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

秦志希.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8, (01)1-7 .

传播使文化得以延续、创化、演进,同时特定文化又对传播行为提出规范与评价,对传播起到深层的制约作用。因此,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特性,也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传播体制:“定一茸”的一元格局

社会政治结构与传播结构存在着共协关系。英礼士说:“传播方式与频道决定社会控制的方法和政府的体制。”(祝基洼《政治传播学》,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3年6月,第49页。)从另一方面又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传播体制。传播体制直接表现着社会政治文化机制。

古代地中海沿岸国家,流动性的商业贸易活动,冲破了原始时代为血缘纽带,逐步形成了社会权力和传播的多元格局。当时社会主要有三个基本的信息流通群体,一是君主政客及伴随城镇与行会发展起来的城镇政治领袖,二是充当精神领袖兼教育家角色的教会牧师,三是随城镇商业发展逐渐壮大的商人阶层。“这是三个不同的掌权阶级”(赫·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第7页。),它们鼎足而立,各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并掌握了独立的社会资源包括信息资源。

中国情形与此不同。中华民族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习惯,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形成了自周以来的宗法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家国同构,“血缘—宗法一一等级”三位一体。由秦一统天下,国家权力乃“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秦始皇本纪》。)。家国同构的一元政治结构决定了中国传播体制的一元格局。皇帝既是政治权力的主宰,同时又是全社会信息的总源和总汇,对社会信息具有绝对的制导权。正如荀子所说:“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定,视仪而动”(《荀子·正论》。)。应当看到,历代朝廷也有注意民意、舆论的机构和制度,如皇帝召集大臣会议难于处理的事情的集议制,设谏官、御史以备纠绳百官、评论施政得失的净谏制度,驳还皇帝“诏令”的封驳制,朝臣轮流晋见皇帝、陈献个人意见的转对制,以及皇帝下诏求言制,臣僚士庶致意皇帝的上书制等等,客观而论,这些制度在正常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避免专断、偏颇、拾遗补阅、广开言路的作用,但是这些制度又都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意志,它们很难真正起到对皇权的制衡作用。

传统社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结构,使其不可能建立超然于权力中心以外的信息集散机构。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以皇帝为首的庞大的官僚系统是“这个广大国家机器的各部分间的惟一的精神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9卷第110页。}“这惟一的精神联系”,也可以说是社会的惟一正规的信息渠道。为维护传播的一元体制,使“政出一人”,一方面,皇帝总是适时地调整官僚系统内部的构置及权力范围,如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时,有意提升尚书的地位,以削弱相权势力。后来,又以门下省、中书省取代尚书省的地位,执掌举国机要、献纳等信息出入要津,以期有效地控制官僚系统这一政治信息通道。另一方面,对正规信息通道之外的各种传播渠道及异类的意识形态,则采取贬抑甚至强硬的排斥态度。在孔子看来,非正规的道听途说,就是对道德的背弃。荀子主张“齐言行,壹统类’,(《荀子·非十二子》。),将“不官而衡(横)至”的信息称之为“流言”、“流说”、“流谋”等等,他认为“治怪说,玩奇辞”的人淆乱社会秩序,乃是“奸人之雄”,必先诛之。荀子在思想意识领域倡专制之先声。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暴力强制手段首开思想专制的先例。汉董仲舒打出,“崇儒更化”的旗号,使儒学在文化思想领域取得独尊地位。到了明清的沉暮衰落时代,统治者大兴文字言狱,严酷地钳制着文化思想界,使大批儒生因文字言谈惨遭横祸。在漫长的传流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外来的文化思想,各少数民族思想习俗入注中原,又都被以儒学

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所消融、改造。可以说,一部传统社会文化传播的历史,除了短暂的隆盛时代“有客乃大”的多元格局外,更主要是依赖人为暴力及本土文化所固有的强大同化力,来维护和支撑着文化传播的一元性。而这种一元性的传播活动正有利于“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

在一元传播体制的统制下,传统社会一些重要的传播类型和大的传播活动,要么在君王的强力控制之下.要么在儒学意识形态的制导下运行。释传为皇帝及官僚体系所直接控制,是一个封闭的信息流动网络,主要供皇帝和各级官府交流信息之用,除有少量官员的私人信件可参与流通外,普通民众不得染指其间,从而也就排除了各种社会信息的大规模的有效流通。骚传功能单一,正如梁启超所说:“释道骤使,做中央统制地方的利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篇》。)同样,在传统社会运转长达1300年之久的邸报,也是被官僚体系所控制的信息交流工具,被人称之为“封建王朝的政府机关报”、“官文书”,其传播内容主要是皇帝圣谕,朝廷公布的法令和大臣奏折,此外偶刊社会零星消息。在这些内容中,皇帝扮演信息主角,大至封禅、征战,小至饮食起居皆可见诸报端,邸报的主题词即是“忠君”。同时,邸报的读者以各级官史为主,封建士大夫及地方豪绅巨贾也可设法看到,一般庶民百姓同样被排斥在外。传统中国的教育传播、书传就全世界而言可以说是最发达的,它们虽不完全为帝工直接把持,却以儒学为指导思想,教育传播不单传授知识,尤注重教人以德行智慧,修身自律。古代书传涉及内容极其广泛,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又以儒家经典为主,而且崇圣尚古,“达而不作”,使古籍中多注疏阐释之作,一些原著甚至靠名注得以传承,如毛传《诗经》、三家注于《史记》,颜师古注于《汉书》等,这成为中国古代书传的独有现象,古代书传的发达,与官方的介入分不开,如历朝的“正史”,或《太平御鉴》、《永乐大典》,特别是《四库全书》等浩大的出版工程,都是借政府的力量完成。这虽有利于古籍的保存与传播,而统治者往往借此实行文化的大清理,又是为了维护书传思想的统一性。

在一元传播体制下,由于家法等级制度及其观念对传播活动的渗透、影响,导致传统社会信息流动的不均衡。一方面,就社会纵向传播而言,自上而下的信息包括皇帝的旨意,各级官府衙门的政令,尊长贤者的观念,往往能便利地通达四方,畅行无阻,而由下至上的信息,包括士农工商的言论,臣僚属下的意见,则往往隐省变形,难于通达。其原因是社会信息等级化所致。信息实质上不是依自身价值的大小显其差异,而是因传者的社会等级显示其价值的大小,影响其传播的力度。因此,君主上司之言,祖宗先贤之言,哪怕不那么公允、正确,却能得到整个社会的尊崇与认同;属卜晚辈之言,贩夫走卒之语,哪怕是公允、正确的,也往往遭致冷落与排除。社会刘一信息持有“惟上”观念,出现所谓“人微言轻”、“人贵言重”的普遍现象,由此造成社会上下信息流动的不均衡。

另一方面,就社会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播而言,横向传播往往遭受轻视和抑制,比纵向传播显得势弱量小。从某种意义上说,横向平行传播是以平等、白由的思想为基础的,而这刚好与宗法等级观念相抵触。而且,不同社会层面的平行交流过于频繁,就可能导致横向联合势力的加强,以致造成独立、自主局面的形成,这在“定一尊”的大一统的传统社会中是绝对不容许的。因此,与纵向传播相比,社会横向传播往往处于非正规的、时断时续的、补充性的状态,甚至受到统治者的防范、监视和堵塞。长此以往,使得传统社会中的民众结社、村社联盟、官员联谊、地区间的合作显得极为疏淡,极不发达,特别是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力机构及官员,更忌讳过于密切的横向交流,它不利于社会整体能量的激活。横向传播的弱化,既是一元传播体制的表现,又是一元传播体制的必然结果。

传播取向:“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

家国一体,既使伦理政治化,又使政治伦理化,于是,伦理道德就成为整个社会生活

秩序的深层设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指出的“三纲领”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正是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价值追求的目标指向,使其有别于西方古代传播。

在传统中国德性文化的弋背景下,传播活动的独立性、信息价值的中立性显得异常微弱,中国人并不为了传播信急而传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传播活动是以道德作为起点和归宿,注重道德教化,使传播带有很强的实用理性特征。

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希冀社会生活的和谐。那么,个体应当怎样投入群体,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呢?孔子说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即应当体现仁德精神和礼的规范,使“仁”居其内,礼自外作,自觉地将仁爱按尊卑长幼的秩序推己及人,泛化开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传播活动由客观自然进入到人伦道德化的境地。要做到传播的人伦道德化,首先必然强调主体自我的道德修养。中国古人往往把主体自我德性修养具备与否看成是传播活动的前提条件,所谓“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而主体自我的德性修养,一方面是依靠主体反躬内求,即加强“客我”与“主我”之间的交流,培养自己的良知良能,另一方面,还要求有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所谓“里仁为美”。如果不与仁德的人住在一起,那就是不明智的。这就像俗语所说:“近朱者亦,近墨者黑”,“居必择邻,交必良友”(明《名贤集》。)。其目的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论语·里仁》)。所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干百年来能一直为人们传诵。

古代传播理论在考虑传者的自我实现的同时,也考虑被传者的道德完善。儒家所提出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主张,意即要想自己站得住,就得使人家也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就得使人家也过得好,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人安如己安”的意思,这实际土表达了己与人、传者与被传者相互依存的深刻内容。如果从道德的层面看,即主体的白我道德的完善不能仅仅局限于自我一己,必须由己及人,在成就他人的传播过程中才能最终完成自己。这种将人与己、传者与被传者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思想。

中国古人往往把传播活动看作是一个教化过程。法家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家更注重“明教化”作用的发挥。儒家三圣孔、孟、苟不论是从政、游说或创办私学,都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孟子·尽心上》。),致力于“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荀子·王制》。)为此,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多以道德的价值尺度作为取舍的标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表明传播活动中“非礼”的内容均在排斥之列,既不传,也不受。中国人普遍认为,坏事不宜张扬,要“隐恶扬善”而不是相反,致使日常传播活动有了许多的清规戒律。如“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君为臣隐”,“父为子隐”,“家丑不可外扬”等等,就强调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就随意加以传播,应当顾及人的体面与尊严。推广到社会普通人们之间的交往、传播,同样也有许多忌讳需加回避。如民间传言所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打人莫打痛处,骂人莫骂羞处”等等,即表明对普通人的缺点错误也不宜加以传播。正因为生活中的忌讳很多,久而久之,人们自觉地形成了这样的传播规则:“入境而间禁,入国而间俗,人们而间讳”(《荀子·曲礼》。),耽心的是“犯忌而于讳”。而各方面的禁讳就为传播内容设置了一个个栅栏,使之受到道德的层层过滤与筛选,这同样是着眼于传播的致善目的。

古代传播“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还具体体现在文化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国古代文艺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有“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主张“寓教于乐”,把“文”当作为“道”服务的手段和工具,正如朱熹所说:“凡持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的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的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及其性情之正而已”(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8年6月出版,第5-6页,第17页。)。古代特别看重的正是文艺正人性情、陶冶情操的道德

功能。古代史学辉煌于世,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史家向来以修身立德为己任,史书以表彰忠臣孝子为要务。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人伦正是贯穿中国古代史学的精神支柱。历史上善恶是非之裁断的主要标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第276页。) 。古代宗教,不论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无不以修心养性为本。道教的终极目标是“得道”,即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久视、葆真全性的境界。佛教历经中国化,也体现了心为宗本、明心见性的特点。古代教育如前所述,不只教人以单纯知识,更教人如何立志做人的理想和志气。古代自然科学虽有过举世瞩目的成果,但重伦理政治,轻工艺技术的文化传统,使-般士大夫视读书做官为人生正道,使近代科技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总而言之,古代各文化领域里的传播均表现出人伦道德化及其“止于至善”的目的。

传播机巧:“东方智慈”的凝结

中国人的智慧超群举世公认。它弥漫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同时浸透、凝结于古代传播活动之中,’使古代中国传播带有鲜明的“东方智慧”的民族特性。

如上所述,中国古代传播具有人伦道德化倾向,这种传播的人伦道德化,既体现了中国人“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同时又表明中国人认识到“德”在传播活动中所起到的无法替代的作用,表明中国人对于传播活动规律的智慧理解。在政治传播活动中主张牧驯教化,是因为看到道德感化比刑罚更具有抚慰笼络人心的作用。在军事传播及争战活动中,提出“伐谋”为上,“攻心为上”,是因为认识到能攻心者则而城不攻自破的道理。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主张诚实无妄,言而有信,是因为人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以心换心”,取得对象的信任,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总之,人们在传播活动中以德服人,是看到“德”在传播活动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德者本也”,“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8年6月出版,第5-6页,第17页。)。而“德”之所以在传播活动中具有如此大的能量,又是因为“知恩图报”是中国人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机制和原则。中国人历来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司的提携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而知恩则必设法图报,于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木瓜,报之桃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等等众多的民谚古训已成为整个社会所认同的基本的生活信条。正因如此,将传播活动人伦道德化,一般可望得到对方有效的回应和反馈,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将传播活动道德化、情感化,正是中国人传播智慧的一种表现。·

传统社会长期的封建高压专制,使人们认定传播(言语)关涉个人祸福乃至家国兴衰。人们担心“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而主张“慎言”、“少言”,即令非说不可时,也就十分注重说的策略、计谋了。传播谋略化,可以说同样直接地表现出中国人的“东方智慧”的民族特性;而有关古代传播的谋略,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有兵谋、道谋、权谋、仁术等多种形态,这里仅列举几种情形略加说明。

“读心术”。韩非认为传播中“说难”的最大难点是在于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俗语也说“知人知面难知心”。而“知心”对于传播成功与否又是至关重要的。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用于传播领域也同样有效。古人十分重视对传播对象的了解,战国时苏秦把了解对方的心理叫做“揣摩术”,淳于隽刚称之为“读心术”。史载,魏王曾先后三次接见淳于宪,淳在前两次接见时竟一言不发,因为他认准魏王当时要么一心想着马,要么脑中装着音乐,不会听进他的话。第三次接见时,魏王清心静欲,于是他与之深谈了三天三夜,此后淳受重用当上了年轻的宰相,这也是他“读心术”所收到的功效。与此情形相似,商鞍初到秦国时,先后争得四次晋见秦孝公的机会:可前三次他谈帝制之道,王道之谭,霸道之道,

都不能引起秦孝公的兴趣,在反复试探对方的真正心理后,商较第四次大谈强国之道,深得秦孝公的赏识。这表明古人在传播活动中注重并擅长读解对方的心理,从而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这正显示了他们的智慧。

明喻暗讽。喻以明理,讽在刺激,目的是使对方接纳自己的意见。这是历来臣僚对于人主的惯用手法,是在不宜真谏、明说的时候常采用的谋略。秦国谏臣中期有一次当众据理争辩,冲撞了秦昭王,使秦昭王大伤脸面,想诛杀此人。在这种情况下,一侍从委婉劝喻秦昭工说,中期个性刚烈,实在令人伤透脑筋,好在他面对的是宽容明理的君主,如果这事发生在莱、封时代,他非遭杀戮不可。这是理喻秦昭王,如果杀中期就会落得莱、封似的暴君的坏名声。待从作为奴才,无法与君主平等对话,这种委婉讽喻刚好显示他的智慧、机巧,能收到比直谏更好的效果。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如一些诗歌特别是汉赋中,也常见婉讽之作,所谓“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就属于这种情形。

迁回渐进。当与对象处于对立时,直接地以大道理劝说对方往往不能生效,古人常采取迂回渐进的方法,以求意见的传通。战国时触龙说赵太后即是典型一例。赵太后不准把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当人质以便使齐国出兵救赵,并拒绝任何大臣劝谏。此时触龙入见,他先从饮食起居谈起,谈到为自己的小儿子着想,欲送他当卫士,由是谈到赵太后并不真爱长安君,渐次接近所要谈的人质的话题,使赵太后认识到v爱儿子的不对,进而应允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如果触龙开门见山地谈人质之事,就可能被赵太后逐出门外。触龙说赵太后,以谈日常琐事缓和矛盾,力图感情上贴近对方并进而说服对方,同样表现了一种传播技巧和智慧。

以退为进。中国人自古认定“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之王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是。在传播话动中对于人己关系的处理,中国人往往贵人贱己、先人后己,即如称谓,人们往往自称为“敝人”、“在下”,谦称自己的意见是“管见”,“愚见”等等,这并不体现中国人的虚伪,或抱有退缩态度,相反,它表现了以抑为扬,以退为进的智慧。正像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礼记·坊记》。这也即是老子说的“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扬之,必先抑之”的道理。因为人们在尊重对方的同时,也希望对方尊重自己,在预先考虑他人的利益时,也在想着将来自己有求于人,“退”就是为了“进”,“予”就是为了“取”。.不仅如此,中国人尤善于“忍”,以至于“以德报怨”,视吃亏为福,这同样显示出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恩威并举。古代君王将帅,为使白己的号令通达四方,令行禁止,往往采取宽严兼济、恩威并举的谋略。一方面,他们宽于待人以收揽人心;另一方面他们看到,失之过宽并不能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还需以威严相济。孙子以吴王的宫女操练战法就可说明这一点。起初,宫女们把孙子的号令视为儿戏,嘻嘻哈哈,乱作一团,孙子剑斩两位队长,重新发令,宫女则无不肃然从命,秩序井然。恩威并举主要运用于上对下的传播活动中。

不言之言。传播当然主要依赖语言的力量,但在某些特定场合,语言的力量又是相当有限的。此时,以不言之言,无声的行动去影响对方,则往往是传播活动中大智大巧的一种表现。东晋谢玄大败前秦,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是出兵前,谢玄面对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心中无数,几次想向当宰相的叔父谢安请教,可谢安要么安然饮酒,要么提议下棋,只是不谈战事。大敌当前,他不能不急,但他所表现的是深藏不露的韬略。不言之言,在于给对方造成积极的心理影响,比一些安慰、鼓动的话当更为有力。中国古代教育传播,除了“有言之教”,还讲究“无言之教”,即教师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暗示和影响学生,这种身教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言之言”,往往无声胜有声。民谚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表明传者的人格、行为在传播活动中的感人魅力。

总而言之,中国古人在传播活动中,往往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具体的传播环境,因时因事而灵活采取各种方法,将信息巧妙、有效地传给对方。多样的传播机巧、谋略,体现

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机警、灵敏、睿智和含蓄、丰富、深沉的民族性格。

传播媒体:汉语独特的神韵面貌

在世界各大语系中,汉语显得十分独特。它既是中国占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承诺,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层而直接的联系。汉语的某些特点规定制约着古代文化传播的特性。

汉语的具象性。西方语言是声音语言。声音语言显示主客体关系的断裂,其语言不是对自然世界的形象模拟,语义符号与语言所指主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声音语言以形成概念、观念为目的,在描述、表达客体现象、传播信息时,具有分析性、准确性特点,这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相关联。中国语言以形象为主导,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模仿。指事是以形象—符充分发挥,而不像西方那样追求语法理论体系的建构。(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

汉语的主体性表明汉语比其他语言更注重传播主体情感意志的表达,使语言更易于表现主体个性风格和主观意志,汉语吁求更木的自由创造力。

汉语的审美特性。汉语作为象形文字,讲求“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符号来反映客观事物,汉语本身就是一种可感的图像,而且汉字构造也讲究一种构图美,致使中国的书法能成为一种审美的艺术而有别于西方文字。其次,汉语还讲究声韵之美。汉语在语句的组织建构过程中,除注重语法的选择和词汇的选择外,还尤注重音韵的协调,讲究单音复音的合理配置,语词的长短结合,语气的顺畅通达,声调的抑扬顿挫,以追求掷地可作金石声的音乐美。因此,汉语又被人们视为审美的感性对象材料,在传播中具有它独特的感人魅力。

汉语这三方面的特性,若从西方语言学的角度看,可能是不可理解的,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但却是高度人文化的。不仅传播的语言媒体,而且如上所述的传播体制、传播的道德价值追求、传播机巧等,也无不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人为”、“人文化”的特点,使传播既超越于自然状态,又超然于客观态度、纯粹的传播行为本身。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传播有别于西方的最基本的民族特性,就在于这种人文精神。

注释: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巾文版9卷第110页。

⑧《荀子.非十二子》。

⑦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篇》。

⑧⑨⑩@《论语》为政篇、宪问篇、子路篇、里仁篇。

@明《名贤集》。

⑩《孟子·尽心上》。

⑩《荀子·王制》。

15 19《礼记》曲礼、坊记。

1618⑩⑩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8年6月出版,第5-6页,第17页。

17⑩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第276页。

20⑩参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巾国文化概论》第6章。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概要

广西灌阳县水车乡初级中学:陆先进 邮政编码:541606 【内容摘要】神话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有着自己的本质特征。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初民们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神话。而且,中国古代神话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论文从中国古代神话的思想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艺术特性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神话具有篇幅短小而缜密,内容丰富而全面、形态齐全、题材形式多样,且贯穿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中心思想,蕴涵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的传扬,语言简洁、质朴、传神,善于使用各种修辞,富于意象性和想象性,悲壮与崇高的和谐统一等东方性特色进行了研究、论述。从而揭示了神话全方位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基础的价值。 The myth is the fir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which the humanity creates,it has ow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Industrious, is brave,wisdom China Initial people also creates be longs to own myth. Moreover, China ancient times the myth had the model the Eastern characteristic. Paper aspect and so on spiritu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which ancient times the myth content and its contained from China to China ancient times myth length short and meticulous,content rich and comprehensive, shape diverse, also took still German spirit spreading succinctly, the language, plain, is expressive, is good at using each rhetoric, was rich in and the imagination characteristic,the tragically heroic and lofty diapason unifies and so on the image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he elaboration. Thus omni-directionally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古代神话思想性研究——开题报告

1、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1)选题理论意义 神话以其故事情节的浪漫独特、情节结构的怪异离奇、神祇形象的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同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神话,希腊神话情节丰富,神祇形象较为丰满,而中国神话内容零散,但文化内涵较为原始。中国社会是世俗社会,神话的影响主要是精神领域,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影响。 (2)选题实际意义 对中国古代神话中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神话中描绘的生动情景在当代社会仍能给人以思想精神上的激励和道德行为上的规范。神话是民族的共同意识和精神支柱。在神话中描绘了壮烈的自我牺牲,崇高的抱负,坦荡的心胸,坚贞不渝的爱情,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受到权势和金钱等物欲等抑制下,人类这些美好的品质趋于淡化。从神话中汲取现代生活与现代文化里所缺乏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已成为时代所需。 对我国古代神话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继承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应充分利用神话这一民族文化遗产,重视神话中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感受神奇浪漫的故事的同时,透过故事情节、英雄形象去发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而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由衷热爱中华民族,激起青少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培养青少年具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顽强拼搏的意志,使青少年潜移默化的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自觉自愿的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同时神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也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单项选择题 (一)民风民俗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B年年有余C更岁交子D五福临门 4.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 ) A.纪念屈原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范蠡 D.纪念秋瑾 5.下列哪个称号不是端午节的别称?() A.浴兰节 B.女儿节 C.地腊 D.中天节 6.三冥节指的是() A.鬼节五月节下元节 B.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 C.鬼节端午节中元节 D.重阳节冥节下元节 7.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8.我国传统图案里以石榴象征() A.多子B.多福C.多寿D.多财 9.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 )的风俗。 A.菊花酒 B.雄黄酒 C.葡萄酒 D.黄酒 10.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年初一,不吃稀”的意思() A.为了过好年 B.为转变贫穷命运 C.为避免下一年犯糊涂 D.祈求来年新气象 12.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清明扫墓在()已成习俗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3.新娘出嫁时蒙上红盖头,最早的原因是() A.碍于兄妹身份 B.红色彰显喜庆 C.用于比魔驱邪 D.遮挡新娘羞涩 14.妈祖是中国海洋的保护神,对她的崇拜始于()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 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 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心世界。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 “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诸侯国则要求保全江山社樱,不致被别国消灭,并进而要统一天下。为了解决问题,各诸侯国广罗人才,研究对策;具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或讲学,培养传治国人才,游说诸侯,并由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主以“仁义”治国,以“亲民”、“惟民所止”、“止于至善”为德。道家学说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主“爱民治国”、法家则主改革,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墨家反对说空话,要“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对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百家争鸣”有一个共同点,主“尚贤”、“爱民”,因而都各有自己的先进性。到战国末年,就进人了取、存小异,进行全面总结的阶段,形成了“以民为本”、文道与德 二、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

【精品】最新《大国外交》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精品资料—值得收藏—值得下载——最新《大国外交》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形态和外交本质上的体现,是“三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表现。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201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贵在“特色”二字,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第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中国的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强调大国的国际担当。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着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根据力所能及之力,为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更多的援助,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 以“一带一路”为例,它是中国包容性全球化版本,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体现了将中国梦与世界梦共通、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对接的信念。“一带一路”着眼弘扬古丝绸之路互学互鉴、和睦共处的精神,拓展中国同欧亚大陆方向国家各领域互利合作,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就中国自身而言,这一构想与中国加快中西部开发、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与中国推进“走出去”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合作格局密切相关。就国际层面而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出发点是希望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秉持的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一带一路”为古老的欧亚大陆开创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为这片广袤大地的振兴插上两只强劲的翅膀。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 一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在那个时期,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面对林林总总的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古代神话还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营养,无愧为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 二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中国神话的产生固然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则较晚,而且没有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只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神话片断,虽不够系统、完整,内容却很有特点。

按其内容划分,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 对于宇宙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内容。天地是如何开辟的?万物是怎样生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总之,宇宙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类首先要思考的,难怪它要成为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了。创世神话的创作者尽管对这些问题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但那些充满幻想的描述却极富魅力。例如《淮南子·精神训》所记天地蒙、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的神话,《艺文类聚》一引徐整《三五历记》所记天地混饨、盘古首生、宇宙开辟的神话,《风俗通》所记女娲造人的神话和《淮南子·览冥训》所记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开辟和人类起源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探索和解释。虽然看似荒谬而无道理,却表现了我们的祖先认真探索、大胆想象的创造精神。 大自然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威力无穷,神秘莫测,使得原始人类由迷惑而生畏惧,由畏俱而生崇拜。在他们看来,大自然如此生机勃勃,富于活力,俨然是有人格、有意志的实体;而风云雷雨、山川鸟兽也往往被他们认作神灵。在这种“万物有灵”观念的启示下,他们通过想象和幻想,以有形的事物去表现无形的自然力,进而创造出自然神的形象和故事。这便是自然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自然神话是颇为出色的一支。《山海经》中有较多自然神话的记载,其中不乏神奇怪异、令人惊叹的自然神形象。如“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的“雷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的“海神”,“身长千里”,主宰昼夜明晦、冬夏寒暑的“钟山之神”烛阴,“十日所浴”的神树“扶桑”,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精卫”等等,都是自然神话中出色的自然神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夸父逐日》的神话: 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扑克人物】 黑桃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丹麦人霍克拉 红桃J:查尔斯七世的宫廷随从拉海亚 梅花J:亚瑟王的著名骑士兰斯洛特 方块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罗兰 黑桃Q:帕拉斯o阿西纳,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战争女神 红桃Q:朱尔斯,德国人,查尔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国的兰开斯特王族的约克王后 方块Q:是《圣经o旧约》中的约瑟夫的妹妹,莱克尔皇后 黑桃K:戴维,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索洛蒙的父亲,擅长弹奏竖琴 红桃K: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沙勒曼 梅花K: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块K:罗马名将和政治家朱亚斯o西泽,罗马统一后成为独裁统治者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论中国外交布局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4-2015-2《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姓名:梁慧玲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4111424 任课老师:王凯东 2015 年 6 月7 日

论中国外交布局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凭借它广袤的领土、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民族统一的传统等有利的大国因素,决定它在虚弱的时候,也总被认为是亚洲的睡狮;一旦醒来,可能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力量之一,必将会冲击整个旧有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从客观上分析,这种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然,但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的主观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战略目标,避免盲目行动;我们要有详尽的行动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各步骤的实施,减少非理性因素对我国外交的干扰;对自己的敌人和它们可能给我们设置的障碍有全面的把握,从容应对;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支持世界上一切积极因素的发展壮大,开展务实的外交活动,才能维护我们根本的国家利益,使我国的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追求美国主宰下的世界,建立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是它的战略目标;而中国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世界大国,渴望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国是其中重要的一极,能在世界上独立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国对中国进行打压就成为它必然的选择,为中国的发展设置种种障碍,所以中国要想顺利发展,就有必要打破美国的世界霸权,寻找它的弱点进行突破。 我们之所以选择日本作为打破美国世界霸权的突破口,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地理上毗邻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比较密切,中国对日本比对拉美国家、欧洲国家的影响力要大;第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军事潜力巨大,科技发达,国家统一,较少制约国力发挥的国内因素,只要能摆脱美国的羁绊,是有可能很快,甚至 5 、6年内成为世界一极的;第三,日本是美国世界霸权体系当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一旦从美国势力当中解放出来,将极大地削弱美国的实力;第四、中国的主要利益集中在亚洲,美国牵制中国的的主要基地是日本,日本的“解放”,就会使美国对我国的封锁体系崩溃,极大地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使我国在世界上,尤其在亚洲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我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世界大国,应该具有自己的全球外交蓝图,我国应该巩固与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支持俄罗斯的复兴,成为新的世界极;尽最大努力支持东盟国家一体化,组建联合防御体系,防止任何强权对东南亚的渗透,团结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势力,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使南中国安全有可靠的屏障;我们支持欧盟一体化,欢迎法德轴心的形成,诱导欧盟逐步从美国影响下

试论中国古代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

试论中国古代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摘要: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别具魅力的一部分,它是远古历史的记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那么它流传到今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其价值自不必说,而其本身的特色也是很鲜明的。这里就其现实性与浪漫性做一点阐发,其更多的内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与品味。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现实性;浪漫性 中国古代神话流传到今天,一直被人们所传颂,而其中绝大多数的神话故事也被搬上了电视银屏,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就是因为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才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早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单就属文学范畴来说,还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价值都是极高的。集中到其某一特征上,现实性与浪漫性可谓是比较突出的,下面就此做一点阐述。 首先,就其现实性来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马克思对于神话的科学概括。简单地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传说。引申来说,“它是远古初民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与社会(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幻想性故事。”[1]当人们看到日月星辰有规则的运行;看到白昼黑夜的变化;看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看到潮涨潮落、阴晴雨雪、花开花落;以及动植物、甚至人类自己的生殖繁衍等现象;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的惊奇!而看到雷电、山火、洪水、猛兽、干旱、瘟疫、等自然灾害的肆虐,又会是多么恐惧!面对这一切,他们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力。因此他们就把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现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并在口头流传。也反映了马克思的一句哲学思想:“物质决定意识”。即神话的创作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是现实的。 神话虽由人们的幻想构成,但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在今天看来虽不免荒唐可笑,但绝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比如,《山海经》所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就明显地反映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怀有征服自然的信心。又如,“羽民国的人身上生羽翼,驩头国的人有翼、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

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节

2010年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试卷五

2010年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试卷五 1.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乙醇可以替代汽油成为汽车的燃料。实际上,世界上已经有超过 500万辆汽车使用乙醇作为燃料,这些乙醇燃料汽车不仅比使用汽油作燃料的汽车更经济,而且几乎不会向环境排放有害的温室气体。 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推出的是() A.乙醇燃料具有经济的特点 B.只有乙醇可以替代汽油成为汽车的燃料 C.世界上大部分汽车都在使用乙醇作为燃料 D.乙醇燃料将是绿色能源的一种出路 答案D [解析] A项是本段文字的直接表述并非推论,B、C两项是错误的理解。由文中的“乙醇可以替代汽油成为汽车的燃料”和“几乎不会向环境排放有害的温室气体”可以推出D 项正确。 2. 氢能无限,在地球上的氢主要以其化合物,如水、甲烷、氨、烃类等的形式存在。而水 是地球的主要资源,地球70%以上被水覆盖;即使在大陆,也有丰富的地表和地下水。 水就是地球上无处不在的“氢矿”。 不属于本段文字所反映的信息的是() A.氢是一种化合物 B.氢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C.氢能具有来源多样的特点 D.水是氢能最重要的来源 答案A [解析] 由“氢能无限”以及来源于水等可以看出氢能的可再生、来源多样的特点, B、C两项表述正确。由“水就是地球上无处不在的‘氢矿’”不难推出D项正确。 而A项完全是断章取义。 3.现代传媒已经比传统传媒有了较大的重心位移,即从出卖传媒本体原有价值过渡到营销 传媒附加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重心转移造成了传媒与受众的脱节,一句话,传媒不再像从前那样依赖受众了,传媒如今更加依赖广告商了。 作者想要表述的观点是() A.现代传媒越来越市场化了 B.现代传媒的重心转移不失为一种好现象 C.现代传媒与传统传媒相比有较大的局限性 D.现代传媒的绝大多数收入来自广告 答案A [解析]B、C两项倾向性过于明显的或褒或贬都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D项属于对本段文字的过度推断,不是此段论述的重点。所以选A,可以完全概括作者的观点。4.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城市包括它周围的农村地区如果能相对的自给自足将更好地实现可 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它将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当然这不排除和其他周围城市甚至更远地区的贸易交换,但本土地区不能依赖这种贸易往来来维持生存。 作者的态度是()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