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时期军礼浅析

春秋时期军礼浅析

春秋时期军礼浅析
春秋时期军礼浅析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6, 4(4), 40-46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b9522195.html,/journal/cnc https://www.doczj.com/doc/bb9522195.html,/10.12677/cnc.2016.44006

Etiquette in the Army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Xiaodong Li

School of Literatur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Nov. 23rd , 2016; accepted: Dec. 10th , 2016; published: Dec. 13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bb952219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r. Ch’ien Mu said that the war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as artistic. However, by the time Warring States, it became more and more severe. The war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by the retention of Zhou Li, at least in the surface. The principles of Zhou Li are that people should respect the etiquette and credit, and abandon the massacre and cheat. To a certain extent,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ose principles were carried by each country. In Zhou Li, “Li”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cluding worshipping etiquette, condoling eti-quette, hosting etiquette, army etiquette, and celebration etiquette. The army etiquette is con-sisted of the etiquettes of directing military affairs and marching before the war, challenging and fighting in battle, and returning after victory as well as consecrating the captures. And, it also can restraint the behavior of commanders and his army. Keywords

Army Etiquette, Directing Military Affair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Restraint

春秋时期军礼浅析

李晓东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23日;录用日期:2016年12月10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3日

Open Access

李晓东

摘要

钱穆先生认为,春秋时期的战争“可说是一种艺术化的战争”,而到了战国时期则是“真赌生命之剧烈战争也”。这种区别,在于春秋时期相较于战国时期,“礼”至少在形式上并没有被完全毁弃,尊礼轻诈,重信慎杀,“礼”在军事活动中依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贯彻。周礼将礼划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而军礼涵盖了战前治军,行军;战时致师,作战;战后班师,献俘等各方面的礼仪,同时,亦对统帅和士兵作出了行为上的约束。

关键词

军礼,治军,春秋,约束

1. 引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春秋时期,战争和祭祀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孙子生于春秋后期,从他的话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已经不再像原始社会只靠“舜舞干戚有苗自服”[3]这种形式上的威压就能取得胜利那般温和,其战争惨烈程度和战争规模都有了很大层次上的提升。然而,春秋又毕竟不同于战国。钱穆先生认为,春秋时期的战争“可说是一种艺术化的战争”([4], p. 71),而战国时期则是“真赌生命之剧烈战争也”([4], p. 88)。这种区别,在于春秋时期相较于战国时期,“礼”至少在形式上并没有被完全毁弃,尊礼轻诈,重信慎杀,“礼”在军事活动中依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贯彻。周礼将礼划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而军礼涵盖了战前治军,行军;战时致师,作战;战后班师,献俘等各方面的礼仪,同时,亦对统帅和士兵作出了行为上的约束。可以说,军礼,就是当时各国的军法,亦是当时的国际战争法。

本文将分别论述军礼在春秋时期军队的战前,战时,战后的具体体现,并简要分析军礼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2. 战前准备

2.1. 占卜

《周礼·春官·筮人》[5]有记载,“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既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么春秋时期战争作为最重要的国家活动之一,战争之前必然要经过占卜。

春秋时期有专门的卜官,曰“大卜”,军事上的占卜行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战前的占卜,《庄子》中有“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于庙堂之上”[6];《左传》中“卜之以守龟于宗祧”之语,可知战前占卜行动一般是在宗庙中进行的。

占卜一般有以下几种目的:一种目的是预测战争的胜败,以确定是否发动这场战争。《左传·僖公十五年》,秦晋韩原之战爆发前,秦穆公请卜徒父占卜,“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三乘三去,获其雄狐”。另一种目的是选择将领。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及巴师至,将卜帅”,这是选择统帅;韩原之战,晋惠公“卜右,庆郑吉。”右即车右,即战车上持戈的护卫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楚子伐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射犬,吉。”这是选择御者。总而言之,战前的占卜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整个战争的部署。

李晓东

2.2. 祭祀

《礼记·王制》有云:“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7]其中“类乎上帝”指祭天,“宜社”指祭地,“造祢”指告庙。军祭天叫类祭,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后代多将祭社(狭义指本国的土地神)、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时举行。

最为重要的是告庙。《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告庙中亦有祭祀过程,是向祖先和神灵说话,并且所说的话全部都要“示于朝”,公诸于众。

随后颁发兵器和车具。春秋时期,兵器藏于国家,有兵事则颁发,战争完结后,亦要收回,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此大宫即是郑国的祖庙。

在出征前,一般还要用牲畜,或者俘虏的血涂在鼓面上,名为“衅鼓”。当时人认为,将祭品的血涂在鼓上,祖先就会借助鼓声引导军队走向胜利。

2.3. 迁庙

军队出征前,既然告庙,则是受祖宗之意征伐。因而军队出征(尤其是君主亲征)往往首先要迁庙。《左传·成公十二年》杨伯峻注云:“古代行军,必将先代君王主位载于车上同行”。《左传·鲁成公十六年》中,晋楚两军大战,楚君望晋军开战前准备,晋军“虔卜于先君也”。《礼记》[7]有云:“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7]周代礼制社会,强调等级差别,因而天子和诸侯迁庙的规格也有所不同。《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若无法迁庙,则以币帛代之。

曾子问曰:“古者师行无迁主,则何主?”孔子曰:“主命。”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载于齐车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乃出。盖贵命也。” [7]

3. 战时礼仪

3.1. 临战之礼

《左传·成公十二年》中记载鄢陵之战前双方的战斗准备: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待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

这一段基本可以概括春秋时期军队交战前的全部准备工作。巢车即瞭望车,主将可以登上观察敌军形势。从这一段可看出,除了召集高级军官进行战前会议,以及塞井夷灶,表示破釜沉舟这些延续到后世战争的基本活动之外,“卜于先君”、“听誓”、“战祷”这些活动比较有春秋特色。下面一一分析。

上文曾讲,春秋时期,军事上的占卜行动一般有两次,一次在出兵前,一次在交战前。如《左传·哀公二十三年》记载的晋齐丘之役:“将战,长武子请卜。”哀公二年,赵鞅攻范,临战占卜,结果把龟甲烤焦了。两次占卜要么被主帅拒绝,要么没有结果,均与胜负无关。可见交战前的占卜大多没有战略意义,倒更像是主帅为了坚定自信心和提升士气。

听誓即是战前誓师。战前誓师在春秋之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中还有多篇《誓》文。一方面,《说文解字》云,誓,约束也。如此则誓师就有战前“约法三章”,令行禁止,命令赏罚的功能。如《左

李晓东

传·哀公二年》赵鞅对将士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明确规定了赏罚细则。其次,誓师的作用是宣传出师的正义性,那么誓师首先就要攻击对方的罪行。“范氏、中行氏反易天命,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随后,便要宣传这场战争的正当性:“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诟耻,在此行也”。

战祷即战前祷告。战祷的目的是希望鬼神保佑军队取得胜利。鄢陵之战除了战前祷告之外,白天两军交战未决胜负,晚上,晋军再次“蓐食、申祷,明日复战。”可见战祷是非常重要且频繁的。《左传·哀公二年》,恶战之前,卫大子祷曰:“会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这是祈求个人不要在战场上受伤。鲁襄公十八年,晋侯伐齐,向黄河祷告:“献子以朱丝系玉二,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这是为自己的行军安全祷告。简而言之,祷告的对象一般是自己的先祖和山川之神,而媒介(或者说祭品)一般是美玉。这和中国古代重视祭祀有直接关联。

3.2. 请战

春秋时期并非没有“不宣而战”,这种战争一般被称为“袭”,不过往往为当时人所不齿。正规的战争礼仪还是以“伐”为主的。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杨伯峻注曰“声罪致讨,钟鼓堂堂曰伐”,那么既然是伐,就要有“声罪致讨”这一环节,相当于后世的下战书。

请战也有多种情况,一种是义正辞严地数落罪行,例如非常出名的《吕相绝秦》;一种是属于战前的文斗,例如鲁成公二年,齐侯派使者向晋军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晋国对答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双方虽不出语气有礼有节,但绵里藏针,一方面表示自己的礼节,一方面又表现出绝不屈服的勇气。再如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故意把战争说得轻而易举,表现出自己的胸有成竹和居高临下之感。而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则以一种不卑不亢,刚正有礼的态度回应之。

3.3. 致师

致师即挑战。《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5]。郑玄注曰:“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可见致师当时是一种普遍礼仪。但致师也分两种。一种纯属个人行为。春秋时期的军队和秦以后的军队不同,由于是贵族统帅贵族,实际上上下级并没有像后世那样的绝对领导权,不听指挥擅自行动的将领比比皆是。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将领有着很大的作战自由,因而他们可以用致师这一方式显示自己的勇武或者是谋取战功。

例如晋楚邲之战前,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而后来晋军追上,他们的弓箭只剩一支,便射杀一只麋

李晓东

鹿,献给追兵的首领鲍癸。鲍癸认为他们“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放弃了追捕。同样,晋国的魏锜反过来也去楚国阵营致师,被追兵赶上的时候也射杀了一只麋鹿,结果追兵也放弃了追捕,可见这种行为也是受到当时的普遍认可,并不认为是一种过分的挑衅。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是主帅派遣勇者致师以挫伤对手锐气。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国伐楚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近,不告而驰之。皆取胄于櫜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弗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既免,复踞转而鼓琴。”即使是受到御者的报复,身处险境,两位战士的勇猛和镇定也使得这次致师大获全胜,同时也表现出其优雅的一面。

3.4. 交战

春秋初期作战,规模很小。齐桓公争霸时士兵不过三万人。待至春秋中期晋楚争霸,双方军队总数往往超过十万,甚至二十余万。这也就决定了春秋早期的战法较为简单,兵车并列横阵,一分为左中右三军,双方正面冲突。其后春秋中期渐为发展,有了佯退诱敌,奇袭埋伏等等战术,但战争的残酷性和机变性尚不足与战国相比[8]。

春秋的战争模式基本上是战车先冲锋,待决出胜负后步兵跟上,战车是绝对的主力。

与后世主帅大多坐中军帐不同,春秋时期主帅甚至君主往往会身先士卒,而且多有受伤者。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楚泓之战,宋君伤股;《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齐公“不介马而驰”,险些被俘;晋军主帅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鄢陵之战,楚共王带头冲锋,被魏錡一箭射穿左目。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依然是尚武的时代,战争除了为了追求最后的胜利,依然要展示作为一军主帅的个人威严。同时也说明当时战场的死亡率也不是很高,否则一国之君也不会如此轻易犯险。

至于作战中,战士(绝大多数是贵族军人)在杀敌时也有着基本原则,然而戎事以杀敌为礼,类似于宋襄公这种恪守着上古时期“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游戏规则的统帅几乎没有二例,况且春秋时代的礼制也不再像西周那样稳固,桓公五年郑国人箭射王肩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也有许多事例证明了当时亦有许多贵族还是给予了敌方相当的尊重。

鞍之战时,齐侯战败逃亡,晋国大夫韩厥在后驾车追逐,齐侯御者邴夏建议射杀韩厥,齐侯认为“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最终被追上险些被俘;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三肃使者而退”。郤至在混战中依然对敌军统帅楚王行礼,楚王也派使者问候,这种场景也只有春秋时能见得到了。

3.5. 逐奔和俘虏

司马法有云:“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晋文公退避三舍,就是在贯彻古法,取得道义上的优势。但是实际上这条礼仪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候是一纸空谈。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国子玉依然穷追不舍;鞍之战晋军追逐齐军“三周华不注”,必然也是不止百步。不过春秋时期并不像战国时期一样“尚首功”,例如晋楚邲之战后,晋人战败,“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可见并不对俘虏和追杀十分看重。这实际上也是保持了“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这种原则。

春秋时期捉俘虏的意义一般不出三种,要不就是抓平民当奴隶(杨伯峻注),要不就是抓贵族换赎金,如“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又或者是换己方的被俘者,如邲之战后,“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战国时期,士兵往往生擒或者斩杀俘虏以换取军功,

李晓东

而春秋时期这种“首功”制度还未诞生。

如果要俘虏的人是君主,那么还有另一套专门的“殒命之礼”。鞍之战韩厥俘虏齐王(实际上是逢丑父)时,“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即殒命之礼。襄公二十五年,“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少一加璧,可能是因为陈国较齐国小的缘故。左传注疏曰:“彼虽败绩,犹是国君,故战胜之将,示之以臣礼事之,不忍即加屈辱,所以申贵贱之义”,可见即使是俘虏,春秋时期还是对君主有着相当的尊重。

4. 战后工作

城濮之战后,“秋,七月丙申,振旅。”振旅即整众班师。鄢陵之战前,郤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就是婉言惠公战败的意思,可见振旅是战胜之后才能做的工作。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班师,“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据杨伯峻注,恺即凯,即凯歌之凯。《周礼·大司马》[5]云:“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郑注引司马法云:“得意则凯乐,凯歌,示喜也”。其后是告庙,呼应战前,向宗庙报告作战成果。隐公五年“归而饮至”后杨伯峻注:国君出外,行时必告宗庙,还时亦必告宗庙。《左传·桓公三年》曰:“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杨伯峻注曰:“返,应亲自祭告祖庙,又遣祝史祭告其余宗庙。”随后是策勋。桓公二年“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爵,饮酒器也。既饮置爵,则书勋劳於策,言速纪有功也。”策勋,即是书劳,在宗庙中向祖先报告战果的同时,将将领的功劳书写在书册之上,以表示国君不忘大臣之功。最后君臣饮酒,即是饮至。一场战争就就此结束了。

5. 后世影响

春秋时的军事礼仪几乎在后世绝迹。究其原因,其根本是战争的目的改变。春秋时期的战争是称霸战争,也就是说,目的是获取霸主地位,得到其他国家的服从,这可以从齐桓公多次帮助小国复国,而楚王攻入郑国首都,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表示服从之后亦没有将郑国灭亡等事例看出来。而战国之后,周王朝彻底沦为摆设,统一中国则成为一切战争的根本目标。其次是铁器促使了兵器的发明和发展,使得战场上的伤亡率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北方的马匹进入中原,机动力高度灵活的骑兵代替了战车兵,直到清代,依然是中国战场上的最主要力量。再者,参与人员由贵族转化成了农民。这些改变使得战国以后的战争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期的军礼已经不合时宜。最典型的例子是唐至德元载(756年)十月的陈陶斜之战,唐军主帅房琯摆出的战车阵被安史叛军打得丢盔卸甲,证明了后世任何希望复辟春秋模式的战争只能以失败告终。

春秋时期军礼的外在模式,除了个别的固定规则,例如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等等,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但内在的精神却在后世的将领身上有所体现。春秋时期的军人富有贵族精神,使得他们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杀人机器,更有其儒雅守礼的一面。后世的将领,凡是能在青史上留有一席之地的名将,都是有文化,讲礼仪,或多或少地继承了春秋时期这些将领的贵族精神。而《春秋》对于这种儒将而言,更是必读书物。例如三国末年的羊祜和陆抗,互为敌人,却君子相交,互送书信酒药;诸葛亮、岳飞、袁崇焕等人,除了战功赫赫之外,都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而只会杀人的武夫注定难以有大的成就。中国大地上从来未少杀戮和流血,但历史上那些受人崇敬的将领,他们受到的崇敬不仅仅是来源于战功,更多的是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的伟大的人格素养。

6. 结语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以礼治军、治兵虽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作为军事文化之源对后世仍有重大影响。以礼治军中对战争性质的理念之认识等,对开启后世军事伦理学具有重要理论作用。

李晓东

因此,认真研究中国军事文化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以礼治军,将是研究中国军事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孙武. 孙子兵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3]陈寿. 三国志[M]. 裴松之, 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4]钱穆. 国史大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71.

[5]徐正英, 常佩雨, 译. 周礼[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6]方勇, 注. 庄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7]孔颖达, 译; 郑玄, 校注; 吕友仁, 合著. 礼记正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8]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bb9522195.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cnc@https://www.doczj.com/doc/bb9522195.html,

春秋战国体育浅析

春秋战国体育浅析 春秋战国时候诸侯纷争,尚武成风,诸侯之间战乱不断,所以军方和民间练武之风盛行。诸子百家都对体育及其重视。其中尤以秦国和墨家最为推崇军事体育和体育健身。 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史记,秦本纪第五)至此,秦国渐强。而秦国民风剽悍,国民本就以建功杀敌为升迁之必然途径。而商鞅变法又将这种情况法制化、制度化,客观上促进了秦国体育的发展,推进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促使其体育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也就是墨子。墨子说“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的作用。而且墨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任侠”。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墨子·公孟。 墨家因为墨家思想以及对其弟子的要求,所以门下弟子具有吃苦耐劳,服从命令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既有超凡武艺,又有重諾轻生的任侠精神,所以墨家对后世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道家留下的主要是养生思想与方法。道家主张清净无为,要求人们“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第三章。这种思想就是教人们该去如何养生,如何去强身健体。而我认为,这和佛家所说的心无挂碍有相通之处,都是教育人们要在思想上要放开,如果心中有挂碍,那就会影响到你的身体健康,所以才有忧虑成疾这个词。 管子认为,养生的目的是“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管子·中匡。管子很明确的给出了养生的目的,也就是体育健身的目的。他认为健身的目的是使血气充足,然后才能寿命长,才能有德。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时期之一。虽然诸子百家中有很多都肯定了体育对人的积极作用,同样也有不少流派忽视对身体的锻炼。儒家虽然主张修身养性,但是由于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导致儒家后来弟子大多对身体锻炼不复热情。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乱不断,人民为了保家卫国,自然重视武艺的作用。而人们的身体锻炼也就相当普遍。虽然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并没有具体的、系统的体育思想以及煅体方法,而这些东西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都少有发现具体的、系统的体育思想以及煅体方法。大多数是教人如何养生,而且有很多人都把长生当做养生的最终目的,而这种目的性也使养生改变了内涵。

浅谈春秋决狱

浅谈春秋决狱 黄启楠法学二班201320030212 两汉时期是我国法律的繁荣时代,许多制度为后世所承袭。其中董仲舒所提倡的“春秋决狱”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法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刑法儒家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为此后两千多年的古代法律思想乃至现代法律思想产生了根深蒂固且深渊持久的影响。 一.春秋决狱的提出 汉武帝时期,总结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特点,确定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自汉武帝时期形成之后,经汉唐明清历代统治者的维护和弘扬,成为支配封建法制发展的指导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 “春秋决狱”是汉朝统治者以儒家的政治法律观作为指导,从经书中找出所谓的“微言大义”,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作为审理案件和定罪量刑的主要准则。由于这些经义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春秋》,因而又称为“春秋决狱”。“春秋决狱”称为风气之后,儒家扩大了其学说范围,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史家称其为“引经决狱”。简单的说,儒家用一下著作对法律进行解释,当法律解释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时,法律也就儒家化了。二.对春秋决狱基本原则的探讨与分析 ●“原心定罪” “原心定罪”是引经决狱的总原则。既然春秋决狱是以儒家经典《春秋》,其推崇者们尤其重视支配行为的动机是否符合礼的道德标准。即在 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着重考量“心”作为定案的依据。 初次知道这项原则时,我以为其意思与当代刑法的构成要件有着微妙的相似。“原心定罪”中的心,与刑法构成要件中的“主观方面”具有 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与刑法构成要件中的“主观方面”相比,“原心定罪” 中的定罪的标准并不取决于其动机是否属于刑法所禁止的,而是取决于 其是否合乎礼的道德标准。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维护 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 的客观事实,同时缺少相应的司法程序,从而为酷吏任意安置人罪打开 了方便之门。 ●“亲亲”“尊尊” “亲亲得相首匿”是我国古代封建法律的一项重要原则,指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认为是犯罪,反之要定罪。这 项原则的推行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君亲无将,将而诛焉” 指臣对君、子对父不能冒犯、忤逆、甚至作乱,即使只有犯上作乱的思想而无没有真正的付诸行动,也是大逆不道 的犯罪。汉代高层同统治者的专制主义政治提供了保障,统治者将其看

关于_左传_的人物评论

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 何新文 内容提要 《左传》与所谓“上古帝王之书”的《尚书》、大事纲要式的《春秋》 之类历史著述不同,它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作品。《左传》作者在记 载历史之时,自觉地将“人”这个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叙写的对象,将众多的历史 人物具体形象地再现于他的史著之中,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 要的历史文学著作,并在此后的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巨的影响。20世纪的《左传》 研究,已把《左传》的人物描写纳入研究范围,但对于古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却 较少涉及。故本文将对这一内容作出初步的论述。 一 史家传论:汉魏六朝《左传》 人物评论的兴起 古代关于春秋历史人物的评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如《左传》书中及《论语》所载孔子对子产和晋文、齐桓等人物的评论;《孟子》书中对子产及齐桓、晋文、管仲等人物的评论;《荀子》书中关于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管仲、子产、晏子等人的评论,还有《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有关人物的评论等等,都在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也对今天的春秋人物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尤其是考虑到对于《左传》成书年代乃至所谓“左传学”形成时代的不同意见,本文对我国古代《左传》人物评论的述说,拟从汉代开始。 在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首先就应提到的。 司马迁在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曾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由此可知,司马迁是见过《左传》的。《史记》根据《左传》等所载史料,撰成了吴、齐、鲁、燕、陈、卫、宋、晋、楚、越、郑等《世家》,评价了春秋列国的许多重要人物;又撰列《十二诸侯年表》,表载《春秋》、《左传》、《国语》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行事,以供成学治文者“欲览其要”;还专门写有《管晏列传》、《伍子胥列传》、《循吏列传》等,对管仲、晏婴、伍子胥等《左传》所载人物予以论叙。其中如评管仲曰:“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并称其为“世所谓贤臣”;评晏婴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评伍子胥曰:“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耶?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均对其人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明了太史公自己的景仰敬佩之情。 司马迁不仅为《左传》所载春秋人物立传,还以“太史公曰”形式,对这些人物予以直接的评价。如《宋微子世家》评:“宋襄(公)”,《晋世家》评“晋文公”,《楚世家》评“楚灵王”,《越王勾践世家》评“勾践”,《史记?循吏列传》评“楚相孙叔敖、郑相子产、楚昭王相石奢等”。

关于参军当兵的句子【三篇】

关于参军当兵的句子【三篇】 【篇一】 1、上联:当兵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下联:参军保平安保幸福誓做英雄担当重任。横批:参军光荣。 2、放开了复杂,锁住简单;放开了抱怨,锁住责任;放开了彩色,锁住单调;放开了梦想,锁住理想;放开了追捧,锁住快乐;有为青年,志在军营。祝在军营幸福快乐! 3、身穿军装,手握钢枪,心装我党,为国站岗;军歌高唱,国旗肩扛,胸挺首昂,跟党前航;参军光荣,耀祖光宗,为国尽忠,人民英雄。祝你:军涯精彩,大放异彩! 4、热汗流,军装透,精兵练到全天候;军号响,歌声亮,精神写在咱脸上!当兵象征着光荣,我不怕苦不怕累,只为报效与国家。战友们辛苦了,祝你们身体健康。 5、壮志青年,有义务参军保卫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精神。党组织号召: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6、空中,不在是白云悠悠,而是我们的飞机防空,陆地,不再是高楼林立,而是我们的坦克卫士,海洋,不再是群鱼飞跃,而是我们的潜艇守护,我,不在是你的朋友,而是要跟你送行的老朋友,愿你才俊挺拔成军中精英,今天单祝你一路顺风。 7、用歌词来歌颂你;用诗词来传诵你;用微笑来回报你;用夕阳西下来回馈你。用勇敢来保卫祖国,是你。用肩膀来雕筑责任,是你。又是一年参军时,你会是将来不灭的夕阳红。 8、一二三四五六七,当兵孩子要早起。二三四五六七八,事事都在你话下,三四五六七八九,我家敬参军酒。愿儿早日当归,盼儿早日创伟业,望儿早日成龙。

9、荣誉,鲜花和掌声,亿万人的祝福和爱慕都属于你,只要你 加入了军人的队伍!参军光荣,为了荣誉和赞美参军吧! 10、将你的壮志在沙场挥洒,将你的豪情在从军中抒发,将你的 生命在保卫家国中得到快乐。参军光荣,你参了军,就是最光荣的! 11、鲜花,不足以表达我对你的敬爱;言语,不足以表达我对你 的崇拜;掌声,不足以表达我对你的感激!最可爱的军人们,希望我 的祝福能够表达出一切,希望更多的人参军,参军光荣! 12、用一生的坚守去换取一群人的幸福,用一直不变的守护换取 一群人的快乐。朋友,你是否也愿意做一个如此伟大的英雄?参军吧,你将会是无比光荣的! 13、在家中,你是家族的骄傲;在学校,你是校园的明星;在舞台,你是永恒的璀璨;在国家,你是未来的希望。来吧,即将参军的 孩子,未来的一切,将由自己掌握。 14、告别嘻嘻哈哈,走上庄重典雅,告别蹦蹦跳跳,开始步步有操,告别潇潇洒洒,走上卫国为家,告别依依不舍,端起责任钢枪, 告别我的招手,端起手机看我的祝福,祝你一路顺风,军中称雄。 15、锣鼓响,军歌唱,离开家乡把兵当。穿绿装,持钢枪,祖国 安定你来扛。参军是最光荣的,军人是最伟大的。愿你的军人生活绚 丽多彩! 16、时间在变,不变的是军魂,环境在变,不变的是军心,社会 在变,不变的是军营,事物在变,不变的是军人,一切都在变,不变 的是对参军者的祝福:愿在军营中大展鸿图,创造新天地。 17、又是一年征兵时,年年征兵年年需,军队强大祖国盛,愿你 把炽热的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不然白浪费你的魁梧身材了! 18、当兵苦,因为会遇到很多的风雨;当兵累,因为有太多的艰 辛需要体会。不过,当兵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有能看到兄弟姐妹的笑

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

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 本文以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叙事与时间》(Time and Narrative,Temps et récit)中围绕“叙事”(narrative)所提出的洞见为依据,试图对理雅各(James Legge)《春秋左传》(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英译本中以齐桓公小白(S aou-pih,the DukeHwan of Ts’e)与晋文公重耳(Ch’ung-urh,the Duke of Tsin)为代表的、“人”的形象的“重塑”进行“叙事化”探索。在利科的理论框架中,叙事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类经验交流方式,是回归“具象化”(configurative)“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world)的通衢,也是实现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相互)理解的必由之路。 而对西方翻译理论历史的审视可以清楚地展示,翻译研究领域一向以“抽象化”为务,理论家鲜少关注翻译“具象化”的研究路径,以“叙事”为视角对“具象化”的讨论则更不多见。翻译,作为传递人类文明、实现民族间对话的实践性活动,产生于“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服务于身处“生活世界”之中的“你”“我”。 因此,从叙事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具象化”的探讨,其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显而易见。本文以7章篇幅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理雅各的生平及其主要译作进行介绍,突出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中的“叙事性”倾向,并对选择利科的叙事思想为理论视角的原因以及探讨理雅各《春秋左传》译本的动机加以说明。 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叙事”的基本设想,突出翻译作为一种“叙事”的“具象化”特质和“人”学旨归,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方法论框架和基本思路。在回顾海内外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做出分析并尝试指出其中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而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儒家思想,《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高。”今又称儒学,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儒家在政治上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尊重和爱护他人,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和谐。要求治国者应该发展“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其根本目的也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礼治”和“德治”也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主要部分。其中“礼治”就是“克己复礼”,礼,指周礼。即主张遵循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序的礼仪规范。以维护努力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德治”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主张以自身的道德去感化和教育他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能使人心向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是法律制裁所办不到的。

儒家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其教育思想是以“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天人合一”等为内容;以“内省”、“慎独”、“知耻”、“节”、“敬”、“义”等为践行方法。 儒家编订整理了《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编撰成了《论语》,其著名言论流传至今。 然而这样的儒学并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春秋以来,周礼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威力,旧有的典章制度随之衰落了。社会各阶层原有的僵硬界限逐渐被打破,大国之间相互侵略,兼并。各诸侯都想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保存自己的国家,强大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强化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面对这样的形势,想要恢复周礼维护旧礼教,想要社会停留在已陈旧的奴隶制社会的儒家思想,不利于各诸侯国的统一,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儒家思想在当时没能成为主导思想。孔子自嘲“丧家之犬”“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便是真实写照。 后来,由于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且经过改造的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儒学思想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

浅析汉代的法律儒家化----xiaom

论文编码: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浅析汉代的法律儒家化 作者韩继伟 系 (院) 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年级 2005 级 学号 05023065 指导教师黄斐 论文成绩 日期 2009年6月6日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浅析汉代的法律儒家化 韩继伟 (安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 摘要:汉朝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由此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学说和主流指导思想。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法制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和过程、司法制度等方面,儒家学说都深入的渗透到了其中。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开端由“独尊儒术”开始。随着引经决狱进程的推进,法律儒家化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 关键词:儒家化;儒学独尊;董仲舒;引经注律 一、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 汉代的“独尊儒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由此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可以这么说,“独尊儒术”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端!要论证这样一个观点,首先,需要认识什么是“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汉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的,是汉武帝实行封建思想统治的主要政策,即使儒学成为汉代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①从儒学独尊的历程来看: 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而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应当弘扬对汉代统治有利的儒学思想,摈除其余思想学说,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①。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于是儒家学说渐渐成为汉室江山的正统思想。当然也成为汉代封建法制建设的指导理论。 ②“独尊儒术”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一方面,武帝即位后,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此时统治的政治需要,黄老思想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逐渐并终于占据了统治地位。另一方面, ①《汉书.董仲舒传》

0574《左传》释词四则

《左传》释词四则 苏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本文就《左传》中“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四个词语的词义展开考释论证。 关键词:《左传》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考证 《左传》作为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最为厚重的一经,自西汉以来,历代学者多有校释,本文拟在前贤故训的基础上,针对其中一些疑难词语进行考释辨证,力求能有所发明,今公诸同好以请益。 盍姑内省德乎 《左传·僖公十九年》:“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盍姑内省德乎?’《说苑》述之云:‘胡不退修德。’按:《说文》:‘,却也,从彳日夊1,一曰行迟。,2或从内,退,古文从辵。’按:从内者,内 声也,此内字乃之古文省。大刘君识古文,故以‘退’释‘内’也。《墨子·亲士》曰: ‘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精。’俞先生曰:‘内乃坏字,与进对文。’今观此文,则内、 固以声通矣。《释诂》:‘省,察也。’省德,谓自察其德何如也。作修德,则便文易之,非训诂也。寻上文说文王云:‘退修教而复伐之。’则此当以退劝宋公,确然无疑义者。上作退,此作内者,古文不定一体,故彝器每有一字而前后异形者。今人乃以内省德属读,而从内省疚之义,由不知古六书假借也。” (章太炎1982:26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节引了太炎先生之说。(杨伯峻1990:384) 按:太炎先生之说当确之不疑。“内”、“退”异文同义的情况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相对应文字里时常可见。如今本《周易·巽卦》:“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帛书本作“初六,进内,利武人之贞”(邓球柏2002:401);今本《周易·系辞》:“退藏于密”,帛书本作“内藏于闭”(邓球柏2002:510)。又如,在《尉缭子·兵谈》中,今本“则内可以固守”,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可以固守”(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77),《尉缭子·攻权》中,今本“夫力弱故进退不豪”,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进不藁(豪)”(银雀 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81),这里的“”即“”,也就是“退”字。又,从“内”的字亦多有用作“退”的情形,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德经》“吾不进寸而芮尺”(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6),《马王堆汉墓帛书(一)·道经》“是以声(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功述(遂)身芮(退)”(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10),这里作“芮”字形的字,传世本《老子》相对应的都是“退”字。 由此,我们可知“内”作“退”,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皆有大量实证用例,《汉语大词典》

王培静军礼阅读答案

篇一:王培静军礼阅读答案 篇二:王培静军礼阅读答案 王培静 七月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下了一场中雨没两天,昨天晚上开始这瓢泼大雨又下起来了。此刻大雨下了已是整整一天一夜了,荣军长站在防汛地图前,眼睛盯着地图上一小步就能跨过去的防洪大坝沉思。部队上了防洪大坝六个小时了,警戒水位越升越高。 地方防讯指挥部里也是灯火通明,从大坝传回的险情告急的电话铃声不断,有人走来走去;有人吸咽沉默;有人望着窗外电闪雷鸣的夜空发呆。见荣军长进来,大家的目光都聚了过来。坝下有老百姓的一万亩良田,还有近个村庄的房屋家产,虽然男女老少都撤到了高处,但那是好几万人的生息家园哪。荣军长声音洪亮的说:请你们放心,我保证人在大坝在,我们誓死保卫大坝,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从地方防讯指挥部出来,荣军长冒雨上了车,命令司机道:咱们去抗洪大坝。 到了大坝的一端,司机停了车。秘书忙说:首长,您在车上等一下,我去把各团的几位领导找来。 不必了,咱们一起下去看看。 秘书为难的说:您的身体 我还没有那么娇贵,再说跟舍弃个人生死,坚守在坝上的官兵们相比,我这算什么。 秘书忙打开了伞,跟上了首长。走了一段,司机借了个汽灯追上来。 不一会,秘书带吴副参谋长等几位干部来到荣军长面前,几个人在夜色中举起了手,首长也抬手还礼。荣军长说:你们辛苦了。 吴副参谋长说:三团三营的,叫王志军。他就是当时在现场的最高领导,他是个好干部。听到这儿,荣军长身子一怔,夜幕中谁也没有发现,他望着大坝内汹涌吼叫的波涛,声音低沉的说:你不必自责,这样的任务有牺牲是避免不了的,那个战士救起来了没有? 荣军长轻轻哦。 荣军长向坝堤边上走了走,脱下军帽,缓缓的举起了右手,闪电中,吴副参谋长、秘书、司机以及那几名干部都脱帽后照荣军长的样子,面向水面,举起了右手。 也许天太暗,也许是因为下着雨,荣军长脸上的表情谁都没有发现。 整个大坝上人来人往,官兵们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那一盏盏汽灯像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时刻警戒着大坝坝堤的一丝一毫的变化 (你不必自责,这样的任务有牺牲是避免不了的,那个战士救起来了没有? 小说结尾处他想,回到家怎么向老伴交待儿子志军牺牲这事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有什么作用分 参考答案:91高考网 .荣军长是当代一位有着宽广无私胸怀、高度责任心和踏实工作作风的将军形象。(分)他身先士卒,奔赴抗洪第一线、最前沿,工作作风严谨踏实(分)。他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当代军人誓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心得体会-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精品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大兔儿 《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 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书中的前几任君王,在描绘上可以说是平凡无所奇。 毕竟是编年体的史书,一件动摇国之根本大事,只用几行字就讲完了。 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我总是放下书本再缓缓回味时,才品尝得到。 书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枪,我一剑,勾勒出一桩桩连绵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让我一点一点地着迷,一点一点地沦陷,恨不能一窥所有。 书中郑庄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乱世枭雄,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满怀野心的君王。 从权利欲望的角度看,郑庄公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位能人。 可是在道德上,书中却给了他一个有失教诲的批评,批评他在对待叛乱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诲。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就已极重视道德的修养。 史书没有因为郑庄公在处理他弟弟的叛乱之事上是胜出者,而大肆谄媚褒扬。 史书从道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批评了郑庄公有失教诲。 的确,书中在记载郑庄公与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没有郑庄公对弟弟的教诲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 有臣子曾提醒郑庄公,‘其弟弟自幼受宠,又有母亲扶持,且还心怀大志,日子久了毕生异心,让郑庄公提早提防与教导’。 而庄公对臣下的提醒只回应了一个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视其弟弟的威胁,反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故意放纵弟弟谋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让他的弟

2018年中国法制史论文题目113个

2018年中国法制史论文题目113个 1、论中国国家与法的起源 2、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从云梦秦简看战国秦代的法律制度与立法精神 4、秦汉时期封建行政法律体制的确立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律典的发展定型 6、论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7、论汉唐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儒家化 8、论唐代司法制度的重大变化 9、论宋代的编敕 10、宋代的民事法律规范 11、论元代的法律特色 12、评明代的重典治吏 13、析清代的文字狱 14、试评《大清民律草案》 15、太平天国法制初探 16、试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司法制度 17、南京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法律体系初探 18、延安时代的法制理论与实践 19、试论西周的宗法制度 20、试论西周的刑事法律制度 21、试论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 22、试论李悝的《法经》 23、试论秦国和秦朝法制的得失 24、汉文帝除肉刑述评 25、“春秋决狱”的由来和影响 26、论“十恶” 27、试论唐律的特点和地位 28、试论唐律中的刑法原则 29、试论唐朝的司法制度 30、试论唐朝的监察制度 31、试论宋朝法律的主要变化 32、试论元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33、试论明律体例和内容的变化 34、试论明清的文字狱 35、试论明清的司法制度 36、评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37、试论清末的预备立宪 38、论论清末刑事立法的发展变化 39、试论清末的民事立法 40、试论清末的商事立法 41、试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42、评《中华民国临时的约法》 43、评北洋政府的立宪活动

44、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 45、评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 46、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商法 47、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刑法 48、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制度 49、试论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建设 50、试论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51、经济改革是法制发展的先声--从春秋战国清末的经济改革,看中国法制的发展 52、试论中国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 53、试论中国古代惩治贪官的法律规定 54、试论“重农抑商”方针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55、试论中国传统法制的主要特点 56、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论略 57、儒家法律思想评论 58、法家法治理论研究 59、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 60、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61、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评述 62、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的思想评述 63、清末修律与礼法之争 64、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与当今法制建设 65、中西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66、论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 67、论古代法学与现代法学 68、湖州海岛教案的历史还原与重新评价 69、《南部档案》清代州县诉讼中的“中证”考察 70、论清王朝涉藏刑案处理的司法特色 71、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 72、中国古代立法经验镜鉴 73、上海道契特殊法律地位的形成 74、环保法还是消防法之法学历史考证 75、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官管理探析 76、云南武定环州傈僳乡民控土舍李自孔案的历史考察 77、五代宋初天台宗传法中心的转移 78、法律文书公开古今谈 79、浅析魏晋时期“八议”制度的特点 80、清末法典修订意义刍议 81、民国时期灾民的权利保障 82、清代水事纠纷与政府应对 83、汉朝法律思想变化在汉朝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体现 84、中国古代以法促廉及其启示 85、近代日本法史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86、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的历史变迁 87、从《洗冤集录》看宋慈司法刑事检验的法律思想

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大学高小方教授 《左传》选读(一) 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 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 《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 三、《春秋》三传 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齐、鲁、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 四、《左传》的作者 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孔子家语·观周》。 2、现存《孔子家语》是伪书,西汉至三国失传,三国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做伪 3、这段话来路:西汉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祖《严氏春秋》(出于左传的反对派公羊家)所引。后来又为(南朝)文阿《左氏义疏》所引。又被(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为西晋杜预《春秋序》写的解释性文字时所引。

春秋左传集解序翻译

《春秋左氏传》序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春秋》是鲁国史记的名字。主要是记载事件的,把每天发生的事件连缀在日期上,再把每月发生的事件连缀在四时上,再把四时发生的事件连缀在年上。用来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管理远近发生的事情,区别不同的事情。所以史官记载当时发生的事情,一定要把当年发生的显要(重要)的事情记载下来,一年有四个时节,因此交错互举春和秋作为记载事件的名字。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於策,小事《周礼》里有专门负责记载历史事件的史官,掌管记载周王室、诸侯国以及四方的事情,传达四方的意志。各个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记载本国的事情。大的事情写在简册上,小的事情就记载在简牍上。 简牍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孟子》说:楚国的国史叫《梼杌》,晋国的国史叫《乘》,鲁国的国史叫《春秋》,其实他们是一回事,只不过对国史的称呼不同罢了。 韩宣子適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韩宣子出访鲁国,看见鲁国所藏的《易·象》与《鲁春秋》,说“周礼一直在鲁国延续啊,我现在才知道了周公的文德以及周能够王天下的原因了”。 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 韩宣子看见的,大概就是周王室过去记载典籍礼仪制度书籍。 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 周王室衰微之后,史官失去了过去的职守。在上之人不能使《春秋》的大义昭明,诸侯之间凶丧祸福不能记载于书册,各个诸侯国史书的记载也都违背了过去的典章制度。 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孔子凭借鲁国的史书、简册编成《春秋》,校勘它的真伪,记载、辨明它的礼仪制度,向上来遵从周公的遗志,使旧典更新,向下来使将来的法度明晰,令后世

论春秋战国的市

春秋战国的市,就是市场。有市场,就有与市场相关的经济活动。虽然春秋战国是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不可能使各种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出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和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由于春秋战国市场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而这一点又使它与现代市场经济存在着共同之处。因此,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了解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异同,有助于对古代社会经济认识的深化。作者愿就此问题谈一些意见。 一、春秋战国市的设置与市之间的联系市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传说中有"神农作市"、"祝融作市"〔1〕。到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市场也随之发展了起来。根据记载,春秋战国有国家常设的市、临时的市和农村的市三种:《周礼·考工记·匠人》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段话讲了周王朝国都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国都面积方九里(81平方里),《左传》隐公元年载诸侯国都为方900丈,即方三里,卿大夫都邑不能超过方300丈,即方一里〔2〕。周王都城布局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左为祖庙,右为社(土地神),前面是国王居住、办公的"朝",后面是市场。市被视为珍宝、货物荟萃之地,所以成了国都中与祖庙、社、朝并列的四大布局之一。这说明周代对市是非常重视的。王畿内的道路上也设有市,《周礼·地官·遗人》载:"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国野道路上两市之间距离为50里,候馆是有楼可观望的房屋,积是积存谷物等物资的地方。不难看出,周王畿从国都到通往四方的道路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一个个市场。诸侯国也是如此。《管子·乘马篇》载:"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乡。"据此可知:五暴曰部,五部曰聚,聚有市,五聚曰乡,则一乡之内有五个市场。《管子·小匡》载管仲在齐改革时置"士农之乡十五"。根据这些情况,齐国从国都到各乡之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市场。《管子·揆度篇》谈各类诸侯国设市的情况时说"百乘之国,中而立市","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揆度篇》是现存轻重十六篇之一。《轻重篇》虽然成书的时间有所争论,但反映的一些制度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上述所说"百乘"、"千乘"、"万乘"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国内都设立着市场就反映了这一点。《周礼·地管·司市》载,在国王与"诸侯会同"和"师役征伐"时,可以临时设市,由管理市场的官吏司市"帅贾师而从",掌握物价和买卖等事宜。战国时在军队驻屯的地方出现了军市。《史记·冯唐列传》载战国末年赵将李牧曾把"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3〕,因此深得士卒喜爱。《战国策·齐策五》载苏秦对齐闵王说"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云云,说明齐国也有军市的设置。《商君书·垦令篇》主张加强对军市管理,令军市"无有女子",让"商人自给甲兵",又令军市不得"私输粮者"等等,说明秦国也有军市。赵、齐、秦三国都有军市,说明军市发展已较普遍。由于军市是随军队驻屯而兴起的,对特定地区来说如果军队转移了,军市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军市仍是属于临时性的为军队服务的市场。在农村存在着按井田而划分的集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公田十亩,即所谓十一而税也。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故曰井田。……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这种"因井田以为市"的农村集市称之为"市井"。上述三种市场各有用途,难于互相取代。这就是春秋战国市场的种类和布局。春秋时期在市场经商的已有官商、非官商之分。《管子·乘马篇》云:"贾知贾(价)之贵贱,日至于市,而不为官贾",说明商人中已有官商、私商之分了。各种手工业者,也在市场上陈列出售商品。《论语·子张篇》载"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肆,列也。"〔4〕据此可知,各种手工业者都在市场上陈列出售产品。农民也在市场上买卖货物,"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就反映了这种情况。统治阶级也在市场上采购物品,春秋时晋国韩宣子韩起至郑,要买郑国商人的玉环就是一例〔5〕。各个阶层的人都和市场或多或少地发生了联系。总的说来,春秋中叶以后,私商迅速发展了起来,到战国,私人经商的大小商人都已出现,从行业上看卖珠玉、黄金、马、冠(帽)、

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左传》简介 【简介】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考证】 《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作。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由于《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

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摘要:儒家的法律学说侧重讲求“宽猛相济”,“恩威并施”的综合治世艺术,董仲舒在孟,苟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并对儒家思想改造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加强专制,使其成为了社会正统思想和法律思想。后世儒学随社会发展不断改进,一直统治中国千余年,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在各方面均有体现。正视这种影响对了解我国法律思想发展脉络和当今法制发展则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学法律思想司法实践 一、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对法律指导思想的影响 先秦时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礼制”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最为重要的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观点,基于此呼吁“为政在人”“德主刑辅”的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直保留着,从汉朝“大德小刑”到唐朝“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再到明清“明刑弼教”,中国的法律精神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是没有变化的,这也是其区别于西方法律思想的鲜明特征。 (二)对法律制定的影响 1.在刑法上 中国传统法律步入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根据德主刑辅的原则,刑法原则基本上秉承了“恤刑慎杀”的指导思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废除肉刑,这是儒家人治对法律的具体影响。此外,刑名的减少,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役流,死刑复审的创立无不闪耀着当政者以民为本的儒学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对古代刑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家庭本位的观点对使古代法律伦理化。孔子从“亲亲”的家庭主义原则出发,提出了“父子相隐”,这不仅是引礼入法的表现,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刑法适用与诉讼。从以后的封建法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带有明显亲情原则的刑法规定,如“亲亲相隐”“存留养亲”“宽纵复仇”。此外,这种法律思想还体现在男尊女卑对法律适用的影响

话剧剧本《向军人敬礼》

第一幕 (需背景图片,淅沥的小雨声和感伤的背景音乐) (在一个天蒙蒙亮,飘着小雨的早晨,军人老许背着简易的军包在村口和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小茜告别。) (小茜打着伞,眼里噙着泪花,语音微颤,用关切的目光看着老许和他身后的背包) 小茜:记得常给家写信啊,你一个人要按时吃饭,天冷了就把我给你织的毛手套毛袜子穿上,要注意身体,不用担心我们(哽咽)……我,我和儿子等你回来……你一定要平安回来。(说完泣不成声) 老许:我知道我知道,你好好照顾自己,等我把祖国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就回来,我等着看我儿子呢。(深情地凝望着小茜,带着淡淡的微笑,眼里却泛着泪光) (老许慢慢不舍地向后退,渐渐转身小跑起来,边跑边转身向小茜挥手告别,小茜小步追了出来) 老许:(大声喊)回·去·吧,我会好好的,你们也要好·好·的! 闭幕 第二幕—救灾 (老许、兵甲、兵乙站成一排,立正。班长站在他们对面,他们身边有一倒地的桌子。在舞台的另一边,一个女伤员趴在地上,身上压有凳子,身边围有桌子) 班长:稍息,立正。兄弟们,灾情紧急,我们要立即展开救援。但有几点要提醒大家:不知道有多少余震,不知道余震什么时候来,大家要努力救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发生余震时,必须撤离,一定要注意安全(语重心长)。 三个兵:是。 (兵甲、兵乙将身边的桌子搬到别处,老许,班长搜寻。) 伤女:救命呀,救命呀。(以四川口音,且较为轻微,老许恰在旁边,因而听到)老许:这里有人活着,有人活着!(激动地喊) (大家刚跑过来,余震发生,四人一起摇晃) 班长:撤! (班长、兵甲、兵乙均后撤,老许依旧在搬东西) 班长:把老许拉回来! (班长、兵甲、兵乙一起上,把老许拉回来了) 老许:我知道很危险,但求求你们,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余震结束后,几人拼命挖掘) 旁白:5个小时后,女孩终于被成功救出) 班长:大家连续工作太久了,女孩也救出来了,连长命令大家,到安全处休息二十分钟,别忘了吃午饭,积蓄点力量,继续救人。 三兵: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