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笔记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为主

结构特点古代农业

为辅

狩猎家畜饲养业

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北粟南稻种植格局;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五谷:粟、黍、稻、麦、菽(豆);麻;六畜:猪、马、牛、羊、鸡、狗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兔、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翻土工具的变革(材料与形状):原始社会(石、骨、木制农具)(刀耕火种)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千耦其耘(大

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个体农耕)(耦犁)西

汉中期(犁耕法)唐代(曲辕犁(优点)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播种工具——耧车:农业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

3、灌溉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之际:桔槔、辘轳;三国马钧:翻车;唐朝:筒车、现代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王景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

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川西平原(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地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秦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沟通了泾水和北洛水,整个渠长三百多里,灌溉面积达四万多倾;关中地区因此而成为沃土。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农学著作中的水利知识:[元] 郭守敬;[明]潘季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个体农耕(男耕女织)出现

原因: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白居易《朱陈村》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论贵》阅读两段材料,从中分析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你如何评价自耕农经济?

2、自耕农经济的特点: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较分散);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较狭隘)

③自给自足——较少商贸交流(较封闭)

好处:①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弊端:①规模小,较分散,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

②自给自足,较封闭,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③统治者过度剥削压榨就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课堂回顾:

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早期农业格局及农作物资源分布、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农具材质的改进、农用动力的变革、播种工具的发明、耕种工具的革新、灌溉工具的的发展。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古代重要水利工程、治理黄河、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耕作方式的发展:耕作方式的演变、自耕农经济。

小结: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生产工

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

从耕作方式上看,自春秋自耕农经济出现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就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必将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

义小康社会。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种养结合:种植为主,饲养为辅;

2、精耕细作: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以铁犁牛耕为基本技术,农民占有少量的

生产资料(部分土地等),精耕细作;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要所有制形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刀耕火种,采用耒耜等生产工具,中国农业处于“耒耜耕种”或“石器锄耕”时代;

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采取“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技术形成,从此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形成。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思路提示: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

早出现于:( C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的什么特点:( C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 ) A、精耕细作 B、粗放耕作 C、选择耕作 D、计划耕作

4、明代徐光启的:( A )向国人传授了西方水利施工技术。

A、《农政全书》

B、《泰西水法》

C、《梦溪笔谈》

D、《河防一览图卷》

湖北随州神农祠;炎帝“神农氏”陵大殿(湖南株洲市)

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历史时期:土地所有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名义国有,实际贵族占有)

春秋战国及以后:土地私有制:①君主私有土地制度;②地主私有土地制度;③自耕农私有土地制度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思考: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

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

春秋时期井田制为什么会走向崩溃?你能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它崩溃的原因吗

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实行税制改革;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最终确立土地私有制。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成为私田,公田则被大量抛荒;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剥削方式,允许劳动者保留一部分产品。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类型:①君主私有土地;②地主私有土地;③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问题:①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开始于战国、发展于汉代、鼎盛于宋明清。

②土地兼并的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抑制土地兼并:北魏、隋朝至唐初实行“均田制”(最具典型和最有成效)

东汉的豪强地主田庄: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有多种来源,战国时一是开垦“私田”;占有“公田”;二是通过赏赐;三是购买。汉代以后,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要形式。东汉的豪强地主田庄就是其典型。

其特点是: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自给自足;人员上聚族而居;军事上拥有武装。后来发展为士族地主。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

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3、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抑制土地兼并:西汉末:王莽改制

北魏、隋唐:均田制(最具典型和最有成效)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中:张居正“一条鞭法”

不管封建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抑制措施,最终都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吗?为什么?

抑制土地兼并: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的原因

1、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使兼并不可避免。

2、在土地私有制发展面前,国家只能在不根本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去限制兼并,延缓兼并,超过了这个

限度,必然陷于崩溃。当时国家权力的历史使命是:适应和保护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产生:租佃关系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定义: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交纳地租,地主通过租佃契约与佃民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发展情况:①战国已产生,汉代比较普遍。②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③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④后期还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请思考:东汉时期佃客(部曲)对豪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什么不同?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

明清时期,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的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佃农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依附关系:越来越减弱。

原因:A 、经济发展;B 、人民的反抗斗争(地租: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作用:提高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租佃方式最早出现于何时?为什么自宋代开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为何会普及全国?

战国。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此,大量农民只好租种地主或官府的土地为生,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意味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所以租佃制普及全国。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 抑制兼并(均田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土地 经营方式

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兼并 田庄制、租佃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形式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问1:汉代形成哪四大经济区?其特点是什么?

问2: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1、四大经济区分布 黄河流域,经济重心 四大经济区特点: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山西(崤山以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属于传统的农业区)

江南(长江以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还没有开发)

龙门碣石以北(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1)多样性特点;(2)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中原人口大量南迁:1

巷南迁至珠三角甚至海外各地。如今珠玑巷后裔有四千多万人,遍布海内外,从珠玑巷迁出的姓氏就有153个。这里不仅成为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也成为众多国内和海外华人寻根问祖之地。

1、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原因有哪些?

2、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什么区别?

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而被迫的;

而现代人口的迁徙: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富余劳力流向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各类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3、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什么影响?(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如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中唐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请总结一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③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④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⑤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布: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时间: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共同原因:战乱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1)中原人口南迁;(2)社会环境;(3)原有潜力等

过程:(1)孙吴东晋南朝开发;(2)中唐以后;(3)宋都南迁后

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

虽然两汉之前,江南地区相当落后,但是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却写了一首诗《忆江南》来赞美江南的繁荣景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么,江南又是如何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正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才使得江南变得如此如诗如画。

杭州绍兴东湖今貌(由于这里风景佳好,当时为北方南渡的大家族聚居的地方)

第3课内容提要: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三次高潮

作业:自我测评2

比较表中南北人口数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山西:巴蜀地区;江南:古时南方有瘴气(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塞外:塞外草原上的马群; 靖康之乱:1126年,金人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现开封);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和皇室、后妃等数千人,还有许

多百姓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什么是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古代青铜兵器:透雕兽首贺巩斧、翼虎纹剑、银斑纹戈、马形刀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重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越王勾践剑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商代(青铜技艺趋于成熟) 春秋(开始冶铁使用铁器冶炼生铁块炼钢) 南北朝(灌钢法) 汉代(用煤冶铁) 南宋末年(焦碳冶铁)

丝纺织业:西周以后,我国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汉时期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

《天工开物 · 提花机》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收拢后能攥在一只手里,重量只有49克。

二、纺织业:上古时代(学会养蚕缫丝) 西周(纺织工艺发展) 汉代(丝国) 唐代(缂丝技艺)

宋末元初(棉纺织技术) 三、陶瓷发展简史:东汉青瓷

南北白瓷

日常唐代

青花元釉

五彩斗明

珐琅清粉

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9千年前)中华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白陶鬹,山东龙山文化。

青瓷;“官”字款五尖瓣白瓷盘;宋代的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元青花罐;元代青花釉里红胆瓶 青花瓷壶;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式壶;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斗彩凌云碗(成化窑);斗彩花卉瓷瓶;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

珐琅彩;粉彩;清粉彩瓷瓶;清珐琅彩婴戏瓶;珐琅彩蝴蝶碟;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此器为清乾隆年间仿照商代青铜盛酒器兕觥而作,造型庄重古朴,釉色纯正典雅。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2、技术不断进步;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6

、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7、手工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思考:1、从西周到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请思考: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

首先是要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如禁止民间私造武器,如有违犯,对造者处以流刑或死刑);

二是丰厚利润的吸引。

2、为什么在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自身缺乏活力,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逐渐萎缩。

2、民营手工业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大大加深,生产范围、规模也日益扩大,

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为民营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雇佣劳动力,因

此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原始社会:产生——以物易物

商周:初步发展: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西周“工商食官”——官府垄断工商业

春秋战国:繁荣: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商业城市出现;

隋唐:蓬勃发展:新现象有:邸店、柜坊、飞钱(人教版)

宋元:新高峰期:两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明清:出现新特点: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商帮;

三、外贸的兴衰:1、西汉:开通了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两条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

3、两宋:与亚、非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4、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其原因:实行贡赐贸易和禁海闭关政策

思考: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①市场形式多样,城市商业发达

②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推动了贸易和城市的发展

③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形成区域性商帮

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一直从属于自然经济

四、重农抑商政策

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提出的原因: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

了矛盾;

②法家的抑商思想随法家人物的政治活动而被付诸实践。

2、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①严格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②征收较重的租税:“算缗”;

③控制工商业措施:均输平准、盐铁官营、告缗。

3、唐朝中期以后的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4、明清时期的政策:坚持重农抑商,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海禁”)。

5、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导致中国的落后。

巩固练习:1、我国最早的职业商人产生在:( B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代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D )

A、政府统一管理商业

B、对商人进行思想控制

C、发展经济的需要

D、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

3、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 B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唐朝

4、汉唐时期,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D )A、泉州 B、明州 C、杭州 D、长安

5、下列与隋唐时期商业繁荣无关的是:( D )

A、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

B、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C、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D、集镇、夜市兴盛

6、两宋商业的发达表现在:( D )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①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②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③商品种类增多④海外贸易频繁

作业: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商朝的货币——贝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商人(私商):

弃政从商,自称陶朱公(范蠡);从经商到从政为秦相(“奇货可居”、“一字千金”)(吕不韦)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齐都临淄、楚都郢、秦都咸阳、燕都蓟、赵都邯郸、魏都大梁、韩都郑

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徽商的房宅;乔家大院;山西平遥市城楼;日升票号;唐朝长安城;北宋汴京城

西汉丝绸之路: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敦煌、楼兰、龟兹、疏勒

南宋的主要港口:明州、泉州、广州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纵向比——明清时期比明清以前:有了高度发展。①扩大了耕地

②推广了双季稻

③引进并推广了高产作物:玉米、甘薯

(2)横向比——当时中国与当时外国比:有了高度发展

①中国当时有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几乎是欧美的总和:

近代前夜,中国农耕经济为什么能够得到高度发展甚至还出现了康乾盛世?

①统治者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鼓励垦荒、引进良种等

②统治者调整了生产关系:实行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的江南苏州丝织业

(2)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生产比较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中衰西盛——近代前夜的危机

2、原因: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 封建制度腐朽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高压,虚骄自大

④外交上:海禁、闭关。闭关政策:严格限制(而非禁绝)对外交往

巩固练习:1、明朝后期,“末富居多,本富居少”,这反映出:( D )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2、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 最重要的影响是:( D )

A 、造成货币制度的变化

B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C 、促进了城镇集市的发展

D 、促成了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3、下列对清政府闭关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B )

A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 、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 、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4、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D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5、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C )

A 、明中后期在江南私营手工业中稀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壮大,整个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D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中国在近代前夕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 D )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化专制的政策

D、腐朽的封建制度

思考:清朝统治者为固守“重本轻末”的传统政策,采取了哪些手段压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手段:①限制经营;②强制摊派;③低价征购;④苛税盘剥;

(2)影响:凝固和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阻碍了商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考: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闭关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何严重影响?

(1)原因:直接原因: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抗清

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根源:闭目塞听,虚骄自大

(2)影响:①中国航海业一落千丈, 失去了利用它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日渐落后于世界

③中国社会最终陷入深重危机之中

近代前夜的危机——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

马可?波罗(1254--1342)17岁时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回国后发表《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行游记》中说: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秦海(南海)中:“共有7459座岛…亦有调味香料,种类甚多。例如胡椒,色白如雪,产额甚巨,即在此类岛屿也。由是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一、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原因:(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①《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引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②高额利润使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蹊径,通往东方。

③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向外扩张。

④基督教会为向外传教,进行“圣战”成为重要推动力。

条件(可能性):(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造船技术的进步(多桅多帆海船)

(2)科学技术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技术)(罗盘针和星盘的应用,准确航海图绘制)

(3)地理知识的进步(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4)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和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的商路

(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迪亚士。你同意迪亚士的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只是反映了开辟新航路的两点原因——强化王权和对外传教,掩盖了欧洲殖民者开辟新航路的根本目的;美化了血腥的殖民活动;非洲、美洲、亚洲都有自己的文明,并非处于黑暗中;殖民活动反而中断了有些文明地区独立发展的历史,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带来的是灾难不是光明。

1487葡萄牙里斯本好望角(迪亚士);

1497年葡萄牙——印度:葡萄牙里斯本好望角马林迪卡里库特(达·伽马)

1492年欧洲——美洲:洪都拉斯;哥伦布向西出航四次,发现了中美洲地峡和南美洲大陆。

西班牙塞维利亚,麦哲伦1519 麦哲伦海峡麦哲伦1520 麦哲伦1521:菲律宾麦哲伦死亡之地麦哲伦同伴152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欧洲:①促成了西欧在商业经营范围上的重大转变。

②导致西移,欧洲诸国商业地位变化。

③增加了欧洲的。

2、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美洲的开采和经济为欧洲

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贩卖 开始。

4、对亚洲: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 。

5、对世界: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 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

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 。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1

)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 商业革命

(2)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3)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 价格革命

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P36解析与探究:腓尼基人、爱尔兰人的远航以及中国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与开辟新航路的远航的历史意义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新航路的开辟对整个世界影响巨大,其它远航远远不能相比。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同美洲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课堂练习:1、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是:( B )

①商人和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 ②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③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2、下列航海家的远航活动,按其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达.伽马到达印度 ②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③哥伦布首航美洲 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 、③①②④

3、新航路的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由于:( B )

A 、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 、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C 、证明了地园学说

D 、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

4、新航路开辟的对欧洲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C )

A 、.欧洲与亚洲、非洲的贸易扩大

B 、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C 、主要商路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地中海

D 、各种新的商业组织纷纷在欧洲出现

5、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

说:你还要感谢:( D )

A 、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 、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 、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 、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殖民:一国侵占国外地区 并将居民大批移往居住。

殖民地:指遭到外来国家侵略,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和经济上完全由它国统治和支配的地区,也包括在不同程度

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国、附属国等。

殖民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成自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

一种侵略政策。

一、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

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个月,做三次买卖,获利100%-300%出程:从欧洲港口载上廉价货物到非洲“换取”奴隶

中程:运奴隶到美洲贩卖非洲

二、殖民主义的罪恶:A、种族灭绝;B、抢劫和掠夺财富;C、贩卖黑人奴隶;

新航路开辟之后的约一个世纪多一点,以墨西哥为例印第安人口就减少了90%。

西班牙、葡萄牙、不列颠等“日不落”的风光无限无不建立在对当地土著民族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面种族灭绝和种族猎杀基础之上,短短几百年,近三千万印第安人几乎被赶尽杀绝,玛亚、印加等人类文明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直接抢夺金银,掠夺财富、资源和劳动力。

例1:在秘鲁,西班牙征服者仅一次就运走130万盎斯的黄金。他们劫到用黄金铸成的四个美洲驼在雕塑,和12个像真人一样大的妇女塑像。

例2: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进行肆无忌惮的搜刮,从1757年-1766年,公司和它的职员从孟加拉掠夺了600万英镑。

例3:据估计,400年间,非洲丧失的精壮人口不下1亿。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

最早的奴隶贩子是葡萄牙人,西班牙、荷兰人、英国人都参与了奴隶贸易,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奴隶贩子。1、殖民主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着卑鄙贪欲、野蛮暴行的历史,其罪恶是馨竹难书的。那么,我们如何对殖民主义的历

史作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呢?

殖民主义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①对殖民国家来说:它们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使欧洲发展和兴旺起来。所以,早期殖民

主义就其推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说,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②对殖民地人民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但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和思想文化。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见优化)

2、英国本是后起的殖民国家,但到18世纪后期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它“后来居上”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是

如何?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制度极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分三步走:①16世纪晚期,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

②17世纪中后期,发动英荷战争,打败荷兰,成为海上霸主;

③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香料群岛:东印度公司强占印度尼西亚等地众多岛屿。公司还强迫爪哇的居民种植咖啡,以低价收购。

荷兰的殖民活动:阿姆斯特丹新阿姆斯特丹

纽约:伦敦公司在17世纪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还在西印度群岛夺取了许多岛屿

1600年英国商人组成东印度公司,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它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两个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使人类开始摆脱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情况,请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不同?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后来逐渐扩散到欧美其他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

主义国家,规模更广,发展更快。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发明家实践经验的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真正紧密结合,

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电气时代,电力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是蒸汽动力

所望尘莫及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总观点: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

具体观点: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条件:A、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获得大量资本;

B、劳动力:推行圈地运动,获得大量雇佣劳动力;

C、生产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D、原料: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

E、市场: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极大地扩大了市场的需要。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的原因

1、前提: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确立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861年—1865年,美国内战;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

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1864—1871,德国完成统一;1859—1870,意大利完成统一;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7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2、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19世纪4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使电力工业的一建立;

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正式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对人类思想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奠定无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大多数重要原理也在1828年到1870年的约40年间基本确立。

思考P41:英国专利法与工业革命发生的关系?

激发了英国人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行。说明了专利法的颁布,国家政策的保护,成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重要原因。

思考P42:判断“需要是发生之母”的说法准确与否?

工业革命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什么?它的广泛使用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瓦特制成的蒸汽机。

1、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2、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3、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发电机、电动机、爱迪生和发明的电灯、无轨电车;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有何意义?

1、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2、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3、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二、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组织的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时代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什么是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怎样最终形成

大企业与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上有何不同?

何谓“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①16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欧洲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

②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散到欧美其他国家;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

方式,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讨论:世界市场的评价:

1、积极: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促进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③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当地的近代化;

2、消极:给殖民地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困和落后。

使用珍妮纺纱机纺纱;瓦特和他发明的万能蒸汽机;

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这是他1826年制造的蒸汽机车(火车);美国第一列火车同马拉车赛跑;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富尔顿建造的“克莱蒙特”号蒸汽轮船下水;

19世纪美国的火轮船;内燃机的发明者:戴姆勒、狄塞尔。卡尔·本茨和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

爱迪生在实验室里;连日连夜的工作累坏了,爱迪生在实验室的长椅上打盹

1876年3月9日,贝尔研制电话成功了。该图表现了他的助手(右)兴奋地冲进实验室,告诉贝尔他在电话中听到了贝尔的声音。

幼年的马可尼与其母亲合影。在早年的科学研究中,母亲给了他始至不渝的支持。

马可尼的简陋实验室。在这里工作时,他才20岁。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无线电装置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思考:1、19世纪40—60年代外国列强主要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在华攫取了哪些经济特权?

2、为什么19世纪40-50年代外国商品在华“滞销”?而19世纪中晚期外国商品会占领中国市场?

3、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的表现和影响有哪些?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Array

1841年1月7日英舰与清水师战船展开炮战。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舰上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图。中俄《北京条约》文本。11口通商后的天津。五口通商后的上海。

一、列强攫取经济特权:

列强攫取的经济特权及其后果:①开口通商,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的领海、关税贸易主权遭破坏,极

大地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

②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经商,外国商船在长江可以自由

航行。中国旧式航运业衰落,外国经济势力深入内地。

③割地赔款,开辟租界。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中英《南京条约》抄本;香港成了英国的殖民地。1844年7月,美国迫使清政府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和英国领事“依法商妥”《上海土地章程》,划定第一块“租界”,美、法继起效尤。

二、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思考:《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国掀起向中国倾销的狂潮。但到1853年时,英国人惊奇地发现,拥有3. 6亿

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 . 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达934 . 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直到80年代末,进口纱布终于开始占领中国市场,至90年代,更出现了“通

商大埠,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

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中国进口商品情况

请思考:造成19世纪40-50年代外国商品在华“滞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19世纪中晚期洋布等外国商品

会占领中国市场?

中国门户刚被打开时,各国为抢占中国市场,大量输入商品。但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一般百姓生活贫困,鸦片贸易和战败赔款使白银大量外流等原因,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洋货盲目的输入,不适合我国百姓的需要。导致洋货滞销。19世纪中后期,列强凭借低关税等特权降低商品价格;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最终导致外国商品占领了中国市场。

三、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传统经济结构的基础及特点:

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 个体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表现方式 为“男耕女织”)

特点:小农经济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只作为小农经济的一种补充,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的表现:大量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占领了中国市场,严重冲击了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日益商品化;小农经济逐步解

体,但解体的速度各地不尽相同;买办商活动频繁(传统商业有所改变);近代工

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出现。 请归纳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3点。

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的影响:

①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发生变化:减少了农业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中国逐渐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阶层;他们进入政治领域,对近代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知识之窗:买办和买办资产阶级

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推销商品、掠夺资源、进行经济侵略活动的代理人。 买办资产阶级:指勾结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大资产阶级。它为帝国主义国家所豢养,跟本国封建

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旧中国,买办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

课堂总结: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军队的屡战屡败,中国主权的不断丧失,使一向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清统治者不得不反思失败的原因。于是,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开始掀起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宗旨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工业终于开始艰难地起步。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探究。

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洋务与官办

1

、洋务运动的背景:西方工业革命:侵略 促使 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19世纪50-60年代的清政府:内忧:太平天国;外患:英法联军;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

其人。——李鸿章

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

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

思考:洋务派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危机?目的是什么?

2、洋务企业及特征

知识卡片:官办,即完全由官府承办。洋务运动中官办的特点是:采用机器大生产、采用雇佣劳动方式、部分地实行成本核算, 但实行封建把头式的管理。李鸿章、曾国藩。

天津:天津机器局,开平煤矿;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安庆:安庆军械所;福州:福州船政局

军用企业;民用企业

3、对洋务企业的评价:

思考:结合近代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思考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有什么影响?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推动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1、民族工业的出现:思考: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族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基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洋务企业的诱导民族工业的出现

外资企业的刺激

思考:民族工业的出现有什么地域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贻来牟机器磨坊、发昌机器厂、南海继长隆缫丝厂。

思考:反映了什么信息?

1895—1913年民族工业分布图:

纺织:160家;食品:120家;矿冶:80家;水电:40家;金属:20家;其它:120家;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思考:民族工业在什么时间出现第一次发展机遇?为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1899年);1912年荣宗敬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三、在夹缝中步履维艰: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挠,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

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二:茶叶从汉口运至张家口要经过63个厘金分卡,沿途捐税达13种之多,税率高达40%到50%。

当时统兵人员未经政府部门批准设厘卡抽课的现象也非常多。

在材料中你发现民族工业在什么处境中发展?

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外国资本主义压制官僚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主义阻碍民族工业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反对压制外国资本主义

依赖技术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弱软弱、妥协性革命性

依赖政策

反对压迫本国封建主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有什么特点?考虑:发展时间、行业分布、经济结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

①先天不足(最大的特点)是: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发展一直不充分)

②后天畸形: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布局的不合理;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轻重比例不谐调;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和封建自然经济相比,所占比重小;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课堂小结: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洋务与官办: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企业及特征;洋务企业的评价;

民族工业:出现和初步发展;在夹缝中步履维艰;

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C )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D、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某些抵制

2、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直接原因是:( C )

A、西方科技的传播

B、重商思潮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改良思想的推动

二、问答题:1、简述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的过程。2、全面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请回忆:1、近代工业起步的时间、代表性事件?19世纪50、60年代,洋务运动。

2、到19世纪70年代又有什么新发展?民族资本出现

3、民族资本的初步发展在什么时候?甲午战争之后

一、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黄金时期的表现

材料一: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的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

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摘自严中平

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平均每年近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 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摘

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思考:“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如何?

空前发展——黄金时期:出口大幅上升;进口大幅下降;新设厂激增;

思考一: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 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①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民国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实行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实业团体的带动。例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它们的建立使发展实业更具规范化、系统化,

有助于集中资金,集中投资。

④政府倡导用国货。

⑤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

思考二: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从发展时间、行业分布、区域分布等方面考虑。

3. 黄金时期的特点:①发展时间十分短暂;

②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③轻工业(面粉、纺织、卷烟)发展迅速。

新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北范南吴”:范旭东、吴蕴初。

中国军队出城奔赴前线、中国军队坚守卢沟桥。战后遗孤;日军庆祝胜利。

二、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思考:1、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采取什么样的政策?1940年10月,《国土计划设定纲要》“适地适产主义”。

2、其实质与目的是什么?实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中;目的:以战养战、经济掠夺。

3、日本帝国主义经济掠夺的表现有那些?工矿业:军事管理、委托经营;金融和内外贸易:控制与垄断;

各类物资:严格管制制度,并低价收购;其他方面:掠夺大量劳动力“在整个日本侵华期间,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学者们认为,这种破坏使中国工业化进程至少推迟半个世纪。”

思考:日本侵华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三、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外国资本主义压制官僚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主义阻碍民族工业

1、帝国主义的阻碍:

材料一:永利碱厂与卜内门公司的斗争: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1914年爱国资本家范旭东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卜内门公司

千方百计通过英国人控制的盐务稽核所给永利碱厂的工作制造困难,(注:例如,制碱一石,需粗盐两石。

盐价本贱,粗盐每石不过两角。但政府抽的盐税为制盐成本的几十倍。如盐税不免,则碱的成本将超过售价,

无法销售。永利请求北洋政府准许制碱工业用盐免税。卜内门公司企图通过盐务稽核所阻挠免税的实现,但

未能得逞。)并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价猛跌,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

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

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00万吨,1927年年产13400万

吨。从此,打破了卜内门公司的垄断,并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

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材料二:1920年和1921年福新新建的七厂、八厂都是七八层楼高的大型面粉厂。帝国主义势力害怕两厂建成不利于外粉的进口,曾对两厂建设多方挑剔。英美烟草公司对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打击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如削

价竞争、控制代理上号、破坏南洋信誉、诬告南洋为日籍资本等等。1914、1917年还两次提出收买南洋,

并公然威胁说,“如不同意,则将采取其他手段对付”。试问:在海关、财政、金融、矿冶、铁路、电力、

航运、对外贸易等等都受到帝国主义控制与操纵的情况下,中国民族工业还有多少活路?

请思考:帝国主义如何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跌价竞争、特权等卑劣手段。

2、封建主义的阻碍:

材料:1925年,“某巨商要从山东运一批小麦到上海,车辆被军人扣用,无法输运,乃出运动费11万元,该商始得以装车。货未销出,已先受重大之损失矣”。1922年4月,“直奉战起,且延数周之久,津浦、平汉两路,

交通断绝”。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所有车辆,多被军队扣用,沿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完全腐烂”。

此外,国内货币的不统一,尤其是纸币的混乱不堪,以致东北和上海不能直接通汇,而必须经过日本。度量

衡也不统一,“有十六两一斤者,有十八两为一斤者,也有二十两一斤者”。凡此种种,使民族工业往往是

寸步难行。封建主义如何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国内市场不统一、内战频繁。

3、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

材料一:宋子文历任南京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总裁、中国银行董事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宋家控制的官僚资本在金融方面,主要有中国建设银行公司,对广东银行、新华银行、中国国货银行、

中国保险公司、上海银行等都有投资,并控制着广东银行。在工业方面,在中国毛纺织公司、南洋兄弟烟

草公司、四川丝业公司、振华造纸厂、民生实业公司、甘肃林木业公司、华丰和记织布厂、大中华火柴公

司等企业中皆有投资。在商业方面,1936年宋氏成立了中国棉业公司,1937年又成立了华南米业公司,

前者是当时经营棉花、纱布交易的主要公司,后者则垄断着华中、华南大米的运输和销售。抗战胜利后,

宋家又成立了孚中公司、统一贸易公司、金山贸易公司等。

材料二:在全国近代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官僚资本所占的比重1911年为26.8%,约4.78亿元;1920年为26.0%,约6.70亿元;1936年为35.9%,约19.89亿元;战后1947—1948年增至64.1%,折战前币值约42亿元。

在全国金融业资本中,1911年占6.3%,约0.45亿元;1920年占16%,约2.33亿元;1936年占58.9%, 约

5.64亿元;战后1947—1948年更增至88.9%,可谓登峰造极。

思考:官僚资本的代表是谁?蒋、宋、孔、陈。

官僚资本如何阻碍民族资本的发展?利用权力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对民族资本侵蚀、排挤、打击。

国民政府利用政权,对金融、对外贸易、国内商业、工矿业实行统制,主要措施有统购、统销、专买、限价、议价。

思考: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因素有哪些?

本课结构: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黄金时期的表现;2、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3、黄金时期的特点;

二、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1、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政策、实质与目的;

2、经济侵略的表现;

3、经济侵略的影响;

三、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1、帝国主义的阻碍;2、封建主义的阻碍;3、官僚资本的阻碍;

课堂练习: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B、利润的刺激,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

C、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辛亥革命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2、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破坏采取的措施有:( A )

①对工矿业掠夺和控制②垄断控制金融③实行物资管制制度④掠夺大量劳动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官僚资本的根本特征是:( A )

A、凭借国家权力实行强制掠夺

B、控制金融 C.在工业领域实行垄断 D.推行商业专卖政策

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竞尚洋装--服饰的变化(衣);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俗);三、异味争尝-饮食的变化(食);

四、洋房与里弄(住);五、读报刊与看电影(看);六、礼仪的革新(礼)

一、衣着服饰:“竞尚洋装”

清代一品文官的标识:仙鹤;清代三品文官的标识:孔雀;清代二品文官的标识:锦鸡;清代四品文官的标识:云雁;清朝:男子穿长袍马褂。20世纪初穿西装戴领结的青年;穿西式军装的清末新军官兵。

民国初期,男服仍如清代之旧,后受西方国家的影响,穿起了时髦的西装。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民国时候穿旗袍的姑娘。

1、近代服饰演变的原因:①西方服饰传入的影响;②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③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推动。

2、近代服饰演变表现:1、鸦片战争前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

2、民国: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3、近代服饰演变影响:(1)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

(2)洋装流行与传统服饰并行,并促成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4、特点: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民国政府《剪辫通令》。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卑及苛刻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于男人,她们心甘情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为尊。

比一比:图二:时髦的高跟鞋;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主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两个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一)断发:1、原因: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和刺激

2、表现: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

辨陋习至此革除。

(二)不缠足运动:1、原因: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和影响;维新派的推动。

2、表现: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草例”,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三、饮食:“异味争尝”(近代饮食变迁):欣赏下列图片,并结合教材,思考:传统饮食变化的原因,特点,概况?

晚清上海“一品香”西菜馆;天津起士林西餐厅(1901年创建):西餐炸牛排、西式蛋糕。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白马”商标

1、传统饮食变化的原因:近代西风东渐,传统饮食文化受到冲击。

2、变化特点:受自然物产条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3、变化的概况:①19世纪40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

②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一批西菜馆。

③七八十年代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西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④近代日常食品发生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首开使新工艺技术、大规模制造葡萄酒和白兰地酒之先河。

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除此之外,人们的钦食还有什么变化?

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人们的饮食变化还有:吃西餐、抽烟卷喝咖啡等饮料。

四、居住:洋房和里弄

四合院;里弄住宅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里弄约二三十个单元,对外封闭,横向连列,高度密集。体现了西方城市民居联排的特点。

五、文化:读报刊与看电影

(一)报刊发展历程:《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它从1872年4月30日刊,直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新文化运动后,成为国人不可缺的内容。

(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3)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4)1884年,申报馆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5)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6)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定军山》剧照(我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京剧舞台片)

《定军山》是中国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由北京丰泰照相馆1905年摄制的,黑白3本。现已无电影拷贝。导演任景丰,摄影刘仲伦,谭鑫培主演。此片制作14卷胶片。为适合无声片的创作要求,删去唱念,着重表演,利用日光在露天广场拍摄了“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的三个片段,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无声戏曲武打记录短片,谭鑫培也成为我国第一位涉足影坛的表演艺术家。拍摄手法上受到一些西方国家的影响,但取材却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和古典文学相结合,非常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影片上映后受到热烈欢迎,曾出现万人空巷盛况。

1930年底,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摄制成功。《歌女红牡丹》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百代东方公司收音、民众国产有声电影公司出品。编剧:洪深(化名庄正平),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由胡蝶(饰红牡丹),王献斋(饰无赖丈夫),夏佩珍(饰金姑娘),龚稼农(饰富商)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深受封建意识毒害的红伶女的悲惨故事:在舞台上名噪一时的红牡丹的丈夫是个无赖,不仅任意挥霍红牡丹的丰厚收入,还频施毒手,加以虐待。在外则迷恋鼓姬金姑娘,寻欢作乐,花天酒地。红牡丹深受刺激,嗓音失润,由主角沦为三四流配角,但对丈夫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经济拮据,丈夫竟卖掉女儿以偿赌债,复失手杀人而被捕。一位暗地追求红牡丹的富商获悉后,出资赎回其女,使母女团聚。红牡丹心怀感激,但对丈夫却既往不咎,临赴外埠演出前,还专程去狱中探望,并托人营救。 1931年1月下旬,《歌女红牡丹》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3日在光陆大戏院招待各界,3月15日在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由于是中国第一部国语对白的有声片,片未开映,座已告满,盛况空前,不仅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观众,同时也吸引了南洋的侨胞。上海远东公司、青年公司纷纷以高出影片10余倍的价格,购买该片在南洋各地的上映权,一时传为美谈。

1913年,由亚细亚电影公司出资、发行,新民公司负责具体拍摄的电影《难夫难妻》,开始了中国电影用镜头讲述故事的历程。影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两人导演,由于当时有男女不能同台的规矩,片中的女角也都由男演员充任。《难夫难妻》的剧本是郑正秋根据他家乡潮州的乡俗风情撰写而成。故事讲述:乾、坤两家欲结秦晋之好,于是不顾子女意愿,请媒人代为奔走。经媒人甜言蜜语,此欺彼诈,又经繁文缛节,择吉成亲,拜天地入洞房。一对素不相识的男女被逼成夫妻。《难夫难妻》虽然情节简单,剧本只有1000多字,但毕竟中国第一部有情结的故事片。

阮玲玉、胡蝶、周璇

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3、近代报刊和电影带来的影响

六、礼仪的革新

(一)相见礼的革新:旧式礼仪;新式礼仪: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1、日常礼仪的革新:旧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体现贵贱尊卑

(1)晚清:1886年:握手、鞠躬、免冠

(2)民国:①跪拜,作揖——握手,鞠躬;旧称谓废除——大人、老爷到先生、君。

② 意义: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近代婚姻的变革:旧式婚礼;新式婚礼

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1)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2)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3)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3、丧葬礼仪的变革

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

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2)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3)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1、(2007广东卷)“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

早可能出现于:( B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2、(08枣庄二调13)鸦片战争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的建筑典型特征。以下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 C )

A、四合院

B、教堂

C、里弄

D、摩天大楼(图片略)

3、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B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下列服装体现中西合璧特征的是:( D ) A、西装 B、军装 C、中山装 D、旗袍

5、我国近代典型居住建筑——大杂院,他的特点是:( D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①主要分布在北方城市②为富家大户所居住③是中西合璧的产物④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6、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

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B ) 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反清革命

7、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 A )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a、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c、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通读课本内内容,并且学会总结,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 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