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_李艳

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_李艳

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_李艳
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_李艳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 言 (1)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现状 (1)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

第一章、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教育新思维 (4)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4)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新思维 (7)

第二章、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启示 (11)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意义 (11)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18)

第三章、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

一、多元化的教学法 (20)

二、重视综合性学习 (29)

三、多元化的作业 (30)

结 语 (31)

注 释 (32)

参考文献 (33)

致 谢 (3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5)

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中文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广受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被译介到我国后,对我国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已有一些著作及论文分别从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改革等方面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但是,这些思考与探索的深度还不够,它们对于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启示、二者相结合的意义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主要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将着力从以上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引言,主要阐明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论析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教育新思维。第二章,揭示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启示。意义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核心之一2、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3、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4、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5、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6、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启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智能的差异性2、智能的情境化3、智能的发展性4、智能的组合性5、智能的多元性对教师的启示。第三章,探讨了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是本章探讨的重点)2、重视综合性学习3、多元化的作业。最后提出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成功的乐土!

关键词:多元智能;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

分类号:G633.3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th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bstract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was first proposed in Frames of the Mind by Professor Howard Gardner, psychologist of Harvard Univers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theor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educators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it was proposed. It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educational mode, teaching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assessment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The meaning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in Chinese teaching, how it can be applied to Chinese teach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designs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how can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instructed classroom teaching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in some essays and works home in china, but it still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on inspiration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under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mean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nd how can be applied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will be discussed as following.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4parts.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the meaning of doing this research, and the methods applied in this paper.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he new way of thing in education. Chapter two exposit s the meaning of the theory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which includes 6parts:1 language intelligence is one of the curl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2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teachers,3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bjectives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4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changes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5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desig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6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The inspiration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ifferences of intellig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ce and the variety of intelligence. Chapter tre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It has three overlapping catalogu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emphasis on comprehensive learning, multiple assignm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hinese teachers had better make use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reasonably and make the Chinese classroom the stage of the self-performance and self-development where they can experience success.

Key word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number:G633.3

引 言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的《零点项目》(Zero Project)的研究成果之一。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承担了一个有关人类潜能的本质和开发的课题。当时作为初级研究人员的加德纳的任务就是撰写一本专著,建立关于人类认知本质的理论。1983年,加德纳正式出版了研究的成果之一即专著《智力的结构》,在这本重要的著作中,加德纳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智力的结构》只提出七种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是加德纳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提出的。)“‘多元’用来强调从音乐智能一直到自我认知智能等多种互不相关的未知潜能,‘智能’则用以和智商测试所测出的能力相比较” 。⑴

出乎加德纳本人的意料,多元智能理论并没有在心理科学内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大多数人忽视它,甚至有人表示反对,因为有些人认为在心理学领域要改变智力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然而在教育领域,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却受到了热切的关注。它使人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为人们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本部分首先阐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现状,然后论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对西方学者的研究综述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以来,一直广受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本土数以百万计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多元智能理论,对它的研究触及到了上百个学区的成千所学校。在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泰国、希腊等国家,多元智能理论也受到热烈地欢迎。许多学者、专家、教师在这方面孜孜不倦,对多元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这些文章或著作有的为智能在课堂内外的培养、发展、教学和迁移提供了理论支持,如美国学者戴维·拉齐尔的著作《八种求知方式》(1991)、《八种教学方式》(1991)、《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2003)、《学习之路:教给学生和家长多元智能》(2004)等;有的介绍多元智能的理论模式,如琳达·坎贝尔的著作《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1992);有的为多元智能提供了一整套评价策略,如查普曼、贝兰卡和斯瓦茨为的著作《多元智能的多元评价法》;还有的指导如何围绕多元智能设计课程和开展教学活动,如查普曼的著作《如果鞋子合适的话……》;也有的阐明如何在学校中有效地实施多元智能理论,如托马霍尔的著作《成为一所多元智能的学校》;也有的研究教学法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多元智能提供机会,如布鲁斯·坎贝尔的著作《多元智能手册》(1994)……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多元智能理论,将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二)、对中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不断推演,多元智能理论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此,尽管我国对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刚起步不久,研究结果却引人关注。近几年来多元智能理论的译著和论文层出不穷,仅多元智能与语文教

学整合的文章就有很多。这些文章有的重点研究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语文教学,如辽宁师范大学郑艳的硕士论文《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的简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语文教学的方法,如王荣林的文章《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教研天地》2005、1);有的探索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及整合,如郑晓娟的文章《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及整合》(《当代教育论坛》);还有一些文章,或思考了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启示,如李永伟的文章《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学之友》2004、10);或探索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平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如靳彤的文章《多元智能平台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思考与教学建模》(《四川大学学报》2004、);或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如林萍的文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多元智能》(《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此外,国家在“十五”的研究规划中也列入了相关的研究课题。教育部“十五”课题“多元智力与幼儿教育改革”的主持者霍力岩等的著作《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就对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对该理论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中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上海始终走在最前列。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刘波、吴志宏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上海教育》2002年第十四期)就总结了上海从2000年8月开始至今的实践成果,为该理论在中国各地的实践推广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北京、山东、浙江、山西等五地确立了全国范围的实验区,开始了研究的试点工作。这些探索与研究,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予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很多有益的启示。 (三)、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从理论意义上看,已有的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及论文在理论方面有了一些新发展,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拓展延伸。它们在理论上为智能在课堂内外的培养、发展、教学和迁移提供了支持。从实践意义上看,这些著作对如何围绕智能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如何针对智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何构建促进个体发展的评价体系等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指导作用。而且有些著作及论文还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不同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科教学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有很大启示。

在语文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结合方面,一些著作及论文也进行了思考,对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改革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但是,这些思考与探索的深度还不够,对于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启示、二者相结合的意义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1、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 “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教师借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2、因材施教,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促使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3、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用个性化的“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个性和谐发展。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本文想要在学习、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实践它,因此,论文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启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力图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2、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⑵。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变学生原有的消极、被动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式学习势在必行。探索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恰恰对此有积极作用。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这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中的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等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果在学习中很好地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论文依据如下思路行文:引言部分,主要阐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论析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教育新思维,为读者提供整体背景。第二章,结合新课程标准从理论上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启示。第三章,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主要从教学方法上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主要用文献研究法、个别谈话法和查阅档案的研究方法,力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第一章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教育新思维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提出都有一个过程,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源于对智商概念和智能一元化的怀疑。和传统的智能观不同,加德纳认为,所谓智能并非是单纯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⑶这被认为是人类智能认识上的一大飞跃,20多年来在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本章将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及内涵加以阐述,并着重论析其蕴含的教育新思维。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一)、传统智能观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从心理测量角度建立起的智能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智力是一系列能力的集合,这些能力又可通过对个体在一系列认知任务上的操作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来确定。对我们传统教育影响最大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当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产生的时候,人们用智商来体现智力的高低程度。而在编制斯坦福──比奈测验时,是以学校里的学业内容为基础来测量孩子的判断、理解和推理的能力。由此可见,传统智力测验只能解释智力的一部分,这也导致了智力测验能良好地预测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业成就,却对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和成功概率缺乏预测性。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大量研究从不同立场、角度和层面揭示了传统智能观的诸多局限性。在传统智能观中,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并且被认为是一种遗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目的就是为社会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和手段,而不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基本方式也只是借助一些经典的智力量表测出个体的智力分数,从而判断个体智能的高低,得出个体素质是否优劣的结论。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在美国重视提高教育质量,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和多元文化教育这一时期提出的。由于长期受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美国教育很重视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却不重视系统科学的教学,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于是美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多元智能理论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获得发展的。

基于多年来对传统智能观的反思和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加德纳在1983年最早提出了他对智能的新定义:“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它使个体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如果必要的话,还使个体能创造出一种有效应的产品;智能又必定会产生那种找出或制造出难题的潜力,因而便为新知识的获得打下基础。”⑷1989年,加德纳把智能界定为“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出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⑸从这可以看出,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通过对智能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智能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智能是分布的、情境化的。即智能不仅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它可以分布于个体存在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只有考虑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智能。

第二,智能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能力或创造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和创造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第三,智能是多维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这是有其生物基础的。不同文化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制造的产品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不只局限于语言和逻辑能力。因此,不同文化下的不同个体在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存在差异,智能的表现千差万别。

第四,智能是可以发展的。与传统上认为智能是遗传因素决定的观点不同,加德纳认为“智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发展,或任何能力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变得很聪明”。⑹

于是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平等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它包括把文法、音韵学、语义学、语言实用学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律师, 演说家, 编辑, 作家, 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言智能的职业。对语言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之类的课程比较感到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语言及文字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阅读材料、 录音带、 写作工具、 对话、 讨论、 辩论及故事等。

●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它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数学家、税务、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电脑软体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理智能的几种职业。对逻辑——数理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假如我每天给我的盆景多浇一倍的水会怎样?);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 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靠推理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可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学资料、操作以及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学方面的社教机构。

●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它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作曲家、演奏(唱)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他们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

面听 (或哼唱) 音乐,会弹奏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很准确的把它唱出来。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节奏旋律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乐器、音乐录音带、CD、唱游时间、听音乐会、弹奏乐器等。

●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向导、猎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象、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学几何比学代数容易。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艺术、积木、录影带、幻灯片、想象游戏、视觉游戏、图画书以及参观美展、画廊等艺术方面的社教机构。

●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它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演员、舞蹈家、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动觉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的人很难常长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如缝纫、编织、雕刻,喜欢做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他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演戏、动手操作、建造成品、体育和肢体游戏、触觉经验等。

●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它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如跑步、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遭遇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这一类的儿童靠他人的回馈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小组作业、朋友、群体游戏、社交聚会、社团活动、社区参与等。

●自知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它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强的人通常能够维持写日记或睡前反省的习惯:常试图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心理辅导、神职

等。这一类的儿童通常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他们秘密的处所、独处的时间及自我选择等。

●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事物进行辨别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系统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反映、联结、条理化、综合以及联系自然界和人文世界的知觉。科学家、动、植物家、农林学家、地质学家、生态学家、园林设计师等就是拥有自然观察智能的杰出代表。这一类的儿童喜欢大自然及户外活动,乐于探索;善于观察事物,能准确地补捉到一些事物的特征或变化;对植物和动物充满兴趣和关怀,有环保意识;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喜欢提出问题,喜欢动手操作去体验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等。

加德纳指出,多元智能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除上述八项智能之外,仍可能有其它智能存在。事实上,原先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只指出了七项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是后来才被检视出来的,而加德纳也认为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具有足够的资格堪称为1/2智能。上述八种智能可以归类成三类:一类是与对象有关的(object-related),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些能力被个体所处环境的对象所控制与塑造;一类是免于对象的

(object-free),包括言语——语言智能与音乐——节奏智能,它们不受到物理世界的塑造,而是由语言与音乐系统决定的;另一类是与人有关的(person-related),包括人际交往智能与自知自省智能。

这八种基本智能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它们在大脑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功能区域。加德纳的研究表明:“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的,任何有经验的成年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⑺这八种智能虽然是相互独立的存在着,但是它们在解决问题时却表现为互相支持,一个人不可能仅用优势智能去解决所有问题。对学生来说多种智能尽可能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弱势智能的发展可以成为重要的补充。所以,多元智能结构中没有重要或不重要之分,只是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各有特点,并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新思维

(一)、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学生智能的个体差异性

传统智能观认为智能是人作为一个种系所普遍具有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一个客观实在,具有潜在的生物特性。因此,智能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测量。传统智能观忽视了智能是多维的,是与它所处的领域文化相联系的,“不同文化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制造的产品有着不同的要求”。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则指出个体间在智能特点上是存在差异性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但是每个人身上的这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生活中并非是绝对孤立、互不相干的,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而且一个人身上八种智能的发展水平并非一样高,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智能呈现出相对高的水平,有的智能呈现出相对低的水平,并且每一种智能都拥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而个体内多种智能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

这些自身就有差异性的八种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具有不同特点,并且有着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独特的展现方面,可以说是“人各有智” ,“智各有异”。有人可能八种智能全能,有人则只有某几项智能或某一项智能突出。这样每个人就都有着自己相对优势的领域与相对弱势的领域,因而也构成了人的智力特点的独特性,导致了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自我价值实现方式。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不同的个体。如一个不善于交往的人却可能是著名的画家,一个不善言表的人却可能是数学家或科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注重学生智能的个体差异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智能结构不同,优势智能不同,他们每个人的发展也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在研究多种任务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首先表现出自己的智能强项,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弱项,而且在智能强项的活动领域(与非智能强项的活动领域相比)中,学生在自我定向、自信心、良好的课堂行为、积极的情绪情感、自我检查和调节、积极参与活动等6项观察项目中都取得了更高的分数。因此尽早发现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查明学生的弱势智能应当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人与人的智能差异不仅在于优势智能的不同,而且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智能组合不同。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技艺和智能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⑼所以单纯强调优势智能的“扬长避短”式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片面的发展。任何一种优势智能的发挥都需要其它智能的配合,通过“扬长避短”培养出来的“优势智能”是孤立的,很难达到真正的高水平。因此我们倡导差异教学,主张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个学生都能学好。

(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的影响及制约 人与人智能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遗传方面的因素外,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也十分重要。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智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环境的影响(这里主要指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把遗传素质为智能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现实。

多元智能理论承认智能受遗传因素影响,同时也认为环境和教育对学生个体智能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极大的。虽然每个相互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八种智能,但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的智能发展方向和程度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例如,美国重视实用主义教育,学校教育不仅教语文数学知识,教生活常识,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如何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活动,学生的成绩不是以考试成绩论高低,因而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但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比较强。中国比较重视理想教育,学生懂得许多大道理,但是实际活动能力相对较差。学校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多

数学生只懂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在现实中应用。于是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希望改变这一状况。

此外,环境和教育对人自身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对人与自然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内容和方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在加德纳看来,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的这一智能定义不仅强调了智能的社会文化性——智能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且还特别强调了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智能并非像传统智能定义所说的那样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这一定义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1)在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3)在自属文化领域中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的能力。”⑽

而且这些能力是与我们现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在农业社会中,强壮的体力就是能力;在工业社会中,较高的逻辑数理智能和优良的考试成绩就是能力;而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能解决实际问题,生产和创造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才是真正的有能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

加德纳指出,传统的智力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能够进行较好的评估和预测,但是对评价和预测学生在学校以外的表现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一无所成,反而一些在学校成绩一般的学生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差生”却在离校后的某一领域或行业创出佳绩。因此,教师要紧跟社会转型与进步的步伐,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生产和创作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的培养。 (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多维地看待学生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最本质的地方就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智能都是多种多样的,智能是多维的、平等的存在于不同的个体身上,是相对独立表现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加德纳还认为,个体身上所具有的智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智能是可以发展的。而且,不同的文化和教育对智能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我们应该认识到: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我们不能以一维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智能,而应该以多维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现在多维地看待学生的智能问题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同。学生是生来就各有各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可兹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教师应该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

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

(五)、教师要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加德纳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心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特的组成方式把各项智能装配在一起”。⑾也就是说,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项智能,但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可能不尽相同,并且每个人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无论是相对于自己还是相对于别人)。比如,有些学生能够创造出精美的视觉艺术作品,有些学生则擅长弹奏乐器以至于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还有些学生可能对自然界有特别的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的优势智能往往是其进行思维、学习及表现的最佳方式。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智能强项或特长,让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教师应该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基础上注意鉴别、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并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

此外,教师鉴别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弱势智能领域也得到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教师应该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而且还应该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

(六)、教师要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它智能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这八种智能中的每一种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中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应该对不同的智能一视同仁。但是这种理论更强调每个人的智能特点是不同的,强调每个个体应该在充分展现自己优势智能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

优势智能领域与弱势智能领域是相对而言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教师应该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的世界,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情况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在发掘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帮助他们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向弱势智能领域迁移与渗透,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多元智能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但是研究表明,学生并不能自动将其智能中的优势迁移到这两个核心能力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教师应该建立多路的通道,有计划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它智能领域。当然,优势智能向弱势智能的迁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更多的是被融入到优势智能的发展活动中。

第二章 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启示 智能理论一直是影响教育观念变革的重要因素。多元智能理论颠覆了传统智能理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领域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合理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核心之一

1、从根本上说,各种智能的开发,往往要由语言智能的开发程度来决定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们用以交流思想的符号体系,是表达思想的物质载体,是思维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人们要表达和交流思想,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智能主要是指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语言智能与其它七种智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数学和其它各学科的研究本身就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语言;各种智能及其它学科的概念、原理、法则等离不开语言的表述;逻辑推理需要语言;音乐感受、人际交流、反思开悟、观察世界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智能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如果头脑不清,思维混乱,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要想呈现高智能恐怕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中的核心智能之一,人的语言智能可以作为获得其它智能的手段,各种智能的开发往往是由语言智能开发的程度来决定的。

语文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为目标的。正常的胎儿在母体子宫里的时候,其听力就有所发展,因此人类在出生前就奠定了言语——语言智能的基础。在语文课上,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物体、场景、程序及概念,了解和丰富各学科的知识和最新发展,更好地认识世界;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体验成长历程,感悟人生智慧;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与伟大人物进行智慧的对话与交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或体验转化为文字,使人们分享各种想法与观点;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跟自己对话,以更好的认识自我;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正是“语言及其思维能力,使人类能够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策划未来并进行创造发明”。⑿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核心智能之一,这使多元智能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教育智慧,促使语文教师拥有智慧的头脑,策略的眼光。

2、汉字文化为智能开发提供了优势,学好汉字,是智能开发的基础

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人类语言文字的大花园里,汉语是特别受人关注的。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优秀的文字。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中,汉字是唯一的象形文字,是典型的视觉语言。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屡经改革,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历经四千年才定了型。香港文字学家、汉字现代化研究会会长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儿童发展联想力的积木、七巧板和开发儿童智力的魔方,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他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过去认为汉字是最难学的文字,是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桎梏。然而,以最新的多学科研究成果看,汉字相对于拼音文字的优越性越来越多,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拼音文字中,一个词的意思是若干个字母的简单拼接,字母与词义之间没有任何意义联系,只在大脑中引起一种简单反应。而汉字则不然,当我们接触一个字的字形时,既能想到它的读音,又能想到它的意思,还能想到它是什么结构、由哪种造字法造成、字的各个部件分别表示什么等等。这样,汉字在人的大脑中引起的反应远比拼音文字复杂。长此下去,人的头脑也会在阅读中得以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外有识之士指出:学习汉字会使人变得更聪明。澳大利亚卢遂现博士(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说:“汉语文的语法最符合数学的语法。数学只有10个数字,能表现一切数值,一是靠层层灵活的组合,二是靠变动符号的次序,三是靠一词多性。汉语汉字正是依靠这三条,只有7000左右个字即可应付现代社会的一切方面,这是中国儿童数学智商高的主要原因之一。”⒀

美国学者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与其它智商指针作了比较测试,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出许多。他们研究了各种可能的原因,最后确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用的是汉字。汉字的特点是字音、字义和字形认知不同步,需要分别记忆。这固然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优点却也恰恰在此,因为汉字对大脑的刺激更为全面。识记字音和字义,使用大脑左半球;识记字形和字义则使用大脑右半球。在识记过程中,要求两半球协调工作。中国儿童在学习汉语的漫长岁月里,大脑左右半球从小就得到充分而均衡的锻炼,因而智能就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有力地说明了汉字文化为智能开发提供了优势,学好汉字是智能开发的基础。

综上所述,事实表明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核心之一,而且对于开发人的潜能有巨大的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智能观和学生发展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智能的观点正在取代传统的单一智能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世纪里,高智能不仅包括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等方面,同时也包括实践操作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大量事实表明,智能尽管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是,环境和教育在智能的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智能是完全可以培养和开发的。在适宜的环境下,不仅正常儿童的智能可以提高,而且先天智力低下儿童的智能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言语——语言方面的潜能,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沟通能力等,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学生发展观是人的发展观在教育中的反映,是对某一阶段学生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看法。为了“促进每位孩子的发展”,本次新课程改革“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新课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个性发

展而努力”。⒁这与多元智能理论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人、发展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特长和智能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加以珍惜并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一个社会不仅需要作家和科学家,同样也需要音乐家、画家和运动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创造有利的条件,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发挥其潜能,虽然身为语文教师,但也要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智能看得同样重要,而不仅仅关注那些在语文学科上考高分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但确实有特别智能强项的学生,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样将他们培养成材。

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师更好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只有正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为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一,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而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新一代的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想,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学生的多元反应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自己智能特点和认知习惯的意识。不求划一,崇尚自然,从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大写的“人”。

第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个体间在智能特点上是存在差异性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擅长的方式来感受阅读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阅读与表达本身既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又是一种实践的能力。如古诗教学,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是重点,也是难点,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诗意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便能和自己的生活搭上线,开启潜能。“音乐天才”可以选择配乐,“语言天才”可以选择讲故事,“绘画天才”可以选择绘画,“表演天才”则可以选择演课本剧。它将除言语——语言、数理——逻辑智能以外的其它几种智能作为同等重要的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培养。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语文课堂展示变一统为多元,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从而得以充分发展。类似的做法为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们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为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在加德纳指出的八种智能中,言语——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核心智能之一,各种智能的开发,往往要由语言智能的开发程度来决定。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工具,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高其他智能。汉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强大的描述性字汇体系,它本身具有的特点为智能开发提供了优势。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以语言教育为基础,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以促进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科学性原则

中国基础教育步入正轨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它被赋予很强的实用性功能——为高校选拔精英,这导致基础教育要始终围绕着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来转。因此,我们的教师一方面要接受许多教育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却难以真正施行。教育本身的不一致带来的是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倾尽全力刻苦攻读;另一方面,考完就扔,考完就忘。多元智能理论立足于学习是在学习者元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并调动学习者的智力潜能,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探究学习。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个体差异来组织教学。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优势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得到自我肯定。

4、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平等性原则

当教师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一定智能结构基础的个体时就意味着教师不再认为只有自己拥有知识,即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垄断者。《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教师导学生演,更不是教师尊学生卑,而是互学、互动、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蹲下来倾听,与学生对话,与学生一起研讨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现个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帮助学生生成新知识的巧妙设计者。如对有些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时降低知识难度,将一个个高高的知识塔化解为一个稍稍抬脚就能登上的阶梯,并与学生一起成为知识的探求者,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只有将学生当成是与老师一样的研究者,才会在课堂上出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才会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才会真正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

5、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开放性原则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一点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教师面对的学生是能力各异、知识构成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迥异的个体,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开放性原则。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时,信息的传入应采用多元方式:多媒体、图片、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 第一、从朗读入手,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而对一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涵,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情怀。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

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就组成协作性小组;在于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说出每一个人的观点,然后选出一个口头报告员,向全班报告小组里面的观点就组成口头报告小组等。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不同学习能力或者看法不同的学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每一个人的背景知识对文章做出回应;帮助学生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学生;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第三、教学程序合理,注重情感引导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管是在备课上,还是在上课中,都要精心合理的安排好每一节课。首先要分配好时间,充分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保证课时高效率、高质量。只有教学程序安排合理,才能胸有成竹、保质保量上好一堂课。其次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把课堂教育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其投入极大的情感,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情感活动十分丰富敏感。教学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还是时下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即良好的基本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加专业素质,而不是指所有学科都精通的万事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学校在校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职校落实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力口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该理论经不断充实完善,按加德纳的说法,每个人的智力=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包含如下10种:(1)数学智力(2)空间智力(3)语言智力(4)自然智力(5)音乐智力(6)身体运动智力

(7)存在智力(8)人际交流智力(9)个人内在智力(10)情感智力.根据该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2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示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经画过一幅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老师常常就是这样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我们应意识到,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和智能结构,也就是他的特殊禀赋或者天性,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既要懂教学理论,又要懂教学方法. (1)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每个学生. 人才是智能之士.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在评价学生时,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0-09-30T15:49:03.7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梁新班 [导读]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 梁新班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三维目标”,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利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创新意识。 关键词:效率;三维目标;多媒体;问题;探究性 作者简介:梁新班,任教于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 在基础教学中,以母语(即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教学对象的语文教学,是一个世界性共同研究的课题。凡有独立语言的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研究本国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所有问题集中到一点,归根到底,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就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它表面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实际上是难教难学,难就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我国的语文教学,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不少教育家、学者呼吁,倡导改革,要搞掉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老大难”帽子。不少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大面积来看,仍未尽人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地转变。 从课堂模式来看,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课堂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实施,对学生、对老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可以证明,在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定能使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那么,语文教学应做好哪些重要的环节呢? 一、教学实践中落实好“三维目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一篇幅短小的课文,也同长课文一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应有尽有。假若不顾及教学编辑意图和编排体系,不遵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宗旨,随心所欲地去教,一个课时即能处理好的非要上成三个课时甚至更多,如此教学哪有效率可言?可见,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教学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重视书本理论的记忆、掌握,而不管所学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花费多少时间,学得有多苦多累。“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学,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讲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研究怎样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还能懂得按照客观需要去有选择地学习。 培养语文态度就是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形成价值观。语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进行语文教育,更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培养语文态度和情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要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大自然,投身社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情感,以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课本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探索讨论途径,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媒体用得恰当,能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视课本,轻待课本,乃至把课文放在一边,而专注于其他问题讲解与讨论。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画面尽是滔滔的江水。而对这些美丽的画面教师更是详尽的解说,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其实,诗人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生活经验中也有这些具体的物象,没必要再大张旗鼓地展示。要体味、要咀嚼、要品尝的是借助物象抒发的乡愁,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不潜心阅读,不反复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咬嚼,怎能体会出其中的一二呢?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后听专家的点评时,专家第一句话说的是“这节课我以为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愦憾的是听了一节课,只看到美丽的图画和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这不难看出,诗歌需要的是品、读、赏、析。多媒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个辅助功能。 课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去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本来教材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一般地说,课本中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课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其它媒体难以替代。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认真阅读课文,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用媒体的目的,绝不是为媒体而媒体,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课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脱离课本,另行其事,就会成为赘尤。不管使用怎样先进的工具,都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语文教学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教益,就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看法,或小组,或班级。这种形式无疑能活跃学生思维,培育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可喜的是,在榆树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很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榆树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体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仅仅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但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充足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水平才能持续巩固、提升。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来说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个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 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1.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 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并在个别教学环境下成功的实施了,我们要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下,更好地实施。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 3.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条学生都铺一座桥,让“各得其所”成为现实。这也就是我校所提倡的“让每个学生都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人是手段,更是目的。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 4.观念的变化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 我们教师备课、上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

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不断的改进,作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也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跟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课文,使阅读效果更好。教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从那个词语或那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定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自然也开放了学生思维。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能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特别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所以在不同层次的读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

所以现在的作业设计要求富有趣味性。以往的语文作业要求往往都比较一目了然,抄写词语就是抄词,连线就是连线。 作业设计内容要求丰富。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反馈,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不应该是一些简单的应答式作业,而更应侧重于一些任务式作业。 总而然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我认为小学语文应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注重语文教学知识的拓宽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认真设计小学语文的作业这四方面来教学,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合格人才。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钱氏宗亲学校段任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角色要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作为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心要转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王海龙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本人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富有生机勃勃的气象。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

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语言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其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教师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智能的发展及多元智能的提出 智能,也称智力,是一种生理、心理潜能。心理学家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人认为主要是指抽象思维的能力,有的人认为是指学习能力,有的人认为包括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能力。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创立了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有力地突破了传统智能观的单一性。他经过研究指出每个人与生俱来至少有七、八种智能,并认为即使八种智能也远没有展示人类智能的全部。这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听觉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这八种智能,只是智能的基本要素,既不是智能的直接呈现状况,也不是用作测试的智能分类。 多元智能理论与智商测定理论有重大不同,认为:智能是可以开发和发展的;智能无法具体量化,它存在于表现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能以多种形式展现,是多元的;智能的测量应在一个有脉络、真实的生活的情意下进行;智能的用途是了解人类的能力,及学生许多的可能成就之处。至于智商测试所得的分数,其实都是建立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基础上的,是这两种智能的综合表现,而非一般意义下的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及教学理念的转变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学生,最后比较全面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 孟少沛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可体现以下的教学观念: 1.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8 种智力,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 2.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力领域,人人拥有一片希望的蓝天。 3.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和学习风格。 4.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学生的问题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5.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作用, 要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更多的教育研究者重新思考教学的变革,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先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多元智能很好地阐明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因此,在班级里面没有“差生”,而是他们的智能特长不一样,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理念,而应该提倡以学为主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实行“人本主义”,达到个性化教学。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初探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新课改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工作,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呢? 一、新课程改革新旧冲突 1.新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 2.冷静看待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升学率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新课程就要求淡化升学取

向。不过老师还要看教学效果是否最好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3.适合自身发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单一,应付。囿于区域限制。 2、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3、多媒体教学占据课堂教学主体。滥用,替代冲淡了课堂主体,“辅助”,不能替代。否则掩盖了教师备课主体。 4、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不快学生被动学习,没能成为学习主体。 5、教师教学重教法、轻学法。 6、各学校所有必修课不能按照课标要求上完全部课程,感觉时间紧。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1、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课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教育教学的启示 利用闲暇时间我有幸学习到了一种来自美国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是美国教育者“多德纳”1983年提出来的,1999年引入中国。它的主旨是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我们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一致。这一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我认为这一理论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向大家推介: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 (1)注重整体性。加德纳认为,这七种智能因素同等重要,因而他呼吁对这七种智能给予同等注重力。 (2)强调差异性。尽管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能,但由于受各种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就是智能的差异性。 (3)突出实践性。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加德纳把智力作为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4)重视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而帮助每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智能的演变。学校教育应是开发智能的教育,其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使我们找到一条解决素质教育问题的途径,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做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国学者霍华德· 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能。它们是: 1 、语言语言智能,就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表现能力。这种能力在诗人、作家和演说家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2 、数学逻辑智能,就是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能力。 3 、空间智能,就是有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筑设计师、画家等等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间智能的例子。 4 、音乐智能,从事音乐创作、演奏、舞蹈和其他舞台表演的人,通常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5 、身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或者者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者制造产品的能力。舞蹈家、体育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大师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6 、人际关系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教育家、心理医生、政治家、推销员等等具有这方面长处。 7 、自我认知智能,这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感情生活、辨别自己的情绪变化、体验自己的灵魂活动的能力。 因此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青少年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青少年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树立多元评价标准,需克服以偏概全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每个个体,他们才有可能都受到尊重。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练习技能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但是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来说,还依旧存在着消极和低效的教学现象,单一、被动的说教式教学仍占一定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依然无法得到充分提高和拓展。在国家新一轮全面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找准有效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核心。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新课标精神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根据文本内容,设置特色教学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文本教学也题材多样,不同题材的文体教学的切入点以及教学方式肯定有所不同。如诗歌题材我们可从意境、韵律、语言、感情和意象等角度和元素入手;而小说题材的文章我们则需要从人物、故事背景和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等角度来详细剖析;针对散文题材我们要引导学生统筹其貌似散乱的“形”来深化其对不散的“神”的理解和认识;说明文要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谈起;议论文要紧紧抓住论述方法、论点和论据。另外,有时候虽然文体相同,篇目不同,也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刻画细腻传神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如此掌握学习目标:目标一: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理清思路。目标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目标三:揣摩“孔乙己”深刻社会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鼓励互动课堂,设置有效提问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对话式的。我们要想维护和有效实现这种积极高效的学习状态,就必须设置科学高效的课堂“提问”。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不断的改进,作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也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跟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课文,使阅读效果更好。教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从那个词语或那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定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自然也开放了学生思维。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能够 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特别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所以在不同层次的读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学会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教师同样鼓励个

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爱学语文,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习惯。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教学时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定要在听、说、读、写这几方面严格要求,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特别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别人在说他也抢着去说,别人说什么他根本没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回答声音要响亮。另外我在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写字,总是以横平竖直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给学生示范,这样就慢慢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规范性,形成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3)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在较长的故事情节中理出一条主线,理清脉络,长文短教,突出重点,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教学,体现阅读的整体性,从而提升阅读的品质。??(4)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说读写的训练,紧紧扣住文中的词句进行语言文字、情感朗读、感悟内化的训练。从而体现出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的语文学科特点。??二、语文教学知识的拓展延伸能够让课堂丰富起来,为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