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左传·僖公四年》

【课文说明】本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记叙了春秋初齐、楚两大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在记武力交锋的同时,本文侧重写尖锐的外交斗争,十分典型地表现出《左传》长于写外交辞令的特点,把记事与记言有机融合起来。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载:(齐桓公)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这是一场玩笑引发的战争,或许战争有点轻率了,所以作者就没有详细的描写战争过程,而只是记载了战争的原因--一个玩笑。齐桓公与蔡夫人一起在船上戏耍。蔡姬虽然是女流,但是水性很好。桓公则相反,是个"汉鸭子",有点怕水。作为一代霸主,也是"有所不能"的。恐怕蔡夫人也是想开这个玩笑,要吓唬吓唬不会水的一代霸主。于是她就摇摆船,桓公恐怕立即就慌乱了,那种慌乱的神态一定让蔡夫人笑的前仰后合。她固然没有要淹死齐桓公的意思,不过对于一个男爷们如此怕水、惊慌失措的样子,她肯定觉得好玩,而且好玩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有点失态甚至脸色大变的桓公喝令她停下的时候,她也不以为然,而是继续着她的"好玩",在她的心目中,这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然而玩笑还是开大了,桓公下船后还余怒未消,于是决定休掉蔡姬,与她离婚,把她送回娘家蔡国去了。娘家人知道只是一个玩笑而被休,觉得桓公有点小题大做,所以也非常生气。于是又给蔡姬找了新的婆家,嫁出去了。也就是不肯承认有错误而道歉,反而有点示威的味道。桓公自然不甘心"陪了夫人又折兵",要出这口恶气。于是出兵讨伐蔡国,战争由于力量实力的悬殊,最终也以蔡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教学要点】

1、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命我先君大公女实征之王祭不共

2、一词多义: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以夹辅周室以此众战

3、兼词:其问诸水滨

4、活用:赐我先君履

5、语序: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寡人是征寡人是问

【课文讲读】

【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shao4)康公命我先君大(tai4)公曰:‘五侯九伯,女(ru3)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di4)。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gong1),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gong1)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xing2)。

1、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判断句,是,指示代词作主语。

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思想,预料,动词作谓语;君之涉吾地,之,连词,用于诸位之间,组成偏正结构作宾语。

3、赐我先君履——双宾语

(段意:齐楚交锋,第一次谈判破裂。)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shao4)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cheng2)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yao1)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sui2)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段意:屈完在外交谈判中柔中有刚,据理力争,齐楚订盟。)

【译文】春天,齐桓公统率诸候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国的军队溃败了,于是又去攻打楚国。楚王派使臣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不料您却来到我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曾命令我先君太公说:五等诸候,九州岛伯长,如有罪过,你都可以讨伐,以便辅佐周王室。他还给我先君指定了管辖的区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该贡献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没有渗酒的东西。这是我要向你征询的;还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这是

我要向你质问的。”楚使回答说:“贡品没能按时进献,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应呢!至于昭王南巡为何没有返回,请你到水边去问吧!”

这时齐国的军队又向前开进,驻扎在陉邑。夏天,楚王派屈完到齐营来。齐军向后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命令诸候的军队摆成阵势,然后让屈完和他同乘一辆车,检阅了一番。齐桓公对屈完说:“这难道是为了我个人?这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跟我们和好吧,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的恩惠,使我们的国家得以保全。您不顾蒙受耻辱收容我们,这是我们国君的衷心愿望。”齐桓公又说:“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住!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攻城,哪一座城攻不下来!”屈完回答说:“你若用恩德来安抚诸候,谁敢不服从?你若想依仗武力,我们楚国就将以方城山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是无济于事的。”于是,屈完就和诸候订立了和好的盟约。

【齐桓公】齐桓公(?—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臼。其兄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即位】齐襄公时,国政混乱。小白的师傅鲍叔牙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小白和齐国正卿高傒从小相好,一听说雍林人杀无知,就和国氏秘密召小白从莒国回来。鲁国听说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而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当时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桓公发兵迎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改革】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间齐国大治。

1、政事方面: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它地方为野。国中设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每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每十轨为一里,里设里司。每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每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再为臣设三卿,工设三族,商设三乡,泽设三虞,山设三衡,加强管理。对于野,以三十家为一邑,邑设邑司。十邑为一卒,卒设卒帅。十卒为一乡,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县设县帅。十县为一属,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属大夫分别治理。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属大夫管形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一般政事,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不然处以刑罚。每年正月,五属大夫要向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

2、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规定士乡的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每轨为一伍,伍由轨长率领。每里五十人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领。每连二百人为卒,卒由连长率领。每乡两千人为一旅,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十五乡共三军,桓公、国子、高子各率一军。农闲时训练,由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另外,为解决武器不足的问题,规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赎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赎罪,犯轻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属赎罪,铜用来铸兵器,铁用来铸农具。诉讼成功则要交一束箭。从此,齐国的兵器也渐渐充足起来。

【开始称霸】齐桓公改革之后,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他先是与邻国修好,归还给鲁国以前侵占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归还卫国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燕国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桓公五年春(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另外,齐桓公还灭了郯、遂等小国。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历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

【尊王攘夷】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

才停。燕庄公送齐桓公到齐境。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桓公妹妹哀姜是鲁闵公的母亲,她和鲁公子庆父淫乱。庆父弑闵公,哀姜想立庆父,而鲁人立僖公。桓公召回哀姜,将其杀死。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卫文公被狄人骚扰,向齐求救。齐打败狄人,并为卫国筑楚丘城,把卫国臣民迁到那里。

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出船,大发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桓公发怒,兴兵讨伐。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齐桓公带领鲁、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诸侯伐蔡,蔡国臣民反叛。又讨伐楚国,楚成王起兵迎战,问:“为什么来到我国?”。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对我国先君太公说:‘你要讨伐诸侯,辅助周室。’给我们先君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的土地。楚国没有进贡包茅,使周王祭祀时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周昭王南征没有回来。是因为这些来责问。”楚王说:“没有进贡,实有此事,这是寡人的过错。昭王南征没有回来,你问汉水去吧。”齐军打到陉。夏,楚王派屈完带兵抵御,齐军退回召陵。屈完对桓公说:“你讲道理就算了。如果不,那么楚用方城山作为城墙,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和你决战。你还能打赢吗?”于是和屈完讲和退兵。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诸侯朝服之车),不要桓公下拜受赐。桓公想不拜,管仲说:“不可。”,于是桓公还是下拜收赐。秋,又和诸侯会于葵丘,周派宰孔参加。桓公越来越骄傲,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对晋侯说:“齐桓公太骄傲了。”这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立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也出兵平乱。这时周朝式微,只有齐、晋、楚、秦强大。晋国内乱,秦国偏远,楚王以蛮夷自居,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桓公说:“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见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诸侯不要违背寡人。我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和诸侯会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说以前三王伟大,现在我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在泰山封禅。”管仲劝说,桓公不听。管仲又说,要得到远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禅,桓公才不考虑这事。

【易牙献婴】根据《管子·小称》中所记载: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蒸婴儿之未尝。”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易牙以厨艺服侍齐桓公。齐桓公说:“只有蒸婴儿肉还没尝过。”于是易牙将其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吃。)然而在古代中国,食人俗并不是一种强烈的禁忌。历史上也还有其它时代的食人记载。

【晚年】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敛。

【教学小结】

1、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命我先君大公、女实征之、王祭不共

2、一词多义: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以夹辅周室、以此众战

3、兼词:君其问诸水滨

4、活用:赐我先君履

5、语序: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寡人是征、寡人是问、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教学文稿

《齐桓公伐楚》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它选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书,叫做《左传》,《左传》是左丘明所著,与它并称春秋三传的还有《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擅长写战争场面以及外交辞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左传》中描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到底精彩在哪里。 (一)题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出自《史记·管仲列传》,意思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就是在南北夹击的形势下,中原各诸侯国形势危急,就像快要断掉的线一样)。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

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今山东聊城一带),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由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本文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 的系统,所以也是“夷”。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鲁僖公元年、二年、三年,雄心勃勃的楚成王连续三年向北侵犯地处中原腹部的郑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本文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注释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教学重点,难点】 名词作状语。 【教学内容】 文选讲解:子产论尹何为邑 一、文字词汇方面: 1、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 厌:通“压”。 2、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 贯:通“惯”,习惯,熟练。 3、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之:前一“之”字是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它变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作全句的主语。第二个“之”字是代词,指被爱的人。 4、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其:副词,表委婉的反问语气。 5、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夫:前一“夫”作兼语,后一“夫”作主语。“夫”指示代词,指尹何。6、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微:副词,非,如果不是。 7、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其:副词,表拟测语气,相当于现在的“大概”。 8、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抑:表转折的连词,不过。 9、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 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二、语法方面(特殊句型) 1、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不吾叛: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叛吾”。 2、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败绩厌覆”。“则败绩厌覆是惧”即“惧败绩厌覆”。这一句属于宾语用代词复指前置。 常识(五):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 四、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蹄:蹄 方位名词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 五、名词用作状语

齐 桓 公 伐 楚

齊桓公伐楚 《左傳?¤僖公四年》 課文背景: 《僖公三年》:?°四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絕之也。蔡人嫁之。?± 春秋各国示意图 課文正文: ?四年春,齊侯以注1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賓語不出現】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注2馬牛不相及也。不虞注3君之涉注4吾地也,何故??± ?[注1] 以:率领,词性?P19 back ?[注2] 风:放,牝牡相诱back ?[注3]虞:料。“虞”的常見意義有三:back ?①料想,意料。《隱公五年》:“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文公四年》:“備豫不虞,國之善教也。” ?②有準備。《孫子·謀攻》:“以虞待不虞者,勝。” ?③欺詐。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注4]涉:本义为淌水过河,这里指进入。back ?管仲對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大[tài] 公曰:??五侯九伯,女[rǔ,你]實【句中語氣詞,表示命令或祈使】征之,以夾輔周室。?ˉ賜我先君履[注1]: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注1】“履” :践踏。这里指足迹所至之地 ?①在先秦主要用作动词,表示踩踏、践、在……之上行走。 ?《僖公十五年》:“吾履后土而戴皇天。” ?《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现代汉语成语“履险如夷”、双音节詞“履行”。②战国晚期始用作名词,表鞋子义。 ?《韓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买履”。(先秦表示鞋子义用“屦”\“屐”\“屣”)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注1】;昭王南征【註2】而不復,寡人是問。?± ?對曰:?°貢之不入【註意?°之?±的用法,】,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同义连用】?昭王不復【注意与?°複?±的区别】,君其【句中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問諸水濱。?± ?【註釋1】“徵” ?①zhǐ.古代五声音阶(宮商角徵羽)的第四音节。 ?②zhēng(简化字为“征”).表示责问、追究;徵召/徵求/徵詢/徵引/徵兆等。 ?【注2】“征” ?本义为远行。從彳的字多与行走有关,如“往/徂/待/役/循/徇/徘徊”。 ?“征”的古汉语常用义: ?①远行。《詩經·小雅·小宛》:“我日斯邁,而月斯征。” ?现代:长征。

(完整版)《齐桓公伐楚》练习题

3013届北大自主招生语文模拟卷一 《齐桓公伐楚》练习题 (本卷满分50分,限时45分钟) 姓名得分 ①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②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③师进,次于陉。 ④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⑤屈完及诸侯盟。 1、翻译第二段(20分)

2、给第四段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3、解释词语:(6分) 齐侯与楚子: 风马牛不相及: 4、文中谦称的词语有、、、。(4分) 5、按要求找句子(5分) (1)找两个宾语前置句 ①② (2)找两个“之”用于取独的句子 ①② (3)找一个“其”表祈使语气的句子 6、填空:(6分) 《左传》是家经典之一,全称是《》,体史学著作,与、合称“《春秋》三传”。“传”在这里的意思 是。 7、简析管仲、屈完、齐桓公的形象(6分) 管仲: 齐桓公: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 (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2)楚子:指楚成王。(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隶:地名,在今河北隆卢。(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12)共:同“供”,供给。(13)缩酒:渗滤酒渣。(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征取这种贡物。(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16)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ing):楚国地名。(17) 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18)召(sha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19)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20)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徼(jiao):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22)众:指诸侯的军队,(23)绥:安抚。(24)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25)盟:订立盟约。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 (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2)楚子:指楚成王。(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 ),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隶:地名,在今河北隆卢。(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12)共:同“供”,供给。(13)缩酒:渗滤酒渣。(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征取这种贡物。(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16)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ing ):楚国地名。(17)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18)召(sha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19)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20)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徼(jiao ):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22)众:指诸侯的军队,(23)绥:安抚。(24)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25)盟:订立盟约。 译文】

齐桓公伐楚 原文及翻译

原文繁体字 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1)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2):“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3),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實征之(8),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9):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10)。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無以縮酒(12),寡人是徵(13);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14)。”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陘(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16)。師退,次於召陵(17)。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18)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21)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22)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23)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24)。

原文简体字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徵(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师退,次于召陵(17)。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18)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21)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22)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23)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4)

《齐桓公伐楚》

《齊桓公伐楚》教案 (一)題解 齊桓公伐楚發生于魯僖公四年,西元前656年。 西元前770年中國進入了東周時期,周王室進一步衰落,各諸侯國強大起來。爲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幾個大的諸侯國經常發生兼併戰爭。當時的齊國國君齊桓公由於重用管仲進行改革,使齊國達到了空前的強盛,齊桓公也因此成爲春秋時的第一位霸主。桓公看到當時周王室地位日漸衰微,周圍少數民族不斷向中原進攻,於是號召各諸侯國?尊王攘夷?。本文講的就是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聯合中原其他諸侯國,向南進攻楚國。攘:排除;夷:是對華夏民族之外其他各民族的泛稱,當時楚國地處長江中游一帶,楚人被中原人視作南蠻 舌之人,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所以也是?夷?。但是,楚國也是一個新興的強大的諸侯國,它吞併了江漢一帶的各民族部落,並進一步向中原擴張,控制了一些華夏族小國,象淮水邊的蔡國就是楚國的盟國。楚國還拒絕給周王室納貢。楚國勢力逐漸向北發展,跟齊國的霸業發生了衝突,因此齊桓公興兵南征,首先擊潰了蔡國,接著便向楚國進軍。楚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開展外交戰,最後雙方達成妥協:楚國承認不向周王室納貢的錯誤,以齊國爲首的諸侯聯軍退兵。本文主要記述了這場外交戰的經過。 (二)課文第一段串講 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四年:指魯僖公四年。僖公是魯國國君,《左傳》是魯國的史書,所以敍事均以魯國國君在位的年份來紀年。 齊侯:指齊桓公。齊國是侯爵位諸侯國,所以齊國國君都可稱齊侯。以:介詞,憑藉,用。諸侯之師:各諸侯國的軍隊。這篇文章裏沒有明確說明有哪些諸侯國參見了這次軍事行動,根據《春秋經》的記載,參見征討的有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 〈譯〉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憑藉各諸侯國的軍隊進攻蔡國。 2、【蔡潰,遂伐楚。】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阅读答案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16分)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1.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水以为池池:池塘

B.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C.赐我先君履履:践踏 D.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像 2.下列加粗“之”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B.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C.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D.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3.下列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蔡溃,遂伐楚(楚国被打垮,于是就讨伐楚国) B.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 C.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次用兵是为我呢,还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呢) D.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楚国拿方城作为城墙,拿汉水作为护城河) 4.下列加粗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C.女实征之 D.王祭不共 5.下列与“君若以德绥诸侯”中“若”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

【配套K12】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齐桓公伐楚》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它选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书,叫做《左传》,《左传》是左丘明所著,与它并称春秋三传的还有《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擅长写战争场面以及外交辞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左传》中描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到底精彩在哪里。 题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 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 的系统,所以也是夷。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鲁僖公元年、二年、三年,雄心勃勃的楚成王连续三年向北侵犯地处中原腹部的郑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战争最终虽然没有打起来,但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

繁体字 齐桓公伐楚

齊桓公伐楚 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征。”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

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譯文: 齊桓公與夫人蔡姬在園林中乘舟遊玩,蔡姬故意晃動小船,桓公嚇得臉色都變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卻不聽。桓公一怒之下讓她回到了蔡國,但沒有說與她斷絕夫妻關係,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卻讓她改嫁了。

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著又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到諸侯之師對齊桓公說:“您在北方,我在南方,雙方相距遙遠,即使是馬牛牝牡相誘也不相及。沒料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薑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祭祀用品供給不上,沒有用來

齐桓公伐楚《齐桓公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齐桓公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桓公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治),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这样的凶暴),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西汉·刘向《书苑》第二十卷 [注释]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9.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臣名之(命名) B、公诚愚矣(诚恳) C、臣故畜牸牛(养) D、管仲正衿再拜曰(使……正,或:整理好) 10.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11.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 A、夷吾之过 B、卖之而买驹

C、为愚公之谷 D、狱讼之不正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4分)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9、B公诚愚矣。确实,或:的确 10、C 11、D、狱讼之不正 12、见译文 【译文】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还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简评】 一位聪明的老人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左传》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一带。?以诸侯之师?体现了齐桓公?霸主?的地位。]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楚子:指楚成王。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唯是:因此。风:放,指公畜和母畜相互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一向互不相干。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召康公:召公爽(sh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女:同?汝?。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无棣:均为古地名。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共:同?供?,供给。缩酒:渗酒。是征:征取这种贡物。问:责问。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 íng):楚国地名。]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整理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整理 导读:【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

带。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 (2)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昔:从前;召(shào)康公:召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大,通“太”,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女:通“汝”,你;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实:表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期望。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楚地特产。入:纳,这里指进贡。共:同“供”,供给。

齐 桓 公 伐 楚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齊桓公伐楚 《左傳?¤僖公四年》 課文背景: 《僖公三年》:?°四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絕之也。蔡人嫁之。?± 春秋各国示意图 課文正文: ?四年春,齊侯以注1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賓語不出現】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注2馬牛不相及也。不虞注3君之涉注4吾地也,何故??± ?[注1] 以:率领,词性?P19 back ?[注2] 风:放,牝牡相诱back ?[注3]虞:料。“虞”的常見意義有三:back ?①料想,意料。《隱公五年》:“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文公四年》:“備豫不虞,國之善教也。” ?②有準備。《孫子·謀攻》:“以虞待不虞者,勝。” ?③欺詐。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注4]涉:本义为淌水过河,这里指进入。back ?管仲對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大[tài] 公曰:??五侯九伯,女[rǔ,你]實【句中語氣詞,表示命令或祈使】征之,以夾輔周室。?ˉ賜我先君履[注1]: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注1】“履” :践踏。这里指足迹所至之地 ?①在先秦主要用作动词,表示踩踏、践、在……之上行走。 ?《僖公十五年》:“吾履后土而戴皇天。” ?《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现代汉语成语“履险如夷”、双音节詞“履行”。②战国晚期始用作名词,表鞋子义。 ?《韓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买履”。(先秦表示鞋子义用“屦”\“屐”\“屣”)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注1】;昭王南征【註2】而不復,寡人是問。?± ?對曰:?°貢之不入【註意?°之?±的用法,】,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同义连用】?昭王不復【注意与?°複?±的区别】,君其【句中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問諸水濱。?± ?【註釋1】“徵” ?①zhǐ.古代五声音阶(宮商角徵羽)的第四音节。 ?②zhēng(简化字为“征”).表示责问、追究;徵召/徵求/徵詢/徵引/徵兆等。 ?【注2】“征” ?本义为远行。從彳的字多与行走有关,如“往/徂/待/役/循/徇/徘徊”。

文言文齐恒公伐楚阅读答案

文言文齐恒公伐楚阅读答案 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16分)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1.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水以为池池:池塘 B.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C.赐我先君履履:践踏 D.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像 2.下列加粗“之”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B.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C.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D.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3.下列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蔡溃,遂伐楚(楚国被打垮,于是就讨伐楚国) B.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 C.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次用兵是为我呢,还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呢) D.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楚国拿方城作为城墙,拿汉水作为护城河) 4.下列加粗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C.女实征之 D.王祭不共 5.下列与“君若以德绥诸侯”中“若”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B.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资料要点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资料要点《齐桓公伐楚》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它选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书,叫做《左传》,《左传》是左丘明所著,与它并称春秋三传的还有《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擅长写战争场面以及外交辞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左传》中描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到底精彩在哪里。 ,一, 题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出自《史记?管仲列传》,意思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 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就是在南北夹击的形势下,中原各诸侯国形势危急,就像快要断掉的线一样,。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今山东聊城一带,,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由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

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本文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被中原人视作南蛮 之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也是“夷”。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鲁僖公元年、二年、三年,雄心勃勃的楚成王连续三年向北侵犯地处中原腹部的郑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本文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战争最终虽然没有打起来,但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对于保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意义重大,是齐桓公霸业最辉煌的一页,前人评价很高。文章记载了齐、楚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斗争,充分表现了双方高超的谈判艺术和辞令技巧,尤其是楚国使者的应对,不卑不亢,刚柔相济,屈伸有度,绵里藏针, 出色表达了楚国愿意和谈但绝不怕交战的立场,是《左传》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之一。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四年,指鲁僖公四年。僖公是鲁国国君,《左传》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叙事均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份来纪年。 齐侯,指齐桓公。齐国是侯爵位诸侯国,所以齐国国君都可称齐侯。以,介词,凭借,用。诸侯之师,各诸侯国的军队。这篇文章里没有明确说明有哪些诸侯国参加了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译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译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 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原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