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大小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研究概述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大小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研究概述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大小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研究概述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大小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研究概述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大小异形

及其繁殖适应研究

摘要两性异形是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两性在不同选择压力作用下产生差异并适应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个体大小、形状以及体色等方面,其中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最受关注。当前理论认为,产生两性异形的原因主要有3种,即性选择压力、生育力选择压力和生态位分离假说。两栖爬行动物中两性异形现象普遍存在,并且由于终身生长,两栖爬行动物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两栖爬行动物是研究两性异形的理想模型,并已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两性异形的定义及规律、发生机制与繁殖适应原理,以及主要研究进展3个方面对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关键词两性异形;繁殖适应;性选择;体型;生长;两栖爬行

两性异形在动物中普遍存在,广义的两性异形泛指两性间的所有差异,包括个体大小、形态和颜色,甚至两性在生理、行为和生活史等方面的差异也被认为是两性异形(Fair.bairn&Rof,2006)。而狭义的两性异形一般仅指两性在个体大小方面的差异(Darwin,1871;Andersson,1994)。两性在个体大小方面的差异在动物中最普遍,也最受关注,本文也主要讨论两栖爬行动物在个体大小方面的两性异形。

两性异形现象最早由达尔文提出,他认为性选择是导致两性异形发生的主要原因,该问题自提出以来受到极大关注。两性异形在动物中非常普遍,几乎所有雌雄异体、异配生殖的动物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两性异形。两性异形的产生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因为体型本身是动物最重要也最显著的形态特征,它与动物的其他生物学特征(如生理、生活史、适合度等)密切相关,故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反映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指标。另外,相对于其他形态特征,个体大小更易测量,因此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两性异形不但普遍,而且两性异形的方向和程度变异很大(Fairbairn et a1.,2007)。雄性体型偏大、雌性体型偏大和雌雄同型是两性异形的3种模式,在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中,雌性体型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占多数,但雌雄同型和雄性偏大的情况也存在;而在鸟类、哺乳类等恒温动物中则较多地呈现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在其他动物类群中(如爬行类)则较为复杂,无统一的两性异形模式。两性异形的程度也存在多样性,多数动物的两性异形的程度在10% 以内,但极端情况也存在,有些动物两性体型相差可达几倍甚至几百倍(Fairbairn,1997)。

现有关于两性异形的研究,较多地针对两栖爬行动物,因为它们多样性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栖息地多样并且具有终生生长的特性,因此两栖爬行动物是研究两性异形的理想研究对象,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1两栖爬行动物中两性异形的规律

两栖类总体呈现雌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只有少数物种为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其中90% 的无尾目和61% 的有尾目种类表现为雌性体型大于雄性的两性异形模式(Shine,1979),而蚓螈目的多数物种呈现雌雄同型,两性个体大小无显著差异(Kupfer,2009)。

爬行动物最古老的类群之一的喙头蜥目仅存两个种,其中一种表现为雄性偏大(Herrel et a1.,2010)。蜥蜴类整体上呈现出雄性个体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而雌性偏大也较常见并几乎在每个科中存在。蛇类以雌性偏大两性异形模式为主,多数物种雌性个体较雄性大。龟鳖类的两性异形没有统一的规律,不同物种间差异很大,尽管在多数物种雌性个体偏大,但在有些科中则呈明显的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同时与蜥蜴类和蛇类的不同之处在于龟鳖类的两性异形差异程度普遍较大。有关鳄类两性异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在多数鳄类中,如短吻鳄科、鳄科的雄性体型显著大于雌性,只有在少数体型较小的鳄类如侏儒鳄(Osteolaemustetraspis)呈现雌性略大于雄性的两性异形模式。

2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的生态学原理

目前研究认为,两性异形产生的机制主要有3种,即性选择压力假说、生育力选择压力假说和生态位分离假说。两性异形被广泛认为是对两性不同繁殖角色的适应,因为两性的不同繁殖角色,形成两性个体在生理、生活史、行为、能量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在繁殖期的配偶选择、繁殖行为以及繁殖产出最大化方面的差异最明显,这些差异是导致两性异形的原因。

2.1 性选择在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中的作用

性选择压力假说是导致两性异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解释两性异形产生机制最流行的假说(Kratochvil&Frynta,2002)。性选择假说认为如果某个特征(如体型)在同性竞争配偶或异性的配偶选择中具有优势,并有利于提高交配成功率,这个特征(较大的体型)将会被选择,从而产生两性异形。性选择一般作用于雄性,具有不同身体特征的雄性在争斗、占有领域、炫耀或展示等方面表现出能力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雄性的交配机会和繁殖成功率,并影响到雌性对雄性的选择,使拥有这种特征的雄性具有更高的适合度,从而使这种身体特征在不断的雄性竞争和雌性选择压力作用下得到强化,最终导致雄性变大,形成雄性与雌性在身体特征方面的差异,形成两性异形。

因为性选择主要作用于雄性个体,因此性选择压力假说通常被用来解释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规律,这种规律在大多数的蜥蜴、少数两栖类、蛇类和龟鳖类中存在,性选择压力被认为是导致两栖爬行动物雄性偏大两性异形现象的主要原因(Shine,1978;Shine,1979;Cox et a1.,2007)。大量研究表明,在多数雄性偏大的蜥蜴中,两性异形与雄性争斗或领域性呈高度相关。Shine(1979)指出,在两栖类中,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和雄性间争斗的现象均比较罕见,但是两者却呈现高度相关I生,并且认为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是伴随着雄性竞争出现的。

Shine(1994)对374种蛇类的研究表明,其中124种蛇为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并且这些种类均存在雄性间争斗现象,而其他呈雌性偏大的种类则多数无雄性间争斗现象。另外,关于地毯蟒(Moreliaspilota)不同地理种群的比较研究显示,发生雄性间争斗的种群,雄性比雌性略大,而缺少雄性间争斗的种群,雌性则比雄性体型大两倍,由此可见,雄性间争斗对两性异形的影响十分明显。龟鳖类的相关研究较少,但陆生龟类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也与雄性争斗高度相关。

性选择压力对两性异形的影响除了体现在雄性间竞争外,还通过雌性选择起作用,但雌性选择作用较难确定,因此相关的证据在两栖爬行动物中较少。Howard(1978)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的研究表明,雌陛倾向于选择个体较大的雄性交配,而关于蟾蜍(Bufo bufo)的研究则显示,雌性不单选择与较大个体的雄性配对,雌性选择还能决定雄性间竞争的发生,这表明雌性选择或通过雄性间争斗起作用。Trivers(1976)对牙买加变色蜥(Anolis garmani)的研究也发现,雌性倾向于与具有更优质遗传基因的雄性交配,即与其交配产下的后代能在雄性竞争中具有优势,并具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因此Trivers认为该种蜥蜴的雄性间竞争是通过雌性选择而发生的。除了个体大小外,对无尾类两栖动物而言,声音通讯在性选择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雌性对雄性的选择也与雄性的声音特征有关,雌性通常选择具有更低基频的雄性作为交配对象,无尾两栖类中鸣叫的基频一般与个体大小正相关,因此雌性在鸣叫的雄性个体中选择个体大、基频低的雄性交配,表现出雌性对雄性的选择,这是雌性选择在无尾两栖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2 生育力选择在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中的作用

生育力选择压力主要指雌性因为身体特征(主要指个体大小)不同,生育力也不同,而生育力高的个体具有更高的适合度,因此在雌性动物个体中形成一种以获得更高生育力为目标的选择压力,即雌性的生育力选择压力,生育力选择压力被认为是两性异形进化的第二个主要驱动力(Darwin,1871;Williams,1966;Shine,1988)。该假说主要解释雌性个体比雄性大的两性异形模式,研究认为雌性的生育力与雌性的个体大小直接相关,个体大的雌性一般生育力更强,而个体大小相近但腹部更大的个体生育力也更强,因此在生育力选择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大的雌性更具优势,经过长期的适应和进化后,产生了雌性个体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

对于大多数两栖类和蛇类及少数蜥蜴类呈现出雌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导致较大雌性体型的生育力优势假说,普遍认为雌性生育力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争议也较多。雌性偏大两性异形与窝卵数、繁殖频率和繁殖模式有关,而多数研究着重于窝卵数与两性异形的关系。对大多数雌性个体偏大的两栖爬行动物如蛇和蜥蜴而言,雌性的体型与繁殖输出(窝卵数和窝卵重)均明显正相关。

2.3 生态位分离在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中的作用

除了以上两个与繁殖相关的假说外,第三个受到较多关注同时争议也较大的关于两性异形的假说是生态位分离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两性产生了生态位分离,两性个体通过形态上的差异适应不同的生态位,以减少种内竞争,从而导致了两性异形的发生(Shine,1989)。生态位分离机制主要有两种

解释,一是由于雌雄两性具有不同的繁殖角色导致两性的生态位需求不同,产生不同的适应;二是雌雄两性的生态位分化有利于减轻两性的资源竞争(如栖息地和食物等),如果两性的体型或其他形态特征与资源利用有关,两性间为了避免种内竞争,在食物和栖息地选择等方面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两性体型的进化,从而导致两性异形的出现。

相对于性选择压力主要作用于雄性个体使雄性个体更大,而生育力选择主要作用于雌性个体使雌性个体更大的特点,生态位分离假说则不确定作用于哪个性别的个体,因此生态位分离因素作用下的两性异形没有明确的方向。尽管有理论模型推测单纯的生态位分离因素就能导致两性异形的产生,但要证明生态位分离因素与两性异形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有一定困难。因而,生态位分离因素是作为一种选择压力导致了两性异形的产生,还是仅仅起到维持两性异形的作用尚无定论。研究表明,两性异形与两性食性的差异相关,如Schoener(1967)发现蓝喉变色龙(Anolis conspersus)的两性异形与两性间食物大小的差异相关,较大的雄性摄食体积较大的食物。这种相关性在食物大小受嘴裂严格限制的蛇类中尤为明显(Shine,1991),例如针对灰蓝扁尾海蛇(Laticauda colubrina)两个岛屿种群的研究显示,蛇的体型和两性异形程度与岛屿上蛇的食物类型高度相关,在食物体积较小的岛屿上,蛇的体型和两性异形差异的程度也较小(Shine et a1.,2002)。但是这种相关性并不总是成立的,Perry(1996)对一种安乐蜥属蜥蜴(Anolis polylepis)的研究表明,两性异形不是两性食性分化的结果,因为个体较大的雄性反而摄食体积较小的食物,而可能是性选择导致了该种蜥蜴雄性偏大。对于蛇类而言,两性食性的分化可能促进了头部以及其他营养器官两性异形的发生,而与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相关性较小,虽然这些物种可能也存在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

两性微生境的特化也可能对两栖爬行动物的两性异形产生影响。例如,雄性较大的蓝喉变色龙(A.conspersu)不仅存在两性食性的差异,还存在微生境结构上的差异(Schoener,1967)。Butler等(2000)关于大安替列岛安乐蜥属蜥蜴(Anolis)的研究显示,不同微生境类型的蜥蜴具有不同程度的两性异形,栖息在树干-地面和树干-树冠上的种类两性异形程度较高,而栖息在大型树冠和草本.灌木的种类则表现出较低程度的两性异形。

即使生态位分离(体现在食性和微生境两个方面)与两性异形存在相关性,也无法完全确定两者的因果关系。首先,有研究表明,两性食性的差异是两性异形的结果而不是原因(Vitt& Cooper,1985;Preest,1994);其次,两性的生态位差异最初可能是由于性选择或生育力选择引起的,随后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两性生态位分离因素起到维持或扩大两性异形的作用。

2.4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对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的影响

以上研究得出的不同类群、不同物种甚至不同种群所呈现的两性异形主要由自然选择或性选择其中的一种所决定的,然而有时两性异形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动物的体型是在面对众多选择压力下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雄性体型反映了资源收益与能量需求的权衡,雌性体型则反映了生长与生育力的权衡,因而两性异形现象也反映了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选择与性选择压力如何平衡最终导致两性异形的产生?对于两栖类而言,多数物种呈现出雌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模式,而生育力选择压力青睐大个体雌性,却无法解释为什么

雄性个体会偏小,因为也可能同时有性选择压力作用于雄性个体,使雄性更大。对此,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生育力选择压力使雌性个体增大比性选择压力使雄性个体增大的更迅速所致。雌性偏大的东方强棱蜥(Sceloporus undulatus )就表现出这种矛盾,尽管体型与卵数的正相关性证明了生育力选择压力对雌性大体型的选择作用,但同时雄性领域性和雄性间争斗的存在表明雄性也受到性选择压力的作用并进化出较大体型。然而,Olsson等(2002)通过对雌性偏大的澳大利亚雪石龙子(Niveoscincus microlepidotus)的研究却认为,对雌性正向生育力选择和对雄性负向性选择导致了最终雌性偏大的两性异形。因此,无论影响两性异形的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冲突还是一致,对不同性别选择的压力是大还是小,最终两性异形反映了两性体型在各种选择压力作用下平衡的结果。

3 结语

两性大小异形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反映了两性在不同选择压力下作出适应并进化出最优体型的结果。在导致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产生的3个假说中,性选择压力假说和生育力选择压力假说被广泛认可,而生态位分离假说则未得到充分支持。国内的研究中,有大量证据支持生育力选择压力是导致蜥蜴和无尾两栖类雌性个体偏大或腹部偏大的原因,但是这些研究中雌性繁殖产出的数据大多是从单个繁殖季节调查获得的,缺乏雌性个体整个生活史的繁殖数据,稍显不足。因为如果雌性的个体大小与生育力正相关,则雌性向较大体型的进化是为了最大化雌性个体整个生活史周期总的繁殖产出而不仅是某一次繁殖阶段的繁殖产出,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重视获取雌性整个生活史周期的繁殖产出数据。另一方面,特定物种的两性异形可能是在多种选择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雌性和雄性可能分别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而选择压力和选择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最终的两性异形,目前国内相关的综合研究仍较少,今后的研究应该综合性选择、生育力选择和生态位分离3个假说探讨两栖爬行动物的两性异形及其繁殖适应的生态学原理,以便得到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施林强,张秀琴,马小梅.2011.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两性异形的个体发育和雌体繁殖.生态学杂志,30(4):717-723.

吴鹏飞,王跃招,郭海燕,等.2005.青海沙蜥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四川I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06):l252—1257.

许雪峰,计翔.2003.山地麻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应用生态学报,14(4):557—561.

郑荣泉,杜卫国,寿鹿.2002.黑斑侧褶蛙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动物学杂志37(4):14—18.

马涛,杜青霖,赵文阁,等.2013.哈尔滨白条草蜥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中国农学通报,29(7):40—44.

马小梅,计翔.2001.中国石龙子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型和食性的变化.生态学杂志,20(3):12—16.

刘洋,时磊.2009.奇台沙蜥生长过程中的两性异形.四川动物,28(5):710—713.

刘鹏,刘恒,张德成,等.2013.东北林蛙的两性异形和抱对个体的形态相关性.动物学杂志,48(2):188一l92.

李春瑜,洪美玲,王力军,等.2013.海陆蛙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动物学杂志,48(1):16—21.

陈旭,张方,陈潘,等.2013.凹耳蛙的两性异形.四川动物,32(1):73—77.

林植华,计翔.2000.浙江丽水中国石龙子的食性、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生态学报,20(2):304—310.

何南,武正军,蔡风金,等.2011.鳄蜥的两性异形.生态学杂志,30(1):7-11.

林炽贤,邱清波,林隆慧,等.2004.蜡皮蜥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动物学研究,25(6):477—483.

宋涛,王宏元,张育辉.2012.中国林蛙两性异形及其与繁殖的适应.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O(4):65—69.

Fairbairn DJ,Rof DA.2006.The quantitative genetics of sexual dimorphism: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sex—linkage.Heredity,97:319—328.

Darwin CR.1 87 1.The descent of man,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to sex.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HINE R.Sexual selection dimorphism in the amphibian[J].Copeia,1979(2):297-306.Abouheif E,Fairbairn D J.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llometry for sexual size dimorphism assessing Rensch srule [J].American Naturalist,1997,149 (3):540—562.ANDERSSON M.Sexual Selection[M].New Jersey:Princeton Unrversity Press,1994 Berry JF.Shine R.1980.Sexual size dimorphism and sexualselection in turtles(Order Testudines).Oecologia,44:185—191.

Zhang YP,Du WG,Zhu LJ.2009.Differences in body size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its between two sympatric geckos,Gekko japonicus and Gekko hokouens~.Folia Zoologica,58:113—122.

Stuart—Smith J,Swain R,Stuart—Smith RD,ef a1.2007.Isfecundity the ultimate cause of female—biased size dimorphism in a dragon lizard?Journal of Zoology,273:266—272.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课稿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课稿 宁遐年 一、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为新人教版版8年级生物上册第5节内容,是脊椎动物中的古老动物,体现了动物进化的思想:先有的两栖动物,再有爬行动物。他们的关系既体现了动物进化的方向,又体现了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关于两栖动物,教材主要以青蛙为代表动物进行学习;关于爬行动物,教材以蜥蜴为代表动物进行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明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难点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对两栖动物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前概念,从字面含义将两栖动物理解为“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因此,对两栖动物的比较和区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拟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并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采用“三环五步”的方法进行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的部分内容,上课的过程为:1导入课题,展示目标。2、视频播放,激发兴趣。3、图片展示,拓展提升。4、当堂检测,清理过关。5、畅谈收获,对标小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和要求,主要包括如下:1、对高效基本理解是首先要自主学习。2、高效课堂的

核心是要发挥学生的体作用。3、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要探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进行综合学习,开拓视野,可以讨论,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互动学习。4、高效课堂不管飞的有多高,说的有多神,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练习,只有多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内容以外,还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高效课堂好比是一个超市,老师只是负责把大家带进门,布置主要的任务,讲明规则、注意事项等等,而收获的多少全在同学们自己。高效课堂的落事全在于“练习”,练习、练习,再练习。练习是高效课堂的法门。导学案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达标检测”,只有检测通过才是真的掌握、真的学会了、真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教学效果: 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一下目标: 1、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充满激情和信心。 2、引导学生加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辅导学生学会导学案的填写,使他们分清导学案各个部分的主次。 3、学生掌握了本接课的重点,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练习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5、练习了导学案的填写方法。 总之,本节课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有收获,体现了高效的过程与方法。

动物的繁殖 教案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的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动物的哪些知识?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教师: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 胎生与胎生动物。 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 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 汇报交流。 (3) 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板书设计: 5.动物的繁殖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作业设计: 一、填空 1.青蛙、鸡等动物产卵繁殖后代,属于();牛、羊、马等动物直接生小动物繁殖后代,属于()。 2.()是一种生物繁殖新技术,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可广泛用于()、()、()、()等领域。 二、判断 鸡不是卵生动物。() 三、连线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经验,,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

提供不同体色的青蛙图片 2、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4、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5、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两栖动物? 6、试归纳两栖动物的特征。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 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 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 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 要赤矶课堂备课组教案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案

第3节植物的生殖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人、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过程,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学习农业生产上一些植物的生殖过程,概述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3.在学习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基础上,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之处。 4.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并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选讲)。 5.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 6.体会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对前两节讲述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加以归纳,进而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为例,阐述了无性生殖的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营养繁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并要求学生参加有关实践活动。因此,在教材地位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学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生物的生殖”这部分知识尚处于空白阶段。通过第19章前面2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生殖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其他生物生殖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 营养繁殖的过程与实践活动 2.教学难点: 植物营养繁殖——扦插、嫁接的过程与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1.比较分析人、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生殖发育的共同特征,归纳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回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理解植物的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3.通过实例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储存器官繁殖、扦插、嫁接、压条等) 4.通过植物营养繁殖的实践活动,了解植物营养繁殖的过程,体会无性生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5.通过图片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和意义 6.通过分组讨论,比较分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人、鸟类、蛙类和昆虫的生殖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动物与人的生殖发育的共同特征,以及有性生殖后代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此处采用问答法结合讲授法。 1.有性生殖:由亲体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有性生殖特点: (1)存在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3)后代生活力较强 二、新课学习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1.鼓励学生回忆并描述植物进行种子繁殖的过程,用图片及动画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种子繁殖的过程,引导学生将植物的种子繁殖与动物的有性生殖加以比较,明确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的范畴。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植物除进行种子繁殖以外,还有其它的生殖方式吗? 2.结合图片讲述农业生产上怎样种植马铃薯的方法,引入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无性生殖:像马铃薯的块茎繁殖这样,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特点:

2021年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题: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欧阳光明(2021.03.07) 授课人:辛磊洋授课时间:9月18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并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了解青蛙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结构特点; 通过阅读了解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探究青蛙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导,三层训练 五、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第一层次训练 无脊椎动物是指____________,脊椎动物是指____________。 鱼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板书课题 (三)展示目标 (四)自学指导 默读课本P25-P29的内容,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乌龟、鹅、鸭等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它们都是两栖动物吗? 2.人们把壁虎、蜥蜴、蛇、龟和鳖等都叫作爬行动物,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五)先学 1、自我阅读:默读课本P25-P29的内容。(3分钟) 2、自我检测----第二层次训练 【两栖动物】 1)青蛙的发育 蝌蚪:有尾,用_____呼吸,只能在_____生活。 青蛙:_______消失,生出_____,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鼓膜:_______。 鼻孔:呼吸时_______。 四肢:前肢短小,可______;后肢_____,趾间有___,既能跳跃也能____。 呼吸:用____呼吸,同时,____辅助呼吸。 皮肤:裸露,能____,湿润的皮肤里密布_____,可进行_____。 3)生殖:青蛙将卵产在____,在____完成受精过程。 4)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4动物的繁殖教案教学设计(2)

《动物的繁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繁殖这一单元包括三节内容,前两节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这一节探讨动物的繁殖方式。第一部分展示各种各样的动物的繁殖活动,认识到动物的很多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的。第二部分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有胎生和卵生等。 二、学习目标 1.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2.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 3.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难点: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 四、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介绍动物求偶的视频资料、动物繁殖图卡、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受精的鸡蛋、未受精的鸡蛋、玻璃碗。 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动物的繁殖活动 1.交流: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是什么?(雌雄结合) 2. 动物的繁殖又包括哪些行为呢? 3.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求偶方式 图片1:青蛙。青蛙通过鸣叫来求偶的。鸣叫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的强健程度。 图片2:弹涂鱼。弹涂鱼是通过“跳舞”来求偶的。因为跳舞能表现出动物个体的运动避险本领。 图片3:孔雀。孔雀是通过开屏来求偶的。孔雀通过展示身体的尾部,能表现出自身的健康状态。 图片4:角马。角马是通过搏斗来求偶的。因为搏斗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保护自己的能力。 4.教师引导:动物求偶的方式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除了课本中提到的这4种求偶方式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动物求偶的方式? 燕鸥喜欢在求偶时送“彩礼”; 啄木鸟通过有节奏地敲打树干,发出“爱情电报”; 蝴蝶、毒蛾分泌有气味的物质以吸引远处的雄性; 雄性锦龟用触碰的动作求偶; 信天翁求爱时非常有礼貌,不断弯腰向对方示爱…… 出示燕鸥、啄木鸟、蝴蝶、信天翁等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多种多样的求偶方式。 教师引导:动物求偶成功之后,就会进行交配,然后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 5.出示课本41页蚕蛾交配的图片和猫交配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动物的交配。 【意图解析】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案

适用 初中生物
适用年级
学科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知识点
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初二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使用建议:本节内容可以从生活常识入手,让学生通过对青蛙的观察,总结 两栖动物的特征。
分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词,引发对于青蛙的外形、环境的思考。
二、知识讲解
考使点用1建议两:栖春动末物夏的初特,征在野外观察时,会发现池塘、小溪内游来游去的小蝌 蚪,稻田中、陆地上甚至水中也有蹦来蹦去的青蛙。由蝌蚪到青蛙的发育过程是 如何的?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 第1页/共12页

2.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一般用肺呼吸 3.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5.体外受精,抱对受精 6.有脊椎
考考点点 22 两扁栖形动动物物与的人主类生活的关系 使用建议:“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说明青蛙与庄稼有怎样的联
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 系?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其他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吗?
关系
1.能有效减轻农作物的虫害,可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由于环境污染及水域面积缩减等原因,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日益减少。 3.我们应大力保护两栖动物的栖息环境。
考考点点 32 爬扁行形动动物物的的主主要特征 使用建议:两栖动物属于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那么真正脱离水环境的脊椎
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 动物是从哪种动物开始的?
关系
1.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2.用肺呼吸,适应陆地生活。
3.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
考考点点使用24 建扁爬议形行:动动夏物物天的与的主人晚类上生,活常的常关发系现墙壁上有很多壁虎,他们在干什么呢。 要1.人特工征养及殖与的人鳖类可食生用活,的鳖甲可以入药。 关2.我系国约有 50 余种毒蛇,毒蛇能伤人,但蛇毒也能治病。
三 、例题精析 使用建议: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
案和解析部分,覆盖基础、巩固和拔高三个例题。
下列例动题物1中,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第2页/共12页

2016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整理

2016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 物》知识点整理 2016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整理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数字博览馆是集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科学知识的科学普及网络虚拟博物馆。项目通过媒体语言将严谨、复杂、系统的科学知识、科学观察过程和科学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以讲故事、实际观察和诱导启发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广大的青少年和中小学生。馆内包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动物影院、人与两栖爬行动物和两栖爬行动物保护等五个一级导航栏目,在动物家族、功能形态与生理生态等页面采用动物实际生态环境作为背景,表现出浓厚的科技色彩,使公众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一种逼真的视觉效果;在馆藏标本展示、物种欣赏和相关页面中,采取对图片无级放大、缩小的方式观察标本,使本来死的动物似乎有活的感觉,使人们能够详细地观察物种特征,更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在讲述科学知识的同时,附上相关的图片,不仅有小图,还有大图相伴,使公众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揭示两栖动物无尾类生活史的页面中,以无指盘臭蛙的生活史为模式,伴以相关视频和对图片,采用无级放大与缩小的方

式展示了两栖动物无尾目生活史的各阶段的生活状态,并与两栖动物有尾类生活史相对比,使公众更深刻的理解“两栖动物”和两栖动物不同类群之间“变态”的异同,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与精细。 博览馆中许多图片和视频片段极其珍贵,均为实际场景摄制,生动地展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特性和知识,并首次公开发表,为社会公众、生物学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种生物学素材。同时享受了自然的美。博览馆还介绍了人与两栖爬行动物和保护两栖爬行动物方面的知识,以告诫人们合理利用动物资源和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Amphibia)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三.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 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 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 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 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 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 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

潜水运动中的应用 2. 皮肤 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 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 表皮 皮肤生发层 疏松层 真皮 致密层 皮肤的衍生物 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 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学习目标: 1、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及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引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知道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实验活动中培养的探究和合作精神。 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尤其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野生动物,珍惜其他生命也就是珍惜人类自己的生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1.两栖动物 1、想一想,议一议p25页 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蝌蚪在水里生活,用呼吸,发育成青蛙以后和都消失了,生出了和,可以在陆地上生活,青蛙属于动物。 青蛙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观察与思考 (1)观察青蛙成体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 青蛙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没有和和。 (2)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为什么? (3)当你手握青蛙时有什么感觉?体表、覆盖物、有少量 (4)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前肢短小,可以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既能也能划水。 (5)仔细观察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头部前端有一对,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口中有,没有牙齿。有一对眼睛,眼睛后方有一对,可以感知声波。 (6)青蛙的呼吸是怎.. 蛙的肺结构简单,功能不发达,呼吸时需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中的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2. 爬行动物 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研究态度;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动物的观察,培养学生用眼睛看到的事实说话,说真话的品质。 学生在分析、观察、认知“爬行动物”之后,了解人与自然尤其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野生动物,珍惜其他生命也就是珍惜人类自己的生命。 知识教学要求: 1、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步骤的培养。引导学生 用科学的眼光看自然、看世界。 2、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观察之后,通过小组交流,总结出“爬行动物”的共 同特征。 3、在了解“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之后,能够自己辨别自然界中哪些属于” 爬行动物“,哪些不是,为什么? 通过《爬行动物》的教学,了解人与自然界动物的关系,人的生存与其他生命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 能力培养要求: 1、学生在了解“爬行动物“的过程中,运用到的最多的器官就是眼睛,所 以本节课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安排学生分组观察,培养学生的小组分工合做能力。 通过设计学生填写科学文件夹这个环节,训练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事物认知事物的能力。 教材重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观察发现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可以简单的分辨哪些是爬行动物,哪些不是,为什么。 教材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学会科学的观查方法。创新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7《动物的繁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2.7《动物的繁殖》教学设计 课题动物的繁殖单元 2 学科科学年级 3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2.动物分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3.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作为庇护后代的场所。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2.能基于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两类。 科学态度 1.对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动物繁殖后代的案例。 重点 1.了解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2.了解动物分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两大类。 难点能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春天到了,孔雀开屏、丹顶鹤跳舞、百鸟和鸣; 夏天到了,池塘处处蛙声一片。你知道动物的这些 行为有什么意义吗?(展示图片) 【提示】 它们是在求偶,以便繁殖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 2、播放视频:动物的繁殖行为 3、地球上的动物多种多样,它们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蚕一样?回答交流 观看视频 思索 通过动物的繁殖 行为导入繁殖方 式,调动学生积 极性 讲授新课一、卵生和卵生动物 1、蚕蛾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7天左右。它不吃 不喝,只是为了产卵繁殖后代。蚕蛾的生命是短暂 的,只有7天左右。它不吃不喝,只是为了产卵繁殖后代。 【提示】 鸡、鳄鱼、天鹅等。 2、小结: 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展示卵生动物图片)3、动物的很多活动是为繁殖做准备的。它们要经过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过程进行繁殖活动。 4、以小鸡为例,探索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展示示意图)回答交流 认真听 了解卵生和卵生 动物的科学概 念,能列举熟悉 的卵生动物 了解卵生动物的 繁殖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2.7《动物的繁殖》教案教学设计

7 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2.知道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3.知道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4.能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能够区分一些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孔雀开屏、丹顶鹤跳舞、百鸟和鸣;夏天到了,池塘处处蛙声一片。你知道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吗? [提示]它们是在求偶,以便繁殖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 地球上的动物多种多样,它们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蚕一样吗?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与蚕不同呢? [提示]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有的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像蚕一样产卵,如蝴蝶、小鸟、老鹰等,有的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不同,它们不产卵,而是直接生产幼体,比猫、狗、猪等。 (二)探索 1.调查更多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动物也是靠产卵繁殖后代的? (1)昆虫: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两对翅和三对足。绝大多数昆虫是卵生,蚕属于昆虫,还有蜻蜓、蝴蝶、蚂蚁、蜜蜂、飞蛾、瓢虫、蝗虫、螳螂等。 (2)鸟类:鸟类体表有羽毛,我们常见的鸟类都是卵生,比麻雀、孔雀、燕子、老鹰、鸽子、乌鸦、海鸥等。 (3)鱼类:大多数鱼类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如金鱼、鲤鱼、草鱼、鲫鱼、泥鳅等。 卵生动物:卵生动物是指用产卵方式繁殖的动物。鸟类、爬行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几乎都是卵生动物。如鸡,鸭、鱼、青蛙、乌龟、

两栖纲至爬行纲自测题

两栖纲至爬行纲自测题 一、填空(44分) 1、蛙的发育要经过变态,其幼体称,完全生活于水里,以 等为食。 2、蛙的身体区分为、和三部分。吻端有一对外鼻孔,其上有能开闭的。头的两侧具一对眼,具上下,下眼睑的上方有折叠着的透明的,它能上下移动,这是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眼的后方有一圆形的为的一部分。 3、蛙的前肢短小,具四指,无,后肢长大具趾,趾间具,适于游泳,指趾间无。特别是生殖季节,雄蛙前肢第一指内侧膨大加厚为或称,与抱对有关。 4、两栖类的皮肤,富有回厚。 5、两栖类皮肤由表皮层和真皮层组成。真皮层源于胚层,是由组织构成的。分二层,上层为分布有、 、和;下层为、 组织构成,内有数月非常多的,能够吸收溶解于皮肤表面的,所以具有功能。蛙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未固着的地方称。 6、黑斑蛙具枚颈椎,放荐椎。 7、黑斑蛙属枚椎骨的椎体为型,第8椎骨的椎体为。 8、尾蛙骨愈合成,不分节。 9、黑斑蛙的肩带(上肩胛骨)通过与脊柱相连,而鱼则不同,鲫鱼的肩带直接与相连。 10、从两栖类开始有胸骨,它由、、和软骨质的组成,无,故虽有胸骨,但不与脊柱形成胸廓。 11、腺带通过和脊柱相连。 12、黑斑蛙整个肌肉系统的分布现象已经消失,只在,仍可见到分布现象的痕迹。 13、黑斑口咽腔的结构比较复杂,具有,口腔顶有两行,都齿,咀嚼机能,只有防止食物外滑的功能。舌类分叉伸向后方。

14、口腔内有分泌粘液的腺有而无消化功能,口腔内还有1对,1对,1对(雄性)和绦纵裂的。 15、初形蝌蚪用呼吸,后来用呼吸,成体用呼吸,(称式呼吸),另一种方式,即在和暖的季节,用呼吸。 16、黑斑蛙的心脏,位于内,由、、和四部分组织。 17、黑斑蛙的心房接受由肺静脉返回的血,右心房接受由返回的缺氧血。 18、动脉圆锥偏于心室右边,在其基部和心室相接处,有三块其作用可防止从心室压出的血流逆流,动脉圆锥内有一纵行的。在分配由心脏发出的含氧量不同的血液流入起着重叠的作用。 19、两栖类具条体动脉号。 20、门静脉包括和。 21、蛙的淋巴系统很发达,包括有、和等结构,淋巴管是输送的管道。淋巴液是血液的部分血浆透过血管壁滤入组织间隙去(红细胞不能透过)的液体。 22、脾脏虽位于肠系膜上,但其功能是属于范围。其主要功能是破坏,吸收和驱除混入血液中的以及产生等。 23、两栖类大脑半球的顶部,底部和侧部神经细胞构成的大脑皮层,但其作用主要司,称为。 24、蛙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间脑底部有明显,其下为有,小脑。 25、蛙的视觉调节较为完善,具有,能于晶体向前移动,以调节焦距,这与高等脊椎动物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以改变焦距的方法不同。 26、蛙的中耳开口于眼后的表面上,其上盖有一层薄膜,称,其内侧为腔,(),腔向内的一端借狭窄的管(管)与口腔相通。其主要功能是。 27、蛙鼻腔的鼻粘膜上有,嗅神经分布上膜上,鼻腔以与外界是相通,以与口腔相通,因而鼻腔不仅是器官,而且又是空气进出的通道。 28、雄蛙的中肾管有功能。

《动物的繁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第7课时动物的繁殖 【教材简析】 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七课。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饲养蚕宝宝,已经初步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以及它的变化和繁殖。这一课将研究对象拓展到了更多的动物,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教材共分为四个板块展开。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问题:“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与蚕不同呢”,将话题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即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上。 探索板块主要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调查与蚕一样的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教科书给出了学生熟悉的鸡和鸡蛋,帮助学生理解鸡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然后通过调查更多的动物的繁殖方式,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昆虫、鱼类、鸟类动物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类动物叫卵生动物。活动二是学生通过调查猫和狗繁殖后代的方式,发现其与卵生动物的主要区别,即直接生小动物,用哺乳的方式喂养后代。 研讨板块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引领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认识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二是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卵生与胎生的认知,分析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知道人类的繁殖方式是胎生。 拓展板块通过对“家”的调查了解,引领学生积极关注动物与繁殖相关的更多的生命现象,启发学生保护动物要从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做起,并积极反思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些动物的繁殖,但有一定局限性,很多学生知道

某种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就能力储备而言,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但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动物繁殖的信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2.了解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繁殖后代,作为庇护场所。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2.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调查动物的繁殖过程,并对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意识到通过交流调查发现,可以互通有无,分享探究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创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部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能够区分一些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 难点: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PPT等。

两栖类与爬行类特征总结:

两栖类与爬行类特征总结: 两栖类爬行类 主要特征现生两栖类的成体虽已具有陆生的身 体结构,但繁殖和幼体发育仍必须在淡 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 有侧线,无附肢,靠尾鳍游泳,发育中 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 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羊膜动物的卵 膜和胚胎与无羊膜动物有显著不 同,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确保 了在干燥的陆地上繁殖成为可能。 外形身体分头、躯干、尾(无尾两栖类成体 无尾)和四肢(蚓螈类四肢退化)。被 覆光滑、多粘液的皮肤,有的种类背部 有纵行的皮肤褶。大蟾蜍皮肤粗糙,并 有毒腺。 头:扁平而吻端尖的三角形,口裂宽阔 吻端两侧有一对外鼻孔,有可开闭的瓣 膜,经鼻腔,以内鼻孔开口于口腔前部。 鼓膜一对,圆形,位于眼后方,覆盖在 中耳外。蟾蜍的鼓膜后方有一对耳后 腺。声囊:雄性的咽部或口角有1—2 个内声囊或外声囊。外声囊是由咽壁扩 展形成的皮肤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 状。鲵螈和蟾蜍无声囊。 躯干:是颅骨后缘至泄殖孔间部分,附 有前后2对附肢。蛙蟾类的躯干短宽, 前肢短,四趾,趾间无蹼,主要用于撑 起身体。生殖季节雄性第1、2趾内侧 膨大加厚成棕黑色,叫婚垫,抱对时对 雌性个体有刺激排卵作用。后肢长,五 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和陆地上的跳 跃。有的种类趾端形成吸盘,吸附在攀 爬物上。附肢在蚓螈类中退化。 尾:泄殖孔以后的身体。蛙蟾类无尾; 鲵螈的尾侧扁,适于游泳;蚓螈的尾蚯 蚓型。 体表被有鳞片,体形差异很大,可 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分别 适应于地面爬行、树栖、穴居、水 栖等不同生活方式。 除蛇类外,身体可明显区分为头, 颈,躯干和尾部。有可活动的眼睑 (壁虎科例外),鼓膜下陷与外耳道 的深处;四肢强健有力(蛇类例外), 五指(趾)型,末端具爪,善于攀 爬,疾驰和挖掘活动。 皮肤综 述 古两栖动物的体表被鳞,有些种类的头 部和背部还覆有骨板。现生两栖类的皮 肤裸露富含腺体,鳞退化,仅穴居生活 的蚓螈保留有真皮性骨质鳞。皮肤由表 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每节[精品练习题]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原卷版)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0分钟达标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枕着蛙声入眠”是许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下列有关青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属于爬行动物B.幼体用鳃呼吸 C.身体内有脊柱D.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判断其为两栖动物的依据是()A.受精卵较大,表面有卵壳 B.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C.既能在陆地上生活,又能在水中活动 D.幼体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皮肤辅助呼吸 3.如图是一名摄影师抓拍到的“大胆“蜻蜓停在青蛙头部休息的精彩瞬间。青蛙属于两栖 动物,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B.所有成体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C.幼体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成体用肺呼吸,可水陆两栖,皮肤辅助呼吸 D.是指水陆两栖的动物,该类动物可通过体内受精来繁殖 4.“鱼”是人们餐桌上常常出现的食物之一,但是这些“鱼“不一定都是鱼。下面这些带“鱼”字的动物中,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鱿鱼B.鲸鱼C.娃娃鱼D.甲鱼 5.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大鲵、蝾螈、蟾蜍都属于两栖动物②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栖动物③由于环境污染和水域面积缩减,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减少④抱对提高了青蛙的受精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青蛙和龟都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但青蛙属于两牺动物,而龟属于爬行动物,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的肺比龟的肺发达 B.青蛙的皮肤比龟的甲更容易保持水分 C.青蛙的后肢比龟的后肢发达 D.青蛙在水中产卵,而龟在陆地产卵 7.两栖动物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资料。下列动物中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螃蟹、蛇B.青蛙、蝾螈C.鳄鱼、壁虎D.蟾蜍、乌龟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A.青蛙既可以生活在水中又可以生活在陆地上。所以被称为两栖动物 B.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C.在水中生殖,在陆地上发育 D.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主要用肺呼吸9.下列有关爬行动物的叙述正确是() A.体表都有甲B.体内受精,产有卵壳的卵 C.水陆两栖D.体外受精,幼体生活在水中 10.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高等,它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是() A.头后有颈使头能灵活转动B.四肢短小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C.皮肤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D.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11.某脊椎动物体表有鳞片,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可初步判断它属于() A.爬行动物B.鱼C.鸟D.两栖动物 12.白鳍豚、扬子鳄、中华鲟都是我国珍稀物种。扬子鳄不同于其他两种动物的特征是()A.有性生殖B.用肺呼吸C.体温不恒定D.体表有甲 13.蜥蜴生活在陆地上,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蜥蜴身体的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能保护身体,还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B.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且受精卵较大,卵内有较多的养料和水分 C.蜥蜴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D.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已经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14.下列关于蜥蜴的叙述错误的是()

《动物的繁殖活动》教案3

《动物的繁殖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 2、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3、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动物繁殖的视频资料及PPT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图片激趣 动物通过繁殖后代,使生命不断延续,那小动物都是怎样诞生的呢?是一生下来就和母体一样的,还是有不同呢? 1、先观察一些动物的图片。(课件提示2) 2、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说说。(3分钟) 二、走进课本,讲授新课 1、我们刚聊了动物的诞生方式,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动物小生命的诞生方式填写在表格里。(5分钟)

2、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像青蛙、鸡等动物产卵繁殖后代,属于卵生(课件提示3)。牛、羊、马等动物直接生小动物繁殖后代,属于胎生。(课件提示4) 3、我们人类属于那种繁殖方式?(课件提示5)3分钟 4、通常同一类动物的繁殖方式是一样的。填写下表中各类动物的繁殖方式。(课件提示6---7)5分钟 5、观察: 1)观看两段动物繁殖的视频。 2)观察几种常见的动物的卵,思考这些动物的卵是什么样的?它们的产卵环境、数量有什么不同?验证是不是跟视频里面说的一样?(15分钟) 观察常见动物的卵(a.学生观察鸡蛋的外部:可能发现外部壳较硬但是很脆却怎么也捏不破。 b.观察鸡蛋的内部:从外到里的顺序,使用放大镜观察鸡蛋时,会发现蛋壳上有小孔,猜想是气孔,小孔用来呼吸的。) 3)同样是小生命,小生命诞生的情况是一样的吗? 4)学生自由说。(小羚羊出生后很快就能奔跑;小猫、小狗等动物出生时眼睛没有睁开;青蛙产卵后就离开了……) 6、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推理、解决问题(课件提示8)( 5分钟) 1)思考:如果鱼不产许多卵,能保证鱼类物种得以延续吗?如果小羚羊出生后不能很快就会奔跑,后果会怎么样?(因为鱼的卵成活率很低,如果鱼不产许多卵就不能保证鱼类

【新版】鄂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动物的繁殖》【创新教案】

《动物的繁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通过繁殖后代,使生命不断延续。教材在课的开始就简明的阐述了动物繁殖后代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五种小动物诞生或哺乳的插图的同时,要重视课文开篇这句话的作用,特别是它对学生原始认识上的影响,因为学生通常只把繁殖当成一种简单的生命活动,而很少把它上升到繁衍物种,延续生命的高度。 介入这个话题之后,随之而来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各种小动物是怎样诞生的?教材在此安排了一个调查表格,希望学生通过填写,能够发现一些动物繁殖后代方式上的规律。 通常同一类的动物的繁殖方式都是一样的,教材及时给出了这样的提示,并要求学生填写表格来总结各类动物的繁殖方式,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繁殖是动物的共同特征,并梳理学生头脑中关于动物分类和同一类动物的繁殖方式的认识。 动物的繁殖方式跟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教材分两步使学生形成这方面的认识:首先借助一个观察活动,通过观察几种常见卵生动物的真实的卵,了解它们的形状、产卵环境和数量。这个活动要求学生要细致,教师要提供观察工具,要把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观察,特别是观察之后的比较之上。对于胎生动物小生命诞生的观察,通过观察图片来完成。教材用学生的话语对观察的重点给予了提示,即观察胎生小动物出生时的身体反应。 那么,同是卵生或胎生,各种小动物的繁殖习性为什么又存在不同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个问题与动物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因此,教材先用指向性很强的问题“如果鱼不产许多卵,能保证鱼类物种得以延续吗?如果小羚羊出生后不能很快就会奔跑,后果会怎样?”来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动物的繁殖习性与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关系。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结果。 最后,教材安排了学生课外继续观察一种熟悉的卵生小动物的孵化过程,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观察其全过程及细节,教材以小鸡的孵化为例,给出了指导性的提示,并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记录。相信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会对卵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