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一).社会变革的需要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二.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一). 奥古斯特·孔德孔德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 法国 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之父”

孔德的把握: 1.科学的分类. 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对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进步.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

3.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实证一词的涵义: A.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B.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C.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D.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E.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二). 卡尔·马克思

1.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 是社会学发展的思想宝库.

2.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3.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

(三).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主要代表: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1. 社会有机体论.

2. 社会进化论. 主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展开.

三.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一). 埃米尔·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 是欧洲,法国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社会学的人. 代表作有三论: 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社会事实.

2. 社会团结理论. 团结分为机械团结(相同性与相似性) 和有机团结(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

3. 失范理论. 失范理论是涂尔干提出的. 失范是指: 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

失范的原因: A.个人欲望的急剧滋长. B.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C.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约束,出现动乱危机. 主要是”经济危机”

4. 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A.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B.放弃抽象以具体的社会内容为研究对象. C.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

会事实”的途径. D.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 E.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

5. 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二). 马克斯·韦伯. 德国

1. 理解社会学. 认为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 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

2. 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四种类型: A.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B.价值合理性行动. C.情感性行动. D.传统性行动.

3. 理想类型.

4. 科层制理论.

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 芝加哥学派. 社会学起源二欧洲,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美国成立的. 斯莫尔1892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 芝加哥师生为主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1.适应。 2.达鹄. 3.整合. 4. 维模

三. 冲突理论. 结构功能理论倾向于把社会均衡视为社会的常态,而冲突理论是把冲突视为社会的常态. 冲突理论渊于马克思的思想, 阶级斗争理论.

四. 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建立. 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都是一种交换行为.

五. 符号互动论. 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 主要代表人物戈夫曼. 认为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为中介的.

六. 社会批判理论. 是法兰克福党派及张的理论

七.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第二节中国社会学百年

一.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最早译介西方社会学论著的是严复.

二. 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一)队伍和制度化建设. 1.社会学队伍的形成. 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 3.学术团体的建立. 4.期刊和论著的出版.

(二)社会调查的兴起. 1.早期自主的社会调查. 2.中国社会学者新视野的实地调查. 实地研究代表费孝通《江村经济》林耀华《金翼》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的学的传入与实践。 1. 社会学是一种科学。 2.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调查研究。

三. 院系调整与社会学的撤销.

(一)维护与撤销. 社会学撤销的原因: 一是照搬苏联模式二是自身存在错误认识三是错误判断.

(二)重提与厄运. 早期的社会学两个传统: 实证主义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四.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

(一) 正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 五脏六腑说.

五脏: 学会,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出版物. 六腑: 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

(三).作用. 第36届世界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

五.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1. 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采取积极的态度,借鉴国外优秀成果.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社会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

一.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本书赞同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观点。

孔德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韦伯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二. 社会学的特征

(一)整体性. 社会学想象力最重要的视角就是整体性.

三) 经验性(是实证性科学). (四) 应用性(1是贴近社会;2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3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个人也可以用)

(一)研究功能. 1.描述性功能(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 2.解释性功能(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 3.预测性功能(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二)教育功能. 1.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 2. 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

(三) 社会管理功能. 1.建立规范. 2. 提供模式. 3.反馈信息.

四. 社会批评功能.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一.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 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二. 实证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 1.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2. 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

用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 4.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

三. 人文主义方法论. 又称反实证方法论. 主要代表是狄尔泰和韦伯.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认为应立足于微观层面,从平凡的事物出发.

四.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其观点是: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实践响

动,注重制约人的行政的社会物质环境.

五. 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一)后实证主义. 布东,亚历山大,瑞泽尔是后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

. (三).批判诠释理论. (四)后现代主义

一. 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概述指: 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的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准确性原则. 二是及时性原则. 三是完整性原则.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二)普遍调查.

1.普遍调查的涵义: 又称全面调查,普查;0人口普查;3为第三产业普查;5为工业普查;7为农业普查;1或6为统计基本单位普查.

2.普查的组织方式. 两种:一是建立专门普查机构人员,进行直接调查. 二是利用调查单位原始记录核算.

3.普查的原则: A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B.正确确定调查期限; C.严格筛选调查项目;D.普查尽可能按一定周期进行。

4.普查的优缺点: 优点:资料全面系统;缺点:耗时多.

2.概率抽样调查的特点: A.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B.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相等的概率抽中; C.可以用一定的概率来保证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四)统计报表. 指按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报表,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二. 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涵义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的支柱

2.问卷的内容: 个人的基本情况行为态度

3.问卷主要类型: 自填式和代填式

三. 实地研究

(一)实地研究的涵义. 又称田野调查. 即亲临其境,融入社会和被研究者打成一片.

(二)个案研究. 是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三)典型调查.

1.典型调查的涵义.典型调查是个案研究的扩展,它强调一定的代表性.

2.典型调查的选择: 毛泽东分: 先进的中间的落后的。

3.典型调查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调查研究。

(四)访谈法和观察法. 实地研究的个案研究和典型调查,都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

1.访谈法. 有目的的与被研究者交谈. 但整理资料比较困难。

2.观察法. 分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 观察法的特点: 一是自然性. 二是直接性. 三是广泛性.

观察法的优点: 一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二是借助录像录音可得到可靠的信息.三是适合无语言沟通能力的研究对象缺点:观察者要求高分析困难带情感

四. 实验法.

(一)实验法的概念与类型. 指: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二)实验法的作用. A.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理论提出新的假设. B.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知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

(三)实验法的优缺点:

五.文献法文献分为:1.官方文献。 2.个人文献. 3.大众传播媒介.

第四节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一.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 2. 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

二. 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 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社会的解释分为: 一是社会唯实论. 二是社会唯名论.

(三)社会的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 社会结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结构概念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二)社会结构类型 1.关系性社会结构. 2. 实体性社会结构. 3.规范性社会结构.

三.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基本任务有: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内涵与本质属性: 1.从主体上看,具有多样性. 2. 从手段上看,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 3.从目标上看,维系社会秩序和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总目标.

4. 从作用上看,社会管理可以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

第二节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 人口

(一)人口的概念. 指在特定地域区,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人口具有: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人口质量指: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

(一)自然资源的特征指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 分为三类: 一是环境资源. 二是生物资源. 三是矿产资源.

特点: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 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3.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4.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二)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 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民展的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三. 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环境的功能. 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 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三)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第二节什么是文化

一. 文化概念

(一)文化的涵义. 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二)文化的特征: 1.创造性. 2. 习得性. 3.共享性. 4.累积性. 5.特殊性和共性.

二. 文化结构.

1.文化特质. 是组织文化的最小单位.

2.文化集丛.

3.文化模式

三. 文化规范体系.

(一)习俗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

(三)道德. 道德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

四. 文化交流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一)文化传播. 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人.

(二)文化冲突. 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三)文化采借. 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五. 文化多样性.

(一)文化震惊. 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的震撼.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占主导地位.

六. 文化自觉. 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费孝通首先提出的.

文化的自觉的内容: 1.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2.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3. 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一.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是强制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社会化的内容. 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二. 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 包括: 生理性成熟社会性成年

(二)继续社会化. 是二级社会化. 成人教育是一种常见的发展社会化过程.

(三)再社会化. 也称重新社会化理想的社会化过程. 两种类型: 一是主动再社会化. 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三. 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 人格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

(二)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 集中于”镜中之我”的概念. 分为”主”我和”客”我.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 1.前常规水平. 2. 常规水平. 3.后常规水平.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

一. 生物因素. 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二. 环境因素. 包括: 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下面的影响: 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 2. 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3.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规范。

四. 社会实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观察学习. 2. 角色扮演. 3.知识积累. 社会实践是社会化的根本环节.

第三节社会角色

一. 社会角色的概念. 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涵义: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二.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根据人们获得角色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是建立在血缘遗传基础上;自致角色是个人活动努力而获得的.

(二)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开放性角色在权利和义务上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以利益为目的;表现性角色以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为目的.

三. 社会角色的扮演分为三个阶段: 1.角色期待. 2. 角色领悟. 3.角色实践.

四. 社会角色的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

1.角色紧张.

2. 角色冲突.

3. 角色不清.

4.角色中断.

5.角色失败。

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

一.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中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本质就是能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二.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核心。

第五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成

一. 社会互动的界定.

(一)社会互动的概念. 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以符号为中介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 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二. 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一)暗示. 1.暗示的概念: 暗示有三个环节: 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2.暗示的分类: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二)模仿. 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三)交换. 交换构成要素: 1.目标。 2. 付出。 3.回报。 4.效益。交换的类型: 1.物质的交换。 2.非物质交换。

(四)竞争. 从互动的主体来看: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从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分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和科技竞争;

(五)合作. 是最普遍的形式;类型分: 1.自发性合作. 2.制度化合作. 3.指导性合作. 4.契约式合作.

(六)冲突. 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的稀缺. 规模上分: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

(七)调适. 调适产生的原因: 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调适的种类:和解,妥协,统治,顺从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符号.

一. 语言

(一)符号和语言的概念. 符号指: 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

语言: 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 最常用的最丰富的符号是能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

(二)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二. 身体语言

(一)身体语言的概念. 语言对互动情境的意义表达不到35%,另外65%的意义都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意会“的。

(二)身体语言的种类. 身体语言中最令人注意的是面部表情和手势. 18种

三. 个人空间.

(一)个人空间的概念. 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人们可以利用它在社会互动中表达某种意义.

(二)个人空间理论. 人类学家霍尔提出四个空间理论.

1.亲密距离指相距18英寸(45CM) 这是亲密者之间求爱,安慰和保护的距离.

2.个人距离指相距18英寸—4英尺(45-122CM). 这是为熟人和朋友保留.

3.社会距离指相距4英尺—12英尺(122-365CM) 这是正式场合的交际.

4.公众距离指相距12英尺以上距离. 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的距离.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 符号互动论. 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和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

二. 拟剧论. 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的理论. 戈夫曼提出. 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是: 印象管理自我呈现

三. 常人方法学.

第三节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三. 社会网络的形态与功能.

(一)社会网络的形态. 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以难易程度来区分)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以紧密程度来区分)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二)社会网络的功能. 获得各种信息,各种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资源,社会网络影响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 强关系与弱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五. 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的涵义与研究. 社会资本指: 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

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二)社会资本的分类. 分微观层次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社会资本宏观层次社会资本.

依据社会资本的性质分为: 同质性社会资本异质性社会资本.

科利尔把社会资本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第一节什么是家庭与婚姻

一. 什么是家庭.

(一)家庭的概念.指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群体形式. 基本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二)家庭的特征: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住在一起。

2.存在着某种社会分工.

3.有许多经济和社会交换.

4.共享许多事物.

5.成年人与子女有亲子关系.

6.孩子之间关系.

二. 什么是婚姻男女两性是婚姻的自然基础,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三. 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一)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1. 社会化. 2.情感和陪伴. 3.性规则. 4.经济合作.

(二)社会冲突理论分析. 批判了男权制。

(一)核心家庭. 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这是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二)主干家庭. 指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多代同堂的家庭.

(三)联合家庭. 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四)其他家庭. 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

三. 家庭的特殊类型.

重组家庭失独家庭. 同性恋家庭丁克家庭留守家庭

第三节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一. 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形态呈现出: 以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

(二)家庭离婚率上升. 原因有六个方面: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 3.离婚手续的简化。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

4.

(三)

二. 家庭功能的变化. 1. 经济功能弱化. 2. 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 3.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转变。 4.养老功能的挑战.

三. 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1.性观念多元化。

2. 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

一. 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一)群体概念. 指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二)群体特征: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具有一定持续性.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是最古老最基本的,如家庭邻里;次级群体如学校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 这是按心理归属而分. 与群体关系密切的是内群体;反之为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

(五)大群体和小群体. 按规模来分.

三. 初级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1.规模小. 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5.

(二

第二节组织和组织理论。

一. 组织的概念. 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二. 组织过程.

(一)组织决策. 组织决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情报阶段. 2. 设计阶段. 3.抉择阶段. 4.审查阶段.

(二)组织沟通. 从方向上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从性质上看分为: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三)组织控制. 包括: 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三. 组织的科层制理论

(一)合法性统治类型。韦伯把合法统治归纳为: 1.超凡魅力型. 2.传统型 . 3.法理型.

(二)科层制的特征.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三)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科层制最大的优点是: 行政管理效率高. 弊端: 1.形式主义. 2. 繁文缛节. 3.用人困境. 4.人情味欠缺.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四. 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泰罗和法国的法约尔

(二)人际关系理论. 反对泰罗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 梅约的霍桑实验.

(三)组织行为理论. 是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 代表人物: 巴纳德和麦克雷戈. 提出X理论和Y理论. X是专制型管理理论;Y是人道主义管理理论.

(四)权变理论. 超Y理论观点是: 1.人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 2.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 3.组织目标,职工素质对领导方式

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节集体行为

二. 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

(一)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 他对群体行为中情绪等非理发因素的强调及群体会抑制个人理性反思能力的观察.

(二)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

当以下6个因素不断累加,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 1.结构性助因.2.结构性紧张.3.一般化信念.4.促发性因素.5.行动动员.6.社会控制.

三. 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如果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那么这个群体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

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以下五种:

1.时间资源.

2. 参与者规模.

3.金钱与物质资源.

4.外界支持。

5.理念资源.

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

第一节教育

一. 教育的概念与类型. 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人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

教育的类型: 1.从教育发生场所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配合学校教育.

2.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而言,分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

二. 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杜威等学者的观点。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社会化。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 1.社会化的功能. 2.社会选拔的功能. 3.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 4.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三)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 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2. 减小就业压力. 3.社会控制的功能.

三. 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教育的社会学分析有三个研究传统: 功能论冲突论互动论

(一)功能论视角下的教育. 为专门化的社会角色提供训练有素的能力。

(二)冲突论视角下的教育.

(三)互动论视角下的教育. 人文主义

四. 教育和社会不平等.

(一)

(二)

第二节劳动

一. 劳动的概念与类型

(一)什么是劳动. 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变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其涵义有:

1.

(二)

二. 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

(一)福特主义指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本的生产劳动方式.

福特主义特征: 1.以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形成了以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式。3.

(二)后福特主义. 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

(三)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批判. 1.布雷弗曼的压迫机制理论. 2. 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

三. 就业

(一)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 1.人力资本. 2. 社会网络 . 3.社会制度。 4.社会偏见。

(二)失业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失业分为: 1.磨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 3.周期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5.残余性失业

第三节消费

一. 消费的概念与特征. 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 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

(三)消费的特征: 1.消费的经济属性. 2.消费的心理属性. 3.消费的社会属性. 4.消费的文化属性.

二. 消费社会

(一)什么是消防社会. 指是一个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为主的社会.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社区

一. 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一)社区的定义. 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2. 社区是一

个社会关系网络. 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 社区概念由德国滕尼斯1887年所著<社区与社会>

(二)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首要功能) 2. 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的功能.

二. 社区的类型学理论.

三. 人文区位学理论。

(一)同心圆理论. 由伯吉斯提出. 把城市划分5个同心圆区域: 1中心商业区.2.过渡区. 3.工人居住区. 4.较高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

(二)扇形理论. 同一用途的土地会毗邻在一起,用途不一致的土地则会相互排斥.

(三)多核心理论. 认为城市可能有两个或以上核心区.

(四)人文区位学之后的理论发展人口组织环境技术

四. 社区全貌研究. 美国学者林德夫妇开创了小市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 <中镇>开创了社区综合研究的先河.

五. 中国的社区研究. 费孝通<江村经济>

第二节社区类型

一. 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的概念. 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区形式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 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二. 城市社区.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 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的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取决于人口数是和人口密度.

(二)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三

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第三节社区发展.

一. 什么是社区发展. 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经济社会状况.

二. 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一)社区发展的目的.

(二)社区发展的原则. 1.民主的原则. 2.民众需要的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三. 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

(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进程.

(二)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本质是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三)当前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 3.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十章城镇化

第一节城镇化概述

一. 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什么是城镇化. 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二)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 两种模式: 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 欧美属于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镇化.

(三)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 3.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 4.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二. 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就是指: 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理论。

三. 城镇化的类型依据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初步城镇化,中等城镇化,成熟期城镇化,高度城镇化. 根据经济体制分为:计划型城镇化和市场型城市化.

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 1.同步城镇化. 2.过度城镇化. 3.滞后城镇化. 4.低度城镇化(农业产业为主导) 5.逆城市化

四. 世界城市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

纽约伦敦东京三个世界城市. 国际城市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世界城市. 二是区域性国际城市. 三是国家性国际城市.

五. 世界城市群.

(一)城市群概念. 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二)城市群分类. 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城市群分为: 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三级城市群

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

从中心城市的角度,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多核城市群

(三)城市群研究. 1.田园城市. 2.组合城市. 3.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4.城市集中发展理论。5.城市群理论. 6.城乡融合区.

第二节中国城镇化进程.

一.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 商业化先于工业化而又不能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第三节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

一. 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

1.大中城市论.

2.均衡发展论.

3.多元模式论.

4.小城镇重点论.

二. 中国城镇化的方针. 十六大指明了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三. 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小城镇是城乡的联结桥梁和纽带. 小城镇是”人口的蓄水池”,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

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

2.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

3.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不平等

一. 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二. 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一)性别和年龄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送别。男女差别达50种以上.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纯粹的种姓制来源于宗教制度。地球上的人分三种: 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

(三)阶级与阶层. 阶层: 一是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 二是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三. 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

(一)私有制与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18世纪法国卢梭首先提出.

(二)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 分为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 马克思认为: 社会不平等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四. 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

第二节社会分层

一. 社会分层的概念.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包含: 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

二. 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对阶级分析的新贡献: A阶级的存在. B.阶级斗争.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粗略地分了四个社会阶级: A.上层有产阶级. B.优势职业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3.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人类的历史就是少数精英轮回更替统治的舞台.

(二)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三.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及其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结构

1.

(二)

1.工人阶级.

2.农民阶级.

3.知识分子阶层.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10

第三节社会流动

一. 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2. 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3.结构式流动与自由流动.

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

二.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第一次:1949—1956年,阶级关系的颠覆,如地主. 第二次:1957-1965年,二元向人体系,如户籍城乡;第三次:1966-1977,文化大革命时期.

1.社会流动的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4.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

型特点. 5.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 偏差行为的概念. 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 偏差行为的类型.

(一)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型: 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偏差文化

1.

(二)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 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意大利军医隆布罗索. 圆胖型瘦长型健壮型

二. 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三. 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一)失范理论. (二) 文化传递理论. (三) 标签理论

第三节社会控制.

一. 什么是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罗斯提出. 三个方面: 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2. 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二)

(三)

中各种失控现象的方面。

二. 社会控制的类型.

(一)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二)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三)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慎独

四. 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

一. 社会问题的界说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与构成条件. 社会问题: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

(一)社会性. 社会问题的社会性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社会问题的产生. 2.社会问题的影响. 3.社会问题的消除.

四) 集群性. (五) 复杂性.

(一)社会病理学.

(二)社会解组理论. 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 一是无序状态. 二是文化冲突. 三是价值崩溃.

(三)价值冲突理论。价值冲突理论有三种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一是交涉. 二是达成协议 . 三. 使用权力.

(四)行为偏差理论。

(五)社会建构理论。

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

一. 结构性问题. 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一)腐败问题. 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权力,侵吞,窃取公共财物的行为. 2005年12月14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美国海登海姆界定三种腐败: 一是以职位为中心的腐败. 二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腐败. 三是公共利益为中心的腐败.

(二)贫困问题. 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

二. 偏差性社会问题

(一)毒品问题. 可卡因是百毒之王. 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 四大毒品产区: 金三角金新月银三角黎巴嫩

(二

食品安全危害: 1.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及健康. 2.造成生产经营重大的经济损失. 3.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原因: 1.国家及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2.化学环境污染使农产品受到威胁. 3.惟利是图,违法生产. 4.政府监管缺位(最根本原因)

三. 自然性社会问题.

(一)自然性社会问题的性质. 自然灾害的三个特征: 1.潜在性. 2.突发性 3.有限性.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防治

一. 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 社会问题的预防比治理意义更大.

二. 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三.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

(一)全球性思想.

(二)全局性思想.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 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3.发展科学技术.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后顾之忧.

5.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6.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络版部分) 专业:行政管理本 科目:【社会学概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题干】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7.【题干】简述中国人口问题 【答案】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 38.【题干】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答案】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2)社会冲突论: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血缘关系如何有益于社会。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 【考点】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39.【题干】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案】 (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考点】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40.【题干】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案】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概论 ( 第2次 )

第2次作业 <社会学概论> 2016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滕尼斯的()。 A. 类型学研究 B. 区位学理论 C. 社区全貌研究 D. 系统研究 2. 对于结构性社会问题和偏差性社会问题,是()。 A. 可治不可防的 B. 可防不可治的 C. 可治可防的 D. 不可治不可防的 3. 那些以“关系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利益群体,大都属于()。 A. 经济利益群体 B. 机构性利益群体 C. 社团性利益群体 D. 自组性利益群体 4. 中国现代化变迁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是()。 A. 一国两制 B. 全国人大制度 C. 全国政协制度 D. 市场经济体制 5. 年青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以下哪一个社会化 ()。 A. 基本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 C. 反向社会化 D. 正向社会化6. 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 A. 社会关系 B. 社会行为 C. 社会制度 D. 人 7.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 A. 经济制度 B. 家庭制度 C. 政治制度 D. 教育制度 8. 工会、学生联合会、妇联等属于() A. 经济利益群体 B. 政治与社会权益利益群体 C. 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D. 以上都不对 9.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泰罗和法约尔 B. 梅奥和西蒙 C. 摩尔斯和洛斯奇 D. 韦伯和麦克雷戈 10. 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是( ) A. 夫妻离异 B. 子女离家出走 C. 家庭解组 D. 家庭暴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 根据组织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哪几大部门()。 A. 公共部门 B. 私人部门 C. 集体部门 D. 第三部门 E. 特殊部门 2.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显著发展的国家是()。 A. 法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意大利 E. 苏联 3. 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 A. 行为导向功能 B. 行为协调功能 C. 文化创新功能 D. 宣传引导功能 E. 社会化促进功能 4. 谢尔顿通过对不良少年的观察研究,把人的体态分为三种,分别是 ()。 A. 圆胖型 B. 瘦长型 C. 健壮型 D. 粗壮型 E. 矮小型 5. 邓肯提出的“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哪些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 A. 人口 B. 权力 C. 环境 D. 组织 E. 技术 6. 下列命题中哪些属于人文区位学理论创始人派克的观点?()。 A. 社区的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B. 竞争是社区生活的主导过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C. 社区体现了人类生物竞争的本性 D. 社区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E. 技术、文化和社会组织是当地人口适应环境的关键机制 7. 就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 A. 萌芽阶段 B. 开始阶段 C. 起飞阶段 D. 增强阶段 E. 巩固阶段 8. 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 A.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B.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C. 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D.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E.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社会学概论部分答案

思考题(可选5;每题5分×5=25分) 1.全球化是否将导向一种全球文化? 我认为目前来看,说全球化导向一种全球文化还为时尚早。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虽然从目前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作为孤岛而存在是越来越不可能了。人际网络跨越国家边界甚至跨越洲界,构筑了各自出生地和移居国之间的文化关联。这个星球上曾经有数千种语言在流通,而今只有十几种语言居于主导地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完全取而代之。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将被涤荡,而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将取而代之。有证据表明,代表着文化全球化强有力武器的互联网正以多种方式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谐共处,甚至成为增强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比如课本上所举到的例子,惠勒对于互联网影响科威特文化的研究指出,科威特有很多年轻人参与了全球聊天室,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威特文化正在采纳美国的性观念,哪怕只是采纳西方社会男女之间日常关系形态,反而网吧里仍然有男女分区。 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一国文化都有其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不太容易仅仅接触了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就轻易转变。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中最终兴起的文化不会是与发达国家如出一辙的,它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跨国公司真的比政府强大吗? 3.如果社会成员之间没有共享的背景假设,社会生活是否可能? 4.电子沟通能够取代面对面互动吗? 我认为电子沟通不能取代面对面互动。 电子沟通又称E-沟通,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组合而产生的信息交流技术为基础的沟通。它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包括传真、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等。它具有很多固有的优势。电子沟通除了具备书面沟通的某些优点外,还具有传递快捷、信息容量大、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因此电子沟通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电子沟通也蕴含着面对面社会互动中不曾发现的大量问题。总的来说,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沟通技术过于局限,不能防止使用者隐藏在虚假的身份背后。这也滋长了欺骗、纵欲、操纵、玩弄感情之类的行径。 从另一方面讲,个体有一种在大家共同在场或者面对面互动情境下与别人相见的需要,即所谓的接近的冲动。人们主动出来参加会面,是因为关于别人如何思考,如何感受,是否真诚,共同在场的情景所能提供的信息比任何电子沟通形式都要丰富的多。只有通过实实在在地站在那些其决策对我们有重大影响的人面前,我们才有可能知道到底在发生些什么,才有把握用我们的观点和真诚打动他们。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我认为电子沟通不能取代面对面互动。面对面互动仍是人类所珍视的。 5.自我认同和我们的社会认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根据米德的理论,“主我”指的是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