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第一单元动物的运动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方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运动方式。了解动物运动时肌肉、骨骼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和仿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将观察结果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在卡片上记录下来,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动物运动会”、“生命在于运动”、“小吊车”三课。

一运动着的世界

本册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及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了“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交通运输”5个单元。本课是全册书的起始课,为学生揭开“运动着的世界”序幕,激发学生探索物体运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提出3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 能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1-3条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能制成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2 对查阅有关运动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产生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各种形式。

2 能说出制作资料卡片的基本方法。

材料准备:

有关运动的各种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它们怎样运动?

1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风在动、人在行、水在流、鱼在游、鸟在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有关运动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这个深层的哲学问题。

3 讨论“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4 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运动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选择自己最想研究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研究的问题。

★搜集有关运动资料。

1 讲解:科学家已经做过了许多关于运动问题的研究,查阅资料,了解他人的研究,是解决我们关于运动许多疑问的最好方法之一。

2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搜集、查找资料。报纸、书籍、网络,利用标题、目录、搜索快速查询。

3 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记录并制成卡片。需要记录内容:作者、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摘要、摘录日期。

4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把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与同学交流、分享。二动物运动会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

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

2、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其他目标:

1、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

2、能发现动物的身体某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并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各种表演辅助工具(棍子、悬挂铁丝、小物件等,两个特大号的袋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表扬同学们的第一次研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我们就会越来越像科学家。”)

二、研究动物的运动方式。

1、小组活动。每组积极准备,选择教师提供的辅助工具,模拟一种或多种动物运动的方式。2、表演,全班一起评价。边讨论小结各种动物运动方式。

3、竞赛。教师准备两个特大号的布袋或较厚的塑料袋,全组同学一起模仿袋鼠妈妈带着两个袋鼠宝宝一起跳跃。看哪组速度快。

三、小组集体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完成后讨论小结。

四、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看哪组的分类标准最多分得最恰当。鼓励发散思维。

三生命在于运动

教学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多种动物运动的目的。

2、能够通过比较发现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

3、能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接受运动对人类健康有好处的观点。

2、能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

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出动物运动对其生存的意义。

其他目标:

意识到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可以帮助自己更准确地知道运动前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计时工具。学生小组活动用表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了解两个名词:心率、呼吸频率。

三、小组活动:测量每位同学的心率和呼吸频率。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的情况,不要故意做深呼吸等。

及时做好记录。

四、讨论小结。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发现:......

五、全班集体活动,根据老师拍手的节奏原地跳或跑步。两分钟后赶紧测量此时的心跳,并进行记载。自己重复活动,测量运动后呼吸的频率,并进行记载。

(此环节可学生分组自由进行也可以全班和老师一起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因老师拍手节奏的变化和气氛的热烈,学生可能会兴趣更浓。)

六、小结。

1、讨论: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自由发言,鼓励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新问题。

2、引导学生了解坚持体育运动能使身体更强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3、提出个人锻炼计划。

推荐资料:为什么要从小参加体育运动

1、体育锻炼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 )骨骼的生长发育:骨骼生长需要不断地吸收蛋白质和无机盐(特别是钙和磷),人体必须有足够的维生素才能使钙和磷很好地吸收。户外活动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另外,体育锻炼中,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中心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2)肌肉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肌纤维变粗,肌肉血液供应好,毛细血管增多,促使肌肉强壮。

(3)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在体育锻炼中,肌肉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因而改善和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

(4)心脏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的儿童,心肌健壮,跳动次数比一般儿童要少,这是心脏健康的表现。“您的心脏就是您的健康。”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日”提出的口号。

2、体育锻炼能使儿童更聪明。

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功能。儿童大脑需氧量占整个人体需氧量的50%,体育锻炼消耗大量的能量,为了满足运动的需要,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从而保证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大脑工作时的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体育锻炼还可使体内胰岛素工作正常,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发挥“聪明”功能。

3、体育锻炼能增强儿童的抵抗力。

医生常说,体育锻炼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比如,一个人坐着不动,一分钟只能摄取1/4公升的氧气,而跑5 公里,一分钟能吸取2公升的氧气,等于坐着不动时的8倍,仅从获氧量来看,锻炼与不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就大不相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经受各种气温的刺激,尤其是在冬季,能更有效地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

四小吊车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制作小吊车模型。

2 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对制作模型、设计仿生产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2 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1 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2 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的哪部分肌肉。

其他目标:

1 能对一种仿生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描述,体会到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

2 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例如,飞机的飞行与鸟的飞行方式相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启疑,引入新课。

CAI场景:货轮靠岸了,同学们想想看, 有哪些办法可以把货物搬上岸?(滑梯、直升机、吊车……)激趣: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好了一辆小吊车(出示小吊车)。别小看它呀,它一样可以灵活的提起和放下重物。不信的话,看看老师的表演!(教师演示)

激发提问:对于这个有趣的小吊车,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出课题: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小吊车工作奥秘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板课题:小吊车的奥秘)

二、制作小吊车模型,探究发现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1、CAI:探究问题1:小吊车工作奥妙在哪里?

2、学生分组制作小吊车模型。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表演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师生共同评价。

4、分组有目的的”玩”小吊车.

注意观察:小吊车工作的几个关键构造是什么?

注意体验:两根牵引绳如何协调作用牵动吊臂?

6、说出我的发现:小吊车工作的奥妙。

三、通过感受肢体运动,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动物肢体的运动原理。

1、讨论:你觉得我们身体有哪些部位可以象小吊车这样提起和放下重物?

2 设疑:我们的手臂也可以象小吊车这样灵活的提起和放下物体,你觉得它们相似吗?引出探究问题2:手臂与小吊车的运动原理相类似吗?

3、摸一摸(手臂) 看一看(CAI提供手臂剖面图)手臂的构造怎么样。

4 学生类比手臂与小吊车模型,描述手臂与小吊车相类似的构造。

用手臂模仿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观察体验手臂的变化。感觉手臂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肉、关节的作用。

6、类比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手臂的运动原理,并简单描绘猜测图。学生投影展示猜想图并表述推测依据。

四、动画模拟手臂的运动过程,领会和归纳: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牵拉前臂骨完成曲臂运动。反之则是伸臂运动。

2、学生修正手臂运动原理的推测,展说。

五、体验肢体的其他运动,进一步认识肢体运动是多个运动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

1、引导迁移: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原理是不是一样呢?

2、学生再体验踢腿等运动,说说原理。

3、帮助学生提升认识:肢体运动需要多个运动器官的协调作用,任何一块肌肉、一块骨,孤军作战都不足以完成运动。

六初步了解仿生学和仿生方法,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1、启发:事实上,吊车正是人们在研究了手臂的运动原理后发明出来的一种机械。

2、谈话:你还知道有哪些仿生产品?

3、讲述仿生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STS)

6、头脑风暴:学生分组探讨一个仿生创意。

7、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回家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七、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课外自主进行仿生实践活动

把小组的仿生创意进行仿生制作、制图或科幻绘画。

第二单元位置与运动

本单元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运动的本质是位置的移动,本单元从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开始,练习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习怎样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最后学习判断运动着的物体的速度是快还是慢。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单元为“力与运动”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本单元包括“确定位置”、“做沙盘”、“动与静”、“快与慢”4课,前两课侧重位置,后两课侧重运动。

五位置与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愿意倾听别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2、能够与本组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做好各项活动。

3、对搜集各种各样的地图感兴趣,并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

2、能够说出通用地图的主要标识的功用。(东南西北,比例尺,一般标记等。)

其他目标:

1、能简单描述从甲地去乙地的地图的大体制作过程,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家或经常去的某一地方的位置。

2、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方位问题。

3、能够找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准确确定物体位置的实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1、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晋州市地图,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六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制作出沙盘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

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自己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做校园沙盘模型

1 教师介绍沙盘是什么样的,沙盘是如何制作的。

2 学生讨论、摆弄模型,在沙盘上建造所观察到的校园。

3 各小组之间进行对比,看哪组做的在最形象、最准确。形象方面侧重沙盘中一些建筑物的比例、形状、大小等,准确方面侧重平面图的准确,设计沙盘中物体间的距离、摆放位置等。

★未来校园设计大赛

1 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方案。

2 征求其他同学或家长的意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修改设计方案。

3 根据拟订的方案准备材料,并在沙盘中展示出来。

七动与静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其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荡秋千

1 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

2 “荡秋千”活动:

让秋千上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秋千下面的同学说说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分析为什么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看到的情况不同。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3 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

4 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电扇工作时个部分的运动情况。

1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 选择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中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八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能用简单工具测量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3、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

4、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主动地通过多次测量,如实记录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的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诉给其他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其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所学的快与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课时安排:

比较列车的快慢

1 引入课题。播放相关课件,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动物运动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离的条件下,跑完全程,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越快。

2 让学生感受运动速度的快慢。在操场上分组进行比赛,让学生知道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 认识列车时刻表。

4 比较列车的快慢。每列火车运行的时间用到达的时间减去出发的时间,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第二课时

玩小车

1 讨论怎样使小车动起来。记录自己的方法。

2 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从课文中给出的方法中选取一种方法。

3 学生分组活动。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快,并说出理由。

4 猜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做这一类对比实验时,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这是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的重要条件。

5 利用影响小车速度的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车,是小车跑的更快。

第三单元力与运动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设计的,也是本册围绕“运动”这一统一概念而设计的核心单元,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奠定基础。本单元从认识什么是力开始,到研究各种各样的力,进而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即怎样让物体有静止到运动在到静止。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推和拉”、“常见的力”、“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4课,其中“推和拉”是为“常见的力”所做的铺垫,重点是指导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九推和拉

设计理念:

为了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新标准》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操场为活动地点,让学生在宽敞的场所尽情地去活动、观察、研讨,在游戏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情感目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

教学时间:

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

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跪撑手猜拳、俯撑手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

运用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立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免用力碰撞。

1、用背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背互推,可用站立或蹲式、坐式等不同方式进行。

2、用手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单手或双手互推,可用弓箭式、骑马式等配合手部的互推动作。

3、双手拔河:两人一组,双手彼此互扣做拔河状,用力后拉,松手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5、手推车:

6、鼓励学生自创其他双人的推拉游戏:教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发表或表演、示

四、多人推拉游戏

1、用力拉动。(本游戏可一人拉二个人也可反过来变成二个人拉一个人)。

2、团体拔河:本游戏为双人拔河的延伸,人数约四、五人,双方应注意安全,避免松手后跌倒,教师指导时应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及安全原则的重要性。

3、投圈得分:在远近距离不同的地方分别放有不同分值的纸币,每人五个圈,看谁套的分数最多。指导要点:

注意事项:

一、教学时宜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才能充分伸展肢体。

二、推拉游戏时,应特别注意课前的场地安全检查。教学活动应兼顾安全为原则。

三、团体拔河,以双方人数各3——5人最能引起学生高昂兴趣又较安全。

四、投圈游戏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体会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评量:

一、指导学生自我评量。

二、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1、推拉游戏中,尽全力而有明显用力且流汗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2、学会互推和互拉的方法,10种以上者为3分,6~9种为2分,5种以下者为1分。

3、投圈游戏中,以圈投中的纸币的分值之和计算。

4、在游戏中能尽全力,肯合作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三、评出优秀活动小组

把个人得分与小组集体得分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总分,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单人推拉

教学目标:

了解支撑身体的动作及方法。

能运用手脚支撑身体,并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培养学生坚忍的精神。

教学过程:

动物奇观: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大鳄魚:俯卧、匍匐前进。小马:双膝跑地走。

骆驼:手脚撑直、四脚走。小鸭:双手抓住后脚跟,蹲膝走。

青蛙:蹲姿、手插腰,向上或向前连续跳。

螃蟹:仰卧、手脚撑地,腹部挺平,四脚走。

顶天立地:双(单)手支撑身体。

伏地挺身、单手双脚撑地、单手单脚侧撑、单手屈腿撑地。

中秋月圆:俯撑或仰撑,然后以手或脚为轴心画圆圈。

指导要点:

1、教师可让学生来讨论各种动物行走的动作。

2、手脚支撑身体前进时,可以变换手脚著地的顺序。

3、动物行走,可前后或左右行进。

教学评量:

一、能够了解并模仿几种动物的行走动作?

二、看看能否顺利地操作手和脚来支撑身体。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双人推拉2

教学目标:

了解推拉的动作及方法。

能操作自己的身体,做出推拉的动作。

培养学生友爱的态度与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力拔山河:两人以三七步面相对站立,然后以单双手做互拉的动作。

背负重担:两人蹲著或坐著,利用背靠背,往上推顶,然后站立。

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四、手推车:

指导要点:

为安全考虑,务必请学生抓住对方手腕部位。

使用双手推拉时,手要平举交叉并相互抓住对方的手腕。

一组两人以上时,第二位以后者,应抱住前者的腰部。

力拔山河除站立外,亦可用蹲姿或坐姿。

五、活动时可一组2人、3人、4人或多人。

教学评量:

能否用身体操作推拉的动作?

能否支撑行走10公尺?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谁的力气大

教学目标:

认知部分:能说出推拉运动各项学习內容及分组游戏的动作要领及方法。

技能部分:能完成单人或双人以上推拉游戏活动。

情意部分:能喜欢推拉运动,做分组游戏时能与同学合作,并遵守规则。

教学准备:

一、场地:平坦地面。

二、设备器材:口笛、软垫、小方桌。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

主要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因为本单元推拉运动较为激烈,上课前之热身运动需加強。

二、臂力比赛

两人一组,分别蹲或坐于方桌之两侧,各伸出右手臂紧握双拳,手肘互勾,开令后,相互用力,手臂被压制于桌面者负。

三、斗鸡比赛

两人面对面,右脚后屈,右手抓住右脚掌,左脚支撑全身重量并保持平衡,开令后,两人以左手互推,接触部位以手臂,肩膀为原则。

四、夺宝游戏

﹝一﹞分组:全班学生分成两队,或是每两人一队。

﹝二﹞方法:将绳子套在腰部,并在海棉垫两端放置小积木〔或其他替代物品〕,看谁先捡到小积木就算贏了,可用打擂台方式进行竞赛,亦可两人一组,贏的再跟贏的比,输的和输的比。﹝三﹞规则:沒有捡到小积木时,不可以离开垫子,擂台方式进行竞赛,亦可两人一组,贏的再跟贏的比,输的和输的比。

指导要点:

注意事项:

(一)教师需了解推拉运动为重量体能的一种,综合而言,为肌力及肌耐之训练,而小学中年級之教学重点,仍然以操作身体的能力为主,因此应以游戏方式启发与趣味为原则。

(二)本单元教学完毕,应有适当的方松〔以轻柔,按摩肌肉方式进行〕才不致造成乳酸过多而形成肌肉后痛。

教学评量:

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2、各种推拉游戏动作协调者。

3、进行各项竞赛均能获胜。

十常见的力

教学理念: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力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这一课就是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观察、发现、认识与探究中培养与形成学生注重观察与思考进而探究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能够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力的三个要素。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

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棋子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

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粉笔盒,粉笔盒(物体)怎样了?

要求:用简单的图形来描述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

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

过渡:力在哪里?——到处都有力。

(让学生立足现实感受,以利于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

三、发现、认识

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

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

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分析与发现科学规律,并引导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形成对力的概念认识。)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四、探究

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

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

要求:弹棋子的方法。(教师演示)

记分方法。(板书说明)

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

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力有什么特点?(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力有大有小。力有方向……)

五、反馈

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

(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思维,通过对新问题的提出以发现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以便于拓展性的学习。)

十一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 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各种小球、气筒、扇子、细线、挡板、磁铁、大头针、图片等

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

难点:

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活动1 让小球动起来

1 小组智慧,想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比一比哪个组方法多且独特

2提出观察要求,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动手试。

3小组活动、汇报交流。

在以上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试一试,怎样使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通过交流,体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法中用到的力有弹力、风力、冲击力、浮力等。

二活动2 是什么力使物体开始运动的?

结合图,观察思考:是什么物体?分别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物体的运动需要的力与什么有关?

交流,认识到:帆船是在风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箭是在弹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弹弓也是,靠弹力把

三阅读科学在线

1外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想物体运动起来是什么样的?(示范:平着把书推出、转动小水轮、拉二胡。)

2阅读: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平动、转动、振动。理解机械运动的三种方式。

十二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设想出多种使运动着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

3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

2能从不同角度看待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实验说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

2能意识到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阻力。

STSE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教学重点:

活动1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设计、掌握让运动的小球、风车、自行车停下来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小球、风车、自行车、钢尺、摩擦力利与弊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1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1你能用哪些方法让运动的小球、风车、自行车停下来?把想到的方法记录下来。

2实验设想(室内外结合)。

3交流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认识阻力和摩擦力。

二、活动2 感受摩擦力

1找一找生活中的摩擦力,然后体验感受大小和方向。小组可以设计体验方案,教师提供实验材料。2交流体验结果。

三、拓展活动摩擦力的利弊

1结合课件认识摩擦力的利弊两面。

2联系生活体会摩擦力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去指导生活。

第四单元昼与夜

“昼与夜”单元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帮助学生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以及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科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本单元包括“我们的地球”、“太阳和影子”、“昼夜的形成”、“昼夜与生物行为”4课。

十三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地球各种自然现象

谈话: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问题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

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

(CAI: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4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

5教师小结: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1谈话: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

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3学生制作地球仪

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5自评,说出要做什么改进。

拓展: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1、谈话: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地球的知识?

2、把收集到地球资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14. 太阳和影子

教学资源的开发: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一方面,学生对宇宙万物怀着与生俱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对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地有规律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课内观察与中长期观察相结合,学生观测记录与研讨相结合,意在让学生“建构”,自己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自己发现科学现象的规律。本课的主要活动有:猜谜语,画影子,做日影仪测影子,连续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日影仪中的影子,并在实验室内模拟这些运动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交流分享自己同他人的发现,建立对宇宙的情感,从而点燃探究宇宙的热情。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知识技能:

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5.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分发学生材料。

2.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操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交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猜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讨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观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整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分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讨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五昼夜的形成

本课概述

本课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术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正确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况昼夜的成因。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本课的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学科关联

语文:阅读研究资料,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作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现象。 能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变化的奇妙。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变化。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能知道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 探究活动 一.活动:“我知道的变化” 1.生看图体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2.说说我们知道的变化。 3.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 4.小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5.给这些变化分分类 二.观察各种的变化 1.师示范一些化学变化。 2.生观察(提出质疑) 3.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变化。 拓展 一.活动“寻找我们身边的变化?”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周围物体的各种变化。 (第二课时)

引入:相互交流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的物体变化。 探究活动 讨论“解释什么叫变化” 1.请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各种物质变化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 2.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活动:“记录物体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2.分析我们对一种植物的长期观察的方法。 3.分组设计一种记录方式。 拓展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板书设计 变化的世界 我们知道的变化:火山爆发、铁钉生锈、四季变化、天气变化… 按大小分类:按时间长短分类: 2.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能用文学和科学并模仿动物运动的主术语描述天气变化。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目标: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知识目标: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 师:今天早上起床推开窗,你发现天气如何?你的心情怎样?出门要准备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转载) (2011-07-26 13:35:56) 转载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常见的建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2020年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 个课题。本册在内容方面以物质世界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为线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声光电磁应用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本册总目标: 1、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任务,能体验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 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播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

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方式的改变。第一单元常见材料常见材料单元是本册书的引入单元。本单元以常见材料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一些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了解材料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新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所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1、身边的材料教学目的: 1、学生能判断物体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并且还进行分类。 2、认识某些材料的用途和性质。 3、能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4、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 A、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B、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 C、教师: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认识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二、新授: 1、知道物品由哪些材料做成。 A、教师出示一种物体,学生说出它的制成材料或由学生拿来的各种物品说出它的制成材料。例:汽水灌---金属铝;字典----纸;鞋箱----木头;公仔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动物的运动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方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运动方式。了解动物运动时肌肉、骨骼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和仿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将观察结果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在卡片上记录下来,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动物运动会”、“生命在于运动”、“小吊车”三课。 1、运动着的世界 本册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及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了“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交通运输”5个单元。本课是全册书的起始课,为学生揭开“运动着的世界”序幕,激发学生探索物体运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能够提出3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 能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1-3条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能制成资料卡片。 材料准备: 有关运动的各种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它们怎样运动? 1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风在动、人在行、水在流、鱼在游、鸟在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有关运动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这个深层的哲学问题。 3 讨论“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4 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运动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选择自己最想研究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研究的问题。 ★搜集有关运动资料。 1 讲解:科学家已经做过了许多关于运动问题的研究,查阅资料,了解他人的研究,是解决我们关于运动许多疑问的最好方法之一。 2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搜集、查找资料。报纸、书籍、网络,利用标题、目录、搜索快速查询。 3 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记录并制成卡片。需要记录内容:作者、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摘要、摘录日期。 4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把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与同学交流、分享。 2、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四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的形成教案 冀教版

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 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评:学生此时的猜想,并不是凭白无故的,他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刚才的观察,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1、身边的工具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做事情一般要使用一些工具,了解生活中的常用的工具。科学探究目标: 1、能找出一种把一张纸分成两张的工具。。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教室里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常用的工具。 教学准备: 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投影仪、绳子、布条或纸条、各种工具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雄狮锋利…… 但人的智慧却比其它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 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些知识。

每组发一张白纸。 把这张白纸分成两张,怎样才能整齐地分开? 二、探究与发现 1、小组探究:把一张白纸分成两张,可以用哪些工具整齐地分开? 2、老师提示: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刀片是锋利的,注意不要割伤手指。 3、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 探究结果,教师评价。 5、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三、体验工具对我们的帮助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切断铁丝、撕开布条、观察细小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思考一下,体会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课上练习所做事情是否需要工具所需工具的名称开铁罐头盒冷冻食品去远方旅游观看星空随时了解国外小朋友的信息做健康检查师生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选择这一工具的原因。 (从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说一说工具能给我们带来那些便利?) 四、寻找教室里的工具 1、教室里有哪些工具?它们分别是干什么用的?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的运动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方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运动方式。了解动物运动时肌肉、骨骼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和仿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将观察结果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在卡片上记录下来,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动物运动会”、“生命在于运动”、“小吊车”三课。 一运动着的世界 本册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及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了“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交通运输”5个单元。本课是全册书的起始课,为学生揭开“运动着的世界”序幕,激发学生探索物体运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提出3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 能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1-3条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能制成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2 对查阅有关运动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产生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各种形式。 2 能说出制作资料卡片的基本方法。 材料准备: 有关运动的各种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它们怎样运动? 1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风在动、人在行、水在流、鱼在游、鸟在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有关运动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这个深层的哲学问题。 3 讨论“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4 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运动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选择自己最想研究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研究的问题。 ★搜集有关运动资料。 1 讲解:科学家已经做过了许多关于运动问题的研究,查阅资料,了解他人的研究,是解决我们关于运动许多疑问的最好方法之一。 2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搜集、查找资料。报纸、书籍、网络,利用标题、目录、搜索快速查询。 3 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记录并制成卡片。需要记录内容:作者、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摘要、摘录日期。 4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把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与同学交流、分享。 二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 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 2、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其他目标: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全套】

备课本冀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

冀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走进科学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课件 A4纸气球/孔明灯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今天学习什么课?什么是科学?说说你的想法。预设:科学就是科学家在研究。 2、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神奇的,但它并不神秘。当你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探究科学就开始了。大家想探究科学吗?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受科学探究周围事物:

课件展示:出示图片:花朵下雨热气球火车 思考并提出问题: 预设: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雨是怎么形成的? 气球为什么会漂在空中? 火车怎样跑得更快? 学过程集体备课谈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你对周围感到好奇的事物是不是能够提出问题? 现在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探究科学了。 《活动二》、做一做科学探究 出示图片:吹A4纸 让我们猜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纸张会向两边分开 ◎纸张会向中间靠拢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做一做。有人愿意来试一下么? 通过两位同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这是气流的作用。 那么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发现做到什么呢? 折一个纸飞机,同学们这个是什么? 你们玩过么?你们还会别的折飞机方法吗?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本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本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2、能从察觉到的物体变化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种物体变化的方法。 4、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物体变化的现象。 5、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的结果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下来。 6、能举例或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变化。 7、能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 8、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初步建立变化的概念系统,并学习记录物体变化的基本方法。 难点:建立变化的概念系统。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变化的教学课件、记录表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你还看到过哪些变化?

小结:起风、下雨、草绿、蝌蚪变青蛙等,他们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我知道的变化。 (1)师: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吗?活动前注意要求:寻找生活中的变化现象。描述变化的过程。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变化现象。 (2)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活动结果。 (3)小组讨论:你喜欢观察身边发生的变化吗?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4)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5)师:你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变化现象进行分类吗? (6)讨论、汇报 。 (7)师:你能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吗?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 (8)教师小结:变化是事物每时每刻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2、活动2:记录物体的变化。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河北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1课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植物的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它的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标: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教学重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教学难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玉兰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板书设计: 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第2课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筹办一个植物博览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材料与工具:1、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2、布置展览台。 教学活动:活动1参观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2、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经济作物、食用植物新品种、观赏植物等 提问:虞金香、构骨、马尾松、大豆、猪笼草、金灯藤、蔬菜温室大棚、含羞草、银杏、耐储存的转基因番茄、珙桐这些植物应该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展台上展示? 小结。 活动2筹办植物博览会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说出测量长度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3.能举例说出测量时使用工具会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长度。 2.能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和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身体部位的任 务。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测与精准测量,并对其结果敢于质疑和讨论。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测量仪器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经过一个暑假,老师看到同学们都长高了,腰围也变粗了,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身高和腰围等各是多少吗?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形成问题:怎样使用刻度尺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 (二)认识刻度尺,学会观测方法 1.认识刻度尺。 引导:请大家观察手中的刻度尺,找一找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1)学生观察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提示:①刻度尺对齐测量物体,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不清,就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度线。记数时,切记要减掉代替零刻度线的刻度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加单位,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的记录结果没有意义。 2.学习使用刻度尺。 (1)学生用刻度尺测量一支笔或一本书的长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 (学生交流在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实时评价。) 3.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皮卷尺、软尺、钢卷尺等,让学生辨别它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介绍测量长度仪器:体育老师用来测量跑道长度的“轮式测距仪”最

变色游戏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 21. 变色游戏 教学目的 能与其它同学合作按照图示进行正确的操作,完成变色游戏,并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能正确判断某一种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明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变色游戏的原理,并能举出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变色现象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变色现象 难点:能辨别哪些变化只是形态上的改变,哪些变化不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苹果、梨、土豆等,小刀、淀粉、碘酒、漂白粉等、白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你注意过切开的苹果放一会儿,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活动一切开的苹果 1.我们将两片切开的苹果分别放入培养皿中,向其中一个培养皿加入柠檬汁,过一段时间后培养皿中的苹果片会发生变化吗?那可能是什么样的变化? 2.指导学生观察苹果片的变化(出示课件) 1)用小刀小心将苹果竖切成两半 2)取一半苹果切面向下放入白醋中,再取出 3)10分钟后观察两片苹果的样子 4)如果我们切开其它的水果或蔬菜,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回怎样? 3.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4.讨论:(出示课件) 1)两边苹果的变化一样吗?他们还能恢复成原来的颜色吗?为什么? 2)实验中将苹果切成片和苹果变色是两种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为什么?3)苹果片变色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科学在线,你了解了切开的水果和蔬菜为什么会变色吗?

6.讨论:下列发生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玻璃杯摔破了 放焰火 燃篝火 化冰 7.物质的变化有些只是形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化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还会产生新的物质,刚才的实验中苹果切成片和苹果变色分别是属于那种变化? 8.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哪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二课时 活动二变色游戏 1.教师介绍变色游戏所使用的材料和用具 2.介绍变色游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4.学生交流评价 拓展活动制作多色果冻 1.介绍活动前准备的材料和用具 2.介绍制作多色果冻的方法 (1)加工制作紫甘蓝汁 (2)加热紫甘蓝汁,再溶入琼脂 (3)在紫甘蓝汁凝固后,加点醋 (4)将果冻另一段浸入苏打水中,这样多色果冻就制作成功了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一: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jijiaoban六年级科学xcja 1.常见的建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 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 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 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 序吗?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 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 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 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3.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板 书设计: 第一课常见的建筑 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人造住所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78330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第一课小草和大树(两课时) 第一课时 比较小草和大树 [活动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正确地描述几种常见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够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共同概括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特征,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4、能根据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征,正确地辨别常见的植物。 5、能尽量在自然状态观察植物的特点。 [ 教学材料] 放大镜、剪刀、多媒体资料 [教学重难点] 从几种草或树的观察中,归纳出它们各自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以前学习过哪些与植物相关的内容。观察多彩的植物世界的多媒体资料。 二、让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一些小草和大树的名称,谈谈自己是怎样区分小草和大树的。 三、让学生到学校植物园去,选择几种小草和大树,观察它们根、茎、叶的特征,记录在课本的表格

中。(带放大镜和剪刀,既要观察又要注意爱护花草树木) 四、汇报交流,并概括出小草和大树各自的特点。要求不宜太高。 五、给出草本、木本植物的科学概念。并用概念来区分更多的植物。(图片提供) 第二课时 给植物分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3、能与其他同学业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4、能归纳出一种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 5、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教学重、难点] 列举多种分类标准,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对分类方法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利用上一活动学到的分类方法,自己制定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2、由于没有限定具体的分类标准,提供了自由空间。 3、鼓励将本组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记录下来,并与其他组交流。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1.亲历科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1.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过程方法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生活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1.态度情感能对周围的常见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 2.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内容预设学生活动备择方案 一.引入活动: 1.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秘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问题多。 观察“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秋天里书页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插图。小组讨论“关于电视的若干个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常见的电视机提出的问题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内容预设学生活动备择方案 二.吹纸片: 1.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说出这个活动的现象和空气的流动有关系,允许学生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二.吹乒乓球 1.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 2.这个实验大概要10分钟左右完成,一般选择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3.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在乒乓球下面放一个盆,使球掉到盆里,避免学生四处找球。 学生在此活动进行的时候可分组完成,一般两人一组,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总结本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教师不必要纠缠学生回答的“对与错”。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 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运动录像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 评: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探究运动而你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 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 评: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2)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你搜集资料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讨论搜集资料的方法,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查阅资料的经验,把自己在报纸上说晚上和网络上查阅资料的经验与同学交流。比如,如何通过标题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如何在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信息进行指导,并要提醒学生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 评:知道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技巧。 教师指导:把自己才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并制成卡片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参阅书中的资料卡片和自己设计一个资料卡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谁设计的资料卡片最好! 学生讨论并设计资料卡片格式。 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 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4、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已经找到了,那么该如何来实施呢?小朋友被难住了。此时小小的挫折与刚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落差,促使学生要找到验证假设的方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