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斯兰文化的精髓及其思想价值

伊斯兰文化的精髓及其思想价值

伊斯兰文化的精髓及其思想价值

读完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相关论文之后,发觉在这三种文化当中伊斯兰文化是最接地气的。虽然三种文化早期都带有神秘色彩,这是生产力低下的产物。伊斯兰文化更关注现实问题,主要关注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宣扬一些美德等等,不像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都有哲理思辨的味道在里面。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它的伦理道德观对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塑造,有极为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人类的道德生活图卷增添了新的篇章和色彩。《古兰经》中的伦理道德观念,积淀着人道的因素,它的具体德目多来自于人类生活自身,它包括各种能提高人类自身价值,矫正人们的性灵,使人们接近“造物主”的一切行为,并对种种恶行加以鞭挞。《古兰经》并不完全把幸福寄托于来世,它的许多德目都立足于今世、尘世。(古兰经)中传达出的伦理道德观,首先在于敬拜和信仰惟一至高的神灵与主宰—安拉,使一神观念在人们思想、精神观念中占统治地位,这就改变了过去伊斯兰社会以前阿拉伯社会各民族中许多部落民族存在的多神教的宗教观念,从而在宗教观念和精神领域中把各部落民族统一在安拉的旗帜下,使各部落迅速归于统一。其次,《古兰经》在许多地方都说人是真主创造的,提倡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都是兄弟。认为不管宗教信仰如何,人人皆为兄弟,这一口号成为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使广大群众饭依伊斯兰教并使其不断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否定了那种狭隘的落和氏族范围内的平等观。

《古兰经》蕴含着丰富的中正和谐思想,中正之道是经、训为穆斯林指引的成功之道。圣训中不仅强调穆斯林要恪守中正之道,还指出了偏离中正之道、走向极端的危害,告诫穆斯林要谨防过分,远离极端:“你们当谨防宗教极端,因为你们的先民就曾因为宗教极端而灭亡。伊斯兰文化强调,没有道德建设,就没有身心和谐。身心和谐之道,在于栽培道德。因为人非天使,人性中善恶并存,因此,人应始终坚持修身养性。伊斯兰文化主张人类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当敬畏真主,弃恶扬善,崇德向善,注重修身养性,从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保持宁静的心灵,实现身心和谐。”人不能独善其身,伊斯兰文化更进一步强调在实现个人身心和谐的基础上,构建人际和谐。人际和谐又包括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等层面。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要

实现家庭和谐,就要孝顺双亲,夫妻相爱,还要和亲睦友。在此基础上,扶贫济困,帮助孤寡,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

和谐。

伊斯兰文化对人类有崇高的定位,认为人类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肩负着治理世界的神圣使命,人被赋予了灵性和理性,既具有感情,又具有智慧,能够认知真理,趋善远恶。因此,人类优越于宇宙万物,万物存在的重要价值在于为人所用,济人履行职责、完成使命。尽管人优越于万物,万物当为人所用,而不可人为物役,但是,也不可因人戕物,破坏自然,而要善待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山川草木,鱼虫鸟兽,都当倍加珍惜,取用有度。有一则“圣训”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善待自然的伟大意义———善待自然就是敬畏真主的表现,能够取悦真主。据艾布·宰尔传述,真主的使者说:当有个人走在路上时口渴难耐,于是他找到一眼井并下去饮水。当他饱饮井水后从井里出来时,忽见一条狗气喘吁吁,正因极度口渴而舔食着湿土。那人自语“:这条狗恰如我刚才一样口渴啊!”于是他又下井,在靴子中盛满井水,用口叼着靴子爬了上来,然后给狗饮水。真主因此而酬报了他,宽恕了他。圣门弟子们问道“:真主的使者啊!难道善待动物也有回报吗?”真主的使者回答说:“善待一切生灵,都有回报!”

综上分析,《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教义经典,除了具备世界性宗教对人类跨民族、跨历史、跨地域的最终极的关怀和最普世性的道德主张之外,《古兰经》把当时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内化到了经文中,利用当时的人们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一元性的信仰价值,其经文是在普世性主张的前提下做出的特殊性阐释。信众在追求普世性的永恒价值时,也在实践着特殊性的信仰意义,显示出信仰意义的二元性,这种二元性产生于《古兰经》对一元的真、善、美的追求;而人们在理解与追求神圣文本一元的善过程中,由于选择路径不同而导致多元性、歧义性。《古兰经》用特殊性的案例阐述人类共同的善,如果把共同的善等同于为特殊教义阐释的案例,则后代的人们在导向共同的善的不同路径上很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