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第二章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第一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

一、雨水集蓄利用规划

一、规划原则

各地的规划、选点基本应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准则,要点如下:

(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规划选择在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或开采利用困难,多年平均降水量250~550mm的旱地农业区(如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或在季节性缺水严重且降雨充沛的旱山、石山、丘陵地区(如西南的部分地区)兴建。

(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应首先了解规划区现有的水利设施状况、自然经济条件,并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划,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3)工程的规模与分布的数量、类型应根据规划区的水资源循环、补给与排泄条件、当地种植作物的需水量、需水关键时期及需要灌溉的面积等资料来确定,着重解决好作物的保苗水、保命水。

(4)规划工程应集中连片,注重实效,避免重复建设。

(5)蓄水工程的选址要具备集水容易、引蓄方便的条件,按照少占耕地、安全可靠、来水充足、水质符合要求、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到管理方便和便于发展池院经济的特点,优先选择在房前屋后的适宜位置。

(6)水源。一般采用自然坡面、屋面集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选择靠近泉水、引水渠、溪沟、道路边沟等便于引蓄天然径流的场所;如无引蓄天然径流条件的,需开辟新的集雨场,修建引洪沟引水。总之,选择水源总的原则应是:要具有能最大限度拦蓄地面、屋面、路面和场院径流、引蓄泉水及其他骨干水利工程可提供补充水量的条件。集雨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当地径流的特点及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的容积来确定。对于集流效率较低的下垫面可采取人工措施,减少地面入渗,保证在需水前的雨季时,各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能基本蓄满水。

(1)降水资料。包括工程地点的多年平均、保证率为50%、75%及95%的年降雨量。

工程地点附近有气象站或雨量站且资料年限不少于10年时,可收集实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当实测资料不具备或不充分时可根据当地降雨量等值线图进行查算。

(2)地形资料。一般可不要求地形图。但应有集流面、蓄水设施及灌溉土地之间的相对高差资料。

(3)集水面资料。对房屋屋面、庭院、计划作为集水面的公路、乡村道路、场院及天然坡面等投影面积进行量测。同时,对工程范围内已建的雨水集流面性质、面积、蓄水设施的种类、数量及容积进行调查。

(4)需水对象资料。对工程范围内的人口、大小牲畜数进行调查,并对今后10年内的发展数字作出预测。同时,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的作物种类、树种及其面积进行调查。

(5)其他资料。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建筑材料、道路交通、当地建筑材料的数量与分布地点等。

二、规划内容

(一)内容概况

(1)基本情况分析。降雨资源、地形及集流面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规划目标及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需水分析。人畜饮用水、发展庭院经济及大田节水灌溉需水量分析。

(4)集流面确定。在水量供需平衡的基础上,选择各类集流面并确定相应的面积;对于西北、华北干旱缺水地区而言,许多地方需要人工集流面;对于西南地区而言,多为自然集流面。

(5)蓄水工程规划。蓄水工程类型数量及蓄水量确定。

(6)供水及灌溉工程规划。灌溉方式选择及规划。

(7)工程建设费用与国家、地方和群众投入分析以及工程效益分析。

(8)实施措施。村社两级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还应对工程地点选择、工程布置作出具体规划。

(二)水量平衡分析

1.需水分析

(1)人畜饮用水量。人畜饮用水量包括人及牲畜的饮用水,各省区有不同的参照标准。

1)甘肃省人畜饮用水定额见表2—l。

2)内蒙古自治区人畜饮用水定额见表2—2。

表2-1甘肃省人畜饮用水定额

表2-2内蒙古自治区人畜饮用水定额

注平水年降雨保证率50%,特殊干旱年保证率95%

3)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畜饮用水定额见

表2—3。

表2-3 宁夏区人畜饮用水定额每户人畜饮用水量可按未来10年内

(户)

率年份的用水定额进行计算。

(2)灌溉用水量。雨水集蓄灌溉应采用节水灌溉方法,农业灌溉用水量应在节水灌溉的前提下,按非充分灌溉(限额灌溉)的原理,根据当地或类似地区作物需水量或灌溉制度试验资料以及本地区作物生育期的降雨量确定。

每亩土地全年灌溉水量可以按下式估算:

M d=(0.5~0.8)×(N—0.667P e—W e)/η

式中M d——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年灌溉定额,m3 /亩;

N ——作物或果树的全年需水量,m3 /亩;

P e——作物生育期有效雨量,mm,可采用作物生育期降雨量乘有效系数而得

该系数对夏禾作物取0.7~0.8,对秋禾作物取0.8~0.9;

W e——播前土壤中的有效储水量,可根据实测资料确定,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

(0.15~0.25)N作粗略估计;

η——灌溉田间水利用率,滴灌等节水灌溉条件下取0.9。

有的地区灌溉用水量也可根据当地多年实际测定资料进行估算,如甘肃和宁夏采用表2-4中的资料粗略估计不同作物的灌水次数与灌水量。

表2-4 各种作物在不同年降雨量及不同灌水方法的灌水次数与灌水量(甘肃、宁夏)

2.全年可集雨量

全年单位集水面积可集雨量按下式计算:

F p=E y·R p/1000

式中F p——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单位集水面积全年可集水量,m3/m2;

E y——某种材料集流面全年集水面积全年可集流效率,以小数表示,甘肃、宁夏

与内蒙古等省区的E y值可分别参见表2-5、表2-6。

R p——保证率等于P的全年降雨量,mm。

R p可以从该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中取值,也可以按下式进行计算:

R p=KP p

P p=K p P o

式中P p——保证率为P的年降水量,mm;

P o——多年平均降水量,mm,根据气象资料确定;

K p——根据保证率及C v值由相应地区的图表查得见表2-7;

K——全年降雨量与降水量之比值,可根据气象资料确定。部分省区的K值可按

表2-8、表2-9执行。

表2-5 不同材料集流面在不同降水量及保证率情况下全年集流效率表(甘肃、宁夏)(m3/m2)

表2-6 不同降水条件下各类集水面的集流效率表(内蒙古)

表2-7 甘肃、宁南山区降水频率C v及K p关系

表2-8 甘肃省部分地区平均降雨量与降水量比值表

表2-9 宁南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与降水量比值表

3.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及工程规模确定

根据已求得的总用水量和集水量,进行平衡计算,确定相应的集雨面积、灌溉面积及蓄水工程的规模等。其中,集流面工程应按下式分别计算(各保证率年份相应的所需集流面积,选用其中大值):

W p≤S p1F p1+S p2F p2+…+S pn F pn

式中W p——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需用水量,m3;

S p1S p2…S pn——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材料1,2,…,n集流面积,m2;

F p1F p2…F pn——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材料1,2,…,n集流面单位集水面积可集水量。

蓄水设施的总容积按下式计算:

V=aW max

式中V——蓄水设施总容积,m3;

a——容积系数,取0.8;

W max——不同保证率年份用水量中最大值,人畜饮用水工程为平均年用水量。

(三)集流面选择

集流面工程的材料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集流效率、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进行。主要可采用混凝土面、瓦屋面、庭院、场院、沥青公路、砾石路面、土路面、天然坡面等;天然集水场效益差时,要进行人工补修,确无天然集水场时,需修建人工集水场。人工集水场有原土碾压、塑料薄膜及石块衬砌等多种形式。

解决人畜饮水及发展庭院经济灌溉的集流面工程,当现有屋面为瓦屋面时,可尽量加以利用,当现有屋面为草泥时,宜改建为瓦屋面,并优先采用水泥瓦,不足部分在庭院内建设混凝土集流面作为补充。暂无房而拟近期建房的,可模拟屋面修建

斜土坡铺瓦作为集流面。发展作物灌溉的集流面工程,可首先利用各种现有集流面,如沥青公路路面、农村道路、场院及天然土坡等集流面。现有集流面集水量不足时,可修建人工防渗集流面补充。

修建人工防渗集流面时,在当地砂石料丰富且运输距离较近的地方,宜优先采用混凝土集流面。在人均耕地较多的地方,可采用土地轮休的办法,用塑膜覆盖耕地作为集流面。第二年该集流面转为耕地,可另选一块耕地作为集流面。发展作为灌溉的集流面,宜使集流面和拟灌耕地之间有一定高差,尽量满足各种灌溉方式所需要的水头,以便进行自压灌溉。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小流域治理,利用荒山荒坡作为集流面并按一定间距修建截流沟和输水沟把水引入蓄水池,或修建谷坊塘坝拦蓄雨洪。

(四)蓄水工程布置

1.蓄水工程的分类与选择

蓄水工程可分蓄水窖、蓄水池、涝池和塘坝旱井等类型。蓄水窖按形状分为圆柱形、球形、瓶形、烧杯形、窑形等,按防渗材料分为红粘土防渗及混凝土或水泥砂浆防渗。按被覆方式可分为硬被覆式和软被覆式蓄水工程。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砌砖(石)、现浇混凝土、水泥砂浆、塑料薄膜和二合泥(粘土与石灰加水拌合而成)等。

蓄水工程的选择应根据地形、土质和集流方式及用途进行。当土质为较粘的黄土时可选用蓄水窖形式;土质含砂较多或土中有较多裂缝时可选用蓄水池;有适宜的低洼地形且主要用以拦蓄沟岔或蓄存坡、耕地及土路面等含沙量较大的雨洪时可选用涝池和塘坝。

2.蓄水工程的布置原则

蓄水窖(池)应根据用途及地形等当地条件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以解决人畜饮用水为主的应将窖(池)建在庭院内地形较低处;窖(池)外壁距崖坎的距离不少于5m,并距根系较发育的树木5m以外。若是群窖(池),两窖(池)外壁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得小于4m。公路旁的蓄水池与公路的距离应符合公路部门的有关规定。

蓄水窖(池)的进水渠(管)上应设闸板并在适当位置布置排水道,当水窖(池)蓄满后应立即停止进水,防止水窖(池)超蓄破坏。涝池塘坝应选在地基稳定、距集流面较近、用水方便的地方,拦蓄沟岔雨洪的涝池塘坝应按有关规范设置泄洪工程。利用天然土坡、土路、场院作集流面时,集流的雨水宜先引入涝池、塘坝,待泥沙沉淀2~3日后再引入水窖蓄存。

3.蓄水工程布置典型

(1)梁峁地形布窖

1)地形特点:梁峁起伏,地处水土侵蚀源头,地面较平整,植被较好,鞍部地形处常是乡村道路交会点。梁峁多修成水平梯田或为天然草地,冲沟较少。

2)适宜窖点:沿梁顶多为交通道路,路面是收集雨水的理想场地。窖点应根据地形和农田在道路两侧合理布局。宁夏海原县冯川村利用梁顶公路(沥青路面)鞍部处的集水沟收集路面径流,在半山坡打窖蓄水,自流灌溉坡脚下的农田(图2—1)。

(2)山前壕掌地带

1)地形特点:后山为山丘地形,坡面冲沟较多,多为荒坡草地,坡面大,为扇形汇流;在沟口汇流后又随地形扩散,形成山前台地(或为壕掌地),汇流低洼处多为田间路或牧羊道,路壕两侧为农田。

2)窖群布局:该地形径流条件好,沟壕汇流量大,一般含沙量较大。窖群应沿路壕两侧布置,分段建引洪渠收集径流人窖(图2—2),同建好引水入窖前的沉沙设施,水窖蓄满后及时封堵进水口。宁夏固原县七营乡倪壕村节水灌溉示范点就是利用山前沟壕集水,实行窖水节灌。

(3)缓坡地带

1)地形特点:多为山前坡脚台地、塬地、壕墒地,地势较平坦。黄土丘陵区多被沟壑切割,下切侵蚀严重,沟道宽深。缓坡地为农业耕作区,农草间作。

2)窖群布置:本地域多为蓄满产流(即降水雨强小于下垫面下渗强度,下垫面入渗土壤饱和后才产流)。田间路面为主要集水场所。窖群宜布设在田问路两侧的农田内,水窖数量的多少要根据路面产流、田面蓄满产流的水量多少合理布局,避免过密布置。

(4)沿路地带。各地农村均有省、地、县以及乡村各级道路经过,沿途有各种地形地貌,如梁、峁、坡、川等,要充分利用路面的集水条件结合地形情况,因地制宜布设窖群。水窖的位置应选在路界外的农田内,修建好引水渠、沉沙池等配套设施(图2—3)。

(5)庭院附近。山区农户多分散居住,房舍为平台地,旁边建有麦场,房前多有菜地、农地。可充分利用庭院地面、麦场、屋顶作为集水场地,在院内打窖解决吃水的同时发展庭院经济,也可在庭院外打窖灌溉附近的农田。甘肃省推广的“121”工程就是一个成

功的范例。

第二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

一、集流面设计与施工

1.瓦屋集流面

瓦屋集流面的设计施工可按照当地农村房屋建设的要求进行,瓦与瓦间应搭接良好,屋檐处应设滴水。

2.混凝土集流面

混凝土集流面施工前,应对地基进行洒水,翻夯处理。翻夯厚度以30cm为宜,夯实后干容重不小于1.5t/m3。

对于湿陷性黄土软基础宅院,宜采用洒水夯实法进行处理。其方法是:先将宅院内原状土全部挖虚后均匀洒水,使土体达到适当比例的含水量,当抓起成块,落地开花时可进行夯实,其干容重不得少于1.5t/m3。对于坚硬土质的宅院,可采用表面洒水处理法,其方法是:将原宅院表面均匀进行洒水,其湿透层达到2cm左右时,再用方头铁锨按设计纵坡进行铲平及夯实处理。

对宅院基础较虚软,离砂石源地较近的农户宅院,可采用压石洒水法进行处理。其做法是:按设计的纵坡要求,先将院内进行大体平整后,再铺压直径为2.5—3cm 的卵石,然后均匀洒水并挂线分块浇筑。

混凝土集流面宜采用横向坡度1/10~1/50,纵向坡度1/50~1/100。混凝土集流面宜采用C13混凝土现浇,厚度3~4cm,砂石料含泥量不大于4%并不得用矿化度大于2g/L的水拌和。分块尺寸以1.5mX1.5m~2.0mX2.0m为宜,块与块之间缝宽1—1.5cm,缝间填塞浸油沥青砂浆牛皮纸、3毡2油沥清油毡、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红胶泥等。伸缩缝应做到全部混凝土深度。具体细部结构见图2—4。

所有混凝土工程和砂浆工程要求在初凝后覆盖麦草、草袋等物洒水养护7d以上。夏季炎热时每天洒水不得少于4次。

3.土质集流面

利用农村土质道路作为集水场时,要进行整平并做出向路边排水的横向坡度。利用荒山、荒坡等建设原土翻夯集水场的,宜洒水深翻30cm,夯实后干容重不小于1.5t/m3。

4.片(块)石衬砌集流面

片(块)石衬砌集流面施工时应根据片(块)石的大小和形状,采用竖向砸人或水平铺垫的方法,厚度要求不小于5cm。水平铺垫时要求对地基进行翻夯处理,翻夯厚度以30cm为宜,夯实后干容重不小于1.5t/m3。

5.塑膜防渗集流面

塑料薄膜防渗集流面可分为裸露式和埋藏式两种。裸露式直接将塑料薄膜铺设在

修理完好的地面上;埋藏式可采用草泥、细砂等覆盖,厚度以4—5cm为宜。草泥施工时应抹匀压实拍光,细砂应摊铺均匀。塑料薄膜集流面的土基要求铲除杂草,整平耕地并进行适当拍实或夯实,拍实或夯实程度以人踩不落陷为准。裸露式塑料薄膜铺设后4周及表面适当部位宜用砖块、石块或木条等压实。接缝可搭接10cm,用恒温熨斗焊接,或搭接30cm后折叠止水。

二、辅助工程的布置

(一)引水工程

屋面集流面的截流输水沟可布置在屋檐落水下的地面上,宜采用C13混凝土的宽浅式弧形断面渠。设有庭院混凝土集流面的可与集流面施工同时进行,不再单独设置截流输水沟。庭院外的截流沟可采用土渠或混凝土渠。输水工程宜采用

20cmX20cm的混凝土矩形渠、开口20~30cm的U形渠、砖砌、石砌暗管(渠)和无毒PVC塑料管。

利用公路作为集流面且具有公路排水沟的,截流输水工程从公路排水沟出口处连接修建到蓄水工程,其尺寸按集流量大小确定。公路排水沟及输水渠最好能进行防渗处理。

利用天然土坡面作集流面时,可在坡面上每20~30cm沿等高线修截流沟,截流沟可采用土渠,坡度宜为1/30~1/50,截流沟应连接到输水沟,输水沟宜垂直等高线布置并采用矩形或U形混凝土渠,尺寸按集雨流量确定。

引水渠形式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的投入程度决定,要最大限度减少泥沙入窖(池)。当前普遍采用的有:

(1)梯形土渠。当引水渠较长时多被采用,雨季沿地面临时开挖,需经常修整,经济适用。

(2)混凝土(砌石)矩形渠。多用于窖(池)前的沉淀渠(槽),宽30~50cm,深80~100cm,长度根据地形选定。

(3)塑料管道。输水条件、防渗效果俱佳,唯投资较大。当前从沉沙池进入窖(池)体内这段距离多采用塑料管,管径8~15cm,施工安装方便。

(二)沉沙池(坑)

沉沙池(坑)是水窖(水池)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窖(蓄水池)以集蓄雨洪径流为主,来水中常挟带着泥沙,尤其是坡面、沟壕径流含

沙量更大。因此,修建沉沙池是必不可少的。

1.沉沙池布设位置

沉沙池为窖(池)前的附属设施,位置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沉沙效果。其原则是:

①沉沙池(坑)离窖口要有3m以外距离,以防止池内渗水造成窖壁坍塌;②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沉淀来水中泥沙。

当利用坡面、沟壕集水,水中含沙量较大时,不宜按来水方向在窖前3m处布设沉沙池。因为水流沿坡面、沟壕直下,流速大。即使水进入沉沙池也难以使泥沙沉淀。而必须沿等高线大致走向开挖沉淀渠,按来水反方向布设沉沙池(坑),这样可供泥沙充分沉淀,真正发挥沉沙池作用。

2.沉沙池形状、容量

沉沙池形状以矩形为好,容量大小要根据来水中泥沙含量和沉沙要求决定,泥沙中有悬移质又有推移质。一般要求将推移质泥沙(粒径0.04~2mm,沉速0.8~

205mm/s)中的砂粒沉淀下来。沉沙池呈长条形。长2~3m,宽1—2m,深1.0m池底比进水管(槽)低0.8m矩形池可沉淀泥沙3m3,梯形可沉淀泥沙2m3。

3.池体结构和施工要求

沉沙池按施工建筑材料分为土池、水泥砂浆池、砖砌池、浆砌石池和混凝土等。

(1)土池。在离窖口3m处按设计尺寸就地开挖。人工夯实处理池体池墙,一般为梯形断面。采用红胶泥防渗或草泥防渗,池底防渗层厚度5一10cm,侧墙3cm,也可用塑膜草泥防渗,复式梯形断面,池的边坡要平缓,在半腰留10cm平台。宽

3.2—

4.2m,上口长4.2—

5.2m,先开挖土基,夯实底部土体,按池体形状粘接塑膜(地膜或棚膜),上口要伸入地面20cm,将膜铺好整平后,上面用草泥覆盖,池顶四周压土20cm,防渗效果很好。但清除池内泥沙时,要仔细小心,防止将塑膜铲破。

(2)水泥砂浆抹面池。池体按设计尺寸挖好后(一般为梯形池),夯实池底,拍打密实池墙。用1:3.5水泥砂浆由下往上墁壁,厚度3cm,并进行洒水养护。

(3)砖砌池。矩形池,池墙单砖砌筑,厚12cm。池墙、池底整体砌成,池底平砖。在靠近水窖(池)一侧按设计要求埋设进水管,最后用1:3.5水泥砂浆抹面3cm。

(4)浆砌石池。矩形池池墙、池底为75号水泥砂浆砌石,厚25cm。内墙壁和池底用水泥砂浆抹面防渗,并按设计要求埋设进水管。

(5)混凝土池。结构尺寸和砖砌池基本相同。池墙、池底混凝土厚度5~8cm,一

次现浇成,并按要求布设进水管和进行洒水养护7—14d。

(三)拦污栅

无论哪种形式的沉沙池,都需在进水管前设置拦污栅,以防杂草污物进入窖(池)内。

拦污栅形式多样,可就地取材。一般用8号铅丝编织成1cm方格网状方形栅。周边用6钢筋绑扎或焊接,长与宽各12~15 crn,根据进水管(槽)尺寸而定,埋设于进水管(槽)前面池墙内。也可用铁皮打成1cm圆形孔、成行排列。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也可用竹条、木条、柳条制作成网状拦污栅。

(四)进、出水管和溢流管

进、出水管多采用8~10cm塑料硬管,前端位于沉沙池底以上0.8m处,末端从窖盖(地面以下0.5m深处)中穿人窖内60cm,塑管前端用木塞封口,下部开口,这样可防止水流冲刷窖壁。

进水槽为C19混凝土现场土模预制,壁厚4cm,长X宽X高=150cmX10cmX8cm,伸人窖内,前端槽口封闭,槽底留注水孔,当槽长不够时,可用2~3节连结。溢流管是为了防止窖水超蓄(夜间暴雨),危及水窖安全的补救措施,它可将水窖最高;水位以上的水安全排泄。一般在窖盖圈梁以下或水窖中径(缸口)处埋设10cm管道,多余窖水从溢流管泄人排水渠。但在平川地区排水困难,排水渠较长。

出水管是埋设在窖(池)底的一种取水设施。水窖大多从窖口用机械或人力提水。有自流灌溉条件的山区,利用地形高差大的优势布设自流节灌窖,可在离底0.5m处的窖壁上布设出水管,用10cm的塑料硬管或钢管,出口安装闸阀。蓄水池的出口管也采用同一种形式。

出水管安装时,要特别做好防渗处理,在窖(池)壁墙内布设2~3道橡胶止水环或用沥青油麻绑扎,然后用水泥砂浆将四周空隙筑实。出口闸阀处要用砖(或浆砌石)做成镇墩,防止管道晃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要将出水管覆土掩埋,其厚度根据最大冻土深度确定。

当窖水中含沙量较大时,窖内出水管前端安装一节软胶管,长2—3cm,与出水管径相同。进水一端用8号铅丝悬挂在窖内,可防止泥沙淤塞出水管,灌水时将软管下吊至水面以下0.5m处,即可实现自流灌溉。出水管也可结合排沙,将出水管径加大至15cm,利用雨季来水量多的时机,引水冲沙,可大大节省窖内清淤工作量。

三、蓄水工程设计施工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及农业种植结构的差异,所选用蓄水工程的结构与类型都各不相同,而且名称各异,为方便各地参考,有关蓄水工程的结构与类型按地域特点选编,名称按当地的习惯叫法编排。

(一)蓄水工程的设计施工

蓄水工程大致分为水窖、旱井、蓄水池、涝池、塘坝等。

(1)结构尺寸

1)混凝土拱底顶盖水泥砂浆抹面窖。该窖型是甘肃常见的一种形式。主要由混凝土现浇弧形顶盖、水泥砂浆抹面窖壁、三七灰土翻夯窖基、混凝土现浇拱形窖底、混凝土预制圆柱形窖颈、进水管等6部分组成,见图2—5。

水窖的直径可由下式确定:

D=(4V/πβ)1/3

式中D——水窖内径,m;

V——水窖容积,m3,按式确定;

β ——深径比,β=H/D,对于蓄存饮用水的水窖而言β=1.5—2.0,以灌溉为主的

水窖最大直径不超过3.5 m。具体技术参数详见表2—10。

表2-10 甘肃两种水窖技术数据表

2)混凝土球形窖。球形窖结构见图2—6,主要包括现浇混凝土上半球壳、水泥砂浆抹面的下半球壳、两半球壳接合部圈梁、窖颈、进水管等几部分。球形窖下部土基应进行翻夯,翻夯深度不小于30cm,夯实后干容重不低于1.5t/m3。该窖型也是甘肃省常见的一种形式。

混凝土现浇球形窖的直径可参照表2—10或按下式计算:

D=(6V/π)1/3

式中D——水窖内径,m;

V——水窖容积,m3;按式确定。

3)混凝土蓄水池。混凝土蓄水池底部反拱和池壁为现浇混凝土,标号C13,在混凝土表面抹砂浆0.5~1.5cm,横梁为钢筋混凝土,盖板为铁丝网预制混凝土,标号C18。池颈为砂浆抹面,反拱底部地基用三七灰土翻夯,其结构见图2—7。

表2-11 甘肃省圆柱形蓄水池技术数据表

4)水泥砂浆抹面窑窖。水泥砂浆抹面窑窖由工作窑(取土、进水、取水用)和蓄水窑洞两部分组成。工作窑宽度及高度宜为1.5m,蓄水窑宽度和高度宜取为3m。工作窑用盛水窑为抛物线状,其轮廓尺寸按表2—12确定,蓄水深2m为宜,单位长度窑深蓄水量约4.7m3,根据蓄水总量推求窑窖深度上,其结构见图2—8。蓄水窑窖底部应翻夯30cm,窑壁拍光砸实,干容重不低于1.5t/m3,窑底和侧壁蓄水部分分别用1:3和1:2的水泥砂浆抹面3cm和2cm厚。为防止窑顶吸收水蒸气受潮坍塌,拱顶部分用2cm厚的1:2水泥砂浆抹面,或用塑料防潮。工作窑底用水泥砂浆抹面并留进水槽,进水槽的尺寸视水量而定;或安装硬塑料管作进水,管径5~10cm。

表2-12 窖窑轮廓尺寸表 (单位:m)

图2-8 甘肃水泥砂浆抹面窑窖示意图

5)涝池(塘坝)。涝池(塘坝)的容积应满足以下条件:①容积符合式(2—6)的要求;②能充分蓄存平水年雨洪径流,并应根据沟岔流域面积、集流面状况和最大暴雨洪水量进行校核。宜适当增大涝池、塘坝深度,减少水面面积以减少蒸发损失。其结构见图2—9。

黄土地基上的涝池塘坝,应采用沥青玻璃布油毡和塑膜防渗。沥青玻璃布油毡应满足表2—13中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塑膜可选用聚乙稀或聚氯乙烯膜,厚度0.15~0.2mm为宜。

(2)施工要点

混凝土及砂浆施工:水泥宜选用325号或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碎石骨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混凝土设计厚度的50%,砂石骨料的含泥量不能超过4%,水灰比应控制在0.55~0.70之间。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13,砂浆抹面窖(池)蓄水部分的底层砂浆不得低于C8(即1:3),表层标号不得低于C13(1:2.5)。禁止用矿化度大于2g/L的苦咸水拌和混凝土和砂浆。

表2-13 沥青玻璃布油毡主要指标

窖(池)土方开挖应先中心后四周逐步修整,当基地干容重低于1,5t/m3时,开挖直径应比设计尺寸小8—10cm,然后用手锤等工具将预留的4~5 cm壁土击实砸平至设计尺寸,使窖(池)壁土干容重达到1.5t/m3以上。在窖(池)基坑开挖中,应检查有无裂缝,当裂缝宽度大于0.5cm且处理费工时,应另选窖(池)址。窖(池)底部必须按要求翻夯密实。

安装窖(池)出水管时,出水管口应高于底部20一25cm,水管与窖(池)壁的连接必须严格止水。

现浇混凝土底、盖砂浆抹面窖的施工宜采用以下步骤:制作窖盖土模并在土模上铺好水泥袋,按设计厚度浇筑顶盖混凝土,洒水养护不少于7d后挖取窖内土体,待窖壁修成后再翻夯窖底基土并浇筑窖底混凝土,窖壁用1:3水泥砂浆分2次抹面,厚度2cm,然后用1:2.5水泥砂浆收光抹面1cm厚,再用纯水泥浆通刷2遍,最后在窖盖上回填土体,安装窖颈和进水管。进水管可用5~8cm的硬塑管。

混凝土球形窖施工时先放线开挖上半球土模,铺设牛皮纸浇筑上半球混凝土,养护7d后挖取窖内土体,修整下半球土模并用水泥砂抹面,最后在窖内壁刷水泥浆2遍。其余同水泥砂浆抹面窖。

蓄水池的施工宜先开挖圆柱土体,修整外土模,翻夯池底并浇筑底部混凝土,窖壁混凝土砂浆内模应用木模,外模利用土体成模,土模表面应贴水泥袋或塑料薄膜,浇筑捣固时应防止土粒(块)掉人混凝土内,每次浇筑1节木模高度(1m左右),养护1~2d后拆去内模,然后立模再继续浇筑。横梁、盖板采用预制安装。蓄水池混凝土与砂浆的制作,土体开挖见水窖施工部分。

涝池塘坝的边坡控制在1:1.5~1:1.75范围内,边坡的基土可修成齿形或台阶形状,详见图2-9,防止防渗膜料等保护层下滑,涝池边坡和塘坝坝体夯填土干容重不低于1.55t/m3。塑膜应选用宽幅,接缝宜采用热焊技术,搭接宽度5~10cm。沥青玻璃布油毡可用粘接剂或沥青玛蹄脂粘接,粘接前应将粘接面的滑石粉、灰土擦净,搭接宽度5cm。边坡膜上保护层可用草泥抹面,厚度10一12cm,分2—3次铺抹,在草泥未干之前应尽可能用木板等物拍砸,消除草泥保护层的裂缝。池底或底部膜上保护层采用夯实土,夯实厚度15~20cm,夯实干容重1.5t/m3以上。涝池坝顶安全超高30cm,宽度不小于1.5m。

5.施工技术要点

(1)基础开挖

1)放线。首先开挖出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按设计容积开挖边坡坡度,放出内外周边线,放线时要留足衬砌厚度。

2)基础应置于完整坚实的地基上,不允许一边在岩基一边在软基上,不允许基础直接置高差较大或破碎的岩基上;要避免在裂隙发育的地方建池,防止地下水扬压力对池底的破坏。如果选址时实在无法避开地下水,要铺排水沟(管),将地下水引出蓄水工程外。

3)边坡开挖。土基边坡开挖比一般为1:0.5~1:0.75,岩基开挖边坡比为1:0.25~1:0.5;开挖方法,土基开挖宜用人工开挖,岩基开挖可用松动爆破,禁止放大炮,且尽可能避免超挖。

4)半埋式、全埋式蓄水工程,要避免在雨季施工,减少超挖,以减少衬砌工程量;隧洞式蓄水工程,要根据岩体开挖情况进行衬砌。岩石破碎严重或遇页岩、泥岩基础,必须按隧洞设计要求进行衬砌。

(2)建筑材料。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有水泥、砂、碎石、条(板)石、砖、预制混凝土块或板等。

1)水泥。要使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水泥,禁止使用未达标的水泥,禁止使用储运时间超过3个月或储运过程中受潮产生团粒的水泥。

2)沙。可使用河沙、山沙、人工沙(石沙),要求级配良好,使用前要经过淘洗,要控制其含泥量及其他杂质,禁止使用风化沙或者杂质含量高的沙。

3)碎(卵)石。宜使用强度高的江河卵石或人工碎石,最高粒径不大于混凝土构件断面最小长度的1/2,薄壳构件不宜大于1/3,使用时要用水冲洗干净至无泥质。

4)料石或块石。衬砌使用时的块石或条石要求坚硬完整且形体较大,不能使用风化岩石和软弱岩石。衬砌时应洗刷掉表层泥土或其他附着物。

5)砖。应使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产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水泥砖、火砖标号不低于100号,水泥砖必须为实心砖,以提高防渗能力。

6)混凝土预制块(板)砖使用强度应不低于100号。

7)水。避免使用污水或浑水(含泥)拌制水泥砂浆和混凝土。

(3)浆砌石施工

1)砂浆。严格控制配合比,砌筑使用的水泥砂浆标号不得低于75号。

2)块石砌筑。浆砌石一律采用坐浆砌筑,基层应先铺3~5cm水泥砂浆后再安砌石料,不允许灌缝砌石。衬砌要求做到“平、稳、紧”。平,就是每一层石料安砌水

平;稳,就是石料安砌稳当;紧,就是石块之间的砂浆要满浆密实,无缝隙。砌石要注意错缝,不允许在初凝的砌体上敲打石块。

3)批挡。蓄水体迎水面采用100号水泥砂浆批挡,厚度要达到2.5cm以上,一般分三层进行,每层要反复压磨,防止出现裂缝;外墙要求用50号水泥砂浆勾缝。

(4)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立模浇筑,其工序分为:

①模板。采用钢模板或木模板,模板支撑必须保证足够的刚度,模板板面要平整,接缝严密,迎仓面必须光滑,并涂上废机油或肥皂水。

②立模。模板架立必须稳固、不允许变形;立模后,必须经过验收,符合设计的几何尺寸;混凝土浇注前,必须清除仓内异物。

③清洗砂料、碎石,去除泥土、杂物。

④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级配,混凝土标号不应低于150号。

⑤拌合后的混凝土入仓,一般每次浇筑高度不超过20cm,一层一层浇筑,均匀上升。

⑥捣固。一般采用钢钎反复插捣,直至混凝土仓面和模板连接面泛浆即可,有条件的最好采用机械震捣。

⑦混凝土浇筑应保持连续性,如因故中途停止,其间歇时间不得超过90min(拌合后的混凝土堆放时间也不能超过90min),否则已浇筑的仓面应按工作缝处理后才能继续浇筑。工作缝处理原则:已浇筑混凝土面上,在24h内不得进行新一层混凝土浇筑及浇筑的准备工作;24h后将已浇筑的混凝土表面仔细刷毛或凿毛(要求达到100点/m2以上)并清洗干净;清除积水后,再用1:1水泥砂浆铺层2~3cm,方可浇筑新的混凝土。

2)拆模。地埋式蓄水工程侧墙混凝土浇筑,冬春季节施工,至少2d才能拆模,夏季1d可以拆模;顶拱至少7d才能拆模。

3)修补。拆模后立即用高标号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修补蜂窝麻面,有空洞鼠洞的应先进行凿毛、冲洗,再用高标号混凝土填补。

4)养护。要求在浇筑完成后12h开始浇水养护。一般采用草席、稻草、锯末铺垫,洒水保持潮湿,有塑料膜覆盖的更好,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5)土方回填施工。砖石砌体、混凝土构件的背水面超挖部分,在施工过程中,要用湿土回填密实。尤其隧洞式蓄水工程的拱顶之上,不得留有空洞;地下蓄水工程

衬砌圈以外的超挖部分,应用细湿土填满夯实。

(6)渗漏及其防治措施

1)渗漏产生的主要原因:①选址不当。基础地质不均匀,蓄水后基础沉陷不一致;地下水处理不当,扬压力破坏造成底板开裂漏水;蓄水体壁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蓄水体开裂漏水、渗水,甚至毁坏报废。②施工工序不当。材料选用不严,砂浆、混凝土达不到设计标号。③施工质量。如砌石、勾缝浆不饱满,批档出现裂缝;混凝土浇捣不密实;池底混凝土与蓄水体壁接合部位止水处理不好等。

2)防渗补漏补救措施。只要不是因基础不均匀沉陷造成的一般裂缝,可以顺裂缝开凿比原裂缝宽10~20倍的沟槽,深度5cm以上,再用1:1的水泥砂浆填补。池底出现裂缝,要先检查是否地下水作用,是地下水扬压力破坏的,要先将地下水引出来,消除扬压力,再进行修补。大面积裂缝,可考虑用衬一层土工膜修补。

(7)配套设施

1)引水沟。引水沟开挖长度应根据来水面积及地形确定。引水沟防渗长度一般不应少于10m。

2)排洪沟。在引水沟防渗长度的前端应设立排洪沟。

3)沉沙凼。设在引水沟防渗长度末端,作沉沙用。其容积应根据蓄水体的大小而定,一般应满足长2m、宽1.5m、高1.5m的要求。

4)梯步。为方便用户取用水,凡容积大于50m3的开敞式蓄水工程应设梯步。梯步上下平台不小于50cm。

5)防护栏。房前屋后或人员流动频繁区域的开敞式蓄水工程应设置防护栏杆,其高度应不低于75cm。

(8)施工安全

土石方开挖、爆破作业、材料运输、脚手架支撑、料石、片石安砌都应按有关安全规程规范执行,避免事故的发生。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篇一:雨水集蓄利用规划设计】 4 工程任务和规模 4.1概况 4.1.1社会经济概况 左岸II -山级阶地丘陵区。区内地形平缓,海拔高程在320 - 500m , 土壤为黄棕壤、水稻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阳安铁路、汉白公路由工程区南部通过,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4.1.2工程概况 据不完统计,区内已有蓄水堰塘57 口,其中万方以上大堰6 口,总蓄水量31.5 万m3 。近年来已发展水窖150 余口。 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规划,有计划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18 口堰塘进行清淤增容,对堰坎和放水设施进行加固,设计恢复塘容15 万m 3 ;计划新修水窖350 口,增加蓄水 1.4 万m3 ;衬砌砌灌溉渠道19 条,长10.7km 。 4.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位于月河北岸丘陵阶地区,地势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理条 件 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设蓄水工程的条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发展。现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行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这一地区水文条件是降雨量较丰,多年平均降雨量 850mm ,造成干旱的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过程不相匹配,二是缺少蓄水工程。现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选用堰塘、水窖等小型、群体形引蓄水工

程,增加调蓄水量,增强灌溉能力。符合当地水资源呈立体分布的特点。这种蓄、小、群的建设方式也易被群众接受掌握,工程建设简便易行。通过在该地区的实施,再进一步总结提高,然后向汉滨区同类型区域推广应用,对汉滨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同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发展节水型农业总结出成功经验。因此规划建设三条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很有必要。据调查,该地区有灌溉设施的,粮食亩产约在700 -800kg ,无灌溉条件时亩产不足400kg ,亩产相差较大。因此干部、群众对水利工程建设要求迫切,投工投劳积极性很高。采用坡面集蓄雨水进行节水灌溉,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因素。也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 —98 中提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的规定要求。因此,工程是可行的。 4.3 工程规模和开发方式 4.3.1灌溉保证率的确定 (1)灌溉定额的确定: 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 —2001 第三节表3.3.2-1 ,玉米采用点灌,灌2 次,灌水定额90 m3/hm2 ;水稻灌6 次,每次灌水定额400 m3/hm2 。 (2)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确定 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 —2001 表3.4.1-1 ,集雨灌溉保证率取75% 。 玉米采用人工点灌,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85 ;水稻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方法,由《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 —98 第5.03 节,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 。 4.3.2 工程规模

河北省城镇雨水资源利用工程技术暂行规定

河北省城镇雨水资源利用工程技术暂行规定 1 总则 1.1.1为搞好城镇雨水利用工作,提高雨水利用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省政府六部门《关于开展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规定。 1.1.2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城镇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和其他构筑物等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 1.1.3 城镇雨水利用工程作为城镇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内容,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1.1.4 城镇雨水利用的基本原则是: 1 城镇雨水利用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 2 以蓄为主,蓄泻兼顾,立足于二年一遇以下的城镇雨水的拦蓄和利用; 3 分散实施,就地拦蓄,就地利用,在保证城镇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拦蓄和利用城镇雨水; 4 雨水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避免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在地下水回灌区,尤其不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1.1.5 城镇雨水利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基本概念 2.1.1 下垫面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和水面等。 2.1.2 土壤渗透系数

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流速,又分为初始渗透系数和稳定渗透系数。 2.1.3 径流系数 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降雨深度的比值。 2.1.4 次洪径流系数 一次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1.5 硬化地面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透水很少的地面。 2.1.6 渗水地面 由透水性面层或具有一定蓄水空间的透水性垫层和弱透水性基础构成的能够透水、滞留和渗排雨水的地面。 2.1.7 降雨初期径流量 一场降雨过程中,初始阶段形成的污染物含量较高的径流。 2.1.8 弃流装置 根据降雨厚度、雨水径流厚度和雨水水质,控制初期雨水排放量的装置。 2.1.9 渗透弃流井 也称作环保型道路雨水口,用来收集道路或硬化地面的雨水的环保装置。该装置具有一定贮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雨水渗透至地下。 2.1.10 地面入渗设施 渗透面为裸露平地面的入渗设施,包括草地、各种铺砌透水地面等。 2.1.11 地下入渗设施 渗透面设在地面之下的入渗设施,包括入渗管沟、入渗池、渗井等。

雨水管道施工技术规范

雨水管道施工 1.概述 雨水管设置位置为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内,管中心距道路中心线7.5米,雨水管管径根据路面汇水流量设置d600管径,雨水边井对应雨水井设置,位置为非机动车道外边缘距路中心线9米。 2.施工顺序 排水施工顺序:场地清理→定线定位→沟槽开挖→管基施工→管道铺设→窨井雨水井砌筑→沟槽土方回填。 3.主要工序施工方法 (1)测量工作 管道工程开工前要做好测量工作。根据道路给定中心控制点和设计图纸,在现场测设出管道中线、附属构筑物位置,并标出与管线冲突的地上、地下构筑物位置;核对永久水准点,建立临时水准点;核对接入河道接头处的高程;施放挖槽边线、堆土堆料界线及临时用地范围。另外,在沟槽外适当位置设置方向控制桩,待沟槽开挖后,在沟槽两侧对称设置高程桩,以便施工中随时测定中心线和高程。 (2)沟槽开挖 沟槽开挖采用大开挖,开挖宽度为:d300管底为底宽1.2米,边坡为1:0.25~0.3,d600管底为底宽1.8米,边坡为1:0.25~0.3。 (3)垫层及管基 碎石垫层分层填筑,采用人工整平,电夯夯实。钢筋砼管采用135°C15砼基础。为方便铺设管道,模板分为两次安装。首先浇注平基,先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再用平板式振动器振平,砼管基础要求振捣密实,不得留有气孔。模板采用钢模,砼采用机拌,槽深大于2.5m时砼采用流槽下灌,确保浇灌后24小时内不泡水,待平基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按照安管、稳管、浇注管座混凝土顺序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管道铺设 砼管按照排管→下管→清理管膛管口→清理胶圈→上胶圈→初步对口找正→顶装接口→检查中线高程→用探尺检查胶圈位置→锁管的顺序进行施工。 平基砼达到基本强度后安装钢筋砼管节,安管前清扫基面,逐节检查成品管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一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上海万森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昌2007-10-30 摘要:这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最大亮点在于雨水的预处理,巧妙利用重力学的原理,对初雨进行了抛弃,对雨水进行了在线过滤,使收集的雨水澄澈干净,收集后的雨水不再需要处理,使雨水收集极具普及性和推广性。这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设备尤其适合于农村、偏远山区、驻岛部队和边防哨所、城市的小区收集利用 关键词:雨水收集利用、雨水预处理、初雨抛弃、在线过滤。 1,雨水的利用价值 “所有的水都是雨水”这是美国雨水收集利用专家理查德·海尼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论是地下储水层的水,还是江河里的水,最早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雨水落到地面,透过土壤、石层渗灌到地下储水层,带上了矿物质和盐等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物质,最关键的是,地下水硬度一般偏高,而回用雨水可以节省地下水处理中使用的软水材料,还可在洗涤时节省肥皂、洗涤剂等。因此,对雨水的科学收集、合理储存及节能使用是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雨水利用价值的有效保障。 2,中国水资源状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国家。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连丰、连枯年份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水资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总体来说: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由于水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我国许多城市的水资源正在面临着严重的不足和短缺。造成城市水资源不足和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少。二是水源水质日趋恶化,不能满足水体正常循环使用的功能要求,大大减少了有效水资源的利用状况。2007年太湖、巢湖蓝藻的全面爆发进一步给我们敲响了警种。 因此,对雨水的综合利用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的有效途径。 3,常见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在国外,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有较长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对那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 德国的城市雨水收集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常见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分为三个部分:雨水的收集、雨水的处理和雨水的供应。 3.1 雨水的收集 雨水的收集利用,广义的范围内,包括了大型水库的建设,河川径流的取用等。雨水收集的方式有许多种型式,例如屋顶集水、地面径流集水、截水网等。其收集效率会随着收集面材质、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1 总则 1.0.2 在我国,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重点地区是西北、华北的半干旱缺水山区、西南石灰岩溶地区和石山区以及海岛和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多为山区、沟壑纵横,引水、输水条件十分困难;居住分散,适宜利用就地资源,分散开发;贫困、不发达。例如,西北、华北许多山区,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缺乏,不仅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人畜用水也严重不足。西南山区虽然全年降雨比较充沛,但分布不均;区内河谷深切,水资源难以开采;石灰岩裸露、岩溶发育、保水性很差;因而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我国沿海的石质丘陵山区及海岛由于缺乏淡水资源,引水工程的修建比较困难,也迫切需要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关于规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多年平均降水量适用下限的依据,主要是考虑如果降水量太小,所需要的集流工程规模就较大,工程费用也随着增加,将会造成技术不可行和工程不经济。根据调查,我国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地区中,以甘肃省的靖远县和会宁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南山区的降水量最小。甘肃靖远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0~250mm,雨水集蓄利用主要用于解决人畜用水困难,用于灌溉的很少。会宁北部年降水量为250~300mm,除了解决人畜用水外,也进行集雨灌溉。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降水量多数大于300mm,最少的地方降水量也在250mm以上。宁夏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宁南山区,那里的降水量多数在300mm以上。因此本条规定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适宜降水量下限为250mm,是符合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际的。 1.0.5 本规范引用的其它规范主要包括: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DJ207-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JGJ/T98-96《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GB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CECS82:96《农村给水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 3 规划 3.1 一般规定 3.1.1 为保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科学决策,使这项工作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切实发挥效益,搞好县(含县)以上的发展规划、合理制定各项规划指标、做好区域性的工程布局是十分必要的。规划主要是区域性规划,因此本节的规定

雨水集蓄工程

雨水集蓄工程 【篇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康县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一概况 (一)社会经济概况 本次规划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大堡镇安场村的高半山区,涉 及安场村的二个社105户402人,耕地面积680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黄豆,经济作物有核桃、花椒、板栗。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 工程区属西秦岭南麓高半山区。区内地形复杂,地势较平缓,海拔 高程在1200-1500m,土壤为黄棕壤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 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工程区内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二)工程概况 1. 工程地质概况 该项目区为浅切中低山地、黄棕土壤,土石沟壑地貌,整个地势呈 现东高西低,南北沟谷多呈v型,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土层略浅,出露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质泥岩石。 2. 水文地质概况 项目区属大堡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820mm,降水年内分布不均, 形成春、冬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现象,主要有基岩裂隙潜水, 水质良好,水量丰富,周围自然山坡稳定,未见滑坡等不良物理地 质现象。 3.建设规模概况 据统计,区内暂无蓄水堰塘及水窖工程,只有几年前修建的人畜饮 水工程一处。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规划,有计 划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地块修建集雨水窖工程,计划 新修水窖75口,增加蓄水2250 m3;铺设灌溉管道75条,长 7500km。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位于大堡河右岸高半山地区,地势较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 理条件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设蓄水工程的条件, 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发展。现采 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行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这一地

7.1.3条-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自评星级:★(一星级) 2018年6月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总用地面积17333㎡,总建筑面积54015.75㎡,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4614.09㎡,地下建筑面积9401.66㎡,建筑密度11.78%,容积率2.50,绿地面积5200㎡,绿地率30.0%。 二、气候特征概况 根据福州市气象台长期观察资料统计: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气温41.1℃(7 月),极端最低气温-2.5℃(1 月)。福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43.8mm,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季。南港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14.3%,其次为西北风,频率9.15%,静风频率21.8%,年平均风速2.8m/s。据统计,福建沿海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2次,对福州市有影响的台风平均每年4~5 次。受台风影响时风力一般为6~8 级,阵风9~11 级,台风期间往往伴随大雨,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福建省降水受季风活动支配,又受地理因子影响,降水量时空变化明显。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大体于与地形相吻合。从东南沿海到闽西北山地,全年降水量大部地方在1000-1800mm 之间,北部南部各有两块多雨中心,西北部的崇安一带和东北部的周宁一带年降水量在2000mm 左右;南部的德化—九仙山和龙岩-平和一带在1700mm 上下;内陆其他地方,大部在1500-1700mm 左右;沿海除宁德(达2000mm 左右)外几乎都在1000-1500mm 之间,东南部沿海地带,或大陆突出部以及一些岛屿在1000-1200mm 之间,是全省最少雨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 规范 1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篇一:给排水设计常见规范( 最新版)】 序号书名 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 ( )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 6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 7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 8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 () 9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 10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11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 12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 13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 14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

15 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38- 16 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 gbj32/j26- 17《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 1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96- 19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dgj32/tj113- 20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50106- 21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1- 22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 23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 24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 2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26 s1(一)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27 s1(二)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28 s2 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29 s3 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30 s4(一)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雨水收集综合利用

浅谈雨水综合利用 一、雨水收集利用的价值和实用性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是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收集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外排径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系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的系统工程。与缺水地区农村雨水收集利用不同,城市雨洪利用不是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它还包括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回补地下水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因此,城市雨洪利用是一项多目标综合性控制技术。 集雨用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河湖防洪压力,减少需由政府投入的排洪设施资金。据统计,北京城区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到2.3亿立方米,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 二、雨水收集利用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1、水资源方面 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回收利用雨水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雨水利用就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利用,是从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雨水利用将会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造成地面硬化(如建筑屋面、路面、广场、停车厂等)改变了原地面的水文特性,干预了自然的水文循环。这种干预产生的效果是负面的:大量雨水流失,交通路面频繁积水影响正常生活,雨洪峰值变大加重排水系统负荷,土壤含水量减少,热岛效应及地下水位下降现象加剧等。 建设部已发布的《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对加强雨水回收与利用做了明确规定,目前正组织编写的国标《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征求意见稿)、北京市于2003年4月1日起执行的《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及上海市颁布的《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都要求对雨水进行利用。综上,城市雨水利用是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的一种新的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节水效能和环境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城市水慌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健康住宅、生态住区正迅猛发展,建筑区雨水利用系统,以其良好的节水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适应了城市的现状与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见,建筑区雨水利用系统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2、生态方面 (1)改善生态环境,补充涵养地下水,减少水旱灾害雨水集蓄利用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有效减少毁林开荒,推进坡改梯等生态保护措施。在修建小水池、小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后,有效地拦蓄径流,削减洪峰,减少了洪水危害。同时,就地拦蓄雨水径流入渗,减轻了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和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保证率、土地的使用效率和林草成活率,增强了抗旱能力,有利于恢复植被,促进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2)有效缓解农村饮水困难,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第二章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第一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 一、西北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状况 (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背景 一、规划原则 各地的规划、选点基本应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准则,要点如下: (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规划选择在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或开采利用困难,多年平均降水量250~550mm的旱地农业区(如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或在季节性缺水严重且降雨充沛的旱山、石山、丘陵地区(如西南的部分地区)兴建。 (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应首先了解规划区现有的水利设施状况、自然经济条件,并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划,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3)工程的规模与分布的数量、类型应根据规划区的水资源循环、补给与排泄条件、当地种植作物的需水量、需水关键时期及需要灌溉的面积等资料来确定,着重解决好作物的保苗水、保命水。 (4)规划工程应集中连片,注重实效,避免重复建设。 (5)蓄水工程的选址要具备集水容易、引蓄方便的条件,按照少占耕地、安全可靠、来水充足、水质符合要求、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到管理方便和便于发展池院经济的特点,优先选择在房前屋后的适宜位置。 (6)水源。一般采用自然坡面、屋面集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选择靠近泉水、引水渠、溪沟、道路边沟等便于引蓄天然径流的场所;如无引蓄天然径流条件的,需开辟新的集雨场,修建引洪沟引水。总之,选择水源总的原则应是:要具有能最大限度拦蓄地面、屋面、路面和场院径流、引蓄泉水及其他骨干水利工程可提供补充水量的条件。集雨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当地径流的特点及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的容积来确定。对于集流效率较低的下垫面可采取人工措施,减少地面入渗,保证在需水前的雨季时,各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能基本蓄满水。 (1)降水资料。包括工程地点的多年平均、保证率为50%、75%及95%的年降雨量。 工程地点附近有气象站或雨量站且资料年限不少于10年时,可收集实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当实测资料不具备或不充分时可根据当地降雨量等值线图进行查算。 (2)地形资料。一般可不要求地形图。但应有集流面、蓄水设施及灌溉土地之间的相对高差资料。 (3)集水面资料。对房屋屋面、庭院、计划作为集水面的公路、乡村道路、场院及天然坡面等投影面积进行量测。同时,对工程范围内已建的雨水集流面性质、面积、蓄水设施的种类、数量及容积进行调查。 (4)需水对象资料。对工程范围内的人口、大小牲畜数进行调查,并对今后10年内的发展数字作出预测。同时,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的作物种类、树种及其面积进行调查。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标准江苏标准2020版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与小区、工业建筑与厂区等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 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 5134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GB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 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 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36《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 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CJJ 83《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DGJ32/J 173 《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3 术语和符号 3.1 术语 3.1.1 雨水控制与利用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对雨水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收集回用、入渗利用、调蓄排放等。 3.1.2 初期雨水initial runoff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 3.1.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unof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集蓄利用研究综述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集蓄利用研究综述 一、雨水集蓄利用 1. 概述 受人口增长、持续干旱、地表水污染、地下水超采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人们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初步显示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 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000年的中东地区,就有利用雨水的记载。在同干旱气候长期的斗争中,希腊人、阿拉伯人、以色列人积累了收集利用雨水的丰富经验。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收集利用路面雨水,70年代修筑集流面集蓄雨水。1982年,在夏威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雨水集流会议,嗣后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International Rainwater Catchment Systems Association),并多次召开雨水集蓄利用学术会议,促进了国际间雨水利用的交流与研究。目前,以色列在集雨农业灌溉方面成就显著,日本则研究利用雨水回灌地下水技术。我国在秦汉时期就有修建涝池、塘坝拦蓄雨水利用的历史记载,修筑水窖的历史也有数百年。但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利用窖水点浇玉米、蔬菜等,突破了原来只用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传统。在80年代后期,收集的雨水被用于发展庭院经济和大田作物需水关键期的补充灌溉。如1995年,甘肃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宁南山区实施“窑水农业”,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研究,陕西则称为“甘露工程”。 从1995年在北京举办第7届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大会以来,已在兰州、徐州和大理召开了3次全国性的雨水利用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活动,交流了国际和国内雨水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了雨水利用研究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区人蓄饮水和集流节灌上,同时对集蓄雨水补灌地下水及城市集流等问题也展开了研究。 集蓄雨水发展农业灌溉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这种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的马雅文化时期。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工程设备和技术,不可能修筑大型水利工程来进行水量调节,雨水利用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只是到了本世纪初,近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遗忘了这一曾经支撑了几千年古代灿烂文明的传统灌溉技术。随着水资源的紧缺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近20年来,雨水集蓄利用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又迅速复兴和发展起来。目前,世界各地都不乏集蓄雨水发展农业灌溉的例子,特别是在干旱地区。例如,以色列人在南部200毫米年降雨量地区修建微型集流场造林,在内盖夫沙漠地区,修建石堤把坡地径流拦截到低处梯田或存放在山腰的水库中,使年降雨量100毫米的地方得到300毫米~500毫米的水量。美国的西南部也有此类实践。集雨灌溉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曾经或正在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2. 雨水利用的几个概念 (1)雨水利用的内涵 所有形式的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雨水,因而雨水利用不仅仅是指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雨养农业利用,而且还包括人工增雨、水土保持、水源地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这种雨水利用的概念其外延几乎囊括了水的所有利用方式,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一般文献中提到的雨水利用是指对雨水的原始形式和最初转化为径流或地下水,土壤水阶段的利用,可将其称为狭义的雨水利用(有的文献叫雨水的直接利用)。就狭义的雨水利用而言,其内涵至少应包括:①解决人畜饮水的家庭利用;②用于作物补灌的农业雨水利用;③用于消防、城市绿地灌溉的城市雨水利用;④雨水的地下水补给利用。 (2)农业雨水利用 农业雨水利用是指通过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过程将雨水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利用。由于农业雨水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学者将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有的学者将农业雨水利用分为雨水自然利用、叠加利用和聚集利用,有的学者则将其分为:①雨水的原始利用

集雨工程

集雨工程 我国集雨工程发展设想 1)根据国家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布局,立足于10年内基本解决人均半亩到一亩基本农田及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2)重点布局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3)结合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对不适宜发展的地方退耕还林、还草。 4)结合当地经济建设,集雨工程配合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以解决温饱为前提,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 5)因地制宜,宜窖(窑)则窖(窑)、宜池则池、宜塘则塘、宜坝则坝。 2005年及2010年集雨工程的发展设想,该设想分为两步实施; 5年重点按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先发展人均半亩的集雨工程基本农田,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计划建成集雨工程766万处、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11.4万亩,累计解决2110万人的温饱问题。

2005年至2010年,重点发展集雨工程区的农业经济,包括集雨工程与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结构调整结合;发展集雨工程的综合利用等,使一部分人达到小康水平。该阶段计划发展集雨工程946.3万处,年可增产值82.3亿元。 1.资金筹措 采取政府、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上各占1/3,但对于特困地区,建议政府的投资比例适当增加,可达到1/2。综合各省的规划,2005年及2010年总资金筹措计划如下:至2005年需投入290.2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103.26亿元;至2010年需投入313.65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119.37亿元。 坚持地方和群众自筹为主,中央对示范性工程引导补助为辅的指导方针,在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鼓励个人、私营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兴建集雨工程。 2.技术措施 各相关省(区)应严把技术督导关,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技含量。 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省(区)要因地制宜搞好发展集雨工程的规划布局,最优化地利用雨水资源。 二要制订合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各省(区)应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制订本地区工程技术规范或标准,加强人员的培训与技术交流。 三要切实做到雨水集蓄工程与节水灌溉的结合。加大宣传教育、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康县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一概况 (一)社会经济概况 本次规划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大堡镇安场村的高半山区,涉及安场村的二个社105户402人,耕地面积680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黄豆,经济作物有核桃、花椒、板栗。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 工程区属西岭南麓高半山区。区地形复杂,地势较平缓,海拔高程在1200-1500m,土壤为黄棕壤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工程区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二)工程概况 1. 工程地质概况 该项目区为浅切中低山地、黄棕土壤,土石沟壑地貌,整个地势呈现东高西低,南北沟谷多呈V型,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土层略浅,出露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质泥岩石。 2. 水文地质概况

项目区属大堡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820mm,降水年分布不均,形成春、冬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现象,主要有基岩裂隙潜水,水质良好,水量丰富,周围自然山坡稳定,未见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3.建设规模概况 据统计,区暂无蓄水堰塘及水窖工程,只有几年前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一处。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规划,有计划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地块修建集雨水窖工程,计划新修水窖75口,增加蓄水2250 m3;铺设灌溉管道75条,长7500km。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位于大堡河右岸高半山地区,地势较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理条件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设蓄水工程的条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发展。现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行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这一地区水文条件是降雨量较丰,多年平均降雨量820mm,造成干旱的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过程不相匹配,二是缺少蓄水工程。现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选用集雨水窖等小型引蓄水工程,增加调蓄水量,增强灌溉能力。符合当地水资源呈立体分布的特点。这种集雨蓄灌的方式也易被群众接受掌握,工程建设简便易行。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是为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雨水有效控制与利用,减轻城市内涝和雨水污染,使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本规范适用于广西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小区及市政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 在广西城镇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 新建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削减径流排水、降低雨水径流污染负荷、防止内涝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兼顾城市防灾需求。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应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广泛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 雨水入渗系统不得对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构成影响。 下列场所不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的雨水入渗系统需保证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后方可使用。 在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中,给水排水应和相关的园林景观、建筑、防洪等专业设计密切配合。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雨水资源化利用概述

雨水资源化利用概述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的物质基础,针对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近几年来人们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在对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概念与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古今中外在雨水集蓄利用的状况,总结了在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的一些工程技术手段。最后,对我国目前的一些典型的示范工程进行了总结与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雨水利用;工程技术;示范工程 我国水资源人均亩均占有量少,并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实践证明,通过水窖等各种工程手段进行的小规模的雨水蓄积,将雨水资源化对解决我国缺水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概念与内涵 所有形式的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雨水,因而雨水利用不仅仅是指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雨养农业利用,而且还包括人工增雨、水土保持、水源地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 2 利用状况 在同干旱气候长期的斗争中,希腊人、阿拉伯人、以色列人积累了收集利用雨水的丰富经验[1]。在我国,早在2700年前春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己有引洪漫地技术[2]。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窖水点浇玉米、蔬菜等,突破了原来只用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传统。80年代后期,2001 年水利部颁发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志我国在雨水蓄积利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初步成熟[7]。 3 技术手段 3.1 汇集技术 雨水汇集是指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汇流面,汇集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以备高效利用。 屋顶庭院雨水汇集主要解决部分缺水地区人蓄饮水问题。路面集水则主要用于灌溉[4]。此外,城市路面及建筑物也被作为集流面,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环境及地下水补灌的研究也正在展开[1]。 3.2 蓄存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 一、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和3/4,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再加上水土资源分配组合极不平衡,南北方相差十分悬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日益严重,全国年受旱面积达2700万hm2左右,每年因旱灾粮食减产700亿kg左右。特别是西北地区,多数地方的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且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6-9月,并以暴雨形式出现,造成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雨后又无水灌溉,大旱之年连人畜吃水也困难,群众生活较贫因。但这些地区却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光热条件好,可供开发的耕地和草地资源潜力很大,而水资源短缺制约着这些资源优势的发挥。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兴建骨干水利工程不但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多,而且难以全面解决灌溉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当地唯一有潜力的降雨资源,发展有限灌溉(灌关键水、救命水),提高作物产量,促使农牧民脱贫致富,不但是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 自80年代以来,国外雨水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少雨国家(如以色列等)发展较快,且一些多雨国家(如东南亚国家)也得到发展,利用范围也从生活用水向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发展,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都在积极开发利用雨水。我国雨水利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北黄土高原等干旱半干旱山区和塬区人民在同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如修建土窖、大口井、坎儿井和蓄水塘等工程设施外,还改进了如修筑梯田等传统的就地蓄雨措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的

23.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 新规主要技术内容是:1.规范名称改为《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补充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术语、技术要求及控制目标;3.取消原规范中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内容;4.补充了生物滞留设施的技术要求与参数;补充了透水铺装设施蓄水性能的规定;5.增加了储蓄设施的种类;6.补充了雨水净化处理工艺;7.补充了景观水体和湿塘等调蓄排放设施的技术要求;8.调整了雨量计算公式中建设场地外排径流系数的限定值;9.增加了收集回用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容积计算公式;10.增加了入渗和回用组合系统计算公式;11.增加了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三系统组合计算公式;12.增加了场地雨水控制利用率计算公式;13.增加了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计算公式;14.增加了拼装水池设计、施工及验收的规定。整理自:众智建筑资源 1 总则 1.0.1 为构建城镇源头雨水低影响开发系统,建设或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实现源头雨水的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使建筑、小区与厂区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海绵型民用建筑与小区、工业建筑与厂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本规范不适用于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雨水利用工程。 1.0.3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各项技术。 1.0.4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 1.0.5 规划和设计阶段文件应包括雨水控制及利用内容。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1.0.6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安全、使用及维修安全的措施。 1.0.7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结合室外总平面、园林景观、建筑、给水排水等专业相互配合设计。 1.0.8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城市雨水利用收集截污净化技术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体系 车伍1李俊奇1刘红2何建平2 (1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00044;2 北京城市节水办公室,1000?) 摘要: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笔者基于多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和对国内外技术的总结,将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体系概括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雨水渗透系统,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雨水水质控制系统四大方面。 关键词:现代城市雨水利用集蓄渗透技术体系 近十年来,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和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可实现目标有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前应用范围有:分散住宅的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 对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有利于构筑和完善该技术体系,尽快建立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1 雨水集蓄利用 1.1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利用屋顶做集雨面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可产生节约饮用水,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 该系统又可分为单体建筑物分散式系统和建筑群集中式系统。由雨水汇集区、输水管系、截污装置、储存、净化和配水等几部分组成。有时还设渗透设施与贮水池溢流管相连,使超过储存容量的部分溢流雨水渗透。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许多国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德国已实现产业化和标准化,一些专业公司开发出成套设备和产品。德国Ludwigshafen已经运行十年的公共汽车洗车工程利用1000m2屋面雨水作为主要的冲洗水源;法兰克福Possmann苹果轧汁厂将绿色屋面雨水作为冷却循环水源等,是屋面雨水用于工业项目的成功范例。 1.2 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 屋顶绿化是一种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和美化城市环境新的生态技术,也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和渗透的预处理措施。即可用于平屋顶,也可用于坡屋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