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收稿日期:2007-10-26;修订日期:2008-01-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53):升级边缘区的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调整研究.

作者简介:张振兴(1982-),男,山东省枣庄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

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张振兴1,仇方道2

(徐州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基于淮海经济区1995、2000、2005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和图形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淮海经济区近10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了淮海经济区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出现的趋势,表明淮海经济区各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区域内部出现了极化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低发展水平县域的数量占县域总数的66%,且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区域出现了东西分化现象;区域发展核心轴线逐步形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区域内部交通干线对经济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交通网络的形成可以促进区域差异的缩小。关键词:县域尺度;空间格局;淮海经济区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2-0007-07

0前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人们社会生活差

异的主要原因,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为解决区域差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策略,而弄清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对于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塑造区域特色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省域尺度及省域内部差异的研究,如对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域内部差异的研究,而对于省际边界

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则较少[1~

7]

。淮海经济区是一个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形成的具有独特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的典型省际边界区域。目前已有学者从城市竞争力角度探讨了淮海经济区的空间差异,而有关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尚未展开,尤其是以县域尺度为研究单元开展的空间格局研究应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县域单元是中国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最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县(县级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对沟通城乡交流、推动农村经济发

展、促进工业化进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县域经济的繁荣是地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基础[8,9]。因此基于县域尺度的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更能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异质性特征。

1研究区域概况

淮海经济区由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省接

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地处东部沿海的“脐部”地带。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中,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带的中部,处在长三角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之间,同时又属于新亚欧大陆桥东部的桥头堡,从而成为全国经济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中承担着东靠西移的“接力站”和“二传手”的作用[10]。淮海经济区土地面积17.8×104km2,总人口1.22亿人,分别占全国的1.86%和9.4%。2005年该区国内生产总值为

11370.9亿元,仅占全国的6.2%,占东部地区的

10.3%。但是淮海经济区一直属于长三角与环渤海

两个发达经济板块中的“断裂带”和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带的“低谷”,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与两大经济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同时由于该经济区分属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发展基础、发展政策、发展速

Vol.20No.2Mar.,2008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

第20卷第2期2008年3月

度各异,使得淮海经济区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因此对淮海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为更好地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方法

本文以县域为研究地域单元,包括县、县级市、地级市市区,共115个研究单元。但是由于区划的变更,县名的更替和新的县级单位的出现,使得数据不能进行同步比较。因此,对出现变更的宿豫县、灌南县、淮阴县、淮阴市区、利辛县的指标数据进行了合并处理,并对直接由县升格为市但是行政区划没变的地区按照最新县(市)名表示。在进行图形处理时,以2001年淮海经济区行政区划图包含的115个县级单位为基准做图。

由于GDP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了区域的发展程度,并被广泛用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之中,因此利用GDP和人口两个基本指标获得人均GDP值,并把全区域人均GDP指标值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代表比值最低、低、中等、高、最高)进行分析[11],结合GIS技术支持下的图形分析(主要使用ARCGIS应用软件),将结果可视化。文中选取的1995、2000、2005年3个年份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统计年鉴。3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征分析

根据以上研究方法,采用ARCGIS软件技术,对2005年淮海经济区各县域的人均GDP差异做图,见图1。经对图1深入分析,认为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具有如下特征。

3.1区域经济发展呈“井”字型轴线

由图1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经济发达县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京沪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区南缘一线地区、陇海铁路沿线地区,在经济区形成了一个“井”字形的发展轴线。在“井”字型发展轴线上集中了区域所有的经济发达县域与经济发展良好县域。其中京沪铁路沿线与沿海地带是这个发展格局的核心轴线,县域经济实力雄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

3.2区域经济整体呈东高西低格局

由图1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东部地区由苏北、鲁南组成,集中了淮海经济区大部分的发达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8387.8亿元,占全区GDP的73.8%。西部地区由豫东、皖北组成,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区GDP的28.2%。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出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出现了东西分化现象。

图12005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图

Fig.1ThespatialvariationofcountyeconomyinHuaihaiEconomicRegionin2005图例

0.3~0.5

0.6~1.0

1.1~1.5

1.6~2.5

2.6~3.8

02550100Miles第20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8

张振兴等: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图2

2005年淮海经济区各层次县域个数(个)

Fig.2ThenumberofcountiesofHuaihaiEconomicRegionin2005

表1

三阶段淮海经济区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Tab.1Theeast-westcountyeconomicdevelopmentofHuaihai

EconomicRegioninthethreephases

3.3区域经济格局呈现以鲁南为核心向周边降低趋势

图1显示2005年淮海经济区四组成地区中鲁

南的县域经济最发达。经济区县域经济最发达的7个县域有5个位于该区,县域经济发展处于良好以上的县域占该区的50%,发达的县域经济使鲁南地区成为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由图1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其中发展程度最高的是鲁南地区,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降低,西部边缘地区成为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

3.4“金字塔”型式的区域经济差异模式显著如表1所示,将200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各县

域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等级,设定人均

GDP指标值高于2.1的为经济发达县域,人均GDP

指标值在1.1~2.0之间的为中等发达县域,1.0以下的为欠发达县域,按各等级县域单位个数的不同作出柱状图(图2)。由图2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不同经济发展等级的县域在数量上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型形状。区域经济发达县域个数有8个,中间层次县域单位有32个,欠发达县域个数为76个,县域经济发展由强到弱数量依次增加。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上,8个发达县域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255.7亿元,占淮海经济区当年的20%,76个欠发达县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40%,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4淮海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趋势

淮海经济区自1986年成立以来经历了20年的

发展,区域内部经济格局发展不断演化。本文以

1995、2000、2005三个年份作为淮海经济区3个经

济发展阶段的分界点,对3个年份的县域经济发展

格局进行对比分析。

4.1“金字塔”型式的区域经济差异模式出现缓慢变化

自1995年以来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不同发展层次的县域数量出现了缓慢变化。表1反映了淮海经济区3个年份各层次县域单位的个数,整体上依然保持“金字塔”型式结构不变,但各层次县域单位的个数发生了变化。1995年的79个欠发达县域缩减至76个;中间层次的县域个数逐年增加;发达县域的个数也有增加。“金字塔”型式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正在出现缓慢变化。

4.2县域经济极化现象加剧

极化现象是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1995年、

2000年、2005年的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

图的变化显示出淮海经济区极化现象正在加剧,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扩大。图5是淮海经济区三个年份最高、最低地区的人均GDP数值,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人均GDP最高的徐州市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而人均GDP最低的皖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与发达县域的县域差异显著,差距逐步扩大。

1995年淮海经济区人均GDP最高的徐州地区人均

GDP是最低的临泉县的10.7倍,至2005年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距扩大到了11.3倍,区域极化现

象加剧。

4.3京沪铁路核心地位得到加强

通过对比3个时间段的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空

间分异可看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轴线的京沪铁路的核心地位逐步加强。2000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图(图3)显示经济区东西部县域经济差异与1995年相比出现扩大,东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沪铁路沿线地区;至2005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明显扩大,东部发达县域数量逐步增加,在京沪铁路沿线集中大部分发达县域,京沪铁路的区域经济核心地位逐步形成。

80706050403020100

2.1~3.81.1~2.00.3~1.0

第20卷

4.4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

区域经济的现状空间格局是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结果。根据淮海经济区人均GDP指数在1995~

2005年间的相对变化幅度,将区域所有的县域单元

经济地位的变化划分为4种类型:显著上升型(0.6~1.3)、缓慢上升型(0.1~0.5)、缓慢下降型(-0.3~0)和显著下降型(-1.5~-0.4)(图4)。由图4可知:(1)经济地位显著上升的区域有临沂市、邹城市、微山县、新泰市、东平县。这5个县

市全部位于鲁南地区,主要推动力是山东省对鲁南地区实行的发展政策。(2)经济地位缓慢上升的县域大部分位于鲁南地区。以及豫东地区的开封市周边县域、淮阳县、郸城县、沈丘县;皖北地区的五河县、固镇县;苏北地区则分布在盐城市和淮安市部分县域。(3)缓慢下降型的主要是皖北的大部分县域;鲁南地区的枣庄市、泗水县、曲阜市;豫东地区的商丘市大部分县域;苏北与苏中的交接地区县域及淮安市的大部分县。(4)显著下降型的区域有苏北地区的连云港市及下属各县,鲁南的五莲县、泰安市、济宁市、兖州市,豫东的开封市、项城市,皖北的蚌埠市。

图4划分的4种类型表明了淮海经济区1995~

2005年间各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在经济区所有县

级单位中,属于下降型的县域有67个,说明区域

经济发展以低增长型为主。表现为显著上升型的县域有5个,且全部位于山东省境内,区域其他地区没有出现相同县域。

区域内部各地区不同经济基础与发展政策的制定是淮海经济区经济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经济区

4个组成部分中,苏北与鲁南地区经济基础优越,

以资源型城市为主。各县域开发时间早,发展时间长,工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苏北的徐州,鲁南的兖州。豫东和皖北地区各县域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资源少,工业基础薄弱,核心城市的带动力弱,使得豫东、皖北县域单位的发展速度缓慢。

4省交界的特殊位置使得淮海经济区成为政策制定

的薄弱区,由于位于两大经济带的中间,国家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往往忽略淮海经济区,同时由于是省际边界区,各省政策的制定也会忽略交界区,致使经济区得不到政策的支持,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12]。合理的区域政策可以促进区域的快速发展,以鲁南地区为例:1995年~2005年各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区处于上升型的县域全部位于鲁南地区,这是由于其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域政策的倾斜。与苏北地区相比,两地均基础设施良好,拥有畅通的交通网络,但是山东省对鲁南地区实行了相对倾斜的政策,而江苏省则集中力量发展苏南和苏中地区,忽视了对苏北地区的发展。这就使得资

图3

1995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图

Fig.3ThespatialvariationofcountyeconomyinHuaihaiEconomicRegionin1995

图例

0.3~0.50.6~1.01.1~1.51.6~2.02.1~3.8

2550100Miles

第20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0

源和资金逐渐流入鲁南地区,鲁南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苏北则发展缓慢。

5讨论

由淮海经济区1995年~2005年的经济分异演

变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县域数量少,但创造

的国民生产总值高,低水平发展县域的数量多但创造国民生产总值少,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式的县域经济差异结构。县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加剧了区域的极化,并加剧了区域内部的东西分化。东部地区集中了全部的发达县域和大部分的中等发达县域,这些县域集中分布在交通干线周边,依靠交通优势的带动作用不断发展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在沿线地区出现了集聚现象,使这些交通轴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强化。

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来看,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依赖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位条件等初级生产要素的低级发展阶段。淮海经济区经济处于上升型的县域数量少,且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2005年欠发达县域的数目占县域

总数的66%,这些县域经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达县域数量较少,且经济基础条件优越,并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及便利的交通网络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逐步扩大的县域差异严重制约着淮海经济区经济的提高,加快对落后县域的产业调整,加大对落

图4

2000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图

Fig.4ThespatialvariationofcountyeconomyinHuaihaiEconomicRegionin2000

2550100Miles

图例

0.3~0.50.6~1.01.1~1.51.6~2.02.1~3.6

张振兴等: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第20

11

后县域的投资,尽快提升落后县域的发展速度是淮海经济区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高整体实力的必要措施。淮海经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

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13~15]

。环渤海经济带和长

三角经济带的中间位置使得淮海经济区可以更好的接受发达经济区的辐射作用,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更容易接受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

移。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轴线的集聚效应表明交通线对于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淮海经济区应在已有的主要交通干线的支撑下大力发展小型的、密集的交通网络,在与区域外部经济区交流的条件下加强内部县域的联系,使得区域内部的交流不断深化,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消除扩大的区域差异。

图6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

Fig.6ThespatialpatternofintercountyInequalityinHuaihaiEconomicRegion

02550100Miles

图例

显著下降型参考文献:

[1]麻永健.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空间自相关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2:106-108.

[2]彭宝玉,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45-49.[3]雒海潮,苗长虹.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4):62-68.

[4]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J].地理学报,1993,5:204-217.

[5]仇方道,朱传耿,单勇兵.江苏省县域综合实力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J].地理与地理息科学,2003,11:65-69.[6]钟桂芬.山东省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9:84-87.

[7]仇方道,朱传耿,孔令平.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4,7:468-476.[8]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3:136-145.[9]赵小芳.

建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探讨[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1):46-49.

[10]蔡芬基.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65-71.

[11]朱传耿,王振波,于涛方.省级边缘区的就业空间结构模式及动力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6,9:1-5.[12]赵莹雪.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7:467-471.

[13]陈有孝,林晓言.铁路长大干线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J].开发研究,2005,4:67-70.

缓慢下降型缓慢上升型显著上升型

第20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2

megalopolisanditseconomiccompetitivenesswereprobedbyusingthetheoriesofneweconomicgeographyandurbancompetitiveness.ThenthechangescontrailofinherentimpetusandexpliciteconomiccompetitivenessinShandongPeninsulaweredescribedbybuildingindicatorsandcalculatingthedatumfrom1990to2006.Lastly,thecorrelationanalysesofimpetusandcompetitivenessaswellaseconomicgrowth’scontributionwereexamined.Consequently,someconclusionsweredrawn:⑴industrialcluster,cooperation,urbanizationandtransportationnet-workingpromotedtheincreasingoftheeconomicstatusandupgradingoftheindustrialstructureM ⑵twocorecitiesincludingJinanandQingdaohadweakcompetitiveadvantage,whichcannotfacilitatethedevelopingoftheMega-lopolisM ⑶itwascriticalforsteppingupeconomiccompetitivenesstostrengthenmanufacturingindustrialconcen-trationandtoexpediteregionalintegration.

Keywords:megalopolisM dynamicmechanismsM economiccompetitivenessM mutualeffect

[14]杨忠臣,陆玉麟,李平华.沿海铁路建设与苏北鲁南地区的发展[J].人文地理,2005,13-16.[15]胡天军,申金升.京沪高速铁路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1999,10:101-104.

THEEVOLUTIONOFECONOMICSPACESTRUCTUREINHUAIHAIECONOMIC

REGIONBASEDONCOUNTYSCALE

ZHANGZhen-xing1,QIUFang-dao2

(CollegeofUrban&Environment,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Abstract:Thepapermakesacomprehensiveassessmentontherecentdecade’seconomicdevelopmentatcountylevelinHuaihaiEconomicRegion,basedontheeconomicdevelopmentandgraphicaldatain1995,2000and2005.Thenitanalyzestheeconomicdevelopmenttrend.Theresultindicatesthattheeconomyineverycountyisdevelopingcontinuouslybuttheinternalshowspolarizationphenomena.Thegapbetweenrichandpoorisenlarg-ing.Thelowerleveldevelopmentcountfor66%andmostofthemlocateinthewestern.Thedifferentiationfromwesttoeastappears.Theaxisofeconomicdevelopmentisformingandwillbethedrivingforceintheregion.Re-gionalinternalmainroadpromotestheeconomicdevelopmentofeconomicregion,andtheformationoftrafficnet-workcouldbebeneficialtoreducetheregionaldifference.

Keywords:countyscale;spatialpattern;HuaihaiEconomicRegion

!!!!!!!!!!!!!!!!!!!!!!!!!!!!!!!!!!!!!!!!!!!!!!

(上接第6页)

张振兴等: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第20卷

13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赵子龙12)

岢岚县与神池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本文在对汾西县与蒲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系数对比法,对岢岚县和神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分层比较,剖析两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一、岢岚县和神池县基本概况 (一)两县简介 1、岢岚县 岢岚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南部, 南与吕梁地区为邻,地处晋西北黄 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北依 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 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面 积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2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3.9%。全县辖2镇10乡204个行 政村,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 口68066人,非农业人口14980人是全市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畜牧大县。

岢岚县是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岢岚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西南部为烧炭山,山上牧草繁茂,宜于放牧。西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沿岚漪河两岸形成带状平川区。全县山地为1140平方公里,丘陵为799平方公里,平原为45平方公里。 岢岚地域辽阔,交通便利,矿藏丰富。全县人均土地11.2亩,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首屈一指;境内三大流域水量丰富,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 岢岚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均通过本县,乘坐铁路客运可达太原,大同,忻州,原平等县市。209国道贯穿本县,路况较好。此外,已建好的忻保高速公路途径岢岚,按计划将在岢岚设3个出口,到时,岢岚的交通将更加便捷,到太原的时间可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209国道途经县境47公里,干线公路店临线纵贯南北55公里。宁(武)岢(岚)铁路由北入境直通县城, 计有31公里。晋西北循环公路横 贯东西82公里。各乡镇均能通行 汽车。 2、神池县 神池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 踞管涔山北麓,地跨东经111° —112°18′,北纬38°56′—

完整版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doc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由上表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规模之大。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由四个省相邻的各个城市组成了庞大的淮海经济区。

二、淮海经济区的现状 1、产业结构不完善 淮海经济区地处平原,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占整个淮海经济区比重很大,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主要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重工业发展较弱,没有较大型企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国家财政补贴。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较少,影响力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2、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市都位于各省的贫困地带,地区人口主要都流入到各省经济发达地区,使本地区人口为净流出。发达地区吸引了本地区的人才,使本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严重降低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本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阻碍了本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本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 3、地域位置尴尬 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组成,这些区域都是各省的经济谷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是弱弱联手,而且其产业结构相似,造成恶性竞争。淮海经济区南部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区,而处于中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尴尬,是中国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的过渡地带,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三、突破现状的措施 1、合理规划区域经济辐射范围,确立区域经济互惠合作 建立各淮海经济区城市联盟,以促进该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整合。建立以徐州为主以济宁为辅的淮海经济区核心,使徐州、济宁解决两条平行路线到机场。在发展旅游、贸易和物流的基础上,内部沟通,加强和改进信息交流文化和交通优势的发展。建设资源、区域一体化的优化配置要素为契机,削弱交通网络的行政区划的限制,采取的一种新型区域协调有效发展的模式。 2、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淮海地区人口稠密,拥有巨大的市场,并且本地区历史悠久,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非物质遗产,如徐州的楚汉文化,山东的孔儒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以及安徽北部的农业文化,这些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种类丰富,相距较近,联系较为密切,如果能形成一条旅游线路,串联起来,打造便捷的旅游,而不是像现在相互独立,相信在服务业地位逐步凸显的今天,淮海将有更好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明确各市分工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783-04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① 马晓冬1,2,沈正平1,2 (1.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江苏徐州 221116;2.徐州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关键词: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化;规模结构;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区域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②城市水平的空间分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一直引领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把城市化战略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1],并明确提出将在全省构建三个都市圈(徐州、苏锡常和南京都市圈)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和连通城镇聚合轴)的城镇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的城市化空间模式。2004年底,江苏的城市化水平已达48.2%,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但是,江苏也是城市化区域差异较大的省份之一,占全省人口43.4%、土地51.1%的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更落后于苏南地区26个百分点。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已经较明显地影响了全省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 1 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 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来检验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特征,即对城市位序—规模进行定量描述。Pareto模型见公式(1): N=A P-D i(P≥P0,D>0)(1) 式中:N为城市人口规模大于门槛城市人口P 的城市数,P 为城市人口规模,A为系数,D为城市人口规模的分维数,其倒数1ΠD就是城市规模的Zipf维数。其相应的双对数曲线的表达式为: ln N=ln A-D(ln P i)(2) 以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为横坐标,大于最小的县城人口的城市数目为纵坐标,绘制2000年和2004年的城市位序—规模曲线(图1),可以发现两个时相的曲线几乎是平行的。运用线型回归对两条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江苏城市体系结构的位序—规模拟合函数分别为公式(3)、公式(4): ln N2000=6.7506- 1.1785ln P i(R2=0.9746)(3) ln N2004=6.9497- 1.1703ln P i(R2=0.9724)(4) 两条曲线拟合函数的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7,说明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组织系统,可以对其进行特征分析或结构预测。 在Pareto模型中,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D、Zipf维数和系数Ln A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它们还有刻画城市体系格局特征和状态演化的作用。其中,分维值D和Zipf维数可以用来反映城市系统的均衡程度。仵宗卿等(2000)将D值称为“ 均衡度”指数,均衡度指数越大,各城市间的规模就越接近,相互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城市体系就越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低;相反,城市规模就越不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高[2]。 图1 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位序曲线(2000、2004年) Fig.1 R ank-size curves of urb an population of Jiangsu in2000,2004 江苏城市体系的分维值D 2000 和D 2004 分别为1.1785和1. 1703,其相应的Zipf维数(Zipf=R2ΠD)分别为0.831和0. 827。两个时相的分维值D均大于1,而Zipf维数均小于1,说明总体上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比较平稳,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从2000年到2004年,分维值D由1.1785降至1.1703 (图1),一方面反映江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另一方面表明2000年以后,江苏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集中性在缓慢增强,城市的首位度在缓慢提升。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收稿日期:2007-05-11;修回日期:2007-08-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 JL072)、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05JZ D00038)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06JS B JL004)联合资助。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_牟宇峰

第22卷第8期 2013年8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22No.8 Aug.2013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 牟宇峰1,2,孙 伟1,袁 丰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 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南京市为研究 区域,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数据为依据,采用行政区划法、圈层方向法、空间插值法和热点分析法,从 四大区域、区县、乡镇街道和网格等不同层次分析了南京近30a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出人口格局演变的六 大特征;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产业优化升级与布局调整、新城和开发区建设、交通便捷程度、公共 服务水平和设施配套、工作选择、居住空间选择、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阐释了南京人口格局演变的 机理,并通过回归模型加以实证。 关键词:南京;人口格局;演变,机制 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08-0979-10 收稿日期:2012-08-06;修回日期:2012-12-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03) 作者简介:牟宇峰(1983~ ),男,辽宁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yfmou@niglas.ac.cn 作为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人口分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1],受到市场机制[2]、政策调控[3]、产业发展[4]、科技创新[5]等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推动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6]、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7]、优化城市发展空间[8]、提升产业结构[9];另外,还可能引发资源能源紧张[10]、生境破坏[11]等问题。因此,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学者们对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比较丰富。高向东等[12]分别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识法、圈层距离法和方向距离法分析上海市1990~2000年人口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0a间城市中心人口骤减,郊区人口猛增,人口郊区化显著;黄荣清[13]和周尚意等[14]分别利用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及沃尔克人口中心和洛伦兹曲线来刻画1980年以来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分布变化情况,指出北京人口正在由向心集聚向离心分散转变;姚华松等[15]运用区位熵方法系统分析了近30a广州流动人口分布的规律,认为流动人口具有近郊指向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主要分布于新区,以户籍为代表的集聚区已经显现;冯永玖等[16]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人口分布的盒子维值、相关维值及其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上海区县人口分布分形状况明显,不同圈层的人口分布分维值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演化规律。 在机理研究方面,张善余[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了上海人口的郊区化;U.S Department ofCommerce[17]和蒋达强[18]通过对人口与住宅的时空分析,得出了两者密切相关的结论;高向东等[19]的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发展和旧城改造加速了人口格局的改变;谢守红[20]把限制广州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总结为自然条件、行政区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齐晓娟[21]将影响人口分布变动的机制归因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杨芸等[22]的研究表明,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有偿使用改变上海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通过文献梳理,作者认为目前对城市人口布局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首先,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如北京[14]、上海[12]、广州[23],对南京等大中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在基本研究单元划分和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如区、县[24]或街道、镇[25],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缺少在栅格层面对人口分布的系统空间分析,难以表现行政区内部人口分布和变动状况;第三,在研究时间段选择上,选取的时间跨度短[26]或只研究某一时间节点上的人口格局[27],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关于某发展县域经济地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发展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90%的比重用于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2012-城市问题-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7-0002-05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孙久文焦张义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化;区域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久文(1956—),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焦张义(1982—),男,汉族,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收稿日期〕2012-02-12〔修回日期〕2012-03-2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建国初, 1949年中国拥有城镇人口5765万人,农村人口48402万人,城镇化率为10.64%,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量 的一成。经过60年的发展, 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2186万人,农村人口71288万人,城镇化水 平由10.64%提升到46.59%,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了5.5亿。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背景最复杂、受益人群最多、不确定性也最大的城市化历程。 受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改革开发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三个阶段 [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 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之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一系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二是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加,集中表现为东南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出现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与城市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动。 一建国初期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空间格局 建国初期,出于政治、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均衡发 总第204期 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7.010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67112533.html,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作者:曹群 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 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县域经济人均占有量来看(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每万人占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东部县域为1.116亿元/万人,东北县域为0.782亿元/万人,中部县域为0.518亿元/万人,西部县域为0.455亿元/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县域与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显著。这种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基本吻合,县域作为我国行政性区域主体中较低一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层次上是由县域经济差异所决定的。东部县域的大发展反而证明只要重视县域经济,就一定可以为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