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亦谓公布文书。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京报:京报出现于十六世纪中叶,明朝统治者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翻印一部分从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稿件,公开发行。“京报”这一名称在明代实际上是邸报的别称。至清朝初年,京报与邸报也是同一概念。

《京报》:始于清乾隆年间,始由政府统一抄发,后改出现民营形式。其内容是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也是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第二讲,近代新闻媒介之输入与近代新闻媒介之确立

《查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在马六甲由马礼逊创办,是近代期刊中目前见到的第一种中文期刊。在刊发内容上,主要以“神理”(基督教教义)为主,“人道”(伦理道德)其次,再次为“国俗”(各国风土人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停刊。

《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中国第一份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和澳门第一份报纸。以周刊形式出版,葡文刊载,创刊于1822年9月12日,于1823年12月26日停刊,共出版了67期。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年创刊,主编麦都思。办报方针以“破”为主,性质更加宗教化。1828年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外形类同《察世俗》,都采用中国纪年,也都引用儒家语录,内容也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1838年停刊。

《新闻纸略论》:1833年由郭士力撰写,这是中文报刊第一篇概略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言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新闻纸”概念。

《中国从报》:1835年5月创办于广州。英文月刊。先后迁徙至澳门、香港,1845年回到广州,1851年停刊。保存了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大量资料。

《澳门新闻纸》:中国最早的译报。系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翻译《广州周报》及《广东记录报》所得装订成册。现存6册171条,不公开发行。林则徐加以润色按类编为《澳门月报》五辑。

《北华捷报》:又名《华北先驱周报》或《先锋报》。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创办,每周六出报。主要刊载广告、行情和船期等商业性材料,同时也刊有言论、中外新闻和英国驻沪外交、商务机关的文告,并转载其他报刊的稿件,供外国侨民阅览。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甚多,是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参考资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6年转为《字林西报》副刊。

《遐迩贯真》:1853年8月由英国马礼逊教育协会主办,是香港地区最早的中文报刊。1856年停刊。

《沙架免度新录》:华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1856年12月,旅美华侨司徒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创办,并任编辑。该报初时为日报,后为不定期出版,1858年停刊。

《六合从谈》:上海墨海书馆于1957年出版,月刊,伟烈亚力编,上海地区最早的中文刊物,1858年迁日本出版。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于上海成立的第一家商业中文报纸,由字林洋行出资。初为周报,1862年5月改为每周版3次,周日停出。1872年7月改为日刊。1870年3月24日开始采用新闻标题。1872年12月31日,在于《申报》长期竞争后失败而停刊。

《字林西报》: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最久的英文报纸。英商奚安门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创办《北华捷报》周刊。1856年增出《航运日报》和《航运与商业日报》副刊。1864年《航运与商业日报》扩大业务,改名《字林西报》,独立发行。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信息,重视时政新闻和言论,有很强的政治性。主要读者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传教士和商人,1951年3月停刊。

《中国教会新报》: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刊物。《万国公报》的前身。1868年9月5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美国人林乐知(Young.J.Allen )创办和主编。周刊。1872年8月31日从201卷起,改称《教会新报》,册次续前。1874年9月15日的第301卷起,改名《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中国教会新报》改版后完全演变为一个一传播西学为主的综合性刊物,除传播科学知识外,还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现状。时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883年出至第750期时因经济原因停刊。

《万国公报》(广学会):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成为广学会机关报,刊期由周刊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在1896年维新前后,发行量曾高达38400份,1903年发行量达5.4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1907年5月30日林月知在上海病逝后,《万国公报》也在7月终刊。

《申报》:商业性报纸,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由英商美查于上海创办。旧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创办被视为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其副刊自由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出版于广州,一说是我国内地出版的第一家国人自办的近代化报纸。现已失传。

《昭文新报》:1873年8月创办于汉口,创办人艾小梅自任主编。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内容多为轶闻趣事,间有诗词小品,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不久停办。

《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并担任主编。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立言”强调变法自强是其思想内容的特色。《循环日报》至1947年停刊。1959年曹聚仁、林蔼民重新恢复《循环日报》,及至1960年停刊并改名为《正午报》。

杨月楼案: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杨乃武与小白菜为余杭知县刘锡彤陷害。“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及其家属不服,屡屡上诉,最终得以昭雪。《申报》在此案整个过程中多加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汇报》:1874年6月16日于上海创刊。日刊。以官民集资入股的形式创立报社。入股者多为广东人。因杨乃武案多与申报意见相左。1875年春夏间停刊。是中国最早“挂洋旗”的报纸。

《新报》:1876年由上海各省商帮创办,主笔袁祖志,后因经济原因接受上海道台资助。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报纸。1882年为邵友谦勒令停刊。

《字林沪报》:初名《沪报》,创办于1882年5月18日,日刊。总主笔由《字林西报》总主笔巴尔福兼任。另聘戴谱生、蔡尔康为华人主笔。同年8月更名为《字林沪报》。创办初期一度成为与申报竞争最激烈的一家报纸。1899年出让给日本在上海开设的东亚同文书会。

《新闻报》:1893年2月17日于上海创刊。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该报创刊后十分注重经营管理,实行报纸企业化,并报纸发行量最高达日销15万份,成为全国第一家突破10万份以上的报纸。八一三事件后逐渐失去影响力。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中东战记本末》:书名。举人蔡尔康等辑。1897年上海广学会排印。全书共8卷。收录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的部分奏疏、诏令、函牍、条约和布告等文件,并摘译中外报章所载的部分战争信息和评述。发表于《万国公报》。

第三讲,政治家办报

乙未三报:维新派于乙未年(1895)前后创办的三份报刊。分别为《万国公报》、《中外记闻》、《强学报》。

《万国公报》(康有为):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刊,成为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份政治报刊。每隔一天出版一期,委托京报房用雕板印刷,主要对象是在京的政府官员,发行方式是随《京报》免费赠送。后经李提摩太建议,为和广学会《万国公报》区别,《万国公报》更名为《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1895年12月16日正式出版,由梁启超和汪大燮主持编务。强学会机关报。在新闻史学上被认为是中国政党报刊的萌芽。较《万国公报》的内容更加丰富,所采用的各国各省日报上的文章,规定标明出处,条条有根据。发行改为每两日出版一期,同时改为购

阅。光绪后于1896年1月20日下令封闭强学会,《中外纪闻》于1月6日被迫停刊。

《强学报》:强学会上海分会会刊。册报。该报创刊号于1896年1月12日出版,为中国最早政论报纸,宣传维新变法,为清廷所不容。光绪后于1896年1月20日下令封闭强学会,《强学报》仅发行5天,出版二期即遭查禁。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言论日趋激烈。同年6月29日﹐《苏报》又以显著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引起清政府的震恐。两江总督魏光焘会同租界当局对抓捕《苏报》新闻人。陈范﹑章士钊等先期走避﹐章太炎﹑邹容等6人被捕。《苏报》也于1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

苏报案: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相关文章,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7月7日,《苏报》被封。1904年5月,章、邹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通过这一事件,《革命军》销行更广,革命风潮日盛。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出资人黄遵宪、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并称“时务报三巨头”。旬刊。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后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昌言报》、《时务日报》、《中外日报》:缺

《变法通译》: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使《时务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

耳目喉舌论:梁启超的新闻观之一。具体阐述了梁启超对“媒体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出自《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载《时务报》第一期。

《饮冰室合集》:近代梁启超(别署饮冰室主人)撰。分《文集》、《专集》两部分。《文集》包括文700余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104种。编年排列。

《知新报》:原名《广务实报》,于1897年2月22日创刊,是澳门第二份中文报纸。《知新报》于维新运动时期所创办,为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刊物。主要宣传变法方针,其次亦有各类译文,知识覆盖面涵盖社会各阶层。百日维新失败后,《知新报》仍继续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后,更将《知新报》与《清议报》定为会报。《知新报》延续至1901年1月2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一日)停刊,前后共133期。

《湘学报》:维新派报刊。江标、唐才常、蔡钟睿等创办于湖南长沙,1897年4月22日发刊。旬刊。初名《湘学新报》,自第21册起改名。主要介绍西方近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维新变法。对于开通湖南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作用。戊戌政变后停刊。至1898年8月8日共出刊45册。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日刊,严复主编。每旬出增刊《国闻汇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

《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1900年一度复刊。

《湘报》:维新派报刊。谭嗣同、唐才常等创办于湖南长沙,1898年(3月7日发刊。日报。宣传“爱国之理”、“救亡之法”,倡导变法维新,尤注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历史和社会学说。戊戌政变后被迫停刊。至1898年10月15日共刊出177号。

慈禧禁报:1898年9月26日及10月9日,叶赫那拉氏在戊戌政变后连下两道上谕查禁报业。9月26日第一道上谕下令停办《时务官报》,10月9日第二道上谕下令全国报馆一律停办,并访拿全国康梁系报馆主笔。

《清议报》:维新派报刊。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并自任主编。1898年12月23日发刊。旬刊。政变后保皇派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以开民智、振民气为宗旨。一面抨击封建顽固派,一面颂扬光绪皇帝。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尤为广远。因火灾于1901年12月21日停刊。共出100期。

《少年中国说》:近代散文名篇。作者为梁启超。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一九〇〇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兴中会在香港创办,创办人陈少白自任社长兼总编。1905年成为同盟会派系报纸,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该报同时刊发日刊和旬刊,旬刊称《中国旬报》。

《译书汇编》: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成员创办的刊物。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

该刊“专以编译区美法政名著可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新民从报》:是近代大型综合性半月刊杂志,由梁启超于戊戌变法流亡日本后所筹办。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出版。以内容广博著称。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与《民报》论战为分水岭前后有所不同。后与民报展开长期论战,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终刊。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为华北地区大型日报。1916年9月王郅隆全聘请胡政之主笔兼经理,在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1923年9月王郅隆在日本关东大地震中丧生。难以为继的大公报于1925年11月27日宣布停刊。

《启蒙画报》:清末北京最早的白话画报。1902年6月23日创刊。彭翼仲(诒孙)主办并自任撰述,刘炳堂任画师。初为日刊,后改为16开月刊,次年9月又改为大32开半月刊。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以儿童读者为主要对象。由于图文并茂,销路甚广,发行至全国许多大中城市。至光绪三十年(1904)底停刊,共刊出181号。

《大陆报》、《少年中国报》:缺

《警钟日报》:原名《俄事警闻》,1903年12月在上海创刊。蔡元培等主编。初期揭露帝俄侵占中国东北的罪行,此后,对英、法、德等帝国主义侵凌中国主权,也时加抨击。是继《苏报》以后的重要革命报刊之一。1905年3月27日,清政府函请上海租界会审公廨迫令停刊。

《时报》: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是戊戌政变后保皇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由康门弟子狄葆贤和罗普分任该报经理和主笔,该报率先将一张报纸分为1-4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书页式报纸痕迹。率先创办报纸周刊。这些业务手段后来为各报所效法,一直沿袭至今。1912年冬狄葆贤将《时报》盘给黄伯惠。

《京话日报》: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彭翼仲。通俗化报纸。因连续揭露清廷的腐朽罪恶,于1906年被查封,创办人彭翼仲背叛流放新疆10年1913年彭回到京城后复刊,因触怒袁世凯被停刊,袁死后再度复刊直至1922年。

《中华报》:创刊于1904年12月7日,终刊于1906年9月28日,日出一期,每期以"册"为单位。1906年9月29日官方查封报馆,逮捕主办人彭翼仲,杭辛斋。《中华报》全部期数为638册。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其前身为《20世纪之支那》。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主编胡汉民、章太炎。以宣传同盟会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宗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1908年10月出版第24号时,日本政府以其“激扬暗杀”为词封禁。1910年1月复刊,2月停刊,共出26期。《民报》除在日本发行外,大部分秘密运销于中国。各期的最高发行量达1.7万份。

《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办。秋瑾任主编兼发行人。清末妇女刊物。月刊。“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特点是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鼓吹妇女解放,呼吁妇女走向社会。该报共出两期。秋瑾就义后,与《女子世界》合并,改名《神州女报》。

《神州女报》:汤国梨主办,资料缺

《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右任所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出版80天后,报馆被焚被迫停刊。

竖三民:于右任于1909-1913年在上海先后所创办的三家革命报刊。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于上海租界创办,于自任社长。由于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

《民吁日报》: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于上海租界创办,“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被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

《民立报》: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刊。日报。于右任主办。宋教仁为第一任主编,以提倡国民独立精神,培植国民独立思想、建立独立之民族和保卫独立之国家为宗旨。以刊发新闻为主。针砭时弊,号召推翻满清政府。辛亥革命时,反对南北议和,鼓吹北伐,介言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1913年,“宋案”发生后,率先公布袁世凯剌宋真相。9月4日被袁世凯查封,

《大江报》: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原名《大江白话报》,1911年1月3日后由詹大悲接手,改名《大江报》。读者主要是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1911年7月由于刊登进步时评为鄂督瑞徵所惧恨,8月1日被查封。

大江报案: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副总编何海鸣撰写的短评《亡中国者和平也》,

怒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大纲是“摧抑民气之怪物”,7月26日,该报又发表署名“奇谈”(黄侃)的短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指出中国已经病入膏肓,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引起了官府的震恐。鄂督瑞澄以“宗旨不纯,立意嚣张”和“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于8月1日晚派军警包围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后自行投案,报馆被封。审判中瑞澄原拟对二人“从重置典”,但慑于民情,不得不从轻判处罚金800元了事,后以二人无钱缴纳罚款,改判徒刑18个月。

《自由谈》:申报最成功的副刊。于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刊发39年。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史量才改组“自由谈”,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对当时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

《快活林》:新闻报副刊,张恨水《啼笑姻缘》首发刊物。资料缺

第四讲,民初至五四时期的新闻业

暂行报律风波: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有:(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段;(2)“谎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会并令其整场全国报馆遵照执行后,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3月6日,中国报界俱进会和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全国各地,反对“暂行报律”的颁行。3月7日,章太炎发表《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对“暂行报律”三条加以逐一批驳。3月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

部取消暂行报律文》,“暂行报律”被撤消,风波也随之平息。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为癸丑年,故称“癸丑报灾”。

《亚细亚日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创办的御用报纸。分出北京、上海两地版。北京版创刊于1912年6月,薛大可任主编。曾发表大量鼓吹帝制和拥戴劝进的文牍、函电,为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大造舆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停刊。上海版创刊于1915年9月10日,由薛大可、刘笠佛等任主编。公开宣布“以赞助帝制运动为宗旨”。中华革命党曾通过其外围组织民义社,于1915年9月11日和12月17日两次派人向该报投掷炸弹。不久,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该报随即停刊。

横三民:1912年创办的份报刊,分别为民进党系统的《民权报》,国民党那个系统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三份报纸皆有一“民“字,且皆以反袁态度激烈著称,故称”横三民“。

《民权报》:1912年3月1日在上海创刊,发行人周浩,总主笔戴天仇。对帝制抨击辛辣,言论犀利。其副刊因刊载鸳蝴小说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13年被迫停刊。

《中华民报》:1912年7月20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邓家彦。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为宗旨。1913年邓被袁世凯勾结租界当局拘审。报纸被迫停刊。

《民国新闻》:1912年7月25日在上海创刊,总编辑邵元冲,以”保障共和政体“为宗旨,1913年停刊。

《报纸条例》:1914年4月由袁世凯政府颁布,共35条。集中了日本等国报律的限制性条文。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必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须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条文十分苛刻。

《出版法》: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专电:记者专为本报社报道新闻而外地拍来的电报(区别于通讯社专稿)。始见于《时报》1918年2月20日刊。

民初记者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远生遗著》: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文集。4卷,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中国现代通讯之父:黄远生

信史:曹聚仁评黄远生著作为民国初年之信史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议论文,作者梁启超。发表于1915年8月20日,上海《大中华》月刊。文章立场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申报》、《时报》等大报迅速转载,风行一时,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

第五讲:国民党的新闻统治主义

刘煜生案:1933年1月,江苏镇江的《江声日报》主笔刘煜生,被江苏省民政厅长赵启以“宣传共产”之罪名,下令杀害。上海《申报》登载了这条消息,舆论哗然,新闻界提出“开放言路、保障人权”的强烈要求。

《保护新闻从业人员令》:南京国民政府迫于刘煜生案在1933年9月1日被迫发出《切实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再次强调新闻自由。国民政府还训示各级军政要员“对于新闻从业人员,一体切实保护”。

记者节:为了缓和舆论指责,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9月1日被迫发出《切实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出通电,倡议定9月1日为记者节,得到不少地区的响应和认同,1935年,“9.1”记者节得到了全国的认同,天津《大公报》并为此发表了《记者节》的短评,要求政府积极地解放言论。建国后变更为每年的11月8日。

中央通讯社:是中国国民党所创办的原中国官方通讯社,简称“中央社”,英文缩写CNA。1924年4月1日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往南京。1932年进行改组。1949年迁至台北1973年改为中央通讯社股份有限公司。首任主任梅恕曾,1939年1月开始设立总编辑,首任总

编辑陈博生。现为台湾地区政府官方通讯社。

《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机关报,于1928年2月1日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创刊于上海,一年后迁至于南京。报社采总编辑制,社长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兼。彭学沛任首任主编。1932年改行社长制,首任社长程沧波。1949年迁往台湾,1997年7月1日起开始推出网络版。2006年6月1日停刊。经过重组,于2006年9月13日以网络报形式重新发行。

《扫荡报》:前身是1931年3月由贺衷寒在南昌创办的《扫荡三日刊》,1932年6月23日扩版改名为《扫荡报》,对开日刊。1938年1月《扫荡报》改隶于国民党军委总政治部。10月,武汉撤退,该报暂时停刊。1943年春,张治中奉命重建《扫荡报》,由黄少谷兼任社长,总编辑为黄卓球,目的是鼓励士气,扫荡敌寇。自1945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八十诞辰起,各地《扫荡报》统改名为《和平日报》。1949年各分版相继停刊,4月23日总社迁往台湾,6月23日,台湾恢复《扫荡报》名称,1950年7月7日终刊。

第六讲,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民营新闻业

南陈北颜:南方《商报》主笔陈布雷与北方《益世报》主笔颜旨微的并称。

《商报》:1920年创刊,1928年停刊,资料缺

《益世报》:1915年,天主教天津教区副主教雷鸣远创办,雷自任董事长,刘浚卿任总经理。1295至1928年为奉系军阀所强占,20世纪30年代,该报成为反日的舆论先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天津《益世报》被迫停刊,1938年《益世报》终于在云南昆明复刊,抗战胜利之后,刘浚卿之子刘益之由重庆返回天津,重建《益世报》。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益世报》也随之被接管停刊。而刘益之解放后曾经辗转前往新加坡,于1952年6月创刊新加坡《益世报》,但因经营条件困难,创刊后4个月随即就停刊。

青萍白水:邵飘萍与林白水的并称

新民报系: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的民营媒体,由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创办。

《新民报》:1929年9月9日于南京创刊,社长陈铭德,总编辑张友鸾。该报称“一传达正确消息,而造成健全舆论,三促进社会文化,四救济知识贫乏。”以“决不官报化,传单化”为定位。抗战胜利后再全国各主要城市复刊,总管理处设于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1948年7月8日被国民党查封。建国后,上海《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起改名《新民晚报》。

四社:1924年张竹平创办申时电讯社(设在申报馆内);1928年张竹平等人购得《时事新报》股权,组织股份有限公司,张任董事长兼经理。1930年张脱离《申报》馆,与友人合作接办上海英文日报《大陆报》。1932年又创办《大晚报》,并将其与《时事新报》、《大陆报》、申时电讯社组成“四社”,实施集资经营、联合办公,是一次报业向托拉斯化发展的探索,张自任各社经理。1935年他准备在中国建立报业集团的计划遭阻,“四社”产权全部为孔祥熙官僚资本收买。

《文汇报》:中国综合性大型日报。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严宝礼等。抗日战争时期,该报坚持抗日立场,在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有广泛影响。1939年5月18日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复刊,坚持反对内战、要求民主的进步立场。1947年5月24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后于香港上海两地分别复刊。

香港《文汇报》:香港《文汇报》创刊于1948年9月9日,由以徐铸成为首的原上海文汇报同仁与当时在香港的部分中国国民党内亲共人士共同创办,李济深为董事长,马季良为总编辑,创刊之初,一度成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机关报。1957年后,香港文汇报由中共港澳工委接管,港澳工委常委吴荻舟被任命为首任社长,主持日常工作。

上海《文汇报》:1949年6月21日文汇报上海版复刊。1956年4月迁北京与《教师报》合并。同年10月1日回上海再度单独出版。文革后,成为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报纸。同时出版《文汇读书周报》、《文汇电影时报》并设有文汇出版社。

《香港商报》:创办于1952年,是一份历史悠久,沟通内地与香港资讯的综合性报章。多年来,亦是在中国内地发行量最大的香港报章,是中国政府唯一特许在内地公开发行之报章,是香港特区政府指定刊登法律广告的有效刊物。《香港商报》办报宗旨为“为商界服务,为商家代言”,致力成为港人了解内地经济、内地读者了解香港及海外经济的权威性报章,亦为影响世界的华文主流媒体。

《观察》:1946年9月储安平于上海创刊,周刊。以自由主义作风著称,拥有大量知识分子读者群体。1947年十二月因发表文章《一场烂污》被国民党查封。

新闻报股权风波:缺

《余兴》:缺

新闻编辑学考试题库 3

新闻编辑学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第二章报纸设计 1、报纸设计——报纸编辑根据报纸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在确定编辑方针的前提下,对报纸的规模、结构和形象进行整体设计 2、编辑方针——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与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第五章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新闻之前 2、大标题——多条新闻共有的标题,用以概括这些新闻的共同主题;可以对新闻事实加以揭示,也可以提出观 点、发出号召 3、提要题——传统意义的提要题指在重要的长新闻的主题之下,所加的“内容提要”式的长副题,较详细地概 括新闻最主要的内容。近年来提要题有新的发展,内容、形式和位置都可有所变化。 4、小标题——又称分题、插题,通常用于篇幅较长的稿件,具有长文短化、方便读者选择阅读的作用。在不影 响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小标题的结构、字数应尽量相近,所辖文字长短也相近,富有节奏感,层次更分明 第六章版面设计与排版 1、报纸版面——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读者第一接触的对象 2、版心——除去周围留的空白,一块版面上真正容纳文字与图片的区域 3、基本栏——横排报纸的版心纵向等分为若干栏,称基本栏,一般为5-8栏之间 4、报眉——眉线上方所印的文字,一般刊登该版名称、版序、出版日期、版面内容标识等 5、大头条——在版面上占有绝对地位,是本版最重要的稿件,一般占四至六栏宽。 6、小头条——处于版面重要位置,但实际并非头条的稿件。一般位于真正的头条之上、之左,标题小于头条, 涉及重要人物、机构、活动,但无实质性的重要内容,字号多为一号 7、版面语言——指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版面语言的基本形式包括:版面空间,编排手段,版面的布局结构。 8、版面空间——版面所提供的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包含的主要因素是:区域、面积、距离、形状。 9、编排手段——安排稿件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包括:字符、图像、线条、色彩 10、综合式版面——整个版面包含的稿件较多,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强调稿件之间的轻重差别 11、重点式版面——特别强调版面的某一局部,使其成为版面上的重点 12、集中式版面——用整个版面或版面的绝大部分刊登有关同一主题的稿件 13、编排思想——依据报道思想对版面编排的决策,是版面编辑根据对各篇稿件的评价对在版面上恰当安排这些稿件的整体构想 14、同题集中、专栏集中、集纳性专栏、单一性专栏 15、集纳——将几篇有联系的稿件组合在一起,使之或相互补充,或相互映衬、比较 补充:新闻图片:图片的一个子概念,广义指在新闻媒体上出现的全部图片,狭义仅指与新闻保持着直接与密切关系的图片,或者直接反映新闻,直观传递新闻信息,或者评价新闻事实,表达媒体观点。 二、简答题 第一章概论: 1、你认为当前报纸版面编辑出现了哪些新特征或趋势。大信息量;版面简洁;图像化;强化新闻版;专刊、副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复习 相对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所交换的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体现交换双方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 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倾销: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构成依据:1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2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产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持续性/掠夺性 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某种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的产业。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对进口国是福利损失。 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主要目的: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公式表述为ηx+ηm>1,这一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条件下,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 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美元需求的不断增长,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以使美元持续流入外国,但是这又必然导致各国对美元清偿能力信心下降;如果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币值,又不能满足国际经济交易对美元的需求,世界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套期保值:交易者配合在现货市场的买卖,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品种、数量相同,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圣才出品】

第三章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 一、概念题 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循环日报》[人大2007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华中师大2004~2005年研;山东大学2005年研]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

地方政府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 2.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 3.地方政府权限:指地方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是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限度。 4.地方制度:指在国家治理上有关行政区域划分和地方国家机关或自治机关的组织、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等法律、政策、惯例的总称。 5.地方行政机关:是地方政府单位的组成部分,是行使地方政府行政权的机关,是承担对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机关。 6.地方政府的职能:是国家政府职能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7.地方政府保障社会的职能: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对本地社会性事务方面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当地社会的稳定,为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8.地方政府关系:是指地方政府纵向的上下关系、横向的左右关系以及与无隶属关系的不同地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9.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对自身事务和对辖区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协调活动的总称。 10.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地方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通过各种途径依法取得的各种收入。 11.地方选举:是相对于国家选举而言的,主要是选举产生地方代议机关成员和其他地方公职人员。 12.地方财政预算:是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 13.地方自治:是国家权力分权或相互制衡原则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体现。 1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5.我国的特别行政区自治:是中国为了和平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用设置特别行政区的办法来处理中央政府与这两个地区的关系。 16.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一种社区自治,即地方政府自治和居住区管理与服务自治。

新闻编辑学名词解释(部分)

第一章新闻编辑概论 名词解释:采编分离、编辑中心制、编委会、编前会 1、采编分离(编辑中心制):报纸编辑部的运行体制,采编分离(“编辑中心制”) 报社专门设版面主编负责版面编辑工作,编辑人员不采访,专业部的记者只做采访工作,不承担编版任务。 2、编前会 是指在每期报纸组版之前,由报社的值班总编辑和编委或总编室主任主持,各专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版面协调会。是报社最重要的会。 3、编委会 报纸编辑部的最高领导机构,由正副总编辑和一些重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第二章媒介定位与报纸设计 名词解释: 媒介定位报纸设计编辑方针目标读者 1、媒介定位:新闻媒介定位 媒介选定市场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传播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是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理论而产生的概念。 市场定位就是通过为自己的产品创立鲜明的特色或个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产品市场形象来实现的。 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 2、报纸设计:报纸设计是在媒介定位的基础上对具体媒介产品的一种设计。 3、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对媒介的宗旨和传播的立场、原则 这些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明确规定,是指导媒介工作的基本纲领。 4、目标读者:报纸编辑期望中的可以成为报纸受众的人群。 确定目标读者是制定编辑方针的核心问题。 读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重要性) 编辑方针中目标读者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复杂性) 第三章新闻报道策划 名词解释:新闻报道策划、报道方式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编人员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 造性活动。 是新闻编辑对新闻报道运作各个环节的预先谋划,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 2、报道方式:报道方式是指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 道整体的操作模式。 报道方式可分为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体介入式等多种。 第四章新闻稿件的处理 名词解释:强迫性选择、需要性选择、绝对性修改、相对性修改、原生错误、后生错误、专栏、集纳专栏、编者按语。 1、强迫性选择:新闻编辑受报纸容量的有限性这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稿件所进行的选择。 强迫性选择的意义在于取得新闻稿件选用量与报纸篇幅容量之间的平衡。 2、需要性选择:新闻编辑根据新闻传播需要对稿件所进行的选择。需要性选择是新闻稿件 选择的主要方式。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Chapter 3 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 https://www.doczj.com/doc/b87938254.html,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 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 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 Chapter 4 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 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 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 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是在近代民主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l644年,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权利的强大武器。18世纪,西方新闻出版自由从理论斗争逐步进入实践范畴,持续 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如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和同年经国会通过、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们激励着人们同集权专制 政治进行不懈斗争,持续取得胜利。“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 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扩张 热潮,商人和传教士接踵而至,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逐渐在古老中 国打开了思想的缺口,持续萌发成长。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 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却因为研究者资 料和视野的差异,学术纷争持续,需要利用新史料和新视野对它重新 进行历史考察,以修正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 史认识。 一、两种相异的新闻自由起源观点 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 有两种相异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登 的文章《新闻纸略论》最早在中国传播了出版自由理念,如《中国新 闻事业通史》记载:《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12月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书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纸情况和新闻自由观念的专文”。在目前人大版和复旦版中国新闻史教材以及诸多专著,如《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新闻史新修》《中国 新闻史》等支持该观点,但修正了该文发表的时间为1834年1月。第 二种观点认为:《广州纪录报》所载的《印刷自由论》是东方报刊上 第一篇介绍西方出版自由理念及天赋人权学说的文章,如台湾政治大 学新闻学系赖光临先生《中国新闻传播史》认为:“马礼逊在《广州 纪录报》(CantonRegister)发表了一篇《印刷自由论》,申论天赋 人权,所有人均得享有发表及印行自己意见的自由。强调政府无权减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政地方政府学

电大行本地方政府学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是国家设置在中央政府之下,行使部分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地域性政府。 2.票决制:是指市、县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委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党委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常委会做出决定,决定前应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 3.公务员制: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4.政府雇员制:指的是由纳税人出资金,委托政府在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项目中雇用急需人员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务员录用体制。 5.问责制:是指上级部门、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和追究的制度。 6.公务员录用制:即国家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原则、范围、对象、条件、程序、方法等各种具体制度的总称。 7.公务员辞职:是指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条件下申请终止其与行政机关关系的行为。8.公务员职位:就是特定职务、职权以及相应责任的集合体,它由符合一定标准的人员担任。 9.公务员辞退:是指行政机关对不适合继续担任公务员的人员,依法取消其权利与义务,使之退出公务员队伍的行为。10.公务员退休:是指公务员为国家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和规定年龄,或者因公、因病丧失工作能力而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离开工作岗位的手续并享受相关待遇。 11.公务员任用:是指任职机关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和任职条件的要求,通过法定程序和手续,任用公务员担任某一职务的过程。 12.地方政府人力资源:是指省级和省级以下政府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地方政府所能利用和开发的人力资源,包括地方国家权力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民主党派人士、新闻媒体、作协、艺术团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 二、简答题 1.地方政府立法权限。 答:对于地方立法权的行使范围,立法法采取笼统授予、原则限制、间接列举三种途径予以规定和限制。中国地方立法权的范围大致包括以下4个方面:1.有关在本地区实施中央立法的细则规定 2.体现地方特色的专门立 3.授权立法与先行立法4.自治立法与变通立法。 2.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基本内容。 答: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基本内容包括:1.在确定职能、机构、编制三定的基顾础上,对政府公职的每个职位进行设置2.明确每个职位的职责与任职资格条件,制定职位说明书,作为公务员录用、考核培训、晋升、工资待遇的依据3.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和所需资格条件,确定职位的类别和级别4.对职位的管理。 3.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发展战略2.调控地方经济3.维护经秩序4.管理国有资产5.经营基础设施。 4.公务员录用的程序。 答:录用公务员必须严格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政府人事部门在考试实施之前必须在法定范围内公开公布录用公务员的报考简章,发布招考公告2.对报考人进行资格审查3.对审查合格者进行公开考试。4.复审和综合考核5.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设区的市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审批 6.发出录用通知7.试用,试用期为1年8.试用期满合格者,依其考试等级、试用期表现,予以正式任职。 5.地方行政权的涵义和内容。 答:地方行政权就是地方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性手段,执行国家法律规范、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权力。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地方行政权的主体是地方国有行政机关。2.地方行政权的行使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3.地方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4.地方行政权源于地方政府的固有权力与授予权力。5.地方行政权不同于地方行政职权。 6.地方收费的类型有哪些。 答:我国目前的地方收费,包括以下几类:1.行政性收费2.事业性收费。3.资源性收,名费实租。4.基金收费,这是指具有专项用途的事业发展基金,包括医疗基金、养老基金等。5.经营性收费,就是利 用政府资源的一部分经营性收费。 7.审判权行使的方式有哪些。 答:1.合议制。2.审判委员制。3.案件 审批制。4.两审终审制。 8.当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答:1.目前的地方治理模式没有提供充 分的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约 束机制,因此行政权的扩张与政治腐败可 能引发地方治理的倒退。2.建立于行政分 权基础之上的地方治理模式,使地方政府 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但这种权力缺乏相应 的法理支持,因此以地方政府为本位的地 方治理模式基础脆弱。3.地方民众对地方 政治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空间和渠道,地方 治理与地方政治民主化之间缺乏内在的联 系。 9.检察权行使的方式有哪些。 答:1.侦查。2.批捕3公诉4.抗诉5.监 督。 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4种类型。 答: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 的自治地方。2.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 区为主,并包括一个或几个人中较少的少 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 3.以两个或两个 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 方。4.在某些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地方也 可以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自治地 方。 11.地方与中央税权如何划分。 答:1.税权分散型。2.税权集中型。3. 税权分散与集中结合型。 12.英国中央监督和控制地方政府的主 要方式。 答:1.制定条例和规章。2.批准或不批 准地方政府的单行法规、计划和命令。3. 发布指示、通令或代执行。4.视察。5.人 事控制。6.财政控制和审计监督。 13.简述中方地方政府的差异。 答:地方政府的职能差别首先是层级上 的差别,即不同层次的政府,职能有所不 同。其次,同一层级的政府职能也存在差 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类型 差别、改革差别、特色差别、发展差别。 三、论述 1.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的区别及行使 政府雇员制的意义。 答: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之间的区 别在于:1.逻辑起点存在明显的区别。公 务员制度最初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摆脱 政党分肥制而带来的政府大规模变动,保 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中国实行公务员制 度是为了改变党政干部集中管理的体制, 实行党政分开。而政府雇员制的实行是为 了适应政府工作的特殊需要,以更好地履 行政府的职能。2.制度层次不同。公务员 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政雇员制只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有 效补充。从制度层次上来说,政府雇员制 要低于公务员制度。3.内在暗含理念不一 致。政府雇员制在理念上偏于企业管理理 念。政府雇员制无论是在雇员的录用、报 酬和管理上都是采用类似于企业管理的做 法。而公务员制度在理念上偏爱于官寮制 理念,公务员制度从稳定性和连续性出发, 但是政府雇员制是从灵活性出发。4.适用 的法律规范不同。公务员属终身雇用,公 务员法明确了公务员和政府的权利和义 务,而政府雇员制则是依照劳动合同来规 范政府和雇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 上一般是按照劳动法来约束双方的行为。 5.用人方式不同。无论是选任还是委任, 公务员制度都是刚性的,一般来讲雇用都 是终身的。而政府雇员制的用人模式与企 业一样是市场化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雇 主不是企业而是政府。6.管理方式不同。 对公务员的管理,如录用、考核、奖惩等 都有法律规范作为依据,而雇员则完全按 照合同进行管理,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模 式。7.薪酬待遇不同。公务员制度有一套 完整的工资体系,按照职务、级别的不同, 享有不同的工资,是刚性的薪酬休系。政 府雇员制则是按岗位定薪,并参照人才市 场行情和职业风险程度上下浮动。 2.论述公务员考核的原则、标准和内容。 答:公务员考核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 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以公务员的职 位职责及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 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 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1. “德”包括 公务员的政治品德、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 公德的情况及个人品德。政治品德主要指 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包括理想信念、 宗旨观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敏 感性和政治鉴别力等。职业道德主要看公 务员是否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良好的职 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是否忠于 职守,服从命令,严守国家和工作秘密。 社会公德主要看公务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 生活中是否模范遵守社会行为准贝Ⅱ,勇 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个人品德主要看公 务员能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是否正直、真诚、诚实、守信、 谦虚谨慎,是否襟怀坦荡、光明磊落。 2. “能”指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业务知识 是指公务员的政策理论水平、文化程度、 专业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指公务员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 括:理解判断能力、规划预测能力、组织 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科学决策能力、 调研综合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开拓创新 能力,等等。不同机关、不同层次、不同 岗位的公务员,应当具备与所从事工作相 适应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3.“勤”指 事业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勤奋精神。 所谓事业心就是看公务员是否敬重和热爱 本职工作,是否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甘 于奉献。工作态度主要看公务员工作是否 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能否严格遵守工作 纪律。工作作风重点看公务员是否深入实 际,调查研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勤 奋精神重点看公务员是否善于开动脑筋, 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开创工作 新局面。4.“绩”是指工作实绩。即公务 员在完成任务目标和履行岗位职责过程 中,通过所提出的工作思路、采取的措施、 发挥的具体作用而取得的绩效等。它包括 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 效益。对“绩”的考核要看公务员是否具 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点看公务 员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或超 额完成工作任务,办事效率如何,看公务 员工作是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没有突 出的贡献。5.“廉”是指廉洁自律情况。 主要看公务员是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廉洁 从政的有关规定;是否廉洁奉公,忠于职 守,有无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 正当利益的行为;是否严格遵守公共财务 管理的规定,有无假公济私、化公为私行 为;是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无讲排 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的行为, 等等。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还要考核 其是否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廉洁 自律的有关规定;是否遵守组织人事纪律, 有无借选拔任用干部之机牟取私利,搞用 人上不正之风的行为,等等。 公务员考核的重点就是在全面考核 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着重考 核工作实绩,并把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公务 员的主要依据。 3.中国地方政府机构存在哪里些问题? 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和选择路径。 答:1.中国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较多, 其中一个长期的、令人困扰的问题,就是 地方政府机构过于庞大。中国地方政府在 20世纪80年代顶峰时期的机构设置:省 政府机构达80~90个;市政府机构达60~ 70个:县政府机构达50~60个;乡镇一 级也达20个左右。虽然其后几经改革,但 机构设置处于精简——膨胀的循环之中, 至今各级政府的机构仍然偏多。按照有关 编制的规定,省级政府机关为50个左右, 地区一级为30个左右,地级市为40个左 右,县为30个左右。而实际情况是:省级 平均超出了15个左右,其他分别超出20 个、15个、10个左右。如果依照市场经济 体制精简的新要求,各级地方超编的机构 更多。 2.中国地方政府不仅行政机关机构多, 而且还有其他众多的政治机构,比如每个 地方都有包括党委、人大、政协、纪委、 工会、妇联、共青团、武装部等多套班子 和多套人马,政府组成人员相对较多。相 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有些城市只有市 长一人,很少有副职,更不用说有七八个 以上的副职,其所对应的办事机构和职能 机构也精简得多。中国地方政府还存在着 部门内设机构膨胀,内部层级过多,以及 大量设置非常设机构等问题。在内设机构 方面,省级以下政府一般设立两个层级, 在省职能部门称为处,在地市级以下部门 称为科。也有一些省级政府职能部门内设 三级,即在处之下设立科。还有一些职能 部门变相设立高规格内设机构,如省厅之 下设立副厅级机构,增加行政层级和机构 编制。至于各种各样的临时机构,总是寻 找理由和时机转为正式机构,成为机构设 置的一个灰色领域。3.中国地方政府的各 个部门还有庞大的后勤服务系统,包括用 餐、用车、招待所、财务、电话、设备等 人员,形成一套小而全的后勤机构,以及 人数众多的后勤队伍。这些机构一方面占 用了大量的行政资源,滋生部门利益乃至 腐败;另一方面,它们还挤占了服务社会 化的空间。4.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过 高,也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中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都需要财力支持。对财力的巨大需求和这 种财力的相对不足,是落后国家发展中突 出的内在矛盾。对于中国那些相对贫 穷的地方来说,这个矛盾更为尖锐。然而, 困扰中国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行 政经费过高,财政不堪重负。资料显示, 中国目前有3 600万财政供养人员,绝大 部分属于地方政府及其事业单位,约占到 总数的70%。中国财政供养人员与总人口 之比,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8。而且 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这个比例越高。许多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70%用于相关人 员的工资费用,还有少数地方政府要靠借 贷来发放公务人员的工资。一些地方政府 财政被形容为“吃饭财政”,甚至是“要饭 财政”。这就使它们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 发展地方经济上,乃至无力提供必要的公 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中国一些落后地方至 今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教师工资 不能正常发放,就是地方财政状况恶化的 突出表现。需要指出的是,过多的行政机 构和庞杂的政府人员,不仅造成直接行政 成本的增长,诸如工资和办公费用的增多; 而且还会导致间接行政成本的增长。机构 多、人员多,并不必然导致更高的工作效 率,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会造成更 多的扯皮和混乱,成为滋生渎职和腐败的 温床。行政学家帕金森在考察英国1935— 1954年间的海军部和殖民地部的人员变 化后,以统计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所谓的 帕金森定律。这个定律认为,行政组织的 规模每年以固定的比率增长,这种增长与 工作负担完全无关。因为行政部门是依照 其工作人员人数来衡量地位的,能安置更 多的工作人员是其成功的表现。官员过多, 就会彼此制造工作来做。帕金森定律被认 为是行政官僚病的一个特征5. 中国地方 政府缺乏法制。现代政府管理是一种法制 管理。依法行政指任何行政行为都不是政 府机关和公职人员的随意行为,而是一种 组织行为和规范行为。依法行政不仅意味 着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对社会公共事务 进行管理,也意味着对政府自身事务进行 法制化管理。中国在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 上,虽然各级先后出台了一些规定,乃至 法律、法规,但是在实践之中,地方政府 机构长时期处于精简与膨胀的恶性循环之 中。新中国经历了次数众多的机构改革, 但几乎每一次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反弹,一 些机构改革所针对的弊端,都先后复发, 有些还在恶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完备而 有效的行政组织法律规范,尤其是没有严 格地将这些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一些地 方政府屡屡突破有关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约 束。这些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更没 有得到相应的处罚。而没有对违规者处罚 的规定,任何法律、法规在权威性上都大 打折扣。 4.如何做好公务员培训工作。 答:公务员培训制度是指根据经济、社 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按照职位的要 求,对公务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 的地培养与训练,以提高公务员政治思 想、专业知识、管理水平以及实际工作能 力的活动和制度。培训是提高公务员素质 和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今科 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加强公务员培 训,更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在国家公务员 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的实践表 明,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培训制度,是不 断开发和提高国家公务员智能、更新国家 公务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做好人数达 680多万之众的公务员队伍培训,总结多 年干部培训的经验,公务员制度强调五个 方面:一是提高各级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对 培训工作的认识,高度重视培训,把培训 看作一种投入;二是创造正规化培训的条 件,使公务员能够接受较好培训;三是培 训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合公务员特点,特别 是要满足不同层次公务员的要求;四是要 使培训成为公务员经常性的自觉行为;从 机制上调动公务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的积 极性;五是培训要形成一种制度;实现规 范化法制化。公务员培训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培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和职位的要求来进行。开展对公务员的培 训,是政府人事工作的重要职责。对公务 员来说,参加培训,既是一种权利,也是 一种义务。第二,培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 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 原则。第三,根据培训的对象和性质的不 同,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 公务员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第四,建立 正规化的公务员培训机构,国家行政学院 和地方行政学院以及其他培训机构承担公 务员的培训任务。第五,培训与公务员的 使用相结合,公务员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 要作为公务员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在培训的内容上,强调坚持政治教育与 业务培训相结合。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

新闻编辑学试卷

诚信应考考出水平考出风格Array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2009— 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新闻编辑学》(A) 开课单位:传媒分院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2010年1 月22日所需时间: 120分钟 1.《人民日报》是开报纸,《参考消息》是开报纸。 2.报纸有很多属性传播新闻信息是它的_____________,引导舆论、指导工作是它的 ____________,普及知识、提供娱乐是它的文化属性。 3.编辑方针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编辑方针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和报纸水准的设定。 4.复合式标题,除了主题外,还有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5.标题“将创新进行到底”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标题“种葱种出大学问”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 6.稿件的配置包括稿件的__________和稿件的_________以及稿件的调剂。 7.新闻图片是新闻形象的现场_____________,是一种_____________。 8.副刊同新闻版比,具有______ ____;同杂志比,具有 _____ _____。 9.以文学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副刊称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反映文艺界人士及其创作活动的副刊称___________________。 10.浙江日报的《今日关注》属于___ ____专刊,《理论视野》属于___ ____专刊。11.整个或绝大部分的版面刊登同一主题的稿件,这样的版面称为__ ___ _;整个版面稿件较多,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强调稿件之间的轻重差别,这样的版面称为___ _______。12.上海市级新闻网站是 _________,湖南省级新闻网站是 __________。 13.写出两部2009年国内热播电视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4.写出两个2009年中国热点新闻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5.写出缩略语EMS、3G的中文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 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地方政府学

一、判断题(共48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同级人大代表。对 第2题(已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对 第3题(已答).一般来说目前县、县级市设有20-30个左右机构。对 第4题(已答).地方政府具有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自主精神的基本特点。对 第5题(已答).我国最早形成的国家是周朝。错 第6题(已答).城市地方主要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区和镇。对第7题(已答).1997年10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基本组成。错 第8题(已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9年7月1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错 第9题(已答).目前属于基层行政建制的镇基本可以分为副县级镇、区级镇和乡级镇。对 第10题(已答).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上级人大代表。错 第11题(已答).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是以地方议会为中心的地方政府制度。对 第12题(已答).1990年10月30日,东西德统一。错 第13题(已答).美国共有51个中央政府。对 第14题(已答).日本宪法称地方政府为地方公共团体。对 第15题(已答).康有为是最早提出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省制问题的研究大家。对 第16题(已答).中国目前共有79个地区。对

第17题(已答).中国目前有5个直辖市。错 第18题(已答).直辖市是中国的一级政区单位。对 第19题(已答).至1997年底,中国共有222个地级市。对 第20题(已答).中国目前有5个自治区。对 第21题(已答).省是中国的一级行政区,目前共有23个省。对 第22题(已答).美国现有联邦政府,后有州政府。错 第23题(已答).早在1799年,就有地方政府的称谓了。对 第24题(已答).中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对 第26题(已答).地方可以建立国防军。错 第27题(已答).地方政机构是典型的多功能机构。对 第28题(已答).中国的省、县政府是一般地域型政府。对 第29题(已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主要基于政治考虑而设置的地方政府。对 第30题(已答).地方自治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对 第31题(已答).美国被称为“地方自治之乡”。错 第32题(已答).英国的地方政府就是各级地方议会。对 第33题(已答).英国具有悠久的地方自治历史。 第34题(已答).1947年4月经国会通过成为法律的《地方自治法》,是战后日本地方自治的基本法。对 第35题(已答).日本地方公共团体享有财政自治权。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