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

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者】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许多词作奔放豪迈,慷慨激昂,南宋辛弃疾等人得以继承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赏析】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

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

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

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

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

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诗词赏析之描绘画面

中考语文复习诗词赏析 之描述画面 【学习目标】 1.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真题再现】 试一试: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注意步骤: 1、找出描写到的所有景物:莺、树、燕、泥 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莺:(早);树:(暖);燕(新);泥(春) 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加以描述: 莺:早出生的黄莺。树:向阳的树木。燕:刚会飞的燕子。泥:春天的泥粒。 4、运用想象和联想用顺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几只早出生的莺儿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家刚会飞的燕子已开始衔啄春天的泥粒,筑建新巢。 方法总结: 1、找全景物 2、加修饰语 3、展开联想、想象 4、语言流畅生动 练一练: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2分)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4分)答: 9.(4分)要求: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 【示例】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宋词三百首全集赏析.doc

宋词三百首全集赏析 宋词三百首全集赏析1《北行见杏花》赵佶 裁剪冰绡 ,轻叠数重 ,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 ,艳溢香融 ,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 ,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 ,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 ,者双燕何曾 ,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 ,万水千山 ,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赏析 : 此词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 年覆国被掳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 上片摹写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写杏花之花质冰洁如白绸剪裁剪,花瓣簇绽轻柔重叠,花色 淡雅似胭脂匀染。“新样”三句以拟人手法将杏花比喻为“靓妆”新颖,艳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宫仙女为之羞惭汗颜。“易得凋零”,笔势陡转 ,写尽杏花遭受风雨摧折之凄凉愁苦。下 片由感叹杏花凋落,转入自掳离恨。双燕不解人语,故宫天遥地远,怀乡思国 ,只有求之梦寐,如 今梦亦不成,凄楚之至。借杏花之凋落,伤江山之陆沉;以归梦之难成,寓复国之绝望。全词托物咏 怀 ,抒写故国沦亡之悲慨 ,幽咽委曲 ,伤感无奈 ,对故国沦亡一句悔恨与反思 ,又显见其情虽真而骨力乏 弱。 2《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赏析 : 词中用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春声、春色,首句的“乱”字用得极好 ,将春景渲染得十分生动热闹, 而群莺乱啼已是暮春天气,这里也暗含春光将尽之意。作者又用明丽的景色来反衬自己凄黯 的心情 ,以及对于年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末二句以借酒浇愁来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心情, 又隐约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留恋,尤其传神。以绮艳之语寓政治情怀,词格颇为委婉。 3《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原文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 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 ,每句用韵 ,声律谐婉。 2、塞下 :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 :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 :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 ,号角 ,羌笛 ,马啸等声音。 5、角 :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①无限情思寄楼台 《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古丘:古坟 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

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 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 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 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②。 [注释]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②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诗词鉴赏] 这首绝句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前两句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对比阅读] 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古诗词鉴赏复习之描绘画面

古诗词鉴赏复习之描绘画面 复习总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具体目标: 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流程: 导入语 同学们在初中这三年学习了89首古诗词,有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行旅诗、写景咏物诗等。它们借助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和形象。正因为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很多同学面对诗歌鉴赏题“欲辨已忘言”,导致很多同学丢上两三分,甚至全军覆没。 诗歌鉴赏题这6分重要吗?有多重要?也许某位同学就因为这两三分与自己的理想学校擦肩而过。每当说起此事,总是“欲语泪先流”,每当想起此事,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同学们,为了不留下遗憾,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走近成都市这三年的中考语文题,看看成都市的诗歌鉴赏题在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将怎么答? 1.观美景,猜诗句 2.常见题型回顾 3.明确本课目标 4.试一试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给同学们2分钟,比比谁的回答更精彩 方法概括:1、找全景物 2、加修饰语或修辞 3、展开联想、想象 4、语言流畅生动

5.练一练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3分) 我们来比较题目要求的不同 1、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 不同点:去掉了“简洁的语言”,强调了“想象”,要求内容的丰富性。 评一评: 同学们说答案,教师呈现三种答案,同学们来评评分 参考答案展示 6.挑战一下 阙题唐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做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 注意此题与前两题考察的异同: 1、都更加关注意境的描写,更加关注想象,要求内容的丰富; 2、有了字数的限制; (3分钟后比比谁的回答更精彩) 答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提炼 写明句意——前提 忠于原诗——原则 联想想象(关键词、上下文) 语言生动 7.实战演练:发挥想象与联想 (1)描述“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图景 (2)对“山下兰芽短浸溪”做一段景物描写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清平调·其三》《清平调·其二》《清平调·其一》《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玉阶怨》《怨情》《静夜思》《登金陵凤凰台》《夜泊牛渚怀古》《听蜀僧浚弹琴》《送友人》《渡荆门送别》《赠孟浩然》《将进酒》《行路难》《长相思·其二》《长相思·其一》《蜀道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长干行·其一》《子夜秋歌》《关山月》《春思》《月下独酌》《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诗三百首之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八阵图》《咏怀古迹·其五》《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一》《阁夜》《宿府》《登楼》《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野望》《客至》《蜀相》《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别房太尉墓》《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春宿左省》《月夜》《春望》《哀王孙》《哀江头》《丽人行》《兵车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柏行》《寄韩谏议注》《丹青引赠曹霸将军》《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梦李白·其二》《梦李白·其一》《佳人》《赠卫八处士》《望岳》 唐诗三百首之王维 《秋夜曲》《渭城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相思》《山中送别》《竹里馆》《鹿柴》《赠郭给事》《积雨辋川庄作》《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终南别业》《汉江临泛》《送梓州李使君》《过香积寺》《酬张少府》《终南山》《归嵩山作》《山居秋暝》《桃源行》《老将行》《西施咏》《渭川田家》《青溪》《送别》《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诗三百首之孟浩然 《春晓》《宿建德江》《早寒江上有怀》《留别王维》《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过故人庄》《岁暮归南山》《宴梅道士山房》《与诸子登岘山》《临洞庭上张丞相》《夜归鹿门山歌》《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诗三百首之李商隐 《贾生》《嫦娥》《瑶池》《隋宫》《为有》《寄令狐郎中》《夜雨寄北》《登乐游原》《无题·其二》《无题·其一》《春雨》《无题》《筹笔驿》《无题·其二》《无题·其一》《隋宫》《无题》《锦瑟》《北青萝》《凉思》《落花》《风雨》《蝉》《韩碑》 唐诗三百首之韦应物 《滁州西涧》《秋夜寄邱员外》《寄李儋元锡》《赋得暮雨送李胄》《淮上喜会梁川故友》《送杨氏女》《东郊》《夕次盱眙县》《长安遇冯著》《寄全椒山中道士》《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白居易岁晚旅望赏析翻译

岁晚旅望 唐代 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万物秋霜能坏色, 四时冬日最凋年。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 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古诗词。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比较意象、意境 【答题思路】 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 (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诗歌。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赏析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 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的心思。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赏析二】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唐诗宋词三百首名句

欢迎共阅 古诗部分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少壮不努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李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杜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李白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春望》杜甫: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蜀相》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题》李商隐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乐游原》李商隐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贺知章: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诗歌鉴赏画面描绘

诗歌鉴赏 ——画面描绘 【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学习重点】 结合诗歌的上下句联想和想象,并用描绘性的语言组织答案。 【学习难点】 如何增添语言的描绘性。 【知识梳理】 一.题型阐释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二.诗歌画面描绘的答题方法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1.读懂诗句大意、理解内容是前提。 2.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之上,结合上下句以及关键字句发挥联想和想象。 3.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注:有时题目会有字数限制的要求,因而语言要求简洁凝练,通顺畅达。

【课堂精讲】 一.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题目:品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解析: 1.找出此句中描写到的所有景物: 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 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加以描述: 莺: 树: 燕: 泥: 4.运用想象和联想用顺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题目: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 解析: 比较与上一题的题目要求,不同点:去掉了“简洁的语言”,强调了“想象”,要求内容的丰富性。按照诗歌画面描绘的答题方法: 1.扫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2.找全景物,加修饰语: 3.联系上下文联想和想象: 4.用描写性的语言加以修辞,这句诗所描写的画面就是: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草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 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 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 当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 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来说,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 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不过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 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 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 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 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个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 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 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不 过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 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 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 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诗词鉴赏之一(画面描写)

诗词鉴赏之一 《诗词中的画面描写》教学设计 黎美焕 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1.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接受古代诗歌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教学步骤: 第一步:诗词鉴赏——朗读 分析: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 方法:1.听朗读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配乐诗朗诵:孟浩然《春晓》、高鼎《村居》、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叶绍翁《游园不值》、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杜甫《绝句(一)》、《绝句(二)》、《江畔独步寻花》、贺知章《咏柳》、朱熹《春日》、白居易《忆江南》、张志和《渔歌子》) 2.配乐朗读,体会朗读的美丽;(与春有关的古诗) 3.反复朗读,强化积累。(比一比,谁积累得多) 第二步:诗词鉴赏——画面描写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1.观美景,猜诗句。(抢答题)(五张ppt)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当中,画意往往取代了诗情的成分。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远近、俯仰的顺序);二是画面色彩(情感基调);三是动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四是静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诗句来体会一下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描绘诗的画面美。 例1: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钟后,比一比谁的回答更精彩。) 注意步骤:1)找出描写到的所有景物:莺、树、燕、泥;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莺(早)、树(暖)、燕(新)、泥(春);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加以描述; 莺:早出生的黄莺; 树:向阳的树木; 燕:刚会飞的燕子;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诗鉴赏 明朝钟惺《唐诗 归》云:“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如微之‘秋依静处多’, 乐天‘清冷由木性’、‘恬淡随人心’、‘曲罢秋夜深’等句,元白本色几无寻 处矣。然此乃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可传之本也。”——题记 白居易 是何许人也?白居易既是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 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 有关白居易的具体生平事迹, 在 《旧唐书》 和 《新唐书》 中有详细记载。 后晋刘昫《旧唐书·元稹庞严附白居易弟行简敏中附》云:“白居易,字乐 天, 太原人。 ”北宋欧阳修与宋祁 《新唐书·武李贾白》 云: “白居易, 字乐天, 其先盖太原人。 ”我们由此可知白居易是今山西太原人, 然而到其曾祖父时迁居 陕西下邽,事实上是河南新郑生长人氏。 唐朝白居易生前官拜翰林学士和左赞善大夫, 并且素有“诗王”与“诗魔” 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因而合称为“元白”;又因与诗 豪刘禹锡齐名,故而并称为“刘白”。因为“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所 以“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唐代白居易在诗歌 创作上,不但题材广泛而形式多样,而且语言平易通俗便于传播。白居易代 表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和《琵琶行 》等诗歌,并且著有诗文集《白氏长庆集》传世。 清朝彭定求在其 《御定全唐诗》 中作者“小传”里所云: “白居易, 字乐天, 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 校理。 寻召为翰林学士、 左拾遗、 拜赞善大夫。 以言事贬江州司马, 徙忠州刺史。 穆宗初,征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复乞外,历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秘书监 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 刺史不拜, 改太子少傅。 会昌初, 以刑部尚书致仕。 卒赠尚书右仆射, 谥曰‘文’。 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 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

唐诗宋词三百首下载解析

唐宋词三百首 卷一唐五代词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宝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威阳古 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 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 雨不须归。 调笑令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 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 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 绝。 调笑令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 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 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 断。 竹枝词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 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 限似侬愁。 潇湘神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 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 夜月明时。 忆江南二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

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梦江南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闺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采莲子二首皇甫松 菡萏香连十顷陂--翠棹, 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翠棹, 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船动湖光滟滟秋--翠棹, 含看年少信船流--年少。 无端隔水抛莲子--翠棹, 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 望江南二首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 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 脉水悠悠。 肠断白A*洲。 A*(pin2)=草字头+频繁 的频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 度香腮雪。 懒起西蛾眉,香妆梳洗 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 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 鸪。 菩萨蛮温庭筠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 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 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 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 风。 菩萨蛮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

古诗词之描绘画面

古诗词之描绘画面 1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所展现的画面。 3.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的所展示的画面。 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 满天山路”勾画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8请你用自已的话描绘“几处早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 场景。 9.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10“羌管悠悠霜满地”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1.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12.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 颂,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品析,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 意境。(描述画面题) 13.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画面描述) 1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里出现 的画面 15描绘“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的画面。 16.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画面 17.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18.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 观场面。 19.用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壮观画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4.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7.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射虎,看孙郎。 10.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忆江南 白居易古诗]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白居易古诗忆 江南的赏析 唐朝诗人白居易晚年所作,为追忆青年时期,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所感受到的江南盛景。三首忆江南,用几十个字将江南美景跃然眼前,令人心驰神往。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原文介绍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

出于蓝而青于蓝”。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诗人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诗人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诗人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