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复习教案]中考复习专题修辞[下学期] 新人教版

[中考复习教案]中考复习专题修辞[下学期] 新人教版

[中考复习教案]中考复习专题修辞[下学期]  新人教版
[中考复习教案]中考复习专题修辞[下学期]  新人教版

修辞

[知识网络]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考场回声]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其考查方式由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把它当作一种语言运用的实际演练。所以,在复习中重点注意把修辞与句子理解、表达效果结合起来。

从题型分析看: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辩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辩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中修辞手法,如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拟写句子。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几年来出现在各地中考卷上的关于修辞这一知识点的考题:

2004 四川泸州卷

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解析:这是一道判断题,难度不大,只要明确了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的主要特征,是很容易看出C项不是设问,而是反问。

2004浙江湖州卷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解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修辞的辨识和作用的理解能力,而且是在

阅读题中来考查的,难度显然比上题要大。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熟知修辞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基本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在这句话中使用这种修辞的意图。

答案: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快速和勃勃生机,仿佛听到了它的脚步声。

[妙题解说]

[题一]

2003 辽宁卷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解说]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

[答案]

C

[题二]

2004 长沙卷

“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解说]

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答案]

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 答到意思即可)

[题三]

2002 杭州卷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解说]

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设计时没有给出可供判断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①必须注意真实,不能哗众取宠;②必须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③必须防止误解。

[答案]

B

[题四]

2004 南京卷

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下面句子。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答:

[解说]

这道题表面上看来是一道语言品析题,其实考查的就是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文章,揣摩语句。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题五]

2003 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解说]

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

[答案]

A

[题六]

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解说]

此题是对修辞方法是否正确运用的考查。做此题时,必须结合语境去考虑。如A项运用比喻,将“红润的脸蛋”比喻成“盛开的梨花”,本体与喻体虽然本质上不同类,但二者截然不同的颜色,使二者失去相似点。因此A项运用“比喻”是不恰当的。另外三项B、C、D分别是拟人、夸张、反问,运用恰如其分。

[答案]

A

[题七]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青山的动态美。

[解说]

此题既考查学生对修辞格的辨识,又考查学生对所用修辞作用的理解,是一道修辞方法的综合题。做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看各自运用什么修辞方法,二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所用修辞的作用,甚至结合全文内容去理解。如A项运用反复修辞,作用理解十分正确,B项是对偶,其作用亦如此。C项是反问,所表达思想感情是正确的。最后我们来看D项,“出”字的确出神入化地写出青山的动态美,但决非是夸张的修辞,而是拟人。

[答案]

D

[题八]

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

这是一道仿写题,又是一道运用修辞题。要做好这道题,既要注意仿写的相关规则:即仿写题也可叫做句式运用题,它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做此题又要注意运用修辞,就一分句而言,“你是一棵大树”,“你是一泓清泉”可推测下一句应运用含“是”字的暗喻句;就整句来看,又应运用排比的关联词,“如果……就……”最后还要注意围绕中心去仿写含有两种修辞的句式,即围绕“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一主题而展开。若经过这样的思考,就不难了。

注意:通过仿写的形式考查修辞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近年中考的一大趋势。

[答案]

①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②如果你是一朵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③如果你是一片云,就化作滴滴甘霖。

(答案可多种多样,但应注意运用修辞和句式正确。)

[题九]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解说]

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近几年有关修辞手法的试题中,考辨识修辞手法的试题越来越少,考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的试题越来越多。尤其像这道题,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体现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的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

[答案]

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等。

[题十]

请你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

这是一道比较新颖的题型,其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解答时要做到用词准确,表意完整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想象尽可能丰富,描写精彩。

[答案]

①遥望夜空,繁星满天,半明半昧的星星悬在深蓝色的天空,闪烁着光亮,就好像无数萤火虫在我们周围飞舞。②夏天的夜晚,遥望满天的繁星,我仿佛看见他们在眨眼,又仿佛听见他们在悄悄说话。

[综合训练]

1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对偶)

B.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拟人、夸张)

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要到的吗?(反问)

D.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比喻)

2、对句子的修辞手法一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中。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向下了火。

A.比喻拟人对偶夸张

B.拟人拟人对偶比喻

C.比喻拟人排比比喻

D.拟人对偶排比夸张

3、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指示,没有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B.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窜下跳。

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

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

5、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诗句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比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

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运用反问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作者在异国他乡的苦闷,集中反映了他思念祖国,企盼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6 、判断下面各句,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A.“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上升上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B.“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C.“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句话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D.“这些人……说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这句话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7、从下面几句话中,找出与“年头要账的挤破了门框”这句话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B.飞流直下三千尺。

C.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D.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8、对修辞手法依次做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②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A.①排比、比喻②反复③排比

B.①拟人、反复②对偶③对偶

C.①比喻、反复②排比③比喻

D.①拟人、排比②反复③对偶

9、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B.“要讲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这句话运用了反复修辞方法。C.“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不过去,会后乱说。”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D.“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段话由两组对偶句组成。

10、在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

B.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D.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

11、对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是()

A.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比喻)

B.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反问)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夸张)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对偶)12、与例句的修辞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3、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14、由“蚯蚓”(或“伞”)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字数50~80。

1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C.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拟人)

16、下列使用比喻修辞方法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议论文结构严谨,犹如铜墙铁壁—样。

B.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C.爷爷的胡子似钢针,显眼得很,看上去俨然是条硬汉子。

D.被炮弹炸翻的阵地,就像草地里长满了蘑菇。

17、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

A.明喻夸张设问

B.夸张暗喻反问

C.明喻夸张反问

D.夸张暗喻设问

18、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在错误的一项是()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对偶)

C.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排比)

D.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19、对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A.比喻反复对偶

B.拟人对偶排比

C.比喻对偶排比

D.拟人反复排比

20、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1、下面句子采用的主要修辞方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城电扇,电用长城。

②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③商店和旅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④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⑤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像要睡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④⑤/②/③

22、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仿用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要前后照应。

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友谊如,我们,;

友谊如,我们,。

24、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盼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美丽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园中普通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25、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26、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27、请你扩展联想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树影”“笛声”这

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

30、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个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____ ____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参考答案]

1、B 没用夸张

2、A

3、D

4、B

5、D 是比喻

6、A 是借代

7、A 是引用

8、D

9、C A是反复 B是排比 D排比

10、C A是拟人 B是比喻 D是比喻

11、B 是设问

12、C

13、A 是比喻

14、略

15、C 是反问

16、B

17、C(提示:“心胸开阔如大海”,为明喻;“心眼儿比针鼻还小”,为夸张;“怎么能与同学相处得好呢?”,为反问。)

18、B

19、D

20、A

21、B ①④是比喻/②是顶针/③⑤是拟人

22、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23、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撒,培育出一个个五彩的花坛;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24、“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中的一滴”、“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

25、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只要先写出一种自然现象,然后写出对这一现象合乎情理的感悟即可)

26、(1)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

(2)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27、28、为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

29、看今朝锦绣江山

30、

三年级修辞方法教案(自动保存的)

修辞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及熟练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句子进行修辞修饰,准确的描述事物特征。让学生掌握丰富句子内容的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修辞修饰,让学生感受句子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举一反三,能力训练,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难点:理解修辞手法的内涵,能够准确运用修辞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以猜谜语导入修辞手法的运用。 1.头戴红顶帽,身穿白布袄。走路像摇船,说话像驴叫。(猜一动物)鹅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2.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裳,坐在绿洲上。(猜一植物)荷花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添我们生活的趣味,在文章的写作中,也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就像上则谜语,写出了荷花的娇羞、美丽。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常见的三种修辞方法。 比喻 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描绘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的更加生动鲜明。也就是把A比作B. 我们在做比喻句时应该注意三点: A是本体,B 是喻体 A与B 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物体。 A与B物体有相似之处(注意一定要合情合景) 比喻词:像、好像、好似(si)、犹如、仿佛、宛如、似的(shi) 举例:我长得像妈妈一样(X) 这个男孩和他爸爸像一个人似的。(X) 苹果红的像橘子。

练习: 1、给本体,说喻体 红红的高粱,像无数支火把,映红了天际。 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真是喜煞人啊! 小草用自己星星点点的绿色,织成了一块块绿茵茵的地毯。 满树结的荔枝密密麻麻的,像是夜晚天空中数不清的星星。 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直达天际,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层厚厚的绒毯。地里的麦子,长得肥绿肥绿,风刮着,就像一湖绿水。 淡红色的番茄,一只只挂在人字棚架上,像一盏盏彩灯。 仙人球花,像是一个长长的喇叭,正对着蓝天吹奏着欢快的乐曲。 路旁的田野里、山坡上,野菊花金黄金黄的,像星星点缀蓝天一样,装饰着广阔的原野。一粒粒谷子又硕大又饱满,像琥珀一样放着光彩。 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练习: 2、改写比喻句 学校美。(比喻) 我们的学校像西方人想象的天堂一般,美如仙境。 星星闪。(比喻) 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仿佛一个可爱的孩子在向我们眨着眼睛 秋天到了,树叶纷纷往下落。 ——秋天到了,树叶像毛毛细雨一样往下落。 蓝天上布满了星星。 ——黑色的天空上布满了像宝石一样的星星。 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挂在天上。 池塘里的荷叶在微风中摇动着. ——池塘里的荷叶像一把把绿伞在微风中摆动着。 .池塘里的荷叶又大又绿。 ——池塘里的荷叶如芭蕉般又大又绿,让人喜不自胜。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_教学设计方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_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33页“解决问题” 原实际问题的编排设计为: 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如果只用2吨的车,正好运4次”。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设计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帮助学生分析并理解题意。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运完8吨煤?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由于学生是二年级,于是把难度降低,可以找到不同方案,有有序地,有无序的,有全的,有不全的,通过补充、交流、整理,最后达到用列表的方法有序地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再选择恰好能运走8吨的方案。实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不多余”地列举各种方案的目的,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知能基础(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喜欢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技能 1. 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教案及练习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教案及 练习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乐山思文教育 修辞 一、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变成,成为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 两只小虫都沉默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二、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测试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单元自测题 一、填一填。(每空3分,共15分) 1.一根小头长15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需锯( )下. 2.刘老师走楼梯从一楼到二楼用了8秒。照这样的速度走到七楼,共用( )秒。3.大钟6时敲响6下,10秒钟敲完.11时敲响11下,需要( )秒钟。 4.一个正方形的每条边放有4枚棋子(每个角各有1枚),四条边上共有( )枚。 5.有一块三角形地.三边分别长120米、150米、80米,每10米种一棵树,那么三 条边上共种树( )棵。. 二、公正小法官。(12分) 1.植树问题中的间隔数就是间距。 ( ) 2.木匠锯一根长6米的木头,一共锯了3下,他一共锯出了4段木头。 ( ) 3.在方阵图上的植树问题,最外层的棵数=(每条边上的棵数-1)×4 ( ) 4.每5厘米放一颗扣子,到20厘米正好放4颗. ( ) 三、对号入座。(16分) l.在一段公路的两边按树距8米栽树1402棵。如果两端都栽,这条公路长( )米。A. 5600 B. 5616 C.5608 2.-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36米,每隔4米摆一盆花,一共需要 ( )盆花。 A. 8 B.9 C.10 D.11 3.小红家在12楼,她从1楼走到5楼,用了200秒。如果用同样的速度,小红走到臼己家所在楼层还要( ). A 280秒 B 350秒 C.240秒4.将一根木头锯成5段,每锯一次要2分钟.锯完一共用( ) 分钟。 A.10 B。8 C.12 D.5 四、解决问题。(54分)1.同学们在一条长100米的跑道一侧插彩旗,每隔2米插一面(两端要插).一共要插多少面旗? 2.园林工人沿一段长21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一共种了36棵(两端要种).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3.在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四周每隔3米放一个花盆,四个顶点都要放,每边放了8盆,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4.体育课上,四(1)班36个同学围成一个圆圈做游戏.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 距离都是2米,这个圆圈的周长是多少米? 5.小东叔叔的办公室在写字楼的第12层,他走到4层用了60秒。照这样计算,他如果步行还要走多少秒才能走到12层? 6.有一块边长是20米的正方形菜地,为了防止牲畜进去吃菜,要沿四周做一道 篱笆栅栏,需从头尾等距离插40根竿,每两根竿之间相距多少米?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十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4页例3及做一做。 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共呈现了三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结合自己的习惯和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能力 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习目标 1.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坐多长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应用能力和分析 推理能力。 (四)学习重点 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五)学习难点 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算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我早上7:40到学校,上午10:40放学,我上午在学校待了多长时间? 2.我晚上6:00开始写作业,写了2个小时,我写完作业是在什么时间?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主题图: 思考一: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 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有亲切感,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自主探究,研究策略 活动一: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然后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补充。 方法一:借助钟面数一数:时针一共走了9个大格,所以是9小时。 方法二:以中午12时为分界,分两段计算,3+6=9(小时); 课件出示12时计时法的时间尺,让学生指一指3、6、9分别表示的是哪一部分。 方法三:转化成24时计时法,18-9=9(小时)。 课件出示24时计时法的时间尺,让学生在时间尺上指一指算式的18、减数9、得数9表示的意思。 思考二:这两个9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两个9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小结:第一个9表示9小时,在时间尺上是一个点,而结果中的9表示9小时,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最新最全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完整)三年级语文教案(修辞手法)原创完整版

(完整)三年级语文教案(修辞手法)原创完整版 修辞手法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常见修辞手法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会判断、能运用理解相关修辞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明确修辞手法特点和判断方法(2)明晰思路,规范解题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三年级授课教师刘** 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相关修辞的作用教学难点细致审题,能运用修辞进行表达注:①所授课程内容和主题目录保持一致 ②知识点必须和x计划资源库中的知识点一致 ③课堂运用可从x计划资源库中选取,若没有相关题目也可自行录入 ④课后练习必须从x计划资源库中选取,若没有相关题目也可自行录入⑤课后评价包括:”学生上次作业完成情况““本节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本次课学生学习态度”“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反馈题进行分析)”“需要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内容多少老师自定,但需要真实反映上课情况,语言以鼓励为主,语气温和,体现教师的专业性与爱心。 1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怎样判断题目为考查修辞手法的题(审题) (2)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3)作业检查 弯弯的月亮像()大象的耳朵像 ()蝴蝶花多么像() 二、知识点讲解 准确判断修辞手法,理解相关修辞的作用

1、比喻 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 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是好像、如同、仿佛、像、恰如等。例如:月亮像个金黄的大圆盘。(十五的月亮圆圆的,金黄色,用相似的大圆盘作比显得更加具体生动) 露似珍珠月似弓。(珍珠晶莹剔透,弓弯弯的,用珍珠比露珠,用弓比月亮,生动想象的表现出了珍珠的形状、剔透和月亮的形状)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成为、变成等。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珠落在地上溅起的水花的样子,只是比喻词不再是像、好像等)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大火球给人的感觉就是热,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太阳让人感觉到的热度,只是比喻词用的“是”)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 例如: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连用了四个喻体把自己的漓江两岸悬崖峭壁的样子表达了出来) 2 比喻作用:让表达更生动形象 【注意不是比喻句的情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案

课题植树问题授课人:沈君授课时间2015年 12 月 8日教学内容教材P106例1及练习二十四1-5。 课型新授课时 1 本期总第节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表格,20厘米的线段。 教学活动预设 时间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每日一练,设置铺垫 1、每日一练。 2、掌声鼓励计算全对的同学。看着老师的手,你看到了 数字几?(5)我还看到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 么吗?(缝隙、空格)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 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 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有几个间 隔?3个手指呢?2个手指呢?(强调1个手指没有间隔)你 发现了什么?(提醒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谁能说一 说? 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3、引入: 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我 们看看还有哪里有这样的间隔?每个间隔间的距离呢?(间 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间距”相关的数学问题。(板 书:间隔,间距)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创设情景:还记得我们去年看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吗? 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从同学们当中招聘几 名校园环境设计师。 2、合作探究。 (1)理解题意[设计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复习用乘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行吗?(六一儿童节,老师给同学们分糖果,每人分6颗,7人一共分了多少颗?)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真会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探讨如何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希望大家在看的时候,要听清楚羊村的村长宣布了什么事情?能做到吗?好,现在我们看动画片吧! 师:羊村的村长宣布了什么事情?

师:是呀,第125届羊羊运动会在青青草原隆重开幕了,紧接下来是运动员的入场仪式,请看! 师:瞧,这运动员入场的仪式多么壮观呀!运动员们排成了几个方阵?请问“3个方阵共有多少只羊?”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现在请你们从抽屉里拿出学具卡片,同桌两人先一起找出图片上相关的数学信息吧。 师:同学们,找出来了吗?谁来说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只羊.) 师:根据这些信息请你们接着说一说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把答案写出来。 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学生说,老师板书。)师:同学们能把这两个式子合成一个综合算式吗?请试一试! 师:除了这一种方法,你们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方法一:10×8×3=240(只)方法二:10×3×8=240(只)方法三:8×3×10=240(只)}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瞧你们多能干,同一个问题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这三种方法用的都是乘法两步计算。 3、小结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 师:那用乘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如何呢?请看屏幕!大家把小提示里的内容读一读。(小提示: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1、仔细观察,收集题目里的数学信息。2、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列式计算并解答。) 三、理解运用,解决问题

小学修辞手法教案教学教材

小学修辞手法教案

小升初修辞手法 导入 证监会忠告股民,近期不要进入股市,否则,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西服进去三点式出来;老板进去打工仔出来;博士进去呆傻出来;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鳄鱼进去壁虎出来;蟒蛇进去蚯蚓出来,牵狗进去被狗牵出来……(排比、借代、比喻、夸张)二、教学内容 1比喻 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明显,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 “像..…似的”、“像..…一样”等。 例如: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了”、“变为”等。 例如: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 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 例如: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蓬草=凌乱的头发) 注意两点: (1有些句子用了“像”“好像”一类的次,并不表示打比方,二十表示估量或者比较的意思,这类句子不是比喻句。女口:刚才的铃声好像谁也没有听见。她的相貌长 得好像他妈妈。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所相似,但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女口:这顶帽子真像昨天商场门口挂的那顶。

比喻的作用是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2、比拟 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 “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①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要有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例如:1蜜蜂引路!2、风翻开了书!3、花儿随风舞蹈。4、小狗伸了一个懒腰。(不需要讲)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刻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4、排比 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

五年级数学上册7数学广角__植树问题同步试题新人教版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同步试题 一、填空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小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有()个间隔。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棵树苗;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棵树苗;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棵树苗。 考查目的:考查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正确区分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三种关系。 答案:20;21;19;20。 解析:先用60÷3求出有20个间隔,再根据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的数学模型来解答:如果两端都植树,棵数=间隔数+1;如果两端都不植树,棵数=间隔数-1;如果一端植一端不植,棵数=间隔数。 2.把10根橡皮筋连接成一个圈,需要打()个结。 考查目的:考查在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间隔数=植树棵数)。 答案:10。 解析:首先明确这道题是在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有10根橡皮筋相当于间隔数是10,打结的个数就相当于植树棵数。因为在封闭曲线上间隔数=植树棵数,所以打结的个数是10。 3.在一个正方形的每条边上摆4枚棋子,四条边上最多能摆()枚,最少能摆()枚。 考查目的:考查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中,角上是否植树会决定植树的总棵树。 答案:16;12。 解析:正方形每条边上摆4枚棋子,有两种摆法:四个角都摆棋子和四个角都不摆棋子。当四个角都不摆棋子时,四条边上摆的棋子最多,一共能摆4×4=16枚棋子;当四个角都摆棋子时,角上的棋子同时属于相邻的两条边,这时摆的棋子总数最少,要减去角上重复的4枚棋子,所以最少能摆4×4-4=12枚棋子。 4.豆豆和玲玲同住一幢楼,每层楼之间有20 级台阶,豆豆住二楼,玲玲住五楼。豆豆要从自己家到玲玲家去找她玩,需要走()级台阶。 考查目的:考查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 答案:60 解析:每层楼之间有20级台阶,相当于间隔是20;从二楼到五楼有3个间隔,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也就是求总数,所以用20×3,得到答案为60。 5.如下图,每两块正方形瓷砖中间贴一块长方形彩砖。像这样一共贴了50块长方形彩砖,那么正方形瓷砖有()块(第一块和最后一块都是正方形瓷砖)。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观察和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51。 解析:观察图中共有9块长方形彩砖,10块正方形瓷砖。由于第一块和最后一块都是正方形瓷砖,所以正方形瓷砖比长方形彩砖多1块,长方形彩砖有50块,那么正方形瓷砖就有51块。 6.15个同学在操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做游戏,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都是2 m,这个圆圈的周长是()m。 考查目的:考查在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的逆向应用(即已知间隔距离和植树棵数,求全长)。 答案:30。 解析:这道题是在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学生数量=间隔数,间隔数是15;间距是2 m,全长=间距×间隔数,所以圆圈的周长是2×15=30(米)。 7.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走18级台阶,王芳回家共上了108级台阶,她家住在()楼。 考查目的:考查植树问题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备课老师:彭必贤付进芝邹凤林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_0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P99 页例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通注重过具体情境的呈现,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虽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但思考方法是一致的,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5

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 课件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铺垫练习 1.口算。 2.解决问题。 一行有 5 个苹果,三行共有多少个苹果?(口答) 53=15(个)或 35=15(个)(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 2.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三)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 解决问题)二、探究建模(一)尝试解决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1.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看看谁算的最准确。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方法如下: 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 3 个方阵的人数。

(完整)三年级语文教案(修辞手法)原创完整版

注:①所授课程内容和主题目录保持一致 ②知识点必须和x计划资源库中的知识点一致 ③课堂运用可从x计划资源库中选取,若没有相关题目也可自行录入 ④课后练习必须从x计划资源库中选取,若没有相关题目也可自行录入 ⑤课后评价包括:”学生上次作业完成情况““本节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本次课学生学习态度”“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反馈题进行分析)”“需要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内容多少老师自定,但需要真实反映上课情况,语言以鼓励为主,语气温和,体现教师的专业性与爱心。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怎样判断题目为考查修辞手法的题(审题) (2)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 (3)作业检查 弯弯的月亮像() 大象的耳朵像() 蝴蝶花多么像() 二、知识点讲解 准确判断修辞手法,理解相关修辞的作用 1、比喻 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 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是好像、如同、仿佛、像、恰如等。 例如:月亮像个金黄的大圆盘。(十五的月亮圆圆的,金黄色,用相似的大圆盘作比显得更加具体生动) 露似珍珠月似弓。(珍珠晶莹剔透,弓弯弯的,用珍珠比露珠,用弓比月亮,生动想象的表现出了珍珠的形状、剔透和月亮的形状) 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成为、变成等。 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珠落在地上溅起的水花的样子,只是比喻词不再是像、好像等)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大火球给人的感觉就是热,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太阳让人感觉到的热度,只是比喻词用的“是”)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 例如: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连用了四个喻体把自己的漓江两岸悬崖峭壁的样子表达了出来)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植树问题知识点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植树问题知识点

植树问题棵数 一、理解概念:总长、间隔、间隔数、间距、棵树间距 总长:一条路的总长度或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 间隔:相邻两棵树(或其他事物)之间的一段 间隔数:就是段数,间隔的数量间隔总长间隔数 间距:相邻两棵树(或其他事物)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一个间隔的距离 二、知识点 1、计算公式:(在路的一侧、一边或一旁的条件下利用这些公式) 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距=总长÷间隔数 间隔数=总长÷间距 2、四种情况 ①两端都栽(示意图:)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②一端栽一端不栽(示意图:) 棵数=间隔数 ③两端都不栽(示意图:) 棵数=间隔数-1 ④封闭路线(图形)(示意图: 棵数=间隔数 3、植树问题的其他情况 ①锯木头 次数=段数-1 段数=次数+1 所需时间=锯一次时间×次数②敲钟

间隔数=敲的下数-1 敲一下时间=所花时间÷间隔数所花时间=敲一下时间×间隔数 ③楼层(台阶) 层数=楼数-1 总台阶数=层数×每层台阶数 三、解答方法 1、读题细心,要标记重要词语,如“一旁”“两旁”“一侧”“两侧”等来判断是否求路的一边还是两边。分清是哪一种植树情况,从“两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四周”“从起点到终点”“从头到尾”等词语来判断。 2、分析清楚题目已知的条件,题目已知的数,是“总长、间隔、间隔数、间距、棵树”里的哪些量,要求的是哪个量,从要求的那个量的计算公式直接入手,找出或通过计算求出计算公式需要的条件,再利用公式直接计算。 3、例题分析。 例题:城中小学在一条大路两边从头到尾栽树56棵,每隔6米栽一棵。这条大路长多少米? 分析:题目关键词语“两边”“从头到尾”(我加黑体并用不同字体表示)说明这是两旁都栽的情况,而且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56棵,是“棵数”(两旁栽的总数),每隔6米,这是“间距”,“这条路长多少米”,很明显是求“总长”。 要求“总长”,我们知道要用“总长=间距×间隔数”这个公式,这里间距题目已知,间隔数没告诉我们,那么就要先求间隔数,因为这道题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利用“间隔数=棵数-1”来求,由知识点我们知道,这些量都是在一旁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公式,那么先求一边的棵数,用56÷2=28(棵),那么间隔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的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突出了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数学的熟悉程度。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乘法的运算,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 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列算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

57×40= 40×25= 82×50= 39×5= 93÷3= 804÷2= 128÷8= 245÷7=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连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的方法和解决技巧又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引导学生读出已知条件:共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提问:那么每队多少人我们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60÷2=30(人) 现在每队要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30÷3=10(人)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将其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学生思考。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60÷2÷3=10(人)。 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现在总共60人没变,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那么总共分成了多少组 学生回答: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 总结: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例4. 2、你们能验算一下吗我们求得一组10人,那么3组呢(3组30人) 一队3组,现在2队,总共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订正。 (2)提问:我们可以运用哪两种计算方法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