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

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

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
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

低,主要原因是农业用水所占比例大,农用水的单方产出也较

低,工业产值也较其它灌区为低。上三灌区的WPI 汇总得分居8个灌区的第五位,其它指标均居中等位置,唯用水效率与用水结构指标中等偏下,此状况与大满、甘浚灌区情形相似。西干灌区的WPI 总得分居8个灌区的第4位,各指标均居中间位置,人均资源水量、供水设施两人指标均居第二位,表明这两指标状况尚好,但是用水效率和用水结构指标较差,从而影响了灌区的WPI 总体水平。

总体来看,在甘州区的八个灌区当中,黑河灌区WPI 得分普遍较高,泉水灌区得分次之,而沿山灌区的WPI 值最低。从甘州区的地理特点来看,中部平原灌区的WPI 得分较高,南部祁连山区所在灌区的WPI 值最低,北部龙首山灌区WPI 值次低,可见,地形也是影响甘州区WPI 状况的又一个因素。

关于缺水与贫穷的相关性。CEH 提出WPI 的最初目的是试图评估与缺水相关的贫穷问题。CEH 曾利用世界资源研究

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提供的数据在全球范围计算过147个国家的WPI 值,通过排序表明,WPI 值高的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或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WPI 涉及到经济、人口、卫生、教育等方面,能体现出与水资源相关联的社会发展状况。但是WPI 值计算对数据的依赖程度很高,若要其能充分反映与缺水相关的贫穷问题,则必须有大量且可靠的经济、人口、卫生、教育等数据进行支撑,而目前在中小尺度(如流域)上要获得某些相应数据还较困难(如具有卫生设施的人口百分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人均教育程度等)。因此本文计算的张掖市甘州区各灌区的WPI 值,由于受数据限制还不能充分体现

出与缺水相关的灌区贫穷状况,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与水资源相关的灌区的社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邓绶林.普通水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4.[2]寇俊卿,李自珍.干旱绿洲农业区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30(3):370~375.

[3]Sullivan,C.,2002.Calculating a water poverty index.World Development 30(7),1195~1211.

[4]Lawrence,P.,Meigh,J.,Sullivan,C.,2002.The Water Poverty Index: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R].Keele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s KERP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Keele University,revised March 2003.1~17.[5]Claudia Heidecke.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regional water poverty index for BENIN [R].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Environment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Division,2006,21~46.

[6]Caroline A.Sullivan,Jeremy Meigh.Integration of the bio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using an indicator approach:Addressing water problems at different scales[J].Water Resour Manage (2007)21:111~128.

[7]曹建廷.水匮乏指数及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2005,(9):22~24.

[8]孙凤华.水匮乏指数的由来与内涵[J].北京水务,2006,(2):17~18.[9]张翔.水贫困指数及其在海河流域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5,(3):34~37.

[10]邵薇薇,杨大文.水贫乏指数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主要流域的初步应

用[J].水利学报,

38(7):866~872.[11]焦北辰,刘明光.中国自然地理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4:75.作者简介:何栋材(1966~),男,甘肃省清水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生态经济研究。

(2011-09-20收稿袁海峰编辑)

表5甘州区八灌区水资源的利用能力分指标计算结果灌区名称年度水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村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水管人员数水资源的利用能力得分

大满盈科西干上三甘浚乌江安阳花寨0.831

0.808

1.000

0.619

0.530

0.246

0.078

0.000

0.7171.0000.6650.7240.6680.4970.0010.0000.5000.5000.5001.0001.0000.5000.0000.000 1.0000.8620.6310.2080.4080.2620.0000.00076797064653820表7甘州区八灌区WPI 各组成成分计算结果汇总表

灌区

名称水资源状况(R )得分供水设施状(A

)况得分用水效率及用水结构(U )得分水资源的利用能力(C )得分水环境状

况(E )得分WPI

得分

大满盈科西干上三甘浚乌江安阳花寨

535171376774119555156496129293039852726244394576797064653820929768828134304063.072.658.451.659.643.616.224.8

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

蒋焕洲(凯里学院旅游与经济发展学院,

贵州凯里556000)摘要:旅游业是贵州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贵州旅游资源禀赋特点鲜明,优势突出,通过多年的努力,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全省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思路及对策。关键词: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贵州

Study on Deep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

JIANG Huan-zhou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KailiUniversity,Guizhou Kaili 556000,China )

Abstract:Guizhou province Tourism is the prioritize development pillar industries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times.Its tourism resources ar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inent superiority.Through years of hard work,guizhou provinc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 -opment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but also existed some shortage.So,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furth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deeply development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tourism.Key words:tourism resources;deep development strategy;Guizhou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66·

TERRITORY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No.2

文章编号:1003-7853(2012)02-0066-03中图分类号:F592、0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教授专项课题立项资助(JS201105);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8GH041);凯里学院旅游管理校级重点学科

科研项目

进人21世纪后,贵州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2002)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贵州新的支柱产业。笔者认为,贵州旅游业要实现其宏大的发展目标,需要对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思路及对策做系统地探讨。1贵州旅游资源的禀赋特点

1.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品位高

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标准,我国的旅游资源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部分,共6大类74种。贵州旅游资源6大类型皆具有,包括42种,占全国旅游资源74种的57.8%,由此可见,贵州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同时贵州独特的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等级高,现有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闻名世界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10余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挪共建生态博物馆4个。

1.2独具特色的“绿色喀斯特王国”旅游资源

贵州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山水风光,其喀斯特地貌的面积最大,占全省面积的61.92%。境内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堪称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喀斯特地貌虽然不利于农业生产却是发展旅游的资源,是旅游业的重要品牌,如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打鸡洞、马岭河峡谷、南江峡谷、荔波茂兰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旅游品牌资源。1.3天然“大空调”,宜人的旅游气候条件

贵州位于北纬24°38′~29°14′,属于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区,省内年平均气温等值线介于12~18℃之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15℃左右。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微风,少大风,夏半年晴天较多,是天然的“大空调”,是理想的旅游和避暑胜地,宜人的气候,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1.4异彩纷呈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贵州境内少数民族众多,世居有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等17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保留了古朴神秘的民族风情和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贵州是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区”,民族文化旅游是贵州旅游的亮点,一个“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民族原生态旅游目的地”正在贵州凸显。

1.5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红军长征在贵州经过61县,涉及全省9个市(州、地),占全省市(州、地)的百分之百,占全省88个县(市、区)的三分之二以上。以黎平会议、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让人追思缅怀。红军长征在贵州省留下了丰厚的革命历史财富,是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2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2.1旅游业发展速度快,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尽管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差、起点低,但近十年来,贵州旅游业坚持“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实现了全省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仅有81.46亿,2006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8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75.08%,2008年总收入为653亿,比2006年增长了68.73%,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人805.23亿元,比2000年增长10倍[1]。“十一五”是贵州旅游业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时期,其旅游业增长率在西南地区处在领先地位,旅游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旅游业产值占总产值的12%,2007年贵州省旅游业收入占总产值的18.67%,到2008年提高到19.59%,比2005年增加了7.59个百分点[1]。旅游业成为贵州省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2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国内市场与入境市场“冷热”不均,国内市场发展势头迅猛

旅游接待人数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繁荣程度的基本指标。2000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998.39万人次,到2009年全省接待游客1.043亿人次,增长近十倍。但国内游客市场与入境市场发展“冷热”不均,国内旅游市场开拓相对良好,从2000年至2009年,贵州旅游在国内游客及收人方面,增势强劲,增长率平均在50.32%以上,均呈两位数增长,在国内排名较靠前。而入境旅游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软肋,以2008年为例,贵州省入境收入仅有1.17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27,同期的云南入境收入是10.08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9为,产值是贵州的8.62倍[2];近10年贵州省入境国际旅游收人均增长率为21.08%,相比之下入境市场一直处在低迷状态。

2.3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不断满足游客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省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全省已经形成了生态观光旅游、节庆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体育旅游、森林旅游、温泉旅游、康体旅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结构已经走出“一棵树、一瓶酒、一栋楼”单一的观光旅游时代,正在向多样化、复合型旅游时代转变,不断满足游客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4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贵州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全省“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基本实现了各地市州政府所在城市与省会城市的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连接;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91.6%的行政村通公路。省内十字形铁路网架日益完善,铁路运力明显提高。以贵阳机场为中心、地区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正在形成。

3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旅游资源开发涉及部门众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协调,政府主要是要抓好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管理理体制改革、市场监管、人才培养、宣传促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坚持市场主体,旅游投融资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项目融资、联合融资、投资合作、信托等方式,扩大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方式,以资源换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建立资源资本化和投融资平台,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旅游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全省统一规划,部门行业指导,属地行政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管理与资源利用的一体化,大力创新旅游经营机制,不断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3.2以旅游规划编制为统领,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2.1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科学修编《贵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以规划编制为统领,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旅游项目。坚持“少开发,多利用”的

蒋焕洲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67·

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实现“保护、开发、利用”并重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3.3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3.1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掘、开发和提炼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和社会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特别要加大对民族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长征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力度[3],形成具有贵州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3.3.2立足旅游资源禀赋,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贵州要以“绿色喀斯特王国”、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资源为依托,以多种类型的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重点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乡村体验、红色文化等独具代表性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3.4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培育旅游知名品牌,打造旅游精品线,实施区域合作开发

3.4.1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要消除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条块分割局面,必须整合资源,错位发展,突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全省要统筹协调打造五条特色鲜明的区域内旅游合作品牌线路:①贵阳—遵义—赤水带,呈现革命历史文化、名酒文化、梭罗珍稀植物相结合的旅游精品线路;②贵阳—安顺—黄果树带,把喀斯特地貌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大瀑布、屯堡文化、红枫湖景区为一体的旅游精品线路;③贵阳—都匀—荔波带,形成水族风情文化和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旅游精品线路;④贵阳—凯里—黎、从、榕带,打造以苗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⑤贵阳—毕节—威宁带,通过对夜郎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对杜鹃花、草海景区的宣传开放,形成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精品线路[1]。

3.4.2加强品牌意识,全力打造著名品牌。贵州旅游产品,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贵州省在旅游资源上与周围省市有撞车的现象,如喀斯特地貌,尽管号称“喀斯特王国”,但这个王国缺乏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这样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喀斯特旅游品牌[2]。而与周边省市“共赢”进行区域合作开发,贵州省需有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旅游产品。因此,贵州在旅游产品上要加强品牌意识,要集中有限的资金全力打造著名品牌,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梯度发展。

3.4.3与周边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市场,做大贵州旅游产业。一是合作构建湘桂黔“山水人”(张家界“山”—桂林“水”—黔东南“人”)世界热点旅游目的地;二是合作构建广州—桂林—贵阳—昆明—曼谷这条世界级观光旅游线路,助推贵州旅游驶入国际旅游的大通道,争取国际游客,消除贵州入境旅游“软肋”。

3.5进一步优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提高旅游接待力与旅游竞争力

3.5.1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快旅游公路建设,实现重要旅游城市、综合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二级以上公路连接,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其他重要旅游景区景点有三级以上旅游公路连接。二是发展旅游航空,把贵阳国际机场改造成为4E级机场,加快完善省内支线机场配套设施,为发展旅游提供空中交通服务。三是发展铁路旅游运输,增加省内和省际间旅游直达列车。四是发展内河航运,把乌江、赤水河、南北盘江、都柳江、锦江等建成水上通道和水上旅游项目。

3.5.2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要求,加大中心城市、重点旅游线路

和游客集散地节点城镇、重点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和停车场、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和管理,完善公共信息符号系统,确保各类引导性标识标牌规范清晰。全省九个市、州、地和重点旅游市、县、区,都要把提高接待能力作为重要任务,特别要着力抓一批有特色的家庭旅馆,使之做到设施现代化,形态本土化,内容特色化,服务标准化。

3.5.3构建和谐舒适的旅游环境。要加强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内外环境建设和景观建设;大力营造和谐的旅游市场环境,完善旅游价格管理,杜绝购物欺诈、“黑社”、“黑车”、“黑店”、“黑导”等违规违法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做好景区景点、厕所、酒店、加油站、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创造良好、温馨的旅游环境;营造和谐的服务环境,深人开展“微笑服务”、“满意在贵州”活动,开展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务质量和消费水平,提升全省的旅游竞争力。

3.6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3.6.1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按照《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做好旅游资源开发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人才、导游人才和旅游师资人才等5类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全面适应全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服务质量提升的需要。

3.6.2建立高效的大旅游教育人才开发体系和培训机制,通过专题培训班、“送教上门”、“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机制,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使旅游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和旅游服务人才的供给,在数量、素质和结构等方面适应全省旅游业参与国内外旅游业竞争需要。

3.7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提升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3.7.1全方位注重多彩贵州整体形象的塑造。做好“多彩贵州风”在国内主要客源地和部分国际客源地的巡回演出,围绕“多彩贵州”系列大赛大力宜传贵州、推介旅游品牌,着力提升贵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旅游吸引力。

3.7.2科学定位旅游市场。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要按照“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拓展台港澳和韩国、日本、东南亚等传统客源市场,着力开发欧美市场”的思路,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策略,在巩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客源市场基础上,把营销触角深入西北、东北地区,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同时要在人境旅游市场开拓上取得突破,人境旅游市场开拓一直是薄弱环节,“十一五”全省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52%,但接待人境游客年均增长仅16%,与该省的旅游资源禀赋极不相称。

3.7.3创新宣传手段和策略。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现代媒体进行旅游立体宣传促销,加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公众传播和旅游产品形象的市场传播;开展联盟营销,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

参考文献:

[1]曾征.西部大开发与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机遇[J].当代贵州,2010(10):19~21.

[2]吴倩.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能力研究—兼与周边“四省一市”对比分析[J].农业考古,2010(6):304~306.

[3]莫治江.从“旅发大会”看贵州旅游品牌塑造[J].当代贵州,2009(18):19~21.

作者简介:蒋焕洲(1965~),男,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地理与旅游经济研究。

(2011-08-22收稿刘晓佳编辑)

·68·蒋焕洲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贵阳六中 2012年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科:地理 课题名称:旅游 学籍号: 141011060476 班级:高二(3)班 姓名:覃羽健 指导老师:张莉 贵阳六中教科处制表

摘要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是符合贵州发展现状的支柱型产业,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观念落后,基础条件与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内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十八大会议上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这些趋势都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发展机遇。本文着眼于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提出建议,因地制宜,促进发展 关键词: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前言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十字路口”。贵州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知名旅游景点较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当落后,基础条件和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不过也不乏优秀的发展成绩:2011年,贵州省旅游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所以,要实现贵州省旅游业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进行深度的“开发、开放”,尤其要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加大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联盟力度,引入外来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

工作报告之贵州省旅游调查报告

贵州省旅游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贵州旅游市场及现有旅游app的调研报告】关于贵州旅游市场及现有旅游app的调研报告 一、贵州旅游概况及前景分析 众所周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以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 族风情、古朴多彩的文物古迹、宜人的气候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 游客。而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 第三产业重点来培育和发展,在各地各部门和全省旅游行业共同努 力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开局良好,旅游 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 2012年贵州省旅游业繁荣发展。全年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1330.68万人次,增长 25.8%。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国内 旅游收入1849.49亿元,增长30.2%。2013年全年贵州省接待旅游 总人数26761.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 人数26683.58万人次,增长25.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77.70万人次,增长10.2%。全年旅游总收入2370.65亿元,比上年增长 27.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358.18亿元,增长27.5%;国际旅 游外汇收入2.01亿美元,增长19.2%。 2014年,全省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8.7%左右,旅游支柱产 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全年全省接待游客3.21亿人次,旅游接待总收 入2895.98亿元,100个旅游景区在建项目1091个,全年完成投资231.19亿元。除此之外,贵州旅游进入“高铁时代”,贵广高铁使区 域旅游合作进入快车道。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开通当日,来 自广东省的2700余名游客乘贵广高铁赴贵州旅游,黄果树景区三天 迎来4647名高铁游客。2015年元旦期间,贵州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0.6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6%,高铁效应带动前来贵 州的游客快速增长。 2015年1月21日上午9:00全省旅游工作会议 在贵阳召开。会议上明确提出,2015年预计实现接待游客3.5亿人次,确保旅游总收入达到3400亿元左右。这意味贵州旅游市场将面 临持续增长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会上提出的2015年贵州旅游要 重点抓好9个方面的任务中,明确把智慧旅游的概念提上议程。由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贵州的“苗族 文化”更是远近闻名。 以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为例 【摘要】当前,在新的市场经济竞争趋势下,旅游业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而旅游业这一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日渐凸显。笔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中国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问题很多,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设计,在这个问题上有人提出见解但并未深入研究。随着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设计变成了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成都的“熊猫文化”更是远近闻名。笔者对通过成都的大熊猫旅游纪念品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剖析,调查,思考和分析,为其进行品牌设计的 总体战略和具体方案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其研究结果可供由相关部门参考,具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美术学、品牌学的角度并整合民俗学、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多向度的思考研究尝试。分析了旅游纪念品品牌化的必然性和品牌形象塑造的原则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契合,根据品牌的设计程序和设计原则,对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设计进行了品牌的规范,从品牌的角度来说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问题:一、对熊猫旅游纪念品进行识别系统也就是其包装进行简要规划;二、对品牌化的熊猫旅游纪念品的产品识别研究;三、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设计品牌化的方法研究,特别针对品牌中产品设计的延续问题进行研究;四、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品牌文化设计;五、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品牌持续发展的策略。最后,对旅游纪念品品牌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黄陂民间泥塑手工艺为中心 【摘要】近几年,从只重视旅游路线的开发到注重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目前湖北旅游纪念品市场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首先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纪念品较多,设计制作精美,中低当产品缺乏湖北地域特色。其次缺乏特色和本地名牌产品,湖北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是能叫的响的似乎没有几个,市场上缺少品牌响亮能够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纪念品,缺乏设计、生产、品牌一体化。最后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低,湖北旅游景点多,旅游产品多,但是宣传的少,虽然近几年也看到一些宣传广告,比如咸宁温泉、汤池温泉,但是也只是个别行为,大部分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还不够。关于旅游纪念品具有地方性特色是目前各个地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提高湖北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含量,设计出具有湖北地域特征的旅游纪念品迫在眉睫。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如何设计好具有湖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呢?本文针对这个 问题从产品造型角度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从旅游产品设计的角度对湖北的泥塑工艺产品进行创新型分析,分析探讨其他地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产品是怎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应用到湖北旅游纪念品中,设计出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文章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述。首先,本文通过对湖北各地民间泥塑工艺,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有黄果树瀑布、赤水风景名胜区、荔波漳江、遵义会议会址、梵净山等名胜古迹。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主要旅游特色 由于以上诸多因数,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旅游构造,当今贵州,旅游总体方向为以下五个方面: 1、红色旅游 贵州的土地上,遍布着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会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流血、奉献、牺牲,而那些承载着革命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的纪念地、标志物,会址,是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必到之处。红色旅游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分部广但相对集中,据网上初步调查,我省红色旅游点160多处,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50多处。在红色旅游点中,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至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行成三线三区。一下是主要路线:一、贵阳(息烽集中营)、遵义(遵义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景区、乌江景区区)、仁怀、习水、赤水(红军四渡赤水)二、贵阳、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毕节(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毕节烈士陵园等)。三、贵阳、镇远、黎平(黎平会议会址等)。 2、民族文化旅游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民主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和内容之光,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贵州省黔东南州更是号称百节之乡。此外,香纸沟布依寨、雷山西江苗寨、雷山郎德苗寨、凯里寨瓦苗寨、清镇黑土苗寨、镇宁石哨布依寨、水城青林苗寨、水城海坪彝寨、六枝坝湾布依寨、安顺娄家庄苗寨、榕江三宝侗寨等,这些都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2016年旅游文化活动方案

2016旅游文化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