单位应当提交相应的资质证明文件;从事船舶污染物处理的单位还应当提交能证明其具备的污染物处理种类和处理能力的材料;从事船舶燃油检测的单位还应当提交相应的工作制度和保证检测质量的管理文件,以及能证明其具有与拟从事的船舶燃油检验业务相适应的检验场所、设备、仪器、资料和检测人员的书面材料;
(四)从事船舶污染应急设备器材供应的单位应当提交其所生产的船舶污染应急设备器材的种类、型号、性能和产品检验证明。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经备案的单位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船舶及有关作业单位从事下列作业活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要求的相应条件,制定相关防污染作业方案,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并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采取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
(一)沿海港口舷外拷铲及油漆作业或使用焚烧炉的;
(二)港区水域内洗舱、清舱、驱气,以及排放压载水的;
(三)水上拆解、海上修造船舶、水上水下船舶施工、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以及冲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的。
对申请从事3万载重吨以上油轮的货舱清舱、1万吨以上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以及沉船打捞、油轮拆解等具有较大污染风险作业活动的,海事管理机构可要求申请单位对相关防污染作业方案进行污染风险评估。
第十二条 所有船舶、单位和个人均有维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在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存在污染

海洋环境的行为时,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章 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

第十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排放污染物,除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和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外,还应当满足本规定的相关要求。
第十四条 船舶不得向依法划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排放污染物。
依法设立需要特别保护海域的,应当同时设置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和应急设备器材,并在批准前征求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批准后,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发布航行通(警)告。
第十五条 船舶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的海域航行时可将机器处所产生的油类和含油混合物通过滤油设备向舷外排放,排出物含油量不得超过15ppm。
油船航行于距最近陆地50海里以外的海域且排油监控系统正在运转时,可将货油区域污油水舱内的油类或者含油混合物排入海中,但油量瞬间排放率不得超过30升/海里。对于1979年12月31日及以前交船的油船,其排入海中的总油量不得超过这项残油所属的该种货油总量的1/15,000,对于1979年12月31日以后交船的油船,其排入海中的总油量不得超过这项残油所属的该种货油总量的1/30,000。
第十六条 船舶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且水深不少于25m处海域航行,以及自航船航速不小于7节、非自航船航速不小于4节时,方可将所载的X、Y、Z、OS类有毒液体物质的残余物或者含有此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者其它含有此类物质的混合物在水线以下通过水线以下排出口排放,排出速度不得超过排出口的最大设计速率。
船舶按照本条前款规定排放时,应当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程序布置手册载明的程序进行。
本条第一款所称有毒液体物质系指MARPOL73/78公约附则II中所列物质。
第十七条 船舶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时可以将食品废弃物排放入海;船舶在距最近陆地3海里以外时可以将业经粉碎或者磨碎且直径不大于25mm的的食品废弃物排放入海。
船舶不得将一切塑料制品或其他垃圾排放入海。
如果垃圾与具有不同处理或者排放要求的其他排放物混在一起时,则应适用其中较为严格的要求。
第十八条 船舶在距最近陆地3海里以外海域以不低于4节的航速航行时,可使用污水粉碎和消毒系统排放业经粉碎和消毒的生活污水,排出物在其周围的水中不应产生可见的漂浮固体,也不应使周围的水变色。船舶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海域以不低于4节

的航速航行时,可排放未经粉碎或者消毒的生活污水。船舶不得将集污舱中储存的生活污水即刻排光。
第十九条 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和领海内不得排放油类、有毒液体物质以及含有这些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和其他混合物。
中国籍国内沿海航行船舶应当对船上含油污水的排放阀门实施铅封措施,并保证铅封的完好无损。
国际航行船舶在港停留一个月以上或者进入船厂修理的,应当对船上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阀门实施铅封措施,并保证铅封的完好无损。
第二十条 不得向海洋排放的船舶污染物或者未达到排放标准的船舶污染物,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接收处理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
船舶需委托接收处理油类以及含油的压载水、洗舱水和其他混合物的,在一个港口应当只委托一家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
第二十一条 国际航行船舶在驶离国内港口前应当将船上污染物清理干净,并在办理出口岸手续时向海事管理机构出示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证明。
第二十二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从事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并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一)作业单位符合《船舶污染物接收及清舱作业单位接收处理能力要求》;
(二)从事船舶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的单位应当取得污染清除作业单位资质;
(三)相应的作业方案和应急反应预案满足安全和防污染的要求;
(四)作业人员应当经过相应的安全和防污染专业培训;
(五)对所接收的船舶污染物的处理方案符合防止水域污染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在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过程中,船方和作业单位应当按照《船舶污染物接收及清舱作业单位接收处理能力要求》规定的作业程序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落实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
第二十四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单位应当在污染物接收或者清舱作业完毕后,向船舶出具船舶污染物接收凭证,如实填写所接收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并由船长签字确认。船舶污染物接收凭证上应当注明作业单位名称、作业双方船名、作业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地点、污染物种类、数量等内容。
船舶应当携带相应记录簿以及船舶污染物接收凭证到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并将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保存在相应的记录簿中。
第二十五条 船舶进行涉及污染物操作的作业,应当按照规定在相应的记录簿上规范填写、如实记录,真实反映船舶运

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处置过程和去向。按照本规定不要求配备记录簿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如实记载于作业当日的航海日志或轮机日志中。
船舶应当将使用完毕的船舶垃圾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2年;将使用完毕的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3年。
第二十六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单位应当将接收的污染物交由符合国家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并按月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从事船舶污染物处理的单位应当按月度将所处理的船舶污染物的委托单位名称、种类和数量等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七条 对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成份的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的管理规定。来自疫区船舶的船舶污染物,应当经检疫部门检查处理后方可接收和处理。
第二十八条 船舶应当配备有盖、不渗漏、不外溢的垃圾储存容器,或者实行袋装,并对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存放,以满足航行过程中存储船舶垃圾的需要。
船舶应当将含有危险性物质和有毒有害性物质的垃圾单独存放,并应当向接收单位提供所含物质的名称、性质和数量等资料。
禁止船舶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第二十九条 船舶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设置与生活污水产生量相适应的处理装置或者储存容器。

第四章 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及有关作业

第三十条 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承运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在进出港之前提前24小时(航程不足24小时的,在驶离上一港口时)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船舶适载申报手续;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在船舶适载申报之前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货物适运申报手续。
货物适运申报和船舶适载申报经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后,船舶方可进出港口、过境停留或者进行装卸作业。
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名录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公布。
第三十一条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在办理货物适运申报手续时,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一)货物适运申报单;
(二)代理人办理的,货物所有人出具的有效授权证明;
(三)相应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作业注意事项、人员防护、应急急救和泄漏处置措施等材料;
(四)按规定需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或者进出口国家的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持有办理完有关手续的证明;
(五)交付运输下列污染危害性货

物的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装有污染危害性货物的集装箱,须提供有资质的集装箱装箱检查员签名确认的《集装箱装箱证明书》;
2、装载包装污染危害性货物的,须提供包装和中型散装容器检验合格证明或压力容器检验合格证明书;
3、使用可移动罐柜装运污染危害性货物,须提供罐柜检验合格证明;
4、装载放射性污染危害性货物的,须提交放射性剂量证明;
5、货物添加抑止剂和稳定剂的,须提交抑止剂和稳定剂的名称、数量、温度和有效期以及超过有效期时应采取的措施;
6、装运限量污染危害性货物的,须提交《限量危险货物证明》;
7、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须提交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评估机构出具的污染危害性评估报告。
第三十二条 承运人或者代理人在办理船舶适载申报手续时,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一)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单;
(二)代理人办理的,承运人出具的有效授权证明;
(三)(国际)防止油污证书、船舶适载证书、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证书;
(四)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在运输途中发生过意外情况的,应当在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单内扼要说明所发生意外情况的原因,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和目前状况等实际情况,并于抵港后送交详细报告;
(五)列明实际装载情况的清单、舱单或者积载图;
(六)拟进行装卸作业的港口、码头、装卸站;
定船舶、定航线、定货种的船舶可以办理定期申报手续。定期申报期限不超过一个月。办理定期申报的,除应当提交本条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能证明固定船舶在固定航线上运输固定污染危害性货物的有关材料。
第三十三条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使用的包装与标志的规格、比例、色度、持久性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并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确保货物状况符合有关安全和防治污染的要求,在运输单证上如实注明该货物的正确技术名称、数量、污染类别、性质、预防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应当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评估机构进行污染危害性评估,明确货物的污染危害性质和船舶载运技术条件,并经海事管理机构确认后方可交付船舶运输。
评估机构认定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另行制定。
第三十四条 曾经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空的容器和运输组件,应彻底清洗并消除危

害,取得经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检测部门出具的清洁证明后,方可按照普通货物交付船舶运输。在未彻底清洗或者消除危害之前,应当按照原所装货物的要求进行运输。
第三十五条 海事管理机构认为交付船舶载运的货物集装箱应当按照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而未申报的,或者申报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开箱等方式查验。开箱查验的具体程序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颁布。
海事管理机构在实施开箱查验时,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到场,并负责搬移货物,开拆和重封货物的包装。海事管理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径行开验、复验或者提取货样。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三十六条 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码头、装卸站不得为其进行装卸作业。
码头、装卸站、船舶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十七条 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装卸作业的码头、装卸站,应当符合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的相关标准,并将具备的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情况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书面材料。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码头、装卸站的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进行评估,对符合标准的向社会公布。
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
第三十八条 进行船舶载运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过驳作业经营人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作业申请书,内容包括作业双方资料、联系人、联系方式、作业时间、作业地点、过驳种类及数量;
(二)过驳作业经营人的资格证明;
(三)过驳方案和管理制度;
(四)拟采取的监护、应急和防污染措施;
(五)过驳作业为供受油作业的,还需提供所供油品的质量检测报告。
作业一方为水上储库或者浮式储油装置的,过驳作业经营人应当提交作业点水域环境和通航影响评估报告。
对符合作业要求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3日内无法作出决定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至7日。供受油作业的,海事管理机构受理申请后,应当当场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三十九条 船舶油料供受作业过程中,作业双方应当建立供受油作业安全检查制度,落实防污染措施,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作业前,必须检查

管路、阀门,做好准备工作,堵好甲板排水孔,关好有关通海阀;
(二)检查油类作业的有关设备,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三)对可能发生溢漏的地方,要设置集油容器;
(四)供油、受油双方商定的联系信号,以受方为主,双方均应切实执行;
(五)作业中,要有足够人员值班,当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作业进度,防止跑油、漏油;
(六)停止作业时,必须关好有关阀门;
(七)收解输油软管时,必须事先用盲板将软管封好,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软管存油倒流入海。
第四十条 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并将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提供给船舶。燃油供受单证应当包括受油船船名和国际海事组织编号、作业地点、作业日期、燃油供应商的名称、地址和电话号码、燃油种类、数量、密度和含硫量。船舶和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将燃油供受单证保存3年,将燃油样品妥善保存1年。
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确保所供燃油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将所供燃油送交取得国家规定资质的燃油检测单位检测。燃油质量检测报告应留存作业船舶上备查。
第四十一条 船舶从事300吨及以上的油类或者比重小于1且不溶、微溶于水的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装卸、过驳作业,应当布设围油栏。
布设围油栏方案应当在作业前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因受自然条件或者其他原因限制,不适合布设围油栏的,可采用其他防污染措施替代,但应当将采取的替代措施及理由在作业前报海事管理机构同意。
围油栏布设,船舶应当委托码头、装卸站或者与其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实施。
第四十二条 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进出港口和通过桥区、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以及航行条件受限制的区域,或者载运剧毒、爆炸、放射性货物的船舶进出港口,应当遵守当地海事管理机构的规定,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污染保障措施。
第四十三条 船舶运输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等货物时,必须采取密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对有封闭作业要求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在运输和作业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回收有毒有害气体。

第五章 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

第四十四条 从事船舶水上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作业单位申请上本条前款规定的作业,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一)作业申请书


(二)作业方案;
(三)安全和防污染方案及应急监护措施;
(四)船舶拆解或者修理的,应当提交船舶污染物质报告书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涉及油舱作业的,还应当提交测爆合格证书;
(五)船舶因发生海损事故进厂拆解或者修理的,还应当提交经船方确认的受损报告;
(六)船舶拆解作业的,还应当注明作业场点,提交有害材料清单、船舶适合拆解证明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相关国际条约要求的其他材料。
上述作业可能引起油类泄漏的,安全和防污染方案中应当包括布设围油栏或者等效措施。
第四十五条 修造船厂在修造船舶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各类有害材料在船上的安装和使用,并向船舶提供使用的各类有害材料清单。有害材料名录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公布。
船舶应当将有害材料清单留船备查,并对有害材料清单加以有效的维护和更新,尽可能减少各类有害材料在船上的安装和使用。
第四十六条 船舶在拆解作业之前,应当将有害材料清单报海事管理机构,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签发的船舶适合拆解证明。
拆船厂不得拆解未持有船舶适合拆解证明和有害材料清单的船舶。
禁止采取冲滩方式进行船舶拆解作业。
第四十七条 拆船厂应当制定拆船设施管理计划,建立实施安全和防污染作业规程。
拆船作业开始前,拆船厂应当对船上的有害材料进行处置,拆船作业结束后,拆船厂应当及时清理船舶拆解现场,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船舶拆解产生的污染物。
第四十八条 在进行船舶拆解作业和船舶油舱修理作业前,作业单位应当将船舶上的残余物和废弃物进行处置,将燃油舱、货油舱中的存油驳出,进行洗舱、清舱、测爆等工作,并按规定取得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和船舶可燃气体清除证明。
船舶燃油舱、货油舱中的存油需交付储存的,应当交由经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船舶油料供受单位储存。
第四十九条 在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过程中需要处置污染物的,应当由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
第五十条 船舶在船台(排)修理完毕或者建造竣工下水后,修造船厂应当及时清除相关污染物。
在船坞内进行的修造作业结束后,修造船厂应当进行坞内清理。在船坞起浮或者开启坞门前,修造船厂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船坞清洁报告,经同意后方可作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海事管理机构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单位和个人存在违反本规定行

为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停止作业、强制卸载,禁止船舶进出港口、靠泊、过境停留,或者责令停航、改航、离境、驶向指定地点。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的结构不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船舶检验规范和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要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港口、码头和装卸站未配备防污设施、设备、器材的,或者配备的防污设施、设备、器材不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船舶检验规范和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要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未持有防污证书、文书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其所属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装卸、过驳、集装箱装箱、充罐以及船舶清舱、洗舱、油料供受、修造、打捞、拆解、污染物接收等有关作业活动的人员,未经过有关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专业培训的;
(二)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和集装箱装箱检查活动的人员未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签发的资格证明的。
第五十六条 船舶、港口、码头、装卸站和从事船舶修造拆解作业的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使防污设施、设备和器材保持良好状态的;
(二)未制订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规定组织应急演练的。
第五十七条 从事船舶有关作业活动的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将具备的能力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防污染作业方案或者组织污染风险评估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及有关作业单位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擅自从事下列作业活动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沿海港口舷外拷铲及油漆作业或使用焚烧炉的;
(二)港区水域内洗舱、清舱、驱气,以及排放压载水、洗舱水的;
(三)水上船舶修造、拆解、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以及冲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向海域排放本规定禁止排放的污染物的

,由海事管理机构处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超过标准向海域排放污染物的,或者未按照规定在船上留存船舶污染物排放或者处置记录的,或者船舶污染物处置记录与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不符合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未按照规定对船上含油污水或生活污水的排放阀门实施铅封的,或者未能保持铅封完好的;
(二)国际航行船舶未按规定将船上污染物留存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的,或者未按规定在驶离港口前将船上污染物清理干净的;
(三)船舶未按规定委托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船上污染物的。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擅自从事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或者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和作业单位未按照《船舶污染物接收及清舱作业单位接收处理能力要求》规定的作业程序进行污染物接收、清舱作业的;
(二)未对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存放的;
(三)船舶未按照规定如实记载污染物处置记录的;
(四)船舶未按照规定办理污染物接收证明的;
(五)船舶未按照规定对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成份的船舶污染物进行接收处理的;
(六)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单位未按规定将接收的污染物交由符合国家有关资质具备相应能力的处理单位处理的;
(七)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和处理单位未按照规定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过境停留、进行装卸或者过驳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
(二)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未在具备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的;
(三)货物所

有人或者代理人未按照规定对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进行危害性评估的。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不配合海事管理机构开箱查验工作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或者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未按照规定保存污染物接收处理单证或者污染物接收处理证明的。
(二)船舶油料供受作业双方未按照规定建立《供受油作业安全检查表》制度并落实防污染措施的;
(三)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
(四)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按照规定向船舶提供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
(五)船舶和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按照规定保存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油料供受单位未按照规定将所供燃油送交有资质的燃油检测单位检测,或者所供燃油的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作业。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修造拆解船舶油料储存或者处置作业的;
(二)船舶未按照规定布设围油栏;或者未经海事管理机构同意采取替代措施的;
(三)船舶载运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等货物时,未按照规定采取密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的。
第七十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从事水上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船舶或者其所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持有有害材料清单,并加以有效的维护和更新的;
(二)在驶入修船厂、拆船厂之前,未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船舶污染物质报告书的;
(三)船舶在拆解作业之前,未将有害材料清单报海事管理机构,取得船舶适合拆解证明的。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的规定,从事船舶修造拆解作业的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类有害材料在船上的安装和使用的;
(二)未制定拆船设施管理计划,或者未建立实施安全和防污染作业规程的;
(三)拆解未持有船舶适合拆解证明和有害材料清单的船舶的;
(四

)未取得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和船舶可燃气体清除证明即进行船舶油舱修理或者船舶拆解作业的;
(五)未及时清理船舶拆解现场,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船舶拆解产生的污染物的;
(六)未按照规定进行船坞清理,或者未按照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船坞清洁报告的;
(七)未经海事管理机构同意擅自进行船坞起浮或者开启坞门的。
第七十三条 海事管理机构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法失职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四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油船,是指建造为或改造为在其装货处所主要装运散装油类的船舶,包括全部或部分装运散装货油的船舶。非油船是指除油船以外的其他船舶。
(二)污染危害性货物,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进入水域,会产生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水体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的货物。包括《经一九七八年议定书修订的一九七三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条约》(MARPOL73/78)附则I"油类物质名单"、附则II"散载运输的有毒液体物质清单"所列明的物质以及按照附则Ⅲ"包装形式有害物质的鉴别导则"的鉴别标准确定的有害物质。
(三)特别保护区域,是指为了保护单一的海洋资源或产业对象,按照国际条约或国内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的一些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如渔业资源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禁航区、禁渔区等。
第七十五条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