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_城市_公共艺术_的社会作用与城市艺术化生活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_城市_公共艺术_的社会作用与城市艺术化生活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_城市_公共艺术_的社会作用与城市艺术化生活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_城市_公共艺术_的社会作用与城市艺术化生活问题探讨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1003-9104(2010)06-0025-08

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城市“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与城市艺术化生活问题探讨

夏燕靖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本文围绕城市化进程中所涉及到的“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以及城市化带来的艺术化生活方式问题进行探讨,意义在于以社会学和艺术学相互印证的视角,从社会学的

“社会角色”与艺术学的“美化生活”这两种观念出发,探寻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象塑造的价

值,以及城市人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高。从而揭示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既是城市形

象塑造的原动力,更是当今最为显著的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促进力。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城市化;进程;公共艺术;艺术化生活;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的推进而产生的,在这一推进过程中突出体现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具有“发动机”与“加速器”的相互作用,进而表明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同步地推进城市化。由之,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带动工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功能,同时城市化也对工业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或装置艺术,以及时尚产业等,这些被誉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广泛领域,已经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人生活品质最为直接的标志,并被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所认识。正像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推出了“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与城市和乡村的互动”等一系列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理念。依据这一主题及发展理念,来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值得探讨的话题有许多,诸如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有机塑造、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定位、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带来的变化、时尚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意义在于,以社会学和艺术学相互印证的视角,从社会学的“社会角色”与艺术学的“美化生活”这两种观念出发,探寻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象塑造的价值,以及城市人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高。从而揭示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既是城市形象塑造的原动力,更是当今最为显著的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促进力。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有机塑造

在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显著的“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雕塑,艺术界甚至将其誉为“没有围墙的美术馆”,这是对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塑造中突出地位的肯定。早在19世纪初叶,德国美学家谢林曾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借喻城市雕塑为这凝固音乐中的休止符,在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环境中起到吸引人们驻足观望的作用。由此,城市雕塑被赋予的意义十分广泛,既可以是一个城市文化特征的标志,也可以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

*作者简介:夏燕靖(1960-),男,汉,浙江临海人,南京艺术学院文学(设计艺术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常务副主编。研究方向:艺术学,艺术史学。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明指标。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提出“城市雕塑”这一概念起,城市雕塑便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项目,形成诸多的社会角色。比如,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中的特殊标志物立于公共场所,能起到视觉观赏与身心调节的作用。再有,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装饰和美化,使城市景观增加了丰富性,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因而举凡与城市地理特征、历史传统、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杰出人物等有关联者皆可塑造,并被视为是城市的“市标”。这些充分说明,城市雕塑既有公共艺术开放性的一面,又有独立艺术特有的表现力的一面。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多元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涌现,又使得城市雕塑逐渐成为城市“公共艺术”范畴的主体。所谓“主体”,是指城市雕塑具有作为公共艺术的最大功能性特征,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换言之,城市雕塑就是一座城市面向公众的艺术媒介,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张张名片。

海的女儿———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标志

安徒生是享誉世界的丹麦童话作家,以安徒生脍炙人口的作品《海的女儿》为蓝本

创作的铜雕“小美人鱼”,也成为丹麦首都

哥本哈根的标志。“小美人鱼”面向大海,

宁静安详的外表,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丹麦

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馆里,“小美

人鱼”首次来华展出,作为丹麦的镇国之

宝,“小美人鱼”坐镇世博会丹麦馆,诠释了

丹麦馆“幸福生活,童话乐园”的主题,这是

城市文化形象的典型代表。

金色女人———卢森堡的国宝

作为卢森堡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使———“金色女人”雕像,一直被视为是

卢森堡的国宝。这座雕像高3米,站立在一

根同样3米高的钢桩上,双手擎着一个用橄

榄枝编成的金色花环。透过花环洒下的金

灿灿阳光格外美丽。这尊雕像创作于20世

纪20年代,是和平、自由与国家主权的象

征。二战中曾被纳粹侵略者推倒,后来重新

修复。而将国宝“金色女人”雕像借展安置

在世博会卢森堡馆前可谓意义非凡。诚如,

卢森堡馆馆长托马斯罗德瓦尔德对采访的

新华社记者说,让“金色女人”雕像来到上

海世博会,既体现了卢森堡对中国的友谊,

也象征着和平是一个城市和谐发展的首要

条件。

国王与王后———苏格兰的艺术名片

亨利·摩尔的现代雕塑为世人所熟知,其代表作“国王与王后”,则把现代雕塑推到了另一种艺术高度。摩尔的雕塑以其独特的个性语言将雕塑完全推向室外,达到了一种与自然、与人的共融状态,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这座雕塑中的人物形象被不成比例地抻拉成薄片,对于雕塑采取的这种造型手法,摩尔曾解释说:“国王的头部是冠、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王权和动物性的精神气质的混合。……国王看上去比王后更加轻松、自信,王后则直立表现出王后的风范,当我制作他(她)们手和脚的时候,它们使我有机会通过更为现实的制作方式来表达我自己的思想———将人类的优雅和权威的概念塑造出来”。这座雕塑借以表达了人性的纯朴、原始王权的尊严和不受拘束的生命本身。作品放置在旷野中,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气氛。正是这样的旷野陈列,也造就了它成为苏格兰艺术名片的事实。

撒尿的小于连———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历史象征

传说在13世纪中叶的一次反侵略战争中,敌人企图炸毁布鲁塞尔市政厅及其周围的建筑,却被小于连的一泡尿浇灭了点燃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整座城市。顽皮可爱的小男孩铜像成了布鲁塞尔城市历史的象征。这座雕塑还有一个响亮的大名叫“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像,建于1619年,是雕塑大师捷罗姆克思诺的作品。雕像仅高50厘米,但却拔高了布鲁塞尔闻名天下的名声。

母狼哺婴———意大利首都罗马城的城徽

意大利“母狼哺婴”的故事,是关于罗马城的最著名的传说。相传2000多年前,意大利阿尔巴城的公主西尔维亚被害。篡权的国王丢弃了她的一双儿女,但孩子奇迹般地被母狼哺育成人。后来双胞胎又被一对牧羊的夫妇收养,取名罗穆卢斯和瑞摩斯。他们长大后夺回王位,并最终以哥哥罗穆卢斯的名字命名新都城为“罗马”。公元前6世纪,罗马雕塑家塑造了这尊高85厘米的铜雕“母狼哺婴”,以兹纪念。这座雕像也成为了罗马城的象征,并且是罗马人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崇拜对象。

五羊———广州地标性雕塑

广州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诸多的传说,广州又叫“羊城”,传说是由五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广州,“五羊仙子”降

临广州,给羊城带来了吉祥与幸福,并祝

“愿此阛阓(意为街市),永无饥荒”,然后腾

空而去,五羊化为巨石。广州的五羊雕像,

如世界各地著名城市雕塑一样,被视为广州

的象征。五羊石像位于广州越秀公园西测

的木壳岗上,石像雕于1959年,雕像高11

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体积53立方

米。以四只形态各异的小羊簇着一只口衔

稻穗的高大母羊流连造型,再现了羊化为

石、把稻穗赠给广州人民的传说。

从列举的世界名城雕塑来看,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是被相互塑造出来的。其中被赋予的城市形象更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出城市“公共艺术”的社会角色,从而使公共艺术主导的城市环境具有高度的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一个城市递与世人的一张艺术名片。诚如黑格尔指出的:“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主体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①这就是说,城市雕塑存在于特定的环境当中,需要特别关注与环境构成的有机联系。如今艺术界将黑格尔的这一观念发展成为城市雕塑的环境意识,主张城市雕塑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人文环境的融合与互动,从而体现雕塑与环境的和谐,并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直接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城市人艺术化生活的方式。如此说来,公共艺术创造了环境文化,同时环境文化又促进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基于这些缘由,我们认为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具有的特定意义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加以概括:

(一)历史性

在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以雕塑的形式记录一个城市的历史足迹比比皆是,雕塑像是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记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明。法国巴黎迪各奈的“彼得大帝骑马像”、星辰广场凯旋门上吕德的著名雕塑“马塞曲”、苏联时期著名雕塑家穆希娜的“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美国华盛顿广场“越战纪念碑”、新中国奠基象征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等诸多世界著名城市的雕塑作品,都以各自独具魅力的历史积淀和特有的造型形式,诉说着雕塑的生命力以及关于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世事风云。可以说,经典的城市雕塑就是一段历史的凝固,是一座城市人文历史与典故的浓缩与升华。

(二)人文性

每一座城市的人文性是通过其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雕塑具有的特殊气息在某些程度上同样是一座城市人文性的体现。例如,2010年1月揭晓的“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青岛是全国同级城市中获奖作品最多的城市之一,像“五月的风”不仅是青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国可数的雕塑文化遗产。而“青岛东海路系列组雕”伫立于东海路上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建立,它的存在还体现了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

(三)地域性

不同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往往是决定城市雕塑的内容和形式的关键,比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统治广场宽阔的喷水池,池中央矗立着的白色大理石海神雕像,海神像基座和水池边上还布置着一座青铜铸造的小塑像作陪衬,形成广场上的重要景观。海神像垂直的形象与它背后高耸的建筑轮廓的线形呼应,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具有典型的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地域性特色,雕像营造出的视角效果,具有建筑与装饰结合到最为完美的效果,它利用自身明亮的色彩和自然的造型,将观者的视线集中,并有助于缓和美第奇宫墙角高而锐利的线条。

(四)时代性

时代性往往是和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民生的追求分不开的,在不同的时代里,艺术的演变与成就是不尽相同的,城市雕塑多以公共环境为依托,对于时代性的反映更加鲜明。例如,2005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在徐家汇公园绿地展出的大型景观雕塑有35件,其中多数作品题材的选择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世界级雕塑巨匠阿曼的遗作“和谐交响”与“图腾”也在本次展览之列,这两件作品的时代性十分突出。青铜雕塑“和谐交响”延续了艺术家一贯的风格,以切割、组装弦乐器和人体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创作理念。在解构与重构中,碎片割裂与重组中,雕塑呈现出一种奇妙的移动感。阿曼通过现代雕塑特有的增加、毁坏、改变、融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问当代文明,质问现代生活。

(五)纪念性

纪念性雕塑是城市雕塑的一大特点,主要用于纪念重要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例如,苏联时期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而建立的大型纪念性雕塑“祖国———母亲”,就是一项大型的纪念性艺术综合体。雕塑整体是由高达104米的“祖国———母亲”主题雕塑与下方的英雄广场、宁死不屈广场、忧伤广场三个大型广场环境共同构成,广场相互连接,均有各自的主体雕塑和组群浮雕。纪念碑的地下设有圆形的展厅,中心是高达6米左右的手擎火炬雕塑,墙壁上镌刻着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十几万勇士的姓名,以慰长眠地下的英灵。我国纪念性雕塑最早出现不晚于先秦,现存传统大型纪念碑式的雕塑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东汉李冰像石雕及大足宋刻赵智风像等均较为典型。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六)景观性

城市雕塑的景观性特征一直以来比较明显,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环境景观都是采用景观与雕塑的融合进行设计的,有的环境景观主体就是景观性雕塑。如米开朗基罗1534年从佛罗伦萨来到罗马,从此便把自己余生的30年全身心献给了这个“永恒之城”,并创作了一大批后人享用不完的艺术珍品,像圣彼得教堂里最著名的雕塑“哀悼基督”和“摩西”雕像,可以说都是景观雕塑。因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建筑环境相融合,体现出严谨的视觉构成关系。像“哀悼基督”直观角度达到27度时,可观视雕塑的整体,而当转入观赏雕塑自身时,则突破了27度角,背景已变为从属位置。况且,整个雕塑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更突出了其在环境中的中心地位。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的鲜明对比,有序而富有变化。文献记载,这件雕塑作品一问世,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城,从此便与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一起成为世界艺术史册中光辉的一页。不过,如今的景观雕塑也有大的改变,比如2008年9月在上海市南京路五卅广场上,拉开的上海第八届南京路雕塑邀请展,以户外公益性展览为南京路的繁华增添了别致的景观,雕塑展形式多样,从学院展到个人展、从邀请展到征集展、从全国精品展到中外优秀作品展,雕塑展邀请了我国当代雕塑家余积勇先生及荷兰知名雕塑家吴静茹女士前来参展,展出作品共30余件。在这里市民可看到阴阳各异的雕塑艺术风格,体会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定位

伴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普及,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已成为城市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位,直接成就着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实现。近年来,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又衍生出来的景观科学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也就是说,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以及内涵文化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设计新定位,这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环境空间规划、环境设施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与人居环境密切联系的设计内容,应该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艺术领域的新拓展。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足迹馆里陈列有世界名城旧城改造案例,即城市最佳实践区。如德国馆中汉堡港的改造,展示了古老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相互融合,凸显出古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定位。

汉堡是德国北部重要的工业中心、航运枢纽。在汉堡的易北河和阿尔斯特湖是决定城市面貌的两个重要因素,体现出城市与水、船运和港口之间的密切联系。在阿尔斯特湖南岸,华丽的住宅、商务楼、购物中心、博物馆和酒店建筑,组成了汉堡的市中心;而距此不远的易北河畔的凯回头及旺拉姆区却在百多年前被拆迁,让位给码头和仓库建筑。当时迁出该区的市民超过2万人。现在,随着港口新城的建设,汉堡的市中心又回到了这个地区,回到了汉堡的摇篮———易北河边。为此重新规划的港口新城将成为一个将居住、休闲、旅游、商业和服务业结合在一起、具有水上特色、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区。与此同时,汉堡港口新城注重工业遗址的保护与改造,规划总图对新区城市建设的构架、开发的总体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在和现有城市风格相融合的同时,充分利用近水的优势,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原则,建设高标准的城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给汉堡增添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线。在展示区内,有一句响亮的主题词“呵护历史、留存文脉”。对此,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领事、德国展团副总代表卜布博士对前去采访的《文汇报》记者就此解释道:“建新不能废旧,历史不能复制。”

同在城市足迹馆里的苏州馆主题是“古城保护与更新”,这成为入选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突出案例。展示的点睛之笔在于修造了一座象征性十足的古桥,苏州古城向以枕河人家闻名天下,有水就有桥。而这座苏州桥的原型是根据清乾隆二十四年《姑苏繁华图》中出现的桥复制的,这就有了古城古桥的身影,而在古桥的一壁,则是浩瀚数十米的《水墨苏州》,长卷完整地收录了苏州著名景点,包括虎丘塔和寒山寺,自然也就有了许多的意义。其中,最为显著的意义在于,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是以保护为前提的。苏州有世界遗产的园林,延伸出来,从整个古城角度来看,在苏州古城里限高24米,在古城1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幢十层以上的高楼。苏州古城的河网体系没有遭到彻底破坏。这就是有序的新旧交替。比如,苏州古城内的平江保护区,近郊的山塘街保护区,就力争完整地保护下来。至于地方特色,苏州古城主要是在建筑上提出要求,如房屋做瓦顶,做白墙,注意建筑与水环境的保护,注意保留街巷原有的肌理格局,注意绿化配置,而不是采用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现代元素。

正如苏州案例馆馆长丁慰在回答《文汇报》记者提问时说,“苏州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人们有目共睹。实践证明,当今苏州正得益于它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被誉为“古城守望者”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先生,参观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苏州馆有数次,依然劲头十足。阮仪三先生强调说,保留历史真实信息,是苏州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关键,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更是苏州城市环境规划的新定位。阮仪三先生主张“珍视历史文化遗存,需要有城市文化的新理念。对于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必须留、拆、改、建并重,慎重对待”。②

2010年3月至9月,在浦东国际机场至杨高南路外环线(A20)段两侧的塔式广告牌上,持续举行“天空中的展览”城市公共艺术大型活动,这可以被看作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定位。据《文汇报》报道:③

由浦东国际机场抵沪,在必经路段机场至杨高南路外环线(A20)之间与艺术不期

而遇。道路一侧塔式广告牌上清一色的商

业广告被五彩斑斓的抽象艺术画作取代,应

接不暇,在天际间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这就是从3月1日至9月1日一场名为《天

空中的展览》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以一种

前所未有的展览方式呈现出天空中别样的

视觉风景。某户外广告牌公司宣称:“户外

广告好就好在你没法关掉它、扔掉它或者点

击进入下一页。”正是无法回避、无处逃遁

的特点,让登上户外广告牌的艺术画作随时

随地把行人变为观众,艺术的味道在城市的

空气中弥漫开。

抽象画登上广告牌,生活不能拒绝艺术。当20多个塔式广告牌,高6米宽18

米,沿路一字排开,你很难无视它的存在。

人们远远望见了这样一幅画:以红色为基

调,有规则的格子图案上,一个颜色覆盖另

一个颜色,重重叠叠,那是画家丁乙的作品。

接踵而来的另一幅画:赭橙白黑的色彩如水

墨般晕染开来,飞扬的笔触有如草书的神

韵,是画家黄渊青的作品……如此一来,旅

客的目光似乎就不能拒绝艺术了……

由此可见,上海先锋艺术家们的作品与上海城市标志性风貌交相辉映,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展览方式为城市、为世博、为市民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呈现一次别样的天空中的视觉风景。这次活动的创意是在世博会广泛的国际交流影响之下起航的,由上海先锋艺术家与世博会直接介入,无论后期的艺术评价如何,起码这是一次上海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相当有意味的公共环境新艺术活动。

从上述三例特征来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定位,于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的、公共的、市民共享的空间,城市空间的各种层次更是人与环境互动的需求,其结构作为整体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人们通过共同的居住生活环境,相互认知,产生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因此,突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对城市规划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而要使城市建设与自然人文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景观环境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构思时,尤其需要关注环境美学知觉对环境功能质量进行情感评价。同时,对于社会艺术心理领域的探索研究,亦可以在本质上提高城市环境的美学质量,完善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方案。

三、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带来的变化

城市环境的可变性,可以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发生变化,这也是最大限度地将艺术体系中的新成分融入到城市环境之中,进而从形态、功能、人的行为及心理等各个方面,接受装置艺术改变城市环境的可能性。

装置艺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比如,法国装置艺术家克里斯托“包裹”过很多东西,小到自行车和私人物品,大到摩天楼、桥梁、山谷与海岸线。1995年他包裹柏林议会大厦的艺术举动更是举世瞩目。近年来,克里斯托将城市公共环境作为装置艺术的表现空间的理念,则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7500道纽约之“门”,又名“门:纽约中央公园,1979-2005”大型装置艺术品,是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夫妇的最新作品,2005年2月12日正式在纽约中央公园亮相,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为第一扇“大门”揭幕。这项装置艺术活动持续两周,吸引了20余万游客专程前来纽约观看。该作品可谓纽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装置艺术群,蜿蜒伸展于中央公园的走道上,设有钢座,以每隔12英尺的距离,竖立起7500道由聚乙烯制成的门,每道门都悬挂着一块桔红色织布作为门帘。每扇门高16英尺,宽度从6到18英尺不等,一直绵延37公里,并穿越整个中央公园,从纽约第59街一直到110街。若在中央公园附近的建筑物观赏这件作品,它就像一条“金色的河流”,在公园树丛中若隐若现,给纽约的城市环境带来新的变化。

很自然,在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里,通过装置艺术改变一下城市环境,既是一项市政建设的新投资,又是一项很艺术化的提升城市形象的方式。这也是装置艺术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由先锋艺术的小圈子迅速获得全社会认识的原因。

例如,2007年10月18日至21日,由别克林荫大道辉煌巨献的“动静之光”空间装置艺术巡展在北京拉开帷幕。法国著名装置艺术大师萨拉特(Serge Salat)以高科技材料与尖端技术打造出的镜像幻觉完美融合,演绎出豪华、震撼的视觉盛宴。整个展示活动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他最新的作品,他将影像艺术,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计算机艺术,音乐,雕塑、建筑以及现代工业产品全部融合在一个单独的作品中,利用无穷的镜像形成一个封闭的秘密的宇宙,观众穿插其中,将完全被令人惊叹的宇宙幻象所包围。之后,萨拉特的空间装置艺术又在上海恒隆广场举办。同样以高科技材料与尖端技术营造出的镜像幻觉与充满尊贵气度的别克林荫大道轿车完美融合,这个装置还有一项很特别的设计,萨拉特称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将真实的现代工业产品植入由无穷虚幻镜像构成的空间装置中,他还特地使用了中国红、庭院等东方元素,整个装置作品具有浓烈的中国的意味。这个名为“动静之光”的装置艺术结束了上海站的活动后,又移师广州巡展,可谓西方装置艺术在我国城市中的一次推广与普及。④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惯于用烟火爆破手法作装置艺术的蔡国强,采用烟火“大脚印”为奥运留下了经典的画面。按照他的说法,“大脚印”突出的是高科技的手法,其造型采用的是膛压发射技术,即利用礼炮在发射时候的压力,在炮底下装了压力舱,可以调控压力的强和弱,控制烟火弹打高还是打低。另外,在打彩虹的时候采用了空气发射技术和芯片焰火弹。这样使“大脚印”礼花组从15公里以外准确无误地两秒一步、两秒一步走过来,特别采用了数码控制点火新技术,使控制达到误差几毫秒,当29个“大脚印”走到鸟巢的顶上时,在这个时间码里完全没有任何误差,最后29个脚印出来,星星下来,地面AVD的星星启动,中间就形成了LED的五环。飞天组合中,把五环从AVD里面拿出来,这些都是非常严密的控制系统保证焰火、音乐、灯光、视频的同步启动。以至整个焰火将奥运期间的许多创意带动起来。长城的焰火,还有天安门的五环,将人们的视觉审美拉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将北京的夜空作为一个新舞台。尤其是开闭幕的高潮焰火在天安门、永定门、什刹海、土城设点燃放,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到其中。虽然他们没有机会到现场,但他们在城市里也可以参与活动,体现了全民参与奥运的理念,这不能不说是装置艺术改变了我们的认识,增添了环境艺术的新创意。

事实上,装置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已经在我们的视线中频繁出现,自2005年起连续两届上海双年展的众多装置艺术作品更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装置艺术已成为艺术家们大胆使用生活中的现成物品来做艺术创作的途径,装置的物品体积也越来越大,元素种类也越来越多,发展至极就成为景观艺术或地景艺术,这在城市环境和景观特别设计中被经常使用。

如今但凡涉及城市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在概念上又有新发展。概括起来说,装置艺术具有使观众置身其中的“环境”,是“场所”布置的元素;装置艺术在视觉和听觉上均不受其它作品形式的影响和干扰,观众可以介入或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创造的景观,用来包容观众,从而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为主动感受;装置艺术更是一种开放的艺术,它多形式地融合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诗歌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可以在任何场所改变组合。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与景观环境具有公共性和交流性的作用。正如我们所能看到的,在许多景观环境中,艺术装置与实用装置通常是与景观相结合的,它们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以其体量、形式、轮廓和材料的色彩、质感以及内涵等直接反映景观的形象。

四、时尚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时尚产业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又是城市化艺术生活的典型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时尚就是城市生活的标志性面貌。进言之,城市生活方式与时尚有着密切的构成关系,即生活方式与时尚是互为影响的关系。比如说,时尚生活旨在给城市人提供一个优雅高尚的时尚生活空间,让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朝气和具有艺术气息,这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那么,怎样的生活才算是有品质的呢?要解释这一点,我们从城市化进程中的标志———“世界城市”⑤大量涌现的各种时尚概念店的经营理念及经营方式中,就能看出时尚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法国巴黎被誉为世界时尚之都,这与巴黎城市演变的历程有关。巴黎坐落在巴黎盆地中央的塞纳河畔,摩登、格调、高贵、罗曼蒂克几乎成为巴黎城的种种代名词。同时,巴黎也是法兰西文化的象征,至今拥有1500年的悠久历史。巴黎整个城市的建筑布局与生活方式弥漫着一种经典艺术的气息,是欧洲城市中最令人记忆犹新的一隅。由之可说,巴黎是一座善于保留记忆的城市,在以1845年建起的巴黎城墙为界的旧城内,人们感受的是历史的巴黎。而在城中区以外则是新兴的巴黎,充满着“世界城市”的气息,在世界金融体系及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核心的作用。在这一区域里有多家时尚概念店成为时尚生活的先锋,如LEclaireur(法语“侦察”)概念店,巴黎的零售业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不过,直到90年代这家店才搬到了巴黎,之后才真正地起步。作为概念店的先锋,该店以出售由前卫设计师设计的前卫家具、时尚成衣和时尚产品为主。2006年,LE-claireur在东京又开设了分店和概念餐厅。另外,在巴黎市中心还开设有被称为是“秘密”的概念店,专门为显贵们提供特色服务。这家旗舰店开在巴黎赫罗尔德(Herold)大街上,店址是一座18世纪风格的老建筑,外观并不突出,而是非常隐蔽。店内每周展示的一系列时尚先锋设计产品,则是巴黎时尚产品的橱窗。宽敞的主厅没有窗户,犹如一个黑漆漆的洞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穴,赤裸裸的石板地面让购物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兴奋状态。法国《竞赛画报》曾给予过这样的评论:“也许是这种黑色的感观刺激,或者是复古的桌子和礼服,又或许是这里的时装,让LEclaireur成为了赫罗尔德大街上最为独特的概念店。”巴黎一家时尚公关公司在2008年度市场报告中特别指出。LEclaireur 希望自己做到与众不同,发掘设计新秀,避免简单的重复。正如该店创立者Armand Hadida表示,“我一直以来所希望的,也是我现在所追求的,是在展示时尚的同时传递特定的生活信息。不过有时候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难怪一直有人在巴黎努力寻找着这扇容易被忽略的时尚之门。⑥

在日本,时尚概念店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日本城市经济迅速提升的风向标。在时尚界一向宣称“没有概念,只有美好的感觉”的时尚品牌店———“33店”(Peoples Bureau,意思为“大众衣柜”),以及一些风格更加前卫的“33”概念连锁店,再有东京涩谷区的“20471120”概念店等,就具有独特的时尚经营理念,而这种经营理念也只有在东京这样的“世界城市”里才能实现。而在东京这个寸土寸金、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大多数店都依靠独特的概念来吸引顾客。所以,人们可以在东京看到带有禅房式的小型时尚艺术馆或服装店。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像Celux品牌,这是与路易·威登(LVMH)、意大利著名时装品牌阿玛尼(Arma-ni)和世界三大珠宝商之一的宝嘉丽(Bulgari)合作的品牌店,主要是路易斯·威登在日本的贵宾会员组织,即日本LV的贵宾会员组织。因为在日本这个奇怪的国度里,有不少大学女生甚至是高中女生都拥有LV皮包(当然这也产生了“援助交际”等社会问题),“Celux”被称为“时装帝国”,表面上看算不上豪华,但想要进入这个路易·威登购物场所,却要通过严格的核准程序,如2000美元会员费。如何满足真正购买LV皮包的消费者,店家制定了一整套营销策略。诸如,LVMH奢侈品集团在东京的门面店,就建立起会员制生活用品专卖店。推开沉重的旋转木门,需要在电梯口刷一下会员卡,方能去经历最美妙的购物体验。每个进店的消费者都拥有个人导购,会将你领到摆满艺术品和各种时尚书籍的会客室。消费者在这里可以找到限量版的Diptyque(法国香水,称为“素颜之香”)和鸵鸟皮的配饰。坐在Pucci(璞琪)沙发椅上,一边饮用香槟或者葡萄酒,品尝开胃饼干,一边与个人导购讨论时尚。兴起之时,沿着螺旋式的楼梯漫步到楼上的专卖店,在这里专门设计师的前卫作品以及复古设计作品都被摆放在一起。也许这时候的消费者已经兴奋不已,直到走进超豪华的镜子更衣室,如果感到晕眩,可以倒在柔软的摩洛哥沙发上,也许手里还拿着准备购买的衣服,个人导购会来叫醒,并继续为消费者四处寻找最适合的配饰。消费者会有一种感觉,自己就像超级明星一样,而最终会发现在脚边的Celux购物袋里账单是昂贵的。当消费者走出店门的时候,甚至不敢相信———这么小小的空间如何能营造出如此美妙的购物体验,这便是时尚产业终端带来的高利润消费。⑦

在中国D-MOP(中文名“猫扑”)和IT(香港、上海、北京和杭州开有连锁店)等概念店距离我们更近一些,其未来主义风格的购物环境、丰富的品牌和独特的设计也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目前,亚洲还是以奢侈品百货商店居多,而概念店和这些百货商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者对个性化购物的理解差异。在概念店里,服装是根据店家本身的销售概念进行分类管理,而不是一味地将不同风格的服装摆放在一起。对于具有相同审美情趣的顾客来说,概念店显然更有吸引力。D-MOP和IT主要出售先锋品牌。另外,还有一些本地前卫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店里的时尚消费者所能理解和喜爱的风格基调大致相同。如今,这些刚刚起步的概念店将会更加关注文化方面,力推本地的艺术设计佳作。

除了时尚概念店以外,日常生活的时尚方式仍然是人们感受城市生活的主要途径。据韩国的《朝鲜日报》报道,⑧首尔和纽约、巴黎同为世界时尚都市。英国出版界专事艺术与插画图书出版业务的泰晤士&赫德逊出版社,于2010年夏季新推出高级旅游指南《Style City》首尔版。书如其名,这正是那些追求时尚、优雅旅行的人首选的指导书。其中,“住在首尔”,《Style City》推荐的最佳住宿场所当然包括很多特级酒店,但也不乏类似汽车旅馆,如传统韩屋“乐古斋”,就是韩国传统文化体验空间,是由无形文化遗产技能持有者将震檀学会旧址建筑改造而成,这种回归本土文化的时尚消费备受各国旅游者的青睐。而“穿在首尔”,推出的购买韩国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涉及传统服饰和时尚服饰,被重点推荐的店铺有走在流行最前线的韩服店,也有手工定制店,这些不仅是旅行者的时尚消费,更可以看作是其艺术生活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时尚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而最为关键的是时尚与城市生活的分寸把握,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体现出来的艺术化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生活方式是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形成的,只有需求才可以懂得时尚和出现时尚。一般而言,城市人的时尚都有将自己设计完美的主张。其实,对于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不一样的人心目中的美也各有差别。因为这样,所以造就了不同的时尚、不同的流行。如此说来,关注时尚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问题,是需要用心去体验和对待这个行业的各种敏感话题,以及尺度分寸的把握,因为它是带给大家艺术生活方式的源泉。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其次,时尚与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且是极

富有活力的创新艺术。对每一个城市人来说,更是在面对未来的生活中需要作出的生活选择,因而更多地关注城市人的涵养修练,以把握对时尚潮流元素的敏锐捕捉,这又是城市人需要自觉接受的必修课程。

五、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扩张,是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演绎最为热点的事件之一。各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个新问题,诸如城市布局问题、城镇分布均衡性问题、城市人生活质量问题、大规模移民问题、企业搬迁问题、旧城改造问题,以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问题。自然,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这诸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会有不同的发现。也许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从他们的角度判断和看待问题的时候,他们多就城市发展、城市经济与民生问题方面进行考虑。然而,当我们从城市化进程中艺术影响力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化问题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当今的城市化太“规模”、太“工业”,甚至太“技术”化了。

为何这么说呢?这就是我国当代城市的发展似乎除了GDP指标和基本建设之外,仍然缺乏对人文性内涵的关注,这就使我们有理由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思考艺术化生活方式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应当看作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笔者掌握的有限资讯和对城市化发展理论的初步了解谈谈看法,目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城市化的进程,从这里思考和看待一种城市生活以及它背后的人文意义。

(责任编辑:楚小庆)①[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上册,商务印书

馆,1981年版,第311页。

②专题报道《世博会城市足迹馆:苏州馆设计方案巡礼》,《新民

网》,2010年6月13日。

③范昕《广告牌上的公共艺术,我们有多少路要赶》,《文汇报》,

2010年3月24日。

④《别克林荫大道携手法国著名装置艺术大师萨拉特中国巡

展》,新华网记者任珑2007年7月12日报道。

⑤“世界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德国诗人歌德在18世纪后半叶提

出的,他将罗马和巴黎称为“世界城市”。之后,苏格兰人类生态学家P·格迪斯于1915年进一步将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发展中的大城市称为“世界城市”,特指这些城市在世界商业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彼德·霍尔(Peter Hall)把世界城市定义为: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世界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对象。如今,世界城市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结点,两大功能,三个基本特征。一个结点,是指世界城市具有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结点。

两个功能,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与影响力的两个核心功能。三个特征,一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表现为经济总量大,人均GDP程度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后工业化经济结构明显,国际总部聚集度强;二是有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主要表现为高端人才的集聚,信息化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和金融国际竞争力强,以及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完整;三是全球影响力,既有引领时代潮流的主导力量,又具有组织和制度的力量,是国际交往、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化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⑥资料来源:先锋概念店购物体验:购物———生活至上———YOKA

时尚网,www.yoka.com/index/life/mall/72160_2.shtml.

⑦资料来源: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时尚概念店———霓裳时尚,blog.

liaowanwei.com/show-334-1.html.

⑧资料来源:《朝鲜日报》2010年8月3日“网络版”。

Influential Power of Art in Urbanization Process:Social Function of

City"Public Art"and Artistic City Life

XIA Y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t Science,Nanjing Arts Institute,Nanjing,Jiangsu210013)

Abstract:The present article discusses on social function of"public art"and artistic living in urbanization.It endeav-ors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ity image-building and promotion of city life,from perspectives of mutual corroboration between sociology and art science,since sociology plays a"social role"and art science is a"life beautifier".It re-veals that the influential power in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engine of city image-building,but also is the most im-portant accelerator in nation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a;Cultural Construction;Urbanization;Process;Public Art;Artistic Life;Cultural Characteristic

城市街道特色景观创新

城市街道特色景观创新 建筑师简.雅各布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街道是城市环境的骨架,他是城市活力的所在。城市街道景观对城市的总体形象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城市街道景观与道路上穿梭不停的人群,不同的建筑,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环境绿化,岁月积累的历史文化氛围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环境主体形象。 街道景观现状及分析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借助各种交通工具,路线角度才能对一个城市环境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现在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环境景观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部分道路选线没有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完整性的美感;街道景观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实用性不强,要有立体化,多层次美化的道路绿化。道路不只是表现他的物理形态既表现两点之间的联系或人的运动线和物的活动量等,且普遍地被看成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它的服务对象终究是人。那种充满高层建筑,汽车的荒漠式混凝土的街道使人情冷漠,将被摒弃。 街道可细分为步行街与人车混行街,机动车交通道路。步行街的尺度往往不大,街道环境生态铸成主要有人,建筑店面,人行道,树木等。人车混行街尺度比较大,环境生态组成也有人,店面,人行道及道路,树木等。机动车交通道路的首要功能是交通,其次是视觉景观形象问题,高速公路比较简洁,除了路面只有当中的分隔带和道路两侧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国道两旁往往会有行道树绿化。任何一个街道的设计都是在具体的环境之中进行的,这个环境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脱离具体环境的设计将成为城市景观上的败笔。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是考虑视觉景观,交通,环保,周边土地开发建设,经济发展,历史文脉旅游等综合因素的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是使城乡环境美化,主要包括:沿路道路园林绿化,交通景观,景观绿化照明,广告布居设计,道路交叉节点设计,沿路建设景观规划。 街道景观创新美学研究 城市街道景观通常应当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交通功能,环境生态功能,景观形象功能。其中首先要满足街道的交通功能,其次结合街道两侧及其周边地带的环境绿化和水土保护来发挥道路的环境生态作用。在满足这两方面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出良好的景观形象。对各类不同的街道进行不同的景观设计。通过对街道,沿街建筑尺度的确定,树木,街道小品及环境设施的设计,既反映街道环境的个性特征,又展出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都市风貌。 1、道绿地景观。 绿地是道路空间的景观元素之一。一般街道、建筑物均为建筑材料构成的硬质景观,而道路绿地中植物是一种软材料。城市街景的绿色空间应围绕着体现不同的都市街景环境,中心绿地以及街心花园,道路绿化带形成点、线、面交织的绿化系统,并对植被与树型的选择和分布做出详细的设计。例如:旧金山的罗姆巴德大街在经过俄罗斯山时.有一段40度的陡坡,形成了由八个急转弯组成的蛇形曲线路段。这个路段位于南北走向的海德大街与莱温沃斯大街之间,呈东西走向。配合着弯曲的路形,沿着路的两侧、布置了树篱和花坛.远远望去.整个道路被鲜花和绿丛所充满,行车路被全部隐藏起来,故而、这段街被人们习惯地成为“花街”。罗姆巴德大街的连续性在这里好像忽然被绿化打断了,路面铺装材料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颜色变成了暗红色。这种变化使该路段与其它路段之间产生了一种戏剧性的

公共艺术赏析论文

公共艺术赏析论文 ---------------盐城铜马广场雕塑 物电学院电气131 缪鹏飞13223229 盐城大铜马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俗称,是盐城最显著的城标,是盐城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自1986年9月建成以来,一直是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的光荣标志。盐城人对“大铜马”的感情很深,自2007年“大铜马”整修过后,“大铜马”变得更加漂亮。大铜马正式名称应为: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坐落在盐城市区中心广场。塑像是根据新四军老战士管文蔚的具体设想,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主任王克庆教授创作设计的: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太阳昂首前进,象征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塔座上刻由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亲笔题词:“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从“中市桥”、“忠字塔”、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到“大铜马”,随着历史的积淀和造化,盐城有了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的城市基点,城市的四方从这里开始,盐城的零公里在这里。 一到双休日,喷泉就会准时打开,远远就能听到清脆的水声,清新宜人。在阳光映照下,喷泉水花四溅五彩缤纷,在夜晚的霓虹辉映下显得分外迷人。每逢重大节日,花团锦簇气球环绕,给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的感觉,“大铜马”已经成为盐城标志性文化名片。 塑像是根据新四军老战士管文蔚的具体设想,由时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小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克庆教授创作设计: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太阳昂首前进,象征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塑像高4米,长3.8米,重3250公斤,为青铜浇铸而成。塔上刻有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亲笔题词:“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背面朝西,上刻由张爱萍上将审定的碑文,已故书法家鲍审手书。作为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标志、铁军精神的象征,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建成后一直放置于盐城市区建军路和解放路的十字交叉口中心交通岛,由此这里也成为盐城市民心目中老城区的中心坐标点。多年来,铁军雕塑一直是盐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以新四军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盐城城市名片。 2009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新一轮的沿海大开发中,盐城的城市定位升为沿海特大中心城市,解放路作为盐城市区南北轴线道路,在全面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将开通苏北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BRT)。在这样的背景下,原街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作者】翁剑青 【作者简介】翁剑青,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题】理论探讨 【正文】 法国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著述的《艺术介入空间》(注:Pour de I'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des oeuvres en milieu urbain)/Catherine Grout. [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our de l'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1书,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并非1部着重在纯粹的理论上进行抽象阐述的著作,而是借助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与观念的考察而进行的独到的评介。该著作中所阐述的公共艺术观念及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国内外相关著述中的理论见解。它通过40余件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空间的典型个案,向人们推介和剖析了具有创造性及观念艺术特征的都市公共艺术之现象和方式。这对于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之公共艺术建设,显然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的深化,有着某些可贵的启示及借鉴的作用。 本文试对该著作的部分解读,概要地梳理和明晰其内在思想的倾向,以及对我们相关领域事业的显在启示,并为寻求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坐标增添某些参照和比较的对象。下面将以原作者的言说及观念为蓝本,并伴以本文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从4个基本方面加以有限的解读和阐述。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的再定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点或公园、会所等场域。这些场所大多只是设计者或城市历史使之形成的1些实体空间,实际上它们在今日已经很少能够真正成为人们进行公共交流的场域,而人们更多地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生活方式,创造出多样的乃至即兴的可供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共享空间。况且,当代公共空间在相当的程度上已经隐形在诸如电子网络、电视、报刊等其他公共媒体之中,这使得公共空间形态(及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多元化、非物质化或非固定化的存在方式。同时,现实中的人们又永久地需求在真实的空间中进行面对面的群体生活和社会交流。因此,作为供市民大众了解复杂多样的世界和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及休闲的公共空间,就产生了各种相应的概念和形式,这显然是为了适应多元社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 卡特琳·格鲁所著的《艺术介入空间》(以下皆简称为《艺》)认为,公共空间的诞生和存在,并非就是由即定的实体空间范围所划定的,而是由于生活着的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所建构的。西方国家中以往城市广场等空间形式的存在,却不能掩盖“西方城市空间中公共空间的消失或缺席”之情形的存在。因此,从1定的意义上讲,公共空间建构的要点,是适应社群交流的具体需要和方便。《艺》以古希腊城邦国家为背景言及典型公共空间的原始语意: “在初始,公共空间不等于城市空间,它有时会被放在1个称为…公民广场,(agora)的空间,它在此聚集了自由及平等的人们。这么1来,…真正的公众不是实体空间的城邦(地理位置或是建筑设置);它是人们群体的动员,这些共同行动、发言的人,以及他们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间……当人们聚集在那儿,它既非必需也无法永久存在?。在每个人为自由地行动或言论聚集的地方(可预见共同的目标),公共空间即因交流或相互的效仿竞争而活跃起来。这需要他人的参与,当我们谈到公共空间,它不只是众多个体集结的空间,它尤其是1个可以让人相遇、相互聆听的空间,1个含有视觉与听觉的空间。……公民广场,这个希腊专有名词的来源是公众思想的空间化,生而平等的人在其中聚集,并共同决定城邦的未来”(注:同上书,第21页。) 但由于世界城市及空间性质之历史的演变,其语意和实质也随着语境的变换而变换着。于是,在现代都市的公共艺术介入及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它可以是非永久性的或即兴的)的建构中,重要的不是刻守传统意义(名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而是要注重这种空间是否可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是否可能形成公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万物俱动德国街道上的公共艺术

KuBus 77 万物俱动——德国街道上的公共艺术 作者:M+M (Marc Weis 和 Martin De Mattia) 00'41" 筹办人并艺术史家弗洛良·马茨纳尔原声 “从60年代以来,‘公共空间的艺术’指者艺术家带着艺术品走出美术馆,走进城市空间的趋势。走出缪斯神庙的全白空間,走进城市空间的肮脏杂乱。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试图把观众就是城市里行走的观察者,更结合到自己对城市空间的设置。艺术品与观察者之间兴起强大的动能关系。鲁道尔夫·赫兹的项目‘列宁巡回’很成功地、形象地表达了动力、动能这一主题。他把东欧国家拆掉的塑像用卡车拖着在欧洲巡回向这些艺术品所表现的人物展示大墙倒塌后的欧洲。1977年,明斯特通过‘雕塑项目’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展品奠定了基石。所谓的‘雕塑项目’是指具体与明斯特城市的历史、建筑和社会事务有关的艺术家。” 02'02" 明斯特雕塑项目筹办人卡斯帕·科尼西原声 “整个是由克劳斯·布斯曼倡议建立的给现代雕塑史的原则性信息,而且包括室外公共空间的项目。今年,十年一届的活动将举办第四届。明斯特不过是一个城市的例子。互联网和其他一切可能的系统都可以参与。这样 项目不是局限于一个地方而是更有普遍性、是通用的。尽管如此,艺术活动得显现出来。” 02'57" 明斯特雕塑项目筹办人卡斯帕·科尼西原声 “罗曼·西格纳把这个比亚乔当作移动喷泉来用,是一个对传统雕塑的非常好的比喻、一座接到供水系统然后就开始喷水的喷泉。米歇尔·阿舍的项目很有意思。1977年,他用了一辆移动的旅行车,作为建筑的比喻。当年根本没被人察觉。十年后,同样的艺术活动被看成了一种方案艺术的翻版。没有人注意到,两项艺术活动的作者是同一位艺术家。从长期尝试的角度看,这项艺术出席第四届展览又是不同的意义。” 04'01" 明斯特雕塑项目筹办人卡斯帕·科尼西原声 “女艺术家埃瑟·鄂克门制作从来没有过的、小孩子的幻想里有过但从未打算过实现的东西,美妙的,比如说,在法兰克福展现威尼斯、日本和伊斯坦布尔的水路交通,尽管是短时间的,可是很成功。一种与艺术密切相连的美妙的奢侈性享受产生了。” 04'43" 艺术家托比亚斯·雷波尔格原声 “原则上,我喜欢在运动中思考。不论是在汽车里还是在火车里,我总觉得,运动中大脑就动得更好。要是开车穿过城市空间想看点儿什么、就是到处看看常看到很棒的东西,很棒,就是因为开车的人只能在很短的瞬间看到。“客车”活动的原则是,一件塑像开着穿行明斯特。我当然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精编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 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

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也包括了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城市理念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目标。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有感于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何谓公共艺术?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城市与公共艺术又有着如何的关系呢?近日我借对巴塞罗那——一个被誉为“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的城市的浅薄研究来谈谈这些问题。 何谓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于英文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从表面意思上看,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称之为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这词未出现之前,人们把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形成的艺术语言指为“公有空间的艺术”。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有空间中的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类一切生活状态下的文化现象,具有了以城市为舞台、以人的交往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 因此,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在于它的“公共性”。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 "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这是一件结论性的事实……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真正标准,这种标准把它非常鲜明地同人类史区分开来了。民族、国家、政治、宗教,各种艺术以及各种科学都以人类的一种重要现象,市镇,为基础。"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这样说。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的建设已不能只满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城市也是人类文化和世俗感情的集散地,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国家与政府渐渐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西方,城市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指向一个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演变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城市权力和立法机制建置而产生的文化政策。其实,从最早的城市美丽运动开始,西方就对城市文化建设和美学风格有所追求了,到后来的“百分比艺术”的出现,再直到现在得几乎每一座欧洲的主要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建设的标志了,因此公共艺术被亲切地称之为“城市名片”。 纵观欧洲的历史传统,公共艺术最早的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近现代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文化与公众文化的新需求则促进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因其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例如,德国魏玛共和时期,魏玛政府宣布让艺术家参与公共建筑物的创作,并且通过公共建筑计划帮助自由创作的艺术家有机会从事建筑物雕塑和壁画创作;德国汉堡市“建筑物艺术”的设置与执行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汉堡市的建筑物、城市规划和户外艺术成为其城市发展的形象需求。接着,城市美化运动兴起,最为显著的城市就是巴塞罗那,1860年的《赛尔达规划案》、1880年

公共艺术作品赏析

SHANGHAI UNIVERSITY 论文 THESIS 题目:聆听城市脉搏的《东方之光》 学院数码艺术学院 班级 A类08班 学号 08123643 学生姓名黄庭 任课教师何晶晶 起讫日期2010.4.25

评分表

在世纪大道与杨高路交会的开阔环岛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景观雕塑—《东方之光》,背靠世纪广场和世纪公园。它的垂直高度达到了20米,由大量不锈钢 构筑成一个错综 精致的圆盘网架, 一根巨大的钢针 从圆盘中央穿过, 如同一把利剑,直 指天际。显得既雄 伟大气,又通透灵 秀。其实当大家第 一眼看到它时,就 会联想起中国古 代的计时仪器- 日晷,东方之光就 是以日晷为原型 而建造的。该雕塑 以艺术功能为主,计时功能性为辅,并且巧妙的运用了现代建筑语言。 日晷又称为“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令人联想到遥远的历史,上小下大、椭圆的晷盘又象征地球,晷针穿过的中点代表中国,同时整件雕塑的造型像是某种高科技卫星天线。它的晷针已由天文专家测定出指向正北的方位,具有计时功能。 《东方之光》位于的世纪大道是第一条绿化和人行道比车行道宽的城市景观大道,从东方明珠至浦东世纪公园全长约5.5公里,宽100米。被誉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世纪大道是一项宏伟的建设工程,两侧的景观工程和商业、文化、旅游、休闲功能开发工作将逐渐完善。世纪大道两侧的地块充满着无限的商机。 《东方之 光》的造型融入 了创作者对古 代文化符号的 改造,或者说暗 含着将传统文 化与现代审美 精神的嫁接。当 我看到这件作 品的时候,不由 自主的让我联 想到计算机显 示器里闪现的 三维结构图,这 个由井然有序、 疏密有秩的不锈钢管焊接组成的日晷在不同的观赏角度下的审美体验有所不同。但我觉得那一圈供计时之用的矩形板有点画蛇添足的嫌疑,感觉是对一种多余的功能的执著,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方案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 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 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 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 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也包括了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城市理念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目标。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2017年第3期 现代园艺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飞速提高,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好的艺术景 观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人们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城市公开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如何才能设计出优美、和谐的景观,这是我国所有景观设计师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特征 景观艺术是形式多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既需要有自身的设计理念,也需要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效融合,不能将现代景观设计只局限在一些条条框框中,应在生活环境中融入景观设计,进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稳定发展。景观设计要追求三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即:艺术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景观设计是一门对综合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发展密不可分,想要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自然发展规律。景观设计师要确保社会、艺术和自然因素和谐稳定,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益,一旦缺少哪个因素,其设计也就不完整了。结合我国景观艺术设计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它既是一件艺术品,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也能提高整个区域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析影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三方面因素 2.1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我国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并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有着新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环境担负着文化、生活和社会等职能。其中,城市环境的建设不但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观、漂亮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让人们更好地放松生活和工作压力。城市景观是人们追求物质精神的一大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绿化城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环境,有效利用各项环境资源,以此来营造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气氛。2.2人文因素的分析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有力维护人类基本价值。所以,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如果缺少了人文素质,即便设计出来的东西再漂亮,也毫无意义。同时,人文思想中既包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但结合我国景观设计实际情况 来讲,我国很多景观设计师都缺少人文素质,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缺少独特的设计精神,可见 培养和提高我国景观设计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2.3生态因素的分析 生态保护就是对环境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但需要明确的是,生态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有景观的建筑活动都应从环境的各个变化角度与生态因素入手,在景观设计中真正落实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3提高环境景观设计水平的对策 3.1基于地域景观特色营造的策略 在设计景观过程中,应有效考察此地区,充分了解此地区的环境特征。如:建筑物自身形态与特征能够反映出与附近环境的关系,这种反映就是在有效地说明附近环境特征,进而突出此地区的环境特征。但如何缓解地区建筑和当地环境二者的冲突,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应深入了解此地区的自然环境,这对于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要求相符的景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在确定景观设计项目后,可了解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做好收集资料和调查情况的工作。在设计之前,应搜集并研究具体位置、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信息。其中,应全面了解地区地理情况,需要掌握的是平原与高原地区的差异,所以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景观中,应全面分析地理形式、地质结构,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唯有做到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3.3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景观设计不但是为了美观城市,而且其更为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的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景观设计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组合而成,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生态环境完整才能实施的。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下,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应彰显出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2 夏木华.景观与景观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09(22) (责任编辑禾初) 作者简介:曹阳(1972-),女,湖南人,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从事设计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曹阳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景观设计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景观资源、环境行为、景观生态和设计艺术等知识,这些都是环境艺术 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落实好景观设计工作,就需要做好景观设计,从环境艺术视角入手,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特征与内涵,切实提高我国景观设计整体水平。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措施 景观设计 116--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城市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在城市中的各种公共艺术作品则生动的反映了其城市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在当代的城市发展中,城市公共艺术与更大的社会文化语言紧密相连,反映出更加复杂而多元的内涵。本文简要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营造,以期待与我们启示。 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凝聚 城市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他存在于人们发现自然,改造社会、自我的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言语行为和办事方式、组织构成、道德规则,以及由该活动所演变出的艺术成果、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等。是一个城市精神力量高度集中的体现。它在确定和指引城市发展走向这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与其他文化相比,城市文化具有下列突出的特点: 1.开放性与创造力 城市中,知识技术等发明积累的速度,文化的创造和变革都远高于乡村社会。原有文化的阻力相对较弱,这也方便了不同文化因素在地区间的传播和交融。 2.多变性与互动性

城市具有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高度集中和快速流动的特点,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也易于产生革新,致使城乡互动、地区交流日益频繁。与村镇等其他地区相比,更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遗失与生俱来的生动特色。 3.高度集约化的生产力和激烈的竞争 由于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人们摆脱了长时间和高强度的手工生产劳动,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各种知识和人才融汇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从而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以艺术的方式创作与之相应的环境设施,并以某种形式为载体,服务于市民大众。它一般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在装饰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民主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作品被认为面向更广大观众,能够普遍被理解。因此,城市公共艺术需具备下列特性。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是开放性的艺术。称为公共艺术的作品要符合空间的要求,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同时顺应时代审美;展现当代城市精神和风貌,并与周围环境空间形成交流与互动。 其次,城市公共艺术要通俗易懂。不同国家和民

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

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 2010年01月14日来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世纪,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文化是城市的魂,形象是城市的品味。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它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准确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鲜活城市形象,可以扩大城市的无形资产,可以提升城市的内涵和品味,可以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从城市文化定位中去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有利于形成城市凝聚力。 一、城市文化定位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它积淀着这个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不同城市之间,城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随着人们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关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准确定位城市文化对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意义深远。研究城市文化定位,就是对城市多年来城市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反思和考证,确定城市文化的个性,寻找这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异,以及具有本地民众基础且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文化个性。研究城市文化定位有助于清晰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指导城市建设的走向,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品位,进而塑造完美的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定位包括物质文化定位、行为文化定位和精神文化定位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定位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构成和地域面貌等方面,是城市的皮肤,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基础。行为文化定位体现在城市的社会秩序、管理模式和文化活动等方面,是城市的肌肉,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中坚。精神文化定位体现在城市的城市精神、历史积淀和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是城市的血液,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灵魂。 城市文化定位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城市品牌的培植,有利于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城市文化特质的昭彰,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 二、城市文化定位的依据 (一)、物质文化定位依据 1、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动力,对城市文化起着决定性或制约性的作用。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的步伐越快,城市的景观格局、文化内涵、基础设施等发生变化越明显,文化建设的保障也就越高。因此,城市文化定位应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依据,体现城市经济优势,提升城市经济价值品位,扩大城市经济辐射力,拉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2、人口构成人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是城市形成的关键,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人对城市的贡献最大,破坏也最大,因此人是创造城市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文化是人的主客观意志的集中体现和人的智慧结晶。同时,人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着生

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建构

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建构 摘要:在今天的城市中,文化消费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背景中发挥更 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文化空间公共艺术活动的分析,研究表达和运作的手段, 更好地满足当代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好 地体现公共艺术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1概念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没有统一的风格和流派。其使命是使公共空 间艺术能够作为一个特殊的媒体,去和当代的普罗大众进行交流和沟通。当然了,其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自然也不能脱离艺术的内涵,也有着艺术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也并不是只是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也略有不同。它与城市建设共 同存在,互相促进,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利用中发挥着特殊的 作用,并与艺术和文化相结合。 中国拥有广阔的领土,是一个拥有着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有的是稍有不同,有的却是截然相反。 这些文化的形成,是受到了长期的时间作用,有着斑驳的历史痕迹,在发展的过 程中,受到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积累许多当时的文化观念和民族特点,成为了 一些不可替代的东西,这些东西在经过时间的作用,成为了独特的文化。这些文 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在创 造独特的区域风格方面起着最直接,最生动的作用。 服务设计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为人们创造和改善服务 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验发生在不同的联系点,这些服务点的整体所有 权和优化使服务更有用,更实用,更有效,更有效和更理想。然而,在公共艺术 领域,服务设计的想法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城市 文化内涵塑造和艺术氛围转换的学科,可以概括为一种为公众提供艺术欣赏空间,增强城市文化内涵的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应该涉及服务设计的概念。当设计师清 楚地了解公共艺术服务和设计概念时,它也表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对个人 艺术观念和交流的表达,而是从社会,政府和公民的角度出发。创造财富,文化 和更高标准。凭借这种使命感,公共艺术不再只考虑一件作品,它具有小空间和 特定的时间段的特点。当这种思维方式出现时,公共艺术创作也演变为公共艺术 活动的规划。 2城市公共艺术现状分析 公共艺术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主要是近代现代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向国外学习,建设非常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希望 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由于我国推行的政策,我国城市发展是处于非常快的过程, 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大量的人口都涌入到了城市中,城市 中的公共艺术变得非常常见,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在公共空间中建设各种各样的公共艺术,这些艺术的意义也都不同,有的是一种自然景观,有的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占据着 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人民喜爱的建筑,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另外,如上所述,公共艺术的应用发展迅速,其发展水平在具体应用中有很大差

公共艺术—城市道路及其配套设施的优化方案

99A0137 城市道路及其配套设施的优化方案关键词:城市道路现状、城市道路规划、道路基础设施 摘录: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城市道路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的优化方案。首先是分析当前城市道路规划面临的各种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是道路基础设施的问题与优化设计方案。有些方案是借鉴的现有的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经验,有的是个人的想法,可能不现实,仅仅提供一种思路。 正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出门总是会遇到各种交通问题。因此在通过观察我们周边的交通问题以及对比北京地区和其他城市的交通状况,分别从道路方面和配套设施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方案。(一)城市道路规划问题及其方案 在学校附近,地面标识不清的情况就经常出现。一种情况是道路较窄,无法进行标识,一种是标识不合理,行人和车辆为了方便不按标识行走、行驶,极易发生危险。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大城市不太发达的地区和小城市,对道路的规范化要求较低。与之相比,宽阔以及有严格摄像拍摄的主干道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出现,车辆有序的按照地面标识行驶。对于这个问题,我提出的优化方案是地面标识和其他指示牌一定要按照规范专业的图案进行绘制,道路如果太狭窄的话可以适当拓宽一些,而且在小地方的道路也要进行拍照,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中国现在道路的另一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就是功能性通道的不完善。这里的功能性通道指的是人行道、小型车道、公交车道等为专门群体设计的道路,以及交叉路口等特殊道路。以北京某些地区为例,很多道路都是通过天桥连接两端单行道,单行道上并未划分自行车道和小型车、公交车道。许多单行道实际上是双向车辆都有同行的,极易发生事故。而且行人道经常损坏或被堵,行人也到车道上行走,加剧了道路状况的混乱。(此情况多发生在道路狭窄的地方,道路宽阔的地方此类问题较少出现。)同时还有各种功能性通道被占用的问题出现,例如电动车在行人道上行驶,私家车占用公交车道等等。再比如,交叉路口交通混乱,其中包含许多问题,比如红路灯指示时间有问题,亮灯的顺序混乱,闯红灯现象得不到制止,等等。交叉路口作为交通事故高发阶段,更应该作为道路规划的重点问题来解决。 针对交叉路口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措施,第一点,红绿灯变闪的时间要准确,有些路口的红绿灯从亮起就一直闪,但是却并不在十秒之后熄灭。不管是红绿灯的故障还是设置的失误,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行人的判断,不知道还有多久会亮起红灯,起不到闪灯的警示作用。因此,闪灯时间应该严格控制在十秒。而且时间也应该通过交通流量大数据的测算,采用合适的时间间隔。第二点,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很常见,很多只要看着没有车就会往前走。而在行人道附近并没有防止行人闯红灯的措施。我国多地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都已经实行了有效的制止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