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及答案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___。

2、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在历史上有几种观点:___、教育的生源起源说、___、___。

3、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____、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____。

4、______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

6、1902年通过的“___”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

9、_______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家长会、___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A.系统性

B .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 .等级性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

A 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 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 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 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

A 练习法

B 实验法

C 试验法

D 实习法

5、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

A.随意性

B .娱乐性

C.自觉性

D .系统性

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

B .卢梭

C.赞科夫

D .福禄倍尔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

C 现场教学

D 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_______提出来的。

A 赫尔巴特

B 巴班斯基

C 布鲁纳

D 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___开始的。

A 评定学生操行

B 教育个别学生

C 了解和研究学生

D 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___。

A 领导地位

B 启发指导地位

C 顾问地位

D 主导地位来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四、解释名词(共15分)

1、学制

2、课堂教学

3、学校教育

五、简答下列各题(共15分)

1、学校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共22分)

1、中学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10分)

2、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12分)

七、实例分析(8分)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

《教育学》第一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填空

1、教育问题

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源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的起源说

3、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4、上课

5、遗传;环境;教育

6、壬戌;六、三、三

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8、孔子;苏格拉底

9、学生发展10、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二、不定项选择

1B 2C 3B 4D5D6A 7B 8D9C 10B

三、判断并改错

1、错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错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错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产生以后的产物。

4、错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正确。

四、解释名词

1、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亦称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五、简答

1、学校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答: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感。

②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②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③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④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3、(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六、论述题

1、答: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依据:①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②学科和教材的特点。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知识水平。

④学校的环境和设备条件。

2、答:(1)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和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等方面。

(2)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较为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

(3)恰当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

七、实例分析提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教育是()。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2.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模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自()阶段开始,自然科学就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A.原始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古代教育

4.教育同生产劳动分离是()。

A.原始教育的特点

B.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C.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D.古代教育的特点

5.学校产生于()教育阶段。

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7.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8.当今世界,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代教育也酝酿着一场巨变,已有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日益从理想和概念变为现实,现代教育要发生怎样的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社会化③教育生产化④教育民主化⑤教育国际化⑥教育现代化⑦教育多元化

A.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9.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A.洋务运动的推行

B.废科举,兴学校

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D.北洋大学的创建

10.“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11.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的是()。

A.察举制

B.举孝廉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

A.印度

B.埃及

C.雅典

D.斯巴达

13.古代西欧教育,()处于全部学科的“王冠”地位。A.神学B.算术

C.文法

D.辩证学

14.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

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15.教育学就是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A.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C.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D.教育方针和教育事实

16.“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教育的思想。

A.全民

B.终身

C.民主

D.现代

17.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18.道家主张教育要()。

A.有教无类

B.非攻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20.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1.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编写的。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23.哪部教育著作被人们看做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尔》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4.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教育观念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福禄贝尔

C.陶行知

D.陈鹤琴

25.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

26.下列选项中,对教育学发展阶段表述正确是()。A.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C.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梅伊曼D.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27.在研究方法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一地区的全面情况或对某一单位全面情况的了解,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28.下列选项对单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组实验法是在一个组或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里进行的实验

B.在单组实验时,应使测验题的性质和难度相等,以便作出正确的评断

C.单组实验的时间没有限制,可长可短

D.单组实验的实验效果易受学生年龄和学力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29.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30.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

A.50年代以后

B.60年代以后

C.70年代以后

D.80年代以后

31.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论述了教学的四阶段,即()。

A.明了、联合、系统、想象

B.明了、联想、系统、手段

C.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D.清楚、明了、系统、方法

3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A.杨贤江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王道俊

33.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34.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是()。A.《新编教育学》

B.《教育学》

C.《新教育大纲》

D.《实用教育学》

35.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下列选项对他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B.提倡发现学习

C.他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D.他发现学习理论对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容易推行的

36.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读书法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37.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3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对其子女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B.雅典教育只重视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方面的教育

C.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D.在欧洲封建社会里,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

39.在欧洲封建社会,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因而教育上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和骑士教育。

A.斯巴达教育

B.宗教教育

C.教会教育

D.雅典教育

40.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他的主张的一项是()。

A.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

B.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C.他批评了苏联传统的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D.将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主张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42.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扩大了教育对象,采用了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了“()”,使劳动人民的子女有了一定的受教育的机会。A.高等教育

B.宗教教育

C.普及教育

D.骑士教育

4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书数、射御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

4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45.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46.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47.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8.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49.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50.终身教育是()。

A.古代教育的特点

B.中世纪教育的特点

C.近代教育的特点

D.现代教育的特点

5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称为是()。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5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5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54.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55.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56.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5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

58.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A.义务教育

B.初等教育

C.普及教育

D.平民教育59.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中国

B.日本

C.新加坡

D.德国

60.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6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6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_______活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_______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3.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_______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的目的是影响_______。

5.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_______和_______。6.学校教育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环节,其最突出的目的就是培养_______。

7.“终身化教育”概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教育观念的变革。

8.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_______,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

9.战国后期,《礼记》中的《_______》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10.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到形式化,再到_______教育的演变。

11.制度化的教育指向是各级各类_______系统。_______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2._______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主要负责情感与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传授。

13._______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各方面对教育施加影响。

14._______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较低级阶段的教育,显得非常简单和原始。

15._______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6.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7._______虽然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工具、首要工具、最审慎的工具。

l8._______的产生和_______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19.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_______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1.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当时称为_______。

22。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公元前21世纪的_______。23.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自由七艺。

24.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_______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_______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5.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_______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_______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___学制)以及_______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___学制)。

26.普通教育主要以_______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_______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7.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_______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28.隋唐以后盛行的_______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29.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_______。

30.教育现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论记载在《_______》中,如“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3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______》中。

3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_______的《_______》。法国启蒙思想家_______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_______》。

34.德国哲学家_______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35.瑞士教育家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36.英国哲学家_______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37.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_______的《_______》为标志,美国_______的《_______》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38.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_______化和教育的_______化。

39.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_。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_______,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______。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_______,到_______再到_______的过程。

40.中国近代正式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

2.简述中外古代教育的特点。

3.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4.简述教育的功能。

5.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

6.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7.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8.简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9.生产力对教育有哪些制约作用?

10.近代社会在制度、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起源。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3.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的帕夫雷什学校,发生了一件事,一年级新生格里沙,由于母亲工作忙,开学第一天来上课时,耳朵没有洗干净。在第一节课上,女老师发现格里沙的耳朵很脏,就叫他站起来给大家看,把他作为典型,教育其他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老师的这种粗心大意的做法,给格里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这以后,每当上这位女老师的课时,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他的耳朵,让他抬不起头来。这种反常的心理妨碍了他集中精力听课,所以对女老师所教的算术和阅读课,格里沙都学得很差,女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措施所产生的后果却丝毫没有察觉。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他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他上课思想不集中、不肯用功,并多次进行指责。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结果,格里沙的数学和阅读只得了“2分”。格里沙终于忍受不住了,他流着泪向母亲倾诉了自己全部的痛苦。母亲向学校要求调换班级。学校领导在了解事实真相后,同意将格里沙调到其他班级。后来,就是这个被女老师认为学习不好的格里沙,到五、六年级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才能。

问题: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4.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

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

请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5.《水浒传》里的杨志因生活所迫,要卖掉祖传宝刀,

在市场上宣传其刀“杀人不沾血”,市井牛二一定要杨志杀个人进行证明,杨志被逼杀了牛二。请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牛二的观点,说明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选择题

1.A2.B3.B4.D5.A6.D7.D8.D9.B10.A11.

D12.C13.A14.D15.C16.B17.D18.C19.B20.

C21.B22.D23.D24.A25.C26.D27.A28.C29.

A30.B31.C32.A33.A34.C35.D36.D37.A38.

B39.C40.D41.C42.C43.D44.C45.C46.D47.

C48.A49.B50.D51.B52.D53.D54.C55.C56.

B57.C58.C59.D60.B61.C62.A

二、填空题

1.社会2.社会性3.人的身心发展4.人的身心发展与人类的发展5.家庭教育社会教育6.全面发展的入和各级各类人才7.生活、终身、教育8.《四书》《五经》9.《学记》10.制度化11.学校教育、学制的建立12.家庭13.生产力的发展14.原始社会教育15.学校16.学校系统17.学校教育18.文字、文化19.礼、乐、射、御、书、数20.身心21.

校、庠、序22.宫廷学校23.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24.亚里士多德,追求理性25.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26.升学,就业27.凯洛夫28.科举29.助产术30.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1.论语32.理想国3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34.康德35.裴斯泰洛齐36.洛克3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8.民主、普及39.学校系统,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40.壬寅学制

三、简答题

1.主要是教劳结合:(1)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2)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适应的;(4)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

2.(1)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2)与生产劳动要脱离;

(3)个别施教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3.(1)反映生产发展的需要;(2)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3)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4)教育形式多样化。

4.(1)可以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教育现象;(2)可以使教师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3)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教育学理论打下基础;(4)可以形成规范化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实践工作的理性水平。

5.(1)古代,教育学的萌芽;(2)近代,教育学的形成;(3)现代,教育学的繁荣发展;(4)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走向成熟。

6.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产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得益于一系列的社会条件的满足。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7.现代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8.(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9.(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高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0.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

四、论述题

1.(1)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①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②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③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④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2)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3)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子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上并没有根本的分歧。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流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21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及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

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得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1)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女老师在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错误。她的行为违背了德育教育的“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对学生的问题,她不是循循善诱,利用榜样来正面教育学生、关爱学生,而是不顾学生的自尊心和内心感受,采用“示众”“出丑”的方式,用该同学来警示其他学生。这种行为对格里沙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精神上的痛苦,从而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

(2)对于这位女老师的做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她完全可

以采用正面的教育方法:如可以找一位衣着整齐,手和脸洗得干净的学生,叫这个学生站起来给大家做榜样。而对格里沙,只要注意地看他一眼就行了。所以,如果我们能在学习了教育的理论、原理、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自觉地运用,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不仅没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而摧残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严重的甚至造成儿童犯罪。

(3)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

发人深醒的话:“孩子们的压力已经够大的了,千万不要

再把他们的脸也拿走。”皮艺军发现,有些学生走上犯罪

的道路,就是由于一些教师不注意的“禁语”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以及给学生贴上的“坏孩子”的标签。就是这些看似问题不大的教育行为,最终导致这些孩子失去自尊,破罐子破摔,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坏孩子”。

(4)这些例子说明,我们一定要学好教育学,要以教育的

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以教育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使我们的教育行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

4.学生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但整个社会并未彻底

地把儿童本身看作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从观念的层面上讲,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树立现代的学生观;从制度层面上说,要懂得法律规定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权利,制定恰当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学生。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

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在与教师、校长或行政机关双方形成的关系中,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都应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也必须受到保护。教师不能因为教育职责的履行而侵害学生的权利。

5.(1)教学要体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特点。(2)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3)当然,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本章重点提示)

实战演练

进入考试大会员中心→注册登陆→选择“章节练习”→免费测试→新手指南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14.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6.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8.“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9.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0.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1.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22.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上。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5.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26.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7.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8.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

A.观念和制度B.精神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2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意识形态

30.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A.校训

B.校规

C.办学思想

D.校风

31.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32.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3.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具有()。

A.正式性

B.特殊性

C.非正式性

D.情感性

34.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35.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舒尔茨

36.关于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7.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3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

B.人才

C.劳动力

D.科学知识

3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的关系。A.政治

B.文化C.经济

D.科技

4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1.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42.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具有()作用。

A.促进

B.整合

C.制约

D.拓展

43.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5.下列()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46.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47.“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48.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说明()。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49.《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0.不能突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

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

C.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

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

2.通过__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____的要求。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______理论。

7.教育是一种________的文化现象。

8.教育与文化是________的关系。

9.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11.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

12.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1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1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16.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7.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___为核心。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____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9.________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0.__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2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________、多样性和互补性四个特征。

22.________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________上。

2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作用。

25.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________和教育的观念。26.________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7.________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2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________、________。29.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________、制约________。

3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________和教育________。

31.1960年l2月,美国经济学家________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32.17、l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______。

3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

3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________,教育可以促进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3.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8.教育从哪些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9.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0.学校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11.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2.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四、论述题。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2.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3.对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应如何理解? 4.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5.试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编辑同志:

今天我冒昧地给你们写信,目的是想说一说我的困惑。回忆我刚参加工作时,学生大多比较听话,能配合老师的工作,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放学后能主动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今,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科研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摆脱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

担,也减轻了部分家长的负担。按道理,也应该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和工作压力才对。可是相反,某些孩子负担减轻后,却变得更难教了。

请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上述现象。

一、选择题

1.B2.A3.D4.B5.C6.C7.A8.C9.B10.C11.D12.D13.A14.B15.D16.C17.B18.A19.B20.B21.D22.B23.B24.A25.C26.A27.C28.B29.B30.D31.D32.D33.C34.B35.D36.D37.B38.C39.A40.B41.B42.C43.C44.A45.D46.A47.C48.B49.A50.C

二、填空题

1.培养人2.培养人才3.生产力水平4.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等中级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5.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6.人力资本7.特殊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9.政治经济制度10.需求11.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

为方式12.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13.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14.政治经济制度15.生产力水平16.校风17.课程改革18.教育资本储藏量19.科学技术20.学校教育21.非正式性22.信息技术23.教学内容24.动力25.学习26.校园文化27.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28.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29.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30.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31.舒尔茨32.“科学的体制化”33.思想观念;行为方式34.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35.舆论力量;政治民主

三、简答题

1.(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2.(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3.(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4.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存到发展,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一种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2)文化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各门学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将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新的科学成果等直接移植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舍并不完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家财富的多少制约,还与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

(3)“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稳定的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既是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学校秩序、环境卫生状况、师生关系、师生员工的仪表修饰,甚至是教态、对学生的感情等,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教育观念又与整个社会观念有关,而观念其实也是文化。总之,文化对教育的支配、影响是直接的、整体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

以传播交流。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摈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精华。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更新。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新的一代,通过教育可以迅捷丽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8.(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的功能。

9.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①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人与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一位教授和一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根据专家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原有意义上的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固定活动的学校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

选择和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10.(1)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1.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丽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问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

12.学生文化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这表现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表现在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他们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映也就随之各异。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

(5)社区的影响。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四、论述题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知识。

2.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第一方面,记忆过程。 方法强调有效的重复,针对不理解的知识,建议大家多和研友沟通或是在咨询老师。如 第二方面,理解知识非常的重要。 第三方面,心态最为重要。 建议现阶段知识需要分层次、把握好重点非重点、也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理解的不好的知识点再进行做题强化巩固。那当然理解不好复习不好才是同学们现阶段需要重视的点。 总结来说,记忆、知识、心态在备考中都非常的重要,很多同学咨询要不要开始做题,现在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不建议再把题库拿出来做,重点还是研究题目,无论是自命题还是统考老师都建议做一下统考的题目。辨析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目的是有利于练习去做。 在复习中表格记不住,需要进行知识上有足够的重复,知识点重复会达到好的效果。在复习外教育史法案部分,同学们可以分为近代、现代。例如从横坐标分析角度,国别英国,近代现代,也可以分为初等、高等职业技术法案。 不建议刷题,踏实复习最重要。真题以及模拟题反复的练习。真题要有一个检查,十月份隔一个礼拜做事一套真题。自命题北师大首师大4年、有些院校3年。找找感觉做真题、按照3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测试要求。 一、教育学原理

对于教育学原理,要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几个梗概和要点: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师生关系论。教育学原理在考研 中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出题的点比较多,而且教育学原理的考题 越来越灵活,实践应用性越来越强,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 理解书中的定义和理论,并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因此也要多注 意教育实践的热点和难点,重视现在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在复习过程中结合大纲的指导和牵引,尽量对上述几个要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弄清楚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学概述、教育及其产 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等几个方面,再次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识记基本的概念 性知识:教育的概念、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目的的概念等等,当然这些在考试中不一定能够考到,但是依然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而且这些都是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点,所以要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有一个脉络的理解。 在这个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避免知识点的全而没有重点的情况,这就要结合课程的讲解进行有重点的复习,这样可以节省很多 的时间,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够更有轻重缓急。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在全国教育学统考的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是100分,相对来说知识点比较零碎、庞杂,是一门偏重于记忆的学科,而且从 历年的考试真题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外教育史偏向于出选 择题和简答题,但是每年也都会有一个大题,或是二者的结合,或 是单一分出题,所以对这两门学科的复习一定要细心,肯花时间、 下功夫。 对中外教育史的复习,在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 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要了解 中外教育史中有哪些重要文献,弄清楚里面有哪些重要的代表性材料。其中中国教育史要理清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发展脉络,掌 握在每个时代的教育的突出表现和大的变化,以及在每个时代出现 的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阶段人们思想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思想都是比较不科学的。对于一些现象都是通过比喻、机械的方式去写的。比如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把教育比喻成思想上的接生。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代表著作有:《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教育著作。孔子在《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因材施教。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等教育思想。这个时期的教育还没有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阶段:学科初步形成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并且在这本书中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泛智教育,指的就是将一切艺术交给一切人类的教育。 德国康德最早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并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一阶段教育学具有独立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杜威写了一部《民主主义教育》,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就是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教育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内部),教育与社会(外部)) 发展概述萌芽时期(只是思想,不是学科),创立时期,发展时期 萌芽时期:中国 儒家孔子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中人,三等困而不学者:下愚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未体现绝对的教育平等 教育功能国家发展的三个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政治伦理教育) 孔子的治国大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君子的三方面培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启发性教学: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道德教育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人性论“性善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内发论)教育的作用“明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德内化) 内心修养方式: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内发) 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荀子 人性论“性恶论”:教育“化性起伪”(外铄) 培养目标培养大儒: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只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教师地位师云亦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最早把道德连在一起)

教育学问题总结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块课件 (习题班)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结构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历史 教育学的历史 起源说 4种 著名教育家:孔子、学记、苏格拉底、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杜威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细化 问题1:教育的概念是什么? 问题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问题3: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几个阶段? 问题4:教育有哪几种起源说? 问题5:古代中国教育有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问题6:古代印度教育的概况是什么? 问题7:古代埃及教育的概况是什么? 问题8:古代希腊的教育概况是什么? 问题9:中世纪的教育概况是什么? 问题1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问题11:古代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12:近代教育的特点或概况是什么? 问题1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或特点是什么? 问题14:教育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问题15: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分几个阶段? 问题16: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17: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18:教育学的建立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问题19:教育学规范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问题20:教育学多元化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结构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含学校文化、学生文化)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核心考点 ●三种关系的具体定位和内容 ●学校文化构成 理解学生文化特征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细化 ●问题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1.(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主要途径)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问题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有什么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问题3:教育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深化文化和构成文化 本体。 ●(一)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水平和性质影响着教育的水平和性质,文化的内容影响教育的内容,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传统。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选择和整理文化 ●3、交流和融合文化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尔》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在教育和发展的关系理论中,维果茨基是提出()的理论。 A、一般发展 B、心理发生论 C、最近发展区 D、人的可教育性 6、“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 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8、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9、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 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迁移学习 D.试误学习 10、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 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A.学会关心 B.学会生存 C.学会创造 D.学会交往 1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读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曹华林 2010年上期,我通过学习教育学,明确了教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我从事教师行业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教育学和参与教学实践,我找到了答案——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同时,我弄清了教学过程的规律,使我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其中,在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巩固知识阶段,我取得了一些成效。 教学开始之初,我不够重视如何去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学生仿佛就被灌输一种“老师要我学,我就学”的思想。所以学生的积极性都不太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那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在教学起始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识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看书、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的认识活动,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学生都很惊叹计算出来的结果。除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之外,还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例如我在教“用图表直观反映数据”,让学生先观察工作表中的大量数据,能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没有。再看看转化后的数据图表,有平面的、立体的,有不同颜色的,就会对数据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并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应当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要立即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求知欲。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知识,也许曾经牢牢记住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忘了。就拿信息技术课来说,一星期只有一节课,绝大多数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过的

教育学有关问题

韶关学院 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类别: 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2班 学生:巫乐庆学号: 实习单位:南亩中学 实习时间:2011年10 月 26 日— 2011 年 11 月 26 日校指导教师: 实习报告评分:

1.实习目的 1)在教学中向老教师学习,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2)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全面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 3)通过实习,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采取改进措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实习容(或完成的实习任务)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让我感到做一名好老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个实习月里,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的学生,尽全力做好班主任及教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且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团结协作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给我们的任务。 我们的教育实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班主任工作,另一部分是教学工作。无论是带班还是教课,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主要的实习容如下: 2.1 教学任务 在南亩中学顶岗实习的一个月里,我上的是九年级二班的数学课。在这段时间里,我听取指导老师吴老师的课共两节,听取朱校长、主任人的课各一节,组同学的课共9节,共完成了9个新课的实习教案,共讲课17节:旋转5个课时,圆的前4个课时,还有其它的复习和练习课等。平时,协助教师批改试卷,对同学进行个别答疑。了解教师的工作安排并参与集体备课。在实习期间,我还监考了一次数学考试。 2.2班主任工作 在南亩中学顶岗实习的一个月里,我上九年级二班的数学课,并且做这个班的实习班主任。 在日常方面,按照要求每天上午午间操时间看同学们做早操。每周二的晚自习到班进行个别答疑或讲解习题。每周一晚上第一节课开班会。不定时检查卫生。

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

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 时间:2010-6-21 10:26:46 浏览次数: 1 来源:招教考试网 教育学总汇题 1.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4.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为: (1)间接性与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5.教学过程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是引起学习动机 二是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是巩固知识四是运用知识五是检查知识 7.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8.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9.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10.中外教育教都很重视启发性原则。在中国,孔子提出了“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教求。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形成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明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 11.巩固性原则。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时学习之母。 12.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提出“系统性教学原则”。 13.因材施教原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教育学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萌芽

教育学的建立 西方近代教育家及其思想影响 国别教育家代表作及其 影响 主要思想 英国 培根 1561-1626 《论科学的 价值与发展》 1623第一次把教 育学作为单独一 门学科提出来 把教育校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教育学是胚胎) 捷克 夸美纽斯 1592-1670 《大教学论》 1632西方近代教 育学的雏形,是 教育学从哲学中 分化出来的标志 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普及教育的思想;并在“教 育要适应自然”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 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 内容;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论证了“直观性原则、巩 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三个影响较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还 对教师的职业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等等。虽然这些主张有的不尽科 学,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的出世) 英国 洛克 1632-1704 《教育漫话》 1693 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阐发了反对天赋观念的“白 板说”主张教育万能论;是教育史上特别重视体育的人;反对体 罚的德育方法;它的思想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法国 卢梭 1746-1827 《爱弥儿-论 教育》1762 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灌输式教育,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 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 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 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德育上实行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答案补充版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你是如何理解的你关于教育的困惑主要有哪些 (1)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2)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3)教育即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 (4)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 (5)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就成特别的器皿。——蔡元培 (6)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7)教育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活动 ①本能与社会化的内容 ②个体的直接经验与类的经验 ③适应与改造 (2)教育的特殊性 ①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②教育与其他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3)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 ③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缺乏的是哪些方面近期准备如何完善自己 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情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性向 专业素养: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智慧 (1)专业知识: 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知识 (2)专业情意:爱学生、爱工作 ①没有这一条,什么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都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才能主动关注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②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温和的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如果加以爱护是教育的一种境界,那么不加伤害应该成为教育的底线。 (3)专业性向:成功教育的人格特征 (4)专业自我:教师个体对自身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肯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 (5)教育理念: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①确信与坚守 有教育思想,即便是零散的教育看法,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要通过抗争来坚守它,承诺它,实践它。是什么因素在干扰着教师的信念,消磨着教师坚守教育信念的意志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知识授受主义的教育倾向、功利主义的教育评价、控制主义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混血儿。 ②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发展观是其中的核心 (6)能力结构 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心理辅导的能力 (7)教育智慧: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教育可以预设,但不可以预定 3.你周围存在哪些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你如何看待它们 我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1)城乡教育的差距: (2)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教育学复习参考

教育学复习资料2017.6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 3.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 4.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过程。 5.教育力 6.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7.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8.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9.正规教育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10.非正规教育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11.实体教育指在一个实在、现实、具体的环境中具备承担教育者角色的人对那些需要受教育和学习的人的身心施加适当的、符合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的、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的活动 12.虚拟教育指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当下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 13.狭义文化专指社会的精神文化而言,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4.教育功能由教育得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4.教育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教育的职能。因其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固有功能。 15.教育衍生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其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教育的工具功能。 16.教育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正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7.教育负向功能是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8.教育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19.教育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

“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 【内容提要】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是我国百余年师范教育演变史以及当今教师教育事业需求之必然产物,也符合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教师教育学”是一门有关教师教育活动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或是方法论的学问。建构当代中国的“教师教育学”,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的滋养,有必要加强学科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并须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教育学科队伍。 【关键词】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学科发展 【作者简介】陈永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博士生。(上海200034) 当今世界通用的“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包括教师的培养、任用和进修三个阶段的教育。为了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各种问题,各国都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至关重要的突破口。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使教师的培养、任用、进修各个阶段具有连贯性,即从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有机统合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使两者在“教师教育”之概念上得以融合与升华,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进入21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 随着我国面向世界的步伐加快加大,“教师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门类业已诞生。至今,已有集美大学、江苏大学、宁波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一批高师院校陆续设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在内的一批师范院校也已经

开设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师教育”必修科目。因此,“教师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构建工作也顺理成章地被提上议事日程。在2006年12月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召开的“全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倡议,希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有必要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当前,这种实际需求以及时代呼声正在与日俱增。 一、“教师教育学”的建立体现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矛盾运动。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诸多教育工作,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层出不穷,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或危机。若从教师教育研究者自身的职责与使命而言,理当关注教师教育学科的开拓创新,有必要对“教师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安身立命的理据及其合法性进行理性思考。一方面,这可以回应学界关于“教师教育只是一个领域,而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的种种质疑之声;另一方面,通过抛砖引玉式的践行和倡言,力求“教师教育学”的早日问世,并能得到科学健康的发展。 (一)百年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呼唤教师教育学的诞生 我国师范教育发轫于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清代末期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照搬日本学制创立了近代师范学堂。1904年模仿日本的师范教育制度,1922年变为美国型师资培养体制,1951年又转成苏联型师资培养制度,现今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制,其间经历了百余年风雨洗礼的变革沧桑。 最初,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为寻求国家富强和民族的独立生存,以终结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发表时间:2015-04-20T10:10:38.17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5月总第78期供稿作者:李应赋[导读]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 李应赋湖南师范大学410081 摘要:日本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摄取模仿、自我改造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它于日本大化改新时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唐朝先进的教育模式。明治维新后吸收欧美而发展,整个过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教育发达、教育学理论成熟的教育大国。文章阐述了日本教育学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教育发展的原因,研究了日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立国、科技创新的理念,反思中国教育学的现状,并对日本教育学给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日本教育学启示 一、论述日本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这也可称为另三个阶段,分别是模仿阶段、改造阶段、创新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大概追溯回中国的唐朝时代,日本当时社会发展其实并不是很好,平民百姓甚至有些官员贵族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当时更多地是在向唐朝教育方面学习和模仿,直到武士阶层出现后。由于武士阶层是为统治政权和发展的需要,导致日本的教育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开始重视教育学。后来在德川幕府的两百多年间,平民教育才得到长足教育。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没有混乱的战事,所以很多平民都有了时间去学习,接受教育。在当时的日本,男性的识字率达到约60%,而女性的识字率也达到了25%,较发达的地区可能识字率更高。而在明治维新时期,在那个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时代,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已经开始全盘西化,不断对其进行改造。教育制度逐渐西化,向西方教育借鉴经验,在教育改革上,创立了早期教育体制,加速普及国民教育,推广初等教育,并超越美国更早完成了全民普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发展飞快。在1947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1886年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自1975年以来一直高达89%,和美国不相上下,大学升学率自1974年以来达40%左右,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在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现在,政府十分重视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创新,使得日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教育的普及更广泛,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阐述日本教育学发展原因 明治初年,日本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骚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国外面临着欧美列强的经济压力和军事压迫,陷入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险中。明治政府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还提出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全国所有官民协力重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如今全球信息化科技的发展形势之下,日本的教育学已经不能单单满足对人才、知识简单的需求了。在此社会背景下,日本实现全方位教育学上的丰富与创新,是无可厚非的。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学的创新。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现今都面临着竞争与挑战,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软实力的比较,重点就在于教育学的水平和质量。这些对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现代化以及实现 21世纪全球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述评日本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日本教育学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发展还不完善、不够成熟。所以,中国应当从日本实现教育学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很多启示,从中借鉴和吸取有益经验。 日本在二战后面临着社会动荡的局面,一切百废待兴,但仍坚持大力首要发展教育,从教育的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日本教育的恢复、改造和快速发展,为日本经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日本教育学的很多作法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政府应学习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出台更多教育相关的政策并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与其同时,从内容上来看,中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的教育。我们所缺的不是知识型的大学生,而是有技能的劳动者,社会上真正高技能的人才十分紧缺。日本在教育学上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非常实用灵活的,课程很值得国内引入借鉴。因此,中国要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实用技术的专业学科,实现人力资源的转变。除此之外,教育学内容上还要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在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获得的也都是应试类的人才,而需要培养的恰恰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和确定不同的教育课程和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上实现全面转变和全方位发展,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学习。参考文献 [1]陈晖高增生日本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比较教育研究,1985年,01期。 [2]卫纯安原《日本教育的现代化》简介[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3]陈鸿斌日本教育患了什么病[N].光明日报,2001年。 [4]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5]李春生田辉日本呼唤教育新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詹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知识点---墨子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知识点---墨子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墨子是教育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点人物。此部分关于该人物知识点往往由于知识点的繁琐,所以导致部分考生对该人物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物与观点匹配错误的情况。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教育学部分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人物简介:“儒墨,世之显学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出生贫民,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墨翟学于儒而不囿于儒,能够自成一家。他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教育家。 二、人物思想: 1.“素丝说”:他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就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2.以“兼士”和“贤士”为培养目标: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又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和仁政道德。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 3.论科技教育:这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们获得“个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这在中国古代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内容,这也是墨家教育内容的最大特色,比如墨子和其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再比如,《墨子》曾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力,刑之所以奋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关于科技最早的一些知识与经验。 4.论“主动”和“量力”的教育方法: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方法确有缺陷,因为它容易忽视学生。墨翟想要补救这一不足,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却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墨子还特别强调量力施教,墨翟是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