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1-3知识点归纳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1-3知识点归纳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1-3知识点归纳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1-3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3、组成细胞的元素

(1)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因为鲜重水最多);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无机物:水、无机盐

4、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

(1)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元素组成】: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R基中)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基本单位】:氨基酸

【有关计算】: 脱去水分子数目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肽链数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氨基酸个数–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18

N肽含有N个氨基酸,含有N – 1个肽键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2)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元素组成】:C、H、O、N、P

【基本单位】: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G、C)

DNA和RNA的主要区别:

DNA RNA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含氮碱基 A T G C A U G C

结构双螺旋结构(双链)单链

主要存在部位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除了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NA和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 (3)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元素组成】: C、H、O

【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乳糖(半乳糖+葡萄糖)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四大能源物质】:①生命的燃料:葡萄糖②主要能源:糖类③直接能源:ATP ④根本能源:太阳能【小结】: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4)脂质

【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有些还含N、P

【分类】:脂肪、磷脂、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小结】: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生物体内能源物质利用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5)水和无机盐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生理功能: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

自由水: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

生物化学反应④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液体环境中。

细胞膜

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主要功能是进行许多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

即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5、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

细胞器

细胞核

(1)细胞膜主要组成成分:脂质(磷脂)和蛋白质

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2)细胞器

【双层膜】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鉴定:用__健那绿__染料使其呈现__蓝绿色__。

叶绿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单层膜】

内质网:加工蛋白质,参与糖类、脂质合成。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动物);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植物)。

液泡: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里面是细胞液。

溶酶体:“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无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总结: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纤维素和果胶)、叶绿体、液泡(3)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核仁:与某种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结构

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 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

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蛋白质(进)和RNA (出)通过的地方。

6、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最主要的区别】: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环状,无染色体,如果有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而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色体。 【共同点】:它们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 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 7、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方式

项目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方向 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能量 不消耗

消耗

载体蛋白 不需要

需要

举例

H 2O 、CO 2、O 2、甘油等脂溶

性物质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离子出入细胞

8、酶

【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

【酶的特性】:1、高效性 2、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下,酶的活性最高。

【酶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且催化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9、ATP (三磷酸腺苷)

(1)结构简式:A —P~P~P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 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2)ATP 和ADP 相互转化: 酶1

ATP ADP +Pi +能量 酶2

10、细胞呼吸

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

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 的过程。

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过程:第一阶段:C 6H 12O 6→2丙酮酸+2ATP +4[H ] (在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6H 2O →6CO 2+20[H ]+2ATP (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24[H ]+6O 2→12H 2O +34ATP (线粒体内膜中)

(2)无氧呼吸:在指在缺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 的过程。

过程:1、C 6H 12O 6→2丙酮酸+2ATP +4[H ](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2酒精+2CO 2+能量(细胞质基质) 或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质基质)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能

【总方程式】:CO 2 + H 20

(CH 2O ) + O 2

叶绿体

【小结】①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②色素包括叶绿素(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 和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③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在类囊体薄膜上,参与光合作用的酶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都有。 ④光合作用中14C 标记的CO 2的路径是:CO 2→C 3→(CH 2O )[卡尔文循环]

(1)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①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②CO 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 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③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12、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先有分裂间期,后有分裂期。)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DNA 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 (2)分裂期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最便于显微镜观察)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染色体 4 4 4 8 4 染色单体 0→8 8 8 0 0 DNA

4→8

8

8

8

4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数目的变化:

无丝分裂: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叫做无丝分裂。比如:蛙的红细胞。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1、减数分裂

(1)概念: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同源染色体:一般是指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4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同源染色体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及DNA 数的变化)

在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__减数第一次分裂__期。 区别细胞分裂的图像属于何种分裂方式:

2、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 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 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成功原因】:①正确的的选材②先选一对相对性状研究再对两对性状③统计学应用④科学的实验程序 【相关概念】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纯合子能稳定的遗传, 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高茎)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 、dd ) 【分离定律】6种组合:

亲代基因型 亲代表现型 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交配类型 AA×AA 显性×显性 AA 100% 显性 100% 自交 AA×Aa 显性×显性 AA:Aa=1:1 显性 100% 杂交 AA×aa 显性×隐性 Aa 100% 显性 100% 测交、杂交 Aa×Aa 显性×显性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自交、 Aa×aa 显性×隐性 Aa:aa=1:1 显性:隐性=1:1 测交、杂交 aa×aa 隐性×隐性

aa 100%

隐性 100%

自交、测交

4、遗传病

遗传方式 正常

患病

特点

举例

伴X 染色体显性

女:X b X b 男:X b Y 女:X B X B X B X b 男:X B Y ①女病多于男病 ②代代遗传 ③男病母女病 抗维生素D 佝偻病

伴X 染色体隐性 女:X B X B X B X b 男:X B Y 女:X b X b 男:X b Y ①男病多于女病 ②隔代、交叉遗传 ③女病父子病 红绿色盲

常染色体显性 aa AA Aa 多指症 常染色体隐性

AA Aa

aa

白化病

常见遗传病分类及判断方法:

第一步:先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 染色体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 染色体遗传病。(特别: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判断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

只要有

这个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 只要有 这个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口诀: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

5、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结果分析:格里菲斯做的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

艾弗里做的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

结论: 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6、DNA 分子的结构 【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

【特点】: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 -T ;C -G )通过氢键连接。 ③双链DNA 中:A=T=,G=C=

DNA 、基因和遗传信息:

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中有足够多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组成DNA 分子的碱基虽然只有4种,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如有n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n种

②遗传信息可以描述为:DNA中碱基/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7、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表达

DNA复制转录翻译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生长发育过程中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的核糖体模板DNA的两条链DNA的一条链作模板mRNA 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20种氨基酸

其他条件解旋酶、DNA聚合酶、ATP 解旋酶、RNA聚合酶、

ATP

酶、ATP

碱基互补配对A—T G—C

DNA→A T G C

RNA→U A C G

mRNA→A U G C

tRNA →U A C G

产物两个子代DNA分子一条单链mRNA 蛋白质或多肽

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转录、转录后

DNA仍保持原来的双链

一个mRNA上同时各自

合成各自的肽链

遗传信息

传递方式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细胞能分裂的细胞所有活细胞

【小结】

中心法则:

极少数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才会出现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

8、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二倍体、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多倍体。

【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无籽西瓜与无子番茄的比较:

比较项目无籽西瓜无子番茄

原理染色体变异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

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

遗传物质改变,可遗传变异未改变,不可遗传变异

几倍体三倍体二倍体

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重要概念】

①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种群的基因库:是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⑤隔离:是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⑥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⑦地理隔离:即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⑧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关于基因频率的计算】:

1、从某个种群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AA:30个;Aa:60个aa:10个(每个个体含有2个基因)A=基因A总数/全部等位基因数目=(30*2+60*1)/(100*2)=0.6

a=基因a总数/全部等位基因数目=(10*2+60*1)/(100*2)=0.4

2、基因型频率AA:30% Aa:60% aa:10%,求基因A、a频率:

A=纯合子比率+杂合子比率*1/2=30%+60*1/2=60%

a=纯合子比率+杂合子比率*1/2=10%+60*1/2=40%

3、基因A、a频率分别为60%和40%,求基因型AA、Aa、aa的频率:

遗传平衡定律:(p+q)2= +2pq+q2(p、q分别代表A、a基因频率)

AA= p2=60%*60%=36%

Aa=2pq=2*60%*40%=48%

Aa= q2=40%*40%=16%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1、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细胞外液:指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如右图: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器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突起(树突、

轴突)构成。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

向传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

脊髓的低级中枢

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

能。

③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二、激素调节

1、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称激素

调节。 2、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 2 H 2O 和能量

肝糖元的分解 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 细胞分泌降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

着反馈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调节机制: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

4、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6、体温调节:(1)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2)过程:①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

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②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7、水盐调节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

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注:水盐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

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8、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三、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T 细胞 (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 细胞 (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

溶菌酶。

2、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3、免疫类型 皮肤、黏膜

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系统 细胞免疫

4、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5、体液免疫的过程:

→浆细胞?→?抗体(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记忆细胞

↓ ↑

胰岛B 细胞 胰高血糖素 ↓ (-) (+) ↑

胰岛素 胰岛A 细胞 ↓ ↑

6、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 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7、免疫系统疾病: 记忆细胞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 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8、免疫学的应用:a 、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抗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 、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 、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 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弯曲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2、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

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素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注: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

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

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2、应用:扦插枝条生根、顶端优势、获得无子果实等。 四、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5、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

量有机物;

6、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应用: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等。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均值;

灯光诱捕法:适于趋光性昆虫。

2

3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t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速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1、结构:组成成分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的渠道。

举例:植物蝗虫青蛙蛇鹰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过程:能量最终来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传给下一个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外)(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

(3)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2①信息种类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

离不开信息传递。

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2、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2)举例碳循环:大气中CO2

呼吸呼吸光合

生产者分解作用

捕食

消费者分解者化学燃料

物质和能量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①种类: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和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②规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③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四、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2、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3、生物多样性: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①价值间接价值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如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②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4、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1 所示。 图一图二 图1 图2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之 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2所示。 (3)pH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 大值后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值。如图3所示。 图三图四 图3 图4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 (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4、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ATP的功能:(1)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直接能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整理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 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 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 (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 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 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 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 (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 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neider)、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填空(附答案)63242

高一生物上册知识归纳要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才能生存。专营细胞 内生活。结构简单,一般由和所构成。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4、植物没有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层次,又可化做层次。 5、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6、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7、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8、生态系统:和它生存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 2 转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和,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高倍镜:物象,视野(亮或暗),看到细胞数目。低倍镜:物象,视野,看到的细胞数目。 2 物镜:(有或无)螺纹,镜筒越,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螺纹,镜筒越,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倍数= 的放大倍数х的放大倍数。指的是放大物体的或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 2揭示了细胞性和生物体结构的性。

第一章答案:1、病毒,活细胞,寄生,DNA或RNA,蛋白质2、基本单位3、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4、系统、个体、细胞5、细胞6、同种生物7、 所有生物8、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1 低倍镜、视野中央, 2 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光圈、反光镜、 4 细准焦螺旋 1大,暗,少。小,亮,多。2有,长。无,短。3物镜、目镜。长度或宽度 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染色体、核糖体、细胞壁 2、细胞核 3、细菌 4、真菌 5、有无细胞结构、RNA病毒、RNA 病毒、DNA病毒 1施莱登,施旺2统一、统一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20多种)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 最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多的是水) 3常用材料:苹果和梨,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0.01g/ml的CuSO4)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 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 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 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 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 内容要点:共三点。1.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 Zn、Cu B、Mo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 N基本元素:C (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0 (鲜重下含量最高) 3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最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超详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 7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 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9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不是所有的鱼) 原核细胞 较小( 1—10um ) 无成形的细胞核, 核物质集中在 真核细胞 较大( 10--100 um )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 细胞 核区 。无 细胞核 核膜,无核仁。 DNA 不和蛋白质结合 除核糖体 外,无其他细胞器 核仁。 DNA 和蛋白质结合成 有各种细胞器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真菌、植物、动物 染色体 细胞质 细胞壁代表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肽聚糖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内容: 1、一 细胞学说建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 C 、H 、O 、N ( 90%) 大量 :C 、 H 、 O 、 N 、 P 、S 、(97%) K 、C a 、Mg 微量 : F e 、Mo 、 Zn 、Cu 、B 、Mo 等 元素 ( 20 种) 最基本 : C ,占干重的 48.4%, 生物大分子以 碳链 为骨架 物质 基础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 和差异性 。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无机物 化合物 有机物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 a、Mg 元素微量:F 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_最新修正版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 a+内流外正内负N 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2传递方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5、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 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 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类、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乳酸菌等原核生

物的细胞。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3、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较少,如Fe、Mn、Zn、 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1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 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缺铁性贫血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很多刚上高一的学生对必修一的生物失去兴趣,其实学好生物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周围的事物,还能了解我们的身体状况。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 ___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全

生物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同一个生物系统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单细胞的生物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没有组织、器官、系统三个层次,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细胞大 小 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实例 原核细胞(原核生物)较小有,主要万分是 肽聚糖 除核糖体外, 无其他细胞 器 无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 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 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 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 细菌、蓝 藻 真核细胞(真核生物)较大植物细胞的细胞 壁主要成分是纤 维素和果胶 有核糖体、线 粒体等众多 细胞器,存在 细胞骨架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 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 而成) 酵母菌、 真菌、衣 藻、动植 物 如何判断带“菌”字是否属于细菌:凡是菌字前有“杆、球、螺旋、弧”字的都是细菌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版)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最新版)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中生物必修3提纲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淋巴 4、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5、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 具体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 胞、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 9、正常人的血浆pH 为7.35—7.45,血浆的pH 保持稳定与HCO 3-,、HPO 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 10、神经—体液—免疫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2章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两种神经元 组成 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运动 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 1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部 分组成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递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淋巴细胞 细胞内液 血细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