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教育学》笔记-劳凯声和《心理学》笔记-张厚粲

自考《教育学》笔记-劳凯声和《心理学》笔记-张厚粲

自考《教育学》笔记-劳凯声和《心理学》笔记-张厚粲
自考《教育学》笔记-劳凯声和《心理学》笔记-张厚粲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定量研究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陶冶”与“唤醒”

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法国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布厄迪尔

四、教育学的发展

【领会】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呀牛最活跃的时期。

2.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4.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当代教育学的状态

【领会】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领会】

三、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1. 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视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4.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5.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第二章学校

一、学校概说

【识记】

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想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领会】

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二、学校文化

【识记】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领会】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手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

【识记】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胃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一)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二)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三)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四)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

学校管理基本的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公主管理

【领会】

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

(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4)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

【领会】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应诉。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

(3)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 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 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 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学生

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识记】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

【领会】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三、辐和论

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

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内容

【识记】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

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真正对儿童发展有益的教育,是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经验和连续性经验的活动,从这一角度而言,“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领会】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 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识记】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

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 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 教育不等于发展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1)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领会】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教师

一、教师职业。

【识记】

教师概念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指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

使命。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这是就教师的职业特质而言的。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

教师地位的含义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治地位则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低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

【领会】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只是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制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定进行管理。

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质:(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二、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识记】

教师资格分类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

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受委托的的高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认定程序:1、提出申请2、受理3、颁发证书。

教师培训的含义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考核的含义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领会】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

1、职务设立

2、任职条件

3、职务评审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1、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2、教师聘任制的形式

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师考核的内容:

1. 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

2. 业务水平主要是指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3. 工作态度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4. 工作成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

教师考核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主要指对教师的考核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的对教师做出合理的评价

2. 公正性原则主要只对教师的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的标准、程序和办法进行,对教师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3. 准确性原则指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做出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识记】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 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

【领会】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吧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变成空中楼阁。

(4)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领会】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识记】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领会】

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建国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7-1978年,以毛泽东的指示为直接指导所形成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考虑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的适应性,在不同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这段时期中,许多提法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主导下提出的,也曾产生过消极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制定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主导下的教育目的。

1986年以来,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识记】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智育的概念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的概念

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它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和体能的活动。我们这里所讲的体育是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性、技能型和娱乐性。

美育的概念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

【领会】

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指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智育的功能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的功能

(1)健体功能。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再次,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这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

(3)娱乐功能。是指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

美育的功能

(1)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

(2)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它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具体讲,就是美育的德育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3)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誉的超越性功能。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关于中小学德育的任务,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所指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是这样表述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指那个键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将定那个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我们认为,从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一)传授知识

(1)如何界定知识,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知识概念;

(2)如何认识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如何看待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的关系。

(二)发展技能

(1)技能概念的理解

(2)技能发展与智力发展的联系

(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论

【识记】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

【领会】

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课程是知识:在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容易导致“重物轻人”。

课程是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领会】

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三、课程的一般范畴

【识记】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

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

1. 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即aims 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

2. 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即goals

3. 课程目标。即objectives

【领会】

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课程的一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发展变化:

1. 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如我国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2. 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四、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识记】

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

(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

(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实施,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五、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领会】

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

(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有效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表。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4个特征:

(1)有助与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会反复地涉及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2)顺序性:主要指正确安排难易深浅的顺序

(3)整合型:是指不同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横向关系

组织学习经验的具体步骤:

(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学科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

(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即确定与所采取的课程形式一致的逻辑顺序和原则

(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系列的课、顺序的课题还是单元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课程程序的四个步骤:

(1)确立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情境(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

第八章教学(上)

【识记】

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定义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二、教学的任务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领会】

教学活动的本质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应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四、教学模式

【识记】

教学模式的概念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教学模式的分类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五、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发展

【识记】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六、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体系

【识记、领会】

各种原则的含义和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只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

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育艺术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的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的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七、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八、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识记】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1)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领会】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九、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领会】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要素包括: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

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个人责任的明确;均等的成功机会

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为15~25人。

第九章教学(下)

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识记、领会】

各种方法的概念和要求: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要求: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准备工作充分(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

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要求:

(1)提出明确要求(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要求: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4)科学掌握练习量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要求:

(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串讲资料

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串讲资料 第2章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填空 1.科学研究就是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预测与控制。 搜集材料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搜集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搜集?向什么人搜集? 2.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涉及行为变量,这种变量有两个主要的维度:定量维度和定性维度。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先对一些行为变量定性,然后在定性的基础上做定量的比较。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时候还会遇到控制变量。 3.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相关分三种: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在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的程度经常是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的。 4.信度是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信度有三种: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分半信度(用某个测验对被试加以施测,把测验分成对等的两部分,求这两部分得分的相关)。 5.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效度有三种: ⑴内容效度:测验所涵盖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所要测定的心理特征,涵盖的范围越广,内容效度越高。 ⑵预测效度:用测验的结果去预测被试今后实际绩效的程度,预测效度越高,这种预测就越准确。 ⑶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某种理论构思或概念相符合的程度。 6.观察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感性材料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

自考普通心理学 题型:一、单选1’X10=10’;二、多选2’X5=10’;三、填空1’X5=10’; 四、名词解释4’X5=20’;五、简答题6’X5=30’;六、论述题10’X2=20’; 第二部分章节串讲 第一章、心理学得研究对象、性质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得理论框架与概念体系基本上由心理活动得基本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构成。 第1节:心理学研究得对象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得科学。 心理现象:既包括有意识得自觉得反应形式,又包括无意识得自发得反映形式。可以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就是心理活动得基本形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得过程。 1、、认知过程: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得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与言语等 心理活动。 记忆:当人把感知到得经验储存在头脑中,又能对它产生再认与回忆。 2、、情感过程:就是指情绪与情感活动而言,情绪与情感就是人类最有特色得心理现象,就是客观事物就是否符合或满足人得需要 而产生得主观体验,实质就是人对客观事物得态度得一种带有独特色彩得反映。 3、、意志过程:人在变革现实得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得行为,克服困难与挫折,坚持实现自己得目标得心理现象。 3、个性:一个人属于她自己得完整得精神面貌。它就是个体在社会化中所形成得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得总与。 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得动力性,它就是推动个性发展得原因,决定着一个人得态度得选择性与积极性得表现。包括一个人得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性得表征,包括人得能力、气质与性格。 4、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就是密切联系得。心理过程就是个性形成得条件与表现,而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制约、影响心理过程得进行。 5、心理状态:就是人得心理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呈现得相对稳定得精神状态。 6、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与个性心理三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1、、心理过程体现心理活动得动态性,心理状态体现心理活动得稳定性; 2、、而个性心理则突出了心理特征得恒定性、持久性; 3、、心理状态就是联结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得中间环节与链锁,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并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 逐渐转化为人得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 第2节:心理得实质 7、心理得实质: 1、、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心理产生得自然历程。地球得形成、生命得出现与人类得诞生标志着物质世界发展得三个水平。 2…动物心理得发展历程。 3、、、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4、、、心理就是同脑密切联系着得。 感应性:就是一切生命体以一定得变化来回答外界得影响,就是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保持平衡、保存自身以利发展得一种基本得生活机能; 2、、脑就是心理活动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这就是由于大脑有着任何器官无可比拟得优势: 1…大脑有150亿个细胞,每个细胞有成千上万个细胞同它发生突触联系,形成了一个巨大得神经网络系统。 2、、、大脑得各个部位在机能上有不同得分工,形成许多重要得中枢。 3…人有特别发达得额叶,占大脑得1/5,它控制人得高级心理活动与智慧,影响人得复杂行为与个性。这一优势保证了人得心理活动得正常进行,使人得心理可充分展现出活力与创造力。 个性心理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得研究: 0~2岁感觉运用阶段; 2~7岁前运算阶段;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 12~15岁形式运算阶段。 3、、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得反映; 1、、、客观现实就是心理得源泉: 1…、人类生存得自然环境及人类所创造得自然; 2…、人类生活得社会环境。社会现实与实践就是产生人得心理得决定性得因素;人得心理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对客观现

2018年10月自考《外科护理学(二)》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外科护理学(二)》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科护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男性,35岁,因骨盆骨折导致失血性休克,快速补液后,测其血压为116/70mmHg,中心静脉压为4cmH20,提示患者目前处于 A.血容量严重不足 B.血容量不足 C.血容量相对过多 D.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2.女性,67岁,因吞咽障碍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灌注营养液期间,患者适宜的体位是 A.平卧位 B.左侧卧位 C.半卧位 D.右侧卧位 3.动脉血气分析中,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最可靠的指标是 A.pH B.PaO2 C.SB D.BB 4.男性,70岁,因原发性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后医嘱要求患者静卧,避免早期活动,其目的是 A.减轻伤口疼痛 B.防止肝断面出血 C.避免导管脱出 D.减少体力消耗 5.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门腔静脉分流术最主要的目的是 A.减轻腹水 B.消除脾功能亢进 C.阻断侧支循环 D.降低门静脉压力 6.女性,67岁,因梗阻性黄疸病拟行手术治疗,术前必须补充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D D.维生素K 7.女性,35岁,因颅内肿瘤导致颅内压增高,医嘱给予床头抬髙,其目的是 A.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B.有利于病情观察 C.有利于呼吸 D.有利于改善脑缺血

8.张力性气胸患者主要的致死原因是 A.气管移位 B.严重缺氧 C.纵隔扑动 D.反常呼吸 9.男性,64岁,因右侧肺癌行右侧全肺切除术,术后7小时,清醒,血压128/80mmHg, 呼吸20次/分,脉搏84次/分,应采取的体位是 A.平卧位 B.右侧卧位 C.左侧卧位 D.俯卧位 10.男性,78岁,因食管癌拟行根治术,术日晨置胃管时,置入约30cm左右出现插入困难,适宜的处理方法是 A.增加插入力度 B.拔出胃管 C.不再继续插入,固定胃管 D.借助导丝等提高胃管硬度再行插入 11.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人其患病后的特点为 A.疾病表现典型 B.应激反应重 C.并发症多 D.病史陈述不清 12.丹毒的致病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β溶血性链球菌 C.大肠杆菌 D.厌氧菌 13.男性,26岁,厨师,操作中不慎导致重度烧伤,为了预防其创面感染可选用的外用药为 A.75%酒精 B.2%碘酒 C.无菌生理盐水 D.1%磺胺嘧啶银霜剂 14.女性,30岁,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1天,突然出现面部、口唇周围针刺感,并伴有手足麻木,考虑其出现了 A.神经损伤 B.甲状腺危象 C.甲状旁腺损伤 D.血管损伤 15.闭合性腹部损伤最常见损伤的实质性脏器是 A.肝 B.脾 C.肾 D.胰腺

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必考内容

心理学自考历年真题概念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言语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进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认知发展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的发展。 心理健康(广义)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指人的心理内容完整,协调统一,即人的知情意行完整统一满足社会的需要。 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锁产生的情感体验。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聚合思维是指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以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 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

自考外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外科护理学(二) 试卷 (课程代码03203)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の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の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の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の,请将其选出。 1.属於休克晚期の临床表现是 A.手足湿冷、表情淡漠 B.脉搏增快、精神紧张

C.尿量开始减少,呼吸过快 D.四肢厥冷、皮肤瘀斑 2.烧伤後接受补液治疗病人体液补足の表现是 A.每小时尿量为20ml B.脉搏140次/分 C.神志由淡漠转为清楚 D.中心静脉压为2cmI-120 3.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後病人可能发生の最危急の并发症是 A.窒息 B.喉返神经损伤 C.手足抽搐 D.甲状腺危象 4.关於乳腺癌术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描述正确の是 A.术後24h後开始活动手指 B.术後第4天开始活动肘部 C.术後第5天活动肩部 D.术後第6天开始全范围关节活动5.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人禁食、胃肠减压の主要目の是 A.便於计算出入量 B.让胃肠道能够自我修复 C.减少胃肠道内容物流入腹腔 D.便於随时手术 6.女性,42岁,因绞窄性肠梗阻入院,支持此诊断の体征是 A.腹部轻度压痛 B.腹中部条索状团块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P8、心理、心理状态P5、认知过程P2、情感过程P3、意志过程P4、个性P4 (二)思考题: 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 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 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P7 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P15-16 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P18(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基本概念:神经元P27、突触P29、本能、反射P49、反射弧P49、反馈P49、兴奋过程P47、抑制过程P47、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P50、第一信号系统P53、第二信号系统P53 (二)思考题: 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P29-30 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P30 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P33 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P48(考过) 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P44 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P46 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 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P52 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P42-43

【自考真题】2018年10月自考《心理学》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订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称为 A.控制 B.计划 C.协调 D.组织 2、团队行为管理的核心课题是 A.团队配合 B.人际关系 C.组织结构 D.管理理论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个案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实验法 4、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句话说明了管理理论的哲学甚础是 A.管理问题 B.生产问题 C.人性问题 D.人事问题 5、霍桑实验的第四阶段是 A.工作物理环境实验 B.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C.态度和意见调查 D.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6、在两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泰勒 B.梅奥 C.马斯洛 D.洛斯奇 7、有一种最简羊的心理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这种心理现象称为 A.知觉 B.感觉 C.印象 D.归因 8、社会知觉的核心成分是 A.—般知觉 B. 自我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 9、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 A.凯利 B.海徳 C.武徳沃斯 D.威廉.詹姆斯 10、智力属于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液态能力 D.晶态能力 11、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中所指的 A.气质 B.感觉 C.情绪 D.能力 12、对于性格特征粗暴急躁的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思想教育与管理方法应该是 A.经常鼓励,多教方法 B.严格要求,谨慎表扬 C.表扬为主,防微杜渐 D.肯定成绩,避开锋芒 13、能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的是 A.行为 B.动机 C.需要 D.激励 1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是 A.马斯洛 B.法约尔 C.德鲁克 D.詹姆斯 15、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进行研究的激励理论是

张明楷刑法学论文

张明楷: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 ●张明楷 (进入专栏) 【摘要】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认定二人以上的行为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只是解决二人以上的客观归责问题,并不解决二人以上的主观责任问题;在认定共同犯罪时,完全没有必要提出和回答“共同犯罪犯的是什么罪”这样的问题。司法人员在处理共同犯罪案件时,应当首先从客观违法层面“连带地”判断是否成立共同犯罪,然后从主观责任层面“个别地”判断各参与人是否有责任以及具有何种责任。 【关键词】共同犯罪;违法;责任 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其中的“二人以上”都必须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而且二人以上都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否则不成立共同犯罪。显然,这是在主客观相统一的意义上理解共同犯罪的,或者说是在整体(成立犯罪的全部条件)的意义上理解共同犯罪的。但是,这样的理解,存在许多理论上的难题,也不能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共同犯罪是一种违法形态,共同犯罪的立法与理论只是解决违法层面的问题,而不解决责任层面的问题。 一、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 要说明共同犯罪是一种违法形态,首先必须明确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 从实质的观点进行考察,只有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认定为犯罪:其一,发生了违法事实(违法性);其二,能够就违法事实进行非难(有责性)。 “由于违法性是刑法规范作出否定评价的事态的属性、评价,故其内容便由刑法的目的来决定。将什么行为作为禁止对象,是由以什么为目的而禁止来决定的。在此意义上说,对实质违法性概念、违法性的实质的理解,由来于对刑法的任务或目的的理解。”[1]刑法的目的与任务是保护法益。所以刑法禁止侵犯法益的行为与结果。这种法益侵犯性,就是实质的违法性。由于刑法禁止侵犯法益的行为,所以,即使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与过失、没有责任能力,或者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其侵犯法益的行为也是被刑法所禁止的。不能认为刑法允许精神病患者杀人,也不能认为刑法允许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抢劫。况且,认为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法益侵害性),也不符合事实。例如,甲是在没有故意与过失的情况下,将国家绝密泄露给境外敌对组织的,无疑具有法益侵害性;乙是在没有故意与过失的情况下,导致他人死亡的,肯定具有法益侵害性;十三周岁的丙杀害他人,侵害了他人受刑法保护的生命,当然具有法益侵害性。刑法不处罚这种行为,不是因为该行为没有法益侵害性,而是因为行为人不具有非难可能性。 显然,仅有侵犯法益的违法行为,还不足以成立犯罪。根据国民可以接受的观点,只有在可以就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时,才能将这种行为规定为(认定为)犯罪。换言之,只有当行为人对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具备有责性,应当受到谴责时,这种行为才是犯罪。或者说,只有当能够将违法行为及其结果归责于行为人时,才能认定该行为成立犯罪。这是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决定的。国民的自由以其具有预测可能性为前提。如果不管国民在行为时如何小心谨慎,只要发生法益侵害结果就受到刑罚处罚,那么,国民就没有任何自由。换言之,只有当国民在具有实施其他行为的可能性的同时,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了法益侵害(危险)结

10月自考外科护理学(二)试题

2012年10月自考外科护理学(二)试题 全国2012年10月外科护理学(二)自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肝损伤病人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出血B.肠梗阻 C.胆瘘D.膈下脓肿 2.男性,29岁,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拟行手术治疗,术前准备2周后,该病人不符合手术条件的临床表现是 A.睡眠好转B.体重下降 C.脉率85次/分D.基础代谢率为15% 3.可确诊骨折的临床表现是 A.疼痛B.局部瘀斑 C.功能障碍D.畸形 4.男性,60岁,因门静脉高压症行分流术,术后第3天,出现嗜睡、烦躁不安、黄疸、少尿等,应考虑 A.静脉血栓形成B.肝性脑病 C.肾功能不全D.出血 5.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死亡率主要取决于

A.受累器官的种类B.受累器官的数目 C.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时间D.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6.不同类型休克病人共同的病理基础是 A.代谢性酸中毒B.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C.细胞缺氧D.微循环障碍 7.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血尿B.肾绞痛 C.感染D.腹痛 8.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病人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A.上腹胀痛B.呕血、便血 C.营养不良D.皮肤苍白出冷汗 9.颅内压增高病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A.头痛B.恶心、呕吐 C.视神经乳头水肿D.意识改变 10.关于感染性休克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病原微生物及其释放的各种毒素作用引起 B.有高排低阻型和低排高阻型 C.更易出现DIC D.治疗应先控制感染,再补充循环血量 11.青年女性,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护士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正确的是 A.药物常规服用3年B.服药期间要坚持补充维生素K

福建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思考题

福建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2.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现象? 3.心理学是怎样研究心理现象的? 4.当代心理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取向? 5.试说明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6.大脑皮层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7.什么是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 8.简要说明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9.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10.试比较几种心理物理学定律的同异。 11.试说明暗适应与明适应的特点及机制。 12.什么叫现代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关系? 13.简单评述听觉的行波理论。 14.试说明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15.什么叫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与恒常性? 16.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17.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 18.人的听觉定向有哪些规律和特点? 19.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0.什么叫似动?它是在哪些情况下发生的? 21.研究错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22.联系你个人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意识概念的理解。 23.在学过本章后,你对睡眠与梦有哪些新认识? 24.催眠现象该怎样理解? 25.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26.试说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的特点和关系。

27.简单评述注意的几种重要认知理论。 28.什么是记忆?记忆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29.记忆有哪些种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0.简述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31.什么叫遗忘?为什么会产生遗忘? 32.怎样通过复习提高记忆效果? 33.什么是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重要意义? 34.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有什么区别? 35.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36.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7.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38.简述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39.为什么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 40.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41.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4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43.语言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4.什么是大脑皮层的语言区?损伤这些区域将引起哪些形式的失语症? 45.影响语言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46.什么叫语言理解?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47.什么是动机?动机的功能有哪些? 48.试评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49.试分析动机归因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的特点。 50.什么叫成就动机?它在个体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51.意志活动中的冲突有几种?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52.什么叫挫折和挫折反映?影响挫折的因素有哪些? 53.怎样理解人的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的功能如何?

自考心理学第二章节练习1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现代心理学认为它是人类所独有,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指的是(D) A.注意 B.认知 C.想象 D.意识 2.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一状态是指(A)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3.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二状态是指(B)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4.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影片,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这种想入非非的意识状态是指(C)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5.人类意识的第四状态就是指(D)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6.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A) A.注意 B.认知 C.想象 D.意识 7.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B)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8.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指的是(A)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9.有一种注意,事先是有目的的,但是在进行时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这是指(C) A.随意注意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读书报告读后感读书笔记

《刑法格言的展开》 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及内容概要 张明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刑法学家,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后来到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研修学习,其观点受日本学派影响较大。张明楷在三阶层的理论上,于其《刑法学》中详细地阐释其提出的二阶层体系,即违法性构成要件和责任性构成要件。 《刑法格言的展开》是将格言按顺序一一引入,探讨其根源以及发展历程,将格言与刑法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刑法学的启蒙之作。张明楷教授在讲述每一个刑法格言义理的同时,对其例外情况加以列举,对涉及的刑法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一些疑难问题给予明确的阐释和表达。 二、主要内容 (一)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 本节作为开篇的代序,提出不论法律是否完善,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这点出了法律的特殊地位。人们在社会中共同生活,行为、价值观固然会有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有准绳去规范社会行为,这便是“有社会就有法”。之所以选择法律,是因为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是一种伴随着处罚的强制力,不偏不倚。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行”,造法易,执法难,法律必须要适用于社会,在执行中才有价值。要明确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只有立法者与解释者共同努力,对法律作出与时代相切合的解释,同时代的解释是最好的解释,法律也因此能够良好地适用于社会,对人们产生真正的约束力,规范其行为,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二)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 本节格言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达。罪刑法定原则是以民主主义、尊重人权、一般预防及责任主义为思想基础的,通过其来限制司法者和立法者。在罪刑法定原则不断发展中,针对实际提出了相关的注意事项,包括排斥习惯法、法不溯及既往、禁止类推解释等。罪刑法定最关键的是成文法主义,这是介于现实一些文化较落后地区习惯法的强大存在。成文法主义不仅排斥习惯法,还排斥判例法。罪刑法定另一重要内容是禁止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扩大解释,实际上就是类推解释。 (三)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本节格言是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平等是法律的要求,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要坚持平等。在立法上,法律制定时要不偏不倚,除了法律上规定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外,其余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应该成为法律上差别待遇的根据,比如财力与社会地位。在司法上,如代序所写,法律在执行中才有价值,司法实践中,更要平等地适用法律,没有平等执行,法律的公信力便会降低,作用也会减弱。 (四)罪责越重,刑罚越重 本节表达的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是要求刑罚的轻重必须与罪行的轻重以及犯罪人再犯罪可能性相适应。刑罚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刑罚的裁量也必须有利于刑罚目的是实现。如书中所写,轻罪重罚会对潜在犯罪人群提供诱惑,会衍生与其犯轻罪不如犯重罪;而重罪轻判不仅不利于预防犯罪,而且对被害人而言也是一种伤害,使其对法律失去信心。罪刑相适应原则不是所谓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报复性行为,而罪刑相适应原则是为了预防犯罪,明确告诉人们犯罪不是没有成本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责。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需要法官根据相对确定的法定刑作出自由裁量,这就需要法官在量刑时秉承公平正义的理念,将淳朴的罪责越重,刑罚越重;罪责越轻,刑罚越轻的观点执行到位。 (五)任何人不因他人的非法行为而受处罚 本节格言表述了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早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株连的现象,而后我国进入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团体责任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直到君主专制制度崩溃后,团体责任退

本科外科护理学自考真题201510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外科护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3)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多涂或错涂均无分。 1.老年病人手术后最常见引起死亡原因是 A.肺部并发症 B.心血管并发症 C.脑血管并发症 D.伤口感染 2.男性,50岁,经颈内静脉行肠外营养支持第3天,体温骤升至

39.5℃,精神不振,寒战,无腹痛腹胀,伤口引流液少,敷料干燥清洁,应警惕其发生 A.空气栓塞 B.导管性脓毒症 C.低血糖 D.吸入性肺炎 3每次呼吸时进入肺泡或自肺泡呼出的气量是 A.肺活量 B.潮气量 C.肺泡通气量 D.每分钟通气量 4.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后病人出现声音嘶哑,提示手术可能损伤 A.喉上神经 B.喉返神经 C.甲状旁腺 D.气管 5脾破裂病人出现左肩部牵涉性疼痛的原因是 A.腹膜受刺激 B.血肿刺激 C.膈肌受刺激 D.脾包膜受刺激 6溃疡病急性穿孔病人特征性的腹部体征是 A.腹式呼吸减弱 B.腹膜刺激征 C.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D.肠鸣音减弱 7.男性,45岁,因粘连性肠梗阻入院,该病人的非手术治疗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A.禁食、胃肠减压 B.给予止痛药 C.半卧位 D.给予促进肠蠕动的药物 8梗阻性急腹症腹痛特点是 A.阵发性绞痛 B.持续性隐痛 C.持续性痛阵发性加剧 D.刀割样疼痛 9.结肠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 A.腺鳞癌 B.腺癌 C.末分化癌 D.类癌 10.目前治疗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

2016年自考普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6月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普通心理学02106 一、单项选择题: 1、记忆是( A )。 A、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 C、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 2、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叫( C )。 A、语言记忆 B、意义记忆 C、语义记忆 D、内隐记忆 3、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 B )。 A、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B、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C、情绪记忆和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和语音记忆 4、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C ) A、识记、保持、遗忘 B、再认、回忆、遗忘 C、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D、保持、记忆、遗忘 5、考试回答选择题时,所进行的记忆活动叫( D ) A、识记 B、回忆 C、保持 D、再认 6、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 B ) A、无意识 B、遗忘 C、幻想 D、幻觉 7、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 B ) A、冯特 B、艾宾浩斯 C、韦伯 D、费希纳 8、遗忘的进程是( B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倒U型曲线 D、U型曲线 9、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 A ) A、表象 B、想象 C、再造想象 D、再认 10、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是在( A )秒钟以内。 A、1秒 B、5秒 C、10秒 D、15秒 11、瞬时记忆多以( A )进行编码 A、鲜明的形象 B、听觉 C、语义 D、语音 12、瞬时记忆比短时记忆的容量( C )。 A、小一点 B、大一点 C、大很多 D、小很多 13、记忆广度是( C )。

00031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

A)A.冯特 1.3.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事件发生在(B)B.1879年 1.4.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D)D.构造主义 1.5.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水流一样,提出“意识流”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A)A.机能主义 1.6.1890年发表了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学者是(A) A.詹姆斯 1.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B.华生1.8.通过对狗等动物的训练研究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的著名学者是(D)D巴甫洛夫 1.9.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提出S-R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B.华生1.10.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的心理学流派是(A) A.格式塔心理学 1.11.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C)C.弗洛伊德 1.12.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C)C.精神分析心理学 1.13.构造主义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B)B.实验法 1.14.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心理学被称为(D)D.行为主义心理学 1.15.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主要是受到哪种因素影响而形成(C)C.后天环境 1.16.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从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持这种观点的是(B)B.人本主义心理学 1.17.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然后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A)A.观察法 1.18.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C)C.自然实验法 1.19.在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是(D)实验室实验法 11.39.那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比如言语理解。常识等,这种智力非但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反而会增高。这指 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1.3.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1.4.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1.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1.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但广义地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11.10.性别社会化: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性别模式。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必须习得性别模式,进行性别社会化。 11.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在表现,也是青少年时期的个体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第二性征包括生理变化、声音的变化、皮肤的变化, 答: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按学科的性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领域,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探讨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类为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探讨如何使心理学在生活实践的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领域主要包括:实验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教育。乙理学和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等。 2简述心理学中观察法的主要特点。答: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景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一般适用于下面的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而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观察法的优点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因为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其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受到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观察法的不足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7.成年初期在心理发展L有哪些主要的特点?答:个体从18、19岁到45岁左右通常称为成年初期。(1)求职与升学。这时候他们开始面临求职和升学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职业成了这时候的个体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个体未来的生活道路。(2)婚恋与生育。成年初期的另外一个重要生活任务就是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寻找生活的伴侣,建立家庭,养育子女。当个体有了比较稳定的职业以后,当个体的身体发育达到成熟以后,他们就会产生组建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需要,婚恋关系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家庭以后,年轻的夫妻所面临的任务当然是生育子女。这时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的转折,充满了困难和压力,使他们从单身生活转变为家庭生活,开始学着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社会的变迁和多种价值的冲突也给年轻人的社会方式带来了影响。

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新增

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新增或者修改的内容 前言:张明楷老师的刑法学第三版对其第二版进行了较多修改。现从司法考试的角度,将有可能进入司法考试范围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如果下列内容与2008年版一本通刑法部分的内容有冲突,应以下列内容为准。 一、虽然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但它仍然是人们在解释犯罪构成要件和判断违法性、有责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当存在有利于行为人的习惯法,行为人以习惯法为根据实施行为时,可能以行为人缺乏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为由,排除犯罪的成立。 二、向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行为,没有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所以,对这种行为只能以无罪论处。 三、还有一些疑似特殊身份但并不是真正的特殊身份的情形。例如,刑法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第159条的公司发起人、股东等。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从事生产、销售活动,因而都可以成为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在此意义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行为主体,并无特殊之处。但其他特殊身份并非如此。以贪污罪为例,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依法从事公务、管理或者经营国有资产,因而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此外,强奸罪也是疑似身份犯,而不是真正的身份犯,因为妇女也可以成为强奸罪的正犯(共同正犯与间接正犯) 四、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因此,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者认可而实施犯罪的,或者单位内部成员实施与其职务活动无关的犯罪行为的,都不属于单位犯罪。 五、过失犯罪应当与过失违法行为一样,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既然刑法理论肯定过失违法行为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那么,就没有理由否认过失犯罪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例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了乙轻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时,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再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乙重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也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六、在自然意义的行为已经结束,但法益存在紧迫危险的场合,也有正当防卫的余地。例如,对于已经安臵了定时炸弹的人,可以通过防卫行为迫使其说出炸弹的位臵或者解除炸弹装臵。 七、刑法第20条第3款所规定的特殊防卫不存在防卫限度与防卫过当。 八、同一被害对象才有犯意转化问题,如果针对另一不同对象,则只能是另起犯意。例如,甲以伤害故意举刀砍乙,此时恰好仇人丙出现在现场,甲转而将丙杀死。甲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应成立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二罪。 甲为了抢劫普通财物,而对乙使用暴力,在强取财物时,发现乙的提包内不仅有财物还有枪支,就使用暴力仅夺取了枪支。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中止和抢劫枪支罪既遂(并罚)。 九、甲、乙二人站在山顶,见山下有一老人,甲对乙说:“你说将这块石头推下去能否砸着那老头?”乙说:“能有那么巧?”于是二人合力将一块石头滚下山,结果将老人砸死。甲、乙二人是间接故意。 在对结果的态度上,直接故意投了赞成票,过失投了反对票,而间接故意投了弃权票。在间接故意的场合,行为人或者对结果的发生与否漠不关心,或者内心决定结果发生与否由决意实施的客观行为任意确定。 十、甲在外地打工期间,于黑夜里实施抢劫,抢劫过程中发现对方是自己的胞兄乙,于是就停止了抢劫行为。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甲受雇杀乙,举枪瞄准后及时发现对方并非乙而放下枪支,甲的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