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历史与文化》——1历史地理概况

《南京历史与文化》——1历史地理概况

南京历史与文化

江苏行政区范围内的吴文化(苏州无锡地区)、楚汉文化(徐州淮安地区)、六朝文化(南京镇江地区)、维扬文化(扬州泰州地区)等区域文化都是江苏文化大观中的璀璨明珠。

一、南京历史地理概况

(一)南京历史发展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下游的中心,“黄金水道”长江从其境内穿越,是全国最大的河港。

诸葛亮语:“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赞叹道: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我国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六大古都(加开封、杭州);七大古都(加安阳)。

截至2009年12月,南京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1处,总计388处。

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一举灭吴,越国成为雄据长江下游的强国。为了向外扩张,称雄江淮,与齐、楚争霸,勾践于第二年(公元前472年)命越国大夫范蠡在长干里筑此城,史称“越城”,是南京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古老的城池。

◎六朝故都:东吴222—280

东晋317—420

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十朝都会:南唐937—975

明初1368—1421

太平天国1851—1864

国民政府1912、1927—1949

◎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

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南京。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南京的自然环境与旅游资源

(1)地理位置

南京位于江苏省境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的中心,是全国最大的河港,东距长江入海口

约400公里。西边是冈峦起伏的皖南丘陵,北边是辽阔坦荡的江淮大平原,南边是水网密布的太湖地区,东边是锦绣富饶的长江三角洲。

南京现辖11个行政区和2个郊县(鼓楼、玄武、建邺、白下、秦淮、下关、雨花、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市域总面积659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100多平方公里。南京的人口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623.8万。

(2)自然条件

◎气候

南京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冬冷夏热,四季变化分明。初夏有梅雨,夏秋多台风雨。年平均气温15~16℃。

○长江流域“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自然植被

南京的自然植被属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法国梧桐、马尾松分布较普遍,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市树—雪松,市花—梅花

◎土壤与矿产资源

南京的土壤类型按地貌不同分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岗地区土壤和平原区土壤三大类。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还有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南京的主要矿产有铁、铜、铅、锌、锰以及石灰石、白云石等。

(3)南京的旅游资源

其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1)南京最为突出的是陵墓景观。

明孝陵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周围45里,建造前后历时30余年),中山陵是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的陵墓,雨花台烈士陵园是我国最壮观的烈士墓地。此外,还有历史最久的三国东吴孙权之墓,极为豪华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明代功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墓,民国名人邓演达、谭延闿、廖仲恺、何香凝等人墓,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灵谷寺阵亡将士公墓等等。

南京还有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等多处爱国主义基地。

(2)风景秀丽的明代城墙。

南京几乎所有的公园,都附着在这个风景圈上,它们凝聚了南京悠久的文化,抒发了当今豪迈的情怀,游览这道风景圈会让你陶醉、流连忘返。

(3)久负盛名的十里秦淮。

自六朝时,内秦淮河一带就已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秦淮河两岸河房鳞次栉比、雕梁画栋,河上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4)觅迹观瞻的十朝烟尘宫阙。

南京城内,现存明代宫殿遗址、太平天国王府、总统府、煦园、瞻园,以及江南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朝天宫等等。这些帝王殿宇园林,是江南建筑的精品。

(5)南京郊区郊县,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

主要有栖霞山、汤山、牛首山、老山、珍珠泉、汤泉等风景古迹名胜,消闲度假,颇有野趣风情。

(三)山川形胜

(一)三条山脉分布其间

◎江北:老山山脉。西南—东北走向,主要分布于浦口区(原江浦县境内)。

◎中间:宁镇山脉,向北突出的弧形,分布于南京、镇江之间。西翼呈东北—西南走向,又分成三支楔入南京市区或切近市区边缘。

○北支(龙潭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

○中支(宝华山—龙王山—灵山—钟山)。钟山西延为富贵山、覆舟山(九华山)、鸡笼山(北极阁)、鼓楼岗与五台山等,为横断市区的天然分水线,南边属秦淮河水系,北边属金川河水系。

○南支(汤山—青龙山—黄龙山—大连山),跨秦淮河谷地为方山、祖堂山、牛首山、凤凰山等。

◎南面:茅山山脉,分布于溧水、溧阳境内,主要山岭有东庐山和回峰山。

(二)南京地区的平原

南京地区平原部分可分为三大类:沿江平原、河谷平原和湖盆平原。

(三)南京的山——钟山、幕府山、栖霞山、雨花台

◎钟山

钟山古名金陵山,秦汉时期称钟山,三国时孙权改名蒋山,东晋时称作紫金山,也称北山,明代一度改称神烈山。

钟山山体东西长7000米,南北宽3000米,面积20多平方公里,象一条巨龙盘在南京的东边。三国时诸葛亮称“钟山龙蟠”(城西边有石头城,称“石城虎踞”,所以南京有“虎踞龙蟠”之称)。山势略呈弧形,弧口向南,有三个山峰,东西并列如笔架。

◎幕府山

幕府山在中央门的外面,北临大江,在历史上一直是南京北郊的门户。山的得名一般认为是东晋丞相王导曾设幕府于此。山的南麓是六朝建康都城的北郊重镇“白石垒”的所在地,南京的古名“白下”即来源于此。

◎栖霞山

栖霞山在南京城东北,古名摄山,因山中盛产甘草、野参、当归和茯苓等可以养生的药草而得名。

山的最高峰叫凤翔峰,也叫中峰。由于峰上原有三茅宫,又名三茅峰。登临此峰可以眺望南京与镇江之间最宽的江面——“黄天荡”和江北六合的灵岩山。

◎雨花台

雨花台古称石子岗,原是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的堆积物,高55~65米,形成的年代可以上溯到200~300万年以前。

相传在梁朝时,山上的高座寺里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云光法师在山顶上讲经,由于他讲得非常精辟生动,竟然感动了上天,降下宝花如雨。唐朝人采用了这一传说,把石子岗改称为雨花台,所产的花石子也就叫做雨花石。

(四)南京的水——长江、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莫愁湖

◎长江

长江自鄱阳湖以下水量大增,江面加宽,所以目前以江西九江附近的湖口港作为下游的起点,而南京正好是下游的中心。长江从西南向东北横穿南京市区,将南京分成江南、江北两大部分。

在江面的上下游方向,各有一个大沙洲,上游的叫江心洲,下游的叫八卦洲。

◎秦淮河

秦淮河位于南京的城南和南郊一带,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2631平方公里。

秦淮河上游分别在句容和溧水两县境内。东源来自句容城北的宝华山,经过句容县城,汇集赤山湖水,再流经湖熟镇到方山附近的西北村与南源之水汇合;南源来自溧水东南的东

庐山,经溧水县城和秣陵关附近,也流经方山西北村。两源汇合以后,水量增大,直抵南京城下。河水在通济门外又分为两支:一支为“内秦淮”,从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镇淮桥(在中华门内)出西水关(在水西门稍南),长约5公里;另一支为“外秦淮”,也就是明代南京城南的护城河。它绕过南城外的东、南、西三面,到水西门附近与内秦淮汇合。

在唐代以前,秦淮河就在莫愁湖一带入江。南唐以后,才沿着古石头城西流向长江,入长江口在下关三汊河附近。

◎金川河

金川河原来是南京城北的大河,上源在鼓楼岗附近,在下关宝塔桥附近入长江。南京最早的居民点——北阴阳营原始村落遗址,就位于金川河上游的二级台地上。明代时为江淮之间各种物资渡江转运至南京城内的主要水道,也是城北居民和驻军用水排水的重要水源。其下游今天成了玄武湖的泄水河。

◎玄武湖

玄武湖是钟山与长江之间的一座大湖,原来直通长江,后来几经变迁,湖面逐渐缩小。现在全湖面积472公顷,环湖周长10多公里,仍是南京的第一大湖。

◎莫愁湖

莫愁湖名称最早见于北宋时的《太平寰宇记》,书中说:“莫愁湖在三山门外,昔有妓卢莫愁家此,故名。”从地貌情况来看,莫愁湖的形成,大致就在唐代以后。李白游金陵时,所看到的白鹭洲(在今江东门附近)还在江水之中,即所谓的“二水中分白鹭洲”;南唐以前的长江还从石头城下流过。

后来,江水西迁,一些沙洲连接为陆地,深浅不一的江汊就形成湖泊和池塘,莫愁湖就是在这种自然变迁的情况下出现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