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经济学定义

文化经济学定义

文化经济学定义
文化经济学定义

文化经济学定义: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文化科学与应用经济学,它按照政治经济学所解释的国民经济运行变化的一般规律性,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以及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境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以求在文化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按照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经济学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文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并通过文化生产、文化供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等一系列主要范畴的具体分析,深刻地揭示文化经济自身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

生产组织:指通过复杂的分工和协调来从事为交换而协作生产的社会实体。

文化生产组织: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及服务的社会实体,还包括文化产业内部各生产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状态,以及变化发展过程。

(文化生产组织,从其生产的产品性质上,可分为公益性文化生产组织和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

公益性文化生产组织,是由国家或私人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组织。

(文化事业单位)

公共文化产品,是指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无偿或低偿获取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如:街景、公园、雕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展览...)

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是指面向市场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组织。是一种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文化企业或文化公司。

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的特点:

* 具有主体地位

* 工业标准批量生产

* 营利性

* 社会责任

文化需求定义:

文化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文化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II. 文化需求的类型

非商品性文化需求

人们无须支付货币就可以实现的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为社会公益性文化需求,它是由文化生产部门无偿提供文化艺术产品实现的。例如街头雕塑、广场音乐会,其目的主要是用于满足社会公众对生活环境的良好文化氛围的要求。

商品性文化需求

人们通过购买手段,以货币交换方式实现的需求。

投资性文化需求是指着眼于人文品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其目的是通过货币的投资行为来实现货币的保值和增值,例如对古玩字画的需求。

娱乐性文化需求是指满足以感官享受为特征的需求,例如KTV、电影、DVD等需求,它不以货币的保值和增值为目的,而是追求瞬间的享受。

文化需求规律:在影响文化需求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文化需求与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和余暇时间成正比,与文化商品的价格成反比。

影响文化供给的因素:1、人口的构成和流动:

就年龄构成而言,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兴趣不同,对文化需求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职业结构,职业的不同意味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余暇时间的不同。

一般来说,职业的文化程度要求越高,构成该职业人群的整体文化程度也越高,这个职业人群文化需求的质量要求也越高,满足这种需求的数量也越大。性别构成,性别构成对文化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女性的社会参与程度高,对文化需求的量就大。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对文化商品种类选择上。人口流动,当某一地区外来流动人口的流量和速度激增时,那么原来的文化需求状况就会出现紊乱,这就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需求重组,通过市场调节来达到新的文化需求平衡。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性格和社会文化需求的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东西差异

西方社会衍生出了“动的文明”,即具有都市的景趣,带繁复的色彩;而东方社会催生出的是“静的文明”,即具田野的景趣,带恬谈的色彩。

城乡差异

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比农村居民的要高,沿海大都市居民的文化需求要比内陆偏远地区的居民要高。

3政治因素

文化供给的定义: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它作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影响供给的因素:I.文化商品的生产能力

文化商品的生产能力,是包括文化商品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在内的一个综合概念,是对一定时期文化供给状况产生基础性影响的因素。

人力因素与文化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精神因素是否适应

文化生产者的知识技能水平、结构是否能与文化商品生产相适应。

人力因素与物质因素是否相适应

文化商品的生产手段是否能与文化商品生产者相适应。

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力因素物质力因素与生产对象是否相适应

人力和物力是否能与文化商品的形态相适应

2文化产品的生产周期

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文化供给必须着眼于长远的观点,需要把增加文化供给理解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文化供给。

3. 文化经济政策

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

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

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待遇

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

文化供求的矛盾运动

文化商品的量价均衡关系是由文化市场供求规律的内在运动自发形成的。形成这一基本规律的原因:

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相制约规律,任何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这就要

求文化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的总体发展水平必须相适应,呈均衡运动态势。

文化商品供求双方自身的矛盾也要求两者趋于均衡,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文化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1文化供求的层次性矛盾

文化供求的层次矛盾是指文化商品供求之间在内容与形式构成层次方面的差异。

主体精神构成的层次性差异造成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商品需求的差异,并造成了供给的差异。可支配收入的差异也造成了需求选择的层次性差异.

2文化供求的地域性矛盾

文化供求的地域性矛盾是指文化商品供求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在文化商品供求的质与量上的差异。

主要原因是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文化供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

文化供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是指文化商品供求关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的商业票房价值和社会的文化审美价值之间的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由文化商品的特殊构成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指标,在引导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造成的两种效益的分离和两种价值的倒挂。

劣币驱赶良币现象.

文化消费的作用

a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的一环,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b没有文化消费就没有文化商品的再生产

文化消费的作用

a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的一环,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b没有文化消费就没有文化商品的再生产

c文化商品的消费,生产了文化消费者的文化创造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文化产品的再创造;文化商品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内在环节

d文化消费促进人的再生产(人力资本投资)

f文化消费创造价值

g扩大内需、产业带动等经济作用。

文化消费的特点

a文化消费内容的精神性

b文化消费能力的层次性

c文化消费时间的延伸性

d文化消费对人的灵魂的塑造性

e文化消费对社会文明的促进性

(定义)文化消费结构指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与服务的比例关系。包括:享用文化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种类和比例;存在形式等。

文化消费的划分,五种标准。

文化消费品的表现形态:

文化消费品的经济属性:

文化消费品的性质:

文化消费品的阶层:

文化消费的方式:

文化消费运动趋势

(1)以历史的观点看,文化消费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具体表现为:

文化消费的边际增量超过了物质消费的边际增量:5个方面。

物质消费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上升。

文化消费的市场化进程在加快。

文化商品的传导载体在大跨越中发展

文化消费在拉到经济增长的同时,服务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从发展的趋势看,文化消费全球化共享、消费时尚的全球化蔓延以及消费方式等全球化趋同。

(定义)文化消费水平:一定时期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文化产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包括三个方面:文化消费总额;参与文化消费的总人口数;文化消费结构

现代文化生产特征:1,较高的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性2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3文化和知识的再生产性3过程和结果的双重存在性

文化市场结构概念

文化市场结构本质上是指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企业之间以及与消费方因数量、规模的不同而决定的竞争形式。

文化市场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卖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买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产品差异化;市场进入条件。

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一个产业的经济绩效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畴: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是指产业内部的各企业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组织状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文化市场结构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

1.众多的买卖者,他们是价格的接收者

2.产品无差别

3.进出整个行业很容易

4.信息是完全的

完全垄断市场

1.一家厂商,它是价格的制定者。

2.产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3.进出该行业几乎不可能。

垄断竞争

1. 有很多厂商,它们是价格的影响者。(Price-affecter)

2. 存在产品差异,每个厂商既是垄断者,又是竞争者。

3. 垄断竞争行业进出比较容易。

寡头竞争

1. 厂商极少,只有两个厂商时为双头垄断,他们是价格的寻求者。

2. 产品是同质的或异质的。

3. 整个行业进入不易。

文化市场垄断力量的成因

1.控制稀缺资源: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

2.通过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提高垄断力量。

3.通过产权保护、产品推行和营销体系不断提升市场力量。

4.保持不断的创新。

进入壁垒的概念

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 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

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进入壁垒调节着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分布,不同的市场结构,进入壁垒的高低不同。

进入壁垒主要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进入壁垒、和制度性进入壁垒。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

经济性退出壁垒:包括资产专用性、沉没成本、人力资本专用性

制度性退出壁垒

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1实行倾斜的文化投资政策,加强对文化事业和优秀文化的扶持

2实行差别税收政策

3实行弹性价格政策

4实行有效的社会赞助政策

5实行优惠的文化奖励政策

拓展文化市场的方式和手段

以文化产品为核心拓展文化市场空间

1.努力生产和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2.加强文化市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宏观经济调查、科技发展动态调查、消费者需求调查、文化市场销售调查和文化企业竞争对手调查。

3.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商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

4积极拓展文化市场空间

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辐射力

扩大文化市场的覆盖面

文化商品的特点

1.与生俱来的知识产权性。

2.内在意义价值的潜隐性。

3.意义世界生命周期较长。

4.价值量构成的不确定性。

5. 具有外部性特征

文化商品潜在精神价值。文化产品自身蕴藏的精神价值还没有被广泛体验、感知、欣赏并且通过市场交换进入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时候,它无法发挥社会效用,它的价值就还是一种潜在的、有待实现的价值。

文化商品交换价值。文化商品只有而被消费者广为消费的时候,它潜在的价值才成为现实的价值。

文化商品的形态:1.相对独立的物化形态。

2.与文化生产过程共时存在的行为形态(劳务形态或服务形态)。

3.其他产业提供文化附加值。

4.以著作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形态。

5.数字化、信息化文化产品的出现,正在孕育文化商品的第五种形态。这种形态既拥有前四种的全部价值,但又是以虚拟的方式存在的。

文化商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一是社会的文化背景,二是文化商品的社会运作机制。

文化商品的类型——公共文化产品与私人文化产品

1.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保罗·萨缪尔森: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的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非竞争性,即一个使用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不会减少该商品或服务对全社会的供给。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二是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一个用户对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文化商品价格构成

1.产权价格。所谓“产权价格”,是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

2.市场价格。所谓“市场价格”,是指原创产品经由物化后获得的商品形态(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并通过价值规律的一般运动而实现

.歧视价格

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形成原因1.厂商对价格有一定影响力。在完全竞争市场,歧视价格使用空间会很小。

2.市场可以有效分割

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贵重物品只有在友谊商店用外汇才能购买到;许多内部市场:单位自建房按职别等级的优惠房价等。

3.各个市场对同种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

文化商品横向价格体系的形态和实质

1.形态

文化商品的比价关系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劳务在市场交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是文化产业价格体系中最主要的表现形态,包括文化经济各部门间形成的文化商品比价,文化商品与一般商品之间的比价以及同一文化商品的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文化商品之间的比价等等。

差价类型:1由于流通过程阶段的不同,形成购销差价和批零差价关系。支付一定的经营费用并获取利润,这是形成文化商品购销差价的主要原因;

2由于地区不同形成地区差价关系。这与一定地区的消费水平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

3由于季节、时间不同,形成了季节差价。这是由于某些文化消费需求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

4由于质量不同,形成质量差价关系。

5由于文化娱乐场馆地理位置的差异和销售先后次序的差异而形成的轮次差价。

文化投资定义: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获得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的或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

文化投资的特点

a生产和非生产的双重组合性

b较长周期

c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

d收益形态的物质与精神的多样统一性

文化投资的一般运动过程,既是研究文化金融资本的运动形态,也是研究文化形态形成和成

长的周期性规律以及文化空间布局和运动的规律。

它大致包括文化投资的形成和筹集、分配、实施、回收增值

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战略之间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是文化战略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本体建设的要求,也就无所谓文化战略;同样,没有文化战略的战略性要求,文化发展战略也就失去了它的原创动力。

(结合现实做一些思考)文化经济管理体制是国家对文化经济实行管理的一种组织制度体系,它是由文化经济管理的职能划分制度、组织制度和调节制度三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文化经济宏观管理和文化经济微观管理

文化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经济的微观管理体制

二、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政策法规导向

多渠道筹集资金

科学高效的管理

广泛普及的基础教育

一、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职能分工模式

理顺文化经济关系,明确职责,在新文化经济管理体制中,党、政、群文化团体将实现科学的职能分工,各自履行相应的职权。

党的领导职能:三个方面

政府职能的基本要素:六个方面

政府对文化经济实施管理的任务:四个方面

二、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机构设置模式

1.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国有资产公司

2.组建与国际运行规则相协调的文化产业集团

专业化发展机制

多领域拓展的竞争机制

复合网络式管理机制

三、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手段调控模式

1.经济手段的基础性调控

2.立法手段的规范性调控

3.行政手段的辅助性调控

文化经济学重要意义: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文化科学和应用经济学,它按照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国民经济学运行变化的一般规律,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以及文化生产的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一球在文化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按照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性,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经济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文化经济学:是研究文化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文化经济对于现代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丰富人们关于文化和经济的理论系统与政策系统,实行新的社会主义和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正日益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成为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2.实证分析:旨在判明文化经济及其结构、组织、资源、投资等在一定条件下是如何运行、如何重组的,通常运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对对象的运动趋势做出判断和描述,阐明客观对象“是怎样”的命题。3.原创性文化生产:这是文化生产者(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以个体性精神劳动形式,独立地按照个人的意愿,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人生、宇宙等的看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即所谓的创作或写作,是整个文化生产过程的前形态——原创形态。这是文化生产的核心形态,决定了文化经济的存在与发展。4.第三种形态:以原创作品形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绝不是机械化、社会化的生产,而是以个体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原创态生产。这一类文化产品,唯有它的原创性才使它具有艺术的和商业的价值。文稿拍卖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手稿拍卖,都属于这一类形态。 5.文化消费:文化商品运动的价值实现方式,是社会文化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标志人类文明存在的一种尺度,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动力形态。它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简单地讲,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6.精神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产以及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道德、法律、宗教、民俗等精神产品中所蕴含、可用于文化生产和活动的诸多重要内容和形式。 7.文化市场调查:是文化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经营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去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文化市场营销方面的情报资料。从而掌握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对文化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提出方案或建议,供企业决策人员进行科学的决策时作为参考的一种活动。 8.公共文化产品:即所谓文化的公共物品,因无法实现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市场机制在公共文化产品运行中基本失灵,非赢利性,即公益性是它的主要品性。进入公共领域的公共文化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也是以商品形态出现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同时存在,这样公共文化产品就出现两大类型:一类即完全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是非商品性的;另一类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即失去著作权保护进入公共领域的文化产品。 9.产权价格:是现代社会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的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10.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在这种经济活动中金融投资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文化投资也指一种特种资金文化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实力,文化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数量。11.文化环境分析:文化环境是关于文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对于不同的战略主体而言,由于所处的文化地位不同,他们的文化环境构成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决定了对文化环境分析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应当基于对周边环境——各种文化环境的综合分析上。

网络经济学试题一及答案

网络经济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网络产品 2.网络经纪人 3.虚拟经营 4.网络外部性 二、简答题 1.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网络经济下如何加强对消费文化的引导? 3.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述网络经济下企业的运行由传统的运作模式转向在线运作模式的四种表现方式。 4.简介网络经济下市场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对企业网络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思考企业还能采取哪些创新型盈利模式。

试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网络产品 网络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产品是指所有通过网络进行生产或者销售的产品,包含通过传统方式生产而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的产品。从网站建立目标的角度对广义的网络产品进行归类,可分为产品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资讯主导型网络产品。 狭义的网络产品是数字化的产品,如计算机软件、书报杂志、数据库资料、电影、音乐、股票指数和网页内容等。网络产品是以信息为核心资源和生产要素,利用其知识内容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需要的一种产品。 2.网络经纪人 网络经纪人是以提供中介服务为主的网络提供商,其主要职责是:提供相关业务范围的商品或服务的市场环境情况、供需情况、流通渠道情况等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加工等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为商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提供方便而快捷的信息中介服务。网络经纪人是结合其自身业务范围的经营特点,依托网络运作平台,发布信息,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业务办理等中介服务的一种企业在线运作模式。 3.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是网络经济形态下的运作方式,是通过依托和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通过虚拟生产、虚拟销售、虚拟管理进行经营活动,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因此,网络经济下企业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拥有最低成本、最优产品和最佳服务的竞争优势。虚拟经营的实质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部分上,而将附加值低的部分虚拟化,从而最优地配置资源。虚拟经营是对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新型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结合,也是网络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4.网络外部性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文化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不定项选择题。(1分*5=5分) 二、名词解释(5分*4=20分) 1、文化经济总量增长 答:文化经济总量增长是指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递升过程中所反映的数量比例关系。这种数量比例关系所反映的是文化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由这种数量的比例关系所揭示的文化经济发展趋势。 2、商品性文化需求 答:商品性文化需求是指人们通过购买手段,支付一定的价格,以货币交换方式实现的需求。根据需求动机的不同和购买结果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投资性文化需求和娱乐性文化需求,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3、文化消费 答: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简单地讲,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4、浮动价格 答:浮动价格,也成“国家指导价”。这是指物价管理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某些文化商品的价格可以在基本价格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幅度内进行浮动而形成的价格。 5、物态化文化生产 答:物态化文化生产是运用社会化生产工具将原创性文化产品制作、加工、复制、转化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整个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后形态——物化形态。其特征是将具有价值的原创态成果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化成果,是机器复制时期最主要的方式。 6、文化供给 答: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商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它作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7、产权价格 答:所谓“产权价格”,是现代社会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 8、文化投资 答:文化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 三、简答。(10分*3=30分) 1、简述造成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原因。 答:造成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原因有三个:①一是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运动过程中发展到革命性变革时的节奏快慢不同,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变革并不总是同步发生的,而是以或快或迟的表现形式出现的。②二是文化的增长不仅受经济的制约,而且受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社会思潮等诸多意识形态的影响。③三是文化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社会现象,终究还是一种积累,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 因此,在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下,文化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既有平衡,也有不平衡;既有成比例发展的时候,也有不成比例的时候;既在同一社会水平线的对称点上相应,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螺旋形的曲线交叉向前推进。 2、简述文化供求的调节手段。

文化经济学

专科文化产业管理第二学期《文化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模拟题1 一判断 1.文化投资可以分为固定文化资产投资和流动文化资产投资。(对) 2.文化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价值可以用简单的社会劳动进行计算。(错)3.文化消费水平可以说明某一时期内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的程度。(对) 4.文化产品的内在精神价值与文化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文化市场中始终处于矛盾的状况之中。(对) 5.政策性是文化发展战略最主要的特征和最基本的属性。(错) 二名词解释 1.文化需求:就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2.文化资源:就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可资利用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资源三类。 3.文化投资结构:是指文化投资在文化经济各组成部分中所含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三简答 1.影响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②价格高低影响人们对文化消费品的选用;③文化消费心理对文化消费结构的制约;④受自由支配时间多少的影响。 2.简述文化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答:①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层次性矛盾;②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地域性矛盾;③文化供给与需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 3.简述文化商品的特点。 答:①与生俱来的知识产权性;②内在意义价值的潜隐性;③意义世界魅力的永久性;④价值量构成的不确定性。 四论述 1.如何进行文化市场开拓? 答:文化市场的开拓,就是为实现文化商品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与文化市场的开发、占有和扩大密切联系的活动。文化市场的开拓,包括对已有的文化市场的挖潜、利用和扩大,对新的文化市场的开发两个方面。1以文化产品为核心拓展文化市场空间:①努力生产和提高质量的文化产品;②加强文化市场调查;③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人才市场、文化培训市场、文化信息市场、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中介市场;④积极拓宽文化市场空间。2以文化产业为平台推进民族文化输出:①文化市场的全球化趋势;②推进先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包括推进本民族语言的国际传播;在世界重要城市树立带有民族文化标志性的景观;在国际机构里,要有一批本民族的精英担任重要职务。 文化经济学模拟题2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09年至12年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 045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创办的全国性教育经济学的学术刊物是【】 A.《教育经济研究》 B.《教育与经济》 C.《经济与教育》 D.《教育与经济研究》 2.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之间的关系是【】 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正弦比例关系D.余弦比例关系 3.舒尔茨认为,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财产、劳动、金钱以及时间的能力是【】 A.处理时间的能力 B.处理劳动条件的能力 C.处理金钱的能力 D.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 4.在影响教育的个人需求的动因中,人们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个人素质的审美水平的需求是 【】 A.社会地位需求 B.审美生活需求 C.精神生活需求 D.求知生活需求5.与工业经济不同,衡量知识经济的效率标准是【】 A.劳动生产率 B.知识生产率 C.资金增长率 D.人口增长率 6.目前,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中,特殊培训所需的费用来自于【】 A.工厂 B.职工本人 C.工厂和职工本人 D.国家拨款 7.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是【】 A.升学 B.就业 C.科研 D.管理 8.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国防经费支出属于【】 A.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 B.非生产性基本建殴投资 C.社会消费 D.补偿消费 9.在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中,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 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富态指标 D.势态指标 10.直接影响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的指标是【】 A.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支出的比例 B.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增长率 C.义务教育投资总量 D.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11.教育成本中,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是【】 A.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B.教育个人间接成本 C.教育社会直接成本 D.教育社会问接成本 12.提出教育经济效率计量的实用性指标体系的我国学者是【】 A.刘道玉 B.韩礼 C.厉以宁 D.文达 13.教育规模的理想类型是【】 A.规模过大成长型 B.规模适度萎缩型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适度稳定型

文化经济学论文

文化经济学论文 曹士悦 1422212 在期中作业中,我们小组对于黄浦区以及闵行区进行了电影院上座率的调查,得到了客观的数据。由此,我将以这个为基础,结合文化经济学知识,谈一谈对影院利润有着重大影响的几个因素中,究竟什么是核心。 一、上座率的意义及价值 上座率即一部影片获得观众人次的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影片上座率就高,反之则低,因而上座率又是衡量一部影片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上座率还直接影响票房价值,上座率高票房价值自然高,所以对一部影片票房价值大小往往用上座率多少来衡量。 很多分析和报道都喜欢拿影片的上座率说事儿,但实际上上座率的权威性并不高,很多时候可能会误导我们对影片实际表现的判断。 从上座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上座率与每个电影院中的每个影厅的座位数有关,而当影院排片人员把一部电影排在不同影厅时,上座率的计算会更加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市面上有6种左右的售票系统,每一种的上座率算法是否相同有待调查,全国近4500家影院的数据汇集到专资办,再对所有影院的上座率取算数平均,其误差可想而知。

举一个简单点的例子,一个100座的厅进50人与一个200座的厅进100人,上座率都是50%,但是产出的结果差50人的票款,所以无论用上座率去调整排片还是去判断影片的受欢迎程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因此,上座率这个数仅供参考,最好不要以它来做判断或决策。 二、排片率的影响以及排片的几个因素 在我们所作的调查报告中,有一些普遍的因素,如环境,交通,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等,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不同地区的相同时段的相同电影的上座率有很大差别的原因。但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除了以上这些外因以外,排片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大片上映首周的排片率都能在25%以上,《疯狂动物园》上映时达到了创纪录的45%。在黄浦区这样的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几个比较著名影院,如大上海电影院,和平影都,大光明电影院,有能力引进更多的进口电影,同时也利用场地的优势,在相同时间内可以有多个影厅放片,大大增加了排片率。 然而,跟上座率存在的问题一样,排片率只是简单的反应了场次的占比,并不能反应场次背后影厅座位数不同造成的影响——也就是影片理论总容量的不同。 还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6个厅的影城,一天总计能排映31场电影。影片A排满了3个厅,共15场,每个厅70个座位,共能卖1050张票,排片率为49%;影片B排满2个厅,共10场,每个厅100个座位,共能卖1000张票,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北京大学 张怡然-熊澄宇-3.7 文化经济学

2010年3月7日文化经济学课堂整理 说明: 本次录音资料全场120分钟,是由00718082 张怡然同学与00624106熊澄宇同学合作完成,两位同学分别负责前后60分钟的整理(请见分割线)。本次整理主要是尊重老师课堂口述原意,并做了失当调整和修改。如有不足,请直接联系: yiran.cheung@https://www.doczj.com/doc/bf9177733.html, & aliey@https://www.doczj.com/doc/bf9177733.html, 一、传统的文化经济学局限 传统的文化经济学主张的静态分析是不够的,比如“通俗艺术不赚钱而高雅艺术赚钱”是一条普世定律。在具体谈这一点之前,我想提一下中国的艺术文化市场。中国不是被西方化而是被美国化了,西方欧洲国家艺术审美极高,看他们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就知道。对比看来,北大这样一个中国顶尖学府,艺术氛围却非常缺乏。记得我在奥斯丁的时候,每个礼拜六在当地大学都会举办国际民间舞,3个小时中30多种舞蹈竞相登场,几乎没有中国的舞蹈。其实不禁要问,什么是中国的舞蹈呢?秧歌么?其实很多艺术到中国都是一个“中式化”的进程,不像国外的艺术,在细小的分支也能自成一派。美国的舞蹈界这几十年变化很大:国际标准舞越来越风靡,不再是指上流社会的宠儿;街舞呢从街头的舞蹈,成为风靡全球的舞蹈竞技。国标通过地区比赛到国际比赛,从小众发展壮大,从高雅文化到大众追捧,非常活跃,这样的关于艺术在市井与高雅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非常有趣。其实在中国这样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比如二人转,本来是东北最市井、最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但是现在却成了春节晚会上的小品宠儿。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中国人民的小品中,老是喜欢以嘲笑农民、女人为主题,这样的艺术一拿到国际舞台上就会挨批。中国主流媒体的变化,在强调迎合大众审美的同时,其实在冒一个风险。因为即使是通俗的东西,也需要精英分子来提升、来改变,才能真正能登大雅之堂。当然了,民歌方面做的其实是比较出色的,但是中国人舞蹈艺术的修养很差。北大这样的学校就应该提供高雅舞蹈的场地,创造艺术的氛围。 目前的文化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太窄,一般仅限高雅艺术——歌剧、音乐会、芭蕾舞、博物馆等,忽略了民间艺术、基础科学、现代影像等,这些都没有包涵在内,文化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就不完整。当今社会,特别是好莱坞及其相关的文化产业是不能被忽视的,还有奥运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XX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著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著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C.交叉学科 D.专业学科 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 C )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高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二)一.选择题 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 化现象无时不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现象渗透在社会发展历程中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图腾崇拜属于原始的文化现象D.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2.庐ft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ft”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 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C.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B.与旅游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 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 3.伟大诗人雪莱说: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 A.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C.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和深度 4.从文化的来源看,文化是 A.在人们头脑中主观自主的B.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前人通过书本传承下来的 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农民生产致富 B.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C.游客在云南丽江观赏《丽水金沙》大型歌舞表演D.黄ft秀美的自然风光 6.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一种文化。 A.社区 B.都市C.校园D.民族 7.21 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引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碰撞和磨合。人们将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将大踏步地进人市场,经济性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之一。这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A.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的特点更加突出 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C.文化将逐渐取代经济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

文化经济学提纲

文化经济学复习提纲 名称解释 1、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2、文化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以及文化产业中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的科学。(胡慧琳) 3、文化需求:人们为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4、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 5、文化消费结构:指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与服务的比例关系。 6、文化消费: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 7‘文化消费水平:一定时期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文化产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 8、文化市场:从狭义来看,是进行文化商品交换的场所,从广义来看,文化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9、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文化人才资源三类。 10、所谓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 11、文化商品的价格体系:文化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各种价格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有机整体。12、文化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 体为了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 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 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 13、文化投资结构:文化投资在 文化经济各组成部分中所含要 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 是文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 面。 14、文化战略—两层含义:一是 关于文化的战略——文化本身 的战略,等同于文化发展战略。 二是关于文化应用的战略—— 战略主体把文化用作实现战略 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公司或组织 等传播发展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的基本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 策略。 15、文化发展战略: 16、文化经济管理体制是国家对 文化经济实行管理的一种组织 制度体系,由职能划分制度、组 织制度和调节制度组成,是实现 一个国家主权和政权意志的工 具 简答:1、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胡惠林):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 文化本身,而是生产文化、供应 文化和使用文化的活动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是从文化 理论与经济理论的互相结合上 来考察文化商品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客观规律。 2、具体内容包括 (1)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位和作用; (2)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文化力) 的特征、功能以及结构体系; (3)文化产业化对现代社会经济 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4)文化产业的经济规模及其结 构成长和变动的规律; (5)文化市场的结构运动、功能以 及文化市场价格变动的规律; (6)价值规律和文化规律在文化 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中的特 殊作用; (7)文化产业同其他国民经济部 门,特别是同社会经济部门发展 之间的相互关系; (8)文化艺术部门作为非物质生 产领域同物质生产领域之间的 相互关系等等。 文化需求的类型 非商品性文化需求、商品性文 化需求、表达的需求 文化需求的影响因素 1消费者的收入2.相关产品的价 格3.文化品位4.闲暇时间5.教育 程度 文化供给的类型 商品性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 门在一定的时期以一定的价格 向文化市场提供的文化商品的 数量。 非商品性供给:非商品性文化供 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向社会无 偿提供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和数 量,主要表现为社会公益性文化 供给和为营造社会文化环境而 提供的文化供给。 影响文化供给的因素: 价格、文化商品的生产能力、文 化产品的生产周期、文化经济政 策。 文化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文化供给和需求的层次性矛盾 文化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矛盾 文化供给和需求的价值取向背 反性矛盾 文化供给的调节的方法:价格调 控、税收杠杆、财政资助、行政 立法 文化消费的特点 1、文化消费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具有相当的弹性。2、消费内 容的精神性 3、文化消费能力的层次性 4、文化消费时间的延伸性 5、文化消费对人的灵魂的塑造

《文化经济学》名词解释

·文化增长:即文化经济总量的增长,是指一国综合文化国力的增长,它包括文化设施建设规模、文化产业生产能力、文化消费水平以及其他文化力的发展水平。 ·文化经济总量增长: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提升过程中所反映的数量比例关系。文化综合国力的增长。(这种比例关系反映的是文化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由这种数量的比例关系所揭示的文化经济发展趋势。) ·第三种形态:在实际的文化市场运动中,除了原创态文化生产和物态化文化生产,还存在介于这两种产品形态之间的“第三种形态”——以原创作品形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例如相当一部分美术作品。这部分产品虽然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绝不是机械化、社会化的生产,而是以个体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原创态产。这一类文化产品,唯有它的原创性才使它具有艺术的和商业的价值。文稿拍卖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手稿拍卖,都属于这一类形态。 ·文化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文化供给:指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文化商品:指用于交换的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文化经济化趋势下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被发觉出来的产物。·公共文化产品: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文化产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无法实现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市场机制在此运行中基本失灵,非赢利性,即公益性是它的主要品性。 ·价格体系:又称价格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互相关系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各种价格间联系、制约的内在关系。 ·文化供给价格弹性:反映文化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变动关系的概念。·文化市场:狭义文化市场是进行文化商品交换的场所,即以商品形式想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有偿文化娱乐服务的场所。广义的是指文化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 ·文化投资结构:是指文化投资在文化经济各组成部分中所含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文化产品的结构: ·文化政治环境:指由中国的文化制度、文化法律、何文化政策等共同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直接规定和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目标选择的性质、目标和方向。 ·文化经济环境:主要指在现在的文化政治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国家在经济方面给予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以多大的支持。 ★文化社会环境:指一定的文化区域里普遍的文化氛围达到的文明程度,最主要的是人均受教育的程度和对文化发展对于推动本地区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旅游经济学重点知识教学提纲

旅游经济学重点知识

旅游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导言 ①旅游经济学:经济学概念在旅游方面的延伸,即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 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关系、规律及其应 用的科学。 ②旅游活动:狭义的旅游活动是指游人以游览为主要目的所从事的“游览”性活 动。广义的旅游活动既包括游人的游览活动,也包括旅游开发者 的开发活动,旅游者的管理活动以及旅游科技文化教育人员的科 学教育活动等,即游览活动是指与旅游直接相关的各种活动的总 称。 ③旅游经济活动(理解):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旅游学求者与旅游 供给者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形式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 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1.是旅游活动伴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2.是旅游活动在经济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3.主体是旅游者、旅游产品供给者和旅游目的地国家政府 4.是一种综合性服务活动 二、旅游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①应用性 ②结构性:是整体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产业经济学一个重要分支 ③基础性:1.不针对特定地区,具有共性;2.旅游管理学必学

④边缘性: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对象:观察和思考的客体,指行动目标 ②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 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实践应用。(旅游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矛 盾) 四、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旅游资源研究 ①旅游资源调查、分析、分类等 ②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③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④旅游资源保护研究 2.旅游产品研究 ①旅游产品含义(广义、狭义) ②旅游产品的组成和细分(分类原则、依据、方法) ③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④市场开发、供求以及影响因素 3.旅游市场研究 ①旅游市场的分类(产品市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 ②旅游产品价格研究 ③市场管理研究 4.旅游消费

文化产业的经济学诠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f9177733.html, 文化产业的经济学诠释 作者:高志强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1期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的一种形式归根结底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如何从经济学的角 度界定文化产业概念、特征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文化产业溢出效应来分析文化产业的经济学意义,基于文化产品的公共性和排他性特征展开论述,并从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学角度对传统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提出质疑。据此,试图借助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文化生产部门进行研究,并尝试对文化产业进行新的经济学诠释。 关键词:文化产业;边际报酬递减;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bf9177733.html,ki.16723198.2017.21.005 1 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 20世界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的内涵才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开始尝试准确的界定文化产业概念,由于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学派基于自身研究领域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尽管这时候文化产业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但是,西方文化经济学奠基人大卫.索斯比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在当前的运用实质上指称文化的经济功能,如增加产出、促进就业、创造利润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也正是基于这个定义基础之上,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尽管各自对文化的理解和定义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有其共同属性,简言之,有以下二个基本内涵:第一,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为内容生产和经营符号和信息性的产品为主的社会活动;第二,文化产业作为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手段的产业化运作的经济活动。 2 文化产业特征 文化产业特征难点在于文化产业本身的抽象性;一方面,文化产业是自身所赋予的内容与现实意义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又提出其在增加产出、促进就业、创造利润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的经济功能,因而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价值,正是基于这二个方面文化产业才表现出独特的特征,概括而言,文化产业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2.1 文化产业具有溢出效应 文化产业相比较其他产业来说,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溢出效应,即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产业自身传承、整理、保存意识形态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作为产业行为的经济溢出效应。正如大卫.索斯比在他的著作中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具有“具知识产权与传递某些社会意义的功能”,当文化产品所承载的内在意义具有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时,就可以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向更广阔的产品领域渗透,并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无缝对接,从而实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文化经济学试题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文化经济学试题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课程代码:04124 (总题数:20,分数:20.00) 1.在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系统方法的出发点是( ) (分数:1.00) A.动态性 B.经济性 C.整体性√ D.复合性 解析: 2.下列属于留存型文化商品的是( ) (分数:1.00) A.书刊杂志 B.音像制品 C.电影 D.文物古玩√ 解析: 3.为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是( ) (分数:1.00) A.信息产业 B.文化产业√ C.知识产业 D.动漫产业 解析: 4.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行业是( ) (分数:1.00) A.演出业 B.娱乐业√ C.音像业 D.艺术品经营业 解析: 5.决定文化生产性质的是( ) (分数:1.00)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消费结构 解析: 6.对衡量作家的劳动支出而言,更切实际的是( ) (分数:1.00) A.凝结形态的“劳”√ B.潜在形态的“劳” C.流动形态的“劳” D.活动形态的“劳” 解析: 7.经济性文化需求与非经济性文化需求的关系是( ) (分数:1.00)

A.替代关系√ B.互补关系 C.不相关 D.不确定 解析: 8.文化商品需求量是收入的函数,而且是收入的( ) (分数:1.00) A.递减函数 B.递增函数√ C.倍减函数 D.倍增函数 解析: 9.随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文化进一步兴盛,产生了( ) (分数:1.00) A.梆子腔 B.昆山腔 C.金院本√ D.皮簧腔 解析: 10.文化市场基本上是买方市场,为吸引消费者应更多地使用( ) (分数:1.00) A.购销差价 B.批零差价 C.地区差价 D.数量差价√ 解析: 11.假定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0.5,则乘数K为( ) (分数:1.00) A.8 B.6 C.4 D.2 √ 解析: 12.考察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指标是( ) (分数:1.00) A.固定资产形成率√ B.固定资产使用率 C.单位活动量费用额 D.单位活动量的固定资产占有率 解析: 13.实行文化企业经济核算制度的关键内容是( ) (分数:1.00) A.经济责任的分工体系 B.文化企业内部结算体系 C.生产经营的分工体系 D.联责计酬的物质分配体系√ 解析: 14.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收入水平上的差距决定于( ) (分数:1.00)

地域文化闽台经济与文化试题及答案

地域文化1总共28 题, 第1 题(已答). 宋时大陆与台澎之间的经济贸易已十分繁盛,当然这种贸易主要还是发生在()之间。 A. 大陆人民和南洋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 B. 大陆人民 C. 台澎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 D. 大陆人民和台澎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 【参考答案】D 第2 题(已答). 2007年,闽北籍台资投资兴办了(),该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闽北唯一的一所承接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学校,同时也被福建省台联选定为全省首家台胞培训基地。 A. 武夷学院 B. 华侨大学 C. 龙岩学院 D. 厦门大学 【参考答案】A 第3 题(已答). 至(),福建居民对台湾居民的民风习俗、生产技术和规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济交往也进一步密切。此时台湾已成为中央王朝的羁属,但是中央王朝对台湾的管辖还是松散而不得力的。 A. 秦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参考答案】B 第4 题(已答). 清末及民国时期,不属于福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主要线路的是() A. 福州与台湾航线 B. 厦门与台湾航线 C. 泉州与台湾航线 D. 除汽船定期航班外,福建的帆船穿越台湾海峡,从事航运贸易,获利颇丰【参考答案】C 第5 题(已答). 历经10多年倾力打造,()的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简称“海博会”)与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简称“鞋博会”)两大展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参展、参观的境外企业和客商比例逐年递增。 A. 福州 B. 厦门 C. 泉州 D. 莆田 1

【参考答案】C 第6 题(已答). 龙岩市利用台资的企业以()企业为多。 A. 资源型 B. 技术型 C. 资金型 D. 互补型 【参考答案】A 第7题(已答). ()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人民祖籍地有许多源于此地,两地人民情同手足。 A. 福州 B. 厦门 C. 泉州 D. 漳州 【参考答案】B 第8 题(已答). 古代,闽南和台湾都出现了经营海峡两岸贸易的商业组织是() A. 榷货务 B. 郊行 C. 巡检司 D. 市舶司【参考答案】B 第9 题(已答). ()对台小额贸易量一直稳居大陆县级第一,年贸易额约占福建的三分之一,为福建最大的对台贸易港之一。 A. 霞浦 B. 杏林 C. 福清 D. 东山 【参考答案】D 第10 题(已答). ()成立“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台商投资区等,通过举办两岸林博会、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会、两岸特色乡镇交流会等,加强两地的经贸关系。 A. 福州 B. 南平 C. 三明 D. 龙岩 【参考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共8 题,每题 5 分) 第11题(已答). 以下关于明代闽台经济关系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 A. 明朝中央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完全阻止了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澎湖的趋势 B. 颜思齐、郑芝龙集团,他们在那里辟垦土地,建立部落,大大推动了台湾本岛的开发,从而也促进了闽台之间的经济交流 C. 明朝中、后期,由于倭寇横行、海盗窜扰、殖民者侵入,对大陆、福建与台湾的经济往来、政治领属构成重大威胁 D. 王审知在位期间,实行保境安民政策,为福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 贡献,号称“明王” 【参考答案】BC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