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单元 专项突破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单元 专项突破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单元 专项突破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单元 专项突破

重点题型研析3——聚焦细胞代谢相关题型

题型1 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关系

1.区别

2. (1)物质方面 C :CO 2――→暗反应(CH 2O)――→呼吸ⅠC 3H 4O 3――→呼吸ⅡCO 2

O :H 2O ――→光反应O 2――→呼吸ⅢH 2O

H :H 2O ――→光反应[H]――→暗反应(CH 2O)――→呼吸Ⅰ、Ⅱ[H]――→呼吸ⅢH 2O

(2)能量方面

光能――→光反应ATP 中活跃化学能――→暗反应(CH 2O)

――→细胞呼吸?????

热能ATP 中活跃化学能→各项生命活动 3.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图示

4.细胞内[H]、ATP来源、去路的比较

()

A.能提供给绿色植物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

B.各种生物体(病毒除外)都能进行的过程是3

C.1、3和4过程产生的[H]都能与氧结合产生水

D.2过程需多种酶参与,且需ATP供能

解析据图可知,1、2、3、4、5分别是光反应、暗反应、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五个过程中,1、3、4、5都能合成ATP,但1过程合成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有氧呼吸合成的A TP可供给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其中5过程产生最多,故A正确;1、2过程表示光合作用,4、5过程属于有氧呼吸过程,并不是所有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因此只有3过程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都能进行,故B正确。1、3和4过程都有[H]的产生,其中1过程产生的[H]在暗反应阶段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3、4过程产生的[H]在5过程中与氧结合产生水,故C错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除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外,还需要多种酶参与,故D正确。

答案 C

跟踪训练

1.下图表示某高等绿色植物体内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能够在叶肉细胞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有Ⅰ、Ⅲ

B.阶段Ⅰ生成的[H]可作为还原剂用于⑤过程生成水

C.过程①④⑤可为叶肉细胞吸收Mg2+等提供动力

D.过程③④⑤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答案 A

解析据图可知,阶段Ⅰ、Ⅱ、Ⅲ分别代表光反应、暗反应、细胞呼吸,①表示光反应产生ATP,②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⑤分别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能够在叶肉细胞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有Ⅰ(光反应发生于类囊体的薄膜上)、Ⅲ中的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故A正确;阶段Ⅰ生成的[H]将作为还原剂还原三碳化合物,故B错误;过程④和⑤都合成ATP,为细胞吸收Mg2+等提供动力,①过程产生的A TP只能用于暗反应,故C错误;过程③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过程④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过程⑤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2.如图是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Ⅰ~Ⅶ代表物质,①~③代表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该植物由光下突然置于黑暗中,甲图中的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五碳化合

物的含量将。

(2)与马铃薯块茎细胞在缺氧时的代谢相比,乙图特有的步骤是(填数字),这些过

程发生在中。

(3)若用18O标记甲图中的H2O,则在细胞呼吸产物中能首先测到放射性的物质

是,甲、乙两图中不同数字代表同一物质的标号是。

(4)根据上图写出根吸收无机盐离子所需能量的形成过程:光能→→

→→用于吸收无机盐离子的能量。

答案(1)增多减少(2)②③线粒体的基质和内膜(或线粒体)(3)水Ⅰ与Ⅴ、Ⅱ与Ⅵ、Ⅲ与Ⅶ(4)活跃的化学能葡萄糖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解析(1)将植物由光下突然臵于黑暗环境中,光反应停止,不能合成[H]和ATP,三碳化合物还原过程减慢,三碳化合物含量增多,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2)乙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马铃薯块茎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特有的阶段是第二、三阶段,即乙图中的②③过程,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和线粒体内膜上。

(3)甲图中的H182O通过光解产生18O2,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H182O。甲、乙

两图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其中Ⅰ、Ⅱ、Ⅲ、Ⅳ、Ⅴ、Ⅵ、Ⅶ分别表示[H]、O2、CO2、(CH2O)、[H]、O2、CO2,Ⅰ与Ⅴ都表示[H],Ⅱ、Ⅵ都表示O2,Ⅲ、Ⅶ都表示CO2。

题型2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气体变化

观察下面的图示,确定相应点、段的含义及相应的气体交换图示。

1.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如图甲。

2.AB段,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如图乙。

3.B点时,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如图丙。

4.BC段及C点以后,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如图丁。

5.甲、乙、丙、丁所处的条件分别为黑暗、弱光照、中性光照、强光照。

典例剖析如图为某植物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四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箭头表示的是O2进出细胞的过程

B.e、f箭头表示的是CO2进出细胞的过程

C.以C18O2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在较强光照下,测得含18O的呼吸作用产物的主要去向是图中的d

D.以H182O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在较强呼吸作用下,测得含18O的光合作用产物的主要去向是图中的b

解析a表示叶绿体吸收CO2,b表示叶绿体释放O2,e表示线粒体吸收O2,f表示线粒体释放CO2,c表示叶绿体产生的O2被线粒体利用,d表示线粒体产生的CO2被叶绿体利用。以C18O2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18O的转移为C18O2→有机物→C18O2,在较强光照下,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呼吸产物C18O2主要被叶绿体利用,即主要去向是图中的d。以H182O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18O全部生成氧气,在较强呼吸强度下,氧气主要被线粒体利用,进行有氧呼吸,即主要去向是图中的c。

答案 C

跟踪训练

3.下图甲表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中M和N代表两种气体的体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不考虑无氧呼吸) ()

A.图甲中的纵坐标数值即为图乙中的m4

B.处于图甲中a、b、c、d、e任意一点,图乙中都有m1=n1>0,m2=n2>0

C.图甲中e点以后,图乙中n4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m1值太低

D.图甲中c点时,图乙中有m1=n1=m4=n4

答案 D

解析图乙中m1~m4分别表示线粒体产生、细胞释放、细胞吸收、叶绿体吸收的CO2量,n1~n4分别表示线粒体吸收、细胞吸收、细胞释放、叶绿体产生的O2量。图甲中的纵坐标数值是整个细胞吸收的CO2量,即为图乙中的m3,A错误;若在e点时,叶绿体产生的O2足够线粒体呼吸消耗,n2=0,B错误;图甲中e点以后,图乙中n4不再增加,

即达到光饱和点,其主要原因是叶绿体中的色素等有限,来不及吸收和利用那么多的光能,C错误;图甲中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有m1=n1=m4=n4,D正确。

4.如下图所示,图甲表示某大棚蔬菜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其中a~f代表O2或CO2。图乙表示该植物在适宜条件下O2净产量(光合作用的O2产生量-呼吸作用的O2消耗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b可代表,物质b进入箭头所指的结构后与结合,生成大量

的。

(2)在适宜的条件下,若用CO2、H182O供给植物进行代谢,则甲图中的d所代表的物质应

是。

(3)在图乙中,A点时叶肉细胞内生成的物质有,在N点后O2净产量

的增长逐渐减慢并趋向平衡,其制约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分别是

、。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棚内的温度,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此时乙图中

N点向(左、右)移动。

(5)在图乙P点所处的状态时,叶绿体内ATP移动的方向是。

答案(1)O2[H]A TP和水(2)18O2(3)CO2和H2O叶绿体的数量等二氧化碳浓度(或温度)等(4)左

(5)从类囊体的薄膜到叶绿体基质

解析该题以图解和坐标曲线的形式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两者互相提供原料,光合作用需要线粒体中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来合成有机物,线粒体中呼吸作用要消耗光合作用产生的O2,同时会分解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直接的能源物质。曲线的A点光照强度为零,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P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题型3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测定方法及实

验装置

1.实验装置

2.实验原理:因呼吸作用类型不同,瓶内气压增大、减小或不变,可通过液滴的右移、左移或不动来呈现;也可根据光照强度不同,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大小导致瓶内气压变化而引起液滴位置的变化来呈现。

3.装置比较——单一变量的控制及作用

4.

(1)装置需改动的地方有三处

①将“发芽种子”换成“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材料”。

②将“NaOH溶液”换成“Na2CO3/NaHCO3缓冲液”,保证CO2的相对稳定。

③置于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观察液滴移动。

(2)结果分析:①若红色液滴右移,说明光照较强,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释放O2使

瓶内气压增大;②若红色液滴左移,说明光照较弱,细胞呼吸大于光合作用,吸收O2使瓶内气压减小;③若红色液滴不动,说明在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等于细胞呼吸,释放的O2量等于吸收的O2量,瓶内气压不变。

5.探究细胞呼吸状况的实验装置及结果分析

(1)欲测定与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即装置1和装置2。

(2)结果与分析

①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不动,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有氧呼吸产

CO2量与耗O2量相等)。

②若装置1液滴不动,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无氧呼吸只

产CO2,不耗O2)。

③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

吸。

④装置1与装置2液滴均左移,则呼吸过程中O2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呼吸底物中

可能有脂质参与。(与糖类相比,脂肪C、H比例高,O的比例低,故氧化分解时释放相同CO2时,脂肪消耗的O2多,故CO2/O2<1,而葡萄糖只进行有氧呼吸时,CO2/O2=1;

若有氧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则CO2/O2>1。)

a.为使实验结果精确,排除实验误差还应设置装置3,以便校正。

b.进行结果与结论的描述时应“先结果后结论”,而不是“先结论后结果”,如上。典例剖析取一植物形态、大小、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4张叶片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烧杯中的液体可以保证叶片所需的水与矿质元素的正常供应,气体的体积变化可以通过观察油滴的运动进行判断。(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外界气压的变化和蒸腾作用的影响)

(1)适宜的光照下,装置A中油滴的移动情况是,

原因是。

(2)适宜的光照下短时间内(装置内仍有O2存在)装置B中油滴的移动情况

是。放置一段时间后,装置中的O2消耗完毕,这时油滴的移动方向是,写出此时的反应方程式:。

(3)分析装置C中的油滴移动情况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

(4)能否直接用装置C、D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为什么?

。如果用装置B、C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实验前应该将叶片进行怎样的处理?。

(5)要测定叶片细胞呼吸的强度最好选择装置。

解析 (1)由于装臵A 处于适宜的光照下,再根据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可知消耗的气体量与产生的气体量相等,而装臵A 内的清水不影响气压变化,则压强不变,故油滴不移动。(2)装臵B 内的NaOH 溶液能吸收CO 2,有氧呼吸消耗O 2使压强减小,则油滴向左移动。装臵B 中的O 2消耗完毕时,则叶片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 2,而CO 2又被NaOH 溶液吸收,压强不变,油滴不移动。(3)装臵C 中CO 2缓冲液提供一定浓度的CO 2,且保持不变,若光合作用产生的O 2量大于细胞呼吸消耗的O 2量,则压强增大,油滴向右移动;若光合作用产生的O 2量等于细胞呼吸消耗的O 2量,则压强不变,油滴不移动;若光合作用产生的O 2量小于细胞呼吸消耗的O 2量,则压强减小,油滴向左移动。(4)要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 2,则自变量为CO 2的有无,其他条件都相同,但装臵C 、D 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对叶片进行饥饿处理消耗原有淀粉,有利于检测是否新产生了淀粉。(5)测定叶片细胞呼吸的强度,需要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所以装臵应遮光。

答案 (1)不移动 光合作用吸收的CO 2体积等于释放出的O 2体积,细胞呼吸吸收的O 2体积等于释放出的CO 2体积 (2)向左移动 不移动 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少量能量 (3)①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时,油滴向右移动;②当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时,油滴不移动;③当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细胞呼吸强度时,油滴向左移动(因为CO 2缓冲液在CO 2浓度低时可以释放出CO 2,而在浓度高时要吸收CO 2,从而保证装置内CO 2浓度的稳定) (4)不能。因为二者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饥饿处理

(5)D

跟踪训练

5.选用甲、乙两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测定两种植物在不同条件下单位时间内

的O 2释放量(mL),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B .在100 W 、CO 2浓度为0.03%的条件下,提高光照强度能提高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C .光照强度由300 W 逐渐增大至400 W 的过程中,甲植物CO 2吸收量可能保持相对稳

D .光照强度由300 W 逐渐增大至400 W 的过程中,乙植物O 2释放量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C

解析甲植物的光饱和点小于乙植物,因此光照强度弱最可能限制乙植物的正常生长。

在光照强度为100 W、CO2浓度为0.03%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已经达到最大,光照强度再增大时,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光照强度由300 W逐渐增大至400 W的过程中,乙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可能进一步增强,O2释放量可能进一步上升,但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基本不变,CO2吸收量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

6.如图甲所示为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CO2缓冲液,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测得。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测得的气体体积变化如图乙所示。

(1)标记实验开始时毛细刻度管中红色液滴所在位置。实验时,试管内变化的气体

是。

(2)若此时图甲植物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司,则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量为

毫升。若此时植物叶片的呼吸熵(CO2/ O2)为0.8(呼吸时产生的CO2和消耗的O2的比值),那么植物光合作用除自身呼吸提供的CO2外,还需从外界吸收毫升CO2。

(3)为了防止无关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实

验组实验装置的区别是。如果对照组在相同光照条件下,毛细刻度管中的红色液滴较实验组向右移了5毫升,其原因是

(4)如果将试管中的CO2缓冲液改为无菌水,则实验测得的数据指标是值。

该方法测得的实验数据不能较准确地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变化,原因是

答案(1)O2(2)200160(3)新鲜叶片改为经消毒的死叶片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等)对实验的影响(4)释放的CO2与吸收O2量的差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使光合作用所需CO2不够或光合作用吸收和产生的气体量相等,变化量与细胞呼吸强度相关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明确“红色液滴移动”的实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由于图甲中存在CO2缓冲液,所以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液滴位臵改变的本质是O2的消耗和释放。光合作用产生O2的气体量应包括积累量和叶片消耗量(15千勒克

司时为150+50=200毫升),同时,植物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为0.8×50=40(毫升),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等于消耗的CO2量,故植物还需从外界吸收160毫升CO2。

设臵对照时可将新鲜叶片改为经消毒的死叶片;除叶片本身会影响实验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实验结果。若改装臵中的缓冲液为无菌水,则测得值为释放的CO2与吸收O2量的差。

题型4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相关计算

总结下列相关概念的含义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1.呼吸速率的表示方法:植物置于黑暗环境中,测定实验容器内CO2增加量、O2减少量或有机物减少量。

2.净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1)净光合速率:常用一定时间内O2释放量、CO2吸收量或有机物积累量表示。

(2)真正光合速率:常用一定时间内O2产生量、CO2固定量或有机物产生量表示。3.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

4.相关计算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时,存在如下关系:

(1)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叶绿体产氧量)=实测植物氧气释放量+细胞呼吸耗氧量。

(2)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叶绿体消耗CO2量)=实测植物CO2消耗量+细胞呼吸CO2

释放量。

(3)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葡萄糖积累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叶绿体产生

或合成的葡萄糖量)-细胞呼吸葡萄糖消耗量。

5.以净光合速率的大小来判断植物能否正常生长(自然状态下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

(1)净光合速率大于0时,植物因积累有机物而正常生长。

(2)净光合速率等于0时,植物因无有机物积累不能生长。

(3)净光合速率小于0时,植物因有机物量减少而不能生长,且长时间处于此种状态下植

物将死亡。

易错警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一定进行着呼吸作用,但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一定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光存在时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因此在计算时不要忽略无光照时呼吸作用也存在。

典例剖析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

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解析该图纵坐标分别表示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即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和黑暗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即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应该是两条曲线的数值之和。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3.5+3)mg/h,30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3.5+3)mg/h,故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制造有机物最多的应该不是25 ℃而是30~35 ℃,积累量最多的才是25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的点应该是光照下植物不吸收二氧化碳的点,而不是图中二者曲线的交点。

答案 A

跟踪训练

7.用大小相同的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质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测其质量变化,立即再光照1 h(光照强度相同、保持相应温度不变),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表结果:

A.光照1 h内,第4组轮藻合成有机物总量为3 mg

B.光照1 h内,第1、2、3组轮藻释放的O2量相等

C.光照1 h内,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该轮藻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在28 ℃至30 ℃之间

答案 B

解析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中包含的是“1 h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2 h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故光照1 h内,第4组轮藻合成有机物总量为1+2×1=3(mg),

A项正确;光照1 h内释放的O2量代表的是净光合速率,也可用光照1 h内积累的有机物量来表示,故第1、2、3组轮藻光照1 h内积累的有机物量分别为4(3+1)、5(3+2)、6(3+3),B项错误;光照1 h内,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分别是5 mg/h,7 mg/h、9 mg/h、

3 mg/h,四组轮藻呼吸作用强度分别是1 mg/h、2 mg/h、3 mg/h、1 mg/h,C项正确;从

暗处理后1 h的质量变化可知,该轮藻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在29 ℃左右,即

28 ℃至30 ℃之间,D项正确。

8.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

B.昼夜不停地光照,在15 ℃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C.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3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 ℃时的2倍

答案 C

解析光照下吸收CO2的量代表的是有机物的积累量,黑暗中放出CO2的量代表的是有机物的消耗量。35 ℃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3,能正常生长。植物生长最快时的温度为25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3.25×12-1.5×12=21 mg;同理可算出其他温度条件下有机物的积累量,在所有的温度中20 ℃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1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1.75×12-0.75×12=12 mg;在3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3.5×12-3.0×12=6 mg;在1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30 ℃时的2倍。

题型5光合作用速率关系曲线图中各点移动问题

1.CO2(或光)补偿点和饱和点的移动方向:一般有左移、右移之分,其中CO2(或光)补偿点B是曲线与横轴的交点,CO2(或光)饱和点C则是最大光合速率对应的CO2浓度(或光照

强度),位于横轴上。

(1)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CO2(或光)补偿点B应右移,反之左移。

(2)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2(或光)补偿点B应右移,

反之左移。

(3)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CO2(或光)补偿点和饱和点都应向左移动。

2.曲线上其他点(补偿点之外的点)的移动方向: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分析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变化,进而对曲线上某一点的纵、横坐标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横坐标左移或右移,纵坐标上移或下移,最后得到该点的移动方向。

(1)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曲线上的A点下移、其他点向左下方移动,反之A

点上移、其他点向右上方移动。

(2)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曲线上的A点不动,其他点

向左下方移动,反之向右上方移动。

典例剖析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CO2浓度大于a时,甲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B.适当增加光照强度,a点将左移

C.CO2浓度为b时,甲、乙总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D.甲、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

解析对于甲植物而言,a点时CO2净吸收速率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在a点之前,甲植物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增大,a点将左移;CO2浓度为b时,甲、乙的净光合作用强度相等,而总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由图可知,甲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乙,故b点时,甲的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乙;在一定范围内随CO2浓度的增大,甲、乙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随CO2浓度的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答案 B

跟踪训练

9.下列是四幅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O2浓度为a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强度相同

B.图乙中如果再提高CO2浓度,则b点一定上移

C.图丙中,温度为t4℃时,植物净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D.图丁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其中e代表类胡萝卜素

答案 D

解析图甲中O2浓度为a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相同,但消耗葡萄糖的量为3∶1,故A错误;若图乙曲线是在CO2浓度适宜的情况下测得的,再提高CO2浓度,b点不会上移,故B错误;图丙中,温度为t4℃时,植物净光合作用强度为0,故C错误;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其波长较短,对应曲线e,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对应曲线f,故D正确。

10.植物的光合作用受CO2浓度、温度与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为在一定CO2浓度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定的某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点所示条件下,该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 TP的部位是线粒体

B.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是5 mg/(100 cm2叶·小时)

C.在一昼夜中,将该植物叶片置于c点光照强度条件下11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则每100 cm2叶片一昼夜中CO2的净吸收量为45 mg

D.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若将温度提高到

30 ℃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则图中b点将右移,c点将下移

答案 A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a点时该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在a点所示条件下,该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TP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将该植

物叶片臵于c点光照强度条件下11小时,每100 cm2叶片CO2的净吸收量为10×11=110(mg);其余时间臵于黑暗中,每100 cm2叶片CO2的释放量为5×13=65(mg),故每100 cm2叶片一昼夜中CO2的净吸收量为110-65=45(mg)。若将温度升高到30 ℃,则细胞呼吸强度会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会减小,故b点将右移,c点将下移。

实验技能突破3——实验中对照的设置与变

量的控制

技能归纳实验中变量和对照的设计

(1)图1装置中隔在灯与反应瓶之间的盛水玻璃柱的具体作用是

,此种处理是在调整实验的变量。(2)若实验中每隔5 min缩短一次反应瓶与盛水玻璃柱之间的距离,随着两者间距离的减小,水银柱的高度,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学利用两套图甲所示装置中的部分器材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两装置内的小麦种子质量相等;开始时两个水银流体压力计的水银柱a、b高度一致)。将装置放在适宜的条件下使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会发现a与b的高度关系是。

解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等,根据对实验装臵的分析可以推测,盛水玻璃柱的具体作用是避免光照引起温度的改变而违背单一变量原则;若温度不是人为控制的自变量,又与光合作用有关,则温度就是实验的无关变量。(2)反应瓶中有NaHCO3溶液,可以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释放的O2造成了反应瓶中气体体积的增加,最终使水银柱的高度下降;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水银柱的高度下降的速度越快。(3)图乙中左边装臵测量的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右边装臵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故一段时间后两者水银柱高度的关系是a

答案(1)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的水温造成影响无关(2)下降加快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产生的O2增多(3)a

易错点拨在解答实验题时,主要的错误表现为:变量分析不到位,不能准确地控制自变量、无关变量;实验步骤的设计不科学;对因变量的检测方法不正确;对实验结果和现象的分析不到位。

为防止此类问题的出现,应做到:(1)理解实验原理,找出单一变量,做到各组之间除单一变量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

(2)明确材料用途,合理选择与使用材料,进行合理分组,恰当设臵对照。

(3)合理预测因变量,并用恰当的方法将因变量转变为可以直接观察的实验现象。

即时巩固

1.通过观察叶片在相应液体中的上升、下沉,可以验证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下列相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A.实验前应该用真空泵抽出液体和叶片中的气体,以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B.实验中应该进行光暗条件的变换,以改变叶片的代谢过程

C.抽气后,放在盛有NaHCO3稀溶液试管中的叶片,在适宜光照下会因为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气体,而从试管底部缓缓上升

D.抽气后,放在盛有蒸馏水试管中的叶片,在黑暗中会因为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气体,而从试管底部缓缓上升

答案 D

解析只有去除原有气体的影响,才能使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导致的气体变化得以体现。光合作用需要光,细胞呼吸不需要光,光照下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同时存在,而黑暗中只进行细胞呼吸,提供光暗变换的条件才能使两者都得以体现。适宜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O2,叶肉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缺乏O2,所以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2.如图甲为探究光合作用的装置图,图乙为不同CO2浓度下温度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若用图甲所示装置来研究CO2是否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则还应该再增加一个装置,

做法是

(2)若用图甲所示装置来探究元素X是否为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则还应该再增加一个装

置,做法是

(3)若将图甲所示装置中的质量分数为1%的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的

NaOH溶液,则在开始的短暂时间内,植物的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与五碳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是

(4)图乙中,若环境温度保持在35 ℃,每日光照12小时,两昼夜后测定,植物体干重

将(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1)将质量分数为1%的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的NaOH溶液,其他条件同图甲所示装置(2)将水槽中的完全培养液替换成等量的只缺少元素X的完全培养液,其他条件同图甲所示装置(3)三碳化合物相对含量下降,五碳化合物相对含量上升(4)减少

解析(1)在设臵对照实验时,一般将要探究的因素设为变量,其他因素必须保持一致。

本实验中是否有CO2就是自变量,根据题意可知增加的一组实验装臵中应该没有CO2。

(2)若探究元素X是否为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可以采用水培法,增加的装臵中应将水

槽中的完全培养液替换成等量的只缺少元素X的完全培养液,其他条件同图甲所示装臵。(3)若将NaHCO3溶液替换为NaOH溶液,则短时间内CO2含量减少,使CO2的固定减弱,三碳化合物合成减少而消耗仍在继续,所以三碳化合物相对含量降低,五碳化合物相对含量升高。(4)35 ℃时,光照下有机物净积累量为0,所以每日光照12小时,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但是黑暗中的12小时仍有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最终结果是植物体干重减少。

热点专项聚焦3——坐标曲线题的解题技巧

曲线类试题是生物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此类试题信息含量大,难度大,曲线种类大多复杂,但无论曲线怎么复杂,其关键均为数与形。数就是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止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将来动态,抓住关键,具有一个正确的解题策略,此类试题就会迎刃而解。解答坐标曲线题的基本步骤:

1.识标:看清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基础,坐标曲线实际上就是横坐标对纵坐标的影响。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关系,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需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联想,推理,找出纵、横坐标联系的“桥梁”,从而找出纵、横坐标表达的真正变量。

2.明点:坐标图上的曲线是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集合,在这些点的集合中,有些特殊点,如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曲线与纵横坐标以及其他曲线的交叉点等,它们隐含着某些限制条件或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含义,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析线:准确描述曲线的增减变化以及找准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正确解答此类习题的根本所在。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小。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

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4.若为多重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随横坐标变量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进而掌握两个或多个变量变化快慢的相应生物学意义。

典例剖析如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中CO2浓度的变化。图乙中曲线a 表示某种植物在20 ℃、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变化;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b所示的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在一昼夜中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两个时刻即a时刻和b时刻,植物的光

合作用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2)分析图乙中的B点,改变的某种条件可能是(列举一种情况即

可) 。

理由:。

(3)图乙中A点与B点相比较,A点时叶绿体中[H]的含量(填“多”或“少”)。

如果图乙中A、C点时温度分别降低10 ℃,则曲线有何变化?请在图丙中表示出来。

解析(1)图甲中,a时刻CO2浓度最高,此时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其后,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b时刻CO2浓度最低,此时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时间推移光照强度减弱,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最后只进行呼吸作用。(2)图乙中,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量(在光照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有所增加,说明B点时改变的条件很可能是增加环境中的CO2浓度或适当提高环境中的温度。(3)图乙中,A、B点表示在CO2浓度、温度等条件相同时,光照强度不同,光合作用合成量也不同。A点时的光照强度低于B点时的,所以A点时的[H]含量少于B点时的。在C点时,光照强度不是限制光合作用合成量的主要因素,CO2浓度、温度的适当提高都会增加光合作用合成量。若此时温度降低10 ℃,光合作用合成量则会有所减少。在A点时,温度降低10 ℃,光合作用合成量比原温度时有所减少,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合成量继续增加,最后达到

【赢在起点】2014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63讲:第十一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第十一单元生物技术实践 学案63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至关重要,相关措施正确的是() A.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造成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B.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每隔12 h左右打开瓶盖一次,放出CO2 C.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 ℃,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0 ℃ D.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 2.(2012·深圳模拟)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先将豆腐切成块放在消毒的笼屉中,保持温度在15~18 ℃,并具有一定湿度 B.腐乳制作中盐、卤汤中的酒和香辛料不仅起防腐杀菌的作用,还能调制腐乳的风味 C.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D.卤汤中香辛料越多,口味越好 3.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4∶1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D.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 4.(2012·湘潭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关于果醋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制作过程中要一直打开发酵瓶 B.在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8~25 ℃ C.当糖源不足时,醋酸菌先将酒精转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D.在糖源和氧气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5.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都要防止微生物污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果醋发酵阶段应封闭充气口,防止杂菌进入 B.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细菌的增殖 C.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将封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灭菌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薄一些 6.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消毒不能杀死物体内所有的微生物 B.利用平板划线法可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C.微生物所用的培养基的成分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的成分不同 D.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于微生物的接种 7.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练习

高中生物专题训练·生物实验 生物 1.(2012石家庄第一次质检)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等变量都应保持相同 B.各种实验中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C.数据测量时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答案] 1 2.(2013年山东潍坊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哪项是以下实验共有的() 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④观察和在细胞中的分布 A.使用显微镜观察 B.实验材料不需要保持活性 C.使用盐酸 D.需染色处理 [答案] 2 3.(2013江苏,9,2分)一个班级分组进行减数分裂实验, 下列操作及表述正确的是() A. 换用高倍镜时, 从侧面观察, 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B. 因观察材料较少, 性母细胞较小, 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亮 C. 为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 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D. 一个视野中, 用10×物镜看到8个细胞, 用40×物镜则可看到32个细胞

[答案] 3 4.(2013福建,4,6分)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 错误的是() 5.(2013江苏无锡高三期末)(5分)有人在1980年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个种的鬣蜥作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1)如果只在A组与B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再将C组与B组比较后,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有关系。 (2)从实验来看,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判断理由是。 (3)在湿润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4)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组。 [答案] 5.(1)竞争和捕食捕食 (2)将大鬣蜥移走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将小鬣蜥移走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

高三备考复习计划方案

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计划 1、指导思想⑴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明晰考试要求。结合考点,紧扣教材,以全面落实双基为目标; ⑵结合高考题型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联系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总体安排时间安排:第一轮: 9月1日-- 3月6日。 第二轮:3月7日——4月下旬(以学科专题训练或板块训练为主,期间安排三次综合学科模拟训练)第三轮:4月下旬——5月底(调整课表,以综合模拟训练为主)临考前自主复习时间:6月1日——6月6日 各备课组应制定好高三复习总体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各科应按月落实复习进度和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考点,全面复习,抓纲务本,单元过关,夯实基础,初步总结方法规律。穿插和渗透做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训练,重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注重知情关,把握时效关,强化习惯关,加强落实关。 3、总体目标二本以上最低目标人;较高目标人;最高目标人。一本力争突破人。 二、任务要求第一轮复习要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上下功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在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功夫。第二、三轮复习的总体指导思想: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各单元按“习、读、讲、练、考、评、补”顺序进行。各环节要目的明确,确保实效。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⑴全面、系统而有重点地复习所有的知识点; ⑵强化记忆,夯实基础;⑶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⑷着力培养初步的学科综合能力。 三、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第一轮复习中力求追求全面和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构建知识体系。要力求做到知识无遗漏,面面俱到,不留死角,不留“空档”,切忌将复习课当成新课来上。。 2.基础性原则。用足教材,把握基础,教材的图表、数据、小实验等全面关注,零散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3.针对性原则。⑴复习指导思想的确定,复习计划的制定,复习方法的选择,例题、练习题的选取和编制等都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⑵所谓针对性是指:①针对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②针对学生学习中薄弱环节; ③针对重、难点;④针对高考的热点;⑤针对考试中心的命题信息;⑥针对湖南命题特点;⑦针对四中学子现状。 4.追求三精的原则。⑴精选:例题、材料精选,以中低档题为主,以基础知识的应用为主,要适合四中校情、学情,要突出问题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与方法、人文情感。⑵精讲:例题精讲,要突出教师的主导性。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分析过程要强化。例题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解答结果,也不是为了展示解题过程,而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过程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原型或模式,教会如何找准切入点。既然是“精讲”,就不能“满堂灌”。 ⑶精练:习题精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选的练习题要对准高考。 5.主体性原则。⑴在复习课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而不能成为知识的贩卖者。 ⑵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一讲到底,要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主要做法目标高、任务重、来势压头,为此,学校研究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做好文章。 第一,学校从“早、变、实”三字入手,明确教学工作的整体思路。(一)在“早”字上布全局。 1、领导部署学校工作早。 2、成立高三教学视导工作小组早。 3、领导蹲点到班、到组、到年级早。 4、科学分解高考指标早。 5、每轮复习统筹计划安排早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能专项突破(二)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考能专项突破(二) 2.生物膜系统的模型解读 ?热图呈现 解读 (1)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过程为(如图1): 细胞膜 ――→“出芽” 小泡高尔基体――→“出芽”小泡内质网,核糖体合成 (2)图2表示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追踪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该图不仅表示了放射性元素出现的先后顺序,而且还表示了某种结构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变 化。 (3)图3和图4分别以直方图和曲线图形式表示在分泌蛋白加工、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只发出小泡),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先接受小泡,后发出小泡),细胞膜面积相对 增大(只接受小泡)。 ?典例剖析 标记的亮氨酸后,测得H 3 为了研究酵母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有关的生物膜面积 变化如图乙,其相关结构关系如图丙,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丙中首先可观察到 H3 A 标记的细胞器是 ③ .能在图丙中 B ④ 上观察到 H3 标记表明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 C.图甲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答案A 解析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图甲中a、b、c依次为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前后基本不变(先增加后减少)。 解题模板解答生物膜系统的“2”点关注1分析此类问题要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和每一个柱状图代表的物质结构 ,要对同一物质结构变化前后进行比较。2解答此类问题时,要先判断该物质是否是分泌蛋白,并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 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跟踪训练1.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某种细胞内生命活动变化前后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膜面积变 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可以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前后膜面积变化图 B.图乙可以表示B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前后膜面积变化图 C.胰岛B细胞只发生图甲过程而不发生图乙过程 D.图甲、图乙变化过程可反映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C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一、典型高考试题分析 实验设计题是近年高考的常见试题.我们应对这些典型实验设计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把握其命题规律、题型特征和答题要求. 例1.〔2009广东36〕〔8分〕 小王发现黑暗中生长的大豆幼苗比阳光下生长的大豆幼苗高得多.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大豆植株高度的影响,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大豆种子〔200粒〕、光照培养箱〔光照强度范围0-10000 Lux,温度、湿度等均可自行设定〕、培养皿、直尺等. 〔1〕实验方案: 〔2〕实验结果预测: 例2:〔2010广东29〕〔16分〕 假设你去某饲料研究所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选用恰当的试剂检测某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提供的试剂有:①碘液,②苏丹Ⅲ溶液,③双缩脲试剂,④斐林试剂.你选用的试剂应该是;蛋白质与相应试剂反应后,显示的颜色应为 . 〔2〕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 探究A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资料:饲料中的蛋白含量一般低于20%;普通饲料可维持小鼠正常生长; A动物蛋白有可能用于饲料生产. 一、研究目的: 探究A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二、饲料: 1、基础饲料:基本无蛋白质的饲料;

2、普通饲料(含12%植物蛋白):基础饲料+植物蛋白; 3、试验饲料:基础饲料+A动物蛋白. 三、实验分组: 实验组号小鼠数量(只)饲料饲养时间(天) 1 10 基础饲料 21 2 10 试验饲料1(含6% A动物蛋白) 21 3 10 试验饲料2(含12% A动物蛋白) 21 4 10 试验饲料3(含18 %A动物蛋白) 21 5 10 试验饲料4(含24% A动物蛋白) 21 6 10 ⅠⅡ 备注:小鼠的性别组成、大小、月龄、喂饲量和饲养环境均相同. 四、实验方法和检测指标:略 ①实验组6中,Ⅰ应该为,原因是; Ⅱ应该为,原因是; ②要直观和定量地反映小鼠的生长情况,可以测量小鼠的和 . 例3:〔2011广东29〕〔16分〕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I.提取叶绿素 Ⅱ.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 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计划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计划 篇一:20XX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计划 20XX---20XX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生物组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20XX届高考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又要面临20XX届的高考,综合以往的复习经验及近几年高考生物题型所发生的变化,在20XX年高考的一轮复习中,计划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一轮复习大致还是以教材的编排顺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又要对一些章节和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其更具有系统性。在复习中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河南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特别是《河南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题;同时,要立足于教材,狠抓“三基”,突出主干知识,着眼于能力培养。要精细备课,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搞好知识的串联,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要重视实验教学,加强探究性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时间安排: 第一轮从20XX年9月至20XX年3月,以一轮复习资料《创新设计》为主,以其中的每一讲为单位,注重单元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扎扎实实掌握基础知识,捋清知识点,

列成提纲,准确掌握重要概念、原理等,并辅以适量的训练题。第二轮,从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底,以各特征专题中的联系为专题,进一步夯实基础,打牢双基。以独立复习,加深、加宽为主,适当兼顾知识的综合。将知识间具有一内在联系的章节进行合理的综合、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第三轮从20XX年5月至20XX年高考前,主要进行高考模拟训练。 三、方法策略 1、注重基础;首先要通读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温习,能将课本相关知识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知识链条和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将所学的知识浓缩其中,将书本由“厚”变“薄”,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臵,弄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联想记忆,也有利于深层次拓展知识,更利于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实验;从高考卷看,实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臵。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经常出现新的题型。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一是要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逐一复习;二是强化实验题高考趋势方面的训练。如实验设计题、设计表格题、结果预测讨论题等。生物也很注重探究性实验,要加强研究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既要注重实验的原理,也要注重实验的方法 1

山东专用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篇能力1类型4遗传设计实验学案.doc

类型4 遗传设计实验 (2018·全国卷Ⅰ)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眼性别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 1/2雌9∶3∶3∶1 1/2有眼 1/2雄9∶3∶3∶1 1/2雌9∶3∶3∶1 1/2无眼 1/2雄9∶3∶3∶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填“显性”或“隐性”)。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伴性遗传。 3.设计杂交实验。 1.审题关键点: (1)表格数据分析:从杂交亲本及其子代表现的特点入手,先进行单对相对性状的分析。用一只无眼雌蝇和一只有眼雄蝇杂交,子代果蝇中有眼∶无眼=1∶1属于测交比例。 (2)选用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实验;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高三艺体生语文备考方案

2015年高三语文组艺术体育生备考方案 刚参加考完术科联考或单考,各校的艺术考生陆续回到学校。此时此刻,距离高考开考仅有100天左右的时间,文化课的学习任务对刚刚回归的艺术生来说尤显繁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合理地进行复习,就成为学校领导和艺术班文化课老师们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精心地制定相应的复习备考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教授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把艺术生的备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借鉴往年备考经验 之前的几届艺术生,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老师和学生的辛勤付出自不必说,备考计划的有效落实也功不可没。所以,借鉴往年的备考经验,对2015届高三艺术生语文备考计划的制定,有重要的作用。 二|、做好学生动员工作 由于艺术班的学生已有几个月的时间没有系统地参加文化课的学习,所以,再次回到学校时,不仅以前学过的知识忘了许多,就连学习的热情也需要我们及时的调动。此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对高考的重要意义,让他清楚语文科在高考成绩中的贡献应该是最大的,而要想学好语文并不是很难的,只要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就可以赢得语文高考的主动权。一旦学生明白了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我们老师们到位的指点,相信学生还是不会令我们失望的。 三、精心制定有效措施 1、四个回归提高语文分数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归纳为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回归试题四大类 (1)回归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方面,成语、病句的辨析等,是取

胜高考的基础,所以一定要牢牢地掌握住。老师可以将基础知识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些详细讲解、细致分析,比如如何辨析成语,病句的常见类型,排序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排除错误选项等。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基础题的训练提高客观题的解题能力。 老师应精讲好每一个知识点,深入地探触到各个知识点、能力点,而且还要关注到它们之间彼此的内在关联,建立彼此关联的网络。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课上与课外的关系。课外学生要通过努力完成练习作业,将“龙”备好画好;期待在课堂得到老师充分的帮助,点亮龙“睛”,这样,“龙”必会破壁飞出,整个复习就会“活”起来。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科任老师应首先了解学情,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才好对症下药。 (2)回归课本,熟悉课本。要回归教材,尤其是文言文版块,让学生对高中所学文言课文重读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借此,学生可以强化识记部分,夯实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基础知识,这对完成文言文阅读是很有帮助的。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材是复习的依托,认真研读教材,特别是研读新课标教材与老教材对比的不同点。比如对名句名篇的考核,教材中新出现的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章段落都是复习的重点。考试时保证默写不出错,理解是记忆的最好的方法。早读时间认真抓好并落实艺术生的背诵默写。 ②诵读一些经典文言文篇章,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分析注释,复习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部分的字词练习。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6单元 专项突破

重点题型研析6——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 关计算 典例剖析某基因含有2 0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21%,由此不能得出() A.该基因中G占29%,C有1 160个 B.该基因转录形成的RNA分子中U占21% C.该基因复制3次需要5 880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该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中(A+T)占该链的42%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21%,C%=G%=29%,故该基因中C有1 160个。由于该基因转录时以一条链为模板,故形成的RNA分子中U的比例是不定的,但该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中(A+T)占该链的42%。该基因复制3次需要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4 000×21%×(23-1)=5 880(个)。 答案 B 技法点拨 1.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关的计算 (1)“双链中,不配对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具体表达式为(A+C)/(T+G)=1(将A =T、C=G代入上式即可证明)。 (2)“DNA的两条互补链中,不配对的两碱基和的比值互为倒数”。具体表达式为[α链 的(A+C)/(T+G)]·[β链的(A+C)/(T+G)]=1。 (3)“配对的两碱基之和在单、双链中所占比例相等”。具体表达式为α链的(A+T)/(C +G)=β链的(A+T)/(C+G)=双链的(A+T)/(C+G)。 2.与DNA半保留复制相关的计算 (1)双链DNA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中,含亲代DNA单链的子代DNA总是 2个,占子代DNA总数的比例为2/2n,亲代DNA的单链占所有单链的1/2n。

(2)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则复制n次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3.基因表达过程中有关DNA、RNA、氨基酸的计算 (1)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产生一条单链mRNA, 则转录产生的mRNA中碱基数目是DNA中碱基数目的一半,且DNA模板链中A+T(或C+G)与mRNA中A+U(或C+G)相等,则(A+T)总%=(A+U)mRNA%。 (2)设mRNA上有n个密码子,不考虑终止密码子,因mRNA上的密码子都决定一个氨 基酸,需要一个对应的tRNA分子参与连接。所以,密码子的数量∶tRNA的数量∶氨基酸的数量=n∶n∶n。 (3)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 子中氨基酸数目约为mRNA中碱基数目的1/3,约是双链DNA中碱基数目的1/6。即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基因中的碱基数(指双链)、mRNA分子中的碱基数、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之比约为6∶3∶1。 跟踪训练 1.已知某RNA分子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7%,尿嘧啶占21%,则转录形成该RNA的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为() A.17% B.21% C.无法确定D.50% 答案 D 解析由题意可知,转录形成该RNA的模板链中(G+C)%=62%,(A+T)%=38%,由于一条链中(G+C)、(A+T)的比例和整个DNA分子中(G+C)、(A+T)的比例相等,所以DNA分子中(G+C)%=62%,(A+T)%=38%,且DNA分子中A=T、G=C,所以整个DNA分子中(A+G)所占比例为50%。 2.关于如图所示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限制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连接酶作用于③部位 B.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A+T)/(G+C)的比例上 C.若该DNA分子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n/m(m>2n),则G的个数为(pm/2n)-p D.把该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3/4 答案 C 解析限制酶和DNA连接酶都作用于①部位;该DNA的特异性不表现在碱基种类上,

高考生物实验题专题突破(5套)

高考生物实验题专题突破(5套) 专题1:变量的控制 知识目标: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概念及控制方法 能力目标:解决相关的实验设计题目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1.概念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 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无关变量的控制要做到相同且适宜。 2.控制方法 操纵实验变量——施加干扰 控制无关变量——随机分组、设置对照、条件相同且适宜、重复实验捕获反应变量——观察现象、测量数值 实验组:施加得到对照 实验变量——————→反应变量——→科学结论对照组:不施加无关变量消失分析 改变相同且适宜程度改变 ↓↓↓ 操纵控制检测

实验器材:自选 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④ 练习2、(2004春季高考)为了研究胰腺的胰液分泌调节,某人从实验 狗甲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该黏膜放入稀盐酸中浸泡,把过滤后的提 取液注入实验狗乙的静脉,结果引起实验狗乙的胰液大量分泌,并由此 得出“小肠黏膜中存在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物质”的结论。分析这一实 验与结论,回答下列问题:仅根据上述实验能否得出该结论,为什么? 练习3、(2008海南高考)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 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距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 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②用喷壶分别将和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 测定两组植株的 (2)预测实验结果:。 (3)上述试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什么? (4)该实验原理是:。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

第八单元第28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知能达标训练 真题演练 1.(2011·高考江苏卷)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率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A项正确;图中d为传入神经,切断d,刺激b,兴奋可直接经传出神经至效应器,仍能引起效应器收缩,B项错误;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上的传导速度要快,C项错误;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D项错误。 答案 A 2.(2011·上海单科)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 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传出神经。 答案 C 3.(2011·高考安徽卷)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解析a~b段为去极化过程,Na+顺浓度梯度内流,方式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项错误;b~c段Na+继续内流,B项错误;c~d段为复极化过程,K+外流即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项正确;d~e段K+继续外流,D项错误。 答案 C 4.(2011·高考广东卷)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解析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所以该反射为条件反射,A项错误;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躯体运动中枢,而不是听觉中枢,B项错误;该过程是经过声音刺激到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最后到肌肉的一系列过程,所以会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C项正确;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大脑皮层兴奋的程度,D项错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导学案 新人教版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导学案 【重难点突破】 1.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从甲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 分析:要除掉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应采用图中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2)从乙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①曲线中H点表示促进生长最适浓度g,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增强,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减弱。 ②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为:m<X<2m。 ③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侧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为: X<m。 【典题演示1】(2011·南京一模)为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的影响,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h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将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A溶液浓度为1 mg·L-1时,对切段伸长的促进效果最明显 C. A溶液浓度为0.001 mg·L-1时,对切段伸长无促进作用 D. 若两次实验所得数据偏差较大,也应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变式训练1】 下图(1)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情况。图(2)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图(3)中表示a、b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②和④ 答案:D 解析:从图(1)看出a、b两点都在生长,故生长素浓度都在促进生长的范围内,但由于单侧光的影响,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这样生长素浓度a侧大于b侧。由图(2)可知胚芽鞘的最适浓度范围为10-10 mol/L,所以图(3)中,a的浓度应为②,b的浓度应为④,这样才能促进a、b两点都生长,且a侧比b侧生长快。

高中生物实验学案(全部详细并配套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实验复习归纳 类型Ⅰ:显微观察类 一、显微镜(必修一 P7) 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见右图: 1.镜座 2.镜柱 3.镜臂 4.镜筒 5.目镜 6.转换器 7.物镜 8.粗准焦螺旋 9.细准焦螺旋10.载物台 11.通光孔12.压片夹 13.转换器14.反光镜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3、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低倍镜对光;换上高倍镜后只能调细准焦螺旋; (2)使用显微镜观察物象时,两眼都要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3)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 (4)放大倍数计算:(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使用凹面反光镜、增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增加视野亮度,使物象明亮清晰。 [课堂巩固] 1、将制作的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细胞的透明度较大,为便于观察,应采取下列何种措施() A.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B.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C.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D.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2、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是细胞质流动方向(图中箭头)和叶绿体(图中黑点)所在 位置,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和叶绿体的实际位置是 ( ) A.顺时针、右边B.逆时针、右边 C.顺时针、左边 D.逆时针、左边 3、如下图所示,1、2为物镜,3、4为目镜;5、6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切片的距离。欲获得最大放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组合是 A.1、3、5 B.2、4、6 C.2、3、5 D.2、4、5 4、下面是用显徽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 要把显徽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 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9单元 专项突破

重点题型研析9——概念图类解题技能 典例剖析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①~④表示相关过程中的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①表示兔的同化量;生产者及各级消费者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是最少的;②表示狐的同化量,图中②/①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D 技法点拨 1.能量流动图解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识别该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入射的太阳能并非全部被生产者吸收;(2)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除了最高

营养级外,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是四个数值之和:本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和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3)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2.物质循环图解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识别时要注意:(1)正确判断图解中字母表示的成分。A与CO2大气库之间是双向箭头,则A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正确识别图解中数字表示的生理过程及发生的场所。过程①为光合作用,是大气中 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主要发生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过程②③⑤是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程⑤又称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该图中还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如果该过程过度,则会导致温室效应。 跟踪训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示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B.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过程的能量值为②与③过程对应的能量值之和答案 A 解析消费者捕食生产者的过程也就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获取能量的过程;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的;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由于①过程固定的能量中一部分被生产者呼吸消耗(②)、一部分传递给消费者,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③),所以①>②+③。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计划和攻略

2019年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计划和攻略 一。指导思想:以教材、生物课程标准、全国《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复习目标:通过高三一轮复习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形成较熟练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顽强拚搏的斗志,达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为提高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时间安排:高三第一学期至寒假前结束。 四。复习策略: “夯实基础,不留死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是一轮复习的基本策略,忌一轮做二轮的事,二轮做一轮的事,一轮、二轮不分,一轮复习是基础、是根本,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不能本末倒置,混乱不堪。 1.加强研究,把握方向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近几年上海、广东、江苏生物高考试题、全国理综卷4份及评价报告。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吃透它,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只有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近几年高考试题,才能抓住一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才能瞄准高考的方向。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

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2.夯实基础,降低难度 (1)夯实基础:双基教学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中,没有基础就没能力,打好了基础能力才会提高。基础知识教学在高考中有重要地位:一方面高考试题的考试内容都包括知识和能力两部分,试题中直接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仍占有较大比例;另一方面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或者学生不能把知识系统化,学生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思维的不畅通,致使能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把准确、深刻、系统、熟练、灵活作为目标。即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准确把握有关反应式、定律、原理、生理过程的条件、功能和适用范围;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应用模式;系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降低难度:一轮复习必须立足课本、教参,以大多学生己有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低起点、小台阶、快步走。复习内容要细而全,根据大纲的要求,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清理,复盖所有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先通读课本,在读的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用笔画下来。然后是精读: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精读各个知识点,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科学前沿、实验等。 3.提高能力,突破方法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基点和永恒的主题,《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提出了对能力的具体要求是: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非选择题必考专题二遗传规律第6讲分离定律学案

第 6 讲 分离定律 [ 考试要求 ] 1. 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 (b/b)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解释及验证 (b/b) 。3. 分离定律的实质 (b/b) 。4. 显性的相对性 (a/a) 。 5.分离定律的应用 (c/c) 。 6.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 结果与科学方法 (c/c) 。 7.杂交实验的 设计 (/c) 1. (2018 ·浙江 4 月选考 ) 一对 A 血型和 B 血型的夫妇,生了 AB 血型的孩子。 AB 血型的这种 显 性类型属于 ( ) B. 不完全显性 D.性状分离 解析 I A 与 I B 这两个基因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 两者互不遮盖, 各自发挥作用, 表现为共显 性。 答案 C 2. (2018 ·浙江 11 月选考 ) 下列关于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豌豆花瓣开放时需对母本去雄以防自花授粉 B. 完成人工授粉后仍需套上纸袋以防自花授粉 C. F 1自交,其 F 2 中出现白花的原因是性状分离 D. F 1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 解析 豌豆是自花授粉、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应在花蕾期花粉尚未成熟时去雄, A 错误;完 成人工授粉后套上纸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B 错误; F 1自交,其 F 2中同时出现紫 花和白花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出现白花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以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 错误; F 1 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 D 正确。 答案 D 3. (2015 ·10 月浙江选考卷 )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杂合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 交,其 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 A.完全显性 C.共显性

精品学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必修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回扣基础要点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氨基酸多种多样的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蛋白质排列顺序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光滑粗糙多糖类荚膜多糖类荚膜败血症无毒性 2.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1)实验过程及结果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死亡不死亡转化因子 3.

(1)S 型细菌加热杀死后, 变性失活,DNA 氢键破坏双链打开,但降温后变性的DNA 可复性恢复正常(类似于PCR 扩增中变性复性过程)。 (2)细菌转化实验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 蛋白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以自己的 为模板,利用 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组成物质而实现增殖。 2.方法: ,用 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 3.材料 (1)T2噬菌体的核酸为 ,存在于 ,尾部及头部外侧为 。 (2)T2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是 ,宿主细胞为 , (能/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 DNA 细菌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35S 32P DNA 头部 蛋白质 不能 寄生 大肠杆菌 艾弗里转化实 验(体外转化) 原理:对S 型细菌的成分提取、分离、鉴 定,并与 混合培养,以观察 各成分的作用 过程: 结论: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 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R 型活细菌 DNA R 型+S 武型 R 型

4. 底高检测到 5.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即DNA是遗传物质。 6.实验思想:将和蛋白质等分开,直接地、去观察各自的作用。DNA DNA 单独地 练一练 (高考真题)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 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解析:T2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的,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可以分别对其进行标记,然后让其感染细菌(培养噬菌体),再进行离心分离,最后进行放射性检测,发现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DNA,从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C 四、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过程及结果 2.结论:是遗传物质。 RNA 五、两个重要结论及原因 1.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是,此外和两种细胞器中也存在少量DNA分子。 2.DNA是遗传物质,因为自然界中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

一、细胞中的有机物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3)免疫功能,如抗体;(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