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

【教学方式】

学生从现有水平到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可以用以下 4 个学习阶段进行连接。阶段现有水平过渡状态的学习过程发展水平

第一

阶段

知道“分子、

原子”词汇。

给学生描述一个科普故事,一次奇特的旅行。旅程的起点是无限的宇

宙,让学生感受它巨大无比的存在;旅程的终点是微小的粒子——分

子、原子,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原子虽然微小难见,但它们是客观存

在的。

知道“分子、原子”

客观存在的事实;

知道“分子、原子”

非常微小。

第二

阶段

了解物理课

上有关分子

的知识。

第一环节——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回忆物理课上有关分

子的知识,教师从同学们谈论的内容中,归纳、抽取出分子的性质:

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2.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环节能够使

学生温故而知新,自然进入到新课学习之中。

第二环节——教师演示 2 个实验,请学生们观察、总结实验现象,依

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这一环节建立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

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了解分子的性质。

第三

阶段

了解分子的

性质。

第一环节——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品红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建

立“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认识,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

问题:“那么,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这一环节使学生

提出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产生内驱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环节——让学生首先关注到教材上有关分子、原子的概念:“分

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上“水的分解反应”和“氧化汞的分解反

应”的模型示意图,谈论有关分子、原子的概念。这一环节通过学生

谈论,使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了进一步具体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建

立“微粒观”。

初步认识分子和原

子的概念。

第四

阶段

了解分子的

性质;初步认

识分子、原子

概念。

教师精心选择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微粒观”解

释一些简单的宏观现象。

能够从分子、原子的

角度,解释某些简单

的宏观现象和问题。

【教学手段】

师生朗读、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蒸馏水、氨水、酚酞试液、品红固体;

实验仪器:试管 2 支、小烧杯 3 个、1000 mL 烧杯 1 个、250 mL 烧杯 2 个、药匙、滴管;

教室设备:计算机、投影。

教学目标

1.从“无限宇宙到微小粒子”的奇异旅行,感受“分子、原子”客观存在的事实。

2.从回忆所学知识归纳、整理、总结分子的性质,初步建立微观模型,再通过对演示实验 1 和

2 的观察、分析与思考,应用微观模型解释实验现象。

3.以具体事实为情境,通过小组谈论,进一步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4.通过练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从分子角度解释某些宏观现象,说明混合物、纯净物、单质、

化合物等概念。

5.通过小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问题框架

第一节课

【情境一】关于水分子,有下面几句话,请你仔细体会它们的关系,思考如何理解它们?然后谈论

一下。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构成的;

3.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4.1 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情境二】听说同学们物理课上已经学过分子的性质,谁能说说,并且要用实例或实验加以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 2 个实验,请同学们逐一分析,它们体现了分子的那些性质?【让学生提问】关于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问】既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为什么酚酞变红,而氨水却未变红?

第二节课

【情境三】

水的三态变化:品红在水中的溶解:

18 g冰在4℃时融化成18 mL水,在1 atm,

将18 mL 水加热到100℃,变成 3.06×10

4

mL

的水蒸气,体积扩大约1700 倍。

无论在热水还是冷水中,品红最终都能完全溶

解,成为红色、均一、稳定的液体。

【学生提问】分子能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教师设问】教材52 页有两句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话: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以教材52 页的两个化学反应(见下)为例进行谈论,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课堂练习】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25 m

3 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

4 m 3 的钢瓶中?

3.“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评价选题】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6 分)

2.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有什么不同?(10 分)3.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谈论一下空气,要求使用下列关键词:“混合”“物理性质”“化学

性质”。(8 分)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阶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

意图

技术

应用

时间

新课

引入

【引入】今天,我想请几位同

学与我一起描述一个与众不

同的旅行,一个“上天入地”的

旅行。

【朗读】老师举起图书,与七位学

生依次富有激情地、大声地朗读。

第一位学生我的第一站是大得不

可思议的宇宙(直径 1 亿亿千米),

那儿非常寒冷,寂静无声,远处闪

烁着点点亮光,好像是明亮的手电

用一

个奇

特的

旅程

——

从无

限的

科普

读物

《宇

宙和

原子

的秘

密》

7 min

新课引入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科普故事,描述一个从宇宙到原子的旅行

建立认识

学生感受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微小粒子

温故知新

学生回忆物理上有关分子的知识,教师归纳、抽取分子的性质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

新课学习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建立“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认识,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学生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氧化汞的分解反应”模型示意图,谈

论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两句话。

应用练习

学生应用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宏观现象

课堂小结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欲望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银河系

太阳系

地球

土壤

我一下扎进了土壤,深色的土

壤从四面八方向我拥来。它们

潮湿而温暖,空气里弥漫着一

股浓郁而清新的草木气息。

动物

筒光束中飘摇的雪花。这些点点亮

光就是星系,宇宙大约由1000 亿

个星系组成,我们的银河系就是其

中的一个星系。我现在就向一个蜗

牛状的星系进发。

第二位学生这个漩涡状星系就是

银河系。之所以被命名为“银河

系”,是因为众多的星星在夜空中

闪烁,就像一条明明灭灭流淌着的

河一样。从上面观察,螺旋状的支

流从突起的中心向四周辐射,其中

包含许多年轻而闪亮的恒星。我们

的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处于中年

的恒星。

第三位学生我快速地向闪烁着金

色光芒的太阳系飞去。太阳系包括

太阳、八大行星和它们的61 颗卫

星、彗星、小行星,以及环绕太阳

系的气体和尘埃。我向着其中一个

蓝白相间的美丽行星进发。

第四位学生我来到了美丽的地球,

它是太阳系里唯一适合生命生存

的星球。我开始向下俯冲,高山像

满是褶皱的毛毯,河流蜿蜒曲折,

小鸟从我身边飞过,我看到了小的

房子,大面积的田地和不规则的森

林。

第五位学生我感觉自己在变小,不

断下坠,在我坠落的下方是一个披

着甲壳的昆虫,我前进的速度并没

有因此减慢,我紧闭双眼穿越了一

到极

小的

微观

粒子

分子、

原子,

让学

生感

受到

宏观

与微

观的

变化,

让学

生感

受到

物质

是由

肉眼

看不

到的

微观

粒子

构成

的客

观事实。

[ 英] 特雷

弗?戴

尼古

拉?哈

里斯

张生

珍译

明天

出版

2003

年 2 月第

一版

DNA

分子

在我的脚下是大大小小

的圆球,它们按照不同的排列

组合在一起。我定睛一看,这

里有我曾经认识过的元素:

绿色——碳元素

红色——氧元素

白色——氢元素

它们组合在一起,我看着

很陌生,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熟

悉的身影——H 2 O。

水分子

水分子见到我,也像见到

了久违的老朋友,跟我打开了

话匣子:“我们能在这里碰上,

真是幸运。因为我们分子、原

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般

个坚韧的几乎无法穿透的障碍物,

然后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漂浮在浓

汤里一样。

第六位学生我发现我进入了甲虫

的体内,细胞一个接一个地排列在

我的周围。像这样的细胞在我们人

体内有10 万多亿个。在我们的世

界,要想看到这些细胞,需要使用

50 多万倍的显微镜来观察。身处这

微小的结构中,我发现周围有很多

圆圆的细胞核,我向其中一个游

去。

第七位学生我一头扎进一个细胞

核,眼前的景观让我惊奇。一个个

双螺旋结构,就像拧着的麻花,飘

荡在我的周围,我真想看清楚一

些,我爬上了一个螺旋表面。

水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2008 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11

人看不见。你像我 1 个水分子

的质量约是3×10

-26

kg,有点

抽象,只一滴水里就大约有

16 万亿亿个水分子。但是你

们人类的科学家很了不起,他

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就看到

了我们分子和原子的图像,甚

至可以移动原子。有了这些先

进的仪器,就可以让人们真真

切切地知道,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有很

多物质像我一样,也是由分子

构成的,如CO 2 、O 2 、H 2 、N 2 、H 2 O 2 、酒精、汽油??????”教材 50 页图 3-6 用扫描隧

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教材 50 页图 3-7 通过移走

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建立

认识

【情境一】关于水分子,有下

面几句话,请你仔细体会它们

的关系,思考如何理解它们?

然后谈论一下。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

素组成的;

2.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构

成的;

3.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

氧原子构成的;

4.1 个水分子是由 2 个

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在交流时,谈论出以下要

点:

1.水是宏观物质,水分子、

氧原子和氢原子是微观粒子;2.宏观物质是由元素(宏观)

组成的;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每

个分子都是原子按照固定组成构

成的。

通过

学生

的谈

论,使

学生

初步

认识

宏观

物质

与分

子、原

子的

关系。

投影

幻灯

4 min

温故

知新

【情境二】听说同学们物理课

上已经学过分子的性质,谁能

说说,并且要用实例或实验加

以说明。

【归纳提炼】从同学们谈论的

内容可以抽取出分子具有 2

个性质:

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着。

【回忆、交流】

学生在交流时,谈论出物理课

上学过的有关分子的以下知识: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

动;

实例:

(1)红墨水在水中扩散。

(2)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

压在一起,室温下放置 5 年后再将建立

在学

生已

有物

理知

识的

基础

上,通

过归

纳、总

结、完

善,帮

投影

幻灯

副板

书记

录学

生回

答要

点;主

板书

33

min

12

“看到红墨水在水中扩

散”、“闻到食物的香味”、“敞口容器中的水逐渐减少”都说

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2.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引

力和斥力),使分子之间保持

一定间隔。由于分子之间有间

隔,所以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

起可以互相渗透。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 2 个实验,请同学们逐一分析,它们

体现了分子的哪些性质?

实验 1

第 1 组实验:

第 2 组实验:

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

约 1 mm深。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观察、思考、交流】

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并

依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或得出结

论。

结论:氨遇水不变色。

结论:酚酞遇水不变色。

由以上两个结论,可以分析

“溶液变红”的原因是:氨遇酚酞变红。

现象:A 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

B 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不变。

结论:氨水中的氨分子在大烧杯的空间中扩散,遇到酚酞变

红。

原因:说明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氨分子才能扩散出

去。

助学

生站

在化

学学

科的

角度,

认识

有关

分子

的性

质,初

步建

立微

观粒

子的

模型。

并且

让学

生初

步从

微粒

的角

度,运

用分

子的

性质,

分析

具体

的实

验现

象。

总结

归纳

分子

的性

质。

13

【让学生提问】关于这个实

验,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个很有道理的问

题!说明虽然分子都在运动,

但是不同分子,它们的运动速

率是不同的。那么分子的运动

速率与什么有关呢?

实验 2

将品红固体分别放入盛

有热水(左)和冷水(右)的

烧杯中。

【学生提问】

既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为什么酚酞变红,而氨水却未变

红?

现象:在热水中,品红很快扩散;

在冷水中,品红扩散较慢。

最终都成为红色、均一、稳

定的液体。

结论: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大,

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使

两种分子能够混合均匀。

建议第一节课到此处结束,注意及时进行本课阶段性小结。

1 min

新课

学习

【情境三】

水的三态变化:

18 g 冰在4℃时融化成

18 mL 水,在 1 atm下,将

18 mL 水加热到100℃,变成

3.06×10

4

mL 的水蒸气,体积

扩大约1700 倍。

【倾听思考】

水分子间隔改变了,水的状态

改变了,水的物理性质也改变了。

但是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

有改变。

这个实例说明:单个分子无法

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

性质是分子集体的行为。

以具

体的

宏观

事实

为问

题情

境,引

发学

生思

考、提

问。

结合

具体

化学

反应,

通过

学生

谈论,

投影

幻灯

副板

书记

录学

生回

答要

点;主

板书

总结

归纳

分子

的有

关概

念。

12

min

14 品红在水中的溶解:

无论在热水还是冷水中,

品红最终都能完全溶解,成为

红色、均一、稳定的液体。

教材52 页有两句关于分

子和原子的很重要的话: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以教材52 页的两个化学

反应(见下)为例进行谈论,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品红在水中扩散后,使水的颜

色、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发生改

变。但是水分子没有改变,品红分

子也没有改变,它们的化学性质没

有发生变化。

结论: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

质。

【学生提问】

分子能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

性质呢?

【思考、讨论、交流】

1.从水的分解反应可以看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拆成原子,原

子再重新组合。水分子一旦分解,

水的化学性质就不复存在。所以分

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子。

2.从氧化汞的分解反应可以

看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拆成原

子,原子没有改变,只是从新组合。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

3.综上分析可知,在化学反

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个数可以发

生变化,但是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却

始终保持不变。

使学

生对

分子

和原

子有

了进

一步

具体

的认

识。帮

助学

生初

次建

立微

粒观。

应用

练习

【课堂练习】

参考教材 54 页习题 3、4。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

香?

2.为什么25 m

3 的石油

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

积为0.024 m

3 的钢瓶中?

【思考、讨论、交流】

1.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

的,所以墙内开花,但香味可以飘

到墙外。

2.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而

且气体分子的间隔很大,所以很容

易被压缩装入钢瓶中。

初步

学会

用微

粒观

解释

宏观

现象

的原

因,并

教材 8 min

15

3.“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

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

分子。”这句话对吗?为什

么?

3.不对。以氢、氧原子为例,

2 个氧原子可以构成 1 个氧气分子;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可以

构成 1 个水分子。

获得

结论。

课堂

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奇特

的旅行,终点是肉眼难见的微观世界,这是我们第一次与微观世界亲密接触,初次感受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今天它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我们还会追随着:

带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英

国物理学家——道尔顿

来自新西兰农村的大个

子,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巨擘——卢瑟福

世界闻名的剑桥大学卡

文迪许实验室的第三任主任,卢瑟福的恩师——汤姆逊

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

领袖,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丹麦原子物理学家——波尔

去探索原子的奥秘!

道尔顿卢瑟福

汤姆逊玻尔

激发

学生

的学

习欲

望,为

学生

进一

步认

识微

观粒

子,发

展微

粒观

打下

基础。

投影

幻灯

1 min

课堂

评价

完成学习效果评价内容(见下表)

19

min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小组相互评价方法

将30 位学生分成 5 组,每组 6 人,每组选择一道小题,也可以小组自己命题,但命题必须围绕

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然后小组给出答案,并进行全体交流。其他小组为其打分,并依据评价量规

说明给分原因。

供选题目: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6 分)

2008 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

16

2.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有什么不同?(10 分)3.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谈论一下空气,要求使用下列关键词:“混合”“物理性质”“化学

性质”。(8 分)

【评价量规】

1.题目难易(已定):6 分、8 分、10 分;

2.答案准确性:6 分、8 分、10 分;

3.答案创新性:6 分、8 分、10 分;

小组总评分数26 分以上为“优秀”,24 分以上为“良好”,20 分以上为“合格”。【评级样例】

第一小组:刘芳、郝琦、田野、王蕾、康莹、项楠

选择第 2 小题(10 分):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有

什么不同?

该组的作品如下,由田野同学讲解。

第二组评分:10 分(选题)+10 分(解释准确)+10 分(形式新颖、创意好)=30 分

第三组评分:10 分(选题)+8 分(语言不够流利)+10 分(形式新颖、创意好)=28 分第四组评分:10 分(选题)+8 分(表达不够清晰)+8 分(创意好、但是字写得不好)=26 分

第五组评分:10 分(选题)+10 分(解释较准确)+8 分(形式好、但构图不美观)=28 分第一组总分:28 分,总评结果——优秀。

17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 字数)

本教学设计从以下 2 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1.从【教学方式】栏目可以看出,学生从现有水平到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用 4 个阶段进

行连接。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它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每从一个现有水平达到发展水平时,这个

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就成为下一个过程的现有水平,进而再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开

始,不断地跨越一个个“最近发展区”,最终达到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每

一个阶段都要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确定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适合学生的情

境,开展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广泛谈论,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通过

“最近发展区”,达到发展水平。

2.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栏目可以看出,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即

必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认真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的原因,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找出适合学生的起点,

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选择适合学生的交流方式,使学生进行有效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分子和原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课题 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从物质结构的微粒性了解分子、原子,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等。 3、用分子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通过学习,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物质可分与不可分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重 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的特征。 难 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 实验感知 分析信息 得出结论 运用理解 巩固练习 (一)、导入质疑: 【展示图片】:花香、湿衣服晾干。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闻到物质的香味?湿衣服会干? (二)合作解疑: 【快乐探究 1】: 取两个 100mL 小烧杯, 分别倒入约 60mL 冷水、60mL 热水,各加入 4-5 粒 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展示分子、原子照片】证明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并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出问题 2】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1)听播放的“分子自述”,得出分子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快乐探究 2】—氨分子运动现象 1. 先取一张滤纸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用滴管向滤纸片上滴加氨水,观察现象。 2. 另取两片滤纸片,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将一张滤纸片放在表面皿上; 另一张放在试管中, 向一团棉花滴 10 滴浓氨水塞住试管口,对比现象,试解释原因。 【得出结论】:(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我思考,我能行!解决前面问题深化理解: (1) 为什么闻到香啊?…… (2)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3】品红分子为什么能扩散到水中去呢? 【快乐探究 3】: 量取 10ml 水与 10ml 酒精,然后混合,混合后体积多少? 【得出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我思考,我能行!深化理解: 1.如右图,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 10mL 的水和空气,用手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__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 溶液呈__色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观察几分钟烧杯A 溶液呈__色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说明 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烧杯B 溶液呈__色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第三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教学目标 1. 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难点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巩固练习】 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02和红棕色N0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播放动画:展示过程与结果。 4、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对比归纳、形成概念: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边演示边讲解 【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 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板书】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 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1、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空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空气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填写观察记录: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容: 本节课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法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勇于探索的精神。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容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第三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参与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肯定学生发言正确性,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成果,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巩固练习】 1、解释新课开始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闻到花上的香水味? 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易干?为什么?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家庭小实验50ml黄豆和50ml绿豆让学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就象石子与石子、沙与沙之间的有的间隔大,有的间隔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到间隔大的分子中。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二、粒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至第九章的教材分析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结构 中国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为此本章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教材在《练习与实践》中也安排了相关的训练题。 二、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情景,努力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面对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进行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既十分关注又颇感困惑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师,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付诸实践,是成功进行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在《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的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又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的。且《标准》在其第二部分进行了如下的概括性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纵观《标准》中的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教材所体现的种种特点(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②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③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④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⑤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本溪市第十中学 2019年9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4)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糖块溶于水为何不见了?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3、为何能闻到远处的花香?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1、学生进行猜想、讨论 2、学生从实例中逐渐感知到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粒子构成的。从日常的现象感知微观世界,建立微观粒子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一、分子[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情景感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板书] (一)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探究活动一] 分子是运动的吗?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试液,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 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 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 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 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 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 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 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 “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 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 存在,初步形成微观 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 有内在关系的 话题,提出富 于思考性、激 发想象力的化 学问题,确立 正确的学习导 向。 从动画和实物 图像中感知分 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 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 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 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 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 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 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 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 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 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 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 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 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 思考,从具体的 数字中感知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都 很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探 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 字和拟人化的 手法,说明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提 出分子会运动 和分子之间有 空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渡 到下一部分内 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论、 分析实验条件, 归纳、交流实验 现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习 推向深入,使 “分子不断运 动”的抽象、 枯燥知识化为 生动形象的画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前准备】 [知识准备] 通读本节教材,对其中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讨论思考,并搜索相关知识留待课堂讨论。 1.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 2.收集一些化学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造福于人类生活的实例。 3.你了解“煤气中毒”、“白色污染”、“纳米材料”等常识性知识吗? [物质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分组实验器材、药品;准备相关媒体、素材。 学生:准备一些玻璃材料,留做分组实验用。 【课堂学习】 一、引入: [观察思考]: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境。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二、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 三、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同学们分组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科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是 _________,该方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播放录像: [观察思考]: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水的用途有哪些?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五、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同学讨论、老师总结并板书。你所知道的预防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验证火柴中是否含硫的基本思路? [讨论交流]:1、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 路。。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环境的“无”如“无硫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老师小结并板书。 七、活动:[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总 八、例题研讨: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