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态度改变的原因

态度改变的原因

态度改变的原因
态度改变的原因

态度改变(被说服)的因素

摘要:导致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两种理论来解释分析。当我们从说服理论出发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说明。主观上,人们的价值观,个性特点,角色的扮演都会对态度改变产生影响;而从客观上来说,社会规范,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情境等都是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简单了解态度改变即被说服的因素。

关键字:态度转变;说服理论;主观;客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服别人以达到一些目的,同样,我们也免不了被别人说服。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被说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态度改变的时候。

在社会心理学上,态度的改变主要有两种理论来解释:一是认知失调理论;二是说服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的内在机制,当人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或不平衡感,这种感觉会导致态度发生变化;说服理论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的外在影响因素,外界信息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影响态度,使其发生改变。1从说服理论来说,我们态度改变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主管因素,顾名思义就是指态度改变的人的本身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会有自己的个性。

就价值观念来说,态度的核心是价值,人们对某一对象所具有的的态度,最主要是取决于对象对人们所具有的的意义,如果对象对他人没有多大意义,或者他人感觉不到有何意义,就很难得到他人的赞成或是肯定。没有谁跟谁所处的环境与教育条件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集邮爱好者和不集邮者对待同一张好邮票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们长期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对待邮票的态度。当其中一方想要说服另一方,或者说是想要改变另一方的态度的时候,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他的价值观已经深深扎根了,想要改变并不是那

1张廼建。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心理学》P58.

么容易。

而就个性特点来说,智商高的人对待事物有自己比较清醒的认识,善于维护和主动改变自己的态度,受别人的影响较小;而智力水平低的人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易受暗示和被说服,容易被动的改变态度。就像我平时在邻居家里哄3岁的小孩子,他很容易就被我说服,改变态度;而当我想要说服我快要初中毕业的妹妹的时候,却发现这很难,因为她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她懂得比较与衡量。我妹妹跟邻家小孩相比,我妹妹的智力发育是比较成熟的,而邻家孩子则远远达不到那个境界。

最后,就个体所扮演的角色来说,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2同一个人对于不同关系的他人,也可能表示出各不相同的态度和行为,这是因为个人在对他人关系中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认识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所占的地位,因而作出一系列的行动,包括态度是否转变。例如,我在班里担任班干部,学校里通知要做什么事情,我只有做的分。这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我要转变我的态度很难。而当我在社团里做一个干事的时候,我与其他干事之间是平行关系,那么当他们要求我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可以答应,也可以不答应,决定权在我手里,我态度的转变是十分容易的。说得再明显一点,拿古代的皇帝来说,他说一句,谁敢违背他的命令。古语云:君命难违,若是以下犯上,则是欺君之罪!

2.客观因素

影响态度改变的客观因素也有很多。

首先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包括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纪律、制度等。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压力作用,它可以驱使人们的态度与社会规范所要求的态度趋于一致,否则会受到不同的惩处、谴责、或是引起内在心理失调。3就像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如果所有的人都在那里等绿灯,没有人闯红灯,原本想闯红灯的人也不会去闯红灯了。但是,反之,若是所有人都在闯红灯,那么我们就很可能会改变自己原来不闯红灯的态度,随着一大群人一起闯红灯。这也从间接说明了好的道德习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其次是信息的传播者对我们的影响。

2罗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社会心理学》。P94

3罗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社会心理学》。P95

如果信息传播者这是一个专家,是一个具有较高社会身份的人,那么我们态度的改变就越容易。4高中的时候,室友跟我说晚上吃苹果不好,当时我不以为然,很不相信,依旧每晚一个苹果。很偶尔的一天,我听一个营养学教授的讲座,当他说到晚上吃苹果不好的时候,我却毫无怀疑地信了。理由就是:他是一个营养学教授,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他懂的比我多,他有经验有资料。

另一方面,如果信息传播着的身份、职业、背景等与被游说者有相似的特征或者传播者自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就很容易发生改变。拿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同龄人对他们态度的改变的影响力要大于他们的家长带给他们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同龄人之间话题相似,相处的时间也多,交流频繁,他们有很多相似或者是相同的地方,而家长与他们却是非常缺少交流的,家长跟他们的相同之处实在是很少。而说到信息传播者的吸引力,明星代言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明星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所做的代言,对观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有个朋友,买饮料的时候只买某个明星代言的饮料,其他的一概不碰,这个朋友对待饮料的态度改变就是明星影响的结果。

然后是信息传播方式对我们的影响。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常见的有电台广播或电视传播,或者是通过交谈、书写文章、书信。一般来说,图片、录像等生动形象的视觉形式传播的信息的影响力大于书面文字传播的信息的影响力。

最后,就是情境因素。使态度改变的劝说过程并不是仅仅在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之间孤立地进行的,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一定的情境条件也会对劝说者产生影响。

一是当信息繁多时,各种信息之间会相互制约影响,人们态度的变化就不再只受一条信息的影响了。

二是当信息重复的情境。反复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强调啊!反复多次地强调某一信息会加深人们对它的印象,巩固对它的记忆,从而加深这一信息对人们的影响,使人们态度的转变更加容易。5就好像我室友天天在我耳边说打羽毛球很好玩,我慢慢地也喜欢上了打羽毛球。

三是令人分心的环境。人在分心的时候,判断容易出现失误,态度也就容易4时蓉华。上海人名出版社。2002年4月第二版。《社会心理学》。P214

5管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社会心理学》P120-121

发生改变。小孩子非常了解这一点!当他想涨零花钱的时候,他就特地选爸爸或者妈妈非常忙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都忙得不行,来不及仔细思考,也就这样答应了。

3.总结

人们态度发生改变的原因有很多,以上只是简单地写了一部分因素。了解态度的改变对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都是十分有帮助的。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去总结身边的例子,从身边去学心理,懂心理,并能够在恰当的时候用上心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张廼建。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心理学》

罗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上海人名出版社。2002年4月第二版。《社会心理学》

管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社会心理学》

第六讲 态度与态度的改变

第六讲态度与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的本质 1、态度的定义 Attitude : A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evaluative reaction toward something or someone ,exhibited in one’s beliefs ,feelings ,or intended behavior . 对人、事物、理念等等的评价。 2、态度的ABC理论 态度由三部分组成: A:情感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B:行为意向成分,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 C: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观念; 3、态度的两种形式: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外显态度explicit attitudes: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指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 4、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4.1态度和行为一致吗? 例1:拉皮埃尔的实验 1934 第一部分:现场研究-----带领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游历美国,行程数万里。到了66家旅馆和184家饭店,只有一家拒绝接待。单独访问也未被拒。 第二部分:问卷研究-----6个月后,对去过的每一家旅馆和饭店进行问卷调查。作为比较,对未去过的一些饭店和旅馆也做了同样调查。结果? 结果 普遍高度拒绝,每一类只有1家明确表示愿意,拒绝率高达90%以上。 实验结果的分析 不一致的原因之一:表达出来的态度并非是内心的真实态度。 不一致的原因之二:人们的有些行为是情境的产物。 批评意见: 1、问卷中的“中国人” 太一般化。对“中国人”刻板印象和对有教养的、穿着体面的 留学生夫妇的印象可能完全不同。 2、回答问卷者可能是对中国人有极端偏见的人。 3、6个月后回答问卷的人也许不是他们曾经遇到的人了。 例2:一项“道德伪善者”研究 Daniel Batson (1997-2002):they presented their people with an appealing task (where the participant could earn raffle tickets toward a $30 prize ) and a dull task with no positive consequences .the participants had to assign themselves to one task and a supposed second participant to the other . Result Only 1 in 20 believed that assigning the positive task to themselves was the most

态度改变论文

题目态度改变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_________ 李梦雨 学号3109801001 班级英语1001 态度改变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英语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对象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平衡认知结构则构成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内在机制。本文以绍兴西藏民族中学学生的学习及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案

例分析的方式,从教育对象的认知原理出发,借鉴和运用态度改变的万法和理论,使英语教学、日常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获得相应提高。 【关键词】态度改变理论;影响态度改变的要素;英语教学教育实践;应用 一、态度改变理论与模型 (一)态度的实质 1. 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社会事物的心理反应倾向,是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中介因素。态度对行为具有指向性的动力作用。态度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比较持久的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理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即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和感受部分。 (3)态度的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 对象做出某种反应。 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 ②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③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2. 态度的特性 (1)内在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态度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等。 (3)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 (二)态度改变 1. 态度改变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一个己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1] 2. 态度改变相关理论 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态度改变。态度改变理论就是人们在不断研究态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系统地改变个体态度的理论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① 认知平衡理论: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F.海德(F.Haider)提出的一 种关于认知结构、过程和变化的理论。他把认知过程分解为认知要素,由此构成一个认知系统,当认知系统出现不平衡、不一致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驱使认知主体设法恢复认知平衡量。体现认知平衡理论基本原则的是著名的P-O-X ”模型。P和O是人际环境中的对等个体,X是认知对象。有三个相关的评价:第一个人(P)对另一个人

改变不了的事情,可以改变心态

改变不了的事情,可以改变心态 文/拾荒至尊宝人与人之间本身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心态,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 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总是由悲欢离合组成,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 心态控制了每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人活在世,谁都会遭遇心理上的低谷和经历人生的低潮,谁都曾一度消沉、萎靡不振。 无论把人生作何比喻,从规律上讲,任何事物都是呈螺旋形曲线向前发展的。 若把人生比花园,也不可能每天美丽,有春的众花夺艳,也有秋的萧条凄清;有夏的艳阳照热土,也有冬的雪花结花枝。 把人生比明月,可月也有阴晴圆缺。 所以,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遭遇情绪和心理上的困扰,我们都该视之为正常现象,泰然处之,从容面对。 在面对心理低谷之时,有的人向现实妥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的人没有低头认输,他们不停审视自己的人生,分析自己的错误勇于面对,从而走出困境,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谁都不可能真的一帆风顺,都会碰到各种难题,经历

种种坎坷,有些人倒下了,可有些人仍坚定地站着,这就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成功者始终坚持用积极的态度支配自己的心态和行动;面失败者则相反。 其实,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只有时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才能获取成功的果实。 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 就如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情,但是我们可以调节态度。 有心无难事,有诚路定通,正确的心态能让你的人生更坦然舒心,当然,心态是依靠你自己调适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给自己的一个正确的心态……

改变学习态度的方法

改变学习态度的方法 改变学习态度的方法篇一 知识是人生的航标灯,是一棵不老的常青藤,是永远不谢的鲜花,更是华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小学生是每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而我 们的学校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便开展了社团活动。 由于我的英语成绩总是在90分之间徘徊,所以我便报了英语表 演的兴趣班。虽然这是我自己做出的决定,但我心里却也忐忑不安,生怕在课上出糗。夜幕降临,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心想:明天等待我的将是一堂怎样的课呢?终于经过上午几堂难熬的课,我等到了英语表演的课程。一下课我和几个同学脚底抹了油似的跑 向六四班教室。赶紧找了空位坐下来。呀!出乎我的意料,竟有这么 多人想要学这门难懂的课程。不仅是女同学还有许多男生来上课。 当我们去时,那位英语老师,已早早的等在那里,不一会儿,人都 到齐了,老师用悦耳动听的声音清点人数。这声音,像那桂花的香 味一样迷人,不仅如此,,老师长得也很秀气。戴一副眼镜,嘴巴 小巧玲珑,脖子上围着一条围巾,身穿迷你裙,下面是丝袜。这位 老师看上去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姐,更让我吃惊的是这堂课我们竟然 没学书上那些古板的知识,而是在看欧美电影——《灰姑娘的玻璃 手机》,可惜的是,一转眼就到了下课时间,同学们告别了灰姑娘,告别了那位亲切的大姐姐。 正是这次的社团活动,改变了我学习英语的态度。 改变学习态度的方法篇二 一、应该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所以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二、应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

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 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 听觉;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 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闪电的形成等等。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 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 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在课堂上,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 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 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全神贯注 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 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 3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 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 的见解。以便复习,消化。 4、要认真审题,理解物理情境、物理过程,注重分析问题的思 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迁移知 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行为改变态度的经历

衡水学院 题目---行动改变态度的经历 姓名:郝佳星 学号:201340119147 班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特别是在企业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这样的认识误区特别多。比如说,在新品上市的时候,总是内部动员,希望销售部门能够理解新品成功上市对公司的重大意义。再比如说,对于一些能力较强但态度一般的员工,总是强调首先要他们转变对工作的态度,再对他们的绩效做出考核。 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新品上市就直接制定出清晰简明可执行的上市指引给到销售部门,要求销售部门直接按指引忠实的执行;对能力较强但态度一般的员工,无需强调工作态度的转变,而是直接对工作量化并作出绩效考核。 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啦。态度和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论题。我们只有了解到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关系,才可能了解态度转变的原因,才可能最终把这些心理学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人的活动当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如喜爱某个人,反对某件事等等。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什么是行为?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狭义的行为是指人的外显行为,即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内隐行为是指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只能间接推断的内在心理活动,例如人的记忆、思考、情绪、意志、信仰等都包括在内了。 在一开始的“新品上市”和“员工改造”的案例里,管理者之所以采取了错误的做法,是因为他们坚信“态度决定行为”,而他们坚信“态度决定行为”,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常常事物的普遍表现为:思维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所以管理者就会错误地以偏概全,认为“态度决定一切”,从而采取了错误的做法。 这可真是很大的认知错误。比如说,中国人在态度上普遍认识到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的烟民数量在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长,每年都有70万人死于吸烟。证据显示:每星期有差不多1万左右的中国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中国每年销售的香烟高达1.6万亿支。而中国人自己就消费世界上1/3的香烟。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内部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图三要素组成。三要素的协调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稳定。一般来说,态度的三要素是协调一致的。如果出现矛盾和不协调,则个体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协调一致。当三者发生矛盾及需要转变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因为在态度的转变中,认识的转变较容易,而思想情感的转变比较困难、缓慢。 积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有利的,消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态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形成个体的积极态度,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与完善,造福于社会。表现为:其一,积极态度具有认识和情感的价值。外界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都要通过态度的过滤。因此,积极的态度常使个体在接触信息时,倾向选择正面信息,促使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而对于负面信息也是有所认识,常给予排斥。常此以往,必然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其二,积极态度具有保护和激励的价值。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以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同时常使个体追求符合需要和价值观的事物,促使自身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其三,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优良的个性促进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他们充满自信,具有乐观主义业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现实压力为挑战,惯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等。这都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过程,是由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需要或品质的实践活动。因此,德育工作无疑要受到教育和被教育者,甚至是周边人的态度的影响,必须研究人的态度问题。 一、态度的形成: 态度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态度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所处的全部社会环境对态度的形成都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态度的形成也是一个内化过程,是外界的影响,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不断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增强的过程。态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主要特点如下:(1)社会性与稳定

改变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

企业员工应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 一个企业,就是社会里的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团体,就是一个组织。一个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要将组织和员工个人融为一体。组织是一个平台,而个人在这个平台上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其自身价值。 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生力量的源泉。管理者不是监工,他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其他人、其他职务、其他部门,乃至整个企业产生积极的成果。 管理者的工作,本质上是“思考”或脑力劳动,是无形的活动。企业的管理者要用有效的工作方法把员工个人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为企业产生效益。判断管理者工作绩效的好坏是看他的成果对企业的影响。这就强调了管理工作的必须具有有效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而管理者通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控制的情况向他施加压力,将工作推向无效,使机构运作不灵: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2、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开展工作;3、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的工作才具有有效性;4、管理者身处组织之,但他如果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为应对这些情况,管理者必须养成如下习惯:1、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2、注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即完成工作任务);3、把工作建立在自己优势上,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4、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5、善于作出有效的决策。不

然,就是“无事忙”或“给他人制造麻烦”。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有多忙并不重要,而忙的什么却很重要。一个管理者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抓大放小”,分清“轻重缓急”,选择关键的事情去做;尤其要抓住关键,做成一件事,进入良性循环,一顺百顺。管理者的基本工作就是“决策”,就是确定一个目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常改变自己的目标而是常改变自己的方法,一个失败的管理者却常改变自己的目标而不常改变自己的方法。管理工作不是就事论事地解决“例常”问题,而是基于思想观念或高层次认识,对整个组织的存在价值、人才队伍开发和短期绩效或成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企业要发展,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管理者必须避免出现传统管理的特征:1、时间属于别人,常陷于处理发生的事务上;2、身在什么岗位,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导致部门之间不合作;3、只专注于事务,忽略了人才的培养。现代管理者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和下属)发挥他们的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他们的管理就是对企业的承诺:1、承诺目标。明确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2、承诺措施。明确如何做;3、承诺合作。明确与谁做,解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分工问题。现代管理者都善于作出对整个组织绩效和成果具有特殊影响的决策。他们的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他们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为例行性的,什么问题为策略性的,而不重视“解决问题”。他们需要的是决策的结果,而不是技巧。例如:国远公司目前所做的决策:1、确立

改变态度、改变人生

智慧人生 改变态度改变命运 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他的命运。——威廉·詹姆斯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一种精神面貌,一种心态,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态度比智力、教育、才能或运气都更重要。研究表明,在成功的因素中,85%是态度,而另外的15%才是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各种选择不是偶然的。无论你选择什么态度,它都会有后果。面对失败和挫折,你可以对自己说:“我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我下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你也可以对自己说:“也许我这方面不行,所以干脆放弃算了。”这两种不同的自我对话或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为了走向成功,我们应该做到: 1、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心态想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生活中的任何经验或事物的意义都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我们可以马上改变行为和态度,可以改变对任何事情的看法,并在瞬间改变我们的感觉和行为。在生活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正面价值的一面,特别是失败与挫折。 2、承受失败和痛苦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在万众瞩目中选择退场,让很多人感到费解和不满。面对巨大的压力,“翔飞人”并没有因此沉沦,因脚伤暂离赛场14个月后,他重新复出,在“全运会”中以13秒34的成绩摘得金牌,获得男子110米栏三连冠。 刘翔成功了,他顶住了压力,在一年多治疗、锻炼、康复中,不仅把脚伤养好了,心态也有很大提升。经过这次受伤的磨难,他更加珍惜生活,变得更加乐观、成熟。 3、一定要相信自己,在困难时坚持下去 2000年,甲骨文董事长兼CEO拉里·埃里森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曾经对台下1000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出这样的惊人言论:“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你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优等生。” 埃里森的这番话显然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的确,成功不易,要想做到甲骨文公司这样的规模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的感觉取决于你脑子里习惯性的想法。自信的奥秘是让你的脑子里充满信心和信念,让你的脑子里充满自己正在走向成功的形象。要一直保持这个形象,不要让它褪色。要装着有信心,要装着勇敢,你的思想会渐渐寻求发展这个形象,“假装”就变成了现实。 4、一勤天下无难事 有些人总是尽量避免辛勤工作或试图做最少的工作。如果你是一个新员工,这样的工作态度会给你的老板很坏的印象,从而伤害自己。你如果不够聪明或者能力不够强,这都没关系,只要你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愿意学习。如果你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别人也会帮你。态度最重要! 5、抱怨不会给人带来好运气 你喜欢抱怨吗?你常常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强加于其他人或环境吗?如果是这样,这就是一个失败者的态度。记住,成功的人接受生活本来的面目,包括所有的困难和挑战。他们努力适应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他们接受自己的生活责任,而不是指责别人或找借口。不要找借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 6、不做无谓的争论 美国心理励志大师卡耐基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方法

一个消费力量十分强大的社会里,企业经营者不仅要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各类需求并尽其所能地满足,更要善于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教育和引导消费者,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企业观念始终保持一致,这不仅仅是赢得了市场,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消费者的心,赢得了永远不会枯竭的利润之源泉。例如当国内三大乳制品企业所倡导的“终身喝奶”的观念深深耕植于中国老百姓心中之后,紧接而来的是数以亿计的市场。因此,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更应是企业经营者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教育和引导消费者过程中,信息要传递,企业经营者通过各种手段发布本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最终目的就是说服消费者接受本企业及其产品甚至观念,并使消费者逐渐建立起品牌偏好和忠诚。笔者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态度改变的一般模式出发,逐步探讨培养消费者积极肯定态度的理论体系以及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有效的途径,用以指导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 1关于消费者的态度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它是对客体的相对稳定的评价反映,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组成。一般而言,态度的三种成分的作用方向是协调一致的,个体的态度表现为三者的统一。如,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认知准确(性能、价格、服务等),对该品牌表现出喜爱和信任,则行动上会倾向于购买该品牌。但有时候,态度的三种成分可能会发生背离,态度成分中任何一项发生偏离,都会导致态度的失调和作用的不完整,而其中尤以情感定势和行为习惯对完整态度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例如,经常有消费者明明知道某商品有缺陷,但由于喜欢其外观包装而购买,此例表现为认知成分与情感、行为倾向成分相偏离,这主要是由于外观包装诱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导致的态度的偏离。 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的影响后引起的变化。企图引起某种态度改变所采用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隐蔽的。霍夫兰德(CIHovland)和詹尼斯(ILJanis)于1959年提出一种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信息源、传播、目标靶和情境,其中每个方面都包括许多变量,传播者的目的是通过沟通手段、创设或利用某种情境说服具有各种主观条件的目标靶改变态度。笔者将以此模式为基础,系统地构建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营销体系。 2途径一——慎重选择信息传递者 传递者对消费者态度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其自身的信息源特征影响着说服效果。一般来说,影响说服效果的信息源特征主要有4个,即传递者的权威性、可靠性、外表的吸引力和受众对传递者的喜爱程度。由专家、权威传递信息,可以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一种新药的评价如果是出自一位名医之口,显然会较普通人的评价更具有说服力。在报刊、电台上,经常请有关专家、学者宣布某项消息或信息,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借助第三方或对手传递信息,进行沟通劝服,可以让劝服对象感到客观公正。例如,再有名的医学权威如果是在为自己开的公司作宣传,人们对其评价的可信度就会存在疑问。很多消费者之所以对广告和推销员的说辞表示怀疑,原因也恰恰在于他们认为后者在宣传中难以做到客观公正。若借助新闻媒体、政府机关、民间团体、甚至是你的竞争对手、消费者之口来宣传自己,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 传递者相貌娇好、富有魅力,能引人注意、引起好感,便能增强说服效果;很多商业广告,用俊男倩女作为打动顾客的手段,就是运用的这一原理。但应注意有选择地使用,因为传递者的外表魅力的发挥要受制于其他因素,如信息源自身的特征。当产品是香水时,具有高吸引力的传达者能引发更多的购买意向;相反,当产品是咖啡时,不太具有吸引力的传达者能产生更好的影响效果。所有能增加信息接受者喜爱程度的因素都有利于改变态度,是因为人具有模仿自己喜爱对象的倾向,较容易接受喜爱者的观点。 3途径二——合理安排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传播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和内容安排把一种观点或见解传递给信息的接收者或目标靶(Target)。信息内容和传递方式是否合理,对能否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目标靶并使之发生态度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说服内容方面,当传递者发出的态度信息和消费者原有的态度出入较大时,信息传递所引起的不协调感会增强,消费者面临的改变态度的压力会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差异和信息源的可信度同时作用,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改变,即信息接收者不一定以改变态度来消除不协调的压力,而可能以怀疑信息源的可信度或贬低信息源来求得不协调感的缓解,这时候可选取专家或权威的组织机构的说明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改变学习态度的方法总结

改变学习态度的方法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改变学习态度的方法总结篇一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情绪反映。情感在学习态度中具有比认知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灵中播下了对某门学科爱或不爱的“情种”以后,不论客观上再如何加强对认知因素的影响,往往仍然坚持原有的爱或不爱的心理倾向。 从行为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外显行为。它一方面受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将认知和情感这些内在的心理倾向用行为呈现出来,但是,学习态度与学习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一致的,因为认知和情感这些内在心理状态变为外显行为时,常常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权威势力的干预,学习行为所期待的结果,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等等。 当我们了解了学习态度的本质内涵及其关系后,就不会简单地对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用一个“好”或“不好”予以评价了,就会比较科学地予以评审和指导。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积极的乃至最佳的学习态度呢?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工作成绩=动机能力。如果我们借用这个公式来分析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的关系,用学习个体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学习环境、供给他的学习条件、自身的智力

和体力、原有的学习基础等因素代换“能力”,用学习态度代换“动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动机的核心因素),那么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相对稳定的“能力”项是个常数,那么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好坏。 第二,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不能看作相互等同或成正比的关系。如果在某一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的“能力”项的差异很大,那么可能出现学习态度虽然好而成绩还是上不去的情况。按照上述阐明的标准我们不妨把学习态度分为自觉型、兴趣性、说服型和强迫型等四种。但从学习策略上来看,又可分为偏于理解型和偏于记忆型四种;从性格特征上来看,还可以为冲动型和踏实型两种。请学习者不妨“对号入座”,借此认识自己学习态度的现状,找出努力方面。如果我们把学习态度的三个心理因素作为标准,将学习态度的分类统一在同一标准之下,那么学习态度则可以分为“最佳型”、“缺陷型”、“严重缺陷型”和“较差型”四类。现将每项标准的不同发展水平进行量化,供学习者自我认识学习态度的参考。 改变学习态度的方法总结篇二1、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态度虽然与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目标等紧密相关,是决定学习态度、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学习氛围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所以,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也是培养学习态度的因素之一。一个奋发进取的团队、集体,对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大有裨益的。

改变消费者态度(1)资料

你能改变消费者态度吗? -------------------------------------------------------------------------------- "态度"是当代社会心里学中必不可少的,最奇妙的概念,它也是营销人员用来研究消费者的最重要的概念。许多公司的营销战略目的就在于影响消费者的态度。 消费者的态度真的能够改变吗?基本上,有四种有效的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一.促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新的积极的评价 这是最常用的策略。这种战略也许往往需要产品有新的形态,如标识、包装、颜色、功能等。Hobo是全美最大的、最成功的玩具经销商。它的目标是从现有产品上增加70%的收入。它的一个营销策略就是通过增添新的属性和建立新的信念,使其老产品能良好的运作。如在1996年,Hobo发现许多孩子对原有的G. I. Joe的形象失去了兴趣,销售量也随之下降。于是Hobo通过去除老的形象,重新设计了80%的产品线。孩子们对新的外形很喜欢,销量很快得到了恢复。 二.提高已存在的积极信念的强度 营销人员也可以通过改变已存在的积极信念在强度,来影响消费这的态度。在欧洲,90年代中,牛肉的消费下降了50%以上,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严重打击了牛肉供应商。研究分析表明,消费者受鸡肉广告的吸引,认为鸡肉含有更低的胆固醇和卡路里,而原来对牛肉种种健康性的信念被遗忘了。为此,牛肉行业委员会花费数千万广告费,将牛肉和鸡肉作比较,从而重新唤起并加强了消费者认为牛肉是健康食品的信念,并在短期内使牛肉的消费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降低已存在的消极信念的强度 黄油和蛋黄等食品的属性曾获得很积极的评价,因为它给食品以丰富和令人满意的味道。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黄油和蛋黄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消费者普遍持有负面和消极的看法。Kraft推出它的无脂色拉佐料(蛋白奶油)和蛋黄酱产品系列,重点打消消费者对高脂、高胆固醇食品的顾虑和消极态度,打开了市场。 四.和某种消费者强烈持有的信念相联系

思维改变心态有眼界才有境界

思维改变心态有眼界才有境界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观念比能力重要,策划比实施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感知比告知重要,创造比证明重要,尊重生命比别人看法重要!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 ●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方向大于方法,动力大于能力,做人大于做事! ●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能力比拥有知识重要,拥有人才比拥有机器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 ●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 ●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 ●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 ●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命运抗争!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如果无法说服他人,那就想法说服自己。如果山过不来,那人就过去! ●命运不是放弃,而是努力。命运不是运气,而是选择。命运不是等待,而是把握。命运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观念! ●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我们的今天由过去决定,我们的明天由今天决定! ●制胜不凭体力靠智力,成功不靠奇迹靠轨迹。成功不在于是否拿到好牌,关键在于能否将手中的坏牌打好。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去哪里! ●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勇气,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智慧!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 一、态度及其形成 (一)态度的含义 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态度的特征有: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 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 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1.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3)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4)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世事手段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上述四种功能中,前两种功能是为实际的需要服务;后两种功能和追求自我实现相联的高层次需要有关。 2.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人们对维护自身立场所持的态度会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

态度与态度变化

态度与态度变化 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反应,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解释,都或多或少与自己所持的态度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态度对我们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反应,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解释,都或多或少与自己所持的态度有关。正因为如此,态度问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迄今为止,所有社会心理学教材无一不包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关于态度的科学研究。”虽然这一定义不科学,但由此说明关于态度问题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什么是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 首先,态度是主体对课题的一种反应倾向,它对主体即将采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其次,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系,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缺一不可。 二、态度的主要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对象性 3、态度的稳定性 4、态度的内向性 5、态度的协调性 6、态度的系统性 三、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态度不同于一般的认知活动,它具有情感因素,因此其形成比较复杂,它需要经历模仿与服从——同化——内化等阶段。 四、生活中的态度 1、学习态度 2、工作态度 3、群体态度 4、宗教态度 5、其他态度(包括政治态度、死亡态度、道德态度等) 第二节、略 第三节、略 第四节、态度的改变 一、相关理论研究 1、认知失调理论 所谓认知元素是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知、意见、信念等。在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协调关系、不相关联关系和不协调关系。 2、平衡理论 二、态度改变的方法 1、一般行为改变 1)认知主义方法——说服 a、提高宣传说服者的可信度 B、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C、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 D、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 E、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

习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其中,联想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强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观察学习的理论基础是() A. 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 B. 巴甫洛夫(I.P.Pavlov)的古典条件作用理论 C. 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D. 斯金纳(B.F.Skinner)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 2.由于事物本身的接近或相似,个体常常会将对一类对象所形成的态度扩展或延伸到其他相似或类似的对象上,这种态度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 A. 联想学习 B. 强化学习 C. 观察学习 D. 认知学习 3.人们通过电影和电视,就可以习得对某些事物、对象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 A. 联想学习 B. 强化学习 C. 观察学习 D. 认知学习 4.根据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括() A. 改变认知 B. 消除认知 C. 增加认知 D. 改变行为 5.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这种倾向被称之为() A. 认知完形倾向 B. 认知失调倾向 C. 认知强化倾向 D. 认知统合倾向 6.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 A. 自我知觉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控制源理论 D. 社会知觉理论 7.根据谢里夫和霍夫兰德(C.I.Hovland)的社会判断理论,当一种新的观点处于哪个区域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明显变化() A. 接受区域 B. 态度不明朗的区域 C. 拒绝的区域 D. 潜意识区域 8.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先后顺序依次为() A. 认同、服从、内化 B. 服从、内化、认同 C. 认同、内化、服从 D. 服从、认同、内化 9.根据科尔曼(H. Kelman)的态度改变三阶段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作() A. 认同 B. 内化 C. 服从 D. 从众 10.社会判断理论强调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并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这种理论的实验基础来源于() A. 谢里夫等人的物体知觉判断实验 B. 朗格(H.Spencer)反应时间的实验 C. 罗森塔尔(R.Rosenthal)效应实验 D. 奥尔波特(F.H.Allport)的社会促进实验

(人生感悟)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一生!

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一生!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总是会充满大大小小的坎坷,总会有顺境和逆境穿插交织,因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原本如此。顺境,也许是我们所渴望的,但逆境总会遭遇到,而且它普遍存在。困难面前,逆境之中,有人沉沦,有人振奋,彼此用截然不同的走出不同的人生。相同的际遇下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的一生是还是虚无,之星是闪耀还是黯淡,关键在于我们对人生的。,你的一生! 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或许辉煌,或许灰暗,但昨天毕竟已成过去。昨天的成就,昨天的颓废,不应阻挡今天前进的脚步。正如威廉·巴克莱说的:”一个人如果只知道生活在过去,而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那么,他的已经开始终结。“而对于明天,我们总会有太多的憧憬,但明天毕竟还没有到来。对于我们,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去观望遥远的将来,而是去做手边的事,去度过愉快的今天,因为惟有今天,才是现实。 面对今天,正视现实,难免会遭遇。遇到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抱怨老天的不公,感叹的多舛。但一味地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使自己陷入到更低谷。因为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而且,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培根说过:”顺境并不是没有许多恐惧和不安,逆境也不是没有许多安慰和希望。“辨证地看待其中的困难和不幸。与其抱怨,沉浸在痛苦中不可自拔,不如打起精神,去自己,只有今天振作了,明天才会;只有春天播种了,秋天才会有收获。不要因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因为平凡者如同岸边的沙粒,夜空中的繁星。但是,平凡不等于平庸。再平凡的人,也要力争走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网络中曾经很流行这样一句话:“人生没有彩排,人生永远是现场直播。”的确,时光不可能倒流,人生不可能重新来过。当我们打开历史的画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许彷徨过,或许迷茫过。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设计师,蓝图如何描画,人生道路如何行走,最终还是要自己抉择,没有哪个人可以帮持我们一生。困难最终还得靠自己去去解决,逆境得靠自己去克服,障碍得靠自己去冲破。 古希腊塞浦路斯岛上,用真情感化了万物主宰的皮格马利翁终究是一个神话,但随着执着,伴着顽强,的愿望终会变为现实,美梦终会成真。遭遇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勇敢坦然地去面对它,尝试着去搬走它,不要被它狂妄的表象所击倒,用乐观的来看待问题。很多困难,许多,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怕,只是我们把它想象得太可怕了。顽强的毅力也可以克服任何障碍。 人,往往习惯于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其实,人有无限潜力。超越自我,你会发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梁漱溟在《勇气的力量》里也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你总要看到他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无若何艰难巨大的工程,你总要“气吞事”而不要被事慑着你。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从19岁受 到战争的蛊惑而参战的热血青年,到45岁勇猛沉着率军登陆诺曼底,从战争英 雄到军事指挥,从战地记者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生经历许多坎坷。曾经,表面风光无限。但是,在两次战争中身体受到了重创,也厌倦了战争的他,二战后开始正视自己,以写作作为自己的,写下了《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名篇,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的形象,而他自己也做到了《老人与海》中揭示的寓意”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他不仅用自己的作品展现了面前人们的积极乐观,也用自己的行动做到了这一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